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中国社会,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关系构建,“朋友”一伦虽位列最后,但在理想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成长历程及平生遭际中,也显得十分重要。古人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孔子家语》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由此可见,在古代,称朋道友不但有严格的标准,朋友间的相互影响也极其重大而明显。因而要全面了解一个人,详细考察其朋友圈,尤其是挚友,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李商隐的《哭刘' 》一诗有“平生风义兼师友”一句,道出了古人所说的朋友范畴还可以延伸到父执长辈间,他们可以为人师表,任其教师,也可以被人以友朋视之,关系处在亦师亦友之间。柯九思一生性情旷达洒脱,为人真诚豪迈,学问渊博,艺术精湛,游历又非常广泛,因此,所结交的朋友也非常多。

与同期大部分文士一样,柯九思的交游对象有在朝为政者、地方官员、在野文人雅士、方外隐逸之士、书画及鉴藏家等,大多还兼数个身份,而且分属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不同民族。以下以姓氏笔画为序,逐一述论如下:丁复 约1312年前后在世,字仲容,号桧亭,天台(今浙江天台)人。早年有诗名,延祐初北游京师,公卿大夫奇其才,与杨载、范梈等一同被荐,拟授馆阁之职。丁复认为当权者很难赏识自己,便不等正式批复,翩然离京而去,绝黄河,憩梁楚,过云梦,窥沅湘,陟庐阜,浮大江而下,寓居金陵,买宅于金陵城北。南窗原来有两棵桧树,便名诗集为《桧亭集》(或《双桧亭诗》),平生所作原有数千篇,大多散佚,存诗见《桧亭集》,共九卷。《元诗选》二集选入其诗一百二十六首。生平事迹见《草堂雅集》卷八、《元诗选》二集小传、《元诗纪事》卷一四。柯九思与丁复邻县,可能相识较早。有学者推测,“丁复寓居金陵,可能与怀王有关,只是以后未能得用,观其与九思唱和之作中可知。”①这里所说的与九思的唱和诗,诗前有序: 近仁台郎见示樊左司在南台时忆昨五首,柯博士、苏徵君既为和之, 天台丁复侨居金陵,草莽之臣也,不能悉细奎章故事,钦睹□皇潜飞之盛, 犹能记之,借用元韵,以寓鼎湖之思云尔。

从这篇序中可以看出,丁复至迟在侨寓金陵时,已经与柯九思相识订交。

丁复在这篇序下,作了四首七律,诗云: 犹记飞龙北上时,从臣鞍马燕差池。凤凰自是巢高阁,蝼蚁何因集下墀。翠辇看花临御苑,彩毫摛藻缀文漪。太平不愿论封禅,自拟元和圣德诗。

犹记金陵观稼游,翠霄深处想琼楼。纵横未草三千字,缥缈如瞻十二旒。只尔丹心驰魏阙,依然白发老沧州。翠华不复南巡幸,岁岁空来鸿雁秋。

犹记御床金织帏,初成宝刹彷丹墀。人间漫道风云会,天上俄闻日月迟。北阙只今无赐物,南台忆昔有题诗。旧臣总抱乌号泣,丰石还如岘首碑。

犹记奎章拥紫薇,五云流彩日扬辉。已颁玉果开春宴,亦赐金莲送夜归。俊逸诗篇临鲍照,风流人物动崔徽。还怜杜牧秋娘赋,色线宁堪补顺衣。

犹记华亭驾绿渠,市人还许与欢虞。后来尽备公车选,前识皆知帝者图。相府带围从病沈,酒家祠部属狂俞。邻僧有发惟须醉,夜立霜畦望北枢。① 这一组诗歌当作于文宗皇帝驾崩、柯九思流寓吴中之后。丁复深情地回忆了文宗作为“潜龙”时与民同乐、交好士人的情景,对柯九思作为从臣随“飞龙北上”、后又任职奎章阁的恩宠表达了羡慕之情,对他一片丹心驰魏阙、而今“依然白发老沧州”的遭遇更是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柯九思流寓吴中后,丁复与他接触应该是较为密切的,对他在吴中的行 迹、品节多有了解,分别之后也常常牵念他。至元五年(1339),丁复的友人铦仲刚有吴中之行,柯九思赋诗送别,同时也想到了柯九思,于是干脆也赋诗寄赠与他,我们在《送铦仲刚之吴中兼柬柯敬仲博士》这首长诗(上文已经引录, 此不再引)中,感受到了丁复对柯九思不畏权贵自甘落寞的钦敬之意。

柯九思的竹木作品,也深为丁复所赏爱,丁复有《题柯敬仲竹木》一诗: 青山白日野中看,南国佳人翠袖寒。老树不堪承雨露,龙孙春满锦阑干。① 这首诗歌借题咏柯九思的竹木画,似乎别有深意地喻示了柯九思蒙受帝皇恩泽而又遭到权臣嫉妒的难堪之情。丁复似乎早就为柯九思担心:你柯九思作为一个南人,能够入朝为官,实际上更有“高处不胜寒”之虞。丁复在诗歌中似乎还是表达了宽慰之情:柯九思寓居吴中也好,毕竟不用再忧谗畏讥,日日可以面对青山白日,你就像春满大地时的新竹一样,照样焕发生机,一片清荫,遥映风雅人家的锦绣阑干。诗歌表面以“南国佳人”喻竹,实际上比喻柯九思是南人中的杰出之士,“翠袖寒”,似乎比喻了柯九思在朝中为官时潜伏的危机。

于立 生卒年不详,约元惠宗至正初前后在世。字彦成,号虚白子,又号匡庐山人,南康(今江西南康)人。著名道士。博学通古今,善谈笑,以诗酒放浪江湖间。有《会稽外史集》传于世。于立与柯九思也交好。有《用丹丘子寄玉山草堂韵》一诗,诗云: 薄薄淡霭浮香云,仙家景物长如春。山人不归猿鹤怨,野老忘机鸥鹭驯。丹崖翠壁或有路,白沙青石久无尘。人生有酒万事足,但愿日日邀比邻。② 从诗中可见,至迟在玉山草堂建成时,于立和柯九思已经认识并订交,而且一同参加过玉山雅集。于立有多首诗作题咏柯九思的竹石,如《题敬仲竹木》:“洞庭秋尽水层波,光动珊瑚碧树柯。夜半山人骑紫凤,满天清影月明多。”①又如《题顾仲渊临柯丹丘竹》:“湖州去后丹丘老,见此风枝露叶新。千古中郎那可得,虎贲犹是典型人。”② 又如《题柯石》:“千岩夜半风雨立,古剑斫石生铜折。寒潭影动月峥嵘,碧藓淋漓老蛟血。”③都对柯九思的竹画作了高度的赏评。

柯九思也有多首诗作题赠与于立。如《偶成三绝写上就柬匡庐山人》: 月华云影漾中郊,光耀纷纭动翠旓。玉笛夜吹山石裂,有人骑鹤过三茅。

放日轻霞破晓阴,北窗徙倚听龙吟。光摇翡翠蓬山远,浪用玻璃贝阙深。

青鸟当时养得驯,碧梧露下覆清晨。纱窗忽见秋如许,应有娥眉忆远人。④ 诗作从于立这个方外羽士的角度,想象他的超凡脱俗、清新雅致的生活, 表达了对道士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柯九思还有《赠匡庐山人》:“道人欲筑希夷室,自向身中炼火丹。何日朝元游绛阙,九霄回首月华寒。”⑤写于立即将闭关修道炼丹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希望他早日得道的一种愿景。另有《题匡庐山人所藏雪松图于玉山书舍》:“幽人结屋庐山侧,卧看九江天际来。白云万壑青松老,时抚丝桐坐绿苔。”⑥透露出柯九思与于立曾经有一段时光在顾瑛的玉山佳处,诗酒相娱,共赏书画名作,柯九思还有一首题为《赠柏子庭上人用匡庐山人韵》的诗作,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马祖常(1279—1338) 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色目人雍古族。高祖于金末任凤翔兵马判官,故子孙以马为姓。延祐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 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朝至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卒谥文贞。

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有《英宗实录》《石田集》等。柯九思与马祖常的交游事迹,见于马祖常的《题柯敬仲乃父手泽》,诗云: 三十昂藏一丈夫,阿翁手泽宛如初。梁园奏赋双枚健,赵括空能读父书。① 从首句可以推考,这首诗歌作于柯九思三十岁时,即延祐六年(1319),此年,柯九思游京师,与朱德润一道在英宗潜邸为其讲释儒家经义,可能就在此时结识了马祖常。这年的十一月底,柯九思父亲去世,估计在返回杭州之前,柯九思呈上了父亲柯谦的遗墨,请求马祖常题诗。马祖常对柯氏父子的道德文章、艺术才华十分赏识,欣然应允。在诗中,马祖常首先夸赞柯九思是一个气宇不凡的大丈夫,然后又说其父亲的遗墨犹新,令人想见他的文采风流。诗歌结尾两句,用赵括空读其父赵奢的兵书而只会纸上谈兵的典故,与西汉时期的辞赋大家枚皋能传承其父枚乘的艺术才华和政治胆识的史实作对比,揄扬柯氏父子特别是柯九思的俊逸健朗的才识、能力。

王艮(1278—1348) 字止善,号# 游子,诸暨人(今浙江诸暨)。为人尚气节,读书务明理以致用,不苟事言说。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迁淮西。会例革南士,就为吏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以岁月及格,授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以廉能称。工于诗,有《止止斋集》。

王艮大九思十二岁,是九思少年时的知交。他们的相识,很有可能缘于柯九思父亲柯谦任职浙江期间。至治二年(1322),柯九思与王艮、杜本、费雄等同观文同的《水墨此君图》于京口郭畀家。② 他们的交谊一直延续到晚年。王艮曾在九思罢官寓居吴中时,有诗相赠, 题为《赠柯敬仲博士》: 与子沉浮三十载,归来文采更风流。虚名聊尔或见录,尤物移人何足留。说剑谈元皆外慕,买田筑室是良谋。眼花耳熟争意气,泯灭无闻同一沤。① 九思罢官流寓吴东,在元统元年(1333),据此诗首联可知,他们相识于三十年前的大德七年(1303)前后,即九思十四岁时前后,诗词中的年头往往取其整数,说是三十载,可能也是取其大概。王艮对柯九思的文采风流是无比艳羡仰慕的,对他的遭际也深为同情,但他最终也只能示以宽慰之意,他别有深意地劝慰柯九思:你满腹经纶也好,谈玄说剑也罢,实际都是分外之事,还是多考虑生计吧,买田筑室才是良策!另外,你看,历史上多少人都在为名利争意气,到头来还不是都泯灭无闻,如同水上的一泡浮沤,说散就散了。王艮既是劝慰,实际也是对九思的痛苦遭遇倾诉了愤慨之情。

他们的交谊深长感人,时相酬唱,柯九思罢官后,王艮还有一首题为《和敬仲韵》的七律诗: 忆子曾陪翠辇过,朔风海子起曾波。上方授衣黑貂鼠,太宫进膳金头鹅。此日此时甘放旷,某山某水且婆娑。但愿年丰饱吃饭,击壤细和尧民歌。② 王艮在这首诗歌中描述了柯九思在任朝官时的无比荣宠的生活,但由于宦海风波,这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他劝勉柯九思还是优游岁月,放旷山水,平安、淡泊地做一个丰衣足食的隐逸之民好了。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友人遭遇的愤慨和对他今后生活的关爱。柯九思对王艮也很有感情,一次,王艮入京, 九思有诗《送王止善入京》相赠: 君到京华怯暮春,御沟波暖绿粼粼。城南牡丹大如斗,马上葡萄能醉人。① 这首诗应该是柯九思流寓吴中后所写的,但他对大都的风物景致还是记忆犹新,他对王艮前往京华十分牵挂,因为按照行程,王艮到京华时正是暮春时节,北国的天气寒冷,还是春寒料峭,他担心王艮怯于春寒,所以把大都美好的风物先告知给他说,宫中的御沟那时已是春波荡漾,暖意融融,城南的牡丹也其大如斗,艳艳盛开;若走马京城,那美妙的葡萄酒会使人陶醉沉迷。诗句一方面借大都的风物景色为友人壮行,一方面也隐隐流露出柯九思时不时地还沉醉于大都那一段清雅高贵的士大夫生活。

王冕(1287—1359)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等。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贫,为人放牛,但嗜学,曾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夜依佛寺读书。学者韩性感其为学之诚,收录为弟子,遂成通儒。但他屡试不第,于是归隐九里山下,自筑梅花屋,以卖画为生。明太祖下婺州,授咨议参军,一夕卒。他学识深邃,能诗,善画梅,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

著有《竹斋集》。王冕长九思三岁,订交较早,可能在柯谦任职诸暨之时。善写竹石的王冕对柯九思的墨竹艺术十分景仰,有知音之赏,他有《题柯敬仲画竹》一诗: 湖州老文久已矣,近来墨竹夸二李。纷纷后学争夺真,画竹岂能知竹意。奎章学士丹丘生,力能与文相抗衡。长缣大纸纵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人传学士手有竹,我知学士琅玕腹。去年长歌下溪谷,见我忘形笑淇澳。我为爱竹足不闲,十年走遍江南北。今日披图看新画,乃知爱竹亦如我。何当置我于其下,竹冠草衣相对坐。坐啸清风过长夏。② 此诗极言柯九思画竹技艺的高超绝伦,对柯九思的爱竹情怀也赞叹不已。

