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来凤亭(杨巨彬)

三面云林,六桥烟柳;一池清水,十里湖山。(吴寅)

初阳朝暾(驾沧)

积翠流霞,木石有灵开画卷;

攀岩控级,身心无悉即仙俦。(尚佐文撰王小勇书)

玛瑙为屏,霞飞五彩;楼台入画,瑞启八方。()

“西湖新十景”之“宝石流霞”在宝石山巅,即原“钱塘十八景”的“宝石风亭”所在地。

“宝石风亭”名源于山顶有座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的三角亭,浙江总督李卫曾题名“来凤”,取意宝石山“有振翅欲飞之凤凰”势,而保俶塔“宛如凤之翘首”。在这里远眺钱江,一片浩瀚;俯视西湖,波光潋滟,四望层林更似翡翠围幛,能在阳光中、浮云下、淡雾间,各呈不同风光。特别是在此地观霞,无论晴、晦、晨、夕或云、月、烟、雾,景色纷阵多变,真是“风光不与四时同”。所以,在“西湖新十景”中,定名为“宝石流霞”。

宝石山又名宝稷山和宝所山,由于山体是火成岩结构,论历史至少有1.4亿年了。因石质中嵌杂具有褚紫色玻璃样杂质,间以红白结晶体,(据化验其中含有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铁的结晶成分),所以能在阳光照耀下,发出流光闪烁、艳丽耀眼的异彩,似同镶嵌在山上的玛瑙。前人在塔西的一块巨石上,镌刻了“屯霞”二字以志奇观。因“宝石流霞”在宝石山上,必然要谈及保俶塔。在历史上,保俶塔的名称及来历均说法不一,据《咸淳临安志》、《武林旧事》、《西湖游览志》及《西湖志》等文献,称之宝石塔、宝所塔或保叔塔,顾名思义,其中“宝石”、“宝所”与山体相关,至于保叔一名的来源,据传说在北宋咸平初年(约998),有一名永保的盲僧募缘重修了宝塔,和尚在俗时人称“保叔”,最后便以为塔名。按,塔初建时为九级砖木结构,游人可登临四眺,据《四时幽赏录》载:“(塔)七级燃灯,周遭百盏,星丸错落,辉煌烛天,极目高空,恍九霄中下。”1933年杭州市长赵志游重修时,改为砖结构实心,今游人所见乃1997年大修后的宝塔。旧时有联:

雷峰如老衲,宝石似美人。(闻子将)

保叔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园,园似镜,镜照万国九州。(佚名)

上世纪80年代初,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西湖梦寻》及《涌幢小品》所云:“杭州有保俶塔,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弘俶朝宋,杭州家人恐其被留作人质,故建塔保佑平安归来,称塔为应天塔或保俶塔。”上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根据这个“史据”,正式定名为“保俶塔”。其实,把宝塔与钱弘俶朝宋联系起来的说法,在诸如《西湖游览志》、《西湖志》等史志上,都未予采用。

但据《武林梵志》称:“(塔)为吴越相吴延爽建。”吴系钱弘俶的舅舅,早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因谋乱而被放逐。所以,如真系延爽筑塔,则比弘俶携爱妃孙氏入京还早十五年。至于“咸平中僧永保重建”一说也表明不是和尚始建,而据钟毓龙先生考证:“在唐代已有之。”所以,在1933年《重修宝石塔记》说:“保叔者,宝石之误。”沙孟海先生与笔者曾先后在杭州的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要澄清历史,恢复原名。不过,因塔名“保叔”倒是引出了笑谈:以为既然塔名“保叔”,一定是嫂嫂造塔,祈求佑庇小叔子的,出现了“缘何保叔不保夫,叔何亲密夫何疏;纵然千顷西湖水,难洗嫂氏一身污”的打油诗。

来凤亭前有巨石形似倒立陀螺,因风吹能动故俗名风动石。但从湖上远远望去,又像寿星的脑袋,所以在钱缪八十大寿时,封为“寿星石”以祝祈与山河同寿。其东,原有一幢二层五开间的白色楼房,系清末由美国人梅藤更(即今浙二医院前身广济医院创办人)开办的麻风病院,该楼房建成后,遭到杭州人民的普遍反对,民国初由政府出资赎回,解放后拆除(在来凤亭下岩石上,仍留有宣扬基督教义的“在天有荣耀归帝,在地有和平喜悦归人”16个无款刻字)。

宝石山上尚有摩崖石刻:

宝石流霞(萧娴)宝石山(沙孟海)赤霞(孙克宏)山顶原有昭忠祠,祀三国时蜀汉名将关羽(云长)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杭人称“关岳庙”。系上海青红帮大佬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等为显帮会“兄弟义气”而建,时间约在1924年,与西泠桥边筑武松墓和购建杜庄同时(参见“武松墓”条)。现庙已圮,仅存牌坊,上有联:

祀典重春秋,湖山千古;威名齐汉宋,日月同光。(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