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早记载天台山石桥(也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异事的是东晋文学家孙绰的《游天台山赋》,②中有句云“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王乔即周灵王太子晋,道书称治天台桐柏山,掌吴越水旱,后得道驾鹤飞仙;应真飞锡, 即指五百罗汉飞锡天台、应真石梁之灵异事迹。“飞锡”指高僧执锡杖游方。

《释氏要览》卷下云:“今僧游行,嘉称飞锡。此因高僧……掷锡飞空而往也。

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应真”即指罗汉,故《游天台山赋》“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句,李善注:“应真,谓罗汉也。”李周翰注:“应真,得真道之人;执锡杖而行于虚空,故云飞也。”因而《天台山全志》卷六载:“(天台石梁)旧有石桥寺,传系五百应真之境;又有方广寺隐其中。”可见早在东晋,五百罗汉飞锡天台,应真石梁,已有其说,但无具象。本文所称“应真”,意谓罗汉“显应真身”之意;“应真地”,即为“显应真身之地”或“栖真地”。真正作为天台五百罗汉栖真石梁的领衔者,则是东晋西域高僧昙猷。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十一载: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明,并相连属。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莓苔青滑,自终古以来,无得至者。猷行至桥所,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也。”猷心怅然,夕留中宿,闻行道唱萨之声。旦复欲前,见一人须眉皓白,问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还。道经一石室,过中憩息。

俄而云雾晦合,室中尽鸣,猷神色无扰。明旦,见人着单衣袷来曰:“此乃仆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搔动,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请以相还。”神曰:“仆家室已移,请留令住。”猷停少时。猷每恨不得度石桥,后洁斋累日,复欲更往。见横石洞开。度桥少许,睹精舍神僧,果如前所说。

因共烧香中食,食毕,神僧谓猷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今未得住。”于是而返。看顾横石,还合如初。

继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应真飞锡以蹑虚”,梁慧皎《高僧传》的昙猷传使天台山石梁五百罗汉栖真事迹进入东晋滥觞期。到唐高宗时期,昙猷与天台山石梁五百罗汉栖真事迹进一步具象化。初唐高僧道世《法苑珠林》卷十九载: 昔晋太元初,有炖煌沙门竺昙猷,乞食坐禅,强志勤业。游会稽剡县赤城山,有群虎来前,猷为说法,一虎独眠,乃以如意杖打头。有十围蛇绕之, 都无怖色。又山神舍宅,与之作寺。又往赤城山宴坐。此山与天台瀑布、四明连属。父老云:天台山有圣寺。猷往寻之,石桥跨谷,青滑难度。横石断路,无由得达。旬宿桥首,闻彼行道唱布萨声,便洁斋自励,忽见横石洞开。

猷便前度,具睹精舍,神僧烧香。中食毕,谓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 《法苑珠林》卷三十九又载: 东晋初天台山寺者,昔有沙门帛道猷,或云竺道猷,统涉山水,穷括奇异。承天台石梁,终古无度,乃慷慨曰:“彼何人斯,独无贞操,故使圣寺密尔,对面千里。”遂揭锡独往,而趣石梁,周瞰崖隒,久之方获。其山石梁非一,圣寺亦多。将欲直度,不惜形命。且虹梁亘谷,下望万寻,上阔尺许。

莓苔斜侧,东边似通,西碍大石,攀登路绝。猷乃别思冀授,夜宿梁东,便闻西寺磬声经呗唱布萨。勇意相续,通夕不安。又闻声曰:“却后十年,当来此住!何须苦求。”虽尔不息,晨夕惋恨,结草为庵,弥年禅观。后试造梁,乃见横石洞开,梁道平正,因即得度。遂见栋宇宏壮,图塔瑰奇。神僧叙接,宛同素识。中食既讫,将陈住意。僧曰:“却后十年,自当至此!何劳早住。”相送度梁,横石已塞。至晋太元年,终于山所,形似绿色,端坐如生。王羲之闻之造焉,望崖仰挹。今有往者,云迷其道。

