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严 訢严訢(82—150),字少通,会稽人。治严氏《春秋》冯君章句。性格仁慈,公正清廉;好善博爱,文武兼备。守乌程、毗陵、馀暨、章安长,所在宣布政教,贫细随附,贤士敬名。和平元年(150)卒,年六十九。

衡 方衡方(?—168),字兴祖,平陆(今属山西)人。通《诗》《书》,举孝廉,除郎中。任邱侯相、胶东令,举尤异。迁会稽郡东部都尉。母丧尽孝,服除,拜议郎、右北平太守。建宁初终卫尉卿,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卒。卒后,其门生故吏朱登等乃镌石以颂其功德,即著名的《衡方碑》。

赵 炳赵炳,字公阿,东阳人。东汉方士。《后汉书·方术列传·徐登》载:“徐登者,闽中人也(闽中地,今泉州也)。本女子,化为丈夫,善为巫术。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时遭兵乱,疾疫大起。二人遇于乌伤溪水之上,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病。各相谓曰:今既同志,且可各试所能。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二人相视而笑,共行其道焉。登年长,炳师事之,贵尚清俭,礼神唯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但行禁架,所疗皆除。

后登物故,炳东入章安,百姓未之知也。炳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见之惊懅,炳笑不应。既而爨熟,屋无损异。又尝临水求渡,船人不和之,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其惑众,收杀之,人为立祠堂于永宁,至今蚊蚋不能入也。”(今我区井马水库西白鹤殿,俗称埠头堂,地属路桥。)《抱朴子》载:“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以大钉钉桩,入尺许,以气吹之,钉即跃出射去,如弩箭之发。”又《异苑》载:“赵侯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越方,善禁咒也。” 赵炳死后,由于他的在世影响,当时祠庙即已很多,于是赵炳成了赵侯,又先后加封为仁济侯、显仁公、灵顺王。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南渡到达章安,赵侯屡显神异,保佑高宗一路平安。而高宗也确实一路平安,海上风平浪静,顺利到达,而且避开了追踪的金兵。遂加封赵炳为广惠显佑灵顺王,以报答赵炳的灵验。当时石公孺、唐仲友都写有《临海县灵康庙碑》记。

随着信仰和崇拜的不断加深,赵炳成为江南一带的海洋和民间保护神,最后封为白鹤崇和大帝。今全国各地凡是白鹤殿、白鹤庙、灵康庙、灵康祠、灵康行祠、赵侯祠、赵侯行祠者,都是供奉白鹤崇和大帝赵炳的祠庙。历代以来,凡买船造屋、购田置业、娶亲嫁女、搬迁开张、张网捕鱼、航海出行等一应大事,都要在大帝爷座下祈求平安如意,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全 柔全柔,吴郡钱唐(今杭州)人。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后任会稽郡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为丹阳都尉。

张 纮张纮(152—211),字子纲,广陵人。少游学京都,还本郡举为茂才,公府荐辟为官,皆不就。避乱至江东。孙策创建基业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

孙策上表为正议校尉,与张昭并为参谋。后跟随孙策征伐丹杨,平定江东。建安四年(199),孙策遣张纮到许都奉献奏章,被留任为侍御史。曹操听说孙策去世,打算趁机讨伐东吴,张纮对他进行劝谏,认为乘人之丧而用兵,既有违传统的道义,如果攻而不胜,还会使两方结仇而丢弃往日盟好,不如借此机会厚待东吴。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当即上表任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曹操又想让张纮劝说孙权归降,外任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权遣纮到任。时孙权部下有以为张纮是曹操派来的,嫌其志趣不止于此,而孙权并不介意。后孙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张纮曾劝谏孙权不宜亲身临阵作战。张纮还建议徙治秣陵(今南京),孙权从之。令还吴迎家眷,道中病卒,时年六十。临终上孙权书,多言治世之道,孙权省书流涕。初,孙权于群臣多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之器重。

