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華文萃書目提要卷三史部

大事紀十二卷通釋三卷解題十二卷

宋呂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是書取司馬

遷年表所書編年系月以紀春秋後事復採輯諸

書以廣之始周敬王三十九年迄漢武帝征和三

年書法皆祖太史公所錄不盡用策書凡例朱子

語錄所謂伯恭子約宗太史公之學以爲非漢儒

所及者此亦一證也其書作於湻熙七年每以一

日排比一年之事本欲起春秋後迄於五代㑹疾

作而罷故所成僅此然亦足見其大凡矣當時講

學之家惟祖謙博通史傳不專言性命宋史以此

黜之降置儒林傳中然所學終有根柢此書亦具

有體例卽如每條下各註從某書修云云一一具

載出典固非臆爲筆削者可及也通釋三卷如說

經家之有綱領皆錄經典中要義格言解題十二

卷則如經之有傳略具本末而附以已見凡史漢

同異及通鑑得失皆縷析而詳辨之又於名物象

數旁見側出者並推闡貫通夾註句下朱子語錄

每譏祖謙所學之雜獨謂此書爲精密又謂解題

煞有工夫只一句要包括一段意思觀書中周愼

靚王二年載魏襄王問孟子事取蘇轍古史之論

後孟子集註卽引用其說蓋亦心服其淹通知非

趙師淵輩所能望其項背也所附通釋文獻通考

作一卷此本乃宋嘉定壬申吳郡學舍所刻實分

三卷通考蓋傳寫之誤云

十七史詳節二百七十三卷

宋呂祖謙編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此蓋其讀史

時删節備檢之本而建陽書坊爲刻而傳之者凡

史記二十卷西漢書三十卷東漢書三十卷三國

志二十卷晉書三十卷南史二十五卷北史二十

八卷隋書二十卷唐書六十卷五代史十卷前冠

以疆理世系紀年之圖所錄大抵隨時節鈔不必

盡出精要如東漢晉二史內四言贊語於本書已

屬贅拇駢枝乃一槪摘存殊爲火雜又如北史紀

傳爲隋代而作者業已併入隋書乃獨四夷一傳

仍及隋事而隋書内遂删去之爲例亦閒有不純

然南宋諸儒大抵研究性命而輕視史學故朱子

作貢舉私議欲分年試士以史記兩漢爲一科三

國晉書南北史爲一科新舊唐書五代史爲一科

蓋虛談無實之弊朱子亦深慮之矣祖謙雖亦從

事於講學而淹通典籍不肯借程子玩物喪志之

說以文飾空疎故朱子稱其史學分外仔細附存

其目俾儒者知前人讀書必貫徹首尾卽所删節

之本而用功之深至可以概見則此二百七十三

卷者雖不能盡諸史之全而足以爲宋儒不廢史

學之明證也

東漢精華十四卷

宋呂祖謙撰是編乃其兩漢精華之一卽范氏之

書摘其要語而論之或比類以明之於光武明章

和四帝紀尤爲詳悉所略者惟表志耳然不具事

之始末所論每條僅一二語略抒大意亦不申其

所以然蓋是書乃閱史之時摘錄於册以備文章

議論之用後人重祖謙之名因而刋之與洪邁經

史法語均非有意著書者也

唐鑑二十四卷

宋范祖禹撰呂祖謙註祖禹字湻父華陽人嘉祐

八年進士歷官龍圖閣學土出知陝州事蹟附載

宋史范鎭傳中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初治平中

司馬光奉詔修通鑑祖禹爲編修官分掌唐史以

其所自得者著成此書上自高祖下迄昭宣撮取

大綱繫以諭斷爲卷十二元祐初表上淤朝結銜

稱著作佐郎蓋進書時所居官也後祖謙爲作註

乃分爲二十四卷蔡絛鐵圍山叢談曰祖禹子温

遊大相國寺諸貴璫見之皆指目曰此唐鑑之子

蓋不知祖禹爲誰獨習聞有唐鑑也則是書爲當

世所重可知矣張端義貴耳集亦記高宗與講官

