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樊哙

樊哙(西汉)(?——公元前189),武康上柏人。少时失父,七岁时,随母李氏徙于江苏沛县。年轻时以屠狗为业,颇有臂力,与当地任泗水亭长的刘邦结交甚厚。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樊哙随刘邦起兵响应,为刘部将,屡建战功,被封为贤成君。公元前206年,樊哙随刘邦率军攻占咸阳。同年,项羽击破函谷关,进军新丰、鸿门,刘邦带谋士张良、卫士樊哙等到鸿门与项羽相会。项听信亚父范增之计,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在席间,项派勇士项庄拔剑相舞,意欲伺机刺杀刘邦。樊哙得讯,佩剑拥盾闯入军门,并斥责项羽。从而消解了刘邦的杀身之祸。《史记》项羽本纪有此记载。

刘邦灭项羽建汉后,樊哙随高祖皇帝刘邦击败燕王臧荼和赵相国陈豨反叛。随后又随刘邦剿灭了图谋不轨的淮阴侯韩信。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樊哙带兵平定了燕王卢绾的叛乱。因樊哙功勋卓著,曾被授于左丞相之职,封舞阳侯。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樊哙病死,子伉袭父职。本地最早记载于《余英志》宋刘瞳纂,已佚。

姚恢

姚恢(东汉),生卒年月不详,县之千秋乡人。东汉时为青州刺史。时沈戎以述善候居里,姚恢与之通姻。初,县境东北有柯田山,山水嘉甚,恢谋建屋定居。其女将此泄之沈氏,为戎所占。恢愤之,赚女归宁,竟囚之萱溪之北山墟间,至死不悔。告诫其后三世不得

举女。《太平寰宇记》谓,德清有女狱山,即恢囚女处也。

对此,嘉靖《德清县志》编者论曰:“姚恢以居止细事,囚其女至死,余恚所及,至使三世不得举女,天性之爱灭而不论,亦忍心哉”。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沈戎

沈戎(东汉),生卒年月不详,字威卿,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朝中九卿之一,掌守卫宫殿门户),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东汉建武中(56—57),说降势力强大的盗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武康),遂世家焉。后封述善候以卒,葬乡之金鹅山。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也。明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据《聃季公支下两浙老谱世系》,聃季为沈氏一世。其二十六世沈抉济务农,于周烈王二年(前374)丁未迁菰城(今湖州)。这是吴兴沈氏之始。二十七世沈蕃(抉济长子)于周显王十二年(前347)甲子迁防风氏山(今德清三合乡)以避乱;二十八世沈尚律(蕃子)娶陈氏佐夫教子。有二子,长子定皋,“笃志好学”、“壮年不禄”,次子鸣垓,“去魏适齐”,从孟子受业。此后“谱谍罔存”,至秦末有沈逞,“有才名”,征丞相,不就而“辞徙江南”。沈氏迁居江南是在秦汉之际。自沈逞起,沈氏历代有官。本文所提的沈戎就是沈逞的第十二世孙,是武康沈氏的始祖,自此后,沈氏定居现境。

沈戎宅,在县东北凤凰山,后为怀德寺。宋治平间,改为皇觉寺。

沈酆

沈酆(东汉)字圣通。武康人。沈戎之子。永平二年(59)为郡主簿,太守第五伦,遣酆迎母广陵,母畏大河,不敢渡,酆祭神,令子孙对母欢饮,因醉卧而渡。后为零陵太守,政尚宽平,市无刑戮,推贤让能,士民感化。在任一年,甘露降于山林,瑞芝生于堂下。南朝《宋书》沈约自序中有载。

沈仪

沈仪(东汉),德清人。幼有志行。九岁而亡父,兄瑜时亦十岁,相与居丧毁瘠。外祖盛孝章扶慰之曰:汝兄弟黄中通爽,终成奇器,何遽逾制,自取灭性耶。后瑜早卒。仪长而笃学,负有雄才。属汉末海内大乱,仪守道晦默,素志不移,州郡礼请,二府交辟,公车垂召并不屈,一时推重,谓与徐稚、管幼安同风云。明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沈友

沈友(三国·吴),(176—204)字子正,武康人。年十二,华歆(东汉高唐人)行风俗,见而异之,呼曰:“沈郎可登车语乎”?友逡巡却曰:“君子讲好会晏以礼,今仁义陵迟,圣道渐坏,先生衔命将以整齐风俗,而轻脱威仪,犹抱薪救火,乃更崇其炽也”。歆惭曰:“自桓吴以来,虽多英彦,未有幼童若此者”。友弱冠博学,多所综贯,善

属文,兼好武事。注《孙子兵法》,又辩于口,咸言其笔、舌、刀之妙为三绝。孙权以礼聘,既至,论王霸之略,荆州宜并之计,权敛容敬焉。汉建安九年(204),权大会官僚,友有所是非,令人扶出,谓曰“人言卿欲反”。友知不得脱,大言曰“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可谓非反乎?”遂杀之。友正色立朝,清议峻厉,为庸臣所谮,以及于难,时年二十有九。(吴录)

沈珩

沈珩(三国·吴),字仲山。武康人。少通经义,尤善《春秋》内外传。孙权以珩有智谋,能专对,乃使至魏。曹丕善之谈,语终日,珩随时响应,无所屈服,乃还。言于权曰“臣闻兵家言,不恃敌之不能犯,恃我之不可犯,今且当省息他役,务农桑,以广军资,修缮舟车,增作战具,扶养兵民,各得其所,揽延英俊,奖励将士,则天下可图矣”。后封永安乡候,官至少府。《三国志》有传。

姚信

姚信(三国·吴)字元直、德祐。(道光《武康县志》为德祚)。永安(今属德清)人。建衡二年(270),左丞相陆凯病笃,吴主皓,遣中书令董朝问所欲言,凯陈姚信等,或清白忠勤,或资财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尽其忠忱。乃以信为大常卿。信深于天文易数之学,以阴阳五行藻人物。有《昕天论》、《易解》、《士纬》等书行世。《三国志》陆凯传中有记载。

沈矫

沈矫(三国·吴)字仲桓。父宪,吴左中郎,新都督尉,定阳侯,才显于朝。矫以气节立名,仕为立武校尉、偏将军、封列候。孙皓时,有将帅之称。晋平吴,以为郁林、长沙二郡太守,不就。南朝《宋书》,沈约自序中有记载。

沈充

沈充(晋)(?一324)字士居。武康人。少习兵书,以豪侠闻名乡里。王敦荐为参军,任宣城内史。东晋永昌元年(322)任大都督,统率东吴军事。太宁二年(324),王敦阴谋篡位,约充共同起兵。兵败,逃至故将吴儒家,被杀。充家富裕,曾在龙溪铸小五铢,世称“沈郎钱”。又广蓄歌伎,所作《前溪曲》七首,流传甚广。后前溪成为南朝习乐场所,旧传江南歌伎多出于此。

沈警

沈警(晋)(?—399)字世明。沈约高祖。武康人。贺子,惇笃有行,精儒术,学通《左氏春秋》。家世富殖,财产千金。仕郡主薄,后将军谢安命为参军,谢病归。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王恭镇京口,复引为参军,寻复辞归。累世事道,警事钱圹杜子恭及其徒孙泰,泰弟子孙恩。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于会稽起事兵败。警逃藏,为怨家告发,遇害。警子穆夫从之为前部参军,兵败被杀。《宋书》有传。

沈道虔

沈道虔(东晋)(368—449)字汝恭。武康人。自少仁爱,待人宽厚,好研《老子》和《周易》,隐居于武康县北石山下。东晋末,因战乱饥荒,县令庾肃之。在县南临前溪建宅,迎沈道虔居住。宅居占山水之胜。但道虔仍回石山精庐,与从学的诸孤兄、女共享县令所助之资。道虔向隐居吴兴戴山的高士戴逵学习操琴。吴兴太守王敬宏(约416—418在任)对他很敬重,曾十二次命他出山任职,他都不就。宋文帝听说后,又赐钱三万、米二百斛,使孤兄子嫁娶,又征道虔为员外散骑侍郎,道虔仍不就,以心向佛,并舍父、祖旧宅为寺。帝命郡守、县令随时资给。卒于宋元嘉二十六年(449)、时年82岁。子沈慧锋,继父志,隐居,“修父业”。《南史》有本传。

沈田子

沈田子(晋)(383—418)字敬光。武康人,渊子弟。从刘裕克京城,平建邺,参镇军事,封营道县五等候。伐广固、破广州皆立功,除太尉参军、淮陵内史,赐爵都乡候。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从讨刘毅。十一年,从讨司马休之,除振武将军、扶风太守。十二年(416)以奇兵大败后秦姚泓,授咸阳、始平二郡太守。旋为安西中兵参军、龙骧将军、始平太守。十四年(418)与安西司马王镇恶出北御赫连勃勃。镇恶据关中反叛,田子计杀之。义熙十四年(418)正月十五,长史王修又收杀田子。时年36岁。《宋书》自序有记载。

沈林子

沈林子(东晋)(387—422)字敬士。武康人。田子弟,沈约祖父。少有大度,年数岁,随祖警在京口,王恭见而奇曰:“此儿王子师之流也”。东晋末,刘裕为扬州,辟为从事,领建熙令,封资中县五等候。刘裕伐姚泓,参征西军事,加建武将军,统军为前锋,克潼关有大功,威镇关中,豪右望风请附。长安平,大军东归,还至彭城,裕令林子差次功勋,随才授用。刘义隆出征荆州,以为西中郎中兵参军,领新兴太守,后又加建威将军、河东太守。刘裕即帝位,林子以佐命功,封汉寿县伯。永初三年,卒,赠征虏将军,谥怀伯。《宋书》有记载。

沈渊子

沈渊子(东晋),字敬深,武康人。少有志节,随刘裕克京城,封繁畤县五等候。参镇军车骑中军事,又为道规(临川烈武王,刘裕的小弟)辅国征西参军、领宁蜀太守,与刘基共斩蔡猛于大簿,后从征司马休之,与徐逵之同殁。南朝《宋书》沈约自序中有记载。

沈劲

沈劲(晋)(?—约359)字世坚,武康人。父充,与王敦构逆,劲当坐诛,乡人钱举匿之,得免。劲少有节操,哀父死于非义,欲立勋以雪先耻。年三十余,以刑家不得仕进,郡将王胡之深异之。及镇

洛阳,上疏曰“臣当藩卫山陵,式遏戎、狄,艰难急病,非才不济,吴兴沈劲,清操著于乡邦,贞固足以干事,若令参令府事,义附必众。劲父充,昔虽得罪先朝,然其门户累蒙旷荡,可特垂沛然许臣所上,诏听之”。劲既应命,胡之以疾夺职。升平(351—361)中,慕容恪侵逼山陵,劲自表求效力。乃令劲自募壮士,得千余人,以助击贼。会主将率众而东,留劲五百人守城。劲志欲致命欣获死所。寻以城陷被恪执,神气自若,竟不屈,恪奇而将宥之,中军将慕容虔曰:“劲虽奇士,观其志度,终不为人用,今若赦之,必为后患”,遂遇害。恪还,从容言于慕容曰“定洛阳而杀沈劲,实有愧于四海。”朝庭闻而嘉之,赠东阳太守。子赤黔,为大长秋,赤黔子叔仁,义熙中为益州刺史。

晋太宁二年(324)其父沈充兵败被故将吴儒诱杀之,沈劲为报父仇,灭了吴氏。《晋书》入本传。

沈叔任

沈叔任(东晋)(?—418),武康人,演之父,沈劲孙。少有干质,东晋末为扬州主薄、吴山阴令,皆有声,朱龄石(字伯儿)伐蜀,以叔任为建威府司马,加建威将军。平蜀之功,亚于元帅。即本号为西夷校尉,巴西、梓潼二郡太守,戌涪城。东军既返。二郡强宗侯劢,罗奥聚众乱,四面云合至万余人,时东兵仅五百,叔任推布腹心,众皆为用出击,大破之,逆党皆平。宋武(南朝宋武帝)讨司马休之,龄石遣叔任率军为会,时宋武帝领征西将军,命为司马,及军还,以为扬州别驾从事史(扬州刺史的佐官,“别驾”官名,因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另乘一车)。以平蜀全涪之功,封新宁县男,拜益州刺史,以疾还,卒。南朝《宋书》沈演之传有记载。

沈庆之

沈庆之(南朝·宋)(386—465),字弘先,一作宏先。武康人。少有志力,以勇闻。年三十,未知名。不识字,多谋略,自称“耳学”。兄敞之见而赏之,得为宁远中兵参军。文帝、孝武帝时(424—464),屡次镇压汉沔“群蛮”,削平统治集团内部的叛乱,屡建战功。宋孝武帝即位,授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历督南兖豫徐兖四军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封南昌县公。孝建元年(454),进号镇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始兴郡公。受顾命辅佐前废帝,任侍中太尉。在娄湖(南京市)广置田产,奴僮千计,为帝所疑,赐死。戡难定功,人称“宋三方·召”。诸子才气,并有高风。《辞海》中有条目。

沈演之

沈演之(南朝·宋)(397—449),字台真。武康人,是沈充第四代孙。世代为将。十一岁时被人夸为将才,志向从武,但能改变志节勤奋好学,读《老子》日百遍,且以义理治业,尚知名。袭父叔任吉阳县候。举秀才,令嘉兴、钱塘,有政绩,入为司徒主簿。丁母忧,起为武康令,称疾去官。服丧三年期满后,除司徒左司掾。州治中从事史。元嘉十二年(435)东郡大水,以演之巡行拯恤,开仓赈饥。转别驾从事史,领本郡。中正刘湛、刘威等欲排尚书仆射殷景仁,演之仗正义,湛因谗于义康,不复相信。太祖嘉之,以为尚书吏部郎。十七年(440),演之为右卫将军,参机密。二十年(443)迁侍中,后迁领国子祭酒、本州大中正,转吏部尚书,领太子右卫率。卒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溢贞侯。南朝《宋书》入本传。

沈昙庆

沈昙庆(南朝·宋)(403—459),武康人。父发,员外散骑侍郎。初辟主簿,长沙王义欣,请为镇军记室参军。出为余杭令,迁尚书右丞。时岁有水旱,昙庆议立常平仓,以救民急。太祖纳其言,而事不行。世祖登皇帝位,除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大明元年(457)督徐、兖二州及梁郡诸军事,辅国将军。二年为左卫将军,加给事中领本州大中正。三年迁祠部尚书。卒。至有政绩。常谓子弟曰:“我处世无才能,图作大老子耳”。世以长者称之。曾使裴景仁撰《秦记》10卷,叙符氏事。南朝《宋书》入本传。

沈邵

沈邵(南朝·宋)(401—449),字道辉,武康人。林子子,沈约从父。美风姿,涉猎文史,袭爵驸马都尉(本为近侍之官,魏晋以后,常以此官授帝婿,称驸马),奉朝请。宋太祖以旧恩召见,入拜便流涕,太祖亦悲不自胜。会强驽将军缺,上曰:“吾与林子周旋异常,可补邵”。于是拜强弩将军,出为钟离太守。(郡名。在今安徽风阳东北)在郡有惠政,夹淮人民慕其化,远近投集。上敕州辟邵弟亮。邵以从弟正蚤孤,乞移恩于正,上嘉许之,入为通直郎。时上多行幸,还或侵夜,邵启事谏论前后,密陈政要,上皆纳之,深相宠待,每出游,或敕同辇。时车驾祀南郊,特诏邵兼侍中(侍中官名,帝王身边的重要侍从负玺,南朝宋时,为掌帝王机要官员,仅次于宰相),代真官陪乘。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出镇豫章,以邵为大将军中兵,加宁朔将军。义康被废,邵改为庐林王绍南中郎参军将军如故。义康徙安成,邵复以本号为安成相。在郡宽和恩信,为南土所怀。郡民王

孚有学业,既卒,邵赠以孝廉板。慰恤孤老,劝课农桑,前后累蒙赏赐。元嘉二十六年卒。子侃,嗣官至沛郡太守。南朝《宋书》沈约自传中记载。

沈亮

沈亮(南朝·宋)(404—450),字道明,武康人。东晋沈林子第二子。“清操好学,善属文”。未弱冠即征为州从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在宋世祖刘骏(时为扶军将军、雍州刺史)处出为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太守。不仅吏治有方,且崇建儒学,开设乡学,教授生徒。后在始兴王刘浚、南谯王刘义宣、随王刘延麾下任职,为官清正,入朝官尚书都官郎。元嘉十二年(435)为南阳太守。宋文帝多有嘉赐,又赐书二千卷。卒于官,时年47岁。

沈亮一生著作颇多,有诗、赋、颂、赞、三言诔、哀词、祭告请雨文、乐府挽歌、连珠、教记、白事笺、奏签仪等一百八十九篇(首),集七卷,已佚。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沈怀文

沈怀文(南朝·宋)(409—462),字思明,武康人。祖寂晋光禄勋,父宣,新安太守,怀文少好玄理,善为文章,尝为楚昭王二妃诗见称于世。初州辟从事,转西曹江夏王义恭司空、行参军随府,转司徒参军,东阁祭酒。元嘉二十八年(451),诞当为广州,欲以怀文为南府记室,先除通直郎,怀文固辞,南行,上不悦。弟怀远纳东阳公主养女王鹦鹉为妾,元凶行巫蛊鹦鹉,予之事泄,怀文因此失调为

治书侍御史。元凶弑立,以为中书侍郎。世祖入讨,劭呼使作符檄,怀文固辞,劭大怒,投笔于地曰:“当今艰难,卿欲避事邪?”旨色甚切。值殿冲在坐,申救得免。托疾落马间,行奔新亭,以为竟陵王诞卫军记室参军,新兴太守,又为诞骠骑录事参军,淮南太守。时国哀未释,诞欲起内斋,怀文以为不可,乃止。寻转扬州治中从事史,时议省录尚书,怀文以为非宜。三年,子尚移镇会稽,迁抚军长史,行府州事。时囚系甚多,怀文到任,讯五郡九百三十六狱,众咸称平。入为侍中宠待。

五年,出为晋安王子勋征虏长史,广陵太守。明年,坐朝正事毕,被遣迁北,以女病求申临辞,又乞停三日,讫犹不去,为有司所纠,免官。禁锢十年,既被免,买宅欲还东。上大怒,收付廷尉,赐死,年54岁。

大明二年(458)迁尚书吏部郎。撰有《南越志》、《怀文文集》。南朝《宋书》入本传。

沈焕

沈焕(南朝·宋)(?—475),字士蔚。少为驸马都尉,奉朝请。元凶入弑,焕时兼中庶子直坊(太子的侍从官署名),逼从入台。邵既自立,以为羽林监,辞,不拜。拜员外散骑侍郎。南郡王义宣起义,邵收义宣子南谯王恢及恺、憬等,击于外,使焕防守之。焕密有归顺意,谓恢等曰:“祸福与诸郎同之,愿勿忧”。及藏质自白下,上趋广莫门,邵令焕杀恢等,焕乃解其桎梏,率所领数十人,向广莫门出,门者拒之,焕曰:“藏公已至,凶人走矣,此司空诸郎,并能为诸君得富贵,非徒免祸而已,勿相留”。值质至,因以得出。仍除员外散骑侍郎、南昌令,有能名。为晋平王休祐记室参军,同僚皆以谄进,焕

独不然。顷之,记事参军周敬祖等为太宗所责,得罪,转焕咨议参军。废帝元徽(473—477)中,以为宁远将军,交州刺史,未至镇,卒。南朝《宋书》有记载。

沈容姬

沈容姬(南朝·宋)(公元413—453),武康人,明宣皇太后。为南朝宋文帝美人。元嘉十六年(439)生太子彧,拜捷妤,元嘉三十年卒(453)时年40岁,葬建康之莫府山。孝武帝立(454),追赠湘东国太妃。宋永光元年(465)12月,太子彧即位为明帝,追封其生母沈容姬尊号为明宣皇太后,下礼,官议谥,溢曰:“宣陵”。号曰:“崇宁”。南朝《宋书》有传。赠太后父散骑常侍,母王氏成乐乡君。

沈璞

沈璞(南朝·宋)(416—453),字道真。武康人。沈林子少子,沈约之父。宋太祖见之赞其:“此非常儿也。”十余岁好学不倦,善属文,熟练探求各种事理,经耳过目,人莫能欺。张邵临吴兴郡,命为主簿,除南平王左常待。元嘉十七年(440),始兴王浚为扬州刺史,以为主簿。璞以任遇既深,有所怀,辄密启施行。浚年既长,璞固辞事,上不许,以为始兴国大农,寻除秣陵令。时京、邑二县号为难治,璞以清严制下,端平待物,奸吏敛手,猾民知惧。浚出为南徐州,乃为正佐,俄迁宣威将军、盱眙太守。以二千之众,抗击北魏拓跋焘数十万大军,守城近月,直敌循走,不矜功。太祖嘉其功,授淮南太守,赏赐丰厚。太子刘邵弑父(文帝)成功,后以奉迎孝武帝迟缓被杀。

所著赋、颂、赞、祭文、诔、七吊、四五言诗、笺表,皆遇乱零失,今所余诗笔杂文凡二十首。南朝《宋书》有记载。

沈法系

沈法系(南朝·宋),字体先,生卒年不详。吴兴武康人。庆之从弟,有将才。初为赵伯符将佐,后随庆之征五水蛮。世祖伐逆,以为南中郎参军,领三千人前发,与柳元景旦至新亭,元景居中营,宗悫居西营,法系居东营。东营居冈,贼攻元景,法系临射之,所杀甚众。暂外树悉伐之,令倒贼劭来攻,乃选善射手乘之,发无不中,死者交横,事平,以为宁朔将军、始兴太守。讨萧简于广州,闻台军将至,简诳其众,曰:台军是贼劭秘遣,并信之。前征北参军顾迈被贼徙在城内,善天文,云:荆江有大兵,城内由此固守。初,世祖先遣邓宛围简,唯治一攻道,法系至,曰:“宜四面并攻,若守一道,何时可拔?”宛虑功不在己,不从。法系曰:“更相守五十日”。不克,乃从之。八道俱攻,一日即拔斩箫简。广州平,封库藏付邓宛而还。官至骁骑将军,寻阳太守。南朝《宋书》入本传。

沈伯玉

沈伯玉(南朝·宋)(419—475),字德润,虔之子。温恭有行业,能文章。少除宋世祖武陵国侍郎,转右常侍、南中郎,行参军。自国入府,以文义见知。世祖践祚,除员外散骑郎,不拜。左卫颜竣请为司马,出补句容令,有能名。复为江夏王义恭太宰,行参军。与奉朝请谢超宗,何法盛校书东宫,复为余姚令,还为卫尉丞。世祖旧臣、

