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德清一中校办企业

1975年,学校抽调教师办起电机修理部,设备简陋,人员稀少。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相继办起了特种耐火材料厂、沪江电子仪器厂、特种耐火材料二厂,加上原来的电机修理部和1987年开设的综合服务部,组成了以特种耐火材料厂为主体的拥有三厂二部的校办企业体系。有职工172人(包括农工)。厂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50平方米。共拥有资金240余万元,其中固定资产近90万元,流动资金近100万元,已折旧基金约26万元,福利基金15万元,奖励基金10万元。历年上缴学校约60万元,上缴主管部门约15万元,上缴国家税金约60万元。

特种耐火材料厂是一中校办企业的核心,专业生产硅酸铝保温材料。创建于1979年。当时学校借贷7万元资金,利用城东明星村一所旧机埠房子,就近扩建130平方米简易平房,雇用30名农工,开始投产。接着经营了五六年,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当时全县硅酸铝保温材料厂有90家之多,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该厂长期处于高消耗、低产量的状态,管理跟不上,质量不稳定,年产值始终不能超100万元,利润徘徊在10万元左右。1985年下半年起,该厂出现销售额下降、产品积压的状况,面临困境。经多次分析研究,为了改变现状,必须“一手抓技改,一手抓供销”:对内通过技术改革,挖掘潜力,降低消耗,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对外健全供销队伍,改革报酬制度,实行工效挂钩,广泛开拓市场。

1987年,该厂派遣有关人员到北京、通化、南京等地学习,抽调厂内骨干人员到南京玻纤研究院职工大学培训。同时聘请上海、南京等地专家来厂协助技术改造。技改工作以节能为重点,将原来一只手摇二极电弧炉,改造成两只三极自动控制电弧炉。此项改造使产量大增而能耗锐减,生产1吨产品,可节电2050度。同时又将除沙装置和压机改为自动化,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通过烘房改造,每吨产品可节煤0.92吨。以上三项改造就降低成本59万元。通过一系列改革,全年创净利从1986年的10万元迅速增长到55万余元,人均创利近5000元,在湖州市校办企业中名列榜首。

该厂技术力量较强,产品结构合理,检测手段齐全,产品质量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其中4个产品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国家级认可证书。该厂与上海的江南造船厂、高桥石化总公司、上钢五厂等二十多家用户和销售单位建立了业务关系,产品遍销杭州、苏、北京、天津、南京、广州州、汕头、厦门、宜兴等地区,并通过上海兴隆建材商店销往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该厂是中国建材工业保温材料协会的理事单位,全国高温棉大组副组长。1987年,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全国节能产品展览会,还到上海、厦门、海南等地参加了全国性展销会。

德清三中校办企业

学校勤工俭学活动始于1958年,以饲养种植为主,办起畜牧场,有平房12间,占地约200平方米,推广家畜、家禽良种,师生轮流参加饲养工作。同时为了开辟农业生产基地,发动师生开垦镇上零星废墟,改造近郊河浜荒滩,种植水稻、蔬菜。至20世纪60年代初撤销畜牧场。1971年,在“学农、学工”号召下,借用梅林公社黄墩大队土地,建立了一所学农分校”。师生分批到分校边劳动边上课,语文、政治课到附近农户搞社会调查、访贫问苦,数学课结合生产进行测量实习,物理课则就地举办手扶拖拉机学习班。

1978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借用土地由生产队收回,“学农分校”随之撤销,从此学校勤工俭学重点转向工业。

1974年秋,抽出教师一人,招收两名工人,办起电机修理车间。

1974年冬,扩建成新中五金电器厂。全厂拥有电机维修、冲件加工、钳工模具、变压器制造、电气性能测试等车间。学校挤出楼房9间作厂房,管理人员及工人共有20人(包括临时工人13人)。校办厂规模跃居全县之首,各校纷纷前往参观学习,有好几所学校的校办厂派工人前来要求技术培训。

新中五金电器厂主要产品是三相示教变压器制造工艺复杂,除主件还有不少附件,适合众多不同年龄的男女学生分散加工、接受劳动技术教育。该产品曾获嘉兴地区自制教具评比一等奖,在1976年上海市召开的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教学仪器展览暨订货会上也获得好评。产品销往杭州、宁波、丽水、台州等地区及杭州大学物理系实验室,汀西、安徽等省师范院校也曾来函订购。

该厂为了抓收入,兼营日光灯镇流器、电风扇变速器、代外厂加工电度表线圈等业务。1977年,改产单相可拆变压器。1978年,又改产白昼幻灯机。4年中先后生产的教学仪器有三相示教变压器200余台、移相装置200台、单相可拆变压器100台、幻灯机100台,总产值32.78万元,利润8.9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达3.8万元。

