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三编下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下)

第一章 党政机构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

1988年1月,县政府调整县教委成员,共设委员11人,其中专职委员4人,兼职委员7人(由县有关局领导兼任),设主任1名(由副县长兼任),副主任3名。下设办公室、人事政教科、普通教育科、成人教育科、职工教育科、基建财务科、职称办公室、勤工俭学办公室、教研室、招生办公室、教学仪器站,共11个科室。县教委工作人员46人,其中在编人员19人(行政编制15人,事业编制4人)。

1989年,县教委增设督导室和“燎原计划”办公室。同年11月,县教委主任不再由副县长兼任。人事政教科改设为组织人事科。

1991年7月,县教委增设教科室,主任由教研室主任兼任,1991年8月,设县教委督学室,与县政府督导室合署办公。

1992年8月,县教委增设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

1995年12月,县教委增设党委办公室。

1996年,“燎原计划”办公室并人成人教育科。

1997年,教科室改为教科所。同年,县教委被省教委评为“1996—1997年先进教育委员会”。

1998年,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并入成人教育科。同年11月,县教委增设纪检监察审计科、师训干训科、幼教管理培训中心。1999年,县教委被省教委评为“1998—1999年先进教育委员会”。2000年12月,县教委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1年11月,德清县教委更名为德清县教育局,行政领导设局长1名,副局长3名。下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织人事科、基础教育科、计划财务基建科、职成教科、督导室、纪检审计科、招生办公室、勤工俭学办公室、教研室、教科所、教育条件装备管理站、师训干训科共14个科室。

2005年底,县教育局行政领导设局长1名,副局长3名,科室不变更,有工作人员86人,其中在编人员20人(行政编制15人,事业编制5人)。

第二节 行政机构职责

德清县教育局是县人民政府管理全县教育的主管单位,主要职责是1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2对全县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规划,组织实施,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考核、指导。3确定学校的规模与人员编制,管理学校教职工,组织对教师的培训、评比及职务评审,负责各类学校教师的调配、补充。4管好用好教育事业经费,筹措教育经费。5校舍及校内设施的管理、更新、补充和改善。6各级各类学校招生考试的组织实施。

各科室工作责任具体如下:

办公室1负责组织协调全局机关日常工作和全局性的活动,协调机关内部、机关与基层单位的有关工作。2负责全局性会议的组织和会议重要事项的落实工作。3负责起草全局综合性文件、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及公文审核工作,及时处理机关各类工作,做好文书资料整理、立卷、归档工作。4会同有关科室做好全局的行政后勤等工作。5负责教育信息宣传工作。6完成局长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科1负责组织协调教育局党委日常工作和党委重大活动。2负责管理全县中小学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的创建工作。3负责管理直属支部的党建工作。4负责直属单位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做好全县教育单位纪检监察审计、信访及县长热线电话交办工作。5负责上级党委下达的有关目标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6完成党委和局长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组织人事科1负责各校领导干部的选拔、考察、任命及干部的管理。2负责中小学教职工的管理,核定教师资格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核定教职工编制。负责教师调配、毕业生分配、招工招干、工资福利、离退休管理、评先评优、教职工奖惩、档案管理及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聘任等工作。3承办牺牲、病故、工伤、遗属等补助工作。4完成局长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基础教育科1协助编制全县普通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年度招生规划,并组织实施。2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管理全县普通中小学及特殊教育,负责指导检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德育工作及执行教学计划工作。3负责义务教育学生的学籍管理及毕业证书的验印等工作。4.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负责制订中小学体卫工作宏观规划及工作要求,并指导体卫工作的开展,检查指导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5.负责全县中小学少先队组织的辅导工作。6.负责基础教育先进集体的推荐、评选工作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工作。7.负责中小学国防教育、普法教育、科技教育、环保教育、人口教育、安全教育和少年军校建设,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8.负责指导和检查中小学的劳技教育、分流教育、美育等。9.负责语言文字推广工作。10.完成局长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计划财务基建科:1.负责安排事业经费计划,搞好年度预算安排,分解预算指标。2.负责制订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并组织实施。配合学校做好校舍、场地规划工作及校舍安全、学生交通安全等事项。3.负责各级各类学校事业年报及编制年度教育事业计划。4.指导、督促乡镇积极筹措教育经费,配合做好征收教育费附加工作,督促乡镇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5.督促、检查固定资产的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对中小学校收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6.负责基建质量管理,做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做好教职工住房建设和房改。7负责全县学校的会计管理和会计业务工作,做好会计财务、基建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8.完成局长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教育督导室:1.对本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各级各类学校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实施教育目标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负责对中小学校长、职成教学校校长及幼儿园园长的考核。2.对辖区内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和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3.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和专项督查。4.对辖区内中小学、职成教学校、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效益等进行评估。5.负责制订教育督导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总结推广教育督导工作经验,开展教育督导和科学研究。6.办理上级教育督导部门、县政府及局长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职成教科(县政府职业教育办公室、县农科教结合办公室、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1.负责编制全县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年度招生计划,并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管理。2.负责制订全县成人教育工作发展规划及年度招生计划,并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研究、部署、检查全县农科教结合工作。指导乡镇成校开展农科教结合工作及对农民各类培训和示范推广。3.民办教育机构办学的审批、年检工作,协同其他科室做好管理工作,并做好招生广告审批工作。4.负责全县职工、干部教育培训指导、协调工作。5.完成局长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教研室:1.配合行政检查和督促中小学校、职业类学校、幼儿园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使用教材的意见,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监督和指导中小学认真执行各学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3.深入学校、课堂,调查研究教学情况,检查、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执行教学计划,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4.负责新教材的试用和推广工作,发现典型经验和重要问题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及处理工作。5负责“教坛新秀”“教学中坚”的评选与推荐,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6.在教育局统一部署下,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7.指导和帮助教师开展学科课外活动,指导、检查、督促任课教师运用电化教学和实验教学。8.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及学术讨论等。9.组织对学科教学的检查和质量评估,研究考试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10组织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专题研究,有重点地开展教学改革试验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试验与推广。11配合专业研究会搞好学术研究,评选和奖励教研成果。12负责教学业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以及完成教育行政交办的其他工作。