故佐,并皆升显,伯玉自守私门,朔望未尝问讯,由是官次不进。上以伯玉容状似画图孔子像,常呼为孔某。旧志(制)车驾出行,卫尉丞直门,常戎服,张永谓伯玉曰:“此职乘卿志”。上特听伯玉直门服元衣。出为晋安王子勋前军,行参军,侍子勋读书,随府转镇军行。佐前废帝时,子勋起兵,转府功曹及即伪位,以为中书侍郎。初伯玉为卫尉丞,太宗为卫尉,共事甚美,及子勋败,伯玉下狱,见原除南台御史,寻转武陵国詹事,又转大农,以母老解职,闲卧一室,未尝出门。司徒袁灿、司空褚渊,深相知尝。选为永世令,转永兴令,皆有能名。元徽三年(475)卒,时年五十七。南朝《宋书》有记载。

沈仲玉

沈仲玉(南朝·宋),生卒年不详,伯玉弟,武康人。泰始末(471)为宁朔长史,蜀郡太守,益州刺史。刘亮卒,仲玉行府州事。巴西李承明为乱,仲玉遣司马王天生讨平之。废帝诏为安成王抚军、中兵参军,加建威将军。沈攸之请为征西咨议,未拜,卒。南朝《宋书》有记载。

沈正

沈正(南朝·宋)(?—454),字元直。淹雅有器度,美风姿,善容止,好《老》、《庄》之学。弱冠,州辟从事。宗人光禄大夫演之称曰:“此宗中千里驹也”。出为始宁乌伤娄令,又为随王诞后军安南,行参军。诞将会稽,复参安东军事。元嘉三十年(453),元凶弑立,分江东为会州,以诞为刺史。诞将受命,正说司马顾琛曰:“国家此祸,

开辟未闻,今以江东义锐之众,为天下倡,四方讵不响应?以此雪朝廷冤耻,大明臣子之节,岂可北面凶逆,使殿下受此伪宠?”琛曰:“江东忘战日久,士不习兵,虽逆顺不同,然强弱则异,须四方有义举者,然后应之,不为晚也”。正曰:“天下若有无父之国,则可矣,苟其不尔,讵可自安仇耻,而责义于馀方?今正以弑逆,冤丑义不同戴,举兵之日,岂求必全?冯衍有言!”大汉之贵臣,将不如荆齐之贱士,“况殿下义兼臣子,事关国家哉!”琛乃与正俱人说诞,诞犹豫未决,会浔阳义兵起,世祖始至,诞乃加正宁朔将军,迁长水校尉。孝建元年(454),除北海太守,未拜卒。《宋书》自序中有记载。

沈攸之

沈攸之(南朝·宋)(?—478),武康人。字仲达,是沈景后裔,沈充第4代孙,沈庆之从父兄沈叔仁之子。少而孤贫。宋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军南下,宋廷发三吴兵及白丁,沈攸之以白丁参加。至建邺(今南京),攸之要求领军将军刘遵考补为“白丁队主”,刘遵考攸之身小丑陋而拒绝。又转随沈庆之征讨,得补“白丁队主”,为刘宋朝廷屡立战功,封真阳县公。泰豫元年(472)为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加都督。元徽二年(474)进号征西大将军。于是聚兵敛财,渐有异心。

沈攸之行伍出身,但亦读书善文,且能制曲作乐府。从其卒前所作书信、乐府看,虽有异心,但终为被逼而反,而且败兵后仍思归宋京都,其心可鉴,其志可表。元徽四年(476),沈攸之曾平定建平王景素反叛。时,台直阁高道庆推亲戚十人求攸之辟为州从事,攸之只用三人,触怒高而遭诬陷。第二年废帝崩,顺帝即位,加封攸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元徽五年顺帝即位改元昇明。沈攸之举兵,自荆州发兵东下。兵败后与三子沈文和自缢于栎林。在未败前曾作《西乌夜飞》五曲,被收录保存在《清商曲辞·西曲歌》中。

沈攸之一生从戎,但在吴兴东率民修吴兴塘(今双林塘),为“江海田地与民共利”。至今还在发挥着水利功能。《南史》本传。

沈麟士

沈麟士(南朝·宋)(419—503),字云祯,武康人。幼而俊敏,好学强记,博通经史。家贫,以织帘为业,诵书织帘,口手不息,人称织帘先生。宋元嘉末,县以学士应诏,不得至都,未几归山。隐居吴羌山(乾元山),讲经授徒,从学者数十百人,各自筑宅其侧,相居一起。当时有“吴羌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之说。他拒入仕途,历宋、齐、梁三朝,屡征不起。在家砍柴汲水,读书不倦。不幸遭火,烧毁书数千卷。是时年已八十,仍日夜著抄,又成书二三千卷。梁天监二年卒,享年八十有五。著有《周易两系训注》、《庄子内篇训注》、《论语孝经》、《老子要略》、《易礼记》、《春秋尚书》及《沈麟士集》等。南朝《齐书》有传。

沈文秀

沈文秀(南朝·宋)(426—486),字仲远,武康人,司空庆之弟,父劭之。文秀初为郡主簿、功曹史,东海王祎抚军行参军、迁钱塘令、西阳王子尚抚军参军、武康令、尚书库部郎。废帝即位,为建安王休仁安南录事参军、射声校尉。景和元年(465),迁督青州之东莞、东安

二郡诸军事、建威将军、青州刺史。时帝狂悖无道,内外忧危。文秀将之镇,部曲出屯白下,说庆之,因众力图之,庆之不从,为帝所杀。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文秀遂与徐州薛安都同子勋反。寻阳平定,太宗遗文秀弟文炳召之。泰始三年(467)二月,文秀便归命请罪,即安本任。先是文秀遣信引魏,魏遣将慕容白曜率大众援之。文秀已受朝命,乃乘虏无备,纵兵掩击,杀伤甚多,虏乃进军围城。文秀善于抚御,将士咸为尽力,每与虏战,辄摧破之,掩击营砦,往无不捷。太宗进文秀号辅国将军。同年八月,虏蜀郡公拔式等马步数万人,入西郭直至城下,文秀使辅国将军垣谌击破之。九月又逼城东,十月进攻南郭,文秀使员外散骑侍郎黄弥之等邀击,斩获数千。四年(468),又进文秀号右将军,封新城县侯,食邑五百户。同年城为虏所陷,弟文静见杀。文秀被围三载,外无援军,士卒为之用命,日夜战斗,甲胄生虱无离叛者。五年(469)正月二十四日,遂为虏所陷,文秀被执之白曜前,令拜,文秀曰二国大臣无相拜之礼。曜命锁送桑干。文秀在桑干凡十九年,齐永明四年(486)病死,年六十一岁。南朝《宋书》入本传。

沈文静

沈文静(南朝·宋)(?—468),文秀弟。明帝时,为征北中兵参军。泰始二年(466),魏围青州,所遣救兵,均不敢进。乃以文静为转国将军,统高密、北海、平昌、长广、东莱五郡军事,由海道救青州。文静至东莱之不其城,为虏所断遏,不得进,因保城自守,为虏所攻,屡战屡克,加东青州刺史。四年(468)不其城陷,文静见杀。南朝《宋书》沈文秀传。

沈宪

沈宪(南朝·齐)(?—490),字彦璋,吴兴武康人。初应州辟为主簿,少有干局,历临首余杭令,除驾部郎,宋明帝与宪棋,谓:“卿广,州刺史才也。”补乌程令,甚著政绩,除通直郎、都水使者。又除正员郎、补吴令、尚书左丞。昇明二年(478),西中郎将晃为豫州,太祖擢宪为晃长史、南梁太守,行州事。迁豫章王咨议,未拜。坐事免官。复除安成王冠军,武陵王征虏参军,迁少府卿少府,寻迁王俭镇军长史。武陵王为会稽,以宪为左军司马。太祖以山阴户众难治,欲分为两县,世祖启曰:“县岂不可治,但用不得其人耳”。乃以宪带山阴令,政声大著。孔稚珪请假东归,谓人曰:“沈令料事特有天才。”加宁朔将军,后除散骑常侍,当世称“良吏”。

《南齐书》本传按:武陵旧志作“武候”,误。

沈冲

沈冲(436—486),字景绰。武康人。祖宣新安太守,父怀文广陵太守。冲解褐卫尉五官转扬州主簿。冲涉猎文义,转西阳王抚军法曹参军,寻举秀才,还为抚军正佐兼记室。及怀文得罪被系,冲兄弟行谢,情哀貌苦,见者伤之。泰始(465—471)初,以家母老,家贫,启明帝,得永兴令,迁巴陵王主簿,除尚书殿中郎。元徽(473—477)中,出为晋安王安西记室参军,还为司徒主簿山阴令,转司徒录事参军。世祖为江州,冲为征虏长史、寻阳太守,甚见委遇。世祖还都,使冲行府州事,迁领军长史。建元(479—482)初,转骠骑谘议参军、领录事,未及到任转黄门郎,迁太子中庶子。世祖即位,转御史中丞、侍中、冠军、郢州长史,辅国将军江夏内史,行府州事,随府

转为安西长史,南郡内史,行荆州府事,将军如故。永明四年(486),为五兵尚书。冲与兄淡、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淡、渊历御史中丞,兄弟三人皆为司直,晋宋未有也。世祖方欲任冲至南州,而卒,甚惜之,时年五十一。上悼并追赠太常,溢曰“恭子”。《南齐书》本传。

沈约

沈约(南朝·齐)(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父璞,被诛。约年十三,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逐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为郢州、荆州,引为记室。齐初,文惠太子引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及居东宫,特被亲遇,每旦入见,景斜方出。迁太子家令,后为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时竟陵王招士,约与萧琛、王融、谢朓、范云、任昉等皆游。隆昌元年(494),除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征为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明帝崩,政归家宰徐孝嗣,使约撰遗诏。永元中(500)复为司徒左长史,进号征虏将军、南河清太守。初梁武在西邸与约游,建康城平,引为骠骑司马。约扣其端,帝不应,进曰“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帝曰“吾方思之。”约曰“公初起兵樊、沔,此时应思,今日王业已就,何所复思?若不早定大业,一旦天子还都,公卿在位,君臣分定,无复异图,岂有人同公作贼?”帝然之。召范云告之,云对略同。明日,帝令草其事,约出怀中“诏书”并诸选置,帝无所改。谓约,云曰“我起兵三年,功臣诸将,实有其劳,然成帝业者,卿二人也。”除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迁右仆射。寻迁待中、右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奏尚书八条事,迁尚书令,累表陈让,改授左仆射,领中书令。寻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九年(510),转左光禄大夫,寻加特进中军将军、

丹阳尹。约性不饮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居然俭素。立宅东田,瞩望郊阜,常为《郊居赋》,以序其事。左目重瞳,腰有紫痣,聪明过人,好攻籍,聚书至二万卷。少贫,于宗党得米数百斛,为宗人所侮,覆米而去。乃贵,不以为憾,用为郡部傅,常侍晏,有妓婢师,是齐文惠宫人,帝曰:“识座中客不?”曰:“唯识沈家令”。约伏地流涕,帝亦悲焉,为之罢酒。约历仕三代,该悉旧章、博物恰闻,当世取则。谢元晖善为诗,任彦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射势,颇累清谈。及居端揆,每进一官,殷勤请退,而终不能去。

沈约常与范云等切磋诗文,时称“竟陵八友”。与周■等创四声八病之说。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称“永明体”。任东阳太守时,登婺城玄畅楼赋诗八首,时称绝唱。著有《晋书》一百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梁武纪》十四卷、《梁仪注》十卷、《沈约集》等,又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所谥“隐侯”,归葬蔺村(今下舍群益村百子堂)。《梁书》并《南史》本传。

沈文季

沈文季(南朝·齐)(442—499),字仲达。武康人,少以宽雅正直见知。在宋,封山阳县五等伯,转太子舍人、中书郎。父庆之遇害,收捕诸子,其兄文叔自杀,文季挥刀驰马去,收者不敢追,遂免。明帝立,起为黄门郎,领长水校尉。晋平王休佑为南徐州,帝就褚渊求干事人为上佐,渊举文季。转骠骑长史、东海太守。休佑被杀,虽用薨礼,僚佐多不敢至,文季独往省墓展哀。出为临海太守。元徽(473—477)初,转秘书监,出为吴兴太守。昇明元年(477),加文季

为冠军将军,督吴兴、钱塘军事。攸之先为景和杀庆之,至是文季收杀攸之弟、新安太守登之,诛其宗族,以报先耻。齐国初建,为侍中,领秘书监。建元元年(479)转太子右卫率,改封西丰县候,永明(483—493)中,累迁领军将军。文季虽不学,发言必有辞采,武帝谓曰:“南士无仆射,多历年所”。文季对曰:“南风不竞非,复一日当”,世善其对。明帝辅政,欲以为江州,文季陈让,称老不愿外出。延兴元年(494),迁尚书右仆射。明帝即位,加领太子詹事。建武二年(495),魏军南伐,明帝以为忧,诏文季镇寿春,文季入城,严加备守,魏军寻退。永元元年(499)转侯中左仆射,将军如故。始安王遥光反,其夜遣人掩取文季,欲以为都督,而文季已还台。明日与尚书令徐孝嗣坐南掖门上,时东昏已行杀戳,考嗣深怀忧虑,欲与论时事,文季辄引以他辞。孝嗣被害,其日先被召见,文季知败,举动如常,登车,顾曰:“此行恐往而不返也”。遂被杀于华林省,年五十八。朝野冤之,中兴元年(501)赠侍中司空,谥“忠宪”。《南史》本传。

沈瑀

沈瑀(南朝·齐)(451—509),字伯瑜,武康人。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谋反,昶先去之,及败,坐系狱。瑀诣台陈请,得免罪,由是知名。为奉朝请,尝诣齐尚书左丞殷弥,弥与语及政事,甚器之。竟陵王子良闻瑀名,引为府行参军,领扬州部传从事。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绳以法。子良甚相知赏,虽家事,皆以委之。复事刺史始安王遥光,尝使送入丁,速而无怨,遥光谓同使吏曰:“尔何不学沈瑀所为?”乃令瑀专知州狱事。湖熟县方山埭高峻,公私行侣为艰,明帝使瑀修之,乃开四洪,三日便办复。使筑赤山圹,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帝益善之。为建德令,教每人种十五株桑,四株柿

及梨、栗,女子半之,顷之成林。随陈伯之军至江州,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遂降。初,瑀与范云善,齐末尝就云宿,梦坐层梁柱上,至是,瑀为帝说之,帝曰“云得不死,此梦可验”,及帝即位,云深荐瑀,擢尚书右丞。时天下初定,陈伯之言“瑀催督运输,军国获济”,帝以为能,迁尚书驾部郎。瑀荐族人僧隆、僧照,有吏干,帝并纳之。又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瑀至,非讼诉无所通。县南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厚自封植,百姓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得自拟贵人?”悉使著芒履粗布,侍立终日。瑀廉洁自守,故得行其意。后为少府卿安南长史、寻阳太守,江州刺史萧颖达长史。瑀性崛强,每忤颖达,颖达作色曰“朝廷用君作行事邪?”瑀语人曰“我死而后己”,终不能倾侧面从。是日,为人杀于路,多谓颖达害焉。子续,屡讼之,遇颖达卒,事不穷竟。续乃布衣蔬食终其身。《南史》本传。

茹法亮

茹法亮(南朝·齐)(637—500),武康人。宋大明中(457—464),出身为小吏。宋末江州刺史萧颐以为典签,善阿谀,遂被委任。孝武末年,出家为道人。明帝初为兖州典签,累官至齐高帝冠军府行参军。元徽(473—477)初,除殿中将军,为晋王熙郢州典签。世祖镇盆城,授上江州典签,除南台御史,带松滋令。齐高帝建元初,除奉朝请,补东宫通事舍人。世祖即位,除员外郎,带南济阴太守。永明元年(484),除龙骧将军。永明二年(484),封望蔡县男,食邑三百户,转给事中,羽林监。七年(489)除临淮太守,转竟陵王司

徒中兵参军,巴东王子响于荆州杀僚佐,上遣军西上,使法亮宣旨,慰劳安抚,以疑畏不往。高宗即位,建武旧人鲜有存者,法亮以主署文事,故不见疑,位任如故。永泰元年(498),王敬则事平,法亮复受敕宣慰,出为大司农,64岁卒官。《南齐书》本传。

沈昭略

沈昭略(南朝·齐)(459—499),字茂隆,武康人。沈文季兄子,庆之孙。始为宋属官。性狂隽,使酒仗气,尝醉负杖还家,逢王景文子约,张目视之,曰:“汝是王约邪?何乃肥而痴?”约曰:“汝沈昭略邪?何乃瘦而狂?”昭略扶掌大笑曰:“瘦已胜肥,狂又胜痴”。昇明末(479),为相国西曹椽,(宰相下属机构“西曹”的副职)齐高帝赏之。及即位,谓王俭曰:“南士中有沈昭略,何职处之?”俭以拟前军将军,上可其奏。寻为中书郎,累迁侍中。王晏尝戏昭略曰:“贤叔可谓吴兴仆射”。昭略曰:“家叔晚登仆射,犹贤于尊君以卿为初荫”。永元中,与叔文季俱被召入华林省,茹法珍等进药酒,昭略怒骂徐孝嗣曰:“废昏立明,古今令典,宰相无才,致有今日”。以瓯投其面曰:“使为破面鬼”。孝嗣谓曰:“见卿使人想夏侯泰初。”答曰:“明府犹忆夏候,便是方寸不能都豁。下官见龙逢比干,欣然相对霍光,脱问明府,今日之事何辞答之?”为东昏候所杀,死时言笑自若,了无惧容。中兴元年(501)赠太常。《南史》本传。

沈满愿

沈满愿(南朝梁)(女),吴兴武康人。沈约的孙女。其夫为征西将军范靖。功于诗,是梁代女诗人。著有《沈满愿集》三卷,已佚。现存世作品有乐府《王昭君叹》二首、《挟琴歌》、《映水曲》、《登楼曲》、《越城曲》、《晨风行》、《彩毫怨》等,诗《戏萧娘》、《咏灯》、《咏王彩竹火笼》、《咏步摇花》等。其中《映水曲》、《登楼曲》、《晨风行》是她的代表作。《映水曲》本与其夫同题共作,满愿曾偕夫坐后园观洒翠池,又上洗心亭,二人共索笔砚作《映水曲》,她先成诗,云:“轻鬓学浮云,双娥拟初月。水澄正落钗,萍开理垂发”。

范靖见妻子将临水照影,水澄如镜境状和对镜理发的情状描绘得如此绝妙,十分惊讶,深叹不如。“水澄正落钗,萍开理垂发”成为千古名句。又如《登楼曲》:“凭高川陆近,望远阡陌多。相思隔重岭,相忆限长河。”

作诗讲究音声调和句式对整,且平浅易懂,很有具祖沈约遗风。

阮令嬴

阮令嬴(南朝·梁)(474—540),武康人,文宣皇太后。本姓石氏,父灵宝(会稽余姚人,徙居武康)。令嬴有姿色,初齐始安王遥光纳焉,遥光败,入东昏宫。建康城平,为武帝采女,在孕梦龙罩其床。天监元年(507)八月,生元帝于后宫。是日大赦。寻拜为修容,赐姓阮氏。尝随元帝出藩。大同六年(540)六月薨于江州。正寝时年六十七岁。其年十一月归葬江宁县通望山。谥日“宣”。元帝即位,有司奏追崇为文宣太后。还祔付小庙。承圣二年(553)追赠太后父,齐

故奉朝请石灵宝散骑常侍、左已将军,封武康县侯,母陈氏武康侯夫人。《南史》后妃传。

沈峻

沈峻(南朝·梁)(485—546)字士高。吴兴武康人,沈文阿之父。以儒学闻名梁世。他家世代务农,至沈峻好学,与舅太史叔明从师沈麟士门下,“积年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沈麟士死后才“遍游讲肆,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初为王国中尉,后迁侍郎兼国子助教,时史部郎陆倕垂与仆射徐勉以书荐他,说他特精于《周官》,并让他开讲,儒生刘岩、沈宏、沈熊等听后无不叹服。当时他兼五经博士,设馆讲授,听者常有数百人。后助中书舍人贺琛敕撰《梁官仪》,书成后兼中书通事舍人,出为武康令,卒于任上。还曾先后放任华容县令,员外散骑侍郎等职。

《梁书》、《南史》及明嘉靖、清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沈浚

沈浚(南朝·梁)(490—549),字叔源,武康人。宪孙。少涉学有才干。历任山阴、吴、建康令,有政绩并有能名。后为中书郎、尚书左丞。梁太清二年累官至御史中丞。时候景围台城,外援并至,景表请和,诏许之,遣右卫将军柳津与景盟歃。景知城内疾疫,因缓去期。城内知其背盟,复举烽鼓噪,后数日,景复进表请和,简文使浚往,景曰“即日向热,非复行时。政欲立效,求停,君可申闻。”浚曰“大将军意在得城,下风所闻已乏食,城内虽困,尚有兵粮,朝廷

恐和好乖贰,已密敕外军,若台城倾覆,勿以二宫为念,当以死雪耻。若不能决战,当深壁自守。大将军十万之众,将欲何资?”景横刀于膝,瞋目叱之。浚正色责景曰:“河南王人臣,而举兵向阙,今朝廷已赦罪结盟,口血未干,而复翻背,沈浚六十之年,且天子使也,奉命而行,何用见胁?径去,不顾。景汉曰是真司直也。”城陷还乡助张嵊举兵反景,为侯景所杀。《南史·沈演之传》。

姚僧垣

姚僧垣(南朝·梁)(499—583),字法卫。南朝名医。吴兴武康人。察父。出生于中医世家,少习医,好文史。24岁时梁武帝召入禁中面试,得到梁武帝的尝识,先后任过临川嗣王国左常侍、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殿中医师、大医正,加文德主帅、直阁将军。后由梁入北周,位遇甚重。陈宣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常苦心痛,乃令姚僧垣医治,其疾即愈。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无所觉知。很多医生珍视后都说已不可救。姚为之合汤,所患即愈。

姚僧垣医术高妙,为世人推崇,前后效验,不可胜记。至于诸蕃外域,咸请托之。姚编著了《集验方》12卷、《姚大夫集验方》、《姚大夫单方》《杂药方》等医学专著。有《梁后略》10卷行世。《北史》本传。

