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概况莲都民间风俗,源远流长,历代传承。旧俗中封建意识、迷信色彩浓重。“五四”运动后,宣传破旧俗、行新风,影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各种迷信旧俗逐渐废除。

岁时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鸣鞭炮开门,礼拜长辈。是日,不动刀斧、针地,不扫地,不浇菜汤,妇不下灶。初二日始,携带礼品走亲访友。

元宵俗称“灯节”,十三日夜称“上灯夜”,合宅各室点灯,称“满堂红”,十四日至十六日,旧时县城迎护国夫人、南园夫人顺懿夫人三神出巡。其间闹灯、耍龙、舞狮,至十七日止。

接春立春日,俗称“新春日”,旧时官吏迎春于行春门外,祀祭礼神。爆樟树枝叶于庭,称“弹春”。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旧祀土谷神,是日播谷种称“社秧”。妇女出游称“嬉社”。

清明祭祖扫墓,做蓬点心。旧时合族聚饮,分馒头、肉、饼等,俗称"吃清明”。

立夏以笋、豌豆、糯米煮饭,称“立夏饭”。

端午门插菖蒲、茴绵,称“茴锦旗、菖蒲剑”,以驱邪。饮雄黄酒、吃雄黄豆,以避疫。小孩胸前佩香袋,腕戴五色线所系银饰,称“长命缕”。是日,吃大蒜、卷饼。

天贶节农历六月初六日,旧时佛教信女至庙堂,诵经拜佛,称 “晒经”,曝晒衣被、称“晒腊”。

七夕也称“乞巧节”,七月初七日夜,姑娘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解婴儿腕上长命缕抛屋顶,让喜鹊衔去搭天桥,使牛郎、织女相会,称“换巧”。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祭祀祖先,蒸食“千层糕”。

点街灯农历七月廿九日夜,于门前点烛,焚纸马桥,庆地藏王生辰。

中秋置瓜果、月饼,祭月神,赏月。

重阳也称“重九”,农历九月初九日,现称老人节,结伴登高,蒸重阳糕。

冬至俗称“冬节”,祭祖。

祀灶神俗称“廿四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送灶神上天。

除夕贴春联,祭祖,晚聚饮称吃“分岁”。长者给下辈分“压岁钱”,在居室各处掌灯,称“满堂红”,通宵不睡称“守岁”。

农事

拜田年农历元月初八,在田头燃香插烛,压烧纸,向田土地神拜年。

观潮落泥择平潮时辰播谷种,种子不会浮动,拥簇。

桃枝护种浸种时以桃支插谷种箩。取桃符压邪之意。

祭谷神农历五月廿五日五谷神生日,旧时在五谷神庙祀祭。

开秧门首日拔秧称开秧门,第一把秧反手拔,连泥带回抛屋顶。

避秧风凌晨下田拔秧,先用手在秧苗上戽

几下水,拔秧时不会被秧风吹,手脚不会红肿。

祈雨、取龙旧时久旱不雨,请师公往神庙求雨,忌戴箬帽、撑伞。求雨不得,请师公去龙潭、水窟取龙,在水潭捕住泥鳅等动物,放入“龙罐”带回,放入塘中。尝新米择吉日尝新,以新米饭祭谢天地、五谷神、田土地神、灶君,以米汤喂牛。