教科所1配合教育局中心工作,认真做好上级有关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2进行涉及全县教育工作的重大现实和发展问题的课题研究,为教育局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3对全县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电化教育等系列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全局性规划,定期提出重点课题指南。4承担本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任务,做好制订全县教育科研规划工作,做好课题的立项、检查、成果鉴定、评奖和推广工作。5组织教育情况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办好《德清教育》和《德清教育科学》刊物。6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学校开展教育实验。参与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评价和研究。7承担基层学校教育科研队伍的培训、教育科研理论的普及工作及兼职教科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8配合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规划、指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招生办公室(自学考试办公室)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招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并负责做好宣传工作。2负责大、中专(技)院校及高中段学校的招生报名、政审、统考、统计等工作。3负责组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自考毕业人员的思想品德鉴定。4负责整理和保管招生、自考文件和有关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做好每年招生和自考书面总结。5为考生服务,搞好考试大纲和有关教材、资料的组织供应工作。6合理管理和使用招生经费,做好结算工作。7完成高招委、局长室交办的其他任务。

教育条件装备管理站1负责制订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2负责全县中小学校大宗物品的招标采购等工作。3负责全县中小学校图书配备和管理工作。4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有关内容组织和调配中小学仪器设备及音像教材。5指导、检查全县中小学的仪器室、实验室建设。6按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负责教学仪器的奖励、配置和检查。7负责指导学校教学仪器的造册登记及有关资料的整理、立卷归档工作。8深入中小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教学情况,指导学校开展实验教学。9负责县教育网站的建设与管理。10.完成局长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师训干训科1配合组织人事科组织好全县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2负责全县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3负责全县名师”、“名校长”的选拔管理工作。4负责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工作。5完成局长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教育发展总公司、勤工俭学办公室.1根据全县教育统一规划,具体落实县属学校新建、扩建、改造工作。2负责县属学校建设的融资和投资工作。3负责指导全县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拟定勤工俭学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4负责指导全县各学校的学生劳动实习基地建设。5负责建设和管理县级中小学生劳动实习基地。6负责全县各学校的学生服装、学生用簿及文教用品、食堂主要原料等的招投标工作和管理工作。7会同基教科积极开展学生的劳技教育和劳动实习活动。8完成局长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教育工会1根据上级教育工会和县教育局党委的要求,领导和组织所属下级工会贯彻实施工会工作方针和任务。2参与政府有关部门制订县教育发展规划和关系在职、离退休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性规定。3依法维护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教职工的合法利益。4组织并领导全县教育工会会员进行政治、业务学习和文化活动,参与民主管理,督促学校教代会五项职权的落实。监督学校执行校务公开制度。

第三节 管理体制

1988年,德清县继续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县、乡镇、村三级对发展教育应负的职责,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教管会的作用,把学校管理好。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和职业学校由乡镇管理,村办小学由行政村管理。乡镇中心小学负责本乡镇小学的教育行政、业务指导。各乡镇都健全了乡镇教管会并由乡镇长担任主任,各村建立教育管理小组并设专人负责,乡镇中心幼儿园由乡镇妇联管理。