沈重

沈重(南朝·梁)(500—583),字子厚,武康人。少孤,居丧尽礼。及长,专心儒学,从师不远千里。博览群书,尤明《诗》及《左氏春秋》,梁武帝时历五经博士。后梁宣帝时,任都官尚书,领羽林监。

北周武帝时,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露门博士。保定末,诏令讨论五书,并校定钟律。天和中(569),在紫极殿讲三教义,朝士、儒生听者二千余人,凡所解释,咸相推伏。后梁明帝时拜散骑常侍、太常卿。隋文帝祭以太牢,赠使持节、上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博学多识,为当世儒宗。阴阳图纬、道经、释典,无不通涉。隋开皇三年(583)卒,年84岁。文帝遣舍人萧子宝祭以少牢,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著有《周礼义》31卷、《仪礼义》35卷、《礼记义》30卷、《毛诗义》28卷、《丧服经义》5卷、《周礼音》1卷、《毛诗音》10卷等。《北史》入本传。

沈旋

沈旋(南朝·梁)(生卒年不详),字士规,武康人。曾任中书侍郎、永嘉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司徒右长史。约卒后,袭父约爵位,太子仆。给事黄门侍郎、中抚军长史。后任招远将军、南康内史。以清治称,生活俭朴,性至孝。以母忧去官。因蔬食辟谷,服除犹绝粳、粱。终南康内史,溢“恭侯”。曾为父著《迩言》作注。行于世。弟趋,字孝鲤,亦知名。位黄门郎。《梁书·沈约传》。

沈炯

沈炯(南朝·梁)(约502—约560),字初明,一作礼明。武康人。瑀孙。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仕梁为尚书左户侍郎,出为吴令。候景之乱,吴郡太守袁正君入援,以炯监郡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后为景将宋子仙掌书记,复转事王僧

辩。凡羽檄军书,皆出其手。简文遇害,四方岳牧上表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特工。景平,梁元帝特封原乡县候,邑五百户。官从事中郎,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甚礼之,授仪同三司。归,绍泰二年(556),至都,历司农卿,御史中丞。陈武帝时知通直散骑常侍,中丞如故。陈文帝即位,重其才用,讨王琳、拒留异,立功封任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徒众以备战。以疾卒于吴中。赠侍中,谥恭子,有文集二十卷行世。《南史》本传。

沈钦

沈钦(南朝·陈)(503—569)武康人。陈世祖沈皇后兄。以征伐功,官至贞威将军,安州刺史。世祖即位,袭父爵建城候,知通直散骑常侍、持节、会稽等九郡诸军事、明威将军、会稽太守,入为侍中、左卫将军、卫尉卿。光大中(567),为尚书右仆射,寻迁左仆射。高宗即位,出为云麾将军、义兴太守,秩中二千石。卒,赠侍中、特进、翊左将军。谥曰成。《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沈众

沈众(南朝·梁)(503—558)字仲师。武康人。约之孙,父旋。好学,颇有文词。仕南朝梁为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时武帝制《千文诗》,众为之注解,与陈郡谢景,同时召见于文德殿,帝令众为竹赋。帝曰:“卿文体翩翩,可谓无忝尔祖。”当阳公萧大心为郢州刺史,以众为记室参军。寻除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兼敬骑常侍。聘魏还,迁骠骑、庐陵王咨议。侯景之乱,众表

于梁武帝,称家代所隶部曲,并在吴兴,求还召募,以讨贼,许之。及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余人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府陈,军容甚整,景深惮之。梁武于城内遥授众为太子右已率。京城陷,众降于景。景平,西上荆州。元帝以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司迁司徒左长史。江陵陷,为西魏所虏,寻逃还。敬宗承制,授御史中丞。绍泰元年(555),除侍中,迁左民沿书。陈武帝立,官中书令。永定二年(558),兼起部尚书,监起太极殿。性狷急,朝士消其吝啬不肯与人,自奉亦甚薄,因忿恨,遂历诋公卿,非议朝廷。武帝以其素有令望,不欲显诛,因其休假在武康赐死,时年五十六。《陈书》本传。

沈德威

沈德威(南朝·陈)(生卒年不详),字怀空,武康人。少有操行。梁太清末(549),遁于天目山筑室以居。虽处乱离,而笃学不倦,遂治经业。天嘉元年(560),征出都侍太子讲礼傅,学授太学博士,转国子助教。每自学还私室,即讲明道学,受业者百余人,率常如此。迁太常丞,兼五礼学士。寻为尚书仪曹郎,后为祠部郎。丁母忧,去职。祯明三年(589),入隋,官至秦王府主簿。年五十五岁卒。南朝《陈书》入本传。

沈文阿

沈文阿(南朝·陈)(503—563),字国卫,沈峻之子,武康人。少时习父业学文,精通三礼三传,为国事助教,五经博士。梁简文帝引

为东宫学士。萧纲撰《长春义记》,请文阿搜集异闻以充实内容。候景叛乱,萧纲派文阿募士卒援京,城陷后又与张嵊共保吴兴,嵊败后,他逃至山野。候喜闻其才,追寻更急,文阿在穷迫之下登树自缢,被人相救,自投而下,折断左臂。候景乱平,任吴兴郡原乡令、监江阴郡。敬帝绍泰元年(555)入为国子博士,深相礼遇,率领步兵校尉,兼掌礼仪,制订典章。入陈,沈文阿弃官还武康居,陈武帝大怒,遣使诛之。时宗人吴兴太守沈恪请缓其死,即锁缚押京,武帝视而笑曰“腐儒复何为者?”乃赦之。陈文帝即位,任通直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并掌管羽林监。仍令于东宫讲《孝经》、《论语》。

沈文阿著作颇多,有《仪礼》1卷、《春秋、左氏经传义略》、《孝经论语义疏》70余卷、《经典大义》18卷,行于世,儒者多传其学。清人为之辑《春秋左氏经传义略》。卒赠廷尉卿。《陈书》入本传。

沈恪

沈恪(南朝·陈)(510—583)字子恭。吴兴武康人。深沉有干局。梁新渝候萧映为郡将,召为主薄。映迁广州,以恪为参军,常领兵讨伐俚洞。卢子略之反,恪拒战有功,除中兵参军。高祖与恪同郡,情好甚昵。萧映卒后,高祖南讨李贲,仍遣妻子附恪还乡,寻补东宫直,后以岭南勋,除员外散骑侍郎,仍令召集宗人子弟。候景围台城,恪率所领人援,随例加右军将军。贼起东西二土山以逼城,城内亦作土山以应之。恪为东土山主,昼夜拒战,以功封东兴县候,邑五百户,迁员外散骑常侍。京城陷,恪閒行归乡里。高祖讨景,恪起兵相应,贼平,谒高祖于京口,即日授都军副,寻为郡司马。高祖谋讨王僧辨,恪预其谋。时僧辩婿杜龛镇吴兴,高祖使世祖还长城立栅备龛,又使恪还武康招集兵众。及僧辩诛,龛果遣副将杜泰袭长

城,恪率县兵追龛党,高祖寻遣周文育援长城,泰遁走。世祖与文育进军出郡,恪军亦至,屯于郡南。龛平,世祖袭东扬州刺史张彪,以恪监吴兴郡。太平元年(556),除宣猛将军、交州刺史,其年升永嘉太守,不拜,复令监吴兴郡。高祖受禅,令勒兵已敬帝如别宫,恪排闼人见曰:“恪经事萧家,决不奉命。”高祖嘉其意,以荡主王僧志代之,除吴兴太守。永定二年(558),徙监会稽郡,会余孝顷谋应王琳,出兵临川攻周迪,以恪为壮武将军,率兵救迪,孝顷闻恪至,退走。二年迁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智武将军、吴州刺史,寻除散骑常侍、忠武将军、会稽太守。世祖嗣位,进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建安、晋安、新宁、信安九郡诸军事,将军、太守如故。天嘉元年(560),增邑五百户。二年,征为左卫将军,俄出为都督郢、武、巴、定四州诸军事军师将军、郢州刺史。六年(565),迁护军将军。光大二年(568),迁使持节,都督荆、武、佑三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未之镇,改为护军将军。高宗即位,加散骑常侍,都督广、衡、交、越、成、定、新、合、罗、爱、德、宜、黄、利、安、石、双等十八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太建四年(572)征为领军将军,及代还,以途远不时至,为有司所奏免。十一年(579)起为散骑常侍卫尉卿,其年授平北将军,假节监南兖州。十二年,改授散骑常侍翊右将军,监南徐州。又遣电威将军裴子烈,领马五百匹,助恪缘江防戌。明年,入为卫尉卿,寻加侍中,迁护军将军。后主即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卒年74岁。赠翊左将军,诏给东园秘器,谥曰:“元”。子法兴嗣。《陈书》本传。

沈洙

沈洙(南朝·陈)(518—569),字弘道,武康人。山卿子。少好学,不妄交游。博字强记,通《三礼》、《春秋左氏传》,五经章句、诸子史书,问无不答。仕梁,为尚书祠部郎,时年二十余。后入士林馆为都讲。大同中(约540),学者多涉猎文史,习为章句,而洙独精思经术。吴郡朱异,会稽贺琛,甚嘉之。侯景之乱,洙窜临安,时陈文帝在焉,亲就习业。梁末为国子博士,与沈文阿同掌礼仪。武帝受禅,加员外散骑常侍。历扬州别驾从事史、大匠卿。有司奏:“建康令沈孝轨奉使关右迎丧,久而未返,其弟息欲除灵,内外即吉”。洙议曰:“礼有正变,又有从宜。”文帝时(560—565),累迁光禄寺卿,侍东宫。废帝嗣位,兼尚书左丞,衡阳五长史、行府国事。太建元年(569)卒。《南史》有本传。

沈不害

沈不害(南朝·陈)(518—580),字孝和,武康人。幼孤,好学。14岁为国子生,举明经。天嘉初(560),除衡阳王府中记室参军,兼嘉德殿学士。时自梁季丧乱,国学未立,不害上书曰:“立人建国,莫大于尊儒,成俗化民,必崇乎政教。今浊流已清,重氛式廓,宜宏礼乐,立胶庠。”帝优诏答之。又表改定乐章,诏使制三朝乐歌八首,合二十四曲,行之乐府。后为博士,领羽林监,敕修五礼,掌策文、谥议等事。太建中,位光禄卿、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卒。不害通经术,善属文,虽博综经典,而家无卷轴。每制文,操笔立成,曾无寻检。仆射周宏正尝称之曰:“沈生可谓意,圣人乎!”

所著《五经仪》100卷,文集14卷,行于世。《陈书》本传。

章耍儿

章耍儿(506—570),武康人。南朝陈武帝章皇后。本姓钮,父景明。为章氏所养,改姓章。后母苏。后少聪慧,美容仪,爪长五寸,色并红白。善书计,能诵诗及楚辞。武帝为长城县公,后拜夫人。永定元年(557)十月陈霸先为陈王,旋代梁为帝。武帝初娶同邑钱仲芳女,早卒。后乃娶章耍儿为夫人,及即位,立为皇后。追赠后父梁散骑侍郎,景明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授,拜后母苏安吉县君。二年(558),安吉君卒,与后父葬吴兴。明年追封后父为广德侯,谥曰“温”。武帝崩,与中书舍人蔡景历定计,秘不发丧。时衡阳献王昌未至,召文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宫曰“慈训”。废帝即位,后为太皇太后。光大二年(568),后下令黜废帝为临海王,命宣帝嗣立。太建元年(569)为皇太后。二年(570)三月丙申,崩于紫极殿,时年六十五。遗令丧事从俭,奠不用牲牢。其年四月,群臣上谥曰“宣”。葬万安陵。后亲属无在朝者,惟族兄钮洽官至中散大夫。《南史》后妃传。

章昭达

章昭达(南朝·陈)(518—571)字伯通。性倜傥,轻财尚气。武康人,初为梁属官。候景之乱,昭达率乡人援台城,中流矢,少一目。城陷,还里与世祖游,结君、臣分。文帝时为吴兴太守,委以将帅。世祖还长城(今长兴),杜龛遣将杜泰来攻,命昭达总知兵事,泰退走,因从讨龛。龛平,又从讨张彪于会稽,克之。除明威将军、定州刺史。时留异据东阳,高祖患之,使昭达为长山令,居其心腹。永定二年

(558),除武康令。世祖嗣位,除员外散骑常侍。天嘉元年(560)追论长城功,封欣乐县侯,邑一千户。寻拒王琳于芜湖,乘大舰中流而进,先锋发拍中贼舰,琳平,册勋第一。二年,除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巴、武、沅四州诸军事、智武将军、郢州刺史,增邑五百户,进号平西将军。周迪据临川反,诏昭达便道征之。迪败走,征为护军将军,给鼓吹一部,改封邵武县侯,增邑五百户。四年,陈宝应纳周迪复共寇临川,又以昭达为都督讨迪至东兴岭。迪走,昭达乃逾岭讨宝应,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之界,水陆为栅,昭达据上流,命伐木带枝叶为筏,施拍于其上,缀以大索,按甲不动,俄而暴雨,水长放筏,冲突水栅,尽破尽擒留异、宝应等,遂定闽中。授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初世祖梦昭达升于台铉告之,至是侍宴,世祖顾曰:“何以偿梦?”对曰: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除无以奉偿。又出为使,持节都督江、郢、吴三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常侍、仪同、鼓吹如故。废帝即位,迁征南将军,改封邵陵郡公。华皎反,遣使招之,昭达执送京师。皎平,进号征南大将军,增邑,并前二千五百户。秩满,征为中抚大将军。高宗即位,进号车骑大将军。以还朝迟留,降车骑将军,欧阳纥反岭南,诏昭达讨之,倍道奄至,纥恇忧不知所为,出顿洭口,多聚砂石,盛以竹笼,置水栅之外,用遏舟舰。昭达居上流,装舻造拍,令军人衔刀,潜行水中斫竹笼,因纵大舰随流突之,遂擒纥。广州平,进车骑大将军,迁司空。太建二年(570),征萧岿于江陵,时岿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遣将钱道戢、程文季等,乘轻舟袭之,焚其舟舰。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名曰:“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渡军粮。昭达命为长戢施于楼船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纵兵攻城,降之。三年遘疾,薨,年54岁。赠大将军,增邑五百户,给班剑二十人。昭达性严刻,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有所克捷,推动将帅,厨膳饮食,同于群下,将士以此附之。四年,配飨世祖庙廷。《陈史》本传。

沈迈

沈迈(南朝·陈)(519—570),武康人。沈君理第五叔。方正有干局。仕梁为尚书金部郎。陈永定(557—559)中,累迁中书郎。天嘉(560—566)中历太仆廷尉,出为镇东始兴王长史、会稽郡丞,行东扬州事。光大元年(567),徐尚书吏部郎。太建元年(569)迁为通直散骑常侍,侍东宫。二年(570)卒,时年52岁。赠散骑常侍。《陈书》沈君理传中有记载。

沈巡

沈巡(南朝·陈)(?—566),武康人。沈君理父。素与高祖皇帝相善。梁太清中(548)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梁元帝徽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警署金紫光禄大夫。陈天康元年(566)卒。诏赠侍中,领军将军,溢曰:“敬子”。《陈书》沈君理传中有记载。

沈君理

沈君理(南朝·陈)(525—573)字仲伦,巡子。武康人。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起兵湘东王法曹参军。高祖镇南徐州,父巡遣君理自东阳来谒高祖,器之。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稍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陈武帝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候,为吴郡太守。

时兵革未静,百姓荒弊,军国之用,咸资东境。君理召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悦服,以干理见称。世祖嗣位,征为侍中,迁左民尚书,未拜,为丹阳尹。天嘉三年(562),改前军将军。四年,侯安都徙镇江州,以本官监南徐州。六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566),以父忧去职。君理请往荆州迎丧,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令长兄君严往焉。及还,将葬,赠其父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敬子。其年夺情者三,不就。太建元年(569),服阕,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迁吏部尚书。二年,高宗(宣帝)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县侯,邑五百户。四年,加侍中。五年,迁尚书右仆射。卒,赠侍中、太子少傅,谥:“贞宪”。《陈书》本传。

沈妙容

沈妙容(南朝·陈)(530—605),法琛女,武康人。陈文宣皇后。父梁安前中録事参军。后十余岁,以梁大同(535—546)中归于文帝。当时侯景之乱,文帝(陈茜)为吴兴太守,后被收。陈武帝即位后,后为临川王妃。文帝即位,立为皇后。追赠后父法琛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封建城县侯,谥曰:“恭”,追赠后母高为绥安县君,溢曰:“定”。废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宫曰:“安德”。时宣帝与仆射到仲举舍人刘师知等,并受遣辅政。师知与仲举恒居,禁中参决众事,而宣帝为扬州刺史与左右三百人,入居尚书省,师知忌。宣帝权重矫,敕令还东府理州务。宣帝将出,毛喜止帝曰:“今若出外,便受制于人,如曹爽愿作富家,公不得也”。宣帝及称疾,召师知留与语,使毛喜先入言之于后,后曰:“今伯宗年幼,政事并委二郎,此非吾意”。喜又言于废帝,废帝曰:“此自师知等为,非朕意也”。喜出报宣帝,帝因囚师知,自入见后及帝,极陈师知之短,仍自草敕,请画以师知,付廷尉。其夜于狱赐死。自是政归宣帝。后忧闷,计无所出,乃密赂宦官者蒋裕,令诱建安人张安国,使据郡反冀。因此图帝安国事发,被诛。时后左右近侍颇知其事,后恐连逮党,与并杀之。宣帝即位,以后为文宣皇后。陈亡入隋。大业(605)初,自长安归于江南,顷之卒。兄钦袭爵建城侯,位尚书左仆射。钦素无技能,奉己而已,卒谥:“成”。子观嗣,颇有学识,官至御史中丞。《南史》后妃传。

沈君高

沈君高(南朝·陈)(532—578),字季高。君理弟,武康人。性刚直,有吏能。以家门外戚,早居清显。历太子舍人、洗马、中舍人、司空府从事中郎、廷尉卿。太建元年(569),东境大水,百姓饥弊,以君高为贞威将军、吴令,寻除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卫尉卿。出为宣远将军、平南长沙王长史、南海太守,行广州事,以女为王妃,固辞,不行。复为已尉卿。八年(576),诏授使节,都督交、广等十八州诸军事、宁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剌史。岭南俚、獠世相攻伐,君高本文吏,无武干,推心抚御,甚得民和。太建十年(578),卒于官,时年47岁。赠散骑常侍,谥:“祁子”。《陈书》沈君理传中记载。

沈客卿

沈客卿(南朝·陈)(?—589),武康人。出身小吏,善谈论,博涉群书。性残冷,专以剥削百姓为事。陈后主时,与施文庆同受委任,为中书舍人,掌税收,敛收杂税,增收商税,盘剥百姓,以供后主挥霍,隋军入建康,被杀。《辞海》有记载。

沈婺华

沈婺华(南朝·陈)(?—约627),武康人。陈后主沈皇后。其母为陈武帝之女、会稽穆公主所生。公主早亡,婺华尚年幼,而毁瘠过甚。及服毕,每岁时朔望恒独坐,涕泣哀动左右,内外敬异。太建二年(570)纳为太子妃。太建十四年(582)宣帝死,后主陈叔宝即位,立为皇后。后端静有识量,寡嗜欲,崇俭约,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后主在东宫,后父沈君理卒,居忧,处别殿,哀毁逾礼。后主遇后既薄,而张贵妃有宠,总后宫之政。后淡然,未尝有所忌怨。而身居俭约,衣服无锦绣之饰,左右近侍仅百许人。唯寻阅图史及释典为事,遇岁旱自暴而诵佛经,应时雨降,无子。养孙姬子胤为已子。后主淫侈日甚,后数上书谏争,当时称为贤后。后主将废之,而立张贵妃。会国亡,不果。及后主薨,后为哀词,文甚酸切。隋炀帝每巡幸,恒令从驾及。炀帝被杀,后自广陵过江,于毗陵天静为尼,名观音。贞观(627—649)初,卒。《南史》本传。

姚察

姚察(南朝·陈)(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是姚僧垣长子。六岁能诵书万余言,十二能属文,十三岁时已为萧纲(梁简文帝、文学家)所重,在东宫文士聚会上,为“儒者所称”。及长入官,文章之多冠于时。历经梁、陈、隋三朝。梁时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至佐著作,撰史。入陈时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袭封北绛郡公。授太子内舍人。性至孝,有人伦鉴,冲虚谦逊,不以所长矜人,专志著书,白首不倦。姚察于陈朝初年,曾参与《梁书》的编著,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

(589)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未竟的撰史工作。

著有《西聘道里记》、《汉书训纂》、《说林》、《玉玺记》、《建康三钟记》及文集二十卷。

姚最

姚最(隋)(约540—602),字士会,武康人。僧坦次子,兄姚察,在江南。他19岁时随父入关,天和中(北周武帝566—569)始习医。北周世宗,盛聚学徒校书于麟德殿,最预为学士。隋文帝践极,除太子门大夫。奉敕习医业,略尽其妙。以父忧去官,哀毁骨立。既免丧,袭爵北绛郡公,转蜀王秀(隋文帝第四子)友,迁秀府司马,及平陈,兄察至自江南,最自以非嫡以封爵让察,隋文帝许之。秀阴有异谋,姚最屡规切,不听。及败,帝穷治其事,诸臣并推过于秀,最独曰:“凡有不法,皆最所为,王实不知也。”榜讯,卒无异辞,竟坐诛。时论义之。《两浙各贤录》有记载。

沈君游

沈君游(隋)(?—573),一作君攸,武康人。沈巡子。官至后梁散骑常侍。博学,能文,善诗。原有集,已佚。《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沈君道

沈君道(隋)(生卒不详),一作居道。武康人,沈光父。仕陈,为吏部侍郎。陈灭,徙家长安。隋太子杨勇引署学士。后为汉王谅府掾,谅败,除名。《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沈君公

沈君公(隋)生卒不详,武康人。君游弟。有干局,美风仪,文章典正,特为后梁明帝所重。历中书黄门侍郎、御史中丞等职。自都官尚书为义兴王师,从奔陈,授侍中、太子詹事。隋平陈,以与同谋渡江,被杀。《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沈光

沈光(隋)(591—618),字总持,武康人。陈朝吏部侍郎沈君道子。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最。略综书记,微有词藻。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家贫,父兄并以佣书为事,光独交通轻侠,为京师恶少年所附。隋大业中,以骁勇之士随伐辽东,时用云梯攻城,光持十五丈长竿靠墙,拔竿上城,与敌短兵相接,击杀数十人。炀帝见壮而异之,驰召与语大悦,即日拜朝请大夫,赐宝刀良马。常置左右,亲顾渐密。未几,授为折冲将军赐遇优重。炀帝江都被杀,光潜构义勇,为之复仇。在征讨宇文化及战役中陈亡,时年28岁。《隋书》、民国《德清县志》东衡《沈氏家谱》有传。