从“去年长歌下溪谷,见我忘形笑淇澳”我们了解到,这首诗似乎写于柯九思离 开大都寓居吴中不久,柯九思与王冕曾经一同畅游溪山,两人在溪边的竹林里,诗酒相娱,脱落形骸,极一时之乐。一年后的夏天,王冕看到了柯九思的画竹新作,忽然悟出,柯九思也像自己一样,为了观察感悟竹子的风姿神韵,“十年走遍江南北”。看到柯九思的墨竹新作,王冕心意荡漾,不能自已,很想进入画境,带着竹帽,披着草衣,对着一片清荫,坐啸于清风之中,悠悠度过一个酷暑长夏。

王冕还有《题柯博士竹图》,诗云: 先生元是丹丘仙,迎风一笑春翩翩。琅玕满腹造化足,须臾笔底开渭川。我家只在山阴曲,修竹森森照溪绿。只今榛莽暗荒烟,梦想清风到茅屋。今朝看画心茫茫,坐久忽觉生清凉。夜深明月入高堂,吹箫唤来双凤凰。① 从王冕的题诗我们可以推测,柯九思是有不少的竹画赠送给王冕的。王冕也深爱九思之竹图,将之挂于高堂之中。“只今榛莽暗荒烟”一句似乎透露了元末江南一带战乱时的荒芜景象,难怪王冕此时内心迷茫一片,但所好有柯九思的竹图在高堂之上,王冕久久观赏,顿觉心生清凉,特别是夜深时节,明亮的月光映照,他似乎走进柯九思的竹图的意境中,执箫而吹,朦胧中感觉有凤凰来仪。

柯九思对王冕的画梅艺术也青眼有加,曾有《题王元章写红梅花》,诗云: 姑射燕支衬露华,一枝楚楚进天家。君王不作梁园梦,金水河边厌杏花。② 柯九思在该诗中将王冕笔下的红梅比作绝色佳人粉饰了胭脂,映衬着带露的花朵;那娇艳的梅花,旁逸斜出,楚楚动人,曾经惊动了皇家,从此君王不再做那梁园之梦,金水河边的杏花也不再耐看。柯九思的诗歌以夸张、反衬的修辞手法,极度夸赞了王冕的红梅图,令人心驰神往,欲睹为快。

王逢(1319—1388) 字原吉,号最闲园丁、最贤园丁,又称梧溪子、席帽山人。江阴(今江苏江阴)人。学诗于延陵陈汉卿,有才名,作《河清颂》,为世传 诵。有大官举荐出仕,以病坚辞不就。后避兵祸于无锡梁鸿山。游松江,筑悟溪精舍于青龙江畔青龙镇(今属青浦县)。明洪武年间,以文学征召,谢辞。有《梧溪诗集》。

王逢与柯九思为忘年交,柯九思年长王逢二十九岁。王逢对柯九思非常敬仰,他在《投赠柯博士》一首长诗里说: 钟阜天回王气新,忆君扈从入枫宸。旋平内难櫜弓矢,遂沐殊恩列缙绅。元宰或同司雨露,史官曾拟奏星辰。羽旌影动宫花日,龙鼎香传禁树春。白马独游丝鞚好,缥醪双赐玉壶醇。委蛇退食收金钥,怵惕存心表翠珉(文皇帝赐其父江西提学谦训忠碑)。三绝郑虔亲帝许,四愁平子旧谁伦。侨居暂作东吴客,奉引依然上国宾。稔岁葑田饶蟹稻,高秋松水长鲈莼。神驰紫塞风生角,梦隔瑶池月照裀。白首冯唐仍晚遇,青袍杜甫岂长贫。明河近望清如洗,行驾仙槎复问津。① 王逢这首长诗,当作于柯九思刚刚离开大都而流寓到吴中时期。王逢以艳羡和夸赞的口气,回顾了柯九思随侍文宗到大都然后位列缙绅、沐浴皇恩的人生经历,对他有如郑虔、张衡的绝伦才华也表示了无限的钦敬。柯九思流落吴中,王逢宽慰他说:那是暂时的,你目前正好可以享受葑田里出产的丰饶的青蟹和稻米以及深秋时节的松林水畔的鲈莼。一旦有人引荐,你依然是上国之宾。因为你虽然是白首冯唐,仍然有晚年显达的时候,你也虽比身穿青袍的杜甫,但哪里会永远贫困?“明河近望清如洗,行驾仙槎复问津”两句诗,更是对柯九思的重新出仕寄予了深切的期盼。

王逢不但对柯九思的墨竹艺术青睐有加,而且颇能体悟他作品中的深刻意蕴,他有《题柯博士墨竹》一诗云: 奎章博士写苍筤,叶叶中含雨露香。华发归来无限思,九疑山远暮云长。② 此诗也当作于柯九思流落江南后。首句夸赞柯九思的墨竹,含雨带露,富有生机。后两句以古时舜帝南巡葬于九疑山,娥皇、女英二女千里迢迢寻而不得的典故,喻示了文宗皇帝的驾崩给九思内心带来的无限忧伤,九思笔下墨竹的枝枝叶叶,仿佛凝结着白发归来的柯九思的万千愁绪。

王逢还有一首《柯博士临湖州墨竹为顿悟寺坚席石上人题》,诗云: 官罢奎章阁,竹临文使君。似将湘女泪,痛洒鼎湖云。雉扇梢堪把, 鸾笙叶忍闻。山僧置岩坞,嘉气若氤氲。① 这首诗歌写于柯九思离开大都流寓吴中期间,王逢看到柯九思临文同的墨竹画,便想起娥皇、女英二女抱竹而哭的典故,他仿佛看到竹枝上的斑斑泪痕,认为那是柯九思临摹墨竹图时,起了鼎湖(鼎湖指黄帝乘龙升天之处,“鼎湖龙去”或“鼎龙乘空”等词语常用来借指皇帝驾崩)之思,为文宗的驾崩而痛洒伤心之泪。不管怎样,柯九思笔下的墨竹还是非常清雅潇洒的,山僧将它置于岩坞旁,只觉得一片清嘉之气弥漫而来。

王逢在《读僧惇朴庵松石稿为其徒智升题有序》一文中记载了柯九思在金陵受知于怀王图帖睦儿的事迹: 惇,黄岩人。赵宋宗室裔,先辈胡石堂之门生也,性介洁,不乐茹腥血,因祝发为沙门,壮游金陵,与五峰李孝光并受知怀王,一日,公引柯九思见,柯以写竹遂亲幸,王即位独召用柯。……今其徒升谒示公松石稿, 凡(如)[若]干篇,于金陵时事则无一及之,荣念盖灰如也。升,予乡子弟也,请为公述大略兼和李一首。② 从文中可以看出,王逢是在读了赵惇的《松石稿》后,感觉作为柯九思的引荐人的赵惇,竟然只字不提被广传为美谈的柯九思知遇文宗于金陵潜邸之事, 大概是赵惇有感于柯九思的平生遭际,视人生的尊崇荣华死灰一般。赵惇的 门徒智升,是王逢的同乡子弟,王逢对赵惇当年引荐柯九思一事,感念不已,所以特地在这篇序言里记上一笔。

王诚夫 生卒事迹不详,曾任无锡知州。柯九思与他交谊较深,有《送王诚夫赴无锡知州》: 黄金横带烂辉光,出守宁辞道路长。鹓序久陪苍水使,凤池曾赴紫薇郎。双旌坐镇清溪月,列戟看凝宴寝香。肯汲惠山泉见寄,青春煮茗当还乡。① 从诗意看,当作于柯九思任职奎章阁时。在九思眼里,地处江南的无锡惠山也是他心目中广义上的故乡,所以结句说,你王诚夫若肯以惠山泉寄赠与我,我也许会产生还乡的念头,回乡后,在美好的春日里,舀一勺惠山清泉,煮茗而饮,何其惬意! 王振鹏(1280?—1350?) 字朋梅,永嘉(今属浙江温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被元仁宗赐号为“孤云处士”,曾任秘书监典籍。

累官数处,至治时为廪给令,佩金符,拜千户,总海运于江阴、常熟间。

王振鹏与柯九思当是相识的。柯九思在《题王孤云渍墨角抵图》中说“王君此图,其自戏耶?戏人耶?观是图者,观其戏无所戏,乃得之,鉴书博士柯九思题”。柯九思对王振鹏的界画颇为赏识,有《题王孤云界画山水图》六言绝句一首,诗云: 满地山河如绣,回岩楼阁凌风。几度春花秋雨,不知秦苑吴宫。② 王渊 生卒年不详,字若水,号澹轩,一号虎林逸士,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工画,得赵孟頫指授。山水师郭熙,花鸟师黄筌,人物师唐人。尤精花鸟竹石。时称绝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称:“善山水、人物,尤长于花竹翎毛。幼时获侍赵魏公,故多得公指教。所以博色特妙。”又据明初《庸庵集》卷 六载:“王渊一生未仕,以处士自居。天历中他曾奉命参与绘制集庆(今南京)大龙翔寺壁画,画寺门首壁大鬼,高三丈余,遵刘总管之嘱,先配定尺寸,画为裸体,然后加以衣冠。若水依法为之,果善。”说明王渊对人体解剖也有所研究。事迹收录于《画史会要》《珊瑚网》《杭州府志》《图绘宝鉴》《画系》《严氏书画记》《南村辍耕录》《式古堂书画汇考》《榆园画志》。王渊与柯九思的交往,很有可能缘于荆溪(今江苏宜兴)的良常草堂的雅集;两人都是当时的书画名家, 也有可能相识更早,但目前史料显示他们交往行迹的,是柯九思悠游于良常草堂期间,具体地点是环庆堂。柯九思在有关题跋中提到他为荆溪文士、大收藏家王仲德的家庭教师张天民儿子张德常的《良常张氏遗卷》题词一事时说: 予尝为德常记草堂矣。复见此卷,诵五峰先生之词甚奇古,仲穆使君之篆笔力遒劲,泽民、若水之画清润,张助教之诗流丽,皆令人敛衽。故为之识其后。丹邱柯九思题于王氏环庆堂。① 跋文中提到的“若水”,就是王渊。柯九思认为王渊的画作风格清润,“令人敛衽”,也就是说,使人敬佩不已。题跋中的“此卷”,就是王渊和朱德润曾经为张德常合作过的《草堂图》,柯九思有题画诗《题朱德润、王渊为张德常合作〈草堂图〉》云:“幽馆晓山如沐,断桥春水初生。花下斑荆酒熟,松间散策诗成。”②该诗既是对王渊画作的题赞,也是对在良常草堂其间与王渊等一批文友们悠游自在、肝胆相照生活的描绘。

方积 生卒年不详,字叔高,江州湖口(今属江西)人。读书于匡庐林木之间,谓之“木斋”,文人纷纷以诗文赞述其志,参与者有虞集、郑玉、甘立、程文、陈旅、傅若金等,极一时之盛。泰定四年(1327)登进士第。至顺年间,由艺文监修书,借授进贤邬子寨巡检,辟闽海帅司掾,调将乐县主簿,迁南安县。至正中,死于战乱。诗文名颇著,与当时诸多文士多有交游。《乾坤清气》存其诗八首,《元诗选·癸集》据以录入丙集。生平事迹见危素《邬子砦巡检方君去思碑》(《危太仆文续集》卷三)、《永乐大典》卷六七○一引《江州志》《元诗选·癸集》丙集小传。

方积与柯九思交谊较厚,有《史局怀柯鉴书二首》,云: 每日明光殿,传宣看画图。姓名呼我写,识鉴古人无。贾傅俄辞汉, 张生意入吴。遂令风雨夜,长忆在江湖。

想君沧海上,夜夜梦皇州。母子三千里,君王一万秋。修书期力尽, 报国入神游。赖有年光识,青春照白头。① 这首诗歌当作于方积任艺文监修书一职时。从诗歌内容看,此时,柯九思已经离开大都,到了江南了。诗作描述了柯九思在奎章阁任职时善鉴书画、受到恩宠的情景,也对他满怀怨愤辞别大都流落吴中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方积可谓柯九思的知己,他深知柯九思即使隐逸到沧海之上,其报国丹心仍旧不泯,牵念不已的还是煌煌帝都和君王的千秋大业;时光流逝不已,但终会留下痕迹,柯九思虽然年已老大,但青春的神采还是时时映照一头白发。

方积的仕途似乎也不顺利,在他的中晚年,还长途跋涉,南迁至南安县任县尉这一微职,当时许多文士名宦都赋诗相送,如曾任奎章阁参书的雅琥有《赋得月漉漉送方叔高作尉江南》、曾任国子监丞的陈旅有《送方叔高之官》等。作为挚友的柯九思更是依依惜别,情思深切,赋长诗《将进酒送九江方叔高南还》: 君不见,潇湘之浦苍梧山,虞舜南巡去不还。当时揖让称大圣,但余湘竹泪痕斑。又不见,汨罗江水深碧玉,屈原憔悴江头哭。皇天何高地何深,忠而被谗空放逐。将进酒,君莫辞,圣贤亦尘土,不饮当何为?桃花月暖歌声度,杨柳风轻舞袖垂。况是骊驹促行役,美人惜别低娥眉。有肉如陵,有酒如海,今朝尽醉极欢娱,莫待重来鬓丝改。黄金装宝剑,白玉饰雕弓。将军上马意气雄,赋诗横槊逾江东。② 从诗中看出,柯九思为方积的南还曾经置酒饯别,就在这次送别酒宴上, 柯九思借虞舜南巡不还、屈原忠而见谗的历史典故,以饱酣的笔墨、悲愤而狂放的感情倾诉了自古以来怀才不遇者的深广的忧愤。这首长诗估计也是柯九思落职后暂居京师的作品,两人有着共同的遭遇。前路茫茫,酒逢知己,柯九思意气纵横,诗情勃发,赋诗以壮行色,可见两人的友谊非同一般。

