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二、天台山石桥五百罗汉栖真事迹之中唐传播

最先传播天台山石桥五百罗汉栖真地的是中唐高道徐灵府作于唐宝历元年(825)的《天台山记》。徐灵府隐居天台桐柏宫北五里的方瀛山数十年。其《天台山记》云: 自歇亭西行,沿涧一十五里,至石桥,(桥)头有小亭子。石桥色皆青,长七丈。南头阔七尺,北头阔二尺;龙形龟背,架万仞之壑上。有两涧合流,从桥下过,泄为瀑布,西流出剡县界。从下仰视,若晴虹之饮涧。桥势崯峭,水声崩落。时有过者,目眩心悸。今游人所见者正是北桥也,是罗汉所居之所也。

徐灵府,道士,钱塘(今杭州余杭)天目山人。通儒学,无意于名利。居天台山云盖峰虎头岩石室中十余年,日以修炼自乐。武宗会昌初,诏浙东观察使召之,乃献诗自陈,终不赴。后绝粒而卒,年82岁。(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著有《通玄真经注》十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天台山记》一卷,今辑入《古逸丛书》。据徐灵府自称“灵府以元和十年(814),自衡岳移居台岭,定室方瀛,至宝历初岁(825),已逾再闰”,《天台山记》应作于唐宝历元年(825)。歇亭为唐浙东观察使孟简所建,因又称“孟简歇亭”,即今天台北山龙王堂,为石梁镇所在地。徐灵府称天台石桥“是罗汉所居之所也”,说明天台石梁已经成为中国五百罗汉的道场。

其次是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于大和七年(833)应剡县(今嵊州) 沃洲禅院释寂然之请所撰的《沃洲山禅院记》云:“东南有石桥溪,溪出天台石桥,因名焉……晋宋以来,因山洞开,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次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居焉。次又有乾兴渊支道开威蕴崇实光识斐藏济度逞印,凡十八僧居焉。”① 沃洲今属新昌县,与天台石桥相邻。天台石桥溪流出今新昌县界,仅数里之遥,即为剡溪源头。看来,白居易用的典故均是石梁五百罗汉栖真之典故, 这应是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灵异事迹的最早传播。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中“晋宋以来,因山洞开,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的“白道猷”,即天台昙猷。徐灵府《天台山记》载:“自天台观东行一十五里,有赤城山……即天台南门也,古今即是于国家醮祭之所……其中山趾有寺曰中严寺,即是西国高僧白道猷所立也。”可见白道猷与昙猷同为一人。

再次是中唐天台禅僧普岸的传播。《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唐天台山福田寺普岸传》载: 释普岸姓蔡氏,汉东人也。……太和年中,谓众曰:“吾山水之游未厌,诸人勿相留滞。天台赤城,道猷曾止息焉;华顶石梁,智者昔降魔矣; 将游之也。” 自襄阳逦迤而来。从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门。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号平田是也。观其山四舍郁翠,东西山石门,而有三井龙潭。东入石桥圣寺,乃是绿身道猷尊者结茅居此。未几,见虓虎乳子,瞪目而视岸。

岸以杖按其头曰:“贫道闻此山,是神仙窟宅、罗汉隐居。今欲寄此安禅, 檀越勿相惊挠。”经宿,领子而去。以太和七年(833)癸丑十月二十七日营构丈室,携一童,侍给薪水耳。八年(834)春,禅侣辐凑,众力义成此院,号平田焉。开成中,宛是大道场。会昌三年(843)七月告众入灭,春秋七十四。

普岸是百丈怀海的弟子,又是天台山万年寺的开创者,《普岸传》记载“此山是神仙窟宅、罗汉隐居”,说明天台山五百罗汉栖真事迹正式确立。《普岸传》还载: (天台山万年)寺置五百罗汉殿,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形像。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幢盖,螺钹引导入于殿。香风送至。幡幢之势前靡,而入门即止。其石梁圣寺在石桥之里,梵呗方作,香霭始飘。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见梵僧,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空之形,眴息之间,千变万化。汉南国王钱氏频年施供养,祥瑞极繁。今上太平兴国三年(978),于滋福殿宣问两浙都僧正赞宁石桥长广量度,一皆实奏,帝叹嗟久之。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询誓断腕然炼,乞重造此寺,乃宣内殿头高品卫绍钦、张承贵革故规制,若化出天宫焉。

《普岸传》说天台万年寺置五百罗汉殿,唐永嘉长史(唐州郡刺史下设长史,系闲职,亦称为别驾)全亿画《五百罗汉图》。这是中国最早的《五百罗汉图》,比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1049—1106)的《五百罗汉图》要早二百多年。中唐时天台山已建有五百罗汉殿,这亦是中国最早的五百罗汉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