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華文萃書目提要卷四史部

元史二百十卷

明宋濂等奉敕撰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實錄命

修元史以濂及王禕爲總裁二月開局天寕寺八

月書成而順帝一朝史猶未備乃命儒士歐陽佑

等往北平採其遺事明年二月詔重開史局閱六

月書成爲紀四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列傳

九十七卷書始頒行紛紛然已多竊議迨後來遞

相考證紕漏彌彰顧炎武日知錄摘其趙孟頫諸

傳備書上世贈官仍誌銘之文不知芟削河渠志

言耿參政祭祀志言田司徒引案牘之語失於翦

裁朱彝尊曝書亭集又謂其急於成書故前後複

出因舉其一人兩傳者條其篇目爲倉猝失檢之

病然元史之舛駁不在於蕆事之速而在於始事

之驟以後世論之元人載籍之存者說部文集尚

不下一二百種以訂史傳時見牴牾不能不咎考

訂之未密其在當日則重開史局距元亡二三年

耳後世所謂古書皆當日時人之書也其時有未

著者有著而未成者有成而未出者勢不能裒合

眾說參定異同考徐一夔始豐稾有重開史局時

與王褘書云近代論史者莫過於日歷日歷者史

之根柢也至起居注之設亦專以甲子起例蓋紀

事之法無踰此也元則不然不置日歷不置起居

注獨中書置時政科遣一文學掾掌之以事付史

館及易一朝則國史院據所付修實錄而已其於

史事固甚疎略幸而天歷閒虞集倣六典法纂經

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備是以前局之史旣有

十三朝實錄又有經世大典可以參稽厪而成書

若順帝二十六年之事旣無實錄可據又無參稽

之書惟憑採訪以足成之竊恐事未必覈言未必

馴首尾未必貫穿也云云則是書之疎漏未經屬

草以前一夔已預知之非盡濂等之過矣惟是事

蹟雖難以遽詳其體例則不難自定其譌脫則不

難自校也今觀是書三公宰相分爲兩表禮樂合

爲一志又分祭祀輿服爲兩志列傳則先及釋老

次以方技皆不合前史遺規而删除藝文一志收

入列傳之中遂使無傳之人所著皆不可考尤爲

舛迕又帝紀則定宗以後憲宗以前闕載者三年

未必實錄之中竟無一事其爲漏落顯然至於姚

燧傳中述其論文之語殆不可曉證以元文類則

引其送暢純甫序而互易其問答之辭殊爲顚倒

此不得委諸無書可檢矣是則濂等之過無以解

於後人之議者耳解縉集有與吏部侍郞董倫書

稱元史舛誤承命改修云云其事在太祖末年豈

非太祖亦覺其未善故有是命歟若夫歷志載許

衡郭守敬之歷經李謙之歷議而并及庚午元歷

之未嘗頒用者以證其異同地理志附載潘昻霄

河源考而取朱思本所譯梵字圖書分註於下河

渠志則北水兼及於盧溝河御河南水兼及於鹽

官海塘龍山河道竝詳其繕濬之宜未嘗不可爲

考古之證讀者參以諸書而節取其所長可也

洪武聖政記二卷

明宋濂撰濂有篇海類編已著錄是書略倣貞觀

政要之例標題分記分嚴祀事正大本肅軍政絕

倖位定民志新舊俗六類而新舊俗下又分申禁

令覈實效育人才優前代正禮樂之失去海嶽之

封嚴宮閫之法厲忠節之訓剗積歲之弊九子目

濂自爲序見所作文憲集中蓋當時奏御之書也

梅純損齋備忘錄曰本朝文章近臣在洪武初則

學士宋濂其所記當時盛美有洪武聖政記自永

樂以後則少師楊士奇有三朝聖諭錄至天順改

元則少保李賢有天順日錄二錄皆近有印本而

聖政記獨亡僅見其序文惜哉據其所云則此書

在成化閒已無傳本不知何以得存於今然勘驗

文義實非贗託或純偶未見遽以爲佚歟然是書

之不行於明代亦可見矣

