/
0

叶姓是现今广东南雄市的大族,其始祖是唐代崖州(今海南三亚市)都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丽水人叶浚。

叶浚,生卒年不详,唐代处州丽水县人。唐僖宗乾符 (874-879)初,授崖州都督。广明二年(881),黄巢起义军攻下长安,时值叶浚任满回家乡丽水,途经雄州(今广东南雄市)。听到中原大乱,就不敢度过大庾岭, 便沿着浈水(在广东境,北江东源)来到乌迳(今南雄市乌迳镇),择地卜居于七星树下,开创叶氏基业, 成为南雄叶姓始祖, 繁衍为雄州巨族。

叶浚生三子:雨物、雨济、雨时。

长子雨物,务农, 在山下垌垦荒造田,

叶浚家族的乌迳水城城门及门额勤耕苦作,繁衍后代。

次子雨济,经商,利用乌迳邻近赣南、闽南的地理优势,贩运营销,生意兴隆,成为雄州巨商。

三子雨时,字云兴,英俊潇洒,喜习武,有继承父业、治乱立功之志。

公元917年,刘龑建立南汉,年号乾亨,据有广东、广西两省及云南的一部分,定都广州。刘龑割韶州的浈昌县置雄州。为图谋向赣南、闽南发展,把州城设在溪塘,在毗邻赣南信丰县的乌迳设重兵驻守,并就地广招勇武之士。叶雨时应召入伍,以军功授千夫长,驻守乌迳。

唐代以来,乌迳商贸繁荣,又处粤赣边陲,是盗贼经常出没之地。叶雨时率部在此驻扎,盗贼敛迹,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人民的拥戴。不幸,叶雨时在与张遇贤叛军战斗中阵亡。据《十国春秋•南汉列传》记载:张遇贤,浈州博罗县小吏,南汉光天元年(942)七月,被群盗共推为“中天八国王”,攻陷循州(今广东龙川县),改元永乐,署置百官,剽掠州县。南汉应乾元年(943)七月,张遇贤屡为州兵所窘,遂度大庾岭袭击南康。张遇贤自循州掠取南康,必经虔南、龙南、信丰。叛军一路抢掠,至信丰,掠及南雄乌迳,与驻守于白石岗(今乌迳镇东约20里)的叶雨时军遭遇。白石岗的战斗很激烈。主帅叶雨时和陈、邓二将都阵亡。他们为保境安民壮烈殉难,南汉敕封叶雨时为“都统”。当地百姓缅怀叶雨时,在栏口村建都统庙。千年来,族人念念不忘都统祖德宗功,每年正月隆重祭祀。明代岭南名学者陈献章撰《满江红•云兴公像赞》:“人欲偷生,岂复望,完全名节。苟克识,君臣之义,为忠必竭。不但流芳青史上,还教庙貌崇英烈。显威灵,护国更安民,舆情悦。稽南汉,系维叶公云兴,真豪杰。矢丹心赤悃,刚肠如铁。苦战无忘丧厥元,宁辞性命疆场灭。睹遗容,凛凛如生前,犹一辙。”乌迳叶氏一族,农兴商旺,世代相传,子孙蕃衍,富甲一方。尤其是叶雨济后裔经商致富者不少,《南雄叶氏族谱》称:“雨济公六世孙立规、立基等家巨富。”乌迳因商贸繁荣,明、清均不称乌迳圩而称乌迳市,且有“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之谓。

叶氏家族为防盗寇,筑乌迳水城以保卫家园。《南雄县志》载:乌迳水城位于乌迳圩东南约一公里处,城以椭圆形,直径约1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城外有一条5米多宽的护城河环绕,故称水城。城墙用青砖砌成,咼5米,厚2.25米;城门高2.34米,宽1.46米,厚1.37米,城门上镶一块石匾,上书“七星世镇”,为“明嘉靖己酉知府周南立”。该城遂称为世镇城。世镇城在防御盗寇,保一方平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叶浚后裔、举人叶逢焜,任浙江处州云和县令,秩满归家养老,关心地方安定,倡修世镇城,改称为允臧城,并作《城池考》。乌迳水城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如今城墙巳毁,仅城门保存完好。城内为叶氏民居,古城风貌依稀可见。

南雄叶浚一支,自唐末移居南雄,历宋、元、明三朝,繁衍盛著,成为南雄一方的开拓者。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月,龙溪柜山进士、中顺大夫、按察副使田顼为叶氏撰写谱序,文中提到广西融县举人邓玺在正德十年(1515)任南雄府同知时,“以督粮得核保昌户口之数,中间叶姓者十居一焉,询其源,皆谓本于七星树下”。田顼还列举明代叶楠、叶梅兄弟曾分别出任龙溪、贺县知事,盛赞叶氏“为雄郡茂姓巨族之望也”。据1987年调查统计,南雄叶姓户数占全县(1996年撤县设市)总户数的7.2%,为该县仅次于刘姓之第二大姓。

(吴克裘吴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