张纮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好,诗赋铭诔,于当时极负盛名。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了一篇《武库赋》,张纮读后给陈琳写信,盛赞其文之美。而陈琳回信中说,我是在河北,这里为文者少,所以别人都说我的文章好,但比起你和张昭, 可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这就是著名的成语“小巫见大巫”的由来。

范 平范平,字子安,吴郡钱唐人。精研典籍,遍览诸子百家之学,姚信、贺邵之徒皆从受业。三国吴时举茂才。累迁临海太守,政有异能。孙皓即位初,谢病还家。晋武帝太康(280—289)中频征不起。卒,诏加谥号为“文贞”。

张 悌张悌(?—280),字巨先,三国吴章安人。少为诸葛恪所赏识,而知名于当时,历事吴主孙休、孙皓。陆凯荐其清白忠勤,为社稷良辅,累官军师、丞相。

吴永安五年(262),魏伐蜀,吴人多言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必不能克。张悌分析司马氏野心,并言蜀国阉宦专朝,国无政令, 深以为忧。吴人皆笑其言。及蜀为所灭,始服其先见。吴孙皓天纪四年(280),晋兵克江陵,径造建业,孙皓派张悌督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渡江接战, 与晋军周浚战于板桥,吴兵大败。诸葛靓请张悌退,张悌回答道:我少年时, 就为你家诸葛恪丞相所赏识提拔,只怕不能以死效忠国家,而辜负贤相的知顾之恩,现在以身殉社稷,还有什么可说的啊?诸葛靓涕泣而去,张悌血战至最后,为晋军所杀。

成公绥成公绥(231—273),字子安,东郡白马人也。西晋著名文学家。幼而聪敏,博涉经传。性寡欲,不营资产,家贫岁饥,常晏如也。少有俊才,词赋甚丽, 闲默自守,不求闻达。时有孝乌,每集其庐舍,绥谓有反哺之德,以为是吉祥之鸟,作赋赞美之。雅好音律,当暑乘风而啸,泠然成曲,以为《啸赋》。张华雅重绥,每见其文,辄叹以为绝伦。荐之太常,征为博士,历秘书郎,转丞,迁中书郎。每与张华等受诏并为诗赋。任章安令时,曾登赤栏桥,望江作《云赋》。惜其诗文集在唐宋时即已散失,明人辑录之《成公子安集》中,已无《云赋》。

任 旭任旭(?—327),字次龙,晋章安人。父任访,三国吴南海太守。任旭少时孤弱,勤奋好学。成年以后,以立行清操、不染流俗而为乡里所重。临海郡将蒋秀请他出任功曹,因蒋秀贪赃枉法,任旭多次对他直言规谏,见其不思悔改, 乃辞官还家,闭门讲学。后蒋秀坐事被捕,任旭为他送行,蒋秀感愧不已,叹曰:“任功曹真人也,我不听他的直言,以至于此,还有什么可说啊!”寻举孝廉, 授郎中,州郡仍举为郡中正,均推辞不就。晋惠帝永康(300—301)中,朝廷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推荐其清贞洁素,学识通博,朝廷下诏起用,任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隐遁,仍以病辞。

八王乱起,陈敏割据,江东豪族大多依附,而任旭不为所屈。司马睿初镇江东,闻其名,手书召为参军,任旭固辞。后又辟为祭酒,遭母忧不就。司空王导启立学校,选天下明经之士,召任旭,亦未就。明帝继位,又征拜给事中,自称病重不就。太宁三年(325)又征为博士,诏书称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诏方下而明帝死。任旭一直未曾出仕,隐居乡里,以节操闻于世。《晋书·隐逸》为之立传。

李 式李式(275—328),字景则,江夏钟武(今河南信阳东南)人。李重子,李充从兄,女书法家卫夫人侄。东晋初仕至侍中。渡江后累迁临海太守、侍中。式卒后葬椒江枫山。善楷、隶、草书。南齐王僧虔《论书》云:“李式书,右军(王羲之)云是平南(王廙)之流,可比庾翼。”南梁庾肩吾《书品》列为中之上,论曰: “豪素流靡。”唐李嗣真《书后品》列为上之下,云:“超迈过于羊欣。”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列李式的隶书和草书入能品。《书估》列李式书入第三等,与谢安、王导等同列。

