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地处江南水乡的蚕花剪纸历史悠久,它是在农耕蚕桑生活历史背景下长期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剪纸通过简单的剪、画、贴等手法,表现现在和过去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如一山、一水、一事、一物。剪纸内容具有生动、朴实的特点;剪纸画面色彩简单鲜明,由红、黄、绿、金色选择性的组合,相得益彰;剪纸技术全凭经验和想象力,无需打草稿,具有随意性和口传心授的特点。剪纸艺术长期与蚕生产结合形成了以“剪蚕花”为符号的生产习俗,同时融于各种婚庆岁时节令礼仪中,成为一种讨彩的形式。近年来,在全县形成了以钟管东舍墩村艺人汤小娥为中心的剪纸队伍,在她的影响下,又成立了剪纸教育基地,通过现场传授,成立学校剪纸课题组等形式,将剪纸艺术扩大到教育领域。

蚕花剪纸,德清第一人

汤小娥,女,1933年出生,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蚕花剪纸”。

德清蚕花剪纸历史悠长,从剪纸艺人传承谱系推算,至少也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剪蚕花习俗一直盛行于民间乡野,颇受百姓欢迎。过去,乡村蚕农家家户户必养猫以防鼠患,称为“蚕猫”。后来,专门有人用红纸剪出猫类和聚宝盆等图样,卖于蚕农,蚕农将其贴于大门、屋内各处,祈愿蚕事大吉大利。剪纸艺术长期与蚕桑生产相结合,形成了以“剪蚕花”为符号的生产习俗,同时融入各种婚庆岁时节令礼仪中,成为民间一种讨彩图吉利的形式。主要分布范围在德清东中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钟管、乾元为中心的剪纸艺术文化圈。

我今年82岁了,人不糊涂,手脚灵活。婆婆人长寿,我照顾她,活到了100岁。

老底子清明养蚕辰光,养蚕人家打扫干净房舍,把吉利的蚕花图案贴于大门、蚕房、养蚕器具上面,讨讨好彩头。花样有“聚宝盆”“摇钱树”“蚕猫”“蚕花娘娘”“蚕花箪”“万年青”等,都是吉祥喜庆的图案。

我16岁自学剪蚕花,18岁嫁到东舍墩村里,没学过文化。三年大饥荒时,为了糊口,只好外出讨生活。三天三夜待在客轮航船上,为客人剪纸,轮船开到塘栖、杭州、上海再开回来,我也没上岸,吃点干粮和开水,眼睛要闭拢来了就在船里靠一会儿。有个老太太心很善良,见了我的剪纸很喜欢,就塞给我几块钱。买我剪纸的客人很多,大家心肠好,帮帮我,大家你一元我一元塞给我钞票,我很感激。一年多没吃到好东西了,我就用这些靠剪纸赚来的钱,买了米和红枣,回到家里,烧枣子白米粥,给家里头人吃,大家惊喜万分,总算有白米粥吃了。婆婆说,你三天挣来的钞票抵家里做几年的农活了。这样半饥半饱的日脚熬了一年半辰光,后来,我又出门,只带了一只小布包,包里放了一把剪刀。乘轮船到新市,在街上小店里买了红纸头,5分洋钿一张。我给人家剪纸,人家给我烧饼、白包子、酥糖吃。有一天跑到菱湖卖剪纸蚕猫、聚宝盆剪纸,看看天色还早,就跑到了东林。我三天没吃过米饭粒,家里只吃野菜烧的清汤寡水,已经揭不开锅了。出来跑了这么多路,肚皮饿得发慌,头也发晕,就硬着头皮跑到一户人家讨口水吃,他们见我面色发白,给我吃了一个热番薯。后来知道我出来卖艺糊口养家,很同情我。他们给了我一小袋米、还有粮票和钞票。我回到家里,养好身体后,给他们老老小小做了几套新衣裳和鞋子。做人要知恩图报。后来,凡是有要饭的人上门,我也多少接济一点。

剪纸我没师傅手把手教,全都是我先看式样后动手剪出来的,我脑子比较灵活,手勤快肯学,学东西也比较快。像普通红纸、黄纸、腊光纸都可以用来剪花样。过去,人家让我剪五路财神、聚宝盆等,现在,外地养鱼场老板打听到钟管东舍墩村有位老阿太会剪纸,就开车子接我去,给养鱼场剪荷花池塘,池塘里放养各种各样的鱼,有荷叶青蛙、菱叶、芦苇、杨柳树,有鲤花鱼、鲫鱼、草鱼、河蚌、鳊鱼、白鱼、花鲢鱼、大虾、螺蛳等等五颜六色的鱼种。一天工夫付给我500洋钿 。

在家里我还剪十二生肖。去年我到湖州市民广场上参加民间艺术活动,就在那里剪纸表演,剪出来的花样大家排队等,你一张我一张一抢而空,场面真闹猛。我心里很开心,我剪的东西大家都欢喜。前几年儿子陪我去杭州白相游西湖,后来又去钱塘江边上看六和宝塔。回到家里后,我就凭记忆用红纸头剪了一个六和宝塔,做做纪念。

我剪的蚕花剪纸除了供给当地蚕农之外,还供给德清周边地区像吴兴区、桐乡等地养蚕人家。我的孙女梅晓燕、侄女汤吉文、孙媳妇徐旗英都跟我学剪纸,现在她们还在剪纸传承基地学校教小学生剪纸。省级“扫蚕花地”传承人娄金莲也是东舍墩村人,我收她做徒弟。她现在也剪得蛮好了。

如今,在钟管镇东舍墩村“和美乡风馆”里,引人入胜的有“扫蚕花地”“蚕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馆内还专门设有汤小娥剪纸工作室,生动地向前来参观的观众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和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