县属学校为德清一中、德清二中、德清三中、德清四中、县教师进修学校、县职业高中、县中心幼儿园。

1989年,原乡镇教育经费切块包干的制度,改变为乡镇财政全额管理并与县财政直接结算,进一步完善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同年,县政府为切实加强各乡镇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同意县教委与乡镇政府签订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责任书设15项内容,年底由县教委对各乡镇完成目标的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镇政府全年县长奖励基金(教育部分)的考评依据。之后,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修改了考核目标的内容。

1996年,县教委设立了“教育工作目标奖”,根据不同等级,分别给予奖励,奖励对象为各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以进一步增强乡镇管理学校的责任感。同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县政府公布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意见》,并由县教委制订《社会力量办学实施细则》,明确了民办学校在县教委的领导和监督下,实行自主办学。民办学校一般建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由校董事会提名,经县教委确认资格后,由董事会聘任并报县教委备案。县教委参照公办学校评价标准和指标,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整体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

1998年,经县政府同意,县教委全面试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实行任免制,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考察任免。县直属学校正职的任免由县委宣传部考察决定并公布,其副职的任免由县委宣传部决定,由主管部门发文公布,中层干部由校长提名,县教委考察任免。乡镇中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校长由县教委征求乡镇政府意见后考察任免。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县教委委托乡镇政府管理,由乡镇政府征求县教委意见后考察任免;副校长和学校中层干部由校长提名,乡镇政府考察任免。

2004年,根据县委《关于调整干部管理权限的通知》精神,县属学校党政正副职、党支部(党总支)委员由教育局行政聘任或党委任免,报县委宣传部备案。各乡镇中学(中心学校)的校长、成校校长(含主持全面工作副校长),县教育局征求乡镇党委意见后,由教育局聘任。县属学校内设中层干部,在事先征求教育局意见后,由校长聘任并报县教育局备案。乡镇小学校长,乡镇中小学(中心学校)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乡镇成校副校长,幼儿园主任、副主任,乡镇在事先征求县教育局意见后,由乡镇任免,抄送县教育局备案。乡镇中小学(中心学校)、成校、幼儿园内设中层干部,学校事先征求乡镇同意后,由校长聘任,分别报乡镇和县教育局备案。民办学校的行政正副职,事先征求县教育局意见后,由举办单位聘任,报县教育局备案,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由举办单位党员选举或提名,报当地党委审批或任免,抄送县教育局党委备案。

2005年,随着德清县乡镇区域的调整和形势的发展,县属学校逐步增加到14所德清一中、德清二中、德清三中、德清四中、德清高级中学、县职业中专、成教中心、实验学校、逸夫小学、武康小学、英溪小学、机关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千秋外国语学校(民办性质)。另有乡镇中心小学16所,民办小学2所,乡镇初中10所,民办初中2所,乡镇中心学校7所,民办中心学校1所,乡镇幼儿园21所,部门办幼儿园2所,企业办幼儿园1所,个体幼儿园5所。

第四节 共产党组织

一、党的组织

1989年,德清县教育局党委有直属单位党支部8个德清一中、德清二中、德清三中、德清四中、教师进修学校、德清职业高中、德清技工学校、校办企业公司,党员108名。到2005年,县教育局党委有直属党支部21个,其中党总支3个(德清一中、德清二中、德清三中),党支部18个,党员530人。各乡镇中小学均建立党支部,隶属当地乡镇党委管理。县教育局建立机关党总支,下设四个支部,共有党员64名,隶属县级机关党委管理。

以下学校党支部(总支)相继隶属县教育局党委管理。

1995年12月,成立中共德清县武康高级中学支部委员会,1997年7月更名为中共德清县高级中学支部委员会。

1996年8月,中共德清县技工学校支部委员会划归县劳动局管理。11月19日,成立了中共莫干山鼎立高级中学支部委员会。

1997年9月,成立中共德清县成人教育中心支部委员会。

1997年9月,撤销原中共德清县教师进修学校支部委员会。同月,成立了中共德清县教委教研室支部委员会和中共德清县机关幼儿园支部委员会。

1998年,成立中共德清县第一私立学校支部委员会。2004年11月,更名为中共德清县求是高级中学支部委员会。

1999年,成立中共德清县华盛达外语学校支部委员会。

2000年9月以前,中共德清县逸夫小学支部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属武康镇党委管理,自2000年9月起,归属县教委党委管理。

2001年9月以前,中共德清县武康中心学校支部委员会属武康镇党委管理,自2001年9月起,归属县教育局党委管理。2005年8月30日,更名为中共德清县武康小学支部委员会(武康小学党支部成立于1958年)。