昙猷(?—396),又名竺昙猷,或名法猷。敦煌人。少居苦行,习禅定,神迹妙悟。约于东晋初年游江左,兴宁中(364)来天台赤城山。先卓锡紫云洞, 创中岩寺。昙猷在此修持,为虎说法,感韦羌山神护法。后闻石梁有神僧居住,遂往石梁寻访。见横石断梁,无由得度,遂结草为庵,洁斋自励,修持不息。

后石梁洞开,遇梵僧罗汉,与之共餐,见五百罗汉栖真之事。由上可知,与《高僧传》相比,初唐道世的《法苑珠林》的天台石梁五百罗汉事迹已经进一步细化。这为天台山石梁成为中国五百罗汉的应真之地奠定了基础。

天台山石梁五百罗汉栖真之灵异事迹至中唐才得以确立。真正将天台山石梁确立为中国五百罗汉栖真根本道场的是晚唐百丈怀海(749—814)禅师。

百丈怀海禅师在《百丈清规》中不仅确立了天台山石梁是中国五百罗汉栖真之地,还制定一套供养罗汉的仪轨,使之在中国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 这一清规在佛教界推行后,天下丛林纷纷仿效,很快风行于全国。《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五详细记载了“供罗汉”之仪轨,“供罗汉”又称“罗汉供”,又作“罗汉会”,即供养十六罗汉、五百罗汉之法会。因“供罗汉仪轨”教外知者甚少,特举要如下: 一是预日挂牌。牌称:明日早粥后,斋供罗汉。香灯师五人,上供十人。

二是库房预备。烛台二百五十对,香炉二百五十个,小碗一千五百个,竹箸五百双,茶盅五百只,饭菜水果齐备。

三是正日预备。正日清晨,厨房人齐相帮。烧菜一大锅,可盛小碗五百; 煮饭一大锅,可盛小碗五百。天明时,香灯五人,先往库房,取水果,取碗,取短烛五百枝(即四两头)、烛台二百五十对、香炉二百五十个。

四是奉置供品。每人管一百位罗汉。每位前一茶、一双箸、一果、一菜、一枝烛,香炉两位合一个。茶、箸、果俱供周已,方点香烛。次茶,次饭。又堂之正中面前,置大方桌,两张横拼,可供十六大罗汉等牌位。设香花灯涂果,并用十菜。每一牌位,一茶、一双箸、一饭。又面前离三尺许,用长桌三张并摆。上供疏牌十三位,见下上供中,亦置香烛。及供罗汉科仪十部,每部用经盖覆之。

手炉十把,俱齐备已。

五是拈香具拜。时至,知客先请上供师,搭衣持具,进罗汉堂。次请斋主拈香。到已,十师展具三拜,斋主先至中间普供位前拈香。

六是众唱香赞。唱云:香才,云腾宝鼎中。旃檀沉乳真堪供,香云缭绕莲花动,十方诸佛下天宫。天台山罗汉,来受人间供。奈麻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维那举云:一切恭敬。众齐执香炉,作梵唱云: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三宝。拜已,维那按磬白云:伏以人分七方便,自加行至于停心,位列四沙门,由无学讫于见道。是皆知苦断集,带果行因,为析法之权根;会人空之真理,至若证已办地;入大乘门,其所学般若同;是故与菩萨共,内秘大心之行,外闻佛道之声,既皆为贤圣之僧;故应受人天之供。惟愿妙堪佛嘱,熟此方震旦之缘。允副凡情,受兹日檀那之供;密回慧照,俯运悲怀;冀普度于迷流,俾咸登于乐土。大众和云:故我一心,虔诚奉请。白已,众僧施主一拜: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诸佛法僧,一心奉请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文佛,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诸声闻僧并诸眷属,以下尼位,俱上加一心奉请, 未结并诸眷属句,同此。常随佛后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罗汉,鹿苑先度五比丘、最后须跋陀罗诸阿罗汉,世尊高弟大迦叶、阿难陀等十大弟子,灵山闻法大比丘众万二千大阿罗汉,灵山得记学地无学地诸大声闻众,五时闻法学地无学地诸大声闻众,世尊灭后结集三藏阿难陀等诸阿罗汉,世尊灭后正像法中历祖所度诸阿罗汉,住世十六大阿罗汉、万六千九百弟子众,某州某县(即本处地名) 某寺(即本寺名)住世五百大阿罗汉,惟愿不违本誓,哀悯有情,是日今时,降临法会。