柯九思与方积的交好,还体现在他曾专门为之画竹,元人揭傒斯曾有《题柯博士为方叔高画墨竹》一诗,可作实证。

元明善(1269—1322) 字复初,大名清河(今属河北)人。北魏拓跋氏后裔。弱冠游吴中,以文章名于时。在江南曾作过几任省掾一类官吏。元仁宗未登基前,为元武宗太子,擢元明善为太子文学。仁宗即位,改翰林待制,与修成宗实录。升翰林直学士。

柯九思与元明善应该交谊较厚,据海宁陈氏刻《渤海藏真》卷八,柯九思曾于至治元年(1321)收藏赵孟頫的真草《千文》,元名善为之题跋。

从序 字子伦,画学郭熙。用榻笔,豪爽而有奇致。亦善画花卉。柯九思结识从子伦当在流寓吴中时期,他有《题从子伦写生芍药于玉山佳处》一诗,即可证明。从序是柯九思的晚辈,但九思对他的绘画艺术非常赏识,有《题从子伦画南山晓霁图》诗云:“少年曾( 南山胜,画舫笙歌日日来。第二桥边春水满,晓晴芳树散轻埃。”①又有《题从子伦画雪景便面》诗云:“千山雪月绕渔矶, 寒沁船窗酒晕微。魂断翠禽香入梦,梅花应笑美人归。”② 柯九思的题画诗写景如画,描摹入微,在在体现了对从子伦画作的赞许之意。

甘立 生卒年不详,约元惠宗至正初前后在世。字允从,西夏人,占籍陈留(今河南开封)。早年有时誉,至顺年间由内掾改奎章阁照磨。与修《经世大典》,仕至中书检校。长于书法,自负为台阁体。立诗以善炼饬称,尤工古乐府,与柯九思、虞集、倪瓒、陈旅交往唱和。有《允从集》传世。生平事迹见杨维桢《西湖竹枝集》《元诗选》二集小传、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五。

甘立是柯九思任职奎章阁时的同僚,两人感情交厚,时相酬唱。甘立在奎章阁时曾有《晚出西掖同柯博士赋》,诗云: 薄暮出重,逶迟望双阙。辇路犹轻尘,上林已初月。悠悠文书静, 去去车马绝。小草惭长松,承恩总无别。① 诗歌写甘立与柯九思在奎章阁夜值晚归时的情景,他似乎为自己与柯九思一同蒙受恩宠,感到惭愧,因为在他眼里柯九思是一棵高大的松树,而自己却是一棵小草,这里无疑有谦虚的心态,但他对柯九思的仰慕之情却是溢于言表的。后来两人不在一起了,甘立十分想念柯九思,于是作《有怀玉文堂》(一作《有怀敬仲、伯生》),诗云: 眉山老仙丹丘生,三日不出风雨惊。玉文深沉发奇秘,天藻动荡流芳英。

锦鳞行酒白昼静,金鸭焚香长夜清。秋深病久不得往,抚卷怅望难为情。② 玉文堂是柯九思的一个斋名,他曾藏有晋贤书《黄庭内景经》,因以玉文名堂。奎章学士虞集制文。虞集家也有一亭,名天藻亭。甘立对柯九思和虞集两人都非常崇敬,诗歌对柯九思和虞集的清雅高洁的文化生活十分羡慕和赞赏,也很想去访晤他们,可是由于秋深病久,不得前往,只能摩挲着他们的书画或诗卷,怅然久之,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甘立在柯九思流寓吴中时,也有诗作寄赠柯九思,以表思念之意。他有《春日有怀柯博士》(二首),诗云: 阖闾城外乱莺啼,笠泽春深水满陂。好买扁舟载图画,布帆东下若耶溪。

闻说新来白发稠,茂陵多病不胜愁。吟成定似张公子,痴绝真成顾虎头。③ 第一首诗,想象柯九思所寓居的阖闾城外的一派融融春光,在这样的大好时光里,他多么希望柯九思买舟挂席,满载图画,东下若耶溪,回到自己的故乡去。第二首诗,表达了对流落吴中特别是病中的柯九思的深沉的牵挂,他似乎感觉到柯九思的满腹愁绪,就像曾赋有《四愁诗》的东汉文学家张衡一样,他也为过于痴迷于书画创作的柯九思的健康担心,他说你现在简直就是以“痴绝” 著称的东晋画家顾恺之。

甘立对柯九思的墨竹,也是倾慕不已,他在《题柯博士墨竹》题诗:“嶰谷春回落粉香,拂云和露倚苍苍。月明后夜吹箫过,应是伶伦学凤凰。”①以极度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柯九思的墨竹比作昆仑山嶰谷里的仙竹,苍苍翠翠,拂云带露;此景象,有时候仿佛使人觉得明月之夜有人吹箫而过,那应该是仙界的乐师伶伦模仿凤凰的鸣叫。

甘立还曾常与晚年的柯九思一起炼丹服食,据杨瑀的《山居新话》记载,柯九思、陈云峤、甘立三人,“皆服防风通圣散,每日须一服以为常,一日,皆无病而卒”②。

冯子振(1257—1337?) 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攸州(今湖南省攸县)人。曾官承事郎、集贤待制。与赵孟頫、张雨等交好。又与天台陈孚友善,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性格豪俊,富有才情,颇负时名。宋濂称其“博学英词”,为“一世之雄”,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其诗、词、曲、赋、文皆负名声。也善书画。据学者考证: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冯子振至杭州。赵孟頫《方外交疏》云:“处西湖之上,居多志同道合之朋……至治元年十月日疏。”冯子振即在“志同道合之朋”之列。大约在此时,赵孟頫偕中峰明本造访冯子振,冯与明本唱和《梅花百咏》。③ 柯九思1321年估计也在杭州,也是赵孟頫所说的“志同道合之朋”,与冯子振很有可能相识于此年。柯九思对这位志同道合的前辈艺术家,也应该是第一章 艺术人生与心路历 十分敬仰的,他曾收藏有冯子振的《横幅荷花图》,并题诗云:“水殿风生酒力微,三千宫女绿荷衣。美人应妒华随去,月上瑶阶未肯归。”① 朱德润(1294—1365) 字泽民,号睢阳山人,又号旹杰。河南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人,后迁居昆山(今江苏苏州昆山)。善诗文,工书法,格调遒丽。

擅山水,初学许道宁,后法郭熙,多作溪山平远、林木清森之景,重视观察自然, 当北游居庸关时,尝作“画笔记行稿”。延祐末以赵孟頫荐授翰林应奉,兼国史院编修。不久,又授镇东儒学提举,后移疾归。至正间再起,官至杭、湖二郡守,摄守长兴。有《存复斋集》及《存复斋续集》。

朱德润是柯九思的挚友,他们结交于青年时代,性情相投,随着岁月的增长,感情弥笃。延祐六年(1319),柯九思与朱德润同游京师,一同在元英宗潜邸讲说儒学经典,度过了一段美好潇洒的岁月,“当延祐之六祀,予携册而观光。同君游于京国,咸弄翰而翱翔”。至治三年(1323),因为英宗遇弑,朱德润遂弃官归江南。柯九思也一同归来,青春作伴,艺海悠游,度过了一段清雅风流的生活:“及至治之末纪,又同归乎江乡。尝与笑谭今古,狎弄杯觞。米家画舫,柯氏秘藏。发缄题于什袭,探古雅于奚嚢。” 柯九思寓居吴中后,特别是晚年,还与朱德润时相往来,或诗歌酬唱,或书画品题。至正二年(1342),柯九思为朱德润赋《幽兰》诗,原作已不存,朱德润以《和柯敬仲博士幽兰诗》为题和之,诗云: 阳和遍岩谷,猗兰发初芳。幽姿不自媚,随风忽飘香。宁辞雨露恩? 感此岁月长。顾随郎官握,得上中书堂。不惭山泽姿,高贵比金张。灵芝在宣室,岂独怀沅湘? 孤根托山阿,奕叶留清芳。春花竞红紫,未敢并幽香。攀缘上乔木, 不及丝蔓长。顾结君子心,永焉贮高堂。缔彼金石交,辞君罗绮张。雅道出岩谷,良时非楚湘。② 和诗借吟咏岩谷里的幽兰,歌颂柯九思高贵而沉潜的君子品质,也表达了 愿与柯九思结为金石之交的想法。第一首描写柯九思随侍文宗到大都而后又被任命清要之职的史实,诗人认为柯氏父子虽然贵比金张(汉时金日! 、张安世二人的并称。二氏子孙相继,七世荣显,后因用为显宦的代称),但九思“幽姿不自媚”,仍旧保持君子的本色。结尾“灵芝在宣室,岂独怀沅湘”,喻示柯九思是一个品节高尚、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材,对他的流落江南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第二首诗似借兰花形象描写了柯九思当时所处朝廷的复杂的形势,“不及丝蔓长”的“丝蔓”,喻示朝臣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臣的险恶用心,不管处境如何,柯九思却愿永葆高洁之志,因此诗人愿意与他缔结金石之交。“辞君罗绮张”,“罗绮”喻指柯九思往昔的繁华生活。诗人的意思似乎是:让柯九思尽快忘却那种虚华的生活,回归山谷林泉,永葆高雅不俗的情趣。

1342年,柯九思在荆溪名士张经处,看到其所藏的朱德润、王渊合作的《良常草堂图》,十分高兴,于是为之题诗于环庆堂:“幽馆晓山如沐,断桥春水初生。花下斑荆酒熟,松间散策诗成。”该诗既是对《良常草堂图》画面的题咏,更是对在良常草堂其间与包括朱德润在内的文友们悠游自在、肝胆相照生活的写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与朱德润的深厚友谊。

柯九思还有《题朱泽民临李营丘寒林图》: 高林曾记旧黄昏,下笔生春昼掩门。剑气低昂动山岳,翠娥谁解忆王孙。① 柯九思去世后,朱德润非常悲痛,为之作《祭柯敬仲博士文》②。在祭文中, 朱德润深情地回忆了与柯九思同游京国、同归江南的情景,对他在奎章阁任职备受恩宠的生涯也作了描述:“天历之景,运侍清宴于奎章。金马石渠,图书之府,商彝周鼎,宣室斋房。”对柯九思“遂息驾于东吴,迨终老乎耕桑”的遭遇表示惋惜。祭文最后说:“恸衷情于千古,魂仿佛来飨!”悲恸之情不能自已。

汤垕 生卒年不详,字君载,号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其父汤炳龙,字子文,号北村,学问渊博,诗有盛名。汤垕曾官绍兴路兰亭书院山长,终帮护府官属。君载幼承家学,熟读经史,妙于考古,尤精于书画鉴赏,是当时著名的美术鉴赏家。天历元年(1328)在京师与鉴画博士柯九思论画,遂著《画鉴》,上自三国曹不兴,下至元龚开、陈琳,专论鉴藏名画之方法与得失,又多从画法立论,尤得要领。

李士行(1282—1328) 字遵道,河南蓟丘人,李衎子。官黄岩知州。歌诗字画,悉有前辈风致。画竹石得家学而妙过之,尤善山水。柯谦曾为李衎的《竹谱》作序,因此柯九思与李士行的交往,当缘于两家的世交。柯九思对李士行的画作多有赏爱之意,曾有题画诗《题李遵道画竹》《题李遵道春山图》《题李遵道画扇》等。① 李孝光(1285—1350) 字季和,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因曾隐居雁荡山五峰下,故号“五峰狂客”。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居雁荡五峰山时,四方之士,远来受学, 名誉日广。泰不华以师事之。和杨维桢、萨都剌、张雨等为好友。至正四年(1344)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七年擢升秘书监丞。著有《五峰集》二十卷, 今存十一卷。

柯九思与李孝光结识较早,两人在金陵时先后受知于怀王。柯九思受知于怀王,幸赖来自台州黄岩的赵宋宗室后裔僧朴庵的引荐,朴庵又与李孝光同时受知于怀王,因此三人有过一段共处的日子,他们歌诗酬唱,极一时之欢愉。

李孝光有一首《送僧朴庵用柯敬仲韵》,可见一斑。李孝光有《题敬仲古木》, 诗云: 高鸾不下尚轮囷,百尺龙门半死生。裁制仙禽酬素赏,清风流薄夜啼声。② 诗作描绘柯九思画作上的古木画面:老树盘曲有致,几只凤鸾高高地栖息着,久久不下。这棵老树就好像枚乘《七发》里说的“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虽然一半枯萎了,但实际上还是罕见的大而有用之材。诗人认为:画作 中的凤鸾,应该是柯九思特意点缀于树上的仙禽,意在酬答人们的激赏。诗人最后说,坐对画作,仿佛听到了清风吹拂,仙禽夜啼,声音清脆悦耳。这首诗歌可能作于柯九思流寓江南的时候,从李孝光的题画诗看出,柯九思的古木图, 似乎别有深意,李孝光也读出了其中的意蕴:那盘曲有致的老树,百尺无枝, 刚正不阿,实是栋梁之材,这不就是柯九思的人格和才华的写照吗?李孝光亦堪称柯九思的知己。