2002年3月,撤销原校办企业公司党支部,成立中共德清县教育发展总公司和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支部委员会。2002年9月以前,中共德清县中心幼儿园支部委员会属城关镇党委管理,自2002年9月起,归属县教育局党委管理。10月,成立了中共德清县千秋外国语学校支部委员会和中共德清县莫干山外国语小学支部委员会。

2004年6月4日,成立中共德清县第一中学总支委员会,下设4个党支部。是年6月9日,成立中共德清县第二中学总支委员会,下设2个党支部。是年9月2日,成立中共德清县实验学校支部委员会。是年12月7日,成立中共德清县第三中学总支委员会,下设4个党支部。

2005年7月,成立中共德清县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局教育条件装备管理站支部委员会。是年8月30日,成立中共德清县英溪小学支部委员会。

中共德清县教育局业余党校简介

中共德清县教育委员会业余党校成立于1990年2月24日,李建民同志任校长,谢恒杰同志任副校长,章黎明同志任教导主任。1998年2月,中共德清县教育委员会业余党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调整,姚晓翔同志任校长,沈小林同志任副校长,宓可强同志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2002年,更名为德清县教育局业余党校,蔡卫忠同志任校长,钱雪林同志任副校长。

县教育局业余党校是在局党委领导下,对教育局机关干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党支部书记、校长、政教处主任和积极靠近党组织、要求进步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和教育的机构。业余党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党史、时事政治、形势与政策、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等。目前,业余党校已经成为教育局党委培养学校干部的重要阵地。从创建后的15年里,每年暑假,局党委利用业余党校这个阵地对全县中小学校长和党支部书记进行专题教育、研讨和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业务素质。

二、党的建设

1988年,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全县教育系统党支部开展“双争”目标管理,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三大文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建立和健全党支部的各项制度。

1989年,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开展“争做合格党员”的活动。全县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与校办企业脱钩,学校领导不能去企业兼职,不能到企业人股。6月,全县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告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书》,维护德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全体党员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县委的号召,顾全大局,明辨是非,团结一致,坚守工作岗位,不信谣、不传谣,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同年暑期,县教委党委组织学校党员干部200多人,集中开展为期一周的形势教育。

1990—1991年,全县教育系统认真开展党的纪律基本知识和基本条规教育,以学习八个纪律处分规定为重点,举行党员纪律知识测试,使每个党员熟悉党员纪律的基本知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同时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学习中共党史,科学认识国情。

1992年,县教委业余党校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全年举办4期中小学校长、书记培训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并组织“二五”普法宣讲员培训。各所属党支部对党员进行了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让全体党员重温了党的光辉历程,同时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开展党建理论学习交流。

1993年,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十四大精神,牢固树立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县教委党委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建立了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议事、廉政建设、党委工作、办事公开、科室联系、群众来访、谈话谈心、行政工作等九项制度。

1994年,根据县委部署,县教委机关搬迁到武康后,开展了树立以“奉献、务实、创业”为主题的新形象教育活动,并把这项活动推向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各校开展了以“敬业优教、创业进取”为主题的学校新形象教育活动。

1995年,在全县教育系统的党员和教师中,开展了“学习孔繁森,树立新形象,争当好教师”的活动。县教委业余党校举办了第一期直属学校党员理论培训班,9个直属学校68名党员接受培训学习。全县高中段学校建立业余党校8所,党章学习小组12个。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委党委在德清三中召开高中段学生党建工作会议,确定了7名高中学生为建党对象,发展了2名高中学生人党。

1996年,在党员中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工作,评议内容有五个方面,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对党员的评定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等。组织举办了教委机关和县属学校72名党员参加的培训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因党委工作需要,县教委增设了党委办公室。

1997年,强化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开展以“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业务素质。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教委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建设的12条规定》,深入开展以“敬业奉献、为人师表、依法治教、服务育人”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

1998年,重点开展以“学先进、讲奉献、树形象”为主题的党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利用县教委业余党校这一阵地,开展对高中段学生和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共培训300多人次。县教委业余党校在3所高中、县成教中心和县职高均设立了教学点。同时,做好了教育系统行风评议“回头看”工作。

1999年,县教育系统再一次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各级各类学校党支部书记及教委全体党员参加邓小平理论培训活动,组织开展了“爱心献岗位,迎接新世纪”的教育活动。召开了揭批“法轮功”邪教罪恶的会议,确保教育系统不受“法轮功”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委政务公开和学校校务公开制度。

2000年,组织教育系统全体党员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积极推进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制订了《德清县教委业余党校分校考核要求》,组织考核验收活动。全年各级业余党校举办培训班67期,接受培训4779人次。同时广泛宣传“爱心献岗位十佳标兵”的师德事迹,引导广大教职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