沈法兴

沈法兴(隋)(?—620),湖州武康人,沈恪子。隋大业末任吴兴郡守。东阳郡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隋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佑讨之。俄而宇文化及弑炀帝於江都。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折服。义宁二年(618),联合元佑部将孙士汉、陈果仁,以诛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发自东阳行收兵将趋江都,下余杭郡,北至乌程,精兵6万。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袭杀之,据其城,遂定江表十余州,法兴自署江南道总管。后闻越王侗立,乃上表於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制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尚书左丞,徐令言为尚书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已南可指挥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便即诛戳,而言笑自若,由是将士解体。同时自称梁王,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宫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法兴三面受敌军数挫衂。陈棱寻被李子通围於江都,棱窘急送质求法兴,使其子纶领兵数万救之,子通率众攻,纶大败,乘胜渡江陷其京口。法兴使蒋元超拒之於陵亭(在丹阳县东47里),元超战死,法兴左右数百人投吴郡。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法兴至中路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孝辩觉之,法兴惧乃赴江死。

沈法兴以义宁二年(618)起兵,至武德三年(620)灭,前后历时3年,《旧唐书》有传。《辞海》中有条目记载。

沈孝澄

沈孝澄(唐)生卒不详,武康人。学通《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等九经,官国子博士。子山之,通《礼》、《传》、训诂,官校书郎。山之子,豪之,通《诗》、《礼》,举孝廉,并以儒学著名。

姚思廉

姚思廉(唐)(557—637),原名简,以字行。吴兴武康人,姚察之子。寡嗜欲,致力于学。陈亡后,迁家至吴中万安(今西安)。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事,以父丧免服,除补河间郡司法书佐。炀帝时迁代王侍读。入唐,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官至散骑常侍,丰城县男,是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唐初贞观年间,姚思廉与魏征同修《梁》、《陈》两朝历史。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629)至贞观十年(636),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魏征实际担任的是监修官,只在两史的本纪部分及《陈书》皇后传后写有几篇论赞。

《梁书》有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共五十六卷,书中无表、志。《梁志》帝纪中,《武帝纪》共三卷,其余简文帝、元帝各一卷。《诸夷传》所载周边国家与民族共三十二个,系统地记载了南海一些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其中所记的传说、物产、风俗以及同内地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交往情况,以及散见各传中的有关梁朝同北朝的对抗、屯田及农民起义等记述,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亦无表志。卒赠太常卿溢“康”。陪葬昭陵。《新唐书》本传。姚思廉虽为史学家,

但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在史文撰著上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书中是难能可贵的。

姚■

姚■(唐)(632—705),字令璋,湖州武康人。唐史学家姚思廉之孙。少时孤抚弟妹,以友爱称。博涉经史,有才辩。永徽(650—655)中,举明经擢第。累补太子宫门郎与司议郎、孟利贞等。奉令撰《瑶山玉彩书》。书成,迁秘书郎,调露中,累迁至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则天临朝,迁夏官侍郎,后从父弟同徐敬业之乱有涉,被贬桂州都督府长史。不久召拜为天官侍郎,善於选补,被时人称之。长寿二年(693),■迁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岁9月,坐事为司宾少卿,罢知政事。延载元年(694)擢拜纳言。证圣初(695)加秋官尚书同平章事。后又令王寿监造天枢至是,以功当尝爵一等。■表请回赠父一官,乃追赠其父豫州司户参军,博州刺史。天后(则天)将封嵩岳,命■捴知,撰仪注,并充封禅副使。及重造明堂,又令■充使都督,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后契丹犯塞,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为副使以备之。及还初左授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为官清正严明,受到则天尝识,并对侍臣曰:“凡为长官,能清自身者甚易,清得寮史者甚难,至於姚■,可谓兼之矣”。后又拜地官尚书,岁余转冬官尚书,仍西京留守,进爵为伯遇官名,复旧为工部尚书。神龙元年(705)卒,年74岁。遗令薄葬,赠越州都督。《二十五史》中的《旧唐书》列入人物传。据载:唐自永徽后,左右史唯仗使承旨,仗下某议不得闻,■以帝王谟训不可阙记,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赏宰相自撰,号时政记,以投吏官,时政有记自■始。《中国名人大辞典》有传。著作有《瑶山玉彩书》。

姚班

姚班(唐)(641—714),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孙。少好学,以勤苦自立。举明经,累除定汴沧虢幽等五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转秦州刺史,以善政有闻。玺书褒美,赐绢百匹。唐神龙元年(705),累封宣城郡公,三迁太子詹事,仍兼左庶子,时节愍太子举事不法,班四次上书进谏。唐中宗嘉其切。直时宫臣皆贬黜,唯班擢拜右散骑常侍,岁余迁秘书监。睿宗即位(710)累授户部尚书,转太子宾客。先天二年(713)加金紫光禄大夫,复拜户部尚书。班与兄■数年间,俱为定州刺史,户部尚书,时人荣之。开元二年(714)卒,时年74岁。

姚班曾祖姚察所撰《汉书训纂》,后之注者窃取为已说。班自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发明旧义,世咸脍炙之。班父登、兄■,武后朝以天宫(官)侍郎,同平章事。弟艇,中宗时官左庶子。以上《旧唐书》姚■传中有记载。

姚绍之

姚绍之(唐)(684—725),武康人。累迁监察御史。唐中宗(684)时武三思烝僭不轨,王同皎等谋杀之。事觉,诏绍之按治,以谋反罪,皆论族。擢为左台侍御史。后坐赃当死,以韦后女弟救请,免死,贬琼山尉,改授南陵令。不久潜回长安,万年尉捕击,折其足,终括州长史。

沈既济

沈既济(唐),生卒不详,德清人。唐建中初(780—781)宰相杨炎荐既济才堪,史任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后因得罪杨炎,遭谴逐,贬处州司户。后复入朝,官居礼部员外郎,卒于任上。

撰有《建中实录》十卷《任氏传》和传奇《枕中记》等书为时所称。《二十五史》中的“旧唐书”和《中国文学史》有记载。

沈皇后

唐睿贞皇后沈氏,德清沈易直女。唐开元(713—741)末,以良家女入东宫,选为广平王妃,实生德宗。天宝乱贼囚后东都,掖廷王入洛,复留宫中。时方北讨未及归长安。而河南为史思明所袭,遂失后所在。代宗立以德宗为皇太子,诏访后所在,不能得。德宗即位,乃先下诏赠后曾祖土衡太保,祖介福大傅,父易值太师,叔易良司空,易直子震太尉,一日封拜百二十七人。易直妻崔入谒,帝易服,召王韦美人出拜诏,崔勿答。建中元年(780)乃具册上皇太后,尊号“遣”。太臣备法驾,分遣诸沈,行州县物色咨访,终帝世竟无闻。宪宗即位,有司建言请因,大行皇帝启殡诏群臣为皇太后,发哀祔付,代宗庙奉祎衣,纳于元陵。《唐书》有传。

姚南仲

姚南仲(唐)(728—803),武康人。乾元(758—760)初,擢制科,授太子校书,累迁右补阙(唐官名,中书省侍从谏官)。大历十年(775),独孤皇后崩,代宗悼痛,诏迫城为陵,南仲上疏曰:“臣闻人臣宅于家,帝王宅于国,长安乃祖宗所宅,其可兴凿建陵其侧乎?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今西近宫阙,南逼大道,使近而可观,殁而复生,虽宫以侍之,可也,如今骨肉归土,魂无不之,虽欲自近,了复何益?且王者必据高明,烛幽隐,先皇所以因龙首而建望春也。今起陵目前,心一感伤,累日不能平,且匹夫向隅,满堂不乐,况万乘乎!天下谓何?陛下谥后以‘贞懿’,而终以亵,近臣窃惑焉。今国人皆曰后陵在迩,陛下将日省而时望焉。斯有损圣德,无益先后,欲宠反辱,惟陛下熟计”。疏奏帝嘉纳,进五品阶,以酬谠言坐善。宰相常兖,出令海盐,浙西观察使■滉,表为推官,擢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召还,四迁为御史中丞,改给事中,陕、虢观察使,拜义成节度使。监军薛盈珍毁南仲于朝,德宗惑之。俄遣小使程务盈诬表以罪,会南仲裨将曹文洽入奏,知其语,追至长乐驿杀务盈,投其诬表于厕,为二书一抵南仲,一治南仲冤,且自言杀务盈状,乃自杀。驿使以闻,帝骇异,南仲不自安,固请入朝。帝劳曰“盈珍挠卿政邪?”曰“不挠臣政。臣堕陛下法身。如盈珍辈所在有之,虽使羊杜复生,抚百姓,御三军,必不能成恺悌之化而正师建也”。帝默然,乃授尚书左仆射。贞元十九年(803)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保,溢曰“贞”。(《唐书》本传)按《唐书》载南仲华州下邽人。而旧志(人物表)载入,《艺文志》录权德舆《姚仆射集·序》亦云“吴兴武康人”故为补传。

孟郊

孟郊(唐)(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与皎然、陆羽等人交往,参加过湖州诗会的活动。曾旅居河阳(今湖南孟县),侨寓苏州等地。在苏州识韦应物,有赠诗。从贞元七年(791)起。三次应进士试,贞元十二年(796)始登第,时已46岁。贞元十六年(800),初仕溧阳(今江苏溧阳县)尉,因不屑俗务,不治官事,被罚半俸,于贞元二十二年(804)辞官。大约从贞元七年以后,他在长安、洛阳等地相继结识了韩愈、李观、李翱、张籍等人。与韩愈、李观相知尤深,李观早死,韩愈便成为孟郊的终生知己。

由于韩愈的推荐,孟郊于元和元年(806)入河南尹郑余庆幕,职司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随即定居洛阳。四年以后,解职居母丧。元和九年(814),郑庆余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孟郊受聘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是年8月,赴仕途中暴卒于阌乡(今河南阌乡县)。

孟郊出身寒微,50岁始为官,两度为官的时间都不长,总共六七年,终生贫困,衣食仰人,死后治丧并遗孀生计,也靠郑庆余、韩愈、张籍等人集资操理。

孟郊的乐府《游子吟》浅切而有古调,是一篇至情朴厚,脍炙人口的佳作。

东野诗,世传汴吴镂本5卷124篇。周安惠本10卷331篇,别本5卷340篇。蜀人蹇濬用退之赠郊句纂《咸池集》3卷180篇。华枕之校订影印宋刻《孟东野诗集》511篇。

沈傅师

沈傅师(唐)(769—827),德清人,沈既济之子。唐贞元十九年(804)进士及第,二十年登制科乙第。历任太子校书郎、鄂县尉、直史馆转左拾遗、左补阙并兼史职,迁司门员外郎,翰林学士,又任兵部郎中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兼御史中丞,又出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后又为尚书右丞出为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转宣州刺史,宣歙池观察使入为吏部侍郎。太和元年(827)卒,时年59岁。赠吏部尚书。

傅师为人性恬退无竞,他在史馆预修《宪宗实录》未成。生有子枢、询,皆登进士第。沈询曾历清显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咸通(860—874)中为户部尚书、潞州长史、昭义节度使。为政简易,性本恬和。奴归秦者通询侍者,询将戳之未果。奴结牙将为乱,夜攻府第,询举家遇害。沈傅师与其子传在《旧唐书》中收录记载。

沈颜

沈颜(五代·吴)(?—约920年),字可铸。德清人。唐天复元年(901)进士。入吴后累迁翰林学士。顺义年间去世。少善词藻,琴弈皆臻神境。时称“下水船”,言其为文精速,无不载也。尝疾当世文章浮靡,著《聱书》、《解聱书》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赞宁

赞宁(五代·后唐)(919—1001),俗姓高,祖先渤海人,隋末迁居德清。后梁贞明五年(919)生于德清金鹅山,后唐天成三年(928)出家杭州灵隐寺。清泰元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曾研习《四分律》,尤精《南山律》,时人称为“律虎”。吴越王钱俶叔闻其名,署为本国监坛,两浙僧统。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亡,宋太宗召询于滋福殿,赐号通慧。七年,充翰林史馆编修。奉诏撰高僧传。端拱元年(988)完成《大宋高僧传》30卷,《大宋僧史略》3卷,《内典集》152卷,《外学集》49卷。后历任左街讲经首座,西京教门事,汴京右街僧录、左街僧录。咸平四年(1001)卒。谥圆明大师。

除研究宗教外,还工文善诗,博识诸物,著有《物类相感志》、《笋谱》、《通论》等书。

卢革

卢革(宋),字仲辛。德清县永宁乡人。宋仁宗时举童子,知杭州。马亮见所为诗,欲以应秋贡,耻之勿就。年十六登第。庆历(1041—1048)中知龚州,时蛮人入寇,革经画军需,先事而集。尝谓岭外诸小郡,无城池甲兵之备,将为贼困,宜并省之。后侬智高来寇,九郡不守,皆如革虑。后知婺、泉二州,提点广东刑狱。累官至福建、湖南转运使。复请外,神宗谓宰相曰:革廉退如是,宜与嘉郡。遂知宣州。未几,以光禄致仕。哲宗即位,进通仪大夫。帝数以诏慰勉,引以为荣。退居于吴卒。年82岁。《宋史》入本传。

卢秉

卢秉(宋),字仲甫。德清人。革子。弱冠隽异,蒋堂深器之。皇祐元年(1049)中进士。浮沉州县二十年。王安石举充条例司官。神宗时奉使淮浙治盐政,提点淮浙刑狱。进两浙淮东制置发运副使,请罢献羡余。后知渭州,进室文阁待制。夏酋举国入侵,乘治兵分驻静边寨,纵击敌败溃而有功,诏褒赐服马金币,迁龙图阁直学士。以父老乞归省,移知湖州。元祐(1086—1094)中,知荆南。后被劾,降待制、提举洞霄宫以卒。《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维琳禅师

维琳禅师(宋)(?—1117),号无畏。武康人。沈约之后。好学能诗,苏轼通判杭州时,招往,多唱酬。尝以诗问东坡疾云“我口吞文殊,千里来问疾。若以默相酬,露柱皆笑出。”后退居本县西铜官山。毛滂为武康县令后,与维琳交往甚密,他在一首“访无畏庵维琳和尚诗”曰“踏遍武康境,铜山分外幽。师今提奥旨,谁不仰风流。松老巢玄鹤,车闲卧白牛。一时冠盖拥,欲去更迟留。”无畏庵、清奏亭、古月泉、毛公堂,皆琳所创。庵有松合抱,郡将欲取之,维琳预题诗其上云“大夫去作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只恐夜深明月下,误他千里鹤飞来。”县尉读其诗,禀报郡将,乃作罢。徵宗崇右道教,政和七年(1117),下诏“凡僧尼皆顶冠。”琳不受命,即集其徒跌坐而逝。遗言以二缶合其躯,葬山岭,后其徒谋改葬,启视,独瓶锡在焉。著作有《无畏大士集》二卷。

沈括

沈括(宋)(1031—1095),字存中,宋代政治家、科学家。钱塘(今属杭州)人,祖籍武康。宋至和元年(1054)就任沭阳主簿。嘉祐六年(1061)任宁国县令。嘉祐八年(1063)中进士,历官扬州司理参军,昭文馆校勘、提举司天监、巡视两浙路、太常丞、河北西路察访使、翰林学士、三司使等。熙宁十年(1077),王安石罢相,受诬劾,沈括被贬知宣州。元丰三年(1080),改知延州,加鄜延路经略使。屡破西夏犹边之兵,以功授龙图阁直学士。五年(1082),西夏陷永乐,括无力救援,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徙秀州,元祐三年(1088)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州(镇江)梦溪园。死后葬钱塘安溪太平山。生前自作墓志铭。安溪乡地介余杭与武康(今德清)之处,太平山在东苕溪之北。有叶落归根,归葬故里的夙愿。

沈括博学多识,对科学技术有精深研究,在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物理、生物、医学、文史、音乐、美术、卜算等,无所不通。都卓有成就,是全世界最早发现磁偏角的人,比哥伦布发现磁编角早400年。他根据自己实践经验,对天文仪器作了重大改进,写就《浑仪》、《浮漏》、《景表》等重要著作。编绘了《天下州县图》。搜集整理医药秘方,汇编《良方》一书。根据地质变迁成因原理,第一个提出“石油”的命名。主要著作《梦溪笔谈》26卷,另有《补笔谈》、《续笔谈》、《长兴集》、《灵苑方》及使辽时所撰《入国别录》等。其中《梦溪笔谈》为沈括毕生实践的总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注]据《宋史》记载,沈括为杭州钱塘人。但道光《武康县志》定为武康人,并说:“《宋史》载人里居,每多疏略,况劳志、栗志、程志、冯志皆详述沈括为武康人,则从史之略,不若从志之祥。”按《元刊

梦溪笔谈》陈仁子序作“吴兴沈存中”,又民国四年版《辞源》和1981年版《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都作“湖州人”。又按沈括中进士,嘉靖《武康县志》作嘉祐二年章衡榜,道光《武康县志》作嘉祐八年许将榜。现江苏省镇江文史资料(郑继棠文)也称沈括为祖籍武康。

刘士英

刘士英(宋)(1082—1126),字仲发。少笃学。年31岁登第,调武进尉,授温州教谕。徽宗宣和四年(1122),方腊拥众合围,士英环甲巡城,督厉士卒。王师继至,贼溃,城赖以全。事闻中丞郭三益,荐士英忠勇才略,可当方面。召对,赐章服,权通判太原府。至郡,未及期,金兵人寇,兵帅童贯有贰志,将如京师告急,实欲自免。士英谓:“太原乃国家咽喉之地。遂率通判方笈及兵官王禀,仗剑立城门外,以伺其出,贯遂寝行。郡守张孝纯,因士英仗义不回,始定守御计。时内外阻绝,郡遣蜡弹奏急于朝者三百余通,卒不报。城守逾年,粮尽矢竭,寇逾城纵火。士英与王禀持短兵接战谯门而死。时靖康丙午年秋,年45岁。谥曰“安节先生”。《湖州府志》有传。

沈晦

沈晦(宋)(1084—1149),字元用,号胥胥山。武康人。寄籍钱塘沈遘孙。宋宣和六年(1124)登进士第,廷对第一,除校书郎。历著作佐郎,给事中,集英殿修撰、知信州,知明州、处州、婺州,徽猷阁待制。被论妄用便宜指挥行事,降集英殿修撰,提举洞霄宫。寻复

官,知宣州、建康府。甫逾月,论罢。绍兴四年(1134),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寻提举洞霄宫。起为广西经略兼知静江府。招抚得法,边境以宁。进徽猷阁直学士,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卒谥“文懿”。所著诗文,多高古伟丽,不同凡响。《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沈与求

沈与求(宋)(1086—1137),字必先,号龟溪。德清人。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官殿中侍御史。累官御史中丞。知无不言,前后凡四百奏,言甚切直。高宗在会稽,与求以为宜进都建康,以图恢复。范宗尹年少为相,恐误国事。上不悦。出知台州,再除侍御史。值军储窘之,与求取古今屯田利害为集,议上之。尝谓人曰:近世人才,皆视宰相出处为进退,今当别其邪正,岂可谓一时所用皆不贤哉。人服其公,迁御史中丞,请诏大臣益修兵政。刘光世以方物为献,与求奏论,上命斥还之。内侍冯益擅穿皇城便门,与求请治其专恣。谍报刘豫造舟,请拘收水手以备缓急。转运副使徐康国进宣和间,问金、销金、屏障、什物,与求乞焚之,报可。与求知无不言,上时有所训敕。每曰:汝不识沈中丞邪?出为荆湖南路安抚使。绍兴四年(1134),除参知政事。金人将入寇,上谕辅臣当亲总六军,与求赞之,因奏敌人往来淮甸,当遣岳飞自上流击之。五年(1135),权知枢密院事。时张浚视师,有旨以其所区画送尚书省,与求不能平,曰:“三省枢密院乃奉行行府文书邪?”六年,浚复视师,不告之同列。与求叹曰:“此大事也,吾不与闻,何以居位。遂丐罢。”七年(1137)召除同知枢密院事。未几,迁知枢密院以卒。著作有《龟溪集》。

成无玷

成无玷(宋),字士悫。武康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调江山令。宰相李纲,荐其有文武材略,召对,除删定官。绍兴初(1131),金人犯顺天府(今北京),吕颐浩复荐擢守鄂州兼鄂州按抚使。修城垒,教士伍皆祖诸葛亮遗法,开屯田,积谷以充军饷,奏减民租十二万。高宗两赐御札褒美。靺鞨孛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靺鞨族,其乡长、邑长称“孛堇”)围急,无玷坚守,敌竟去。《西吴里话》有记述。

沈当

沈当(宋),字退夫。德清人。宋仁宗世举进士,赐同三礼出身,历官国子监丞。英宗登皇帝位,改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二子佑、伸俱举进士。初,邑有孔子庙不治,当出家资以为众倡,徙建于县之巽偶。奖励学者,相与讲明圣学,乡人化之。当父子衣冠之盛,侈然为一乡之望。卒后,秘阁校理钱藻为志其墓。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沈琯

沈琯(宋),字汝律。德清人。少入上庠,精通《春秋》。宣和间(1119—1125),任两浙漕运。王师收方腊,规划应办,民以不扰。既后奉使至燕云,金虏入寇,郭药师叛降。琯为药师所执,临以刀刃不动。虏遣同李邺赴阙议和,琯首陈虚实,乞召兵会河北邀击。不听。乃著作见为书,以摅忠愤。李纲荐除淮西帅,不赴。自号柯田山人

终老焉。著作有《南归录》、《经世录》。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沈畸

沈畸(宋),字德侔。德清人。宋元佑三年(1088)进士。崇宁(1102—1106)中任监察御史,疏陈十事,言花石扰民,土木弊国。沉费多,恩泽滥,议论异同,视察下情,最为剀切。后进殿中侍御史。尝经国子监门,有内侍从数骑突过,檄诸司之不获。入言之帝,为迹治抵罪。蔡京兴苏州钱狱,诛连甚众,死者甚多,帝意其非辜。畸受诏往按,即日释无佐证者七百余人。畸叹曰:“为天子耳目,可傅会权要,杀人以苟贵乎?”遂平反以闻。此事忤蔡京意,眨监信州酒税,削三秩。未几卒。既而有诏复羁管明州。使者到家,将发棺验实,子浚泣诉乃止。《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方淑