褚 裒褚裒(303—350),字季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女为康献皇后。少有简贵之风,与杜乂齐名,被桓彝称为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内有褒贬。

初辟西阳王掾、吴王文学。咸和时为章安令,清净宁一,民以休息。迁太尉记室参军。后除给事黄门侍郎,出为豫章太守。康帝即位,以皇后父征拜为侍中,迁尚书,出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平州。后为卫将军、中书令。又任左将军、兖州刺史,镇金城,领琅邪内史。晋穆帝即位,官至镇北大将军,镇京口。

永和五年(349),率军进驻彭城(今江苏徐州)。代陂一战,晋军失利,退兵。不久病死,赠侍中、太傅,谥号元穆。

郗 愔郗愔(313—384),字方回,高平金乡人。东晋时累迁黄门侍郎。时吴郡守缺,欲以愔为太守,愔自以资望少,不宜超列大郡,朝议嘉之,转为临海太守。

郗愔性简穆,无处世意,以疾去职,筑宅章安,二十年不问世事。后征为光禄大夫,官至司空。卒谥文穆。他是王羲之妻弟,善章草、隶、草书。王僧虔《论书》云:“郗愔章草,亚于右军。”梁武帝评云:“郗愔书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难,疏散风气,一无雅素。” 子郗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尝除临海太守,加宣威将军,不拜。先愔卒。

孙 绰孙绰(314—371),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博学善文,居于会稽,游览山水十有余年。除著作佐郎,袭封长乐侯。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扬州刺史。仕终廷尉卿。任章安令时,写过著名的《游天台山赋》,辞致甚工,范荣期见之曰:“此赋掷地,当作金石声。”为著名成语“掷地有声”的由来。

绰少以博学著称,善属文,为当时文士之冠。温、王、郗、庾等贵族人物去世,必由孙绰写碑文。又善书,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书法家。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王 述王述(303—368),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少孤,以孝奉母, 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每坐客驰辩,异端竞起,而王述处之恬如也。少袭父爵蓝田侯。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咸和九年(334),琅琊王司马岳获授骠骑将军,召王述为功曹,出任宛陵令。又任临海太守,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莅政清肃,终日无事。母忧去职。服阕,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进都督扬州、徐州之琅琊诸军事,卫将军,并冀幽平四州大中正,刺史如故。兴宁二年(364),迁散骑常侍、尚书令,将军如故。上疏求退,朝廷不许。

次年逝世,享年六十六。追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谥号为穆,因避晋穆帝谥号,改谥为简。

辛 景辛景,临海太守。隆安三年(399)十一月,孙恩攻陷会稽,临海周胄等杀长吏应之,太守新蔡王司马崇委官遁。元兴元年(402)三月,孙恩复攻临海,辛景为太守,堑临海大固山以拒,讨破之。孙恩兵败之后,投海自沉。

梅 盛梅盛,字昌图,桐庐人。为章安令,平易近民。擢南昌别驾,知晋将亡,不赴。隐于章安,筑室居焉,人称为梅长者。日翻梵书,有彩凤驯集。宋初召不起,帝嘉之,锡庵名“灵凤”。

臧 憙臧憙(375—413),字义和,莒(今山东莒县)人。姐臧爱亲,为刘裕妻武敬皇后。累官建威将军、临海太守。孙恩起义后,郡县经兵,百不存一。憙绥缉纲纪,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孙恩死后,余众数千人推举孙恩妹夫卢循为领袖。义熙六年(410),卢循在广州起兵,占领豫章(今江西南昌),直逼建康。