蛇日种花生择干支蛇日播花生,含蛇吃老鼠,花生种不被鼠食之意。

忌讳忌跨越扁担,点种花生时忌食种子。

饲养

耕牛休息清明日,耕牛休息,一早放牛吃草。

抢牛馒头农历四月初八牛生日,传天上会落牛馒头,为让牛抢上牛馒头,绝早赶牛到野地。

犬日教牛择干支犬日教牛耕田,示牛耕田如犬跑。

牛三朝仔牛生下三日,做牛三朝。

谢牛栏土地仔牛三朝日、插田、割稻首日、尝新米日、除夕夜均谢牛栏土地。

丑日捉仔猪干支丑日属牛,是日捉小猪,示养猪大如牛。

剪猪尾出卖肉猪时,将猪尾长毛剪下,压在猪栏门口石下,示养猪连续不断。

谢猪栏土地仔猪三朝、杀猪、售猪日、除夕夜均谢猪栏土地。

护孵孵雏鸡、鸭时,用烧纸压在孵窝内,祈神佛保佑,在孵窝盖上插镰刀等铁器避邪。

旋生疏鸡将生疏鸡头旋在翅下,绕桌脚顺转三圈,倒旋三圈,

意为生疏鸡不会走失。

逃瘟近处有禽、畜瘟,即将鸡鸭关笼内放在楼上,将牛避于山上或远牵他处。

孵蚕种旧时,蚕妇沐浴更衣,置蚕种于肚兜内孵蚕种。

蚕姑娘护抽丝在抽丝架上,燃香三支,祈蚕姑娘护抽丝。

蚕室忌讳忌孕妇、新寡妇入内,忌讲“死”、“僵”等语。

航行捕鱼

做顺风新船下水,祀祭“清风老爷”,祈求出航一路顺风。

开船正月初次出航,至视庙祭神。正月首次船捕鱼需择吉日。

启航不言船只启航,各船户忌打招呼。渔船提篙开航,岸上有人叫,谓“打彩头”,当日不捕鱼。

开船问卜捕鱼开船先问卜,卜具头朝上,上游捕鱼顺利,卜具头朝下,下游顺利。

忌讳忌踏千斤板,千斤板系祀祭祖师之处。出航忌乌鸦叫,船中忌覆碗、锅,筷子忌放在碗口上,途中忌搭和尚。

生活

主食日食三餐,昔城镇及平原地区以食大米饭为主,山区以粗杂粮为主。农忙时,加食点心。

菜肴多素食,以青菜、豆腐为主,有腌、酱、干制蔬菜习俗。

酒:饮黄、白酒,多自酿制,农历十月制酒,称“十月缸”,年终制酒不过立春,称“赶冬水”。宴席:婚庆寿丧,设宴,有八大碗(陶)、十大碗(陶),均有四果碟、四冷盘、四热荤,婚宴用香菇。风味食品:炒面油饼,丽水腐乳等。

服饰

大襟便服旧时男衣,以靛青布、本色布制为多。

直襟短衫旧时男衣。

大襟宽衣旧时女衣,铜盆领,领口、门襟镶宽花边,以蓝、青色布制为多。

无门襟便裤旧时女衣,裤脚镶花边。

紧身大襟短衫旧时女衣,中领刀袖,下裙略圆,领口、大襟下裙镶素色狭边。

大襟无扣衣婴儿衣,以带代扣,俗称“和尚衣”。

布肚昔有缚布肚之习惯。

拦腰裙妇女用的短小,一般为花布,有的镶花边,工匠用的多为单色,较长。

妇女金银饰品有头插、扁弯、镯、戒指、耳环、耳坠子、簪、钗。

儿童银饰品有镯、项圈、帽饰等。

服装20世纪70年代始出现男子穿中山装,城镇女子穿旗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穿青年装、列宁装、工人服、茄克为多,穿毛线增多。20世纪70年代始,西服、衫裙、旗袍流行,现服装款式新颖,趋向多样化。

居住

旧式大屋有三间两弄,五间两弄,七间正等。一字平形屋有三间、五间、七间不等田间低矮,少楼房。三十六间走马楼极为罕见,其格局为正间两旁为两弄,后为照壁、八尺,中堂前、后为天井,前天井旁为左右轩间,前为大门间,大门、正间、轩间中为通道,有门通屋外。

店面屋旧式店面屋以两层为多,上下檐,有狭长吊楼。部分店面屋后连作坊或住宅。

梯式房屋傍山依水,由地形而定,无一定模式,前屋后宅成梯形,多见于山区。

破土安神宅基朝向以坐北朝南为多,破土前将一有丹朱符录、顶裹红纸的方形木桩插入宅基中堂后方正中位置,点香烛设祭安神,在宅基四周淋鸡血。

选栋梁择定栋梁树,砍时祭山神,抬回不落地,禁跨越。

上梁择吉日良辰上梁。上梁前鸡血淋栋梁两端及柱脚,称“祭梁”。梁正中悬米筛镜,围红布,挂“五谷袋”,梁两头悬“状元锤”。由两名父母双全男孩帮助上梁,作头老司用“状元锤” 敲梁入榫,念彩语,撒五谷,鸣鞭炮,禁忌哭声、恶语,孕妇远避。