方淑(宋),字智善。19岁登进士,宋绍兴初(约1131)为丞德清。因爱溪山之胜,举家定居德清。历官通判、知州,召赴行在,累迁翰林学士。时秦桧当国,访以时事,淑直言无讳,大忤桧意,因之罢归。他通晓音律,尝著《切字》一卷。其居所常与中书舍人王洋、给事刘一止倘徉在慈相等山寺中,唱酬往返,以文墨相娱。时又有邹樗者,官将作主簿。亦以诗章得名。数人者,昔人列之乡贤中,将必有可重者。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卢知原

卢知原(宋)(?—1141),字行之。德清人。以父荫知歙县,累迁梓州路转运副使。以上疏言事忤王黼,罢去。后起为提点京东刑狱,政江西转运副使。徽宗尝其在蜀之功,赐三品服。先是纲运稽阻,知原悉意经理。寻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陀提举河北。高宗即位,知温州。缮甲兵,筑城堡。“游寇”不敢犯。高宗东幸,由海道输粟及金缯十余万,召见称奖。擢右文殿修撰,官内安抚使。后为都督府参谋官,两浙转运使,改知临安府。以徽猷阁待制奉祠归,绍兴十一年(1141)卒。《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卢法原

卢法原(宋)(?—1135),字立之。德清人。知原弟。以父荫补官,知雍丘县。累迁太府少卿,赐同上舍出身。徽宗时,使辽还迁司农卿。擢吏部尚书。以官秩履历总为一书,功过殿最,开卷了然,吏不能欺。王黼罢相,被牵连,罢为显谟阁待制。绍兴元年(1131)张浚承制,表知夔州,任端明殿学士、川陕宣抚处置副使。金人攻关辅,视山川险阻,法原分地置将,严为坚壁备御,前后屡捷,会兀术攻关,为吴阶所败。素与吴阶不睦,因讼其缓师乏兴等罪,为阶所劾,忧恨而卒。《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曾炎

曾炎(宋),字南仲。德清人。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授左迪功郎,泰州海陵尉,循左儒林郎,调徽州,教授更新学宫,课试精审有自,旁郡执信席下者,奉二亲就养,与其季燮俱立三乐斋,以见志。绍兴二年(1132)除司丞。五年(1135)知温州,僻良田以瞻养,济院以医,廪废疾无告者。民产子弃而勿乳,月以公钱给乳哺者,全活甚众。淳熙八年(1181)改通直郎,知江宁县,一意治民催科无扰,暇时采前辈嘉言善行,为邑政总类一书。迁大理主薄,请申饬榷酤利害之,禁时论韪之。庆元二年(1196)秋未获,海溢为灾,乐清尤甚,俱舟筏畚局以济捍之,奏蠲丁钱数千缗。水退修筑瑞安石冈,及平阳三斗门为东塘,以杀其冲,人赖其利,葛文定公必镇,越以最列,除尚书户部郎中,充全国正旦国信使。将行值宪圣慈烈之丧,授官燕山,凡命宴皆请去乐,及罢,燕射金悉勉。从使还,除户部郎中,淮西总领。寻除直敷文阁,福建转运副使,奏请委部使者,以翻诉之多寡当否为县令,殿最,详列赋税于契券之首,以革产去税存之患,二税不许高价折估。狱案以时奏报多见施行,又奏倚阁上四州积负盐本,并免州县所负,正税及亏收钱计有十六万缗,累岁困于郡邑,囚系者呼舞散去。而漕计视如始至增镪百万,悉付来者以宽氓征。嘉泰元年(1201)三月,诏入奏计,因论属县掊克之弊,上嘉纳之。除枢密院检讨文字,历左右司郎中,起居郎权,刑部侍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嘉定改元(1208)起,知婺州,宽捕节费,政声彻闻,以集英殿修撰,移镇合肥。会疾乞免,复提举隆兴玉隆万寿宫。年71岁卒。赠光禄大夫。晚年竟象简默,所造益深,自号觉翁。自少至老好学不倦,凡所著作温润典雅,有《觉庵集》。(攻愧集曾公神道碑)。民国《德清新志》有传。

沈枢

沈枢(南宋)(?—约1202),德清人,字持要。一作持正、持孝。绍兴十五年乙丑科(1145)进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后自湖南安扶使,进室文阁待制,卒年82岁。著有《通鉴总类》,门目繁多,便于操觚数典。

李彦颖

李彦颖(宋)(1119—1199),字秀叔,少端重强记。德清人。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用荐者为御台主簿。金人败盟,右正言尹穑颂言和议之便,上惑之,罢张浚督府。穑以和战守扣彦颖,彦颖曰人所见固不同,公既以和为是,曷不明陈于上前,穑大怒。自是为所排,改国子博士,权吏部郎中,擢右史兼兵部侍郎。张栻进讲,因及时事,语激切,上不悦。彦颖曰“栻所以敢直言,正为圣明在上,得尽爱君之诚耳。”上意解,张弑再登枢管,彦颖论说无寸长,人心不服。末几升詹事,权吏部尚书。后彦颖论贬新州。彦颖在东府,中官取旨发左藏封椿诸钱,动亿万计。彦颖言“虞允文建此库以备边,故日封椿,陛下苟以供妄费,失初意矣。”上矍然曰“卿言是。”自是绝不支。病羸力辞,出知绍兴府,进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家居。知婺州时,禁民屠牛,捐属县税13万3千缗。绍熙元年(1190)致仕。家居十载,自奉淡约,室无姬妾,与州县不相闻。卒时年81岁,赠少保,溢忠文。《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沈介

沈介(宋)(1121—1183),字德和。德清东衡人。宋绍兴八年(1138)年十八登进士。明年虏犯两淮,为荆湖制置使,累官兵部尚书。风采震耸,一知成都,以奉大夫致仕。乾道四年(1168)守信州,卓有清声,豪猾敛迹。去官之日,老幼随行数十里不忍舍去。避其奏议,著述皆藏于家。淳熙十年卒,归葬东衡方山。《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沈复

沈复(宋),字德之。德清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除宗正丞。历官工部侍郎。奏对当意,特拜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居朝凝然中立。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荆南、四川、镇江、福州,所至风采耸然。卒谥简肃。真德秀序其文,谓有古大臣謇谔之风。著作有《四益斋集》、《奏议》、《讲议》。《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沈诜

沈诜(宋)(1172—1245),字直之。德清人。以大父与求荫补京秩锁,厅赐出身。绍熙初(1190),光宗嗣位,历官左右司直,转运两浙。本路旧无试闱,诜于抱城北隅,列屋三百楹,岁减官钱甚多。奏蠲德清税务钱二万四千缗,初至漕额才十八万缗,去之日至六十余万。进太府卿,榜所居,堂曰“归来”。开禧中(1206)谒告家居。已

十年矣,召起归班。时韩侂胄议大举,诜论中兴与创业不同,今以所当保之基,冀不可必之功,宜审所处,莫若修备以观变。台臣谓其动摇国论,予祠去。淳祐(1241—1253)初,召任刑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卒。有《东溪集》。嘉靖《德清县志》、《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常懋

常懋(字)(?—1282),字长孺,武康人。显谟阁直学士同之,曾孙入太学。淳祐七年(1247)举进士,调常熟尉。公廉自持,调婺州推官疏决滞讼。称临安府尹马光祖又荐于朝,辟差平江府百万仓检察,不受。提点典狱属懋检,覆雪无锡翟氏冤狱。广德军郡有水灾,发社会仓粟,以活饥民,官吏难之,他先发救济,而后请。后为两浙转运使,禁戢吏奸。海盐岁为咸潮害庄稼,他请于朝庭捐金发粟,加修筑新塘3625丈,曰:海晏塘。后迁户部侍郎,受四方民词,务通下情,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兼刑部侍郎。德祐元年(1275),拜吏部尚书,以老病辞,累诏不许,专官趣行甚峻。懋以国步方艰,非臣子贪荣之时,力辞。恩数与庙堂议事不合,以疾谒告。二年(1276)春拜参知政事,为夏士林缴驳拜疏,出关后六年卒。《宋史》列传。

徐道隆

徐道隆(宋)(?—1276),字伯谦。祖籍德清。以父荫入官,历参军幕。宋德祐元年(1275)迁浙西提刑,权治安吉。时,元兵入平

江,范文虎、程鹏飞遗书使降,道隆焚书斩使。元兵至,知州事赵良淳知不可为,乃具公服自缢死。德祐二年(1276)元旦,舟出临湖门,元追兵及,军士死战,矢尽槊折,一军尽殁,道隆与子载孙为元兵所执,俱赴水死。《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游似

游似(宋)(?—1247),字景仁。原籍蜀之南充。后寓居于德清新市镇。嘉定十四年(1221)进士。历官为大理司直,升大理寺7丞迁太常丞,兼权兵部郎官,迁秘书丞兼权考功郎中、夔路转运判官,移潼州提点刑狱兼提举,以及礼部尚书兼侍读等。嘉熙三年(1239)正月,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四年闰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淳祐四年(1244)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仍奉朝请,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进爵郡公。五年(1245)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七年(1247)特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进爵国公。十一年(1251)转两官致仕薨,特赠少师,谥:“清献”。

似初喜吴兴山水,遂寓居于新市,至是占籍。《宋史》有本传。嘉靖《德清县志》有记载。

吴渊

吴渊(南宋)(?—1257),德清人,字道父,秘阁修撰柔胜之第三子,吴潜兄。号退庵。幼端重寡言,苦志力学,5岁丧母,哭泣哀慕如成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调建德县主簿,丞相史弥远留语竟

日大悦,谓曰:“君国器也”。改差浙东提举茶盐使司,干办公事。端平初(1234),政府欲用兵以据关守河为说,渊谓国家纵能取之,决不能守。丞相郑清之不乐,出知江州,差知镇江府节制司、江制置使皆不就,知武陵县改杨子县,兼淮东转运司,迁枢密院编修,官兼刑部郎官,再迁秘书丞,仍兼刑部郎官,继以宝章阁直学士,知太平州。寻兼江东转运使知镇江兼总领,进工部侍郎,升兵部侍郎,擢户部侍郎,再为总领。时两淮民流徙入境者40余万,渊亟加抚慰,升华文阁学士知隆兴府江西安抚使兼转运副使,岁大侵,讲行荒政,全活者七十八万人。改知镇江府兼都大提举,浙西沿海渚州军等处兵船,岁亦大水,无人员伤亡。后为沿江制置副使,知平江府,兼浙西两淮发运使,诏以渊兴利除害,与执政恩例,徙知福州,改知平江府兼发运史御史,三转至京湖安抚制置大使,拜观文学殿士,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并钱粮军马,调兵二万往援川蜀。宝祐五年(1257)正月,以功拜参知政事,越七日,卒。赠少师,渊有材略,然政尚严猛。著作有《易解》及《退庵文集》。《宋史》入传。明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吴潜

吴潜(宋)(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安徽宁国,随父徙居新市。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德军判官。丁父忧服,除授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通判嘉兴府,转朝散郎、尚书金部员外郎。绍定四年(1231)迁尚右郎,官都城。后又吏部员外郎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太府少卿、淮西总领、大府卿兼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潜直论忤时相罢奉千秋鸿禧祠,改秘阁修撰,权江西转运副使兼隆兴府主管、

江西安抚司、擢太常少卿。还先后任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知镇江府、宝谟阁直学士兼浙西都大提点,治权兵部尚书、浙西制置使、进工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宝谟阁学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华文阁学士知建宁府。丁母忧服,除转中大夫,试兵部尚书兼侍读,转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封金陵郡侯,以亢旱乞罢免,改资政殿学士,提举洞宵宫,改知福州兼本路安抚使。徙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召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淳祐十一年(1251)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以水灾乞解机政,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又四年授沿海制置大使,判庆元府。帝嘉纳,拜特进左丞相,进封庆国公。贾似道当权后,潜不肯附权要,政见不合落职。景定元年(1260)乃编置循州。景定三年(1262)五月,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德祐元年(1274)昭雪,追复元官。次年以太府卿柳岳请赠谥,特赠少师。归葬德清县礼辰门外张家山。吴氏故居在新市状元桥南吴家园。

吴潜工词善文,有《履斋遗集》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诗余激昂凄劲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为佳手。杂文虽所存不多,其中如《与史弥远》诸书,论辩明晰,犹想见岳岳不挠之概,是固不但其人品足重矣。”《宋史》有本传。

管道升

管道升(元)(1262—1319),女,字仲姬,德清茅山村(今属干山镇)人。自幼聪慧,能诗善画,翰墨诗章一学就会。嫁赵孟后,册封魏国夫人。仁宗为显示元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之奇事而扬名后世,命管道升和赵孟及其子赵雍的书法装为卷轴,藏秘书监。她曾画竹图送进皇宫,深受太后的优待。延祐六年(1319)五月十日

病卒,葬东衡里戏台山(今洛舍镇东衡村)。

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

其姐管道杲。湖州南浔姚氏妻,工诗善书,有《题仲姬画竹诗并跋》。

游汶

游汶(元),字鲁望。德清人。宋丞相似之孙。宋咸淳中(1270前后),历江西、江东、福建提点刑狱,俱有政声。贾似道当国,时事大非,汶与论世事,至于流涕。以与时相贾似道不合,罢官家居。德祐丙子(1276),元兵下江南,幼主北觐,遂抗节不仕,坚决不就福建总管之职。衣布袍,书其背曰:“前宋遗民,大元百姓。”不问燕居、叙会、晴雨、寒暑,末尝脱解。

论者谓:当与郑所南等同传。卒葬于其祖所营新市假山之阳。《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徐浚

徐浚(元),字英文。德清人。少有节概。以明经为国子生。宋咸淳中(1269)愤时宰之误国,率六馆诸生叶李等,抗疏乞诛贾似道,疏三上不报。继为提举。宋亡,遁于林野,志不再仕。元至元(1264—1294)中累召不起。言及宋故,辄然流涕。困而老死,门人私溢“安节先生”。

蔡舜卿

蔡舜卿(元),字宗皋。德清人。洪之七世孙。元朝至正年(1341—1368)进士。南宋亡初,其曾大父戒子若孙:“我家世食宋禄,受恩至深,而不能尽寸心,纾主忧,尸位素餐诚未能免尔子孙,凡遇新朝盛事,应宜退让,耕读田间,为太平民足矣,毋以爵禄为荣也!”故子孙皆不仕。至正中,诏曰:“凡有宋功臣后不仕者,身戳家奴”。舜卿不得已出而应试,连擢巍科。时福建吏治弛废,盗贼乘间起,而有司皆以蒙蔽为事。廷议以为地属诲疆,非精明有才望者不足以制之。乃除福建观察使。以清慎自矢,察廉能汰冗员,问民疾苦,事有可疑者必平反之。德政及民不可枚举。故闽人及后犹称道。舜卿天资茂敏好学,问有胜于己者必亲就之。读书目数行,下手不释卷。《明史参家乘》、民国《德清新志》有传。

骆士隆

骆士隆(明),字道升。武康人。明永乐癸未(1403)举人,会试以诖误,谪徙冀州。未几,以明经应荐,上亲试,拔置第六。时营宫殿,命采木川中,十载竣事,复命监工。寻出知安肃。廉明、勤恪,吏民畏怀。九载,擢保定府通判,民人周原等赴阙吁留,得旨加俸,仍视县事。复五年,擢知泰州。九载致政,父老有送至家者,归后居室萧然。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沈彬

沈彬(明)(1411—1469),字原质,号兰轩,是汉述善侯沈戎后裔。武康湘溪(上柏)人。登壬戌进士,官拜刑部主事,又进员外郎。生而庄重,学问宏邃,为人小心勤慎练达,为部长所信任,凡疑狱平反必与之裁制,并受到同僚所器重。天顺丁丑(1457),奉敕出为淮漕运理刑,以果敏著称,寻升云南清吏司郎中。司隶京畿,讼狱多于他司,彬明慎听断,死狱必求其生。以劳致疾,乞休家居。平时关注“樵牧”所苦,不以官势凌驾以百姓之上。居官清白,自守囊无余积。无嗣。沈彬死后,当时浙江参政宁良在他的“墓表”中写道:“天者诚不可测,而理者或有可诬矣!独公之名节,将与天地同垂不朽者,此公作之也非天报之也!”

沈彬曾为故里撰作《蔡孝女虎口救母》碑记、《舞阳候庙记》和《防风氏神庙》碑记等。还著有《蓝轩集》。

闻良辅

闻良辅(明),德清人。明洪武中贡入大学,授监察御史。奉命谕服海南、暹罗、琉球、苏门答腊、西洋等8国,归擢大理卿同十二使,廉察天下官吏,褫逐贪墨者,众风裁赫然,屡疏归养。永乐初(约1403年),以辅谙海外情,复遣往,宣扬德威,诸国悚服,表贡不绝。议者谓良辅功不在八王之下,擢广东按察司廉使,卒葬德清下舍村,声绩著《明一统志》。明嘉靖《德清县志》、清康熙《德清县志》有传。

胡王

胡瑄(明),字廷器,晚号木山居士,德清人。成化中(1477年前后)授官山东泰安州知州,再考以巡抚奏举,诏特进阶,■封其所自铨曹,请简佥按察司,事不果。秩满迁岳州府同知,考绩之京,途次疾卒。瑄喜吟咏,知属文,一时流辈中亦才隽者。著作有《木山居士集》。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张宁

张宁(明)(?—约1497),字靖之。德清人。景泰五年(1447)进士,授礼部给事中。历官都给事中大廷议事,必问张事中。七年(1449)英庙复辟谕谏弹劾,一不顾避。天顺中(约1461年)尝使朝鲜,其国之君臣,谓为中朝第一,上甚眷之。是年十月,皇太后生辰,礼部尚书姚夔仍故事设斋,建醮会百官,赴坛行委。宁言无益,徒伤大体,乞禁止,帝嘉纳之。未几,给事中王徽以牛玉事,劾大学士李贤得罪,宁率六科论救。成化初(约1466年)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期年善政具举,才高负志。巡按御史刘珂、张学连奏起之,英宗尝欲重用之不果。久居谏垣不为大臣所喜,既出守益郁郁不得志,以病免归家。言者屡荐,皆以疾辞,萧然物外,若将终身。弘治中(约1497年)以疾卒。宁于文章,自期手古之人,人品既高,书画亦在逸。收录于《明史列传》。

蔡震

蔡震(明),字南山。德清人。明成化二年(1466),尚英宗之女淳安公主,封驸马都尉,震行醇谨。正德(1506—1521)中,刘瑾下狱,诏廷讯,有问者,瑾辄指其人附己,廷臣无敢诘。震厉声曰:我皇家至戚,应不附迩趣,狱卒拷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1522—1566)中卒。赠“太保”,谥“康僖”。《明史彦家乘》、民国《德清新志》有传。

徐九思

徐九思(明),字一卿,号一斋。德清人。以《诗经》魁浙闱。明成化二年(1466)登第。授工部主事,升员外郎,迁郎中。历官逾十五年,超拜南京右通政。言者论其升迁之骤,因之罢归。比发,行李肃然,图书掩箧而已。迨里居食贫守约,与州县若不闻,诗文不失矩度。年八十二疾卒。著作有《一斋文集》。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俞丽妃

俞丽妃(明)(?—1502),县之五都澉村人。天顺四年(1460)被选入宫中,成化八年(1472),得幸进克娦,御未几,封端靖丽妃,诞公主一。弘治十五年(1502),赠宸妃。康熙《德清县志》有传。

谈俊

谈俊(明),字时英。德清人。成化五年(1469)选授南京广西道御史。久之擢佥闽宪。浦城有矿贼为民害,设法弭之。所部一疑狱,俊为终夕求其情,卒平反焉。丁内艰还,有同知与俊为同年,以白金致赙,不受。再转至江西按察副使,其备赣州,更四川。弘治乙丑(1505)谢归,于后圃构亭,讽咏终日。积书教子孙,继有兴者遇。正德(1506—1521)初,恩例进阶三品,年八十而卒。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祭中孚

蔡中孚(明)(?—1520),字信之,号玉良。德清人。弘治中选授福建道监察御史。十八年(1505)出按四川,还朝值父丧解官。正德初,起复御史,推入本科,参详台务。无几,擢大理寺右寺丞。时山西王府勿靖,奉命莅勘。竣事还奏,转左寺丞。五年(1510),以事左迁宝庆府同知。越三年,转贵州按察司佥事,已而报罢。正德庚辰疾卒。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徐九龄

徐九龄(明)(?—1523),字寿卿即。德清人。成化末(约1487年)授官礼部祠祭司主事。弘治中(1497年前后)丁外艰归,三年免丧,不复谒铨,竞以老疾致仕。正德初(1506年),遇例阶五品,嘉靖二年(1523)病卒。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周宏

周宏(明),字懋德。德清慈孝里人。早岁登第,筮仕工部主事。至正德(1506—1521)中历官应天府尹,明年陟南京工部右侍郎。孝陵毕工,钦赐表礼。六年(1511)冬引疾自陈,诏致仕归里,已而病卒。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吴江

吴江(明)(?—约1545),字从岷,号与斋。德清人。弘治中(约1507)筮仕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再考俱称,■封所自如其官。正德初,擢江西按察佥事。外艰服阳,改佥河南。时流贼猖獗,奉命兼督河北巡捕。寻迁山东布政司左参议,升山西按察副使,转河南布政司右参政,抚治南阳。正德十六年(1521)罢归,至嘉靖中疾卒。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陈霆

陈霆(明)(约1477—1550),字声伯,号水南,德清新市镇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针对明孝宗被庸医误诊致死一案,书呈《大王当张瑜科参》,遭张瑜同党刘瑾陷害入狱,杖三十棍。五年,刘瑾被杀,陈霆复官刑部主事。翌年(1511)出任山西提学佥事、按察司事、领敕督学。不久辞官归家,隐居新市渚山,从事著述。号水南居士。嘉靖中,屡

次征荐,均辞谢。著有《德清县志》、《仙潭志》、《两山墨谈》、《唐余纪传》、《绿乡墨义》、《渚山堂诗话》、《渚山堂词话》、《山堂琐语》、《宣靖备史》、《齐东野语》、《草堂遗音》、《水南稿》、《水南续集》、《水南闻居录》等共计一百余卷。