刘裕遣孙处率三千人,从海上袭击番禺、广州,路经临海,臧憙资给发遣,得无以乏。征拜散骑常侍。

阮长之阮长之(379—437),字景茂,陈留尉氏人(今河南)也。祖思旷,金紫光禄大夫。父普,骠骑谘议参军。初为诸府参军,除员外散骑侍郎。历官平越长史、东莞太守,入为尚书殿中郎,出为武昌太守。时王弘为江州,雅相知重,引为车骑从事中郎。入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以母老,固辞朝直,补彭城王义康平北谘议参军。元嘉九年(432),迁临川内史,以南土卑湿,母年老,辞不就。十一年(434),复除临海太守。不久母亡,不胜忧伤。十四年(437)卒,时年五十九。

为官清正廉洁,自谓“一生不侮暗室”。前后所莅官,皆有善政,为后人所思。宋世言善治者咸称之。

江秉之江秉之(381—440),字玄叔,济阳考城(今河南)人也。祖逌,晋太常。父纂,给事中。秉之少孤,弟妹七人,并皆幼稚,秉之抚育姻娶,罄其心力。初为刘穆之丹阳前军府参军。刘毅督徐州,转主簿,仍为世子中军参军。宋受禅, 随例为员外散骑侍郎,补太子詹事丞。少帝即位,入为尚书都官郎,出为永世、乌程令,以善政闻名。征建康令,为治严察,京邑肃然。复出为山阴令,御繁以简,常得无事。以在县有能,迁补新安太守。元嘉十二年(435),转任临海太守,并以简约见称。所得禄秩,悉散之亲故,妻子常饥寒。人有劝其营田者,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在郡作书案一枚,及去官,留以付库。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卒,时年六十。有文集四卷行于世。

孔琇之孔琇之,山阴(今绍兴)人。祖季恭,光禄大夫;父灵运,著作郎。琇之初为国子生,举孝廉。除卫军行参军,员外郎,尚书三公郎。出为乌程令,有吏能。

还迁通直郎,补吴令。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邻家稻一束,琇之付狱治罪。或谏之,琇之曰:“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县中皆震肃。迁尚书左丞。转前军将军,兼少府。任至正员常侍,兼左民尚书、廷尉卿。出为临海太守,在任清约。离任后还京,献干姜二十斤于朝廷,齐武帝萧赜嫌少,及知琇之清,乃叹息。后为吴兴太守,治称清严。

傅 昭傅昭(456—530),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晋司隶校尉咸七世孙也。祖和之, 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者,宗党咸异之。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为所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齐永明(483—493)中,累迁员外郎、司徒竟陵王参军、尚书仪曹郎。明帝践阼(494),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势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于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等,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梁武帝素悉昭能,建康城平,引为骠骑录事参军。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郎,顷之,兼御史中丞,黄门、著作、中正并如故。天监三年(504),兼五兵尚书,参选事。历经升迁,至天监十二年(513),入为秘书监,领后军将军。十四年,迁太常卿。

十七年(518),出为智武将军、临海太守。郡有蜜岩,前后太守皆自封固, 专收其利。昭以周文之囿,与百姓共之,大可喻小,乃教勿封。县令常饷栗,置绢于薄下,昭笑而还之。普通二年(521),入为通直散骑常侍、光禄大夫,领本州大中正,寻领秘书监。五年(524),迁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中正如故。

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性尤笃慎。居身行己, 不负暗室。京师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以为不逮。大通二年(530)卒,时年七十五。谥曰贞子。

萧 洽萧洽(471—525),字宏称,南兰陵(治今常州)人。祖思话。父惠基,齐吏部尚书,有重名。幼敏悟,七岁诵《楚辞》。及长,好学博涉,亦善属文。齐永明中为国子生,举明经。起家著作佐郎,迁西中郎外兵参军。天监初为前军鄱阳王主簿,迁太子中舍人。出为南徐州治中,还除司空从事中郎。后为建安内史,坐事免。起为护军长史、北中郎谘议参军,迁太府卿、司徒临川王司马。普通初拜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以公事免。旋为通直散骑常侍。洽有才思,武帝令撰同泰、大爱敬二寺刹下铭,其文甚美。二年迁散骑常侍,出为招远将军、临海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还拜司徒左长史。又奉敕撰《当涂堰碑》,辞亦赡丽。六年卒于官,时年五十五。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王 筠王筠(481—549)字元礼,一字德柔。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梁文学家。祖僧虔,齐司空、简穆公。父楫,太中大夫。幼警悟,七岁能属文, 年十六为《芍药赋》。及长,清静好学,为时所誉。起家为中军临川王宏行参军,迁太子舍人,待从昭明太子萧统。除尚书殿中郎,当时王氏过江未有居郎署者,而筠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为当世文坛领袖,每见王筠文章,自以为不及,并对梁武帝言:“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累迁太子洗马、中舍人并掌东宫管记。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萧统卒,出为贞威将军、临海太守。在郡被颂,不调累年。大同初起为云麾豫章王长史,迁秘书监,终太子詹事。尝自编其文章,以一官为一集,自洗马、中书、中庶子、吏部佐、临海、太府各十卷,尚书三十卷,凡一百卷行于世。