祭谢鲁班上梁后供三牲,点香烛,祭谢鲁班。

保健

扭痧中暑俗称“发痧”,用手指蘸水,扭红病人的颈、背、胸,将病治愈,称扭痧。

刮痧用头梳或铜板蘸清水或油刮病人颈、背,至出现泞红色或血痕,另有用针挑手指甲后,将血挤出少许,治痧。

拔火罐点燃小纸投入小瓷杯或小竹筒内,速罩在患处,治头痛、腹泻等疾。

蒸菖蒲汤用菖蒲热汤倒入盆内,人去衣裤,坐盆内,围以草席,蒸至发汗,治黄胖病。

蜘蛛吸娱蚣毒被蜈蚣咬伤,捉活蜘蛛放在伤口处吸毒,减轻伤痛。

醋化鱼刺鱼刺鲠喉,喝米醋少许化刺。

倒药渣将中草药药渣倒路口,任人践踏,意为病易愈。

治眼疾患红眼疾,以蚕沙热汤蒸眼。

婚姻

说亲旧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门当户对,论财议婚。男女双方经媒说合父母认可,即行合庚,互换庚贴,男方遣媒至女方议定聘金、彩礼。

定亲择吉日,男方向女方送担,礼物有鸡、肉、馒头等。

迎奁旧俗由女方备办嫁妆,有向男方索取面粉、猪肉,称为"添子添孙”。迎奁时沿路吹打,放爆竹。

发轿旧时迎娶新娘用花轿,发轿时轿上点燃红烛,轿前导以灯笼,沿路吹打鸣放爆竹,花轿至女方门口时,女方紧闭大门,鸣放鞭炮后,始开门迎轿。

上轿面食新娘上轿前,请宾客吃上轿面食(馄饨),为新娘特备1碗,一个大面食包裹9个或13个小面食,取"九子十三孙” 之意。

辞亲新娘上轿前向父母、上辈、亲属辞别,送上一碗红糖饭,新娘含饭三口,用手巾包裹后交给娘家放在米缸里,再含三口用手巾包裹带给夫家放在米缸里,取 “吃吃有余”之意。

上轿吉辰,新娘哭,由兄长抱上花轿,中堂香火桌上放一爿石磨,意在不让新娘带走风水。

避花轿神花轿到达男方中堂,要回避,由长者向花轿致贺词,新郎向花轿作揖后,始开轿门,由伴姑用红色长巾引新娘出轿。

拜堂新娘出轿后,脚踏红布袋,含有传代之意,拜堂时新娘不跪拜,由伴姑代行,俗谓新娘归门大。寡妇、孕妇及相冲克者回避。拜堂后入新房坐定,由长者或新郎用秤杆挑去盖头,伴姑分生瓜子。

闹洞房婚宴后闹洞房,旧时,闹房人趁机脱取新娘鞋袜,喜庆人家以酥饼赎取。

接回门婚后三日,娘家接新夫妇回家,吃中饭,不留宿。满月结婚满一月,女方备用母鸡、针、线、尺、剪送到女儿家, 意示女儿做好家务。

正月点心新娘偕新郎第一年正月回娘家,邻居烧送正月点心。

文明结婚“五四”运动后,在知识界部分人士中出现“文明结婚”:男女自愿,择吉成婚,不坐花轿,改坐黄包车。婚礼时,由主婚人致贺词,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盖章,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在结婚证书上盖章,新夫妇互行鞠躬礼,后设宴酬宾。20年代后,旧式婚礼,婚仪较简化。建国后,提倡自由恋爱,群策群力自主,崇尚俭仆。20世纪70年代后,城镇渐兴集体婚礼、旅行结婚。农村婚礼,渐废旧俗。