言讀資治通鑑知司馬光有宰相度量讀唐鑑知

范祖禹有臺諫手段惟朱子語錄謂其議論弱又

有不相應處然通鑑以武后紀年祖禹獨用沈旣

濟之說取武后臨朝二十一年繫之中宗自謂比

春秋公在乾侯之義且曰雖得罪君子亦所不辭

後朱子作通鑑綱目書帝在房州實仍其例王懋

竑白田雜著亦曰范湻父唐鑑言有治人無治法

朱子嘗鄙其論以爲苟簡而晚年作社倉記則亟

稱之以爲不易之論而自述前言之誤蓋其經歷

旣多故前後所言有不同者讀者宜詳考焉未可

執一說以爲定也然則朱子語錄之所載未可據

以斷此書矣

議史摘要四卷

舊本題曰新刋祖謙呂先生議史摘要又題曰議

史摘粹一書之中其名已自相矛盾今檢其文卽

呂祖謙左氏博議但増以註釋耳然註釋亦極淺

陋惟版式頗舊蓋元明間麻沙書坊所僞刻也

西漢年紀三十卷

宋王益之撰益之字行甫金華人官大理司直所

著有漢官總錄職原等書見馬端臨經籍考蓋能

熟於兩漢掌故者今他書散佚惟此本以載入永

樂大典獨存考益之自序稱年紀三十卷考異十

卷鑒論若干卷各自爲書今此本不載鑒論而考

異則散附年紀各條之下與序不合殆後人離析

其文如胡三省之於通鑒考異歟又序稱自高祖

迄王莽之誅而此本終於平帝居攝以後闕焉且

其文或首尾不完中間已有脫佚蓋編入永樂大

典之時已殘闕矣司馬光通鑑所載漢書皆本班

馬二書及荀紀爲據其餘鮮所採掇益之獨旁取

楚漢春秋說苑諸書廣徵博引排比成書視通鑑

較爲詳密至所作考異於一切年月舛誤紀載異

同名地錯出之處無不參稽互覈折衷一是多出

二劉刊誤吳仁傑補遺之外尤通鑑考異所未及

其考證亦可謂精審矣今依益之自序目次釐爲

三十卷其考異亦卽從舊本仍附各條之下以便

檢核不復拘自序之文別爲編次焉

通鑑前編十八卷舉要三卷

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書表注已著錄案柳貫作

履祥行狀曰司馬文正作資治通鑑繫年著代祕

書丞劉恕作外紀以記前事顧其志不本於經而

信百家之說不足傳信乃用邵氏皇極經世書胡

氏皇王大紀之例損益折衷一以尚書爲主下及

詩禮春秋旁採舊史諸子表年繫事復加訓釋斷

自唐堯以下接於資治通鑑勒爲一書旣成以授

門人許謙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媺言懿行後王所

當法戰國申韓之術其苛法亂政亦後王所當戒

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後司馬公旣已論次而

春秋以前無編年之書是編固不可少之著也云

云蓋履祥撰述之意在於引經據典以矯劉恕外

紀之好奇惟履祥師事王柏柏勇於改經履祥亦

好持新說如釋桑土旣蠶引後所謂桑間爲證釋

封十有二山濬川謂營州當云其山碣石其川遼

水以篤公劉七月二篇爲豳公當時之詩非周公

所追述又以七月爲豳詩篤公劉卽爲豳雅皆不

免於臆斷以春秋書尹氏卒爲卽與隱公同歸於

魯之鄭大夫尹氏尤爲附㑹至引周書記異於引

周昭王二十二年書釋氏生則其徵引羣籍去取

失當亦未必遽在恕書上也然援據頗博其審定

羣說亦多與經訓相發明在講學諸家中猶可謂

究心史籍不爲游談者矣履祥自撰後序謂旣編

年表例須表題故別爲舉要三卷凡所引經傳子

史之文皆作大書惟訓釋及案語則以小字夾註

附綴於後蓋避朱子綱目之體而稍變通鑑之式

後來浙江重刻之本列舉要爲絹以經傳子史之

文爲目而訓釋仍錯出其閒已非其舊又通鑑綱

目刊本或以此書爲冠題曰通鑑綱目前編亦後

來所改名今仍從原本與綱目別著於鍊以存其