2001年,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各党支部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全县开展“共产党员风采”演讲比赛和“重温党史,继承传统,开创伟业”的教育月活动,组织全体师生参加“继承遗志,弘扬传统”征文比赛。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民主法制建设,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听意见,找问题,抓整改,转作风,努力树立党员新形象。

2002年,在全县教育系统党员和教师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暑期师德专题培训活动中,开展了“百校千师访万家”活动。各校党支部开展了“实践‘三个代表,争做‘时代先锋,”的主题活动。县教育局党委开展以“转作风、强服务、优环境、促发展”为主题的转变作风年活动,健全并落实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高中业余党校的指导,使业余党校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003年,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教育系统开展了“学报告、树理想、育新人”专题教育活动,促进了教育系统的师德行风建设。在预防“非典”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开展了“树三观、争五好”班子创建活动,推进了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2004年,县教育局党委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提出了实践“九要十不”行为准则和创建学习型、高效型、廉洁型机关形象的新举措。全年业余党校举办培训班28期,受训3380人(其中局业余党校举办培训班16期,受训1928人)。全县各校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两大主题,运用多种形式,抓好学习、宣传、贯彻活动。

2005年,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的统一部署,县教育局直属学校(单位)党支部和乡镇学校党支部全体共产党员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历时半年,顺利完成了三个阶段的任务,取得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效。各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双千万结对帮扶”活动,党员都积极主动地捐款捐物。县教育局机关党总支为重庆市涪陵区武陵山乡的贫困学生捐款15000余元,并为本县新安镇的18户贫困户捐钱捐物。同年,教育局党委组织教育系统6位优秀共产党员徐敏(逸夫小学)、宋桂法(士林小学)、张爱民(德清二中)、吴立宏(德清三中)、秦乾飞(南路中心学校)、朱金彪(新市职业高中)为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向全县教育系统党员作报告。为进一步加强全县教育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县教育局党委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工作方案,通过建章立制,促进党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第五节 教育督导

1988年以前,德清县未建立督导制度及机构,县教委通常派员或组团下到中小学、幼儿园,以蹲点或巡回的方式对基层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1989年5月,德清县建立教育督导机构——德清县教委督导室,配备督导人员3人,负责人叶孝风。1991年8月,韩国富任县教委督导室负责人。德清县第一届专职督学为韩国富、马孝忠,兼职督学为孙柏林、施剑青。1997年9月,成立德清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县教委设督学室。韩国富任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县教委督学室主任。并聘任县第二届专、兼职督学,专职督学为韩国富、盛智烦、陈磊,兼职督学为马孝忠、马达仁、朱武、张吉人、宓可强、陈加元、王悦娟、王建民。2002年4月,戚永福任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县教育局督学室主任。2003年5月,聘请县教育特约督导员4名嵇永芳(县政协副主席)、范平昆(县人大教科文卫主任)、陆建华(县科技局副局长)、亓建胜(县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并聘任第三届专、兼职督学,专职督学为戚永福、韩国富、戚永祥,兼职督学为工利明、朱柏平、朱武、陈加元、沈有耿、王悦娟、马达仁、马孝忠。

县教委督学室主要职责,是在县政府和县教委的领导下,负责对本县范围内的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等工作进行全面的视察、评价、监督和指导。

县教委督学室自成立以来,配合县政府开展的重要督导活动有:

1.1989年起,历时四年,对全县乡镇分期分批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进行督导和指导。1992年,全县28个乡镇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

2.1989年,根据国家教委和省教委通知精神,开展对中小学教育工作“五项”督导。通过为期一年的深入乡镇、学校巡回检查、指导,各校办学水平整体有了提高,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1990年10月,国家教委“五项”督导检查组7人对本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督导,检查了6个乡镇、6所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德清县教育工作的“五项”督导内容表示满意。

3.1994—1995年,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开展“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评估验收。督学室对全县21个乡镇实地进行了认真的评估、指导。1995年10月,德清县“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检查组验收。同时,德清县被评为省“两基”工作先进县。

4.1997年,县政府制定了《德清县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意见》,督导工作的重点是围绕“两高”的要求对全县各乡镇和中小学进行规划、指导。至2000年,全县21个乡镇分三批实施了“两高普九”的目标。

5.1997—2004年,督导全县各乡镇积极开展创建浙汀省教育强镇活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兴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乡镇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工作目标管理,整体提高办学效益,服务于强县经济。1997年,钟管镇、武康镇开始创建省教育强镇。到2004年,筏头乡完成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至此,本县11个乡镇均成为浙汀省教育强镇。

6.1999年,县政府制定了《创建省教育强县的工作目标》,督导以“创强”为中心,按县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到每个乡镇督查、指导。同年12月,德清县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省教育强县。