陈旅(1288—1343) 字众仲,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幼笃志于学,被举荐为闽海儒学官。御史中丞马祖常按察泉南,认为他是“馆阁之器”,鼓励他到京师游学。由于虞集和马祖常的延誉,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大力推荐,任为国子助教,并参与修纂《经世大典》。至元初,迁国子监丞,卒。为文典雅皎洁,善古隶,行、楷有法度。有《安雅堂集》传世。陈旅与九思的结识交好可能缘于虞集的介绍。陈旅对柯九思的画竹艺术也是赏爱十分,他有《题柯九思画竹》一诗, 诗云: 奎章博士丹丘子,家住江南落木洲。种得琅玕长百尺,看渠檐外拂高秋。① 他还有《题柯氏山云竹石图》,诗云: 溪上春山生白云,鹧鸪啼处有湘君。行人来截昭华管,日暮青林玉气分。② 两首诗歌对柯九思的竹画、山水画,都作了高度的夸饰。柯九思离开大都,虞集作《风入松》词作相赠,士林传为佳话,陈旅也关切柯九思的遭遇,在读了虞集的词作后,有感而作《题虞先生词后》,诗云: 忆昔奎章学士家,夜吹琼管泛春霞。先生归卧江南雨,谁为掀帘看 杏花。① 陈旅对柯九思在任职奎章阁期间荣宠、清逸的生活敬慕不已,对他在春雨霏霏的时节回到江南,表示了深切地问候。结句的意思是:在你落魄的日子里,有谁陪伴你一起观赏那娇艳的杏花呢? 陈基(1314—1370) 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至正元年,随老师黄溍进京,任经筵检讨。因建议一位御史上书谏“并后为致乱之本”(元朝有“第二皇后”的制度),几乎获罪,引避南归,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以教授诸生度日,颇有声名。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设行枢密于杭州,起为都事,转江浙行中书省员外郎,升郎中。元末张士诚割据一方,陈基入张士诚“太尉府”戎幕,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敏而好学,精通《春秋》等儒家经典,能文善诗。著有《夷白斋稿》卷。明史有传。陈基是柯九思的邻县同乡,也是柯九思的忘年挚友。他能深切地体味出柯九思墨竹图背后的幽微之意,他有一首《题柯博士墨竹》七绝, 诗云: 京洛淄尘染素衣,故园清梦苦相思。归来无限江南意,写作春风暮雨枝。② 此诗当作于柯九思离开大都回到江南后。陈基在诗中说,回来就回来吧, 京城红尘滚滚,颇多世俗污垢,容易污染您清白的操守。我知道您常怀故园相思之苦,笔下春风暮雨中的潇潇翠竹,深含着您回归江南的无限情思。

陈基又有《题柯博士画》,诗云: 丹丘仙子渺何之?零落春风玉树枝。阿阁凤凰无处宿,漫劳湘管月中吹。③ 从首句“丹丘仙子渺何之”可以看出,此诗也是作于柯九思流落江南之后。

“渺何之”三字意味着陈基与柯九思暌违已久,也透露作者出对柯九思的一片牵挂之情。“零落春风玉树枝”一句,形象地喻示了柯九思的不幸遭遇。“阿阁凤凰无处宿,漫劳湘管月中吹”两句想象柯九思此时正坐在某处的月下竹林边,执笛吹奏,笛声悠悠,饱含着柯九思流落江南后无限失意哀怨之情。

陈基还有《题柯学士画竹》,诗云: 群玉仙人佩水苍,金茎分露服琳琅。曾将天上昭华管,吹作飞龙奉玉皇。① 陈基通过这首题画诗,热情讴歌了柯九思的艺术才华和杰出贡献。诗中“群玉仙人”,喻指柯九思。群玉,即群玉之山,本为传说中古帝王珍藏书册处, 后用以称帝王珍藏图籍书画之所,元代设群玉署、群玉内司职掌图书宝玩等, 这里代指柯九思所任职的奎章阁。“水苍”,即水苍玉,是中国古时为二品以下官员佩戴的玉器。“琳琅”,精美的玉石,喻指优秀人才。诗歌前两句,歌颂了柯九思杰出的才华和任职奎章阁期间所受到的无上的恩宠。后两句由柯九思的竹画,想到竹管,进而想到神话传说中的古代管乐器昭华管,其实际含意是: 柯九思曾以写竹知遇文宗皇帝,并在协助支持他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了功勋。

陈高(1315—1367) 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仕至庆元路录事,不足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县尹,亦不就。有文集行世。陈高有《题丹邱生柯敬仲竹木》,诗云: 云烟连紫阁,风雨暗丹邱。仙客今何在?凄凉竹树秋。② 此诗作于柯九思去世以后,陈高睹画思人,内心无限悲凉,对柯九思的平生遭遇深致伤感。“云烟连紫阁”,紫阁,金碧辉煌的殿阁,指帝居,此句喻示柯九思墨竹艺术乃至诗书画三绝的才情当年曾深受元文宗的喜爱。

陈宝琳 生卒年不详,字玉林,为建康大元兴万寿宫住持,与在潜邸的怀王多有交游。文宗即位后,陈宝琳入朝,赐以“虚白先生”之号。柯九思在建康时,也常与陈宝琳游,结下深厚友谊。陈宝琳离开大都南还,柯九思有诗相赠, 题曰《送陈玉林南还二首》,诗云: 谢安墩上新亭好,玉斧鸾旌记旧游。五采已瞻天子气,六龙初起帝王州。元戎谈笑收京阙,阿阁论思侍冕旒。归卧沧江今白发,鼎湖云断使人愁。

龙去台空思惘然,道人和泪话当年。珠宫锡号开三岛,金榜承恩自九天。花落御床沾宿雾,苔生辇路湿苍烟。春来怕渡秦淮水,处处青林啼杜鹃。① 柯九思与陈宝琳都有陪侍文宗于建康后又受宠于京师的经历,所以此诗借赠别陈宝琳之机,追忆了两人往昔的荣宠生活情景,对今日的由于文宗的驾崩而“龙去台空”的形势怅惘不已,对陈宝琳以老迈白发之身归卧江南的境遇表示无限的伤感。柯九思不久也将南归,实际上也是借此自悲也。

杜本(1276—1350) 字伯原,或作原父,号清碧,学者称“清碧先生”。其先自京兆迁居天台(今浙江天台)。或作清江(今属江西)人。博学能文,留心经世。与人交,尤笃于义。工篆隶。吴越岁饥,本上救荒策。大吏用其言,米价顿平,遂荐于武宗。召至京,已而去,居武夷山。文宗即位,再征不起。惠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复称疾固辞。工楷隶,画墨牛、葡萄甚可观,亦善山水。事迹见《图绘宝鉴》《元史本传》《南村辍耕录》《书史会要》等。本尝辑宋遗民诗为《谷音》一卷,鉴别极精;自著有《清江碧嶂集》一卷。柯九思与杜本也是邻县同乡,两人多有唱和。今存资料显示,杜本有题柯九思画作诗歌多首。如《题柯敬仲竹》,诗云: 翠雨娟娟带润,清风细细生香。颇忆当年供奉,闲情都付流光。② 该诗当作于柯九思离开奎章阁后。杜本眼里的九思竹画,清润娟秀,飘逸灵动。诗歌结句回忆了柯九思当年侍奉文宗皇帝的情景,“闲情都付流光”一句含蓄地表达了对柯九思这位才华横溢之士未能大用、后又遭到打击等平生遭际的同情、惋惜之意。

柯九思善画梅,杜本有《题柯敬仲梅》诗云:“点点苔枝缀玉,疏疏檀树凝香。还记当年月色,箫声暗度宫墙。”①九思笔下的梅花,在杜本眼里,缀玉凝香,何其高洁清雅。“还记当年月色,箫声暗度宫墙”两句似乎喻示了柯九思在奎章阁夜值时的高雅生活。

杜本对柯九思的墨竹作品更是激赏不已,他在《题柯敬仲枯木墨竹》一诗中云:“绝爱鉴书柯博士,能将八法写幽篁。细看古木苍藤上,更有藏真长史狂。”② 杜本可谓柯九思的艺术知音,他对柯九思以书入画的创作手法十分赞赏。

他还从古木苍藤中,读出了柯九思笔法中含有怀素、张旭的狂放俊逸之气。

宋本(1281—1334) 字诚夫,大都(今北京)人。自幼颖拔。稍长,读书穷日夜,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至治元年(1321)策士,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泰定元年(1324)除监察御史,以敢言称,调国子监丞。天历元年(1328) 冬,升吏部侍郎,二年,改礼部侍郎。至顺元年(1330),进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明年擢礼部尚书。元统二年(1334)夏,转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宋本居官清廉自守,地位通显,犹僦屋以居。性格高抗不屈,持论正直。卒谥正献。

善诗文。有《至治集》。

柯九思结识宋本当在泰定二年到天历元年期间,这一时期,柯九思知遇文宗于潜邸,并很快到了大都,声名渐起,交游渐广。柯九思在大都的家中,珍藏着世所罕见的《曹娥碑》,他生性豁达,胸襟开阔,乐于出示名碑法帖与同好者共赏。天历元年正月十日,柯九思邀请虞集、宋本及其弟宋褧、谢端、林宇等朝臣同观,虞集在《初题〈曹娥碑〉》一文中记载甚详: 近世书法殆绝,政以不见古人真墨故也。此卷有萧梁李唐诸名士题 识,传世可考。宋思陵又亲为鉴赏,于今又二百余年,次第而观,益知古人名世万万不可及。噫,圣贤传心之妙,寄诸文字者,精审极矣。万世之下人得而读之,然犹不足以神诣其万一。天台柯敬仲藏此,安得人人而见之,世必有天资超卓,追造往古之遗者,其庶几乎。泰定五年正月十日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经筵官蜀郡虞集、朝列大夫礼部郎中前进士蓟丘宋本、奉训大夫太常博士遂宁谢瑞、本之弟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宋褧、侍仪舍人蜀郡林宇同观,集题。① 天历二年正月九日,宋本等一批朝臣又赴柯九思家观赏《曹娥碑》,宋本为之有《题柯九思〈曹娥碑〉》: 天历二年春正月九日,吏部侍郎宋本、翰林修撰谢端、太常博士王守诚、太常奉礼郎简正理、著作佐郎偰玉立、侍仪舍人林宇、太常太祝赵期颐同观于典瑞院都事柯九思家。

尤物世有终身不得见者,本独与谢林二君间岁一再见,非幸耶?是日期而不至者,弟褧也。本又题。② 从题跋中,我们感受到宋本在连续两年的新春时节观览到这件稀世奇珍的无比欣喜的心情,也感知到柯九思与宋本不一般的友谊。

至顺二年十二月,柯九思游览宋本的垂纶亭,作《题宋诚夫尚书垂纶亭》诗云: 尚书昔隐江汉间,垂纶沧波弄白日。千山桃叶起春沤,万顷芦花涌秋色。适兴偶拂珊瑚光,岂谓渭滨终得璜。未央奏策动天子,四海籍籍传文章。至今亭子松阴古,矶上苍苔长膏雨。经纶事竟寻旧游,愿逐茶烟渡湘浦。③ 该诗对宋本的经纶之策和文章表达了景慕之情,也对他的不忘沧波垂钓之趣艳羡不已。

张雨(1277—1348?) 字伯雨,号贞居。钱塘(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因居茅山,自号句曲外史。与当时文士如虞集、黄溍、袁桷、杨维桢、萨都剌、张翥、薛昂夫、倪瓒、李孝光等都有唱和往来,早年还得识仇远、赵孟頫。

他曾入京朝觐,后又不思荣进。是当时托迹黄冠,却置身名士之流的著名人物。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著有《句曲外史集》。柯九思在青年时期即已结识张雨。至大四年(1311),柯九思二十二岁,友人吾丘衍去世,柯有悼念诗,今已不存,但张雨的《句曲外史集》中有《和丹丘生悼吾子行书遗墨后》诗。泰定二年(1325),柯九思在太学,夫人卒,有悼亡诗,张雨也有题为《次韵柯敬仲学士见寄(柯时悼亡)》诗。至顺元年(1330),柯九思作墨竹图多幅,张雨曾为之题诗。至元元年(1335),为张雨作《古木疏篁图》。

至正元年,柯九思曾上龙虎山。柯九思此番上龙虎山前,到临川拜访了好友虞集,虞集为其作《天乐说》,张雨对柯九思的龙虎山之行,也非常关注,有诗题虞集的《天乐说》,并寄给柯九思,诗题为《虞翁生为龙虎山柯君作〈天乐说〉要予诗后》。

至正二年(1342)前后,柯敬仲至荆溪良常草堂,张雨也是座上客。饮酒赋诗,极一时之盛。张雨对柯九思的墨竹作品青眼有加,认为萧疏之处,不减东坡,他在《题柯九思墨竹坡石图》一诗中说:奎章阁上恣临摹,高节偏承雨露多。冷淡故能追石室,萧疏应不减东坡。张雨还有《题柯敬仲墨妙》一诗云: 房栊新柳待阴遮,涧道流泉走脉斜。蜡屐雨磨苔齿折,拓尊水凑石唇洼。金题玉躞修仙史,缥缔湘枝折瑞花。爱玩奎章新墨妙,坐拈如意帖龙蛇。① 柯九思家珍藏苏东坡《天际乌云帖》,张雨有《题柯九思旧藏苏东坡天际乌云帖奉同柯丹丘前后用韵九首》,从中也透露出他们交游的信息。