刘 潜刘潜(484—550),字孝仪,彭城人,刘孝绰之弟。幼孤,勤学善文。天监五年(506)举秀才,起家镇右始兴王法曹行参军,累迁尚书殿中郎。奉敕撰雍州平等寺金像碑,文甚宏丽。晋安王纲出镇襄阳,引为安北功曹史。累官至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在职弹纠无所顾忌,素有时誉。大同十年(544)出为伏波将军、临海太守。是时政纲疏阔,潜下车宣示条制,励精绥抚,境内翕然,风俗大革。中大同元年(546)入守都官尚书。太清元年(547)出为明威将军、豫章内史。大宝元年(550)卒。潜为人宽厚,内行尤笃。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世。

灌 顶灌顶(561—632),字法云,俗姓吴,先世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父吴备,南朝陈时为章安令,遂家章安,故人称灌顶为章安大师。始生三月,能随母称三宝名。有僧过其门,谓其母曰:此子非凡,因以灌顶为名。少孤,七岁拜摄静寺慧拯为师,二十岁正式受戒。天生聪慧,过目不忘。陈至德元年(583) 投天台山修禅寺拜智" 为师,直至智" 去世,未离左右。陈祯明元年(587),随智" 于金陵光宅寺听讲《法华经》。隋开皇十三年(593)夏,受《法华玄义》于江陵玉泉。灌顶记录和整理智" 的讲经说法和佛学理论,写出了佛教天台宗的经典著作,有称为“天台三大部”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和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经疏》等。智" 去世后,灌顶携智" 遗书到扬州见杨广,于开皇十八年(598)随司马王弘回天台建国清寺。同年,杨广立为太子,灌顶前往长安祝贺。

还山后,隐居山寺,潜心著述。撰写祖师传记,上溯智" 、慧思、慧文、龙树,确立了天台宗法统,被尊为五祖,与四祖智" 同为佛教天台宗创始人。唐贞观六年(632)卒于国清寺,立塔于寺前。著作尚有《涅槃玄义》《涅槃经疏》《观心论疏》《天台八教大意》《国清百录》《智者别传》等。

杨 蟠杨蟠(约1017—1106),字公济,号浩然居士,北宋章安人。庆历六年(1046)举进士,历任密、和二州推官。熙宁五年(1072)自光禄丞改太子中允, 权发遣永兴等路转运判官,转陕西提举常平,议修郑白渠。九年,权管勾荆湖广西路提点坑冶事。元丰八年(1085),提点荆广铸钱。元祐四年(1089)苏轼为杭州守,杨蟠任郡丞,二人用常平米招募浙西饥民疏浚西湖,并以挖出之湖泥修筑贯穿湖面之长堤,即为著名之苏堤。是年末,二人来湖上踏雪赏梅,杨蟠作《梅花诗》多首,苏轼步其韵和诗二十首。后任高邮知州,建时燕堂、众乐园于州署之东,与百姓同乐。后知寿州。绍圣二年(1095)以承议郎知温州,视民如子,亦为民所爱,每逢天气晴和,老少必问太守出游否。去任日,百姓攀辕卧辙,几不得出境。曾写有《后永嘉百咏》,有诗云:“为官十一政,宦游五十秋。

