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元明清高僧弘法主要以元僧古林清茂、中峰明本、了堂惟一、昙噩梦堂,明僧法聚月泉、云惠佛树为代表。

古林清茂(1262—1329),元代临济宗高僧,浙江乐清人。俗姓林,字古林。

十二岁从天台山国清寺孤岩启出家,后在雁荡能仁寺横川如珙之策励下,精进研习,并于十九岁时嗣其法。后归住国清寺。元大德二年(1298),驻锡于平江府(今苏州)天平山白云寺;居九年,迁开元寺。皇庆元年(1312)再住开元寺, 因杨国公之奏请,受“扶宗普觉佛性禅师”封号。其日本弟子竺仙梵仙后至日本开创竺仙派,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之一。著有《古林清茂禅师语录》五卷(元浩等编)、《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二卷(日本椿庭海寿编),均编入《卍新纂续藏经》第七十一册。

清茂在《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二卷中往往用诗偈来弘传天台五百罗汉栖真事迹。其《送僧游天台补陀雁荡》云:“见尽天台五百牛,讵那犹在大龙湫。

更将大士神通力,楖栗横肩海上游。”《送琏维那游台雁》云: 道人游天台,亦复登雁荡。凌晨看瀑布,遇夜宿方广。空潭蛰蛟龙, 细路蟠巨蟒。昙猷但宴坐,讵罗亦来往。神通乃小见,佛法岂可罔。足下烟云生,太虚日月朗。万象围绕时,青天须吃棒。此行真壮哉,百岁未为枉。他日再相逢,眉毛应策上。

清茂在《送僧归雁荡》称“因思诺讵罗,神迹显灵异”,在《送川僧游天台》又称“石桥南畔老昙猷,相见定邀方广宿”,这些均是罗汉之别称。五百牛、昙猷上已述及,不再赘述,唯“讵罗”还得解释一下。“讵罗”即十六罗汉之五诺俱罗, 又译诺俱那。沈括《梦溪笔谈》称“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

清代学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十二《书五百罗汉名记后》云: 杭州净慈寺五百罗汉塑像,自宋有之,曹太尉勋记之矣。特其名,梵夹不具载。同里高念祖,以其大父工部郎道素所藏《宋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镂板,附释藏之后。按佛书:“诺俱那与其徒八百众居震旦国。

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荡。”故梁克家《三山志》:“怀安大中寺,有八百罗汉像。”太尉南渡,侨居赤城,宜止及天台石桥五百人也。

朱彝尊认为,据佛书记载,诺俱罗率领八百弟子来到震旦(即中国),五百弟子居天台,三百居雁荡。因此南宋学者梁克家在现存最早的福州地方志《(淳熙)三山志》中指出,怀安大中寺中塑有八百罗汉。南宋太尉曹勋曾为杭州净慈寺撰《五百罗汉堂记》,只提天台五百罗汉,这是因为曹勋止寓居台州的缘故。朱彝尊还指出,曹勋撰《杭州净慈寺五百罗汉堂记》,并未提及五百罗汉之名号,而在南宋已有《宋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并编入佛教《大藏经》。至于五百罗汉名号,后还将述及。

据《佛学大辞典》:明本(1263—1323),元代临济宗僧,杭州钱塘人。俗姓孙,号中峰,又号幻住道人。1286年于天目山参谒高峰原妙,二十四岁从高峰出家,后嗣其法。自此居无定所,或泊船中,或止庵室。后于至治三年(1323) 八月示寂,世寿六十一。著有《广录》三十卷,收入《大藏经》。

中峰明本是元代最著名的禅师之一,他在《天台石桥歌》中亦弘传了天台五百罗汉的应真事迹: 五百人兮山之中,驱白虎兮骑苍龙。袈裟兮褴缕,头发兮蓬松。神怪万状兮,吾不得而穷。望归来兮庭之帏,烧香瀹茗兮钟鼓交搥。不见来兮劳思,坐蒸饼兮泪垂。汝将舍我兮而何之。① 天台石桥五百人,即天台五百罗汉。其《天台石桥歌》被清代康熙帝御定入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之中,这亦说明康熙帝对明本《天台石桥歌》的重视。

了堂惟一,台州人,别号芥室,受法于竺源妙道。生平不详,或称其为元初高僧,然查《了堂惟一禅师语录》卷三《了堂和尚偈颂》中,有题为“至正己亥(1359),谢事竹山,归圆明庵。因阅真净和尚语,有‘一身终有限,万事毕无时’ 之句,析其十字为首,成杂言十章,示诸左右”之诗偈可知了堂实为元末僧人。

