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石淙扎蚕花(市级非遗项目)

石淙蚕花是湖州桑蚕文化的代表之一,相传约在公元500年,石淙人民就在养蚕期间扎制蚕花,寄托蚕丝丰收的夙愿。先将春花纸、绉纸染成五颜六色,剪成花瓣状,扎在用柴须(铁丝)做成的梗子上,从花蕊子开始,由内而外一层一层的扎制花上而成,形成了石淙的一大特色。

石淙当地人们把陆圭及夫人姚氏供奉为祖先,而姚氏夫人生前以做蚕花为生,相传姚氏扎制的蚕花声名鹊起。人们便按照姚氏的方法扎制蚕花,并将此技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当今人们或购买蚕花带回以作纪念,并祈祷自家蚕事收,或将蚕花进献给太均娘娘。而在清明期间含山的轧蚕花中,很多蚕花都出自石淙,石淙的蚕花乃是蚕花节的一道亮丽风景。

历年来,石淙蚕花多次参与省、市乃至全国的大型展示活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石淙蚕花”被选定为地方特色名产送外宾。2008年11月由省委宣传部、文明办等举办的千镇万村种文化展演活动中,石蚕花组队参加了展示。2009年参与了浙江省非遗展览等。

石淙蚕花品种多样,有小蓝花、米头花、桃子花、捂心花等,有些花上还粘有蚕宝宝,使花朵更加栩栩如生。在民间一般将扎得快、能变幻多个品种的人称为扎蚕花能手。由于制扎蚕花工量大,收入甚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年轻一辈很少对此感兴趣,这一传统技艺面濒临失传。我们亟需采取保护措施,使之不断传承下去。

石淙蚕花争芬芳

陆柳珠,女,1946年6月出生,南浔区石淙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石淙扎蚕花”。

我12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和姑妈开始学习制扎蚕花。那时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母亲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偷偷的制扎蚕花,当时我一边陪母亲制扎蚕花,自己也在旁边从最简单的工艺做起,剪柴须(即水稻长稻谷的那一段)、绕线团、染棉蔸、做蕊头(花蕾)等,从秋天开始每天做几朵,一直做到次年的清明前后,统统拿出来装在洋油箱里(小铁皮箱子)及其他的盛具内,并带上用稻柴扎成的把子(到目的地把蚕花插在把子上以示展示)。在广大蚕农忙着准备饲养春蚕前奔赴桐乡(乌镇)、嘉兴(王江泾)、安徽(仙山)、绍兴、吴江(七都、八都)、上海(青浦)等地的集镇或走村串户叫卖蚕花,特别在清明节含山的销量最为集中。这一天我们村有300多人会做蚕花的农户都背着蚕花、拎着粽子上含山卖蚕花,成为清明节游含山的一道风景线,游含山的广大民众都奔着到含山买蚕花、请蚕神的目的而来。到了含山不买蚕花回家等于没上含山,所以民间有这样一句话:“石淙蚕花含山节,没有蚕花不算节。”历朝历代上含山卖蚕花的都是我们石淙人,为清明节游含山增添了不少色彩。

我们石淙人制扎的蚕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清明日,一个天仙般的年轻女子来到盘龙石塚镇(石淙的前称),挨家挨户赐予蚕农滴水般的鲜花,这一年凡受赐予鲜花的蚕农都收到了蚕花廿四分的好收成。第二年那年轻的女子不再出现,那一年盘龙石爆的蚕农蚕丝收成大为下降,这时人们才想到上一年蚕花娘娘降落人间赠赐蚕花,大家猜疑去年蚕花娘娘的降福,才使盘龙石爆镇的蚕丝有廿四分的好收成。于是石淙附近的蚕农按蚕花娘娘赠赐的蚕花式样用各种颜色的纸制扎成花。起先由我们陆氏宗族开始仿效制扎蚕花,以蚕花寄托蚕花娘娘的恩赐,以蚕花祈祷蚕神赐予蚕农廿四分的好收成。把自己制扎的蚕花插在蚕房蚕垒上、蚕匾里、蚕凳上、蒲塾上(养蚕所用的一切工具),戴在妇人的发髻上,把蚕花奉为蚕丝廿四分好收成的灵丹妙药。凡涉入的养蚕的房子工具、进蚕房的人都要戴上和插上蚕花。陆氏宗族于是自制自用,在自用有余的基础上,送给亲朋好友,到逐渐发展到收取工本费卖给蚕农。