生平忆何处,最忆是温州。”晚年寓居杭州西湖,写有《钱塘百咏》诗。生平作诗数千篇,欧阳修读杨蟠《章安集》有诗云:“苏梅久作黄泉客,我亦今为白发翁。

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秋月与春风。”可见其为当时文坛所见重。《宋史·艺文志》著录杨蟠《章安集》二十卷。今大部已佚,仅存后人辑集的《章安集》,存诗105首。

石 ■ 石# (1128—1182),字子重,号克斋。先世为新昌人,北宋宣和二年(1120)祖父石公孺避方腊起义居章安。# 幼年勤奋好学。年十八中进士,授郴州桂阳县主簿。调从事郎泉州同安县丞,地遭旱灾,# 上书知州,请免岁租, 太守怒,# 力争,得免民租十分之九。改宣教郎知常州武进县事,清理旧讼,公正廉明。后不屈权贵,自求罢官,民数千人到郡请留。在家三年,安贫乐道。

并于金鳌山创观澜书院,为当地办学之始,亲自讲学,教授家乡子弟。后调南剑州尤溪县,整顿吏治,正民税籍,恢复学校,自兼讲学,购书万卷,学田数百亩。荐入朝,自吏部选授福建路安抚司干办公事。丞相史浩又荐,有旨召对, 首陈“人君之道,与天同方,天心至公,故人君之心,不可以有一毫之私”,并引时事为证,深得皇帝嘉许。差监登闻检院,授将作监主簿,改太常出知南康军。

初从舅氏陈良翰游,后与朱熹交好,熹称其“论仁之体用甚当,以此意推之古今,圣贤之意历历可见”。其理学,深得朱熹推崇,当时即被推为台州大儒。

著有《周易解》《大学集解》《中庸解》《克斋文集》十卷。其《中庸解》经朱熹删定为《中庸辑略》二卷,清乾隆中选入《四库全书》。

陈耆卿陈耆卿(1180—1237),字寿老,号筼窗,章安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历官青田县主簿、庆元府学教授、舒州府学教授、沂王府记室,所论均能切中时弊。宝庆二年(1226)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转校书郎。绍定元年(1228)授秘书郎,三年授著作佐郎。端平元年(1234)兼国史馆编修官,授将作少监,终国子司业。为官正直,长期滞于馆职,不作谄媚之文,曾陛对《失人心》一疏,触忌讳而不顾,因而受到权相史弥远压制。

耆卿博学能文,卓然为学者宗。著述甚丰,有《论语纪蒙》二卷、《孟子纪闻》十四卷、《筼窗集》十卷、《嘉定赤城志》四十卷。《嘉定赤城志》为台州现存最早地方总志,共分十五门,论者谓其去取精当,文笔凝炼,叙述得体。清乾隆中选入《四库全书》,为一代名志。

朱 右朱右(1314—1376),字伯贤,章安人。祖父致中,受业于金华王柏,著有《书传发挥》,学者号春江先生。朱右少时即颖拔尚气,求师问道以继家业。既长,博通群书,以古人为法。元末从陈叔夏、林景和游,又师从李孝光。以荐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调萧山,擢主簿。至正二十年(1360)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转员外郎。造诣益深,名声蔚起。明洪武三年(1370)春,召至京预修元史,竣事后以病辞归,蒙赐金帛。六年,宋濂举荐朱右,授翰林国史编修官。

次年,奏上《皇明宝训》五卷。朱元璋令朱右为皇子晋王朱棡讲书。又奉敕与诸儒考正韵书,考定诸礼。授晋王府长史,又奉命同宋濂定议王国礼乐。九年卒。

右体貌端雅,在翰林时,每以辞章献,奏对精密,顾盼有威仪,朱元璋甚重之,每称以“老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为文以唐宋为宗,尝选韩、柳、欧、曾、王、三苏为《六先生文集》,是首选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学者。著有《春秋类编》《秦汉文衡》《三史钩元》《书集传发挥》《纲领始末》等,诗文集《白云稿》五卷选入《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