其师竺源妙道(1257—1345)为台州宁海人,至元二年(1336)入居台州慈源寺,后住台州仙居紫箨山,又奉仁宗之敕命,居黄岩之鸿福寺,帝并赐以“定慧圆明禅师”之号。后归隐紫箨山,居十年,自称东海暮翁。至正五年(1345) 一月示寂,世寿八十九。(《增续传灯录》卷五)了堂惟一又与南京天界寺季潭宗泐等有诗偈交往,宗泐为元末明初之高僧,故了堂惟一为元末明初僧人无疑。了堂著有《了堂惟一禅师语录》四卷,门人宗义等人编纂。编入《卍续藏》第一百二十三册。

了堂嗣法弟子呆庵普庄,俗姓袁,台州仙居人。年十二出家,次年受戒。

历游名山大刹,遍参大德尊宿。至明州天宁寺参了堂禅师,言下有悟,得法为嗣。年仅十八,主杭州北禅寺,次年又就任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住持。虽年轻, 能孚众望。住云居五年,忘缘知足,勤谨自修,道誉与日俱增。明洪武初,应高僧之选,赴金陵应诏讲经称旨,奉旨祀庐山,还都授僧司之职。继奉旨主径山, 时备朝廷咨询。天下丛林莫不奉为宗师。年五十,退位隐居庐山,寂葬凌霄峰南麓。(《呆庵庄禅师语录·卷八·塔铭》) 在《了堂和尚偈颂》中,了堂有不少弘传天台五百罗汉的诗偈,其《石桥五百罗汉》云:“五百声闻受记来,神通手面走风雷。石桥蹈断不蹈断,且向深云静打隈。”又《赠聪藏主游台雁》有“杖挑日月来天台,万八千丈登崔嵬。五百声闻无处觅。石桥飞瀑鸣如雷”,又《送方上人游天台》提及“半千尊者乐空寂,或隐或显人不识。有时盏里现茶花,有时松根坐苔石”之句。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北宋叶清臣《题石桥》诗:“觉雄示入灭,尊者俱授记。现彼声闻身,护兹浊恶地。他方自感通,此地真灵秘。一路指桥西,谁明导师意。”①后常指罗汉,《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诃,住相法空分取证。”了堂诗偈中五百声闻与半千尊者,均是指天台石梁五百罗汉。

昙噩梦堂(1285—1373),元末临济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梦堂,号酉庵。六岁丧父,奉母命习儒。及长,志求出世间法,礼奉化广法院良公为师。

二十三岁,礼谒长芦之雪庭传公,剃发受具足戒。后闻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灵隐寺,前往参谒,大悟,嗣其法,司内记,任径山之书记。至元五年(1339) 驻锡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开寿寺。帝赐号“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师为瑞光院之开山。八十二岁,编《六学僧传》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天台国清寺,奉号“佛真文懿大师”。② 洪武六年(1373)示寂于国清寺,世寿八十九,塔于天台清凉山。③ 因昙噩长期住持浙东寺院,故其《六学僧传》就自称“浙东沙门昙噩述”。

昙噩作有《题石桥诗》:“昙花亭外万峰青,滑石危桥孰敢登。无影无形方广寺, 如痴如兀半千僧。沿崖猛兽训金锡,献果玄猿挂老藤。夜静时闻钟磬响,倚阑何处看天灯。”④昙花亭位于天台石梁中方广寺石梁之侧,南宋景定二年(1261) 春,天台籍权相贾似道因“缅思旧游”,捐俸五万命天台万年寺长老妙弘主事, 建造昙花亭。亭成之日,“供五百圣僧茶,茶瓯中一一现异花,中现四字,其文曰:‘大士应供。’聚观者神之,得非昙花之应乎!”①昙花梵语称“优昙花”,或作“优昙钵花”,人们把它作为祥瑞的象征,故称昙花亭。昙噩“昙花亭外万峰青”、“如痴如兀半千僧”诗句典故均源于此。