张雨还曾与柯九思合作《幽涧寒松图》,此图清代早期还存世。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恽寿平,见过此图,激赏不已,题跋曰:“幽涧寒松,丹丘生与句曲外史合作,笔趣不凡,得荒寒之致。”① 张翥(1287—1368) 字仲举,号蜕庵,晋宁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学,先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慕名前来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至正元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不久改任集庆路儒学训导。至正三年,应召入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参与辽、金、宋三史的修纂工作。后任太常博士、国子祭酒等职,其间曾为刊行《宋史》出使浙江。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又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今存《蜕庵诗集》和《蜕岩词》。

柯九思与张翥的友谊甚笃。早在奎章阁任职的1330年,柯九思即积极推荐他和韩性,后又在玉山赋诗寄赠张、韩,此事在本书已有多处描述,此不赘述。元统二年(1333)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柯九思在吴中姚文奂席上,喜遇张翥、顾瑛,九思带来虞集所赋、已经装裱成轴的《风入松》词作与大家共赏,张翥感慨万千,赋《摸鱼儿》词一阕,前并有序: 元夕,吴门姚子章席上元夕,吴门姚子章席上,同柯敬仲赋。敬仲以虞学士书《风入松》以罗帕作轴,故末语及之。楚芳、吴兰二妓名。

记苏台、旧时风景,西楼灯火如画。严城月色依然好,无复绮罗游冶。

欢意谢。向客里相逢,还又思陶写。金尊翠斝。把锦字新声,红牙小拍, 分付倦司马。 繁华梦,唤起燕娇莺姹。肯教孤负元夜。楚芳玉润吴兰媚,一曲夕阳西下。沉醉罢。君试问、人生谁是无情者。先生归也。但留意江南,杏花春雨,和泪在罗帕。② 柯九思的和作,今已佚,但张翥这首词,却抒发了这一次文宴诸士(特别是柯九思)的心绪,即对早已谢幕的繁华的无限留恋以及人生如梦的怅惘,还有留意江南胜景的旷达乐观心态。

郑元祐(1294—1364) 字明德,本遂昌(今浙江遂昌)人,后徙钱塘。郑元祐自幼聪颖好学,于书无所不观。年幼时伤右臂,遂以左手书楷,字体规范,并能书多体,堪称一绝,故自号尚左生。至正间除平江路儒学教授,移疾去,遂流寓平江(今江苏苏州),后又为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有《遂昌杂录》《侨吴集》。郑元祐与泰不华交厚,与柯九思也情谊投合,流寓平江时,数度与柯九思一起游览胜迹。

至元三年(1337)五月,柯九思与郑元祐、泰不华、王淑敬、干寿道等同游苏州的天平山,再往灵岩。郑元祐在《至元丁丑夏五宣城汪叔敬吴人干寿道丹丘柯敬仲国人泰兼善同仆游天平次往灵岩有作奉和二首》两首诗中,对这一次游历作了描绘。在天平山,他们一起拜瞻了合祀北宋名臣范仲淹、韩琦的魏公祠,对他们的颇具执政才干的风范和为国为民的忧乐情怀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在灵岩,他们一起观览了吴王宫阙遗址,对吴王夫差当年所建的宫殿池馆湮灭无存的荒凉景象和伍子胥的孤忠情怀感叹不已。从中可见柯九思与郑元祐等非泛泛之交,而是心灵相通的挚友。

郑元祐在友人家看到所收藏的一幅柯九思的《秋山图》,叹赏不已,同时睹物思人,对挚友柯九思的去世,悲歌一曲: 风流南国典签孙,笔底江山妙吐吞。云涌坐隅岩木动,瀑飞书屋浪花翻。危桥仅尺疑虹饮,怪石逾拳作兽蹲。可即田庐朝挂笏,只应萝月夜窥门。林深曷致巢松鹤,谷响如闻啸树猿。裹饭趁墟身欲往,担簦涉峤手堪扪。公廷未竟东方谑。画史恒推北苑尊。老矣玉文堂上客,悲歌一恸为招魂。① 此诗题为《题达监司所藏柯博士秋山图》,诗题中的达监司,即柯九思、郑元祐两人的挚友泰不华,因其初名达普华曾官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人称“达监司”②。诗作详细生动地描摹了柯九思《秋山图》的意境,对柯九思在朝廷上未尽其才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对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作了高度的肯元代的监察机构以御史台、江南行御史台、陕西行御史台(简称内台、南台、西台)为总挈,又以三台下之诸提刑按察司(后改为肃政廉访司,元人另以“察司”、“监司”、“宪司”省称之)为支柱。

定,认为他的尊崇堪比五代南唐画家董源(董源,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虽有奖饰溢美成分,但其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郑元祐有多首关于柯九思画作的题画诗,如《题柯敬仲竹》诗云:“羁栖江海姿,飞墨鬓如丝。天绿鸶留影,筼筜雨后枝。”① 又如《题柯敬仲墨竹》诗云:“夭矫穷鳞江海姿,至今飞墨鬓如丝。五云天远龙髯堕,尽作筼筜雨后枝。”②这两首诗中文字、思想内容差不多。句中的“羁栖”,淹留他乡的意思,“穷鳞”,失水之鱼,比喻处在困境中的人,可见诗歌写于柯九思流落吴中时期。此时,文宗皇帝已经驾崩,所以诗中有“五云天远龙髯堕”之句。两首诗阐幽发微,对柯九思流落江南之后的墨竹画作了精到深刻的解读,可谓知己之言。郑元祐在诗中对柯九思的遭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认为柯九思笔下的墨竹,饱含着作者经历了人生风雨后的无限感慨,枝枝叶叶都似乎充满哀怨之意和不屈的神情。

郑元祐又有《题柯敬仲梅竹图二首》,诗云: 苔石相依葆岁寒,凭谁翠袖倚阑杆。玉文堂上潇潇雨,墨渖于今尚未干。

谁料丹丘不复生,眼眵长向黑踪明。钓竿若拂珊瑚树,少为梅花往越城。③ 通过两首诗作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郑元祐题写柯九思梅竹图时,柯九思已经离开人间,诗作借题画诗对挚友的仙逝表示痛切的悼念,对他生前在艰难的处境中还能保持气节表示无限的崇敬。

陆友 生卒年不详,字友仁,自号研北生,吴(今江苏苏州)人。博雅好古, 能鉴辨三代及汉、魏以下钟鼎铭刻,于晋唐法书名画,皆有精识。至顺元年(1330)入京,虞集、柯九思皆善其书,荐于朝,未及任用而归。真、草、篆、隶皆有法,尤工汉隶、八分,追踪石经,欲与蔡、钟相上下。著有《研史》《墨史》《印 史》《杞菊轩稿》《研北杂志》等。事迹见《书史会要》《吴中人物志》。

柯九思结识陆友当在泰定四年之前,那一年,柯九思与陆友仁论唐临《十七帖》。柯九思与陆友在京之时,交往频繁,柯九思有《酬陆友仁城南杂诗十首》①。陆友仁因为柯九思离开大都,虞集处境也危险,身边从此没有知己,就与柯九思一道回到吴中,此事《稗史集传·陆友仁传》记载略详。吴中,自古为人文渊薮,更兼挚友陪同,所以柯九思晚年就寓居吴中了。

杨维桢(1296—1370)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泰定四年(1327)进士,任天台县尹,后历任绍兴钱清盐场司令、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推官,终升任江西儒学提举,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乱,浪迹吴越,以居吴中时间最久。柯九思与杨维桢的结识可能始于两人都寓居吴中时期。关于他们的交游,宗典先生说:“九思五十一岁,尝往来于吴浙间……每至玉山宴集,与张翥、杨维桢、黄公望、倪瓒、于立、顾瑛等赠诗和唱。”②杨维桢对柯九思的墨竹艺术也是倾慕不已,曾有《题柯敬仲竹木图》一诗:“洞庭秋尽水增波,光动珊瑚碧树柯。夜半仙人骑紫凤,满天清影月明多。”③杨维桢还有《题柯博士画》:“翠竹猗猗山石青,慧云寺近浙江亭。明年我亦南屏住,林下同) 贝叶经。”④后一首诗歌透露了柯九思画作的大体内容,也透露了柯九思晚年曾经小住杭州的事迹,当然也透露了两人交谊的深厚和志趣的相投。

欧阳玄(1273—1358) 字原功,号圭斋,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于浏阳(今湖南省),为欧阳修之后裔。十六岁时已有文名,二十岁后闭门治经史。

延祐二年(1315)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善词章,通理学,文史百家,无不精通。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卒谥文。著有《圭斋集》。欧阳玄是柯九思在太学时的同学,与九思友善,有和九思《赵孝子歌》,题为《顷见同舍柯博士所赠赵孝子歌,真佳作也,客以是卷继求余言,遂用柯韵作一首》, 从题目中看出,他对柯九思的诗作是高度称许的。天历三年(1330)正月二十五日,柯九思被任命为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欧阳玄和纥石烈希元、詹天麟、王遇等一批朝官登门祝贺,并同观《曹娥碑》,虞集在《四题〈曹娥碑〉》中记载了此事: 金源忽石烈希元、武夷詹天麟、长沙欧阳玄、燕山王遇,天历三年正月二十五日丁丑同观。是日柯敬仲有鉴书博士之命,天下惟理无对物,则有万殊之辨。敬仲家无此书,何以鉴天下之书耶?集四题。① 范梈(1272—1330) 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临江清江(今属江西)人。年三十六辞家北游,卖卜燕市,御史中丞董士选延为家塾,后被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又先后在海北、江西、闽海三道廉访司任职,有政绩, 后以疾归。其诗好为古体,风格清健淳朴,用力精深,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被誉为“元诗四大家”。有《范德机诗集》。柯九思与范梈有较深交谊,范梈的诗集里有一首《怀丹丘奉寄元尚书》五言古诗,云: 举酒抚往日,酒尽得离愁。初谓归心迫,海天今已秋。虎豹守玉关, 宫殿天上头。青春白日和,麟凤俱来游。广成摄四象,安期扶九州。下视污浊世,漂转空烟浮。仙人要我来,招我住丹丘。岂非交不信?景晏此淹留。明日鼓桂楫,径泛星河流。高楼有长笛,黄叶下沧洲。② 诗作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柯九思的无限怀念之情。

姚文奂(约1350 年前后在世) 字子章,自号娄东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聪明好学,过目成诵,博涉经史。家有野航亭,人称姚野航。辟浙东帅阃掾。虽公务繁忙,也不废吟哦。文奂工诗,与顾瑛、郭翼等相唱和,著有《野航亭稿》。柯九思与姚文奂交谊甚深,寓居吴中时期,曾数度到姚文奂家作客。

柯姚也常在顾瑛玉山草堂相聚,性情相投,诗酒酬唱。

柯九思、姚文奂两人的相识订交始于柯九思流寓吴中不久。元统二年(1334)是柯九思到吴中的第二年,元夕那一天,柯九思受邀赴姚文奂举办的文宴。宴会上,柯九思为姚文奂所藏的《平台寒林图》题诗。至元元年(1335),姚文奂有玉山之行,柯九思就以《姚娄东往玉山因书以寄》为题,赋诗寄姚文奂往玉山,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至元二年正月,顾瑛以诗招邀柯九思、姚文奂一起赴玉山参加雅集,柯九思接到诗柬后,马上以《玉山以诗来招予与姚娄东过小隐,其诗云……用韵先寄》为题赋诗一首作答,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他与姚文奂一起赶赴雅集的急迫而欣喜的心情。至元三年三月,姚文奂往武林(今浙江杭州),柯九思赋诗相送,诗题为《姚娄东往武林和玉山韵以送》,诗中的前两句“我欲从君马首东,钱塘湖上看东风”,表达了很想一同前往游览钱塘风物的心情。

胡助(1275—1345) 字履信,一字古愚,自号纯白老人,婺州东阳人(今浙江东阳)。始举茂才,为建康路儒学学录,历美化书院山长、温州路儒学教授, 两度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三为河南山东燕南乡试考官,秩满授承事郎太常博士致仕。著有《纯白斋类稿》。

胡助也深受文宗皇帝宠爱,至顺元年(1330),曾以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随文宗至上都,写有《上京纪行诗》七首,并有大量七言绝句歌咏上京途中之事。至迟在此年前后,柯九思已经与胡助交好。胡助对柯九思的绘画艺术非常景仰, 曾题有《题柯敬仲枯木竹石图》二首,曰: 潇洒幽篁不受尘,千年枯木篆书文。挥毫鹘落清新意,不减湖州古墨君。

山石苍苍老竹修,袜材一派落丹邱。虚窗昼静无人到,风动天坛碧玉秋。① 两首诗对柯九思的墨竹艺术作了高度的评赞,认为他作品中的竹石,以篆书入画,潇洒清新,不染尘俗,颇有文同的笔法和气韵,是“湖州竹派”的很好的传承人。诗中“不减湖州古墨君”、“袜材一派落丹邱”两句可谓点睛之笔。“袜 材一派”即指“湖州竹派”。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 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后因以“袜材”戏指用以画竹的缣素。

胡助对柯九思的竹石画作评价如此之高,而且精准到位,可谓柯九思艺术上的知音。

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一号水晶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十四岁以父荫补官,后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归故乡闲居读书。至元二十三年(1286)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被荐入朝,初为兵部郎中,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最后官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恩宠有加,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松雪斋集》等。

赵孟頫是柯九思的长辈,谊在师友之间。至大三年(1310),柯九思初上京师,陪赵孟頫胜集。这个信息出自柯九思《题所藏赵仲穆画〈江山秋霁图〉》诗中,其中有句:“忆昔京华陪胜集,郎君妙年才二十。”彼时赵孟頫任翰林侍读学士,侍奉皇太子于东宫。当时的东宫,蓄有赵孟頫以及姚隧、阎复、洪革、元明善、张养浩、虞集、商琦、王振鹏等一批名士,赵孟頫当为他们中的领袖人物,他们以相投的情趣,经常诗酒雅集。柯九思初上大都,即能够陪侍赵孟頫参加的雅集,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他们的认识结交的时间应该更早。