1980年停止生产教学仪器后,一度改产民用台式立式电风扇和农用玻璃钢喷雾器。1984年开始筹建新市涂料厂(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营),10月建成投产。产品系硅酸盐研究所最新科研成果,质量远超过一般涂料。由于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造成销售困难。

1986年,改建饴糖酱色厂。这一年突破了三中校办厂儿年来的徘徊局面,年创净利4.24万元(包括五金电器厂)。1987年初开始,经营管理上重点抓供销线,实行框定指标、超额计奖的政策。这一年全年产量350吨,比年度计划超产17%左右,获净利4.29万元,进入市先进校办厂行列。

三中校办企业走过十多年艰苦历程,取得了较多的经验和教训,终于建成了以饴糖酱色厂为核心的校办企业综合体系。企业自力更生拆建厂房(楼房)4间,购置了较多的机械设备,每年还为全校教职工办了不少实事。

三桥中学铸钢厂

三桥中学创办于1968年。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建校之初就办有小农场、林场、茶园,供师生课余参加生产劳动。1972年办起制刷厂,年产2万余只缫丝厂用的小刷子,为本县及邻县多数丝厂提供了方便。同年办起小煤窑,师生分批进驻矿区开采石煤。五年中采煤28000余吨,纯收入6.8万元。采煤不仅使师生经受艰苦劳动的锻炼,也为缓和本县能源紧张作出了贡献。

1976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帮助下,和当地公社联办铸钢厂。1980年,铸钢厂划归公社独办。学校另辟生产门路,和水泥厂挂钩办起水泥袋厂,并开展电机修理、电瓶修理等业务。1981年10月,铸钢厂复归学校单独经营。至1983年底,已拥有铸钢、电焊、车工、金工、修配等7个车间,自力更生扩建厂房900平方米,职工达70余人。仅两年时间,就渡过了由于重工业调整造成生产任务不足的难关,扭转了公社独办时的亏损局面,年产值达到30余万元,积累了资金24万元。1983年纯收入比1982年增长80%;1985年又比1984年增长282.6%,达11.86万元,居全县校办企业第三位。1981年10月至1987年底,铸钢厂已获得纯利44万多元,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由10万元增加到38万元。每年向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绍兴等地提供电梯、汽车、叉车、矿山机械、纺织机械、轧钢机械、工业泵等部件200余吨,当好机械工业配角。

学校始终把握勤工俭学的正确方向,坚持既能“聚财”又要“育人”。以校办厂为基础,经常组织师生参加工厂中的辅助性劳动。从1972年起,坚持劳动,从不间断。学校领导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办厂,以厂养校。十余年来,利用办厂收益,为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福利办了不少实事。从1975年起,先后为食堂打井,装自来水,建教工食堂,为有家属的教师建厨房,学校投资2.4万元。建造教学楼两幢(其中1幢系为小学建造),资金来源是县里拿小头,学校自力更生出大头,学校负担8.2万元。添置教室课桌100套,学生床铺25副,花费3500元。从1984年起,每年补充图书体育经费1000元,补充修缮费、公务费、教师奖金费约2万元。1975年,建教师宿舍600平方米,学校投资4.5万元。1983年,为中心小学教师建宿舍156平方米,学校投资1.1万元,并计划建两幢四层楼房,面积1400平方米。前后总共为学校提供了50余万元资金。从此基本解决了教师住房难的问题,使教师都能安心于农村学校工作。

三桥中学铸钢厂艰苦创业十余年,由于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主管部门表彰。1986年被评为“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7年被市教委授予“市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称号,同年又被县经委评为“技术进步先进单位”。

后坞乡中学砂片厂

后坞乡中学位于西部山区,经济落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费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办起了饲养场、茶场、蔬菜场、烧炭工场。自己动手建窑,上山砍柴烧炭,由学生挑到庾村供销利出售。

随着勤工俭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明确了指导方向:搞生产劳动或劳技活动,既要能“育人”,又要能“聚财”。1982年,学校在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选定一条简、精、稳的办厂道路。办厂因陋就简,经费开支精打细算,选定产品稳扎稳打、不冒风险。向外单位借债400元,租用一间20平方米的民房,由5个工人办起了后坞中学砂片厂。一分钱一片的砂轮片,许多人会不屑一顾,后坞中学砂片厂开始时也鲜为人知。然而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却本着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刻苦精神申,坚定不移地在认准的道路上走下去。由于资金短缺、家底薄,别的厂采购原材料——金刚砂,都以吨计算,而他们采购只能5公斤、10公斤计算。到大城市进料,舍不得花钱雇车,总是肩扛到车站。一年辛苦,产值2000元,净利1000元。用汗水换来的1000元,在后坞中学广大师生的心目中是勤工俭学结出的硕果,是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是鼓舞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第二年产值和利润就翻了十多番,新建了厂房,增加了工人,扩大了产品销路。至1985年,年产值竟由1982年的2000元迅速上升到18.3万元,利润也由1000元上升到7.3万元,成为全县校办企业中艰苦创业、勤俭办厂的典型。1986年起,产值又连年翻番,高达61万元。尽管厂内开支加大,工人工资增加到人均每月近180元,年利润仍保持在6万一7万元。