法聚月泉(1492—1563),明代高僧,嘉禾(今嘉兴海盐)人。俗姓富,字玉芝,号月泉。工于诗。少孤贫,资质慧敏,好读书,每就寺僧借阅经典,隔宿即还,皆能背诵。十四岁于资圣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先谒吉庵、法舟等,俱不契机;偶遇王阳明,与之语,疑情顿发。一日,闻僧诵古案,不觉释然。后参天通显于碧峰,蒙其印可,遂隐居湖州天池。衲子闻风而至,渐成丛林。以嘉靖四十二年示寂,世寿七十二。有《玉芝内外集》。② 法聚《石桥阻雨》诗云: 天台之山,秀拔独萃东南奇;龙蟠虎踞,千态万状争妍媸。丹梯鸟道不易度,日高青嶂啼猿悲。石梁谁斫青霞骨,断峡如门对突兀。奔涛千尺翻银河,雷霆下震蛟龙窟。昙花亭前霜叶飞,拄杖踏破云霏微。圣流五百一问讯,龙宫应供归未归。幽花怪石深涧底,衲子开堂修竹里。烹茶为我谈秘灵,长飙忽送千峰雨。瑶台双阙莫可穷,赤城华顶俱溟蒙。却疑天公惜造化,灵氛瑞霭一卷万象归鸿蒙。③ 《古今禅藻集》是东晋迄于明代的高僧诗集,二十八卷,明正勉等选编。按时代的顺序编类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文体,一共收录三千余首禅诗,可说是古代禅诗的集大成者。法聚居湖州天池山二十余年,参游天台石梁时阻雨,故有《石桥阻雨》诗。其“昙花亭前霜叶飞,拄杖踏破云霏微。圣流五百一问讯,龙宫应供归未归”诗句出典,虽本于《僧法照昙花亭记》,但对贾似道,亦有“物是人非”之感。《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载: 净慈寺有阁,凭虚而出,可瞰全湖。天顺间,学士钱公溥题诗倡腰桥二韵,和者百余,皆未稳帖。嘉靖间,僧法聚者,号玉芝,海盐人,和云:“大堤回接凤山遥,金勒东风细马骄。芳草不知埋帝舄,柳枝犹自学宫腰。天空水月三千顷,春老莺花十二桥。闻说楼船醉年少,平章独免紫宸朝。”盖西湖水面,凡三千八百亩,而里外六桥于湖景最切。所云“年少”、“平章”, 盖指贾似道也。

法聚《西湖和诗》与《石桥阻雨》“昙花亭前霜叶飞”诗句一样,同是讥讽曾权倾一时的贾似道。而“圣流五百一问讯,龙宫应供归未归”,即指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昙华亭有一副著名长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可谓是天台石梁胜景的总概括。

明代天台宗高僧无尽传灯(1553—1627)在《天台山方外志》中,采取“述而不作”的方式来弘扬天台五百罗汉栖真事迹。一是引述《西域记》与《西域志》“佛言震旦天台山石梁方广圣寺,五百罗汉居焉”之记载,佐证天台五百罗汉栖真圣事;二是编收历代歌咏天台石梁的诗歌,以间接方式来颂扬天台五百罗汉栖真圣事;三是编收历代记载天台石梁佛教建筑的文章如《(宋)僧法照昙花亭记》、《(明)僧佛树重装罗汉记》等,来喻示后人保护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的佛教建筑。其中《僧佛树重装罗汉记》(载《天台山方外志》卷二十一)即是明正德年间僧人佛树重新装饰天台五百罗汉的事迹。这也是《天台山方外志》惟一的装饰天台五百罗汉文章。谨录如下: 僧佛树重装罗汉记夫境如心变,地假人兴,古今一也。是以圣贤应迹,必古有灵瑞,绝于人间,清净兰若,是其居止。致使三洲开道,终显宾头之功;久万遐龄,教资罗汉之德。神僧圣寺,呈祥山海之间;香气钟声,相显幽明之际。列于视听,良史诠而不穷;备诸古老,口实仰而不绝。

天台山者,乃震旦之奇境,五百罗汉栖真驻锡之地。天然石桥,双涧合流,下有龙湫,幽深窈窕。晋时昙猷,亲入圣寺,五代钱王,数感祯祥,非妄诞也。

余先于京国大洪福寺,安定伯张公容请阅藏,教读《高僧传》,默识灵迹,无由得往。正德丁丑(1517)同衣明辉,同礼宝陀育王,时来参谒。及抵石梁,遍览胜境,欢喜踊跃。上昙花亭,夜诵大乘,闻钟磬声,睹山水圆通应真之像。神异化现,三昧难测。天匠工巧,奇妙绝伦。仁孝太后书云:是光菩萨手制。经历年久,颜色脱落,山水倾颓。弘治丁巳(1497), 黄邑清信士率众修葺,殿宇重新,并装观音等圣像三尊,唯五百应真未及营理。余同明辉,歘立志愿,重新修补。回京感御用监太监张公永给施颜料工资,复蒙缁素相助,得遂先心。

