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练市船拳,练市人俗称“拳船”“打拳船”和“擂台船”。练市船拳始于吴越春秋,盛于明清。

相传旧时太湖湖匪盛行,官府肃匪无措,船民、渔民就自备刀刃,延武师习武,既御匪,又强身,遂发展成为船拳。后世盛匪清,便成为健身和表演而已。船拳表演时把两只农船拼扎一起,用木板铺成平面,船后部挑扎彩楼,挂牙旗,插彩旗,船前部铺地毯为武场,供武士们拳打脚踢,舞枪弄棍,或单打,或双打,或群打,变化无穷。船拳套路丰富多彩,据传有百余套,如“大金枪拳”“三门拳”“四门拳”“石担开四门”等。

练市船拳历为含山蚕花节民间艺术(武术)主要表演项目。年届清明,各村拳船竞发,蔚为壮观。进入含山港,驻舟为营,立即开打,一试高低。自明清以来,从不间断。“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取缔,20世纪80年代初,练市船拳复出。2009年6月22日,练市船拳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练市船拳

王金炳,男,1938年2月出生,南浔区练市镇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练市船拳”。

我家祖上世代习武,特别喜欢研究练市船拳。我父亲王桂宝,是有名的练市船拳拳师。父亲的徒弟很多,每到空闲的时候,他们都会拥在我家里,请我父亲授艺。因此,我自小张开眼睛见到的都是乒乒乓乓的兵器碰击声。那时虽然年幼,不懂船拳的套路,但练市船拳在我心中生了根。

我正式学船拳是从14岁开始。学拳是很苦的,初学那年是冬天,没学几招,就累得浑身是汗,得脱掉棉衣。父亲教拳很严,见我的招式不合他的要求,就无休止地要我一遍又一遍地练,直到他满意为止。有时脱了招,他就一个巴掌打了过来。滚、爬、跌和兵器碰撞,加上被父亲所打,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夜里睡在床上痛得动都不能动。但由于自己喜欢武术,第二天咬紧牙关又开始继续练拳。

16岁那年清明节,我们施家浜拳船一早就开往含山献艺,我也随船而去,正式上场进行表演。因我单打套路正,招式规范,含山滩上的游客不仅鼓掌,还“好!好!”地大声为我鼓劲,当时我心中觉得比过年还高兴。后来,我每年头清明去含山表演,二清明在练市表演,三清明还去乌镇表演。

不间断的表演,不间断的精益求精地练习,年复一年,我的拳艺逐渐成熟,在武术队员中遥遥领先,不仅被当地前辈和同辈武术界人士认可,还在周边地区武术界也有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前来拜师求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历年来,我先后收了82名徒弟,不少徒弟均有了出息,在各类赛事中捧回了大奖。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们施家浜村的拳术被迫中止,但我们在家里练习不止。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我为首的武术骨干决心重新恢复练市船拳。因多年不练,加之不少队员年事已高,故组建船拳复出工作十分困难。我不辞辛苦,不分地域,四处招募了一批武术爱好者加盟,重新开始操练。经过大家努力,复拳工作终于就绪。接着,我就借农船,筹资金,购道具,添设备,迎接含山蚕花节的到来。上世纪90年代初,沉寂了20余年的练市镇施家浜船拳重新亮相含山,只几个回合,便激起了数万游客的阵阵掌声。认识我的人都夸我宝刀未老。2000年,我和同事的练市船拳被央视摄成专题片在CCTV—5套《华夏一绝》栏目中播出。

在多年的习武中,我们通过对练市船拳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套路不断增多。根据练市地域特色,我还自创了一套《十八抓虎拳》多次表演,深受观众欢迎。

2004年,在第二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中我表演的《三门拳》获金奖;2005年,在第三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中我表演的《大金枪》获金奖;2006年,在第四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中,我表演的《练市船拳》获金奖;2007年,在第五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中,我表演的《四门拳》获金奖。在省、市的各类武术赛事中,我们施家浜船拳队的集体和个人均获得过可喜的成绩。

2009年9月,我被浙江省文化厅评定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练市船拳”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