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9万元,新建厂房面积600平方米,工人(包括临时合同工)100余名。

办厂收入主要用来改善办学条件,其次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自1984年以来,自力更生建起了教师宿舍楼、食堂、实验室、工人宿舍楼和厂房等,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学校用房面积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多。投资新建自来水设备,添置仪器图书,支付代课教师工资,补充日常办公费用,这都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该校还提取适当经费改善教师生活待遇,给每位教师浮动一级工资,每月发给菜金补贴12元,还有各种补贴和奖金,使每位教师每年受益不少于500元,以鼓励教师安心工作为山区教育事业服务。

新市镇完全小学校办企业

新市镇完全小学曾荣获“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办有四厂两部,共有正式职工29人,合同工100余人,初步形成生产经营型综合性经济实体。

办企业十余年,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共上缴国家税金23万余元,获净利142万余元,其中上缴主管部门9万余元,上缴学校55万余元,弥补了教育经费之不足,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1974年,学校抽出两名教师,白手起家,开设了一个修理电工闸刀开关和维修玻璃钢器具的摊子,组织师生“学工”劳动,专职工人仅1名。艰苦经营三年多,积累资金约万元。

1978年,将玻璃钢器具维修摊子扩建成新市玻璃钢厂,成批生产农用喷雾器,兼营维修业务,并对外承接玻璃钢棚建造业务。经营一年多,获利10万余元,勤工俭学初见成效。

1979年,随着家电市场日益繁荣,电视机大量进口,维修行业应运而生。进口电视机中易损元件——行输出变压器、高(低)压包,要靠外汇进口。该校决定试产这类电视机元件,并聘请外单位行家指导,成立了试制小组。奋战四五十天,经数百次试验,终于试制出9种型号的电视机高压包,经测试全部达到合格标准。于是学校亮出了“新市电视组件厂”的牌子,各种型号进口电视机的高压包一经投放市场,订货单接踵而来,产品供不应求。自1979年至1983年,4年内共生产300种型号的行输出变压器及高(低)压包12.9万件,遍销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缓和了市场需求,为国家节约外汇85.6万元。

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该厂起了根本变化。新建四层楼厂房1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有60余万元,生产设备不断改善。有完备的计量检测器具,有比较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和完善的经营制度。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在客户中享有较高信誉。

新市电视组件厂在不断前进,除了生产14—22时多种黑白、彩色电视机的行输出变压器外,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积极扩建年产25万只“4.5—5时”电视机一体化行输出生产线。

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行情,学校校办企业积极开拓新门路新产品。1983年,增办新市文教印刷厂。1985年,投资8万元与县校办企业公司联办德清县现代教科器具厂,第一年获利4.1万元,第二年获利12.4万元。生产的黏结型尼龙水彩笔尖和12色水彩笔销路很好。1987年,又与湖州市平圢小学联办了新平塑料厂。加上原来的家用电器修理部和经营部,形成了校办企业综合体系。

校办企业兴旺发达,带来了学校面貌的巨大变化。10年来,先后建起3层办公大楼1幢(建筑面积423平方米)和3层教学大楼1幢(建筑面积927平方米),添置教师办公桌椅50套和学生标准课桌椅200套,并投资数万元添置了各科教育设备和文体活动器具。以优越的物质基础为依托,学校的文娱体育、少先队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生气蓬勃,多次获得省、市、县级嘉奖。1985年10月,校少先队活动荣获全国“创业杯”奖。依靠校办企业收益,还添置了摄像机、录像机、录音磁带拷贝机等,使学校成为全县电化教学条件最优越的一所学校。

自1983年起,先后新建了4幢教工宿舍楼,建筑总面积达2609.27平方米,每套使用面积40余平方米,水、电、卫生设备齐全,这样的居住条件当时在全县中小学中少有。此外还对教职工发放多种工作补贴和生活补助,1987年平均每人可得360余元。

新市电视机组件厂由于成绩显著,自1983年以来,4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4次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2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