这个推测,已经为史料所证实。柯九思有一首《题赵子昂诗卷三十韵》的五言排律,其中有一段云:“昔滞京都久,时从几杖游。通家怜我慧,对酒慰羁愁。

妙墨时相赠,新篇不厌酬。”①这几句诗描摹的是晚年的柯九思回忆自己青少年 时代与赵孟頫交往的生活情境,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们两家有通家之好,赵孟頫当年还时不时地赞叹柯九思聪慧伶俐,后来到了京师,他们还时常把盏小饮,互慰羁旅之愁。更令人怀念的是,赵孟頫每有书画墨宝、诗词新作,总是豪爽地酬赠给柯九思。这几句诗最有力地证实了柯赵两家很早就交厚的史实。

柯九思对赵孟頫的诗、书、画艺术非常敬仰,其诗文集里有关赵孟頫诗书画的诗歌、跋文很多,除了上文已经提到的《题赵子昂诗卷三十韵》,还有《题赵孟頫疏林秀石图》《题赵承旨墨竹》《题赵鸥波古木竹石图》《题赵松雪画挟弹图》《题赵松雪春山图》《题赵松雪画马》《赵松雪画牧马》《题赵子昂画兰》《题赵承旨画秋江听雨图和画上所题蔡天启诗》《题赵孟頫万寿曲三首》《题赵孟頫楷书黄庭经》《题赵松雪诗稿》《题赵孟頫秋郊饮马图》《题赵孟頫番马图》,等等。

从《题赵子昂诗卷三十韵》看出,无论是人生经历、心志情趣乃至隐衷还是诗歌书画艺术特色,柯九思对赵孟頫都知之甚深,可谓人生知己。一些诗作还借题咏赵孟頫的画作,抒发了知己间惺惺相惜的感言和壮志未酬的哀怨,如《题赵子昂画兰》: 补天事远奈君何,苍石云深忆女娲。惆怅幽人在空谷,自纫芳佩鬓先皤。① 赵孟頫对柯九思的墨竹艺术也非常赞赏,他有《题柯九思墨竹图》一诗云: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诗后题:“柯九思善写竹石,尝自谓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金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水晶宫道人。”②赵孟頫的诗及题跋反映了他们在“以书入画”美术思想方面的共同追求,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们的深厚友谊。

赵雍(1289—约1360) 字仲穆,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次子,赵雍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书画继承家学,赵孟頫尝为幻住庵写金刚经未半,雍足成之,其联续处人莫能辨。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书善正、行、草,亦长篆书。精鉴赏。传世作品有《兰竹图》《溪山渔隐》等。

柯九思与赵雍交谊也较厚。他们年龄相仿,在青年时代即已订交。柯九思有《题所藏赵仲穆画〈江山秋霁图〉》一诗云: 国朝名画谁第一,只数吴兴赵翰林。高标雅韵化幽壤,断缣遗楮轻黄金。忆昔京华陪胜集,郎君妙年才二十。江南春雨又相逢,笔底秋山那可及。便欲追踪僧巨然,破墨烂熳还清妍。倚阑人待沧海月,悬崖树拂潇湘烟。老夫最爱扁舟趣,风静波深疑可渡。顾生痴绝忽大叫,指点前峰问归路。① 赞叹了赵氏父子在绘画上的杰出才华,认为赵孟頫的作品“国朝第一”、“高标雅韵”,认为赵雍的山水画笔墨青妍烂漫,艺术上堪追五代山水画家巨然,也回忆了二十岁时在京华与赵雍的订交情景。

柯九思还有不少有关赵雍的题画诗,如《题赵仲穆画》《题赵仲穆临李伯时凤头骢图》《题赵仲穆画桃花马图》等。在《题赵仲穆临李伯时凤头骢图》②一诗后,柯九思题:“此予旧制宫词也,仲穆出示此图,不觉兴怀,因书于左。五云阁吏柯九思敬仲赋。”从题记看出,这首题画诗实际上是柯九思在奎章阁任职时写的一首宫词,因赵雍出示了《临李伯时凤头骢图》,不禁感慨系之,乃做此题词。从题词也可见,他们晚年还时相交往,共赏书画,互为切磋。

赵虚一 生卒、事迹不详。著名道士。柯九思于泰定二年(1325),与赵虚一一道游建康,可见他们相识已经有些年月了。赵虚一在金陵,经常与怀王、柯九思、陈宝琳(玄妙观住持)在一起,游冶于水光山色、佛寺道观之间。赵虚一还为玄妙观山上的冶亭种上松树。怀王即位为文宗后的天历二年(1329)三月二十五日,文宗还不忘当年的冶亭之游,还向虞集询问冶亭边上的已经生长茂盛的松树。此时赵虚一也在京师,南归之时,虞集特地向赵虚一提到文宗的不忘冶亭之意,并赋诗相赠:春明昼侍奎章阁,圣上从容问冶亭。为报仙都赵 真士,新松好护万年青。柯九思也以《送赵虚一还金陵书虞翰林后》为题赋诗送别,诗云: 词臣通籍侍金闺,天语从容问旧蹊。云外山高龙虎踞,人间松老凤凰栖。翰林拟诏当红药,道士疏封出紫泥。更赐金钱祠泰畤,寥阳殿前丽璇题。① 诗作流露出对文宗不忘旧游故人的欣慰之情,也对赵虚一将受到圣上的封赐和前往金陵的方外生活表示羡慕之意。

泰不华(1304—1352) 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先世居白野山,西域色目人,古代哈萨克族人,随父定居临海。十七岁时,江浙乡试第一名。至治元年(1321),赐进士及第,授集贤殿修撰,累迁至礼部侍郎。至正元年(1341),出任绍兴路总管。废官牛租,令民实报田亩以均赋役,颇能兴利除弊。继入史馆,参修宋、辽、金史,书成,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至正八年,黄岩方国珍起兵。十一年,泰不华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十二年,行台州路达鲁花赤,与方国珍战,阵亡。封魏国公,谥忠介。《元史》有传。

泰不华是柯九思的台州同乡,有学者推测,他们交游很早。② 但他们交游的最早信息见于泰定元年(1324),柯九思到大都,泰不华也约在此年转秘书监著作郎,③柯九思有一首《送赵季文之湖州参军与达兼善秘书同赋》的诗,反映了他们交往的信息。同年,泰不华官拜南台监察御史,柯九思以《送达兼善赴南台御史》为题,赋诗相送,诗云: 杨花满堤春已暮,况是都门送客时。共陪鳷鹊方自慰,远乘骢马令人思。汀州水阔生杜若,山驿云深啼子规。东南此去须行志,斗米七千人苦饥。④ 该诗表达了挚友间离别时的惆怅意绪,也劝勉他在新的职位上,积极有为,为民解忧。

从有关资料看,柯九思曾多次赠墨竹图给泰不华,虞集有《为达兼善御史题墨竹》一诗,内有“丹丘越人不到蜀,修叶何以能纵横”句。泰不华对柯九思的墨竹艺术甚是称许,他有《题柯敬仲竹二首》,诗云: 堤柳拂烟疏翠叶,池莲过雨落红衣。娟娟唯有窗前竹,长是清阴伴夕晖。

梁王宅里参差见,山简池边烂漫裁。记得九霄秋月上,满庭清影覆苍苔。① 从现存史料看,柯九思流寓吴中后,与泰不华的交游更多了。至元三年(1337)端午节,柯九思与泰不华、郑元祐等同游苏州的天平、灵岩等地,郑元祐的《至元丁丑夏五,宣城汪叔敬、吴人干寿道、丹丘柯敬仲、国人泰兼善同仆游天平、次往灵岩有作奉和二首》透露了其中的信息。至元五年,柯九思应顾瑛邀请之玉山,为顾瑛收藏的奇石题字曰“拜石”,三个月后,泰不华也来观览,“嘉丹丘之逸致,为作古篆‘拜石’二字于坛,又隶‘寒翠’,以美其所。”②泰不华善于篆书,柯九思颇为称许,同年,他有《题达兼善书渔庄篆文》一诗。渔庄是玉山佳处的一个景点,从此诗也可看出,柯九思晚年与泰不华是经常一起畅游溪山之胜的。

高昌正臣 名阿鲁辉。高昌,即今天的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元时又称以合刺火州。阿鲁辉,畏兀儿人,在元属于色目一等。历任太中大夫、由度支卿、秘书卿、礼部尚书。柯九思与高昌正臣结识于奎章阁任职期间,两人同为文宗近臣,意趣相投,感情日深,柯九思于是引为同道好友。

至顺元年(1330),柯九思为高昌正臣题苏轼《墨竹图》于芳云轩。《清河书画舫》尾七十二载有柯九思的题跋: 右东坡先生苏文忠公《墨竹图》,墨竹圣于文湖州,文忠亲得其传,故湖州尝云: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然文忠亦少变其法。文忠云:竹何尝节节而生,故其墨竹自下一笔而上,然后点缀而成节,自为得造化生意,今此图政合此论。余家亦藏苏竹一幅,临摹数百过,虽得其仿佛,终莫能及也。

观此图令人起敬。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柯九思识于高昌正臣之芳云轩。① 跋文对高昌正臣家藏的苏东坡《墨竹图》赞不绝口,从中也体现了柯九思对收藏同道颇具卓识的钦敬之意。

同年,道士王眉叟真人觉得高昌正臣所藏的这幅苏轼《墨竹图》与他所藏的《枯木疏竹》有如合璧一般,于是毅然将它赠给高昌正臣,柯九思觉得两件杰作简直是神物相会,又欣然为这幅《枯木疏竹》题跋。② 至顺二年四月十五日,为高昌正臣作《石屏记》。正臣博古好雅,家中凡可清供者,莫不毕具,石屏是其中的一件,正臣知道九思善于鉴赏,于是邀他同观,并请为之记。柯九思以艺术家、鉴赏家的独到眼光,深为叹赏,在记中给予形象地描摹:“绝顶浑厚者,如山如岳。飞扬飘忽者,如烟如云。横流奔激者, 如江如河。断者若岸,泓者若潭。或如林麓之蓊郁,或如禽鱼之游戏。”③ 此后不久,柯九思因御史台的弹劾,处境越来越危殆,为表明自己高洁的节操,也倾诉心中的苦闷,于是在高昌正臣的缊真斋作《晚香高节图》相赠。图中竹石、菊花喻示自己的坚忍、高亢的风骨,荆棘比喻恶意进谗的小人。

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到柯九思的晚年。至正二年(1342),高昌正臣到吴中的荆溪,估计是专程来探望柯九思的,他与柯九思同游张公洞,诗酒唱和,书画交流,给落寞中的柯九思以不少的慰藉。

倪瓒(1301—1374) 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倪瓒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 阁集》。柯九思与倪瓒的交往当始于其流寓吴中时期。两人的诗文集中唱和、题画的诗作较多,体现了两人真挚的友谊。

倪瓒有许多关于柯九思画作的题画诗,如《画竹》《题柯敬仲竹》《柯丹邱画墨竹卷》《题柯博士梅竹图》《用潘子素韵题柯敬仲墨竹》二首、《用潘瓠斋韵题丹丘墨竹》等,这些诗作,无不体现了倪瓒作为一个艺术家对柯九思墨竹画精准独到的评赞。

柯九思时将珍藏的法书名帖出示给倪瓒观赏,所以倪瓒的诗文集里还有一首《题柯九思旧藏苏东坡天际乌云帖》。

柯九思的晚年,几乎每年都曾与倪瓒相晤。据宗典先生的《柯九思年谱》记载,至元六年(1340),“九思五十一岁,尝往来于吴浙间,……每至玉山宴集, 与张翥、杨维桢、黄公望、倪瓒、于立、顾瑛等赠诗和唱”①。“至正二年(1342), 九思五十三岁,七月十九日与倪瓒同观苏轼题文同《墨竹卷》于益清亭,不忍释手”②。至正二年柯倪会晤的历史信息来自柯九思的题跋《题文湖州竹枝卷》: 仆平生笃好文笔,所至必求披玩,所见不啻数百卷。真者仅十余耳。

其真伪可望而知之。文苏同时,德业相望,墨竹之法亲授彭城,故湖州之竹多雪堂所题,若必东坡题志而定真伪,则胶柱鼓瑟之论也。此卷文画苏题,遂成全美。予旧尝见之,每往来胸中未忘,今复于益清亭中披阅,令人不忍释手,故为之识。同观者倪元镇。至正二年七月十九日丹丘柯九思书。③ 在二人这一次会晤中,倪瓒作了一幅《良常草堂图》,柯九思以《题倪幻霞良常草堂图》为题赋诗一首。

最能体现倪瓒和柯九思深厚交谊的还是至元四年(1338)十二月十三日的会晤。倪瓒素有洁癖,性格也孤傲;所收藏的书画极富,特造一座房屋安藏,名 曰“清" 阁”,相传这阁内,泛泛者是不许进去的。就是这样一位清高绝尘的放逸之人,却接待了至元四年腊月前来访晤、探望的柯九思,而且还请他留宿清" 阁。可见他对柯九思的看重和倾慕。