7.2002年,为迎接上级对省教育强县的复查,重点对办学经费、中小学调整布局、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办学体制、教师待遇等方面进行全面督查。年底,德清县通过了复查。

8.2005年,开展“四项工程”和“六有”专项督查。“四项工程”是: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六有”包括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需要的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有寄宿生一入一床。通过督查,总结经验,剖析问题,寻求对策,夯实了农村教育基础。

督学工作以巩固和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法办学、以法治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为目标,开展综合、专项的巡视、督导活动。督学室对各级各类学校创县等级学校、县文明学校进行了验收、考评,同时对各学校创省、市等级学校和示范学校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1989年以来,德清县开展了中小学教育工作主要目标责任制考核,每年督学室组织力量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通过督查评估,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不断得到完善,教育工作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二章 群团组织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

1988年,德清县共青团组织在中学以上的学校普遍健全,中学团组织接受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双重领导。各乡镇学校团组织属乡镇团委管理,县属学校团组织由团县委直接管理。学校团组织加强了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和学生会工作的指导。

1990年,共青团浙江省委员会表彰“理想之光”青年教育活动,德清县农技职业高中团支部被评为省先进团支部,城关中心学校陈慧被评为省文明中学生。

1991年,德清县贯彻团省委颁布的《浙江省中学共青团工作条例》精神,全县各校进一步健全团组织。团员在3人以上的学校建立团支部,团员在30人以上的学校建立团总支,团员在200人以上的学校建立团基层委员会。

1994年,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团市委表彰德清县学校16个学雷锋志愿者先进小组。

1995年,根据团市委的要求,团县委对学校共青团组织实行岗位目标制的考核,考核分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建设三块内容。

1996年,各校团组织开展以“提高服务质量、树立青工爱岗敬业精神”为内容的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同年6月,各校团组织参与了新德公路旁绿化植树活动,开展为农村贫困户、烈军属扶贫帮困活动。

1997年,各校团组织以迎香港回归为契机,开展“爱祖国、爱香港”、“勿忘国耻,牢记教训”、“我对香港知多少”的主题团活动,加强对团员的爱国主义教育。

1998年,德清高级中学团校被评为湖州市优秀中学生团校和湖州市“曙光计划”达标学校,有3名团干部和14名团员被评为湖州市学校系统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团员。德清一中团委和德清三中团委被推荐为湖州市“双推”工作典型。同年,“6.30”洪水期间,在团县委的号召下,各校团组织组成青年突击队参与抢险救灾活动,灾后各校共青团员纷纷捐款,支援家乡灾后重建。

1999年,各校团组织抓住“五四”运动80周年、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等重要纪念日和重要事件,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001—2003年,全县各校团组织全面启动新世纪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了“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建团80周年之际,全县学校团组织开展揭批法轮功”等活动。中学团组织加强团员的入团教育,强化学生团员的道德责任意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通过校园文化节、读书会、艺术节等活动,掀起了学校社团活动的高潮,涌现了德清一中崔利静和新市中学周星海两位省青少年英才典型。崔利静创作的长篇小说《零落》获得省青少年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04年,全县各校团组织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并结合“寸草当报三春晖”的教育活动,开展“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的一系列活动。德清县高级中学徐康良和电大德清学院李瑛被评为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2005年,团县委、县教育局党委为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成立了教育局团委。教育局直属学校10个团组织和4个民办学校的团组织由教育局团委管理,德清高级中学、德清一中、德清三中、县职业中专等4个高中学校团委直属团县委管理,11个乡镇及其他学校团组织仍由各乡镇团委管理。8月,教育局团委成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教育局团委班子,陈磊任局团委书记,莘蕙华任副书记,团委委员为李瑛、许定福、宋水仙、钟琦芳、袁陈云。教育局团委成立后,根据团县委、局党委“继承创新,打响品牌”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团活动。首先通过与武康外来民工子女学校结对互助”等活动,广泛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并指导各学校团组织针对特别需要关爱的学生实施“爱心导航”工程,组织14个学校团组织与社区开展结对活动。教育局团委还成立了“心灵之约”青年教师俱乐部,举办了“情满十月,相约金秋”青年教师联谊活动,参加入数达120余人。全县各校团组织通过创建绿色学校,利用回收废物建立助学基金,用于资助本校的贫困生。

2005年,德清县教育局团委被评为湖州市先进团组织,新市镇中心幼儿园团支部被授予湖州市“青年文明号”称号,德清三中团委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团委,县职业中专沈奇民老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团员。