马三才

马三才(明),字思参,号松里。德清十六都人。移居杭县城外登云桥。父珑。明嘉靖癸卯(1543)举于乡,丁未(1547)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己酉(1549)授山东道监察御史,庚戌(1550)出按山东。壬子(1552)再按真顺等郡县。值岁大祲,请发帑帑赈济,减粮税,缓征输,开河疏道。甲寅(1554)督学京畿。重经术端文体,诸士响风。戊午(1558)拜太仆寺少卿,巡行郡邑,兴革事宜无不修举。由太仆历南京通政而外谪。庚申(1560)丁母忧后不出仕。与世不相闻,数与山人沈仕李奎,千户施经及乡大夫高光,州冕沈太常及陈鹤庆携榼湖山间,赋诗相唱和。逝年六十五。著有《自由堂稿》、《玉芝楼集》、《三巡奏议》等。民国《德清新志》有传。

蔡玘

蔡玘(明)(1495—1555),字玉卿,号夷轩,德清东衡人。嘉靖元年(1522)举人。师从湛甘泉,博综经籍,尤精于程朱理学,授福建延平府同知,代摄知府事务。尝语人曰:“守令为民之父母,应与民休息,政治不是捆柴,不宜束缚。如百姓侧目重足,畏避官吏,虽朝廷令行禁止。亦无补于长治久安。”故其为政推行慈、恕二字,民深感

德。任满归乡,读书谈道,乡居终身。卒后封中宪大夫。嘉靖四十三年九月,诰封通议大夫,兵部侍郎,列入福建名宦乡贤寺,妻妄俱赠淑人,合葬严家庄。民国《德清新志》有传。

骆文盛

骆文盛(明)(1496—1554),字质夫,号两溪,武康人。少年丧父,发愤读书。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两典文衡,均能得士。严嵩掌权后,借病辞职,筑屋于石城山麓,读书其中,非义一介不取。有恤刑使者出其,外郡富室遭遇重罪,挟厚资乞求请他说话脱罪,伏邻家数日,惮其严毅,不敢请而去。

善作文,尤擅诗,风格冲雅,时称骆五言,著有《两溪集》、明嘉靖《武康县志》。

蔡汝楠

蔡汝楠(明)(1516—1565),字子木,号白石。德清永和乡北界人(今洛舍章家桥)。儿时听湛若水讲学,辄有所悟。十八岁,明嘉靖十一年进士授行人。与唐应德、王勉之,皇甫兄弟,诗文切磋,崇尚自然,时琅琊历下,唱高华壮丽之音。号士才事,汝楠始慕之。而继渐不屑,也自行人为。在职十二年,他不附权相。循资出守归德,归德州也多巨盗,汝楠具条令约束,不数月,肃然治。啸聚改为郡。他知衡州,聚诸生经于石鼓书院,集诸弟子讲学。先是汝楠负异才,落笔妙天下。继叹曰:贤豪士不当,以才子终遂,屏铅华穷绝,学目

衡及豫,所得愈精,而诗文皆性灵矣。他任河南巡抚时,巨寇猖獗,势且压境,汝楠生机定策疆场,宴然晋北兵部右侍郎,掌京营、理戎政。嘉靖四十二年,任南京工部右侍郎。有《自知堂集》24卷、《说经扎记》。年五十卒。葬武康郭观山(今洛舍南庄郭家山)。《明史》中有传。

沈皇妃

沈皇妃(明),讳兆祥,德清人。锦衣卫指挥佥事九鼎之女。年十四时立为世宗朱厚熜禧嫔。嘉靖丙申(1536)九月,册立为宸妃,历升贵妃。穆宗登极,封为皇太妃。万历元年(1573)追赠太皇贵妃,徽溢曰:“恭顺”,安荣贞靖。(沈氏家谱)、嘉庆《德清县志》列传。

沈台

沈台(明),字子高。武康人。嘉靖中岁贡生,博学,工诗文,曾任江西南丰县训导。后迁沅江教谕,著有《南丰沅江宦游归田稿》,归安茅坤为之序。隆庆元年(1567),举乡饮酒正宾。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徐彦登

徐彦登(明),字允贤,号景雍。德清人。明万历己丑(1589)进士第四人,改翰林院庶吉士,出为山东道监察御史,视事西域、威名骤张。奉命按治陕西茶法,甫出关,即上言“关外边备单弱,宜增置

壁堡,搜简卒,乘报可哱。承恩刘东阳反于宁夏,挟敌为助,当事怵贼焰,欲议抚。彦登不胜愤,遗书言”。逆贼凭一城,乘衅妄动所恃敌,敌得利辄去,非有纵横之谋。今一狂竖胁大吏,投书悖慢,可叛可降,权皆在贼,诸公宜灭此,朝食奚事,抚为时贼敌既合,彦登虑,诸番或生心骚动,百方慰劳之益,发牧马赴大军”。军为之雄,洎贼平叙功及,彦登固辞避,而上书,请上勤政讲学,以为外宁,当有内忧,其临大事,善持论引义。慷慨如此,且精勤於所职事,无细巨,皆举其立社学,志茶马,创义田。皆起,坠振废垂诸经久,既报,命当按吴中,辞以地逼得广西,将发矣,会有以筐篚事,劾巡抚、四川都御史王继光者,语逮彦登,遂谢病归。未数月暴疾。卧一日,卒,年四十。著有《大雅堂集》行世。民国《德清新志》有传。

许孚远

许孚远(明)(1535—1604),字孟中,号敬庵。德清人。初受学于唐枢。嘉靖四十一年(1562)登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任主事。隆庆初(1567),首辅高拱荐起用为考功主事,出为广东佥事。万历时为两淮盐运司判官。历兵部郎中、建昌知府,暇辄讲学。万历二十年(1592)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州,御倭有方。许孚远在闽将僧田的十分之六没收充公,又募民垦海坛地八万三千亩,筑城建营房,聚兵以守,颇有政绩。居三年,擢南京大理卿,迁兵部右侍郎。调北京兵部左侍郎。数年后卒于家。赠南京工部尚书。谥“恭简”。学宗良知,为王阳明正传。

许孚远与当时名儒冯从吾、刘宗周、丁元荐友善。著有《论语述》、《敬和堂集》。

胡心得

胡心得(明),字襟寰。德清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为司牧,奉敕整饬金腾兵备,平滇南乱。后为都御史,抚郧阳、有政绩。《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胡友信

胡友信(明)(1516—1572),字成之,号思泉。德清文昌里人。天性孝,倜傥负奇,持大节,事继母以孝闻。家廉四壁,发愤读书,广览古集,研究理宗,为文必呕心洞胆。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御命封鲁藩,谢馈遗,勿受。授顺德知县。境内海寇窃发,诸恶少为贼耳目,友信悉句得之,乃严保甲,重连坐。有大寇犯香山,远迩震动。信率劲卒捣巢。诛其魁,余当解散。莅任三载,宪民轻法治严,百废渐举。学校城池,咸为更新。后令行禁止,更为宽大,教化兴邦,治行称海内第一。卒于官。含殓不具阖,邑驰走而恸之。

友信博通经史,与归有光齐名,称“归胡”。有《天一山稿》行世,明三百年制艺称大家者有八人,友信为其一。其政绩录刻澳中。归葬邑之吴羌山之阴。《中国名人大辞典》有传。

章嘉祯

章嘉祯(明)(约1550—1622),字元礼,号衡阳。德清东衡人。明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进士,授薄圻县令。万历二十四年

(1596)任当涂县令。值大水,邑有官圩感义圩,居当涂田之半,频姑溪,堤浸且溃,乃捐资励筑治,堤立成,远近流亡,以工代赈。当涂昔无桑、麦,乃广其种,妇女育蚕,水退乌麦早熟,济民艰食度荒。先是水旱,煌疫困连,为驱蝗祷苍天,广平粜行糜粥,施药给棺,征除寇,又立义仓社学以教之,适民治,地得金。颇有政绩。当地百姓感其仁义。万历二十年,海中丞向上推荐治行第一,赐令官居副驾部郎,寻改吏部司勋郎,大理寺左丞、南刑曹尚宝司寺丞,通政使参议、光禄寺寺丞等职。卒后葬故里。赠光禄寺卿。

曾为邑撰写《文明塔记》。著作有《姑熟集》、《南征集》。康熙《太平府志》、《德清县志》、光绪《当涂县志》有传。

章谟

章谟(明)(约1570—1620),别号定泓,德清东衡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任江西清江县令。在任期间,除奸厘弊,为政勤肃。任满后,擢升京师,因忤时左迁河间府同知,不久升迁东漕,差榷芜湖,主持酒运。后升迁屯田清吏司郎,主持修建孝端、孝靖两皇太后及神宗陵墓,监工勤劬负责。三陵告竣,光宗嘉其辛劳,御书其别号“定泓”二字墨宝赐赏。复差榷夏镇,因积劳成疾,卒于官,赠光禄寺卿,归葬东衡。

胡尔慥

胡尔慥(明)(约1573—约1647),字孟修,号厚庵。德清新市镇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任福宁州(今福建霞浦县)知州、福

建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兵部侍郎等职。祟祯十七年(1644),南明在南京建都,胡尔慥与长子胡襄到扬州随东阁大学士史可法抗清。其时任明南都御极起光禄寺卿,子胡襄任户部司事。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四月,清兵破扬州,明督师史可法殉难。胡尔慥慥父子潜回新市,数年后,见大势所趋,复明无望,胡尔慥慥效忠明朝绝食身亡,死于故居,终年约75岁。

方从哲

方从哲(明)(?—1628),字中涵,德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庶吉士,累次升迁至国子监祭酒。

万历四十一年(1613),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吴道南同时任命为阁臣。当时朝中以叶向高为宰辅,一切政事取决于向高。次年向高免职。他就成为首辅独揽大权。四十三年(1615),吴道南回京,恰逢张差入宫击太子事件,王之采探得隐情,加以宣露,从哲与道南指斥之采失实,神宗听信。道南被群臣攻击,适逢丁母忧归去。从哲请求另补阁臣,神宗认为一人足可办事,一直没有增添,他性格懦弱柔软,对国家大事上疏几次无效,便不再抗言,凡事顺从帝意,不作匡正。

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清兵攻克抚顺,朝廷震惊,但不数月,昏湎如故。他也自知朝臣叛心,坚决要求辞去相位,直至卧床40多天,内阁无人处理日常事务。神宗百般安慰,于是复起视朝。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崩,从哲和周嘉谟等五人为顾门大臣。八月初一,光宗常洛嗣位,原已有病,中官崔文升进泄导药,病情加重。朝臣上书从哲,希望他进言皇上保护身体,并确立继承人。他便偕群臣多次进言,要求用药谨慎。二十九日,鸿胪寺丞

李可灼进红丸,连服二丸后于九月初一清晨死亡。熹宗由校继位,朝臣纷纷弹劾李可灼,并数说从哲庇护之罪。给事中惠世扬直指从哲十罪三可杀。接着,张泼、袁化中、王允成等连连奏章,但熹宗不听。天启二年(1622),礼部尚书孙慎行追论“红丸案”,指斥从哲为弑逆不道。不久,李可灼戍边,崔文升滴放南京,从哲罢官。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为“挺击”、“红丸”、“移宫”三事翻案,编入《三朝要典》。免去李可灼罪,任崔文升为总督漕运。阉党徐大化也请从哲重新知政。但他自知逆于公论,居家不出。当年弹劾从哲的官吏,却被魏忠贤贬杀得一干二净。崇祯元年(1628)二月,他死于家中,赠“太傅”,谥“文端”。

骆从宇

骆从宇(明)(?—1631),号乾沙。武康人。明万历甲辰(1604)进士,改翰林。性格清高耿直,独立不倚。仙霞采木,首疏停止。都城警至,众皆失据,从宇以闲曹划兵,食若素习。魏珰推残正类,从宇遇诸朝,不一盼。珰使客来说,复峻拒之,遂夺职。珰败,起南礼部尚书。崇祯辛未(1631)卒于官。赠太子少保,赐祭葬。著有《澹然斋存集》。并作有《武康四先生文集序》。《通志》有记载。

沈戬谷

沈戬戬谷(明)(1594—1662),字子禧。号器车,德清新市人。明万历二十二年生。天启元年(1621)举人,崇祯七年(1634)会试中副榜,授于潜教谕,在苏东坡“绿筠轩”旧址造屋3间,天天和诸生讲

学,于潜文风振起。十年成进士,授河北枣强县令。遇荒年,捐薪办施粥所,救济难民。并平反冤狱多起。崇祯十五年,任刑部江西司主事,一年后因病回家。十七年(1644)任卢州府知府。闻北京失守,坐船到德州,便含痛回家。从此,博览群书,专心著作。康熙元年(1662)正月十五日卒,年69岁。

明亡改名,自号渚椒子。著有《仙潭后志》、《事辞辑类》、《怀荪私言》、《偶涉草》、《编年钞略》及诗文等共几百卷。同里陈玉仍撰《渚椒公传》,说他“诗律质直抒志,不事粉饰,文词古雅,驾西京而上。”

陈贵

陈贵(明),字南金。德清人。名医。少尝习举子业,长乃弃去。永乐间德清医学训科。贵精于理,明于术药,罔勿效,由此名声闻达京师。成祖患背痈,召征天下名医,邑令荐之赴京。贵施以秘方,上服而验。病愈。赐尚方吸御物及衣马,以旌赏之归,仍旧官。年八十三岁而卒。

骆骎曾

骆骎曾(明),字象先,号沆瀣。吴兴武康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考中进士,任福建瓯宁知县,后迁侍御史,被朝庭任命为江苏学政,驻节江阴。以刚正敢言播声海内。所传《骆骎曾疏草》,以强项正直为言臣所服,正如卷首李徵仪所作之序云:“若铨政、若言路、若河漕、弭盗,皆灼本洞原之计;醒徭役、汰墨吏,斥奸佞以清君侧,系披肝沥胆之言。识者谓实录焉。”

骆骎曾晚年督学南京,为国家甄拔人才,所得均属名士。传世有《爱日堂集》,诗歌淡雅,古文简洁。如泰昌元年(1620)所撰《武康县儒学记》,文章不枝不蔓,条理清晰。志书评其诗文:“为文浩瀚澜翻,宏中肆外……长才大略,有古理论之誉。”同时,尝续辑牛渚矶谪仙楼之题咏,为《谪仙楼集》。

骆母严氏,自幼督课甚严,故骎曾成名之后,事母至孝,曾请当时名家题“爱日堂”匾额,以表孝思。其曾祖父骆文盛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进士,职授翰林院编修。故邑人对其一门双进士颇为称誉,特上奏朝廷,建造“奕世科名坊”。

蔡奕琛

蔡奕琛(明),号韫先。德清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登第两榜起家,冬曹以敏开迁擢工部。缘惩一猾胥得谤,归杜门十余年。必犹冰净,兼逆焰炽张扬,波及其坚础。崇祯在御廷,臣累荐起,文选即上破情面,戒同和一疏,又特疏请选教职俾各就,本省人颇便之,(至康熙年间沿为成例)。前后重蒙圣奖。召对平台有愿:“宽文纲、尽人才”之语。不久奕琛由太常转京兆爱佐法驾行,三推大典至秉法廷尉。旋覆晋秩上台,万历二十二年(1594)秋,抱疴见今殿撰乡荐。未几卒。崇祀乡贤。

刘允明

刘允明(明)(?—1647),一名刘允,字以端,号古雪老人,德清县新市镇人。明书法家。刘光祖(1142—1222)后裔,工部主事刘在

明之弟。性耿介,明代不事科举,入清不求闻达。工诗文,善书法,楷、行、草书皆精,造诣很深,宗法王羲之、米芾、笔势雄健,犹劲挺拔,风神秀朗,作品甚丰。新市镇明因寺、仙潭第一山等额为其所题,尚有楷书砖刻留于民间。顺治四年(1647)为新市镇通仙桥之陆真人祠书碑。传世真迹有《自诗革书》轴,诗曰:“遥指云间数点红,笙歌正拥紫髯翁,那知爱酒龙山客,却在渔舟一叶中。”现藏德清县博物馆。另有《草书七绝诗》轴,《行书洛神赋》卷,原为蔡圭青先生收藏,曾于1963年春节在德清县历代书画展览会上展出,现藏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有传。

沈松

沈松(明),字如松。德清人。入官历知福建晋江县,三年奏绩。丁外艰回。嘉靖四年(1525)免丧,谒遭选,授广东道监察御史。未几,升佥事。停任逾久,起升山东布政司参议。已而罢归,嘉靖(1522—1566)中,疾卒。嘉靖《德清县志》有传。

蔡官治

蔡官治(明)(?—1645),字正庵,德清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已未科进士。授南京兵部郎。秩满,授真定知府(今河北正定县)。时逆珰魏忠贤建祠偏海内,恒山尤密。迩大吏屡督之,治特寝其事不报。高邑赵冢宰南星忤珰,免归,珰必欲杀之,矫旨命府行枷,旦微讥以意。治慨然曰:“吾岂散杀人媚人,以贻万世清议。”崇祯改元(1628)赵公子清衡赴阙讼冤曰:“臣及臣父非真定守,安得

至今日乎?人乃知其守正不阿,督学全楚,号得人其后登贤书、列朝右者,莫不称蔡夫子门下,盖自葛屺瞻先生后,所拔士尤号最盛。”乙酉(1645)夏六月卒。康熙《德清县志》有传。

贾宗悌

贾宗悌(明),号石燕。武康人。明万历丁未(1607)进士,知永宁县。开兴福渠以慨民田,至今赖之。官至潮州知府。在任上能按法度履行自己的的职守。告归未至家,卒。崇祀“乡贤”。按宗悌旧志列传作“忠悌”,误。《通志》有记载。

徐肇律

徐肇律(明),号遽知。武康人。诸生时,以文章为周宗建所赏,万历戊午(1618)举于乡。历官兵部武选郎,出知湖广宝庆府,执法不畏强御。岷藩横恣,惮其严明,为改辙。治有召伯祠,群人以肇律惠爱相似,为筑祠其旁,祀之。子曾量,岁贡生,任余干令,有声。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陈乾阳

陈乾阳(明),字潜夫,武康人。祖沾,以明经为山阳学博。迁粤西吴川知县。乾阳登夫启壬戌(1622)进士,授广信推官,分校乡闱

称得士。迁河南道御史,巡按南畿,惠威并著。崇祯间,三晋饥,奉命赍帑金十万赈之,又多方劝输,更得数万金,全活无算。迁大理寺丞,寻擢右佥都御史。卒,上震悼,赐祭一坛。《府志》、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胡钟麟

胡钟麟(明),号芝山,武康人。性颖敏。年十五六,父心丸授以性理,即能领悟。案头书“静观自得”四字,日夕沈思,学业大进。时邑侯周宗建,塑望集诸生执经辨难,钟麟所答,无不解颐。崇祯戊辰(1628)成进士,授刑曹,倜傥练达,遇事敢任。曹某诌附魏珰,毁炼诏狱,钟麟怒而笞之,朝论大快。京师旱甚,上步祷不得雨,钟麟曰:“自来召旱多有冤狱”,为奏释若干人,雨大注。典试黔中,分校武闱,并称得士。秩满,迁武选司。简任职方,绝请托,却馈遗。时机务倥偬,羽书旁午,中外咸倚重之,未几以疾卒。宦橐萧条,殓时,唯礼服数袭而已。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沈永裕

沈永裕(清),字仲舒。德清人。应旦子。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进士。以进士为江南砀山县知县。在职期间河水泛滥成灾,永裕出库银,籴麦济灾民,倾家赔补无所悔,又以俸代贫民纳租,深得当地百姓的称赞。康熙二十六年(1687)充江南乡试同考官。所得皆知名士。嘉庆《德清县志》有传。

杨鼎

杨鼎(清)(1613—约1693),字镇水。德清人。有文名,而武勇绝伦。顺治(1644—1661)初,邑中土贼蜂起,王七者为最,踞新塘宽华寺。鼎有妹嫁士林,王七闻其美,掠而欲纳之,不屈为所杀。鼎恨甚。侯元棐令德清,率乡勇剿贼,以次略平。以王七党与遣人招谕。七欲降,惧鼎为仇,对使者曰,侯鼎去乃降。次年当会试,鼎伪北行,贼侦鼎去,约期受抚。元棐虑七反复难制,伏壮勇诸要经置号火百步岭,偃旗焦山,城中诸苍栅集壮丁守之。七至,留贼党三里塘,从数十人入城,上阜安桥,时鼎潜匿市楼上,见七进,跃下就马上挟七,从者哗欲夺之,连击数人毙,疾走至县门,七至折肋死。其党欲为变,元棐发炮举旗,壮勇四集擒之。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中进士,年60岁。又十年,选授贵州平越县知县。告病归,十余年乃卒。嘉庆《德清县志》有传。

蔡启僔

蔡启僔(清)(1619—1683),字硕公,号昆旸。德清人。其父蔡奕琛。康熙九年(1670)进士,廷试第一,成为状元。时浙江发大水,启僔上书户部逐议。改折,召对宏得殿,赋诗称旨命。直南书房时,初设日讲官,即以启僔补。十一年(1672),充顺天主考官,与昆山徐乾学力挽时趋,得士王鸿绪、徐倬等卓异之士。先后历官右春坊、右赞善、卒,祀乡贤寺。

他工诗,善书法。著作有《燕游草》、《存园集》、《洪范五行传》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嘉庆《德清县志》有传。

徐倬

徐倬(清)(1624—1713),字方虎,号苹村,德清人。少聪颖,喜读书。10岁时就童子试,冠一军。17岁时游历会稽,得到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倪元璐的尝识,从学于倪元璐。时社事朋兴,倬耻事征逐,讲学于羌山菏浦之间。与钱秉镫、柴绍炳、陆圻酬唱,尤为吕留良交厚。少入谷应泰幕,为撰《明史纪事本末》。康熙十二年(1673),徐倬进士及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选入史馆,官编修,后因病归乡,休养10年,病愈后,入京转任国子司业之职,转翰林侍读学士,不久充任顺天乡试正考。以老告归。康熙帝南巡,徐倬呈所著《全唐诗录》一百卷,得到康熙帝嘉奖,并擢徐倬为礼部侍郎,亲自为此书作序文,赐币金刊板50年。徐倬89岁那年,康熙帝特赐“寿祺雅正”四大字匾额,逾年卒。

徐倬长于文,工诗古文辞。所著有《修吉堂文集》八卷,《应制集》二卷、《寓园小草》一卷,《燕台小草》一卷、《梧下杂钞》二卷、《苹蓼闲集》二卷、《甲乙友钞》一卷、《黄发集》二卷、《词集》二卷、《耄余残沈》二卷,后合刊之,统名《苹村类稿》共三十卷。