可以想见,柯九思在清" 阁与倪瓒一同鉴赏书画佳作,交流书画创作的心得,还少不了诗酒相酬。倪瓒有一首酬答柯九思访晤的诗作,题为《戊寅十二月丹丘柯博士过林下有赋次韵答之》,诗云: 积雪被长坂,卧疴守中林。山川虽云阻,舟楫肯见寻。倾盖何必旧, 相知亦已深。惊风飘枯条,清池冒重阴。联翩双黄鹄,飞鸣绿水浔。顾望思郁纡,徘徊发悲吟。愿言齐羽翼,金石固其心。欢乐胡由替,白发期满簪。① 细读此诗,我们了解到柯九思是在一个白雪皑皑的深冬季节拜访倪瓒的, 那时倪瓒正养疴枯守在山林之中。柯九思很有可能是得到倪瓒患病的消息而来探望的,同时也带着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兴致,访晤老友。柯九思不怕山川阻隔,路途迢递,一路舟楫,寻访而来,这使得倪瓒十分感动,他在诗中说,他们两人不需像世俗那样要认识很久才能订交,实际上早已一见如故,相知很深了。

倪瓒的诗意似乎隐约地告诉我们:茫茫人海中,他和九思都是世外逸士,清高孤绝,但两人相遇甚得,堪称知己,现在,就在这幽僻冷寂的清" 阁之畔,尽情地倾吐着内心深处的思致和情绪。根据“顾望思郁纡,徘徊发悲吟”两句诗,再联系到倪瓒、柯九思的平生遭际,我们似乎可以体味到两位艺术大家内心的郁塞悲凉的意绪。倪瓒原为富家子弟,生活优裕,过着“门车常自满,尊酒无时空”的名士一般的生活。但他的心绪已经渐趋悲凉。因为柯九思到访之前的1336年,江浙地区发生大旱,柯九思到访的本年即1338年又多次发生地震,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又异常激烈,再加家道败落的迹象已经显露,所以他的内心时常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此时的柯九思离开大都、流落江南已经五年,虽然与故旧新交时有诗酒酬唱,与书画界名人雅士也时多切磋交流,生活清雅而充实,但毕竟经历了宦海的沉浮,且年已老大,前路迷茫,其内心深处的悲凉凄苦第一章 艺术人生与心路历 的情绪终究难以消减。落寞的深冬时节,一对清高孤绝的贫士相遇,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那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他们都是达观坚定的人,诗歌结尾表达了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思想境界:在这个污浊的尘世里,愿意一起努力,永葆节操,坚如金石,因为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乐趣是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的,互祝两人能够寿如南山,一直到白发满簪。

也许有感于倪瓒的酬答之诗,柯九思也意绪飞扬,饱含深情地为倪瓒创作了堪称柯九思绘画艺术代表作的《清" 阁墨竹图》。这件作品纸本,纵132.8厘米,横58.5厘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有款识:“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 留清" 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① 此轴画竹两竿,枝竿挺拔,竹叶潇洒,生机焕发,一竿繁盛,一竿疏朗。两竿墨竹,似乎就象征着倪瓒诗中所说的“愿言齐羽翼,金石固其心”的君子安贫乐道的精神风采。

顾瑛(1310—1369) 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平江昆山(今属江苏)人。家业豪富,筑有玉山草堂,园池亭馆三十六处,声伎之盛,当时远近闻名。轻财好客,广集四方名士,诗酒酬唱,名闻东南,玉山草堂遂成诗人游宴聚会场所。张士诚义军占领吴中后,顾瑛一度避开,不久,因母丧归里。他两次拒绝张士诚的招聘,削发为在家僧;于其祖茔处为身后修造生圹,名曰金粟冢, 自称金粟道人,但依旧过着诗酒自乐的生活。编有《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 所收都为唱和之作。

柯九思与顾瑛的相识订交当始于他流寓吴中时期,具体地说,是元统二年(1334)的元夕或之前。元夕,柯九思在姚文奂的宴会上,会见了顾瑛、张翥。

顾瑛久闻柯九思的盛名,又因为上一年柯九思为其兄顾长卿作《梅竹图》,于是向柯九思请求再赋诗一首。柯九思欣然应允,以《予旧为顾长卿作梅竹图明年其弟仲瑛于姚子章席上索题遂成口号云》为题,赋诗云: 晴雪禁梅蕊,春风袅竹枝。美人应失笑,记得卷帘时。② 订交后,柯九思对顾瑛及其玉山草堂十分牵念,至元元年(1335),好友姚文奂有玉山之行,柯九思就以《姚娄东往玉山因书以寄》为题,赋诗寄姚文奂往玉山,诗云: 相逢何事且徘徊,泽国桃花岸岸开。见说衡阳南去路,秋深无雁寄书来。① 柯九思的诗歌是写寄给姚文奂的,一方面表达了对姚氏的思念之情,也流露出自己落寞的心情,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对顾瑛等朋友们无书寄达的失望和抱怨。这种情绪似乎是针对玉山的顾瑛,也许他的言下之意是:很想到玉山草堂游览,可惜尚未接到你顾瑛的鸿雁传书,要知道,自从去年元夕我们相见结识之后,我可是一直都想念着你呀。

转年即至元二年(1336)正月,顾瑛就以诗来招,柯九思也以《玉山以诗来招予与姚娄东过小隐,其诗云……用韵先寄》为题,赋诗回复顾瑛。

从现存史料看,柯九思在玉山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岁月。

九思1336年初春游览玉山诸多胜迹后,每每感念不已,对顾瑛更是时相牵念,他于1337年三月送罢姚文奂到杭州不久,又题《题钓月轩》诗寄给顾瑛, 对去年与顾瑛等在钓月轩上诗酒谈笑、迎来送往的情景念念不忘。

至元五年(1339)春天,柯九思又一次赶赴顾瑛那里,与他会晤,回来之后, 并赋《春日偶成戏简玉山人》诗云:“爱君谈笑俱清绝,昨日相逢是几回?春色不将尘事恼,杏花移得上窗来。”②从前两句看,柯九思与顾瑛在一起清妙绝伦的诗酒谈笑已经多次了,他也记不得昨天的相逢又是第几回了。此次会晤,柯九思的心情也是无比欢愉的,他说,玉山的春色正浓,没有俗世人寰的烦恼,那一簇簇杏花我印象最深,它横斜到书窗上来,多么姣好妩媚。

不久,柯九思又接到顾瑛的邀请,赶赴玉山,与顾瑛同赏他收藏的一方奇石,并为之题名,顾瑛乃作《拜石坛记》。柯九思与顾瑛皆有“米颠之癖”,对奇峰怪石颇喜赏玩。顾瑛之记对柯九思的学识文章倾慕不已,把他比作米芾,对 柯九思题名过的奇石珍爱有加。

柯九思的诗文集里,还有多首诗歌题写顾瑛的玉山佳处的,如《寓题寄玉山佳处》《索阳庄瓜》《寄题听竹亭》《玉山书画楼口占》《玉山佳处》《题匡庐山人所藏云松图于玉山书舍》《题雪溪逵上人像于玉山草堂》等,其中《玉山佳处》一诗更是以古风体写成,对玉山佳处世外桃源般的境界作了形象的描摹: 神人夜斧开清玉,一片西飞界溪曲。中有桃源小洞天,云锦生香护华屋。主人意度真神仙,日日醉倒春风前。手挥白羽扇,口诵青苔篇。袖拂剑山云,足蹑蓝田烟。飘飘直向最佳处,漱润含芳掔琪树。世间回首软尘红,不须更向蓬莱去。① 诗作中流露出柯九思对玉山佳处及其主人顾瑛无限留恋和夸赞的情思。

顾瑛对柯九思情感深挚,甚至在柯九思去世二十年后,当他偶见柯九思的一幅《梅竹图》,仍情不能已,乃赋《题柯敬仲梅花竹枝》诗云:“死别丹邱老,于今二十年。看似颜色在,因有画图传。庾岭一枝雪,洪荒数亩烟。令人春雨里,相对泣婵娟。”②以表达物是人非的深沉慨叹,体现了挚友间的真切深挚的友谊。顾瑛编辑的《草堂雅集》,收录元人诗八十余家,亦列柯九思为首卷第一,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柯九思诗歌,幸赖《草堂雅集》方得以传。

顾长卿(?—1343) 字子元,平江昆山(今属于江苏)人。长卿少有大志, 好读书,经、传、子、史,无不浏览,时人称为“书橱”。工律赋,应部使者举荐,历任安溪、南平县学教谕、建宁路学正、泉州石进书院山长、福州路教授、大历口巡检、泉州浔美场司丞。长卿勤于著述,在官时也手不释卷,所得薪俸都用在著述上面。著有《文稿》十卷,《甲寅稿》十卷,今已不传。顾长卿是顾瑛的长兄,与柯九思也有交往。元统元年(1333),柯九思为顾长卿作《梅竹图》。柯九思有《予旧为顾长卿作梅竹图明年其弟仲瑛于姚子章席上索题遂成口号云》一诗,可见他们交往的形迹。

钱惟善(?—1369) 字思复,自号心白道人、武夷山樵者,钱塘(今浙江杭 州)人。至元元年(1335),参加江浙省试,考题为《罗刹江赋》。当时应考者达3000多人,都不知罗刹江出处,只有惟善引用枚乘的《七发》证明钱塘之曲江, 即为罗刹江,大为主考官称赏,因而名声远扬,自号曲江居士。至正元年(1341),以乡荐官至儒学副提举。张士诚占领江浙后,退隐吴江筒川,后又迁居华亭。长于《毛诗》,兼工诗文。有《江月松风集》传世。又兼长书法,作品有《幽人诗帖》《田家诗帖》等。事迹见《续弘简录》。

钱惟善与柯九思交谊较厚,有《柬柯博士》诗和题画诗多首。《柬柯博士》诗云: 芸香阁下丹丘生,十年不见双眼明。图书一代聚东壁,风浪扁舟归赤城。落笔楚山春雨晚,披襟海岳秋天晴。欲求树石挂林屋,夜半只愁神鬼惊。① 诗中“芸香阁”,秘书省的别称,因秘书省司典图籍,故亦以指省中藏书﹑ 校书处,代指柯九思任职的奎章阁。此诗当作于柯九思离开奎章阁回到江南后所作,表达了钱惟善对柯九思的思念之情,也对柯九思为国家文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和流落江南的遭遇表示了敬慕和痛惜之意。又对柯九思的绘画艺术十分仰慕,很想得到他的作品,但又深恐挂到壁上后,夜半会惊动了鬼神。

钱惟善又有《题柯敬仲博士明雪窗长老兰竹石合景各一首》诗云: 适从楚畹来,邂逅此君子。乃知岩壑姿,风致颇相似。

光风泛崇兰,玉立共潇洒。襟抱有双清,岁暮遗远者。

石逾玉润不生苔,铁笛吹残自裂开。绝似雨晴炎海上,一双翡翠新飞来。② 三首诗作对柯九思为明雪窗长老所作的《兰竹石合景图》作了形象的描绘和歌咏,堪称识者之赏会。

康里巙巙(1295—1345) 蒙古族(康里部)。字子山,号正斋、恕叟。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书名世, 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巙南赵”。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

柯九思与康里巙巙认识于他在奎章阁任职时期。康里巙巙也善于鉴识书画,与九思同好。他们在一起切磋探讨书画之道,也交换稀世名作,康里巙巙在奎章阁群玉内司任职时,看到九思家收藏的《定武兰亭五字损本》,叹为精绝,于是愿意以董元的一幅画交换之,柯九思是个豁达洒脱的人,看他如此善鉴和赏爱,就同意了。康里巙巙欣然题跋: 《定武兰亭》此本尤为精绝,而加之以御宝,如五云晴日辉映于蓬瀛, 臣以董元画于九思处易得之,何啻获和璧随珠,当永宝藏之,礼部尚书监群玉内司事臣巙巙谨记。① 康里子山以自家收藏董元名画与柯九思换得《定武兰亭五字损本》,一方面说明康里其收藏法书名帖外,也收藏绘画作品;另一方面说明他与柯九思作为同僚关系非同一般。

至顺元年(1330),康里巙巙偕边鲁(字至愚,号鲁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代中期,自称魏郡[今河南安阳]人。官至南台宣使。擅画工古文奇字,善墨戏花鸟,名重江湖间)到九思的玉文堂观赏《曹娥碑》,②透露了柯九思与康里巙巙交游的历史信息。

韩性(1266—1341) 字明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安阳(今属河南)。宋朝司徒兼侍中韩琦是他的八世祖。高祖父为宋朝的左司郎中韩膺胄, 随同宋高宗南渡,遂安家于会稽。韩性天资聪敏,七岁时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为文操笔立就,文意苍古。及长,博综群籍。为文一主于理,四方学者多受业其门,隶卒厮役,皆称韩先生。荐为慈湖书院山长,谢不起。及卒, 月鲁不花请于朝,谥庄节先生。韩性文辞博达隽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著有《礼记释》《诗音释》《书辨疑》《五云漫稿》等。

柯九思对韩性的学问才情十分敬佩,至顺元年(1330),某日朝会,文宗询求江南之士,九思以韩性、张翥应诏,文宗说:待《经世大典》修好后,你到江南刊印时,可以为朕把他们召来馆阁面试。① 后有近臣自南方归,文宗问起韩、张二人,近臣亦谓“佳士”,文宗甚悦。惜文宗早逝,未能如愿起用。柯九思流寓吴中,在玉山雅集时,想到此事,不胜感慨,泫然流涕,顾瑛请他赋诗纪念,乃作五言律诗《怀韩性张翥》以寄,诗前有长序记任职奎章阁时推荐韩、张而后因故未得重用的经过。

