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区政府重大活动

【市区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安置】2007年是莲都区在做好重点工程政策处理的同时,首次承担拆迁安置工作的起始之年。征地面积达到638.73公顷,相当于2005、2006两年之和,房屋拆迁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在市政府首次启动项目工作月考核的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了丽中迁建、丽华公寓、中波台、500千伏输变电、职高迁建等83个项目的清场交地和政策处理工作,推进了城中公寓、富岭连接线等33个项目的拆迁安置工作,确保了市区农民公寓、电力设施、城市道路、学校布局等各类重点项目启动建设或顺利建成,“两龙”高速公路莲都段、玉溪引水工程建成使用,为市区全年67亿元投资额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社区十件实事】在社区工作中建立完善办实事机制。市区63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社区和城中村洁美工程深入推进,投入529万元,全面完成了东升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80万元,完成了白云小区、灯塔小区等7个老城区小区和金东、上岗背等4个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改造;依托城区卫生资源,设立了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3%;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登记率、人户一致率分别达到90%、95%、70%;成功举办欢乐莲城第二届社区文化节,白云社区成为省级文化示范社区;社区综治工作站建设进一步规范,治保、调解、治安巡防等139支队伍得到有效整合,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启动了4个街道9个城中村的撤村建(并)居工作,调查摸底和村民表决进行顺利,目前,已进入清产核资、资产处置、村级财务清理等实质性阶段;凤凰、后庆、天宁、丽阳4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达到了350平方米以上;关注零就业家庭,全面进行了调查摸底,29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消除;以面向每个市民、面向市民全天候的服务需求、面向市民全方位的便民服务为目标的“96345”社区服务中心启动运行。

【滩坑移民安置】以移民和谐融入、逐步致富为目标,以生产用地调剂、交付和分配为重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第二水平年涉及碧湖、老竹、丽新3个乡镇22个村已有95%共62.83公顷的生产用地分配到户。第三水平年涉及碧湖、联城、老竹、富岭4个乡镇(街道)4个村6个安置点1500人全部搬迁入住,40.80公顷生产用地有50.2%共20.50公顷在春节前调剂到位。3个水平年3950名移民安置任务基本完成。

【采砂管理】从2月1日市、区采砂管理职能交接以来,成立了区采砂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区委、区政府领导、采砂办协调指导、乡镇(村)属地管理的工作责任机制,出台了《莲都区河道釆砂管理实施细则》,整治、规范、平复三管齐下,符合规划的20家砂场采砂许可权实行了依法有偿出让,严厉查处了22起非法采砂行为。同时,将足额收取砂石资源出让金及采砂平复押金作为砂石资源出让的前置条件,督促平整回填,平复河滩27万平方米,回填废弃石料30万立方米,采砂管理实现了从无序到规范的平稳过渡。

【工业强区】集中力量推进碧湖产业区块开发,投入7222万元,基本完成首期0.98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四纵三横的道路主框架;以提高单位面积税收和投资强度为抓手,以电气、机械制造、机械加工等行业为产业培育方向,强化选商引资工作,提高工业用地出让门槛,推出742亩土地21个工业项目招商落地,13家企业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1亿元。全年引进市外内资项目23个,外商投资项目2个,合同利用市外内资10.7亿元,实际利用市外内资2.5亿元,合同引进外资358.7万美元,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数的4倍、1.2倍和3.6倍,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撤市设区以来的最好成绩。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完成投资2.6亿元,同比增长47.7%,燕京啤酒(丽水)公司“新增年产5万吨啤酒技改项

目”、丽威油泵油嘴公司迁扩建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新培育了飞雁羽绒公司、红顶服饰、富来森集团等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飞雁羽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红顶服饰荣获国家免检产品。完善入园企业闲置土地退出机制,以收取土地闲置费、签订限期开工协议并缴纳建设保证金、协议收回、强制收回等措施,督促南山园企业加快建设进度,提高产能,完成产值7亿元,同比增长50%。

【旅游业培育】东西岩景区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与浙江正达置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旅游项目合作开发协议,协议引资3.9亿元投入景区景点和配套建设,确保在2010年前把“风情东西”打造成国家AAAA级景区。古堰画乡建设稳步推进,6条街道改造顺利完成,游客接待中心和入口标志主体工程等项目基本完工。瓯江画舫、古樟埠头、古街区改造等旅游项目有序推进,行画产业初具规模,新引进33家行画企业,总数达到44家。与丽汽集团签订了大自然营地开发合作意向。

【农业产业化】被评为省级蔬菜、果品、食用菌产业强县。三大潜力产业培育初显成效,新发展茶叶450.53公顷,瓯柑192.73公顷,笋竹两用林330公顷,总量分别达到1870公顷、530多公顷、3000公顷。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436公顷,区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41个541.2公顷;绿溢莲湖黄瓜、燕云甜玉米、碧湖绿源鲜蚕豆、飞鸟合作社竹笋等4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处州”牌山茶油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龙头企业10家,农户带动率达到78%,同比提高了11%。加快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供销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成立了莲都区合力农信担保有限公司,为16户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农产品购销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办理了农信贷款担保。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串珠、服装加工等业务遍及全区260个村。在全市率先成立林权管理中心,13867公顷森林资源实现合理流转。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工作取得突破,与浙江恒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大花蕙兰项目合作协议,首期在大港头玉溪村落地。