第二节 少先队组织

1988年12月,全省农村少先队工作会议在德清县士林乡召开,士林乡小学“从农村实际出发,开展少先队活动”的实践活动在会上作了介绍。到会专家、代表察看了士林乡3所小学少先队员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农业实验活动的情况。团省委副书记沈跃跃、省少先队总辅导员傅忠道出席这次会议。团省委要求少先队工作必须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开展工作。

1989年5月,德清县士林乡小学少先队大队被评为首批“全国红旗大队”。同年10月,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德清县士林乡少先队总辅导员孙明华参加了大会,并被表彰为全国优秀辅导员,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1990年,全县少先队广泛开展“学赖宁,做党的好孩子”活动。同年,城关镇第一小学少先队大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士林小学少年农校被评为浙汀省“十佳少年农科院”之一。

1994年,各学校加强了少先队的基础建设,加强了校外辅导员的配备,促进了少先队阵地建设和“红旗大队”创建,全县有规范化队室28个,少先队鼓号队25个,星级大队16个,红领巾基金会4个。清溪小学蔡静同学和武康小学戴红伟同学光荣当选湖州市“十佳少年”。

1996年,少先队组织开展“雏鹰争章”活动,把争章活动与学科教学、校外活动结合起来,逸夫小学、清溪小学分别被评为全国、省“雏鹰红旗大队”。

1997年,少先队组织全面落实“173雏鹰行动”,并开展以迎香港回归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德清县荣获湖州市唯一的“浙江省少先队基础建设达标县”荣誉称号。

1998年3月,湖州市教委、团市委、市少工委在清溪小学、雷甸小学召开全市少先队科技启明星现场会,副市长张维娟及省、市、县少先队领导和70多名与会人员分别参观了两所小学的现场活动。

1999年,城关中心学校少先队大队荣获“全国红旗大队”光荣称号。至此全县已有3所学校的少先队组织荣获“全国红旗大队”光荣称号。

2000年,全县少先队员响应县委宣传部、县教委联合举办的“万名小学生素质教育展示活动”,开展了科技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动。

2001年,少先队以“新世纪,我能行”为主题开展活动,以参加全国少先队“创新杯”活动为契机,全县少先队员开展活动方案创新设计,有20个活动方案获全国“创新杯”活动奖。城关中学少年军校荣获“全国优秀少年军校”称号,逸夫小学少先队等8个集体荣获市级“雏鹰红旗大队”称号,洛舍中心学校、高桥中心小学、新市完小3位校长被授予市级“星星火炬功臣”称号。

2002年3月,浙江省农村少先队现场观摩活动在武康中心学校举行,全省各地少先队专家170人观摩了该校团总支、少先队大队部精心组织的周队日活动和“我们已经起步”主题团队会。武康中心学校还在会上作了《团队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的经验介绍。同年,雷甸小学502中队被授予全国优秀中队称号,周亦妮等3位少先队员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牌,士林小学姚丹丹获得“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希望奖,并成为德清县第二位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在以德治队,开展“五爱四有”的教育活动中,逸夫小学获省先进集体称号。

2003年,全县少先队组织继续加强以“十有十率”为内容的基础建设。全县少先队员开展“手拉仪陇小伙伴,心系西部大开发”主题队活动,通过捡废品捐款5万元,资助四川仪陇县少先队员。

2004年6月1日召开了德清县第二次中国少年先锋队代表大会,共有208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四套班子领导应邀出席了此次大会。少代会期间,组织举办了新世纪,我能行”提案发布会,邀请县内十余家机关单位领导参加,并当场对小代表的提案给予了答复,整个发布会充分体现了少先队员当家做主的特色。

2005年,少先队员开展了寸草当报三春晖”主题教育活动,并延伸到“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等一系列活动。全县少先队员充分利用孟郊故里这一独特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古镇、爱名山、爱湿地、爱新城”国家级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并顺利结题。全县参加争创市级七星级大队的学校有14个逸夫小学、清溪小学新市完小、乾元小学、干山小学、士林小学、徐家庄小学、雷甸小学、武康小学、上柏小学、勾里小学、新市中心、高桥小学、莫干小学。

1988—2005年,县团委学少部先后由施宝益、林立群、邵晓英、汪素琴、吴炜、章海燕担任负责人。戚永福、任桂荣、孙明华、莘蕙华先后担任少先队总辅导员。青少年宫主任先后由金锦龙、沈生章、孙明华担任。青少年宫成立以来,举办了少儿器乐、少儿舞蹈、美术、书法、台球、乒乓球、棋类、外语辅导等各类培训班,并组织中小学生夏令营,使青少年宫成为德清县青少年校外活动的基地,为培养青少年特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工会