去岁己卯(1519)季冬,复转石梁。本山住持沼公,一见欣接。孟春(1520)正月十有六日创工,四月一日工讫。以此良因,上祝皇图永固,帝道遐昌;金枝挺秀,玉叶相承;光敷四海,凉荫苍生耳。因记之。正德十五年(1520)岁在庚辰孟夏四月初八日,敕赐云惠寺三藏沙门佛树撰。① 北京云惠寺僧人佛树在读梁《高僧传》中默识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灵迹,遂生参谒之心,只是北京天台路隔千里,无由得往。正德十二年(1517),因礼普陀、阿育王寺之便,同僧人明辉一起登天台山石梁,遍览胜景:上昙花亭, 夜闻钟磬,睹应真之像,神异化现。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明开国元勋徐达之女)曾有书云,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是光菩萨手制。有信士率众重修殿宇,并装塑观音等佛像三尊,唯有五百罗汉未及装饰。佛树与明辉遂立志重修。回京后,御用监太监张永闻讯施舍颜料与工资,又蒙北京僧人相助,于正德十三年(1519)冬返回天台石梁,得到石梁方广寺住持沼公的支持,遂于正德十四年(1520)正月十六动工,是年四月初一竣工,天台石梁五百罗汉焕然一新。四月初八,佛树撰《重装罗汉记》,以记其事。其记所云“光菩萨”曾塑五百罗汉一事,见明代台州高僧无愠《山庵杂录》卷下: 光菩萨者,鄞县张氏子也。某先世习雕塑,至光艺益精。甫壮年,忽厌家累,将从海会寿梅峰剃落。其妻携子诉于官,寿因却之。光与万尸完者都厚善,劝其遁去,遂潜。自引刀断发,服僧伽梨。绝浙河,逾具区,登匡阜,遍参有道尊宿。逾十寒暑,还谒,寿已迁化。

闻(天台)华顶无见和尚道行清峻,挟胸中所疑投之。无见令究“狗子无佛性”话,获证入,遂礼无见为得度师。光一生雕饰两浙诸山佛菩萨像甚多,事毕,掌包即去,未尝受其毫发之报。暮年归隐华顶,遂于石桥庵塑五百应真像,穷极巧妙。始事之晨,云雾间鼓钟与梵音洋洋间作。赡工阙园蔬,光欲遣人化之,忽宁海多宝寺圆讲主者送菜至。光喜问故,曰:“向真菩萨以尊命到寺化菜,故送至。”时庵中有名真者,卧病久不出。由是知神人应化也,光亦不经意。年七十有三,无疾坐蜕于华顶,火后塔葬山中。

由上可知,此光菩萨为鄞县张氏子,其家世习佛像雕塑。正是精壮之年, 忽思出家,妻携子告于官。后遁去,自落发为僧,并游历诸方。最后出家于天台华顶寺,拜高僧无见先睹(仙居人)为师。其一生雕饰佛像甚多,但从未收取工钱。晚年隐于天台华顶,在石梁雕塑五百罗汉像,穷极巧妙。因招待工匠缺少蔬菜,正欲募化,忽台州宁海多宝寺送蔬菜至,问其故,答云是“真菩萨到寺化菜,故送至”。后圆寂于天台华顶。可见,光菩萨是一位雕塑艺术超群的佛教雕塑艺术家,幸有明代高僧无愠恕中在《山庵杂录》卷下有所记载,故有必要予以介绍。

佛树在《重装罗汉记》中提到,重装天台五百罗汉时曾得到御用监太监张永施舍颜料与工资的资助。而明天启元年(1621)天台石梁五百罗汉铜殿的建造,亦得到钦差提督九门太监徐贵的资助。石梁五百罗汉铜殿,铜亭高1.35 米,长约1米,阔0.7米,由铜金合金“风磨铜”制成,内铸五百罗汉浮雕小像。

基座底槛间刻有“皇明天启元年(1621)辛酉中秋吉旦,钦差提督九门太监徐贵等喜施助成金殿,永远供养天台胜景石梁桥首,清凉山后学沙门如璧募造”五十二字。铜殿原来供奉在石梁南端蒸饼峰上,成为天台山石梁五百罗汉栖真的标志。

在“文革”中,石梁五百罗汉铜殿被小偷深夜推下石梁之深潭,后被作为旧铜废品偷卖至宁波收购站。准备冶炼时,宁波收购站工作人员发现基座底槛间明代刻字,遂打电话给天台有关部门,五百铜殿才侥幸逃过一劫;后经重新维修,现供奉于石梁中方广寺内供人瞻仰。石梁五百罗汉铜殿刻镂极为精致, 是罕见的艺术珍品。“风磨铜”之名,来自这种铜金合金制作的建筑物。风越吹磨,它就越明亮。古人多将“风磨铜”用于建造寺、塔、殿,如五台山塔院寺释迦牟尼舍利塔之塔刹,辽宁北宁双塔塔顶的莲座等。天台俗语“天台不算穷, 石梁还有五百风磨铜”,即是指石梁五百罗汉铜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