揭傒斯(1274—1344) 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家贫力学,大德间出游湘汉。延祐初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至正初参加编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馆,谥文安,著有《揭文安公全集》,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柯九思与揭傒斯的订交可能始于任职奎章阁时期,此一时期,柯九思与虞集、揭傒斯同受文宗皇帝宠信。天历二年(1329)三月,文宗置奎章阁学士院, 四月,柯九思进呈《曹娥碑》给文宗御览,并藏入内府。文宗皇帝对柯九思的鉴赏水平深为赞许,又将《曹娥碑》赐还给柯九思,以示褒奖。乘此机会,许多朝臣也一同观赏到了这一名碑,其中就有揭傒斯。虞集奉命作《三题曹娥碑》云: 集比岁辄从敬仲求此一观,上开奎章,此卷已入内府,上善九思鉴辨, 复以赐之,仍命集题。阁下同观者大学士忽都鲁弥实、承制李泂、供奉李讷、参书雅琥、授经郎揭傒斯、内掾林宇、甘立。集三记。② 揭傒斯有《奉同柯博士甘内掾下值赋》诗,描述了他们夜里一同退值的情景;他还有一首《题柯博士为方叔高所画墨竹》诗,对柯九思笔下的墨竹画作了 形象的描摹。

释普明 号雪窗,俗姓曹,松江人,善画兰花。柯九思与他交好,出于共同的情趣。他对普明的兰花作品激赏有加,在《题雪窗画兰》的诗中写道: 清事相过日应酬,山僧信笔动新秋。王孙遗法风流在,解使平台石点头。王孙谓子固、子昂昆仲也。时雪窗住虎丘寺。① 此诗当作于柯九思寓居吴中时期。“清事相过日应酬”,写柯九思与雪窗和尚相见频繁,互为酬唱的清雅之趣。他们的交往没有俗世的烦劳,所为都是清雅之事。这清雅之事说白了就是切磋书画,在柯九思眼里,普明和尚的画兰,可以聊解寓居萧寺的落寞情怀,你看,普明信笔一挥,所画兰花,使得眼前的新秋景色更为生动明丽。“王孙遗法风流在”,据柯九思自注:诗中的王孙就是赵孟坚(字子固)、赵孟頫(字子昂),他们都是宋室后裔,两兄弟都善画墨兰。柯九思认为普明和尚的兰画,深得赵氏遗法,风流蕴藉,生动可爱,生意盎然,能使顽石点头。

柯九思与普明和尚的清雅之事不止于此,他们在画艺上心有灵犀,欢谈酬唱之余,还是手痒难忍,竟至于合作《兰竹石合景图》,②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难怪当时的学者、诗人、书画家钱惟善观赏了这幅图后,以《题柯敬仲博士明雪窗长老兰竹石合景各一首》一连赋诗三首。

释大(1284—1344) 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当时著名僧人。先居杭州凤山,后主持建康集庆寺。博通佛经,旁涉儒道之说。应文宗召,特赐三品文阶。能诗,善画墨竹,著有《蒲室集》。

柯九思与他可能相识于奎章阁任职时期。柯九思作《枯木竹石图》,曾请释大题诗于上,可见两人关系的非同一般。释大的《蒲室集》卷五有《柯敬仲作枯木竹石图寄樵隐御史命题其上》诗云: 木石山中托旧盟,岁寒不改此君清。相期云雾随龙化,更待天风引凤 鸣。静对闻琴宜夜雨,闲来欹枕爱秋声。老樵自是伶伦手,调入黄钟取次成。① 诗作似乎写于柯九思离开大都流寓江南之后,借图中的竹石之景,歌颂了柯九思岁寒时节不改清高之志的节操,也表达了柯九思能够重新起用的愿景。

释大作为善画墨竹的画家,对柯九思的墨竹艺术有着精到的点评和夸赞,他的《柯敬仲墨竹二首》诗云: 醉墨淋漓雨露春,九重何止动奎文。老龙夜奋千年蛰,彩凤朝翔五色云。淇澳多贤歌卫武,苍梧有泪忆湘君。买山只合丹丘住,剩种清阴为我分。

何处龙吟百丈泓,骤惊风雨助纵横。萦纡拳石藏千亩,次第寒梢发寸萌。嶰谷何人调六律,柯亭无客赏奇声。五湖付与垂纶手,斩取长竿掣巨鲸。

这两首题画诗借柯九思的墨竹,赞美了柯九思墨竹艺术的精妙绝伦:声名不但广播于朝野,也使得龙凤奋翔,五云焕彩;同时也借墨竹歌颂柯九思有如西周时期的贤臣卫国的武和,品德高洁。诗作还对柯九思流寓江南的落寞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释良琦 生卒年不详,字元璞,姑苏(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好学,后学禅于白云山中,性情温良,淡泊脱尘,擅长歌诗,交游广泛,声名播于江浙。他数过顾瑛玉山草堂,其诗有五十五首收录于《草堂雅集》。柯九思与之订交,当在玉山佳处的雅集之时。释良琦有《次韵寄柯丹丘博士》一诗,诗云: 鼎湖龙去邈殊庭,供奉归来两鬓青。阁下天高太白月,江南人识少微星。春泥下马穿花入,夜月吹笙隔竹听。惟有鸥波慰寂寞,相看洁白映青冥。

释良琦的诗作写于元文宗驾崩、柯九思流落江南后,描写了柯九思在江南的广泛声誉和清逸、高雅的生活情趣,可谓柯九思的知音。

释朴庵 生卒年不详,名淳,黄岩(今浙江黄岩)人。宋宗室,尝受业胡长孺,弃家为僧。游历建康,得怀王图帖睦尔礼遇。性淡泊,厌居京师,退老云间。禅修之余,寄情歌诗。有《松石稿》。柯九思结识朴庵,当在泰定二年(1325),此年,怀王图帖睦尔出居建康,柯九思也与赵真人虚一为友,游建康。

《梧溪集》卷四有王逢《读僧朴庵松石稿为其徒智升题有序》,内有“(赵)惇…… 壮游金陵,与五峰李孝光并受知怀王,一日,公引柯九思见,柯以写竹遂亲幸, 王即位独召用柯”的记载,可见柯九思的知遇于怀王,朴庵是起了非常关键的引荐作用的。

雅琥(1284?—1345?) 初名雅古,字正卿,也里可温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入仕之后,虽然一时颇受文宗赏识,御笔改名为“雅琥”。但仕途并不如意,据《元史·文宗本纪》载,至顺二年(1331)三月,雅琥充奎章阁参书, 同年三月,便遭御史台弹劾:“奎章阁参书雅琥,阿媚奸臣,所为不法,宜罢其职。”文宗不得已“从之”。柯九思与雅琥的交好当始于奎章阁任职时期。从虞集的三题、四题《曹娥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雅琥曾经两次到柯九思家观赏《曹娥碑》,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虞集(1272—1348) 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卒谥“文靖”。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虞集是柯九思接触最多、交谊也最深的师友。有史料可以推测,他们的相识可能始于柯九思初上大都之时。上文讲到,至大三年(1310),柯九思初上京师,陪赵孟頫胜集。此时赵孟頫任翰林侍读学士,侍奉皇太子于东宫。当时的东宫,蓄有赵孟頫和虞集等一批名士,他们时相招邀,诗酒雅集,应该是很有可能的。柯九思既然陪侍赵孟頫的胜集,认识虞集等人是很正常的。但两人真正订交应该是在天历元年或泰定五年(1328),此年柯九思三十九岁,又一次到了大都。正月十日,柯九思邀请虞集等朝臣到家里观赏《曹娥碑》。虞集在《初题〈曹娥碑〉》中写道:“天台柯敬仲藏此,安得人人而见之,世必有天资超卓追·218· 翰墨飘萧 造往在之遗者,其庶几乎。泰定五年正月十日。”①表达了观赏到法书名帖后的欣喜之情。天历二年(1329)四月,文宗皇帝授柯九思文林郎参书,秩从五品, 廿一日与虞集同侍文宗于便殿②。至顺元年(1330),春日宫宴,柯九思与虞集、李泂论山川形胜③。正月二十五日,文宗置奎章阁鉴书博士二人,任命柯九思为鉴书博士,欧阳玄等朝臣登门祝贺,虞集因疾未入阁当面贺喜,但写了一封柬帖表示歉意和恭贺之意,此帖即著名的《不及入阁帖》,此帖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是: 集顿首再拜,集伏审博士学士荣上,适苦创,不及入阁奉贺,千万勿罪!二画赞托经筵掾持上,望为分付幸甚!明日观游城之院中,难聚,更告为请假一二日,拜赐多矣。集顿首再拜丹丘博士公左右。④ 过了一天,虞集小恙痊愈,又与雅琥等朝臣来到柯九思家观看《曹娥碑》。

至顺二年(1331)二月二十五日,虞集到九思家,在书房里的橱架上,看见了仅存的苏轼《天际乌云帖》,喜出望外,为之记,并题诗四首。

柯九思于元统元年(1333)流寓吴中。这一年虞集六十二岁,三月,在馆阁赋《风入松》词,以抒柯九思去国之悲。柯九思对虞集这一首“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遍满海内”的词作,十分珍重,元统二年元夕,柯九思赴姚文奂宴,带上装裱成轴的虞集《风入松》词作,供宾朋们共赏,席上,张翥感赋《摸鱼儿》。

虞集的诗文集中,赋赠柯九思的诗作不少,如《退直同柯敬仲博士赋》, 诗云: 月下白玉阶,露生黄金井。疏条栖鹊寒,衰蕙流萤冷。恋阙感时康, 怀归觉宵永。晨钟禁中来,白发聊自整。⑤ 此诗写虞集与柯九思在奎章阁一同当值结束后的情景和感想。夜值是辛苦的,心情也是矛盾的,既有因感念时世太平、蒙受荣宠而眷恋宫阙的心思,也有怀归思家而觉长夜漫漫的意绪。但他们一觉醒来,听到晨钟从宫内传来,还是振作精神,梳理好白发,又向禁宫出发。

虞集还有《次韵柯玉文寄别》,诗云: 避弋惊鸿过远汀,啄苔病鹤想华亭。临邛枉骑情都尽,于越扁舟影更俜。宾客莫询温室树,君王犹问楚江萍。重来贾傅非年少,前席从容对夕廷。① 从诗题及思想内容看,这首诗歌是为酬答柯九思的寄别诗而作的。考察柯九思的人生履历,至顺三年(1332)五月间,御史台言官反复弹劾柯九思,为了暂避危机,柯九思遵循文宗皇帝的旨意,欲赴任外官。在此期间,柯九思有诗寄别虞集,虞集就以《次韵柯玉文寄别》为题作为酬答。诗歌以“避弋惊鸿”、“啄苔病鹤”比喻柯九思的艰难处境,字里行间,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愤慨。

“临邛枉骑情都尽,于越扁舟影更俜”两句诗写柯九思在奎章阁尽心尽职的情怀和外放江南后的孤苦寂寞的情状。颈联“宾客莫询温室树,君王犹问楚江萍”,实是劝勉、宽慰之语,言下之意是:朋友们不要再言及朝政之事了,你柯九思也要像汉代的孔光那样,谨言慎行;不管怎样,文宗皇帝还是牵挂你,将你视为有用之才的。诗句中的“温室树”,借指宫禁中事,喻为居官谨慎、言语不泄。“楚江萍”,典出《孔子家语·致思》,喻吉祥而罕见难得之物。这里似乎应该喻指杰出的人才。结句对柯九思重入朝廷寄予了期望,认为柯九思比汉代的贾谊还年长成熟,一旦起用,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柯九思流落吴中以后,也有诗作寄赠虞集,原作今已不见,但虞集有《次韵柯丹丘见寄三首》,回忆了柯九思在奎章阁任职时的情景,对这位有当代郑广文之称的真画师流寓吴中的遭遇表示了深广的同情。虞集自己也深感在朝中的危殆,无力帮忙(虞集于柯九思流寓吴中那一年的八月也谢病归临川),只有在诗歌的结尾劝勉柯九思努力加餐饭,颐养天年。

虞集在观赏古画时,有时候会突然想起柯九思,于是赋诗寄赠给他,如他 有一首《题米友仁长江烟雨图寄柯敬仲》诗,对世上翰墨难存以及物是人非等历史现象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并以无奈和略带愤激的语气劝勉柯九思不要沉湎书画了,还是多买山田遗留给子孙。这首诗实际上也含有对柯九思满腹才华而不尽其用遭遇的愤慨之情。

虞集与柯九思交往甚密,还可以从虞集的诸多关于柯九思的题画诗中可以看出来。翻阅虞集的诗文集,我们看到虞集有《题柯九思九疑秋色图》《题柯敬仲画》(有两首)、《题柯九思为虞悦作墨花》《题柯敬仲墨竹》《敬仲画扇》《柯丹丘画松竹二首》《题柯敬仲画古木疏篁》《题柯九思杂画册十五首》《题柯九思竹树古石图》《题柯敬仲画扇》《题柯敬仲杂画五首》《柯博士竹树古石二首》《柯敬仲杂画》《题欧阳原功少监家藏柯敬仲画二首》《柯博士画二首》《题柯敬仲画》,等等。另外,虞集有关柯九思藏法书名画的题跋也很多,如《初题柯九思藏〈曹娥碑〉》《二题柯九思藏〈曹娥碑〉》《三题柯九思藏〈曹娥碑〉》《四题柯九思藏〈曹娥碑〉》《记柯九思藏定武兰亭五字损本》《题李成寒林采芝图》《记赐柯敬仲鸭头丸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