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书法,从象形的甲骨文,到商周时期的众多地域文字,都称古文字,那是一个多种文字体裁百花齐放的阶段。秦统一六国,确定以小篆为标准文字。

到三国时已完成了到现代正书的演变,并且各种书体异彩纷呈。到了东晋,中国书法进入空前繁荣时期。

从三国到南朝,书法家辈出,当时担任过临海郡太守和章安县令的官员中,就有多位书法大家,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在章安任职,推动了章安一带书法艺术的发展。

从出土的章安墓砖文字来看,这一时期的民间书法有篆、隶,并有接近正书、带有章草笔意和行笔的书法,内容有纪年、纪姓氏的,也有纪事的,从三国到南北朝都有。这些书法瑰宝,放射着绮丽的艺术光芒。

担任太守、县令的书法家有: 成公绥(231—273),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人。西晋泰始(265— 274)间任章安令,曾登赤栏桥,望江作《云赋》。他不但辞赋非常有名,又精通书法学,著有《隶书体》一文,叙述各种书体,认为只有隶书繁简适中,有规矩、有法度,适宜使用。

李式(275—328),字景则,江夏钟武(今河南信阳东南)人。父、祖皆有名望。他是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字铄,王羲之老师)的侄子,和王羲之一起学习书法,善于楷、隶、草书。南齐王僧虔《论文》云,王羲之称“李式平南之亚,可比庾翼”。后梁庾肩吾《书品》列李式为中之上,称其“豪奇流靡”。唐李嗣真《书后品》称其“超迈过于羊欣”。张怀瑾《书断》、《书作》将李式书法与谢安、王导并列。东晋建武元年(317)李式任临海郡太守,其弟李廞(字宗子,号公府)与李式同来章安,李氏兄弟以后就一直居住在章安。咸和三年(328),李式卒于官,葬在椒江白枫山,李廞为之守墓。李廞也是一位书法家,好学,善草隶,因躄疾不能行,常仰卧,弹琴读书不辍。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下卷列魏晋58 人,中有李廞。

羊固(生卒年未详),宇道安,山东泰安人。晋室南渡后,先后担任黄门侍郎、临海太守,赠大鸿胪。羊固善写行草书,名著一时。庾肩吾《书品》虽将其列为下之下,但称其“余芳可折”。羊固的书法,如果与一流大书家相比是差一些,但也有他的独特风格。

郗愔(313—384),字方回,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太尉郗鉴的长子、王羲之妻弟,东晋升平五年(361)任临海太守。性情简默,与姐夫王羲之、高士许迈都有超迈之风。以病去职,筑屋居住在章安,修黄老之术,十几年不问世事。书法善章草、隶、草,与庾翼齐名。南齐王僧虔称其“亚于右军(王羲之)”。

梁武帝萧衍、唐张怀瓘、窦臬等对他的书法评价都很高,称赞他“纤浓得中,意态无穷,筋骨亦胜”;“发体廉棱,若冰释泉涌,云奔龙腾”。《淳化阁帖》选有他的草书。郗愔长子郗超,也曾授职临海太守,但未实任,也是一位书法大家。

孙绰(320—375),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太原)人。东晋时为章安令, 在任时写有《游天台山赋》。他曾参加永和九年(353)著名的兰亭修禊,为赋诗第一。由于他学问渊博,字又写得好,成为当时文士中的领袖人物。东晋豪族如温、王、郗、庾等人死后,都要请孙绰书写碑文,然后刻石。

傅昭(454—528),字茂远,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梁天监十七年(518)至普通二年(521)任临海郡太守。《梁书》本传称他为官清静,不交私利, 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人称“学府”。书法善草书。《述书赋》称他的书法“茂远健锐,足以自给”。曾撰有《书法品目》。

王筠(481—549),字元礼,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僧虔孙,有文名, 又有书名。南朝宋、齐、梁三代最大的藏书家、文坛领袖沈约曾上书梁武帝,称“晚来名家,唯王筠独步”。王筠自称少好书,老而弥笃,养成习惯,不觉厌倦。

《宣和书谱》称其尤工行书,并藏有王筠所写的《至节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