【村庄整治】启动了98个村的村庄整治工作,强力推进丽新乡整乡整治、古堰画乡规划村连片整治、环南明湖沿线整治,建成太平乡小安村、丽新乡吾赤口村等2个省级示范村,老竹镇沙溪村、丽新乡马村、大港头镇河边村等3个市级示范村、46个整治村,紫金街道水东村成为省级绿化示范村,碧湖镇郎奇村、丽新乡畈岸村成为市级绿化示范村,其余52个瓯江沿线村基本完成了以“五整治一建立”为目标的环境集中整治任务。全区累计开展村庄整治174个村,占村庄总数的4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农村受益人口达到65%,村庄整治走在全市前列。

【重点领域城乡一体化】完成了31个康庄工程项目,康庄道路工程累计通达360个村,通达率达到98%,路面硬化率达到90%,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3个和15个百分点。建成了190座垃圾基础设施,用两年时间实现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全覆盖,首期在176个村庄按照户籍人口每人每年8元,流动人口每人每年4元的标准,将长效保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定额补助,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管理、市区处理”的运行机制,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70%。全区30家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了污染治理,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治理了83家,占总量的28%。完成了黄村乡严鸟片、太平乡巨溪片及44个饮水困难村的山区农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3.9万名农民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了碧湖镇、联城镇等35千伏电力建设改造项目6个,行政中心、江滨区块等10千伏项目15个,380伏及以下低压改造项目100个,33个村通过了电气化新农村验收,城乡供电一体化能力不断增强。

【突破农民建房难题】疏堵结合,加快审批和制止“两违”同步推进,建立了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联动机制。出台了农民住房困难户认定标准,中心城区外农村村民建房审批管理补充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迁建安置标准等一系列建房政策,全年共办理建房土地审批1139户,是2006年的6.4倍。同时,从3月份成立执法分局以来,调查摸底、制止违章、强制拆违多管齐下,强制拆除顶风抢建违法建筑267起,面积27786平方米,现场制止“两违”行为570起,面积87909平方米,并着手对历史违章开展调查摸底,研究处置政策。

【创建省教育强区】全年投入教育经费2.8亿元;新建了碧湖二小,完善了天宁中学等10所学校的配套项目建设,撤并了水东中学等7所学校,基本完成了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开通周末班车线路24条,有1634名学生乘上周末班车;发放教育券407万元,30%的学生得到资助;750名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区公办中小学就读;高度重视教师待遇,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人均2000元的工作经费安排机制,教师工资外收入逐年增长;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362元、566元,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9%和37%;重视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测连续四年名列全市第一;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区验收。

【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

“万亩长豇豆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集成及示范”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莲都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被列为省科技重大专项。编著出版发行了莲都历史文化丛书——《莲都古代诗词选》、《通济堰》,编校了《浙江文献》莲都籍南宋文学家姜特立和俞文豹文集;莲都区畲族三月三被列为全省首批18个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之一;完成了仙渡、高溪等2个省级“东海明珠”工程和仙渡、丽新、雅溪、紫金等4个市级“山花工程”。雅溪镇西溪村、岩泉街道枫树湾村被命名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碧湖镇堰头村、雅溪镇西溪村被命名为丽水文化名村。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302户,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3.7%,广播电视通20户以上自然村率为92.3%,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和1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推进。碧湖产业区块通济堰文物保护方案得到审批并精心组织实施。368个村全部落实了联村责任医生,20家乡镇卫生院全面完成了“新五件”配备,农村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和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增乡镇连锁超市2家,农村放心店53家,村级便利店27家,有店村放心店覆盖率达到100%,校园放心店覆盖率达到100%。生态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大港头镇、丽新乡、太平乡、高溪乡、黄村乡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玉溪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6个村15个自然村全部开展了环境整治,一类保护区村庄启动了生活污水处理,7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搬迁;9家重点耗能企业实施了16个节能降耗项目,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了9%;生态区建设主要指标基本达到省级生态区标准。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完善“一票否决制”,加大乡镇、街道、区直单位和住村干部、村干部及党员干部的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和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对计划外违法生育控制和社会抚养费征收,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了稳定好转的态势,计生率达到94.9%。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出台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实施意见、全面构建“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开展“千名乡镇(街道)干部进村入户促增收”和“单位结对乡(镇),干部结对户”帮扶活动,落实到户结对资金135万元,26705名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民52.3%实现了脱贫,18.1%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保险首次实现全覆盖,21.8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8%,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75.4%;开展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7万名城镇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5%,高于全省试点要求25%。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低保达到248元/月,平均补差105元;农村居民低保达到149元/月,平均补差68元,均髙出全市平均补差水平23%。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退出低保160户323人,新增低保404户679人,共有5223人列入低保。集中供养375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3%,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2%。完善了以“五助一帮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帮扶救助体系,安排综合帮扶资金1139万元,共救助9211人次。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36件,基本做到应援尽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