胡渭

胡渭(清)(1633—1714),字月出明,晚号东樵,明崇祯六年生于德清县北界文昌坊(今城关镇广场路)。年十二而孤,母沈携之避乱山谷间,十五为县学生,入太学,笃志经义,尤精舆地之学。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撰《一统志》,聘为协修,广泛接触地方志乘。三十六年,撰《禹贡锥指》20卷,图47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

“宋以来……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赡,此为冠矣”。梁启超说“《尚书》里头的单篇,最复杂的是《禹贡》,胡朏明著《禹贡锥指》,是为清代研究古地理之首。”其中导河一章,博考精思,对后世研究黄河变迁颇有价值。此外还著有《易图明辩》10卷、《吴兴典录》、《他山录》、《洪范正论》、《大学翼真》7卷等。

四十四年,康熙南巡,御书“耆年笃学”4字赐之。五十三年正月初九卒。年82岁。《清史稿》入儒林传。

子彦升,字圆贤。丙午科解元,雍正八年(1730)进士。刑部主事,改山东定陶县知县,著《春秋》、《说四书》、《丛书要录》,又于乐律尤有心得,著《乐律表微》8卷。《清史稿》有记载。

孙在丰

孙在丰(清)(1644—1689),字屺瞻。德清人。一作归安(湖州)。康熙九年(1670),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编修,直起居注,充日讲官。升侍讲学士,充《明史》总裁。累擢工部右侍郎。二十六年(1687)赴淮扬峻海口,治河。疏言开新不如循旧,筑高不如就低,拖远不如取近。卓有功勋。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卒于任。著有《通鉴讲义》、《东巡日记》、《下河集思録》。《清史稿》有传。

徐元正

徐元正(清)(1644—1720),字子正。德清人。倬子,清康熙二十四年(1684)进士,授编修。历吏部右侍郎,进左都御史,转工部尚书。操行严介,处事平恕,有古大臣风。三任文衡,所拔皆英俊。年

七十七卒。有《清献楼集》、《鸾坡存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入传。

潘汝奇

潘汝奇(清),字淡若。武康人。清顺治丙戌拔贡生。开始在嘉兴任教谕,迁海南乐会知县。时琼多海寇,宰是者皆居省会,汝奇独由间道之任。见公署倾颓,在城居民仅百户。乃招聚流亡,支官项买牛给种,教之耕获,三年成沃壤。寇至城下,防御多方。政暇督课多士,振兴文教。以母老,乞养归。遂不复仕,著有《海南集》行世。

潘汝奇曾作“官桥曲”四首。其中二首为:“溪南溪北带水横,县门遥接大桥平。时当夜半听传鼓,又报山钟度石城”。“旧日亭台傍大桥,顿城歌舞隔今宵。风流销尽前溪水,父老犹能记六朝”。《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许延邵

许延邵(清),字仲将。武康人。顺治戊戌(1658)进士。初任龙泉邑,甚荒陋,延邵为之督察考核,人争濯磨。升石阡府(今贵州石阡县)推官,谪建安县丞。寻授建昌知县,劝民开垦碎荒土,值军饷孔急,变产补之。调星子县(今江西星子县),置学田,修建白鹿洞书院,从者云集,几复紫阳之旧。迁永康州牧,南荒调敞,烟火寥寥,延邵为招抚之。内升礼、吏二部郎官,转授泉州知府,剔积弊,裁陋规,境内肃清。三年致仕归,宦橐萧然。

著有《黔阳集》、《修湄》、《玉阶》、《匡山》诸集行于世。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沈玉亮

沈玉亮(清)字瑶琴,一字齐村,号纫芳,武康人。清康熙年间诸生,屡次参加考试,不得志,于是专心文学,诗古文外,擅长谱曲,和洪升齐名。有《钟馗吓鬼曲》,嘲骂科场,十分深刻。北京图书馆藏有他写的杂剧《鸳鸯冢》,还有传奇《春富图》,已佚。他和吴陈琬同编《凤池集》刻于康熙四十四年(1706),末附杂剧一折。《四库全书》收录。

唐寅清

唐寅清(清)号岳麟。武康人。顺治己亥(1659)进士。由庶吉士改刑部主事,晋郎中,政多平允。丙午(1666),充同考官,能得士。性狷介,虽大力者未敢以私情。致仕后,布衣疏食,不异诸生。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赵瑜

赵瑜(清)字瑾叔,钱塘人。入武康籍。康熙年间在世,补博士弟子员。少年时就喜爱填曲,后来和洪升齐名。中年好作释氏装束,自称绣衲头陀,不饮酒,不食肉,但也不研习释理。家庭贫困,却不愿仰求于人。他所作曲,有《青霞锦》、《翠微楼》诸传奇,散曲亦工。

谈九乾

谈九乾(清)字震方。德清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沙河知县。县居南北冲要,土地贫瘠,九乾洞悉民艰,凡陋规加派革除殆尽,裭虎学霸,殛淫僧,开渠浚井,士民称便。后升礼部主事,改吏部,升员外郎,掌铨政。复监视河工。著作有《未庵侍草》、《诗余》、《使滇诗》、《从军草》、《淮浦诗》、《南游草》、《北游草》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其弟谈九叔,官至刑部现审司郎中。

骆维恭

骆维恭(清)字礼言。武康人。顺治间(1644—1661)以举人任黄岩教谕。迁蠡县(今河北蠡县)知县。性坦率,不阿谀上官,绳胥吏以法。

一生著作颇多,有《北游草》、《逸言四种》、《蠡吾集》、《九我堂集》、《烈女传说》行世。

唐靖

唐靖(清)字闻宣,武康人。少聪慧,年十三为诸生。性狷介,不妄与人交。厉志食贫,长于经济。邑令吴定远、韩樾,依后先尊礼之。靖因邑志多遗,乃穷挖博采,凡山川、人物、记序、歌谣、古迹所在,

无不记载周详。作《前溪逸志》四卷。县西铜官山矿,时有檄议开者,靖条列事宜,上之,深中利弊,其事遂寝(文详桐官山后)。士林引重者,以靖与韦人凤、陈之群为“前溪三子”,而陈、韦,犹畏服焉。另撰有《前溪集》。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戚麟祥

戚麟祥(清),德清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侍读学士。通河洛之学,并以之占验天象。因疾乞归,后以事遣戍宁古塔,释归后默默以终。著有《瓶谷笔记》、《舆地纂要》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胡会恩

胡会恩(清)(?—1713)字孟纶,号南苕,一作苕山,胡麒生之子。幼从叔胡渭学,康熙十一年(1672)以拔贡入都。十五年(1676)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编修,入直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十六年(1677)为顺天乡副主考。三十年(1691)补鸿寺少卿,旋升大理寺少卿。三十三年(1694)任兵部督辅左理事。三十七年(1698)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三十九年(1700)随康熙亲征厄鲁特获大捷,调兵部右侍郎。得帝宠信,随康熙南巡,帝得知其高祖为胡友信,特御书“名文实政”四字赐悬家庙,并御书“清芬堂”匾额。四十四年(1705)擢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五十一年(1712)四月任刑部尚书。五十二年(1713)五月卒于官,康熙赐葬于德清上柏姚家墩。居官以勤慎称。工诗文,有清瘦之致。善书法,

楷书工整严谨,行书学董其昌笔法。有《清芬堂集》、《赓飏集》(《四库总目》)、《秘阁集》等传世。《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有传。

陈之群

陈之群(清)字兴公,武康人。康熙十七年(1679)举人,诗本少陵,出入于明王李之间,发为篇章,思致沈雄,晚近诗教。陵夷,士大夫效颦元白,一倡百和,竞为揄扬之群,一切厌薄不与酬答,至若庆贺赠遗,尤所深鄙。有强之者,则毅然作色曰:“诗以道性情,乃至作羔雁耶文章,下笔千言学史汉,尤好留心词曲,于宫商律吕声情体制,研究精微”。著有《后汉集》。同治《湖州府志》有传。

徐禄宜

徐禄宜(清)字天益,武康人。康熙戊子恩贡生。性敏捷,不外露。幼从塾师学,讲授第唯唯,试之,了悟。长与名流讲习,悉心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关中张载,闽中朱熹诸书,有所得。为文以记大要,以明道为主,虽浅近平淡,绝无岸异,而义蕴自深。遇有学可言者,恒虚衷诚意与论是非可否。著有《存辨录》、《四子书义偶存录》、《左传列国分编》、《杜诗偶识》、《丽泽编》诸集。选太平学博士,多兴起。告归后,箪瓢不给,惟日孜孜。卒年八十有七。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许镇

许镇(清)字天倚。孚远从曾孙。德清人。少苦学博览群籍。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进士,授编修。雍正七年(1729)充贵州主考官,取中王士俊、程仁圻、王安德、王梦尧等号为得士。外出为江西南昌府知府,政尚宽厚,吏民便之。南昌素不知蚕事,镇仿孚远治建昌法,广为劝导,评列种桑之宜。蚕之节,刊为书通行郡属。后以公事失察,降级改刑部主事,乞终养归。修复东莱书院,与里人讲学,其中好聚书手,自雠校,丹黄不辍手。

镇子家驹,字嘶伯,笃志经学,操行醇和,乾隆十九年(1754),通任西安县教谕。嘉庆《德清县志》有传。

蔡彬

蔡彬(清)字与端。德清人。弱冠,乡试第一。后以庶吉士出为福建罗源县知县,一设义学课士,岁遣人取资于家,办官事行取。历吏部郎中,掌铨政社请属。后引疾归。嘉庆《德清县志》有传。

蔡升元

蔡升元(清)(1653—1722),字方麓,德清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状元。他有《传胪诗》云:“入对彤庭策万言,句胪高唱帝临轩。君恩独被臣家渥,十二年间两状元。”入直南书房,历宫坊,进詹事,阁学,擢左都御史(从一品)、礼部尚书。六十年告归。《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高怡

高怡(清)(约1662—1746),字仲友。武康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授江苏长洲知县。善听讼,不避权贵,秉公执法。长人号曰:“白面龙图”。迁鄜州知事(今陕西富县)。内擢监察御史,行取工部主事,考选山东道御史。以疏清建储,谪戍,时年已逾六十。浩然长往,其气愈壮。雍正四年(1726),以原职释归。卒年八十有五。道光《武康县志》有记载。《清史稿》有传。

胡绍芬

胡绍芬(清)(?—1733),字念曾。德清人。恩荫六品京员,擢河南开封兵备道。开封大水,衢巷间深二、三尺。绍芬于西门开水窦流积水,并建闸以时启闭。中牟至永城,贾鲁河故道久废,绍芬挑浚,以泄淤涨荥泽至兰阳,沿河地方多坍,旷粮额未除。辉县百泉,傍山田一亩,纳赋至二、三亩,绍芬摄藩司印,悉蠲免之。还调粮储盐,驿道厘定凤弊,革陋规。雍正十一年(1733)擢直隶按察使,卒。嘉庆《德清县志》有传。

沈铨

沈铨(清)(1682—1762),字衡之,号南频。德清新市人。工画花鸟走兽,以精密妍丽见长。亦善仕女,工秀绝伦,尝写花蕊夫人宫词为图,殊见佳妙。师从胡湄(字飞涛),青出于蓝。雍正七年

(1729)日本国王闻湄、铨师生之名,见沈铨所作《百马图》大悦,遣使聘之,时湄已卒,铨应聘偕弟子郑培、高钧、高乾赴日本,侨居长崎三年。号称画伯之圆山应举,报推重之,谓为“舶来画家第一”,一时学者甚多,熊斐氏为最著,对日本画坛影响甚大。其花鸟宗黄筌写生法,从明代院体脱胎而出,笔墨工致,赋色浓艳,注重渲染,形象逼真,富立体感。绘画题材以松、柏、鹤、鹿、猫、虎、马、牡丹、月季、山茶等居多。翎毛走兽勾勒精细,情态典雅,富有真趣,花草树石勾染精微,前后转折,合乎自然。归时国王及士大夫馈赆值巨万,适友人负官帑,憔悴几死,铨倾囊资助,黄行健有诗纪其事。传其法者,有从子沈天骧,弟子童衡、郑培、高钧、吴琦及汪清、陆仁心、王国丰等。传世作品有《松鹤图》轴、《封候图》轴,藏故宫博物院,《松鹿图》轴藏南京博物院;《五伦图》轴、《柏鹿图》轴藏苏州博物馆,《多吉图》轴藏上海文物商店,《锦鸡绶带图》、《喜报三台图》轴藏浙江省博物馆;《松月图》、《松鹿图》轴藏德清博物馆,《松鹤图》藏思无垢斋;《耄德洪基图》轴藏广东省博物馆;《鹿群图》、《鹤群图》、《凤鹤鸳鸯图》、《百喜图》等流到日本。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时年八十一岁,尚作《花鸟图》。《清史稿》有传,《中国古代画家辞典》入选。

徐志晋

徐志晋(清)字接三,号昼堂,武康人。生而嗜学,颖悟过人。乾隆丁酉以选拔贡成均(国子监),充四库全书馆誊录。已亥中京兆试,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进士。书成,议叙授内阁中书。嘉庆年间,再次升至陕西司郎中,补河南道御史。时直隶等省差务繁忙,岁复不登,志晋疏陈疾苦,娓娓数千言,悉中利弊。上命军机大臣传谕,是所奏,擢为山东登州府知府。志晋因登郡数被歉,甫下

车,即设法赈济,其余有裨地方者,次第举之,不逾年,以劳苦卒于官。道光《武康县志》有传。

沈志荣

沈志荣(清)字震东。德清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授广西罗城县知县。县地多盗,捐金立赏,格捕之盗,遂弭调荔波。有高黑苗梁姓毒居民,官莫能治,志荣请兵剿除之。古州用兵荔波,当孔道军兴,无乏以最,擢东兰州知府州,甫改流。志荣建学设营、修塍蓄水、政务修举,擢庆远府同知州(今广西宜山县),民泣留,乃使荣摄焉,后以同官事,罣误免归。嘉庆《德清县志》有传。

戚蓼生

戚蓼生(清)(约1730—1792),字念功,号晓塘。德清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三十九年任四川副主考,四十二年任河南正主考,旋调云南学政。四十七年出任江西南康府(今江西星子县)知府,升福建盐法道。五十六年出任福建按察使。次年冬卒于任。

为人风流倜傥,喜饮酒,好谐谑。但处事精明强干,案无留牍。居京期间,购得曹雪芹《石头记》早期抄本,大为赞叹,书序1篇,后人称为“戚本”,成为研究《红楼梦》重要版本之一。著有《竺湖春墅诗钞》5卷。

许祖京

许祖京(清)(1732—1805),字依之。德清人。许镇之孙。母蔡氏,书绅女,妻胡氏,承昊孙女。自少时受家学,兼得两外家文法。乡试第一。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授内阁中书,擢升侍读。两遇京察皆一等。乾隆四十二年(1777)充四川乡试主考官。旋出为云南驿盐道,就擢按察使,屡辨疑狱。悉得当姚州有劫盗,以刀背伤事主,司拟死罪,部驳谓刀背虽金刃,不当死。承审知州误拟,应降职。祖京言“州本拟如部所论,臣饬改之,咎在臣。”因嘉其得体,旋擢广东布政使。台湾林爽文作乱,两广总督率意调发,祖京抗牍言:“小丑当即平,不可无故困粤民”。总督欲劾其沮军,会台湾平,乃止。广东滨海民杂易扰,祖京治之。嘉庆十年(1805)卒,时年七十四。”

祖京疆识过人,少所见文字,至老不忘。在滇不置幕僚,文案皆亲定,又以余力训子为学。在内阁时充《一统志》纂修官,又修《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录》、《胜朝殉节臣录》。自著书有《书经述》八卷、诗四卷、《许氏谱》二卷。

沈孟坚

沈孟坚(清)(1706—1769),字赋亭,德清人。沈志荣兄之子。雍正八年(1730)进士,十年调任文武试同考官,次年出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南),后调枣阳县、湖北汉阳县知县。历仕至江宁府知府,为政清静,操守谨廉。在汉阳时江中多盗窃,孟坚于大别山下设盘诘所,又禁双飞燕,小舟不得夜行,牙行设三连票法,使买卖姓名货物可互考。乾隆十一年(1746)升贵州镇宁(今贵州镇宁县)知州。二十六年(1761)召入圆明园,四月出知松江府。后调江宁知府。江宁

江浦孟家嘴有煤矿,多请开采者,孟坚持不可。不久迁任十府督粮道事,奉命纂修《南巡盛典》,为人弹劾罢归。子存钊,字犀伯,直隶安平县知县。嘉庆《德清县志》有传。

徐秉敬

徐秉敬(清)(1739—1807),字用直,号寅哉。德清人。年三十领乾隆戊子(1768)乡蔫,由内阁中书充四库全书分校、文渊阁检阅、恪恭将事,荐升刑部山东司郎中,刑务重案,山东司最繁,以文尝膺是任,一秉遗训,精心比勘,在秋曹十余载,其详慎终始如之。迨部铨柳州理之裕,如摄平乐府(今广西平乐县),获巨盗惩之,以法风为之。敛三权道篆一为内监试,实心实政,所至皆然。年六十九岁卒于官。著有《约耕草堂诗》五卷,已梓行。民国《德清新志》有传。

蔡之定

蔡之定(清)(1745—1834),字麟昭,号生甫,晚号积谷山人。德清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嘉庆元年(1796)授编修,继任高宗实录馆总纂,嗣升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五年后,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河南正主考。十九年(1814),建议以纸币代银,受到“妄言乱政”处分,降为鸿胪寺少卿。晚年主讲钟山、蕺山两书院,以阐扬理学著称。擅书法,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号称四大书家。道光十四年(1834)九月初八卒。葬德清横塘圩风水墩。《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陈斌

陈斌(清)字陶邻,号白云。德清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官青阳知县(今安徽青阳县),调合肥,所至为之教化,兴社学,民不知蚕,教之种桑。升凤颖同知,署宁国府,被谪归。

他天资疆毅,通达古今,发抒而为文章,师经探道,辞约理该,视世之专事雕绘者不同,有《白云文集》。同治《湖州府志》有传。

戴振河

戴振河(清)字衣闻。德清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授永宁知县(今四川叙永县永宁河西),有善政。人署见供帐,知取于民,常平仓谷。旧时贵粜贱籴,官取其利。振河春贷秋价,不责耗。羡僻险岭为平路,行者方便。丁忧归、服阙、补松滋(今湖北松滋县)。邑有堤,岁修岁圮,亲督民修之,匝月工竣,而无岁修之扰,民名其堤曰:“戴公堤”。擢至礼部郎中,后出邵武知府,兴利除弊,三年不遣一役下乡。《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嘉庆《德清县志》有传。

徐以升

徐以升(清)字阶五,号恕斋。德清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工诗有《南陔堂诗集》十二卷。《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徐以升子开厚,乾隆十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开厚子天柱,

乾隆三十四年(1769)榜眼,徐天柱中举后,徐家从士林迁德清城内赵家弄,建榜眼宅第。

徐氏从徐倬、徐元正、徐以升、徐开厚、徐天柱五世入翰林,成为德清名门大族。

胡彦升

胡彦升(清)(约1700—1788),字竹轩、国贤。胡渭嫡孙。德清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由刑部主事改授山东定陶知县。以平冤狱免官,狱平不求复,回乡究心经史。著有《春秋说》、《四书近是》、《丛书要录》等。于乐律尤著心得,著《乐律表微》八卷,其中度律、审音、制调、考器,多正古人之谬,为乐家难得之作。《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清史》有传。

沈赤然

沈赤然(清)(1745—1816),字韫山,号梅村,罢官后号更生道人。家居德清新市。祖籍仁和(今属杭州)。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大桃知县,历置直隶平乡、南乐二县,补南宫改丰润。因事削级,知大城(今河北大城县),谢病免居官,以“勤、俭、公”三字自励,妄念不动。案牍不稽,胥史不能,高下其手,有“强项令”之称。在丰润倡设义学,士民德之。年少时攻读诗、古文辞。罢官后,著书为文,以辞达为主,不俚鄙,不失体裁。与杭州吴锡麒、绍兴章学诚交往密切。著有《五砚斋诗钞》二十卷、《文钞》十一卷、《公羊谷梁异同合评》四卷、《寄傲轩读书随笔》、《新市镇续

志》等。善书法,尤精草书,秀劲潇洒,有“铁划银钩”之誉。《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有传。

江毓荃

江毓荃(清)字巽斋,德清人。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潜心程朱之学,造诣纯粹,著有《读朱阶梯惕庵文集》、《清溪山麓诗集》。弟毓荪,字恒斋,诸生亦讲理学,以刘念台李二曲为宗,著有《怡萼轩诗》。同治《湖州府志》有传。

徐端

徐端(清)(约1754—1812),字肇之,号心如。德清新塘(今士林镇新塘村)入。乾隆四十九年(1784)起,历任河南兰仪同知、江苏淮安知府、淮徐道、江南副总河。嘉庆四年(1799)授饶州知府,七年擢徐州道江南河道总督等职。在任期间,深入治河工地,调查考察,与役夫同甘共苦。他所主持的曹州堤坝、郭家房堤坝、倪家滩疏浚等工程,发挥了拦洪、泄洪作用。为政清廉,贫寒终生,曾河患夺职。嘉庆十七年积劳病卒,赖人赙赠,始毕丧葬。

著有《安澜纪要》、《回澜纪要》。《中国人名大辞典》有传。《清史》入传。

徐养源

徐养源(清)(1758—1825),字新田,又字饴庵,清代经学家。祖居德清县寺林(今士林镇)徐家墩,后迁居县城赵家弄内(今城关镇赵家弄)。

徐养源幼承家学,13岁时,随做京官的父亲进京,以当时的名流学者为师,精三礼,通文书古音、历算与地理学,学问长进极大。嘉庆四年(1799),阮元为浙江巡抚,在西湖边筑诂经精舍,徐养源被聘请为主讲人之一。并担任了《尚书》、《礼仪》的校订工作。嘉庆六年(1801)为副贡。徐养源著作颇丰,有《周官故书考》、《仪礼今古文异同疏证》、《论语鲁读考》、《顽石庐经说》;另撰有《明堂说》、《六书考》、《周官五礼表》、《五官表》、《尚书黑水考》、《诸经文字异同》、《说文声类》、《古音备征记》、《律吕臆说》、《乐曲考》、《周髀解》、《九章重差补图》、《刘徽割圆表》、《对数新论》、《朝鲜疆域考》等28种。还参与了《德清县续志》的复审。现在北京图书馆藏有《徐饴庵先生遗书稿本》10册。《中国人名大辞典》有传。