在我们陆氏宗族中陆圭夫人姚氏(石淙太君庙的主人公)制扎的蚕花最为漂亮、鲜艳、饱满,可与鲜花媲美,所以姚氏夫人的蚕花是出了名的,十里八乡都争着购买姚氏夫人的蚕花,她的蚕花生意越做越好,后来干脆做起了卖蚕花的行当,直至陆圭战倭寇殉职疆场。公元1154年即绍兴二十四年宋高宗封陆圭为“镇海朝王”,姚氏夫人,三个女儿和两个女婿同时封为大太君、二太君、三太君,金将军和杨将军。此后石淙蚕花名声大振,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信男信女凡到石淙太君庙进香,都要带回石淙蚕花,视“石淙蚕花”是陆老相公和姚氏夫人的保护神(因为姚氏夫人生前也是卖蚕花的)。于是盘龙石爆镇附近的老小女人纷纷仿效做起了蚕花。

蚕花的制作材料有:毛边纸、春草纸、灯草、绉纸、柴须、棉线、颜料、胶水、铁丝、棉蔸、尼丝纺、真丝绸等。蚕花的制作工艺:将无色的各种纸或布料染成各种不同的颜色(布料上浆后晒干用熨斗熨平),制扎中先用柴须与铁丝包好有色的春草纸待用,然后用花色纸剪成花瓣的形状,再用绿色的纸剪成边部带锯齿的叶状形待用,并用黄色的春草纸剪成细条状,做成花蕾(即花蕊头)卷在铁丝上,再用一小片花色的纸和线一边卷一边扎花瓣,用三片花瓣包住花芯,再扎上四片、五片(3+4+5)总共12片,用手一边捏住铁丝一边扎上已剪好的花瓣。在扎之前要对每一片花瓣捏出一个皱褶,扎完花瓣后用相同的方法扎上已剪好的蚕花叶子,然后再用染成绿色的棉蔸绕在花梗上,既美观又牢固,这样一朵蚕花才制作完成。在我小时候及“文化大革命”之前,我们扎的都以用绉纸为主,我妈这一代还是自染的毛边纸、春草纸、灯草,到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我们制扎蚕花的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把以前用柴须、铁丝扎成的花引改成了金丝线和综丝(丝织机上用的一种),毛边纸、灯草、春草纸、绉纸统统改换成了尼丝纺和真丝品种,花的色样也从原来单一的既不像牡丹花又不像凤仙花的传统小花,现在发展到蚕宝宝花、贺胸花、荷花、桃花等。

我们的蚕花看似制扎工艺简单,但也有染、浆、晒、熨、剪、卡、选、扎等八道工艺,要达到饱满、鲜艳、配色得体才能深受顾客的喜爱。我被石淙学校选聘为“阳光大课间活动——石淙蚕花进校园”课程中指导老师,在指导她们制扎过程中,不但手把手地现场操作和指导,而且教她们要正确认识制扎蚕花的意义和涵义,真正尊重石淙蚕花的历史,体现石淙蚕花意义,发展石淙蚕花未来。现在我们制扎蚕花的人有300多人,分布全村各个自然村,又加上我们在学校里教出了一班小姑娘,而且每年有年轻的妈妈、奶奶在加入这个行列,一代接着一代地传承下去,最起码石淙蚕花这朵奇葩五六十年不会失传。蚕花的销售量每一年都在增加,外地来石淙太君庙的香客是每年必带的饰品,特别对手工制作的蚕花十分亲睐。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蚕花都被国家有关部门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礼品送给各国来宾,又作为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了中国馆,为展示中国丝绸文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蚕花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代表的是湖州的丝绸文化,也可以说代表了中国丝绸文化。我们不仅仅要继承蚕花的制作技艺,也要把这一工艺所代表的文化传播下去,这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总的来说,我认为蚕花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国家丝绸博物馆对石淙蚕花非常重视,曾两度定制蚕花向世人展示,省、市、区每次的民俗节庆都把石淙蚕花推向公众参与展示,充分体现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对石淙蚕花的重视和支持。其次,石淙镇是蚕花的制扎发源地,祖祖辈辈都是制扎蚕花的,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技术,因此,我对石淙蚕花的发展有十分的信心。只要能将蚕花工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石淙蚕花必将前程灿烂、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