浦陽人物記二卷

明宋濂撰濂有洪武聖政記已著錄是書凡五目

曰忠義曰孝友曰政事曰文學曰貞節所紀共二

十有九人而以進士題名一篇附於後歐陽元序

稱其至公甚當不以私意爲予奪蓋濂本以文章

名世故所作皆具有史法其書本成於元時後人

編輯濂集者止採錄其論贊而全書則仍別行此

本爲明宏治中歷陽王珍所重刻卷末有濂自跋

稱始立槀而廉侯景淵遽取刋布牴牾者多今補

定五十餘處視舊行爲小勝末題至正十三年此

跋濂集亦未收蓋濂元時所作集多失載今所傳

未刻槀皆至正時之遺文可以互證也

大事記續編七十七卷

明王褘撰褘字子充義烏人少遊柳貫黃溍之門

明初徵爲中書省掾修元史成拜翰林待制使雲

南抗節死贈翰林學士追證忠文事蹟具明史忠

義傳此書乃續呂祖謙大事記而作體例悉遵其

舊惟解題卽附各條之下不別爲一書俞恂稱其

書自征和迄宋德祐二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五年

而今所傳本實自漢武帝征和四年至周恭帝顯

德六年不知恂何所據而云然或是書鈔本僅藏

蜀王府中至成化閒始刋版傳寫有所佚脫歟考

何喬新集嘗稱褘此書予奪褒貶與綱目不合如

綱目以昭烈紹漢統章武紀年直接建安此書乃

用無統之例以漢與魏吳竝從分註又綱目斥武

后之號紀中宗之年每歲書帝所在用春秋公在

乾侯例而此書乃以武后紀年又李克用父子唐

亡稱天祐年號以討賊爲詞名義甚正故綱目紀

年先晉後梁此書乃先梁後晉皆好奇之過所言

亦頗中其失然其閒考訂同異如通鑑載漢武帝

仙人妖妄之言淖方成禍水之說以爲出於漢武

故事飛燕外傳譏司馬光輕信之失紀光武帝省

并十三國以地志正本紀之誤此類考證辨別皆

爲不茍又宋庠紀年通譜久無傳本劉羲叟長歷

僅通鑑目錄用以紀年書亦散佚此書閒引及之

亦可以備參稽至前賢議論薈萃尤多瑕瑜不掩

讀者節取其長焉可矣

國初事蹟一卷

明劉辰撰辰字伯靜金華人太祖起兵之初署吳

王典籖又入李文忠幕府建文中擢監察御史永

樂初李景隆薦修太祖實錄後官至北京刑部左

侍郎事蹟具明史本傳此書卷首有臣劉辰今將

太祖高皇帝國初事蹟開寫一行後俱分條件繫頗

似案牘之詞蓋卽修實錄時所進事略草本也辰

於明初嘗使方國珍又嘗在李文忠幕下所見舊

事皆眞確而其文質直無所隱諱明代史乘多採

用之故其文竝散見於他書轉無異聞之可取焉

丙閣奏題稾十卷

明趙志臯撰志臯字汝邁蘭谿人隆慶戊辰進士

官至建極殿大學士謚文懿事蹟具明史本傳史

稱志皐身在牀褥於罷礦建儲諸大政數力疾草

疏爭在吿四年疏八十餘上此本乃其在内閣十

年之奏稾於萬歷二十八年手自編定者也明史

藝文志作十六卷與此本卷數不合殆志皐尚有

他奏議明史總舉其數歟

金華賢達傳十二卷

明鄭柏撰柏字叔端浦江人宋濂之門人也是書

輯金華大郡人物各爲小傳系之以贊凡三百六

十餘人分忠義孝友政事儒學卓行五門亦宋濂

浦陽人物記之類然於樓照迎合和議曹寇爲秦

檜門客乃竝取之殊不免鄕曲之私第十一卷内

又有柏傳一篇附鄭楷之後柏無自作傳之理或

其家子孫所增入歟

羣忠錄二卷

明唐龍撰龍有易經大旨已著錄是編紀明太祖

征陳友亮時諸臣姓名行實凡祀於餘干縣康郞

山廟者有丁普郞等三十五人祀於南昌府廟者

有趙得勝等十四人又附載孫燧等五人皆殉宸

濠之難後賜祀於旌忠祠者其題旌各疏并祭謁

詩文亦附於後焉

金華先民傳十卷

明應廷育撰廷育字仁卿永康人嘉靖癸未進士

官至按察司僉事是書取金華歷代人物自漢迄

明各爲之傳分道學名儒名臣忠義孝友政事文

學武功隱逸雜傳爲十類自正史外并參以諸家

文集及家狀碑記於每傳之下各註明用某書蓋

仿金履祥通鑑前編之例所據舊籍共四十餘種