眞焉

青溪寇軌一卷

宋方勺撰勺字仁聲婺州人元祐中蘇軾知杭州

值省試嘗薦送之浙江通志載潘良貴之言稱其

超然遐舉神情散朗如晉宋間高士似以隱遯終

身者而所作泊宅編中記虔州安遠龍南二縣有

瘴因自述其管勾當平季點到邑事則亦曾官於

江右也是編記宣和二年青溪妖寇方臘作亂童

貫譚稹等討平之事原載勺泊宅編中曹溶摘入

學海類編因改題此名所述睦州之陷及譚稹之

爲兩浙制置使劉延慶王稟王渙楊維忠之功皆

與宋史不合蓋傳聞異詞後附論二則其一追述

魔敎之始不署姓名其一署曰容齋追敘致亂之

故甚詳併載韓世忠時爲王淵裨將潛行谿谷問

野婦得徑卽挺身直前度險數重搗其穴格殺數

十人擒臘以出又稱泊宅翁之志寇軌也蘄王猶

未知名故略之且時宰猶多在朝臘等陰謀亦多

忌諱故削不載今表而出之以戒後世司民者容

齋謂洪邁之號疑或邁所附題歟宋史韓世忠傳

載其平青溪之功與此所載合當卽據此載入也

孫威敏征南錄一卷

宋滕元發撰元發初名甫後以避高魯王諱以初

字元發爲名而更字曰達道東陽人舉進士歷官

龍圖閣學士論章敏事蹟具宋史本傳此本前有

結銜題承奉郎守大理評事通判湖州軍州事滕

甫蓋猶未改名時所作也其書乃記皇祐四年孫

沔平儂智高事其時沔爲安撫狄青爲宣撫使沔

與青㑹兵計議進破智高於歸仁鋪沔留治後事

及師還余靖勒銘長沙專美狄青朝廷亦以青爲

樞密使賞賚甚厚沔止加秩一等甫以爲南征之

事本出沔議其措置先備又能以身下狄青卒攘

寇難因述爲此書以頌沔之績蓋沔知杭州時嘗

奇甫才授以治劇守邊方略具有知已之分故力

爲之表暴如此考宋史載征儂智高事亦如狄青

傳爲詳而沔傳頗略然此書備見於宋史藝文志

陳振孫書錄解題當時皆不以爲誣殆必有說是

亦考史者所宜兼存矣

西征道里記一卷

宋鄭剛中撰剛中有周易窺餘已著錄是書乃剛

中爲左宣敎郎試祕書少監充樞密行府參謀時

記行之作前有自府稱紹興已未陜西初復命簽

書樞密樓公諭以朝廷安輯之意某以祕書少監

預參謀所過道里集而記之雖搜覽不能周盡而

耳目所際亦可以驗遺蹤而知徃古與夫兵火凋

落之後人事興衰物情向背時有可得而窺者同

行者右通直郞尚書員外李若虛等九十五人云

舆地碑記目四卷

宋王象之撰象之金華人嘗知江寕縣所著有輿

地紀勝二百卷今未見傳本此卽其中之四卷也

以天下碑刻地志之目分郡編次而各註其年月

姓氏大略於下起臨安訖龍州皆南渡後疆域其

中頗有考訂精確者如鎭江府丹徒梁太祖文皇

神道碑辨其爲梁武帝父成都府殿柱記作於漢

興平初年知其非鍾㑹書嘉定府移水記有嘉州

二字知其非郭璞書台州臨海慶恩院定光院明

智院明恩院婺州義烏眞如院諸碑福州烏石宣

威感應王廟碑竝書㑹同則知吳越實曾用契丹

年號皆確有證據至如上霄峯夏禹石刻南康軍

已載之又載於江州孔子延陵十字碑鎭江府旣

兩載又載於江陰軍又載於昌州又如徽州則載

歙州折絹本末一事澧州則載柿木成文太平字

皆於碑志無涉頗屬不倫又思州下獨載夏總榦

墓誌略一篇大書附入體例更爲龐雜然所採金

石文字與他書互有出入可以訂正異同而圖經

輿記亦較史志著錄爲詳雖殘闕之本要未嘗無

裨於考證也

涉史隨筆一卷

宋葛洪撰洪字容甫自號蟠室老人婺州東陽人

湻熙十一年進士嘉定閒官至參知政事觀文殿

學士卒谥端簡事蹟具宋史本傳是書前有自序

大略謂微官洎布衣求進謁於廟堂者自匄進乞

憐外往往訖無他說是直相與爲欺而巳洪不敢

爲欺比以憂居取歷代史温繹閒有所見隨而筆

之因擇其可裨廟論者二十六篇以獻則是編乃

洪官未達時獻於時相之作故所論皆古大臣之

事其中論田歆一條謂歆果介然自立人自不敢