七是降临法会。请毕一拜。三请时,维那想一切罗汉,皆以天眼照见,大耳遥闻,他心悉知,严肃威议,从空而至。○他本未加慧俱、通教二位,即前十位之别出,似不必加。必请毕唱赞偈:初度五人僧宝始,世尊高弟饮光伦。灵山一会实多徒,万二千人无学侣。须跋陀罗居最后,五时闻法数难知。涅盘已过众声闻,三藏遗言俱结集。十六真人亲受嘱,未来为世福田师。十方常住圣贤僧,于此一时俱奉供。赞毕,煞下鼓钹一阵,维那举缓腔,悦众鸣小鱼,众齐声缓缓念:奈麻本师释迦牟尼佛。众师、施主,俱向上一问讯,徐徐缓行,将合堂罗汉前,右绕经行一匝。施主每炉中上香一炷,一问讯;香灯师持香,随施主后。待上香毕,俱归位立定。收佛号,煞下鼓钹一阵。施主再拈香、设拜、长跪、合掌,悦众鸣引磬,一字一击。齐声上供云:奈麻常住十方佛法僧……(中略)奈麻本寺堂内住世五百大阿罗汉。三遍。次举《变食咒》二十一遍,《甘露咒》、《普供养咒》各七遍,即举:奈麻十方常住三宝。三称。维那宣疏云:伏以栴檀林里,元无异嗅之香;狮子窟中,尽是惊群之吼。敢通诚款,仰吁慈悲。今据大清国云云居住,奉佛营斋,供呈罗汉。

八是施主祈愿。祈恩锡庆弟子(某甲),端肃投诚,至心上叩中天至圣牟尼世尊、常随圣众诸大罗汉金莲座下,恭通情旨(年庚及所求事)。切念智超无漏,道契真空。神通来往,示瞬息于天上人间;秘现幽深,忘优劣于声闻大乘。

欣逢胜事,瞻圣相以登堂;敬洁香馐,迎宝旛而赴供。希垂慧眼,允纳虔衷。由是涓今年月日,恭诣某寺,敬输净资,仗凭僧众,严净斋厨,诚修禅悦。上供佛法僧常住三宝、本寺堂中半千应供罗汉、应化大士、证圣尊者,总此香斋,普同供养。伏愿法门挺异,祖焰添辉,檀那衍庆,海众安和。冀副凡情,总凭慈力。

右疏恭请三宝证明,供奉罗汉文疏。某年某月某日,某甲谨疏。

宣毕,结《回向赞》云(若施主别有祈求心愿,于疏中加入):福田应供,行德汪洋。内秘外现永流芳,代佛广宣扬。受敕难忘,住世作舟航。奈麻诸大阿罗汉尊者。

九是收供唱赞。三称已,三拜,各回本处。知客领斋主到客堂用茶。香灯五人,即速收供菜,回厨房,以应午斋大众用。水果归库房,候设斋时,散供大众。其余仍照《饭僧仪轨》所说。小食后,上供十人往罗汉堂中礼罗汉,每时一百。第一时,先总礼共十二位,见前上供巾。次礼十六住世罗汉:一心顶礼宾度罗……(略)拜竟,少顷,回向。香灯师预焚香在手,知客领施主中间拈香设拜。众师唱《香赞》毕,维那举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四句偈已,仍如奉请时, 出位右绕,仍念释迦佛名。施主各各上香,问讯已,归位。收佛号、宣疏、化疏, 举福田应供云云。罗汉赞见前。维那举云:修斋功德殊胜行。回向偈已,三皈依毕,各回本处。

由上可了解《百丈清规证义记》中“供养罗汉仪轨”是以“天台山罗汉,来受人间供”作为主基调的。作者仪润在《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五“供罗汉”中最后还引述了无相真禅师的《供罗汉颂》,其颂云:“应供真人着眼高,海山来往不辞劳。也知为瑞为祥处,惹得天花上毳袍。石梁方广路非遥,檐卜堂中信手招。

尊者半千谁是主,海天云静月轮高。”这标志着天台山石梁成为中国五百罗汉栖真根本道场的地位已经正式确立。此后,天台石梁为中国五百罗汉栖真的根本道场,进入了广泛传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