而其大概則本諸敬鄕錄賢達傳金華府志三書

義烏人物志二卷

明金江撰江字孔殷義烏人是書成於嘉靖乙未

取史傳地志及諸家文集中所載義烏名人各爲

之傳贊所載凡四十七人分忠義孝友政事文學

四類蓋全倣宋濂浦陽人物記例而敘述過於簡

略不及濂書博贍也

歷朝璫鑑四卷傳記存目

明徐學聚撰學聚字敬輿蘭谿人萬歷癸未進士

官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是編輯錄歷代宦官事

蹟自周秦以迄於明分善可爲法惡可爲戒二種

而於明代紀載尤詳第所錄僅至世宗朝而止則

仍不免有所避忌又元李邦寕卽嘗入太學代祀

孔子至大風滅燭之異者其狂妄可知乃入之善

可爲法中進退亦未甚允也

明朝典彙二百卷

明徐學聚撰學聚有歷朝璫鑑已著錄是書採錄

明代典故自洪武迄隆慶分類編纂上自實錄下

訖稗乘條分類萃凡二百門卷一至三十三卷爲

朝政大端三十四卷以下則以六部分標記載頗

爲繁富然分隸不無錯雜如明制六部與卿寺院

監不相統攝此書則以宗人府都察院以下皆歸

入吏部又如廟號尊謚陵寢巡幸郊祀祈禱祠醮

皆禮部職也較閱兵部職也耕蠶莊田勲戚田土

皆户部職也此書則一切歸入朝政大端中於體

例皆爲未協又採摭浩博而皆不著其出典亦未

免無徵不信李燾續通鑑長編凡所引證必著書

名不如是之莫知所本也

吳中水利書二十八卷

明張國維撰國維字九一號玉筍東陽人天啟壬

戌進士福王時官至吏部尚書南京破後從魯王

於紹興事敗投水死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先列

東南七府水利總圖凡五十二幅次標水源水脈

水名等目又輯詔敕章奏下逮論議序記歌謠所

記雖止明代事然指陳詳切頗爲有用之言凡例

謂崇明靖江二邑浮江海之中地脈不相聯貫自

昔不混東南水政之内今案二邑形勢所說不誣

足以見其明確明史本傳稱國維爲江南巡撫時

建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長洲至和等塘

修松江捍海堤濬鎭江及江陰漕渠竝有成績遷

工部右侍郞兼右僉都御史總督河道時値歲旱

漕流涸濬諸水以通漕又稱崇禎十六年八總兵

師潰國維時爲兵部尚書坐解職下獄帝念其治

河功得釋則國維之於水利實能有所擘畫是書

所記皆其閱歷之言與儒者紙上空談固迥不侔

春秋紀傳五十一卷

國朝李鳳雛撰鳳雛字梧岡東陽人康熙中由拔

貢生官曲江縣知縣是書變編年之體從史遷之

例以周爲本紀列國及孔子爲世家卿大夫爲列

傳又爲周魯列國世系圖其徵引以左傳國語爲

主輔之以公穀檀弓國策家語等書蒐羅考核頗

爲詳備惟採摭繁富而皆不著其出典是其所短

其列國世系圖全取馬驌繹史亦嫌諱所自來也

河防疏略二十卷

國朝朱之錫撰之錫字孟九號梅麓義烏人康熙

壬辰進士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

督河道是編卽其治河奏稾也

金華徵獻略二十卷

國朝王崇炳撰崇炳字虎文東陽人嘗於蘭溪唐

氏輯其郡人著述爲金華文略此其所採金華先

賢事蹟也分十有二類曰孝友曰忠羲曰儒學曰

名臣曰文學日政績曰卓行曰貞烈曰仙釋曰方

技曰來宦曰遊寓自元以前則本之史傳及吳師

道敬鄉錄宋濂人物志自明以後則更蒐採諸書

以補之然鄉曲之私所錄不免氾濫其序例謂事

蹟或無可稱而列之名在者乃序爵之羲不知鄉

閭耆碩原不當以祿秩爲重輕若槪加採錄則是

公卿表而非耆舊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