干之以私貴戚敢於請託仍歆之罪論韋澳一條

謂是非雖當顺乎人情亦當斷以已見所言殊鑿

然有理其他多因時勢立論亦胡寅讀史管見之

流而持論和平不似寅之苛刻偏駁惟論申屠嘉

一條反覆明相權之宜重然宋之宰執實無奄豎

擅權以掣其肘與漢唐事勢截然不同如王安石

如蔡京章惇如秦檜韓〓胄史彌遠賈似道皆患

其事權太重故至於盡鋤善類斵喪國家洪所云

云是徒知防宦官之弊而不知防姦臣之弊未免

失之一偏矣

三國紀年一卷

宋陳亮撰亮字同甫婺州永康人紹熙四年進士

第一官至建康軍節度判官事蹟具宋史本傳是

書大旨主於右蜀而貶魏吳名爲紀年實史家論

斷之體已載亮所著龍川集中此其別行之本也

戰國策校注十卷

元吳師道撰師道字正傳蘭谿人至治元年進士

仕至國子博士致仕後授禮部郞中事蹟具元史

儒學傳師道以鮑彪注戰國策雖云糾高誘之譌

漏然仍多未善乃取姚宏續注與彪注參校而雜

引諸書考正之其篇第注文一仍鮑氏之舊每條

之下凡增其所闕者謂之補凡糾其所失者謂之

正各以補曰正曰別之復取劉向曾鞏所校三十

三篇四百八十六首舊第爲彪所改竄者別存於

首蓋旣用彪注爲稾本如更其次第則端緖益棼

節目皆不相應如泯其亂變之迹置之不論又恐

古本遂亡故附錄原次以存其舊孔穎達禮記正

義每篇之下附著別錄第幾林億等新校素問亦

每篇之下附著全元起本第幾卽其例也前有師

道自序撮舉彪注之大紕繆者凡十九條議論皆

極精審其他隨文駁正亦具有條理古來注是書

者固當以師道爲最善矣舊有曲阜孔氏刊本頗

未是正此本猶元時舊刻較孔本多爲可據云

敬鄉錄十四卷

元吳師道撰師道有戰國策校注已著錄是編以

宋婺守洪遵東陽志所記人物尚有遺漏因蒐錄

舊聞以補其闕始自梁朝迄於宋末每人先次其

行略而附錄其所著詩文亦有止著其目者或已

散佚或從删汰也明正德閒金華守趙鶴有金華

文統十三卷蓋以是錄爲藍本然鶴所編次往往

重複舛漏如此錄載潘良貴矯齋記靜勝齋記答

雷公達書君子有三戒說四篇而文統止載矯齋

記及雷公達書二篇删汰漫無義例殊不及師道

本書又如宋方符所編宗忠簡遺集師道謂不及

見故集中封事諸篇此錄不載然此錄有贈雞山

陳七四秀才五言一首方符所編轉未之及則零

篇散什藉以存者不少矣至所編輯宋人小傳猶

在宋史未成以前故記載多有異同若謂梅執禮

密與諸將謀奪萬勝門夜入金營劫二帝歸范瓊

以爲無益獨吳革與趙子方結軍民得眾數萬王

時雍徐秉哲聞之懼使瓊泄謀於金師宋史與東

都事略本傳俱不載僅略見三朝北盟會編中惟

此書言之頗悉又若宋史載嘉定十四年三月丁

亥金師破黃州知州事何大節棄城遁死已亥金

師陷蘄州知州事李誠之死之是錄載李誠之死

事與宋史合而於何大節之遁則引劉克莊答傅

諫議伯成書辨大節初護齊安官吏士民過武昌

復自還齊安固守半月城破金師擁入大節死於

赤壁磯下則大節實未嘗遁此事與史頗異亦可

以資考證元好問中州集以詩存史爲世所重師

道此書殆與相埒以其因人物以存文章非因文

章以存人物與好問體例略殊故隸之於傳記類

旌義編二卷

元鄭濤撰濤字仲舒浦江人官太常禮儀院博士

鄭氏稱義門自宋建炎初名綺者始至濤爲八世

先是綺六世孫龍灣稅課提領太和爲家規五十

八則七世孫欽及其弟鉉增添九十二則共一百

五十則勒之於石至濤復謂禮有當隨時變通者

乃酌加增損爲一百六十八則列爲上卷又彙輯

諸家傳記碑銘之文有關鄭氏事實者列爲下卷

通名曰旌義編宋濂序稱三卷其書實止二卷蓋

序文傳寫之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