生育

催生女儿怀孕9个月,娘家烧鸡一只、蛋多个盛陶罐中,罐口封红纸,送给女儿吃,叫催生。

报生产后,携报生壶,内装黄酒(生男婴壶嘴塞有红纸)向娘家报生。

三朝生后第三日,称''三朝日”, 宴请宾客。娘家送衣服、抱裙、鞋袜、童帽,称“三朝衣”。亲属、友邻送鸡、鸡蛋、红糖等物,称“送生母”。

满月酒满月,设“满月酒”,并为婴儿剃头,称“满月头”,娘家送满月衣。

兜百家米旧时,婴儿体弱多病,到夫人庙烧香许讨饭愿,至各家讨米,凑满百家,蒸千层糕,切块散发,称还讨饭愿。

丧葬

报丧长者死,子穿孝服,脚穿蒲鞋,至娘舅、叔伯家门口报丧。

买水子穿孝服,到河边买水,为死者沐浴。

上灵床死者穿戴后由亲人抬上门板搭成的灵床,相冲克者回避。

哭灵女、媳等,早、晚及宾客送奠仪时在灵堂哭灵,焚纸马、冥锭。

殡殓死者入棺时亲属放声大哭,入棺后供祭,称“祭材头”。

开丧开丧请和尚、道士做法事,一般做法事一天或三天。

出殡择吉辰起棺,起棺时孝子拉住棺绳,抬材者口呼“留材”, 后退三步。出殡沿途散飘纸马,孝子、孝孙“护材”,女、媳在材后哭送。

落冢封冢时在墓前“祭坟”,风水先生撒“五谷”,孝子接取,提灯返回。送葬后,人人挂红而归。

送火种下葬后送火种三次。

做百日、幽年长者死后百日祭祀,称做百日,满一年,叫做幽年。社日,持竹枝至坟周围顺拖三圈,倒拖三圈,谓之拦蛇。

殡葬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旧俗渐废,以开追悼会悼念死者。20世纪70年代后,殡葬改革,城镇改土葬为火葬。

其他

路会由一村或数村组成,筹集资金,设头首负责督修道路、凉亭事宜。

桥会组织形式与路会同,负责修建、管理桥梁。

茶会暑会,有专人在凉亭、佛堂等处施茶,施茶人一般为孤贫老者,生活由茶会解决。

埠班有扛班、背班、盐班、货班之分,埠班为股份世袭制,按股份多寡,次序先后搬运货物。新中国成立后废。

渡船会由一村或数村联合组成,负责修造、管理渡船。

讨渡船谷秋收时,渡工至附近村庄讨谷,正月讨年糕。

庙会宋代已有庙会、赛会。太保庙会,县城在农历三月三日,由七星会办理一切事宜,有头首30余人。太保出巡,沿街白布幔遮道,设多处路祭。出巡前后演戏数日。新中国成后废。夫人庙会,县城有3座夫人庙,一在太平坊,为顺懿春人庙,祀闽中女子陈靖姑,俗称送子夫人;护国夫人庙在茭山,祀唐代孝妇马氏,俗称催生夫人;南园夫人庙在万象山,俗称管痘夫人。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分别为3夫人庙庙会日期。新中国成后废。龙子庙会,在碧湖镇,祀唐代戴胃,农历三月初三为庙会日,龙子,俗称龙子菩萨,出巡时设路祭,归殿后演红。新中国成后废。大王庙会,盛行于农村,各地祀神不一。富岭大王无神庙,神龛置农户家,正月村内外搭灯棚,点灯笼,称“灯彩”。另有在大暑前后择吉日举行庙会的,大王出巡,在田畈穿绕,称“望田水”、“望丰收”。每至一村,均祭神,至傍晚大王归座后演戏。新中国成后废。

拜树神旧时,小儿多病,拜樟树为父,称“樟树亲爹”,祈樟树护佑。

拜石神旧时,小儿难育,拜怪石为亲爹,祈石保佑。

拜亲娘旧时,小儿多病,拜夫人神为亲娘,祈求除灾灭病。

贺寿年满五十做寿,宴请宾客,亲朋送寿礼。

供财神旧时,商店中置财神木龛,年节至财神庙祭神。

吃“六肉”旧时店员、学徒由老板供给伙食,每月逢六(初六、十六、廿六)供肉食,称吃“六肉”。

圆满十六旧时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称圆满十六,店主宴请店员,并定下一年去留。

行业祖师各行业均有祖师爷,旧时,逢祖师生辰及年节均至祖师庙祭福师。

同乡会民国时期盛,丽水有旅沪、旅宁等同乡会较为有名。

同学会1949年前盛行,20世纪80年代始,同学会热重新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