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静照辞别心月后,来到了灵隐寺松源塔所,当时的守塔人,是住在鹫峰庵的虚堂智愚

虚堂智愚(1185—1269),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僧,运庵普岩法嗣。今浙江象山人,俗姓陈。绍定二年(1229)初住嘉兴兴圣寺,后又历住嘉兴报恩光孝寺、庆元府显孝寺、婺州云宝林寺、庆元府阿育王寺、临安府净慈寺、径山寺诸刹。为宋理宗、度宗归依师,教化鼎盛。咸淳五年(1269)示寂,有《虚堂和尚语录》十卷行世。

智愚认为静照虽然语言未过关,但根性灵,且参学态度诚恳,对其很是欣赏。静照在灵隐寺停留的时间仅一个月左右,其间写了《和理宗皇帝赞千佛韵》。② 当年(1256)四月七日,智愚受请住持明州阿育王寺,静照亦随同前往。

景定元年(1260),静照在阿育王寺受命“司知宾职”。③ “知宾”为禅林执事僧, 负责宾客接待事宜,“旦过寮帐床、什物、灯油、柴炭,常令齐整。新到须加温存。维那在假,则摄其行事。僧堂前检点行益客僧粥饭。遇亡僧,同侍者把帐。暂到死,主其丧”。④ 为祝贺静照任知宾一职,同参者特作偈颂赠之,“竖裳林作序,虚舟跋焉”。⑤ 据《法海禅师行状记》记载,一日,寺院举办法事,静照被要求在法事上诵读疏语,有人欲试静照才识,遂偷偷将写有疏文的纸换成了白纸,幸而静照事先将疏文内容背诵下来,得以顺利过关,“事毕而阖众大奇焉”。① 此事未必真实,但也不会是毫无根据的杜撰。作为一名来自异域的年轻僧人,其才干受到他人的怀疑甚至嫉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静照以其聪慧与机敏巧妙地化解了危机,赢得了众人的认同,既反映了外国僧人立足宋地禅林的不易,也反映了中国僧俗对有才之士的尊重与接纳无关乎国籍。

在智愚会下学法期间,后者有法语赠之,其中有两件藏在日本。一件创作时间未详,其文曰:“世路多巇险,无思不研穷。平生见诸老,今日自成翁。认字眼犹绽,交谭耳尚聋。信天行直道,休问马牛风。日本照禅者,欲得数字,径以述怀赠之。虚堂叟智愚书。”②这件墨迹是日本茶道界最为器重的墨宝之一, 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另一件书于景定四年(1263),智愚当时住在雪窦寺(位于今浙江省奉化市)。此篇法语墨迹后被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的真迹与后半部分的抄本现为日本兵库县一私人藏品。在法语中,智愚强调了参禅首先要立志,需万缘放下,一念不生,需时刻反观内心,提起疑情,长此以往,自然能意识断落,明心见性。从此篇法语的跋语中我们还可以知道,静照在三年前即屡次向智愚求法语,后者使静照不为语言文字所囿,始终不肯轻易授之,直到认为静照已经真正开悟,才满足了静照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