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二) 国清寺建造三贤堂

北宋初期,天台山国清寺内已经建起了三贤堂,以纪念丰干、寒山、拾得。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日僧寂昭弟子念救,又捐资重建国清寺,并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③ 宋熙宁五年(1072)即日本延久四年五月十三日,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1011—1081)一行至天台山求法,次日午时参礼三贤院:“三贤者,丰干禅师、寒山菩萨、拾得菩萨,弥陀、普贤、文殊化现。禅师旁有虎,二大士是俗形也。三贤唐贞观年中相次垂迹于国清寺。”①这是最早记录“三贤堂”的史料。

张景修的《三贤堂》诗: 是国清寺,宜乎天下闻。水声常夜雨,山气即朝云。

今古三贤隐,仙凡两路分。唐人书画在,明日更殷勤。② 张诗里最有价值的是点明了当时的国清寺已经有描绘寒山拾得的唐人书画存在。

杨杰的《天台三贤堂》诗直接以三隐或者三贤的名字为题: 丰 干从来清净土,鼎足圣贤聚。骑虎归故乡,世人犹未悟。

寒 山家住天台寺,云岩万丈潭。本来人不识,饶舌是丰干。

拾 得拾得原无姓,山前拾得来。常携一敝帚,不为扫尘埃。③ 杨杰(?—1094),字次公,江苏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少年登科,官尚书主客郎,官至两浙提点刑狱。杨杰到过天台,尝为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作序文。他把三贤丰干、寒山、拾得作为诗歌描写主体。

杨杰之《丰干》诗突出骑虎;《寒山》诗用闾丘胤寻访寒拾,寒拾称丰干饶舌的典故;《拾得》诗则强调拾得携帚扫尘之特征。其中“丰干骑虎”与“拾得持帚”,为后世画家描绘三隐及四睡提供了典型特征。

曾几的《初至天台》始以三隐称丰干、寒山、拾得云: 寒岩三隐者,在眼谁能青。

庶几闾丘守,胸次明渭泾。

向来耳闻耳,斗讼终朝听。

净洗尘俗状,数上参云亭。① 曾几(1084—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曾几于绍兴二十六年三月二十日,以左朝请大夫知台州(《嘉定赤城志·秩官门二》),对所管属的天台相当了解,其《初至天台》就写到石梁、桐柏金庭、寒岩三隐,及闾丘太守寻访寒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