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 沩山遇寒山

南唐静、筠二僧编的《祖堂集》首载沩山灵祐和尚(771—853)23岁时即唐贞元九年(793),访问天台山,遇见寒山、拾得: 沩山和尚嗣百丈,在潭州。师讳灵佑,福州长溪县人,姓赵。师小乘略览,大乘精阅。年二十三,乃一日叹曰:“诸佛至论,虽则妙理肫,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于是杖锡天台,礼智者遗迹,有数僧相随。

至唐兴路上,遇一逸士,向前执师手,大笑而言:“余生有缘,老而益光。逢潭则止,遇沩则住。”逸士者,便是寒山子也。

至国清寺,拾得唯喜重于师一人。主者呵责偏党,拾得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不同常矣。”自尔寻游江西,礼百丈。一凑玄席,更不他游。① 《祖堂集》是五代南唐时静、筠二位禅师编的禅宗史料集,成书于952年。

释灵祐(771—853),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县)人,生于唐大历六年(771)。15岁,即出家于城东建善寺,后云游江西,随高僧百丈怀海学佛,被选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百丈山寺典座。他来天台山遇见寒山子是在唐贞元九年(793),后果然在湖南大沩山传法,成为沩仰宗的大宗师。灵祐当时所见的寒山子,既不是道士,也不是僧人,而是一位隐逸之士,这与寒山子的身份完全符合。

之后,宋赞宁(919—1001)的《高僧传》复载之。《祖堂集》载灵祐语录云: 云岩却问:“百丈大人相如何?”师云:“魏魏堂堂,炜炜煌煌。声非前声,色非后色。蚊子上铁牛,无你下嘴处。”② 此乃引用寒山子诗《若人逢鬼魅》:“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祖堂集》叙述沩山与寒山、拾得相遇属于偶然,而到了明瞿佑的《指月录》中则是寒山拾得预知沩山要来国清了: 师至国清受戒,寒山子遂与拾得子往松门接。师才到,二人从路两边跳出,作大虫吼三声。师屹然无对。寒山云:“自从灵山一别,迄至于今还相记么?”师亦无对。拾得拈起拄杖云:“老兄唤这个作甚么?”师又无对。

山曰:“云休休,别后伊三生作国王,总忘却也。”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