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章安梓林山兵,有一处隋代名刹摄静寺的遗址。

山兵是个大村,村中住着的多是陈、李两姓,于是以山兵溪为界,分成陈宅、李宅两村,摄静寺就坐落在陈宅村。该寺遗址位于九子山罗汉岭脚山岙内,东临章安至溪口公路约400米,南距山兵溪陈宅溪150米。从陈宅溪过桥,走进岙口平田,寺基在岙口向上分为四坦。第一坦是山门,石墙基址尚存。

山门西南角50米处是放生池,旧时面积约800平方米,由于淤度很高,只能种茭白,不能种水稻。池中心约10平方米是硬土,称为佛印。近年放生池已被填平。进入山门后一坦为天王殿址与大雄宝殿址;再上一坦为智月楼址;再上一坦基址也很平整,现已垦为山地。

摄静寺始建于南朝梁时,初建寺时寺名栖道,在当时非常出名,有一位嘉法师是章安著名僧人。陈时改名摄静寺,寺里有一位高僧叫慧拯法师,章安大师灌顶就是跟从这位高僧出家的。隋末章安大师在寺内讲经后,因地名山兵, 故又俗称山兵寺。北宋治平三年(1066),摄静寺改名为无碍院。明嘉靖时,因倭寇骚扰严重,仅存佛像及碑记。清顺治十七年(1660),僧圆镜、良文重修。

晚清时期,寺院荒废。20世纪70年代,最后二名僧人出走,寺址彻底破坏。

摄静寺虽遭破坏,但遗址尚在,并保存有部分佛教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弥勒石造像。造像由红砂石雕刻而成,因历时久远,损坏严重,残高62厘米, 宽66厘米,厚27厘米。自上至下,分刻弥勒佛及武士、供养人像。武士、供养人像人数众多,武士站立于中间左右两侧,供养人在最下一圈,有蹲有坐有立, 男女老小均有,右背角亦残留一人。正面最下底刻有一排文字:“□德丁未年□奉金砂佛像乃系弥勒之圣容 清顺治庚子中兴比丘性广□。”造像石背面做出一长方形碑面,原遍刻文字,现已全部风化。

弥勒造像座为砂石雕刻,高36厘米,宽66厘米,厚27厘米。正面刻须弥山,中央有云纹三朵,两侧刻山形海水,海水中间涌日;背面为碑,刻小楷书25 行,记南宋时当地民众重建无碍院,安放弥勒石像。时石像即已残泐,末刻捐钱人姓氏钱数,由“大宋国台州临海县保乐乡义城里竹岙保弟子柯俊尧”作记。

现部分文字风化,但尚可看出基本内容。

重整五祖讲台碑,为白石所刻,高229厘米,宽98.5厘米,厚19.5厘米。

圭首,从碑顶向左右两边到底,刻卷草龙纹。篆额“重整五祖讲台碑”,正文为楷书,王世芳撰写。碑文叙述无碍寺前身摄静寺创建和灌顶大师事迹,及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渐渐败落,仅剩一二僧人,当地耆老李思卿等欲恢复灌顶大师遗迹,请于临海知县王之鉴,聘请僧慧觉住持无碍寺。慧觉才干出众, 经过七年努力,就将寺恢复到原有田地,又建方丈智月楼于大雄宝殿之后,重建两厢数十间,气象焕然一新。

碑文又叙述了无碍寺所在八景: 锡杖峰 寺外即能看到,高处直插云霄,尖圆犹如笔锋,彩霞映射,雁影横斜,遥映禅林。

浣月溪 去寺数步,一派清泉。援日则群鸥戏水,锦鳞绿萍;入夜则月穿波心,微波荡漾,如万道银练铺于水面。

谈经石 循溪而西,松柏参天如盖,枝间鸟鹊交鸣,与溪水声声相闻。

不到百步,石桥脚下,四周怪石,或列或跪,相传为灌顶谈经时顽石点头处。

罗汉岭 谈经石上山巅即是。西北层峦叠嶂,南望章安古郡,如在足下;东观大海,浩浩荡荡,与天相接。

翠屏岩 智月楼中,晨起晓望,寺之两山,岩壁峭砺,形如展诰。雨脚新除,烟雾犹凝,丰草映霞,青翠欲滴。

隐龙池 昔灌顶谈经,龙隐听禅,至今池水,久旱不竭。

洗钵泉 小小清泉,一潭寒碧,高僧洗濯,久雨不溢,久旱不枯,平淡中之胜迹。

锁澜桥 建于两水合流之口,便人来往。缓步其上,轻风飘裙,绿野平畴,四望如一。

碑末刻住持、监院及众僧名,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重兴无碍寺碑记,为白石所刻,已残为两段,上段在李宅村抽水机房,下段埋人机房地下。上段残高112厘米,宽98厘米,厚9.5厘米,上篆额“重兴无碍寺碑记”七字,文正书分段书刻,上半段内容亦为记述无碍寺沿革及地有八景名,后陵夷衰微,乾隆二十一年准备恢复等情况;下半段内容不明。

洗钵泉题刻,为白石所刻,阳刻“洗钵泉”行书三宇,在遗址第二坦西边水洼中挖出。此水洼清泉一汪,湛蓝见底,至今尚在。

以上佛教文物以弥勒石造像为最早,从形制看,极似南北朝造像。宋时柯俊尧见到此造像时,即已残损严重,因此很可能就是当年灌顶在摄静寺供奉的弥勒造像。

弥勒造像座为南宋时制作,因最后一行文字中年、月残缺,仅有“月十五日题矣”,故具体年份不明。

重整五祖讲台碑为王世芳撰书。王世芳,临海岭根人,年四十九补诸生, 八十贡成均,九十六官瑞昌训导。乾隆二十六年(1761),王世芳参加皇太后七旬万寿“九老会”,为太后祝寿,乾隆赐匾赐诗。后活到一百四十岁,是清代著名寿星。王世芳还善书,写此碑时已一百零六岁,未见笔力孱弱。

遗址中原来的石构残件,现尚有不少散处东边小山、寺南溪中及村内各处。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众善信的支持下,摄静寺得到恢复,首先复建的是天王殿,然后是天王殿后的平台、平台后面的法堂和藏经楼。建筑尽量按照唐宋时建筑的格局,美轮美奂,渐成佛教天台宗一大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