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前言

“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向贯串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横摄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有生命力的精髓。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发生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自上古到至唐代和合神出现之前,和合观念不断发展。

先秦诸子百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了对“和”、“合”的理解,逐渐形成“和合”观;再由后世历代士大夫的倡导,并由佛徒、道徒的阐述和信奉,“和合” 观不断发展,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然后逐渐向平民扩展,深入到普通百姓中。

第二阶段,从初唐到宋,万回被推为和合神。

和合观念由上层向底层民众渗透之后,底层民众为了寻找心灵偶像,演变成对和合神的信仰、崇拜。于是,从诸子百家单纯文本即理论层面的解说,发展到心灵寄托偶像———和合神的出现。相传有特异功能能日行万里的万回被推上了神坛,成为和合神。如果说第一阶段停留在上层理论层面,那么第二阶段则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阶段,时间下限为清雍正元年(1723),寒山拾得被敕封为和合二圣。

宋代对万回的尊崇信奉相对盛行,到明代已经绝祀。因为新的和合神祀已经出现,生活于儒道释三教和合圆融之天台山的寒山、拾得二人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为后代把他们当作和合神提供了可能。天台山特有的地域风貌、神山秀水、乡土人情,三谛圆融、三教同生共进的文化氛围,为寒山、拾得的生存与和合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儒道释三家的合力推崇下,寒山拾得走出了国门。因寒山子的生平、身世、里籍等无考,给后世骚人墨客提供想象空间,其艺术形象经历了由寒山拾得并称到文殊普贤显圣,最终演变成和合二圣。由下而上,底层民众的和合信仰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同,雍正皇帝御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圣”正式进入受人尊崇的神祇行列,是数千年漫长的时光洗礼和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寒山、拾得成为民众的偶像, 成为和合文化的象征。

第四阶段,清雍正十一年至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合观念进一步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并向世界输出;和合形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

雍正皇帝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之后,寒山拾得对后世的影响即和合文化在民间民俗文化中日益传播演化和扩展,和合形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深受民众喜爱;和合二圣诗在海外的影响日益扩大。本书亦特别开列一章探讨介绍和合文化在天台山深入人心情况,展示和合文化在天台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广泛影响力。和合形象亦从寒山拾得“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 疯僧演变成为充满喜庆的胖娃娃,其形象深受民众喜爱,和合形象在民间普遍应用(和合物质遗存)。

第五阶段,寒山拾得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和合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20 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提出了和合学系统理论,并出版了和合学系列丛书,如《和合哲学论》、《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等。90年代,全国成立了“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并由程思远担任主任。和合文化便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人与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和谐诸方面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

本书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纵横结合,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 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与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着力探讨寒山子隐居天台山的原因,从天台山的自然环境、生活资料和文化背景入手———研究的下限止于寒山子的生存年代,探究和合二圣生成的外部环境即天台山为寒山拾得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滋育寒山拾得的三教圆融和合相生之文化背景;再剖析寒山拾得自身的和合意蕴———即寒山拾得具备和合神备选资格,且优于其他竞争对手,最终被雍正皇帝选中为和合二圣;着重研究寒山子身后,儒道释三家如何着力宣传打造寒山使寒山拾得成为和合二圣,并使之流传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诠释了民间神祀的塑造与崇拜,都是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至上的往复而产生的造神规律———全社会参与造神,为民众所用。

和合观念经由历代有识之士的倡导,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宣传和合理念,倡导和合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身心之间的和谐。和合文化对促进生态文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积极挖掘、研究、弘扬和合文化,使寒山拾得走向更多的国家,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