徐熊飞

徐熊飞(清)(1762—1835),字子宣、渭扬,号雪庐。武康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尝客平湖,贫无以自存,阮元聘为杭州诂经精舍讲席。中岁,与杨芳灿、王豫等流连诗酒,名盛一时。晚家居,以著述自娱,授翰林院典籍衔。一生励志于学,有《白鹄山房诗集》、《前溪风土词》、《骈体文钞》、《前溪碑碣》、《武康伽蓝记》、《上柏志》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许宗彦

许宗彦(清)(1768—1818),字积卿,号周生。德清人。乾隆三十三年正月初一生。9岁能读经史,善属文。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兵部车驾司主事。

性清淡泊,衣食节俭,居官两月,便辞归故里。精天文、历数,得泰西推步秘法,自制浑金球,探求地球公转自转规律,曾观测到天王星。著《鉴止水斋集》20卷,对传统经学论点有所辨证。嘉庆十二年(1807),聘为《德清县续志》复审,批校稿本,遗留手迹两册,今藏南京图书馆。

妻梁德绳(1771—1847),字楚生,钱塘人,清代女作家。著《古春轩诗钞》及续完长篇弹词《再生缘》。《清史稿》中有传。

虞应樾

虞应樾(清)(1768—1849),字春枝,号春枝生。新市镇人。善画花鸟、兰竹,尤擅墨竹,宗法吴镇,写风、晴、雨、雪之态逸韵飘然,富书卷气。与严元照(1773—1817),奚疑(1771—1854),王献(号二樵,湖州人)友善,交契尤厚。尝为王献画《兰竹册》并贻札云:“老迈笔墨久荒,真所渭山中白云,不堪持赠”。传世作品有《竹石图》斗方,上有丙子年葛天佑题诗,道光二十九年(1849)作《竹石图》横幅,款署“道光己酉夏日,八十二老人写于齐尚楼,春枝生。”现均藏德清县博物馆。子淮金,副贡,孙燮森,秀才。应樾晚境弥适,故能优游艺事,82岁卒。《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国古代画家辞典》有传。

袁櫆

袁櫆(清)(1771—1841),字斗槐,号魁木。德清人。年十八入邑庠。乾隆己酉(1790)领乡荐。嘉庆元年(1796)会试第一,授刑部主事,复为提牢厅治官。看书至宵分不知倦。京师大水,灌入牢户。时适值宿,以两木支一扉,危坐达旦者数日,并饬吏卒,彻夜巡警。疫作广施药饵,洁其饮食居处,狱圄皆获就痊。丁母艰,遂不复仕。自撰楹联云:“无才但能闭户,有本且学治家。”平生节俭自持,未尝为口腹杀牲。衣服不尚华丽,年七十卒。临殁撰句云:“一日尚为人,务须为所当。为岂敢言老,百年有尽境。顺受尽而竟,尽何必求仙?其出处勤敏。”民国《德清新志》有传。

俞鸿渐

俞鸿渐(清)(1781—1846),字仪伯、剑华。世居德清城关东门外南埭圩。子俞曲园。父南庄,年五十,生鸿渐。至午勺躬教之无它师。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人后,游万全(河北万全县)至张家口,出居庸关,逾八达岭、怀来(今河北怀来县)。皆明代屯兵列戌的建筑,也看到了原诸部相争斗及休息的小艇。著有《印雪轩随笔》、《印雪轩文钞》、《印雪轩诗钞》、《读三国志随笔》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方履篯

方履篯(清)(1790—1831),字彦闻。江苏阳湖人,祖籍德清。清嘉庆二十三年举人。官福建闽县知县,多善政。学问渊博,工诗词及骈体文,尤嗜金石文字,遇残碣断碑,必手自扪拓以归。积纸万种,多《金石萃编》所未载。善隶书,精鉴赏,尤精志乘之学。撰有河内(今河南沁阳县)、武陟(河南武涉县)、永定(湖南大庸县)诸县志。尚有《金石粹编补正》、《万善花室文集》、《万善花室诗集》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沈天骧

沈天骧(清)(公元18世纪),字驾千,新市镇人。沈铨侄。善花卉、翎毛、走兽,画得其家法,用笔工整,设色绚丽,钩写兼用,颇有新意。惜年不永,故流传作品甚少。传世作品有乾隆三十年(1765)作《受天百禄图》,现存日本;乾隆三十八年(1773)作《秋蕉步鹤图》,款署:“乾隆癸已,浙西驾千沈天骧。”钤“沈天骧印”白文方印,“驾千”朱文方印,此幅为海内孤本,甚为珍贵,现藏德清县博物馆。《中国古代画家辞典》有传。

徐天柱

徐天柱(清)字擎士。德清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廷试为榜眼,授编修,入直上书房。年未五十,引疾归。杜门家居,以著

述为事。徐氏自倬至天柱,五世翰林。曹宗伯(秀先)赠联云:“前生慧性摩麟角,六世清声冠凤池”。

徐天柱著作颇多,其中有《易说》二卷,《尚书采获》十九卷,《读周礼》六卷,《左传补注》三卷,《运河考略》二卷,《冬心存》十四卷,《天藻楼诗稿》十六卷,《桐初书屋词稿》一卷等。同时,他又善书法,师学李北海,园劲苍秀,自成一家。《湖州府志》有本传。

沈云

沈云(清)字舒白,号闻亭,德清人。道光二十四年(1843)进士,官兴安(今江西横峰县)知县。负俊才,善古文,为沈垚、凌堃所折服,尝取闽人所著《台湾纪事本末参考》,他书删其繁,芜加以润色,编入凌氏《传经堂丛书》,又著有文集。同治《湖州府志》有传。

童衡

童衡(清)(公元18世纪),字聘三,号志丑,德清新市镇人。沈铨入室弟子。善画花卉,翎毛、走兽,尤擅画马、鹿、松鹤,笔墨工致,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深得乃师神形,几可乱真,声誉于时,日本人对其作甚为珍重。传世作品有《福禄来朝图》,现藏德清县博物馆(胡企曾先生捐献);乾隆三十四年(1769)作《五马图》,杭州集珍斋收藏;《骏马图》藏思无垢斋。《中国古代画家辞典》有传。

王诚

王诚(清)字存之,号松斋。武康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涉猎典籍,勤干校录,欲为湖州诗录补小传,虽未成,而搜采之功甚深。为人笃实,醇谨无江湖浮夸之习,故人愈重之,著有《松斋随笔》及《诗集》。同治《湖州府志》入艺文传。

吴琦

吴琦(清)(公元18世纪),字补之。德清新市镇人。沈铨弟子。擅长画松,喜作大幅,画笔纵恣奔放,沉着畅快,夭矫离奇,墨色苍润,风格奇崛,自具面目。曾有游广西归者,谓桂林至全州山中二百里古松奇形怪状,与琦所绘绝相形似。遂名闻遐尔,益复居奇。传世作品有《墨松图》,纸本,墨笔,款署:“补之”朱文方印,现藏德清县博物馆。(《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作吴锜,经考,应为琦)其从艺活动约在乾隆年间(1736—1795)。《中国古代画家辞典》有传。

谈德寿

谈德寿(清)清末同治、光绪间人,字壶山。德清人。少时致力书画,后为县衙小吏。工书、篆、隶皆精,隶书初学曹全碑、礼器碑,后学伊秉绶,劲秀古媚,甚似伊字。亦善篆刻,宗浙派,与朱芾(友岩)、徐立善(栗园)名闻苕霅。兼善花卉、翎毛,受“三任”影响,随意挥洒,设色妍雅,腴润遒劲,风韵不俗。传世作品有《双鸟菊石图》轴,现藏德清县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有传。

陈儒珍

陈儒珍(清)字访池,号三十六鸳鸯馆。德清县新市镇人。父陈芬,字补兰,善画花卉,用笔工整,设色明丽。儒珍幼承家学,所作花卉亦笔致清秀,元气氤氲,清疏雅逸,富书卷气,饶有韵致。尤善人物、仕女、宗法仇英,用笔流畅,神态逼肖。光绪年间在杭、嘉、湖地区名闻于时,与海上画派遥相呼应。偶作山水,尝在新市镇永灵东庙作《新市镇全图》六扇屏门壁画,以山水画手法画地理图,惜于1965年后被毁。传世作品有光绪十七年(1891)作的《松风琴韵图》,现藏德清县博物馆。弟毓珍,字俊夫,亦承家学,善画花卉、人物,先逝于兄,流传作品甚少(德清旧藏陈芬、陈毓芬作品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国古代画家辞典》有传。

俞林

俞林(清)(1814—1873),字壬甫,号芝石,晚号柯九老人。德清人。曲园兄。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咸丰三年(1853)以知县分发福建。在闽二十余年,官至福宁(今福建霞浦县)知府,所至有政绩。《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潘旭

潘旭(清)字东阳。祖籍德清,迁乌程(今属湖州)。先世以疡科闻名,至道光年间,已传六世。得世传,辨疮疡每以经络分析病机。

对本草、脉学亦有研究。撰有《外科汤头》、《疡科歌诀》、《疗疮一夕读》、《分经药性赋》、《医学集成》、《四言脉诀》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俞樾

俞樾(清)(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清道光元年十二月初二日生于德清县城东门外乌牛山麓南埭圩(今城关镇金火村)。二十四年(1844)中举人。三十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授编修,举家迁北京南柳巷。五年充国史馆协修。八月出任河南学政,次年二月主考。七年七月,御史曹泽(登庸)弹劾他所出试题割裂经学,被革职回京。八年春南归,居苏州饮马桥,时与陈奂、宋翔凤相交,切磋经学。十年返德清,后辗转绍兴、上虞、宁波、上海等地。同治元年(1862)春抵天津。四年秋,经两江总督李鸿章推荐,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六年冬,任杭州诂经精舍主讲。期间,先后至菱湖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箬溪书院讲学。十三年,在苏州马医科巷购地建宅,屋旁余地成曲尺形,叠石凿池,栽种花木,题名曲园。光绪二十四年,因年老辞去诂经精舍讲席。二十九年,乡举重逢(中举人满60周年),复任翰林院编修。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7年2月5日)卒,葬西湖三台山东麓。临终前作留别诗10首,代讣辞行。瑞安孙诒让在《哀世丈俞曲园》挽联中称:“一代硕师,名当在嘉定、高邮之上,方冀耄期集庆,齐算乔松,何因梦兆嗟叱,读两平议遗书,朴学销沉同堕泪;卅年私淑,愧末列赵商、张逸之班,况复父执凋零,半悲宿草,今又神归化鹤,拈三大帙手墨,余生孤露更吞声”。

一生著述颇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曲园杂纂》、《俞楼杂纂》、《茶香室丛钞》、《曲园自述诗》及《右台仙馆笔记》、《老圆》、《骊山传》、《梓童传》、《七侠五义》(改编本)等等。全部著作汇集为《春在堂全书》,凡500卷。

生平事迹,门人章炳麟著有《俞先生传》,周云青、徐澄、尤莹、陈乃乾等各编有《俞曲园先生年谱》。《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等书中有专传。

冯寿镜

冯寿镜(清)(1827—1894),字已亭,道光七年生。德清洛舍人。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占领德清,与蔡兆骐、钟丙熙等同策保卫桑梓。次年组织乡团局。架檀树炮于大通桥,拒东林山太平军过漾,坚守63天。乡境无恙,时人诨称冯妖。同治三年(1864),率乡团与犯境部队血战有功,授世袭营骑尉。每年例领国库粮饷。同治十年(1871)进士及第,任丹徒县知县。举凡邑内公益事业,莫不乐助。归隐后,协断德清疑案致误,案情昭雪,惧罪诈死。此后穴居十年,于光绪二十年卒。恩赠二品封典。平生与俞曲园厚谊,喜聚古董文物。

戴望

戴望(清)(1837—1873),字子高。德清人。4岁丧父,从小孤苦,发愤读书。9岁师乌程程大可,授读《周易》、《尚书》,正文字、明音读,奠定汉学基础。14岁得祖藏颜习斋书,读后惊叹,乃广求颜氏遗书。清咸丰七年(1857)至苏州请业于陈奂,得声韵、训诂经师家法。复从宋翔凤受《公羊春秋》,研究西汉儒说,专心治经。

同治四年(1865),两江总督曾国藩闻其名,聘为金陵书局编校,校勘周秦诸子。时会稽赵之谦以颜元、李塨书相赠,遂重研性理之学。后与瑞安孙诒让结为学侣,考订金文。孙氏云:“治此学惟先生知之最早,亦爱之独深”。古字颇具根底,生平作书,点画都据小篆。

同治八年,著《颜氏学记》10卷。梁启超曰:“学派的专史,清代有两名著,其一为李穆堂之《陆子学谱》,貌象山之真;其二为戴子高之《颜氏学记》10卷,表习斋之晦;可谓振裘挈领,心知其意者矣。”此外,著有《论语注》20卷,《证文》4卷,《管子校正》24卷,《滴麟堂遗集》4卷。

戴治学严谨,不畏权势。在金陵书局与曾国藩论经学,意见不合,便拍案大骂:“曾涤生如此不通,也配谈经?”曾笑而避之,曰:“子高又发疯了!”他日又相争如故。

一生颠沛流离,体衰多病,性情孤僻。同治十二年二月去世,年37岁,归葬湖州仁王山东麓。《清史稿》有记载。

傅云龙

傅云龙(1840—1901)取名云,小名酆生,字懋生,号醒夫。德清县钟管尚博(今尚坝村)人。出生于四川酆都。咸丰八年(1858),他给在成都的姨丈嵇稼堂作幕。公余有暇时,跟着嵇先生“学兵家言,兼及律学”。不久,到潼川知府阮祜处为幕客,后随阮祜(兼署叙州知府)主持蓬溪县馆务。咸丰十年(1860)又回到潼川,参与守城的军事谋划。此时改云酆为云龙。同年4月,在成都按察司供职。年底,阮祜署理永宁道,傅又随去永宁。同治二年(1863)以“从九品尽先补用”。同治三年与乌程(今湖州)李芝岩之女结婚。次年,为

成都发审局作幕。同治八年(1869)赴京在兵部任职,先后任兵部主事,后升郎中。光绪七年(1881)任《顺天府志》分纂,撰《方言考》。光绪十三年(1887),以《记中国自明以来与西洋交涉大略》和《铁道论》二文荣登榜首,考取清廷出洋游历大臣。作为外交特使,先后出使日本、美国、秘鲁、智利、巴西、加拿大、古巴、厄瓜多尔等八国,行程13万里。其间,搜集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交通、史地、风貌、物产、资源和民俗民情等资料。十五年(1889)归国。编著游历各国《图经》、《余纪》和游历诗集等。仅文字多达110多卷,且内容翔实,得到光绪帝褒奖。他以二品衔任北洋机器局会办兼海军衙门帮总办。后又兼任神机营机器局总办,官至二品。死后得一品封典,归葬德清县钟管镇后村。

傅云龙年轻时致力于经、史、文字和金石诸学,著作有《顺天府志》、《经政志》、《官师志》、《人物志》、《游历图经》、《游历图经余纪》、《不易介集》、《纂喜庐文一集》、《纂喜庐文二集》《纂喜庐文三集》、《纂喜庐诗二集》等千余卷。《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蔡汇沧

蔡汇沧(清)(1841—1906),字二源,德清县城区人。清道光二十一年生。家庭贫困,随观察陆存斋到广东,看到欧化东渐,于是专心学英文,有所得。同治五年(1866)以通判分发江苏,任赣榆(今江苏赣榆)县令,补柘林(今上海奉贤)通判,有政绩。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扩充租界,他是上海英租界会审谳员,奉令办事,和外国人反复辩论,才划到西华德路而止,当地百姓很是感激。任事七年,安静不出事故。二十九年(1903),北洋大臣袁世凯奏调随办商约,很看重他。三十年(1904)随钦差铁良查察东南各省事宜,对国

计民生,多所补救。三十一年(1905)十月,任山东登莱青胶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由于日夜办公,积劳成疾,这时距离日俄战争已久,海口有沉舰三艘,他向上级反映,全部捞起。巡抚杨士骧呈报京师,加二品衔。人们用“外交著绩,居官称廉”八个字称赞他。三十二年(1906)十二月十九日卒于任,年六十六。葬德清县城北郊,旧有牌楼石柱,俗呼“朝天猢狲”。上海人民怀念他,入祀上海县名宦祠。

长孙寿孙(1905—1952),曾任民国政府外交部秘书,广东省银行行长。

次孙寿康(1907—1972),留德医学博士,上海徐汇医院医师。

张和松张永源

张和松(清)(约1841—1908),原籍宁波,清同治九年(1870)与同乡人合伙在新市镇北街开设张裕泰饭店。后又独自经营,起名张一品。为招揽顾客,他注重羊肉烹调。由于选料考究,烧制精良,张一品羊肉声誉鹊起。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扩充店面,挂“张一品”金字招牌。

张永源(1892—1956),系张和松之子,张和松在光绪三十四年去世后,由他继业。延聘名厨掌勺,羊肉质量又有提高。民国13—14年间创制酱羊饺,以仙鹿为商标,价廉物美,人们争相购买。民国20年前后,张永源先后在上海、临平、塘栖、武康开设张一品分店。同时生产罐装酱羊肉,远销京、津、沪、穗及港、澳、新加坡等地。抗日战争爆发,市场萧条,营业清淡。解放后,张永源重整旗鼓,羊饺畅销不衰。1956年9月18日因病逝于新市。

徐曼仙

徐曼仙(清)(约1860—1912),德清县城关镇人。字畹兰。近代女红学家。从小喜读诗歌,10多岁时写的“牡丹纵属群芳冠,终逊东篱气节高”一诗,深得时人赞赏。后嫁湖州忠节公赵景贤之孙赵世昌。赵早逝。困境中,她萤窗雪案,终年孜孜披览《红楼梦》,终于写出了《红楼叶戏谱》,为我国女界进行红学研究开创了先河。

1906年,秋瑾在上海创刊《中国妇女》,提倡女权。不久,成立天足会,下设女子学校。徐曼仙被聘为女校国文讲席兼主笔。居沪期间,她积极参加革命,曾发起女子实业会、女子实业公司。被当时人们称誉为“开风气之先,为巾帼习练商业之滥觞”。

徐曼仙对古典诗词造诣很精深,时人评她“出入唐宋,无闺阁柔靡习气”。传世之作有《鬘华陀室诗草》。此外,还擅长丹青。民国初,她因疾归里,卒年51岁。

傅范初

傅范初(清)(1867—1912),字公羽,号曲溪。世居钟管尚博村。早年毕业于同文馆。著有《算学进阶》、《电化理解》、《地理杂志》等书。清光绪十五年(1889),考取会典馆绘图处誊录,著《会典图论》。1892年随办天津海运,著《海运利弊考》。1895年任颐和园电灯委员兼库房事,并理北洋机器局。1900年在沪创办制皂厂。

浙抚聂缉榘闻其名聘办工艺传习所,来学者400余人。他还精制罐头食品。有关工艺,化学各文,散见於工艺杂志。清各县设立教育会,本县首先奉行,乃推举为教育正会长,并助百金资开办学校。又以完政编查馆,奏设政治官报局。又发明无线电报连缀附电

式制电机实地试演壬子年(1912)南下至无锡遇时疫卒年六。《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俞陛云

俞陛云(清)(1868—1950),字阶青,号乐静居士,俞樾孙。德清人。同治七年三月十七日生于苏州。光绪二十四年(1898)殿试一甲三名(探花),授编修。二十八年出任四川副主考。翌年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

民国元年(1912)任浙江省图书馆监督(馆长)。3年聘为清史馆协修。移居北京,与爱新觉罗·溥仪私交甚厚。21年3月,溥仪执政伪满州国,邀请佐政。接书后怒不可遏,大骂“可恶”,撕信逐使,终生不与往来。26年芦沟桥事变后,居京郊寓舍,卖字谋生。

著有《蜀诗纪》、《小竹里馆吟草》、《乐静吟》、《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清代闺秀诗话》等。

1950年10月12日卒于北京。

蔡善宝

蔡善宝(清)(1869—1939),字师愚,号孟庵,德清人。清举人。历任陕西宝鸡泾阳、兴平、三原、长安等县知县,光绪三十一年,陕抚曹特保贤良。民国元年12月,任海宁县知事,二年内务部电辟入京,应任为内务部秘书。民国三年5月,简任肃政史。民国四年(1915)1月授上大夫给四等嘉禾章,11月任命为全国选举资格审查会审查员,晋三等嘉禾章。民国五年(1916)奉交国务院存记。民

国六年4月(1917)江苏省公署议长,晋升二等嘉禾章,12月任江苏政务厅厅长。

民国十九年卸任后,卜居苏州沧浪亭畔,与张仲仁、费仲深、邓孝先等缔结词社。

遗作有《观复堂诗集》八卷、《听潮音馆词集》三卷及《沧浪渔笛谱》一卷。

嵇慕陶

嵇慕陶(1871—1934),名侃,又名汉章。清同治十年九月十二日生于德清西葑漾(今勾里镇陈家圩)。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二月赴日本学习养蚕、制种。二十六年八月,毕业于日本东京蚕业讲习所(今东京农工大学)本科。回国后任蚕学馆教授。民国3年(1914),杭州纬成绸业公司增设缫丝部,聘为部长兼总工程师。兼任浙江省立甲种蚕桑学校教授。13年,回乡创办新市镇公利丝厂、崇德公利分厂。15年春辞职,又创办西葑漾利农改良土丝厂,任三厂总经理。还在德清、塘栖、新市等地设立茧行,自收、自烘、自缫。21年因“洋丝”充斥市场,蚕丝跌价而停办。他还重视教育,曾在西葑漾开办蚕丝讲习班和西葑小学。

民国23年8月病逝于杭州燕子弄寓所,归葬德清西葑漾漾东。

傅范钜

傅范钜(1879—1950),字子汉,原名范钑,小名镔,号述元。德清钟管人。傅云龙幼子,懂医学。先肄业于北洋机器局附设图算学堂,后毕业于北洋大学。清末先后任候补知州、花翎道员、陆军部军实司财政处郎中。民国后辞职,侍母亲移居苏州,后到上海居住。期间曾到北京,在盐务署总务处短期任职,又曾在浙江衢州任过几个月的电报局长。接着在上海南洋公学任英语和数学教习(相当于现在教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奉母亲移居杭州后挂牌行医,医术甚佳,有“傅一贴”雅号。

傅范钜天性恬淡,不喜欢在官场周旋,为人忠厚老实,待人宽厚,手脚勤快,与族人关系融洽,没有官宦子弟坏习气。通晓英语,热衷于动手制作家用铁木制品及电器安装。

1950年初夏去世,享年72岁。葬德清钟管尚博龙山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