1988—1989年,德清县教育工会围绕服务教育工作大局这个工作中心,开展提高教职工政治思想、业务素质的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不仅定期举办两年一届教职工篮球赛,还利用三八”节、五一”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全县各校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工程。县教育工会组织开展评比基层先进工会组织活动,提高工会整体工作水平。李恺、倪鸿伯、孙建华、李连珠等4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秀教育工会积极分子钱林松被评为市级优秀工会工作者,有20位教师被评为县级工会积极分子。

1990年,做到工会组织有班子,活动有阵地,经费有落实。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得到了讲一步加强。德清县教育工会第二届委员会选举钱林松为工会主席,继后由章黎明接任。钱林松被评为全国教育工会先进工作者,施立华、李连珠、蔡炳凤、赵文珏、曹士俊、黄永标、朱柏平、孙建强、倪鸿伯、钱林松、陈国华等11位同志被评为市级工会积极分子,德清一中、上柏中学、新市小学、城关二完小、油车乡教育工会等被评为市级工会先进单位,褚慧尔、杨加茂、唐学忠、赵建立杨杏金、任桂荣、宋晨磊、嵇瑞芳、宋桂法、吴木章等10位教师被评为市级青年教职工五一”劳动竞赛积极分子。县教育工会开展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德清一中工会、钟管乡小学工会被评为先进职工之家”,德清三中被评为职工体育先进集体,油车乡教育工会被评为学校民主管理先进集体,城关二小高年级段工会小组被评为先进工会小组,孙建强等20位同志被评为工会积极分子。

1991年,进一步开展评比先进工会、优秀“教工之家”的活动,推动工会建设。朱柏平同志被评为省级教育工会积极分子,德清一中工会被评为湖州市先进职工之家,朱柏平、周履仁倪鸿伯、沈阿宝、沈示春、沈乃先等6位同志被评为市级工会积极分子,德清一中、德清二中、德清三中、县职业高中、县技工学校、县中心幼儿园、雷甸中心学校、洛舍中心学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工之家”,城关一完小、城关二完小、武康小学、新市小学、城关乡中心学校、干山中心学校、二都中心学校、龙山中心学校、新联中学、新联小学、秋山中心学校、上柏中学、上柏小学、三桥中学、三桥小学、莫干中学、莫干小学、筏头中心学校、新市幼儿园、武康幼儿园、德清制笔厂等21个工会组织被评为县级先进“教工之家”。

1992年,县教育工会有54个基层工会组织,工会小组140个,会员2501人,其中女会员1152人。有50个基层工会建立了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150人;有25个单位建立了女教职工委员会,委员123人。县教育工会分二期对104名女教职工进行了培训。到1992年底,有市级先进职工之家5个,县级职工之家23个,县级先进工会组织22个,先进工会小组10个,有51人次被评为市级教育系统工会积极分子,250人次被评为县级教育系统工会积极分子。全县有49个单位建立了教代会制度。有35个单位召开了教代会,代表903人,其中女性代表451人,学校中层以上干部257人,教师代表646人,县教育工会对部分代表进行了培训。全县教代会提案896件,落实581件。有7所学校开展了对困难教职二工的补助,补助总金额5000元,使482人受益。沈阿宝被评为省级工会积极分子,陈爱琴被评为市级先进女职工工作者,城关中心学校女职工委员会被县总工会评为“巾帼奉献”先进集体,蒋香宾、许春芳、翁寒列、汪菁菁、周碧云、祝玲玲、宓开源、方恂民、金文雅、朱月华等10位女教师被评为县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为进一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县教育工会举办县首届“钟声杯”教职工文艺调演。

1993年,德清县教育工会在基层工会继续开展健全“教工之家”活动,建立“教工之家”54个,每个基层工会都有“教工之家”。德清县教委“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被评为湖州州市“巾帼赛”先进集体,祝玲玲、沈佩生、蒋香宾等3人被评为县级“巾帼建功”先进女能手,王正桅、施立华两人被评为县级“巾帼建功”先进组织者,城关一完小“巾帼建功”领导小组被评为县级“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1994—1997年,工会二工作联系教育活动,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第四届县教育工会先后由沈建民、周汉生、姚新初相继担任工会主席,倪鸿伯、孙建强任工会副主席。德清一中工会、德清二中工会、洛舍中心学校工会、油车乡教育工会、城关一完小工会被评为湖市“先进职工之家”,县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被评为市级“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胡菁、袁建存、褚慧尔、戴建成、沈示春、高宽旷、倪鸿伯、王月明、徐金鉴、嵇胜华等10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三桥中学工会、城关二完小工会、德清一中工会被评为县级先进职工之家,城关二完小、筏头中心学校被评为县级“巾帼建功”先进集体,上柏小学教师钱彩凤被评为县级“三八红旗手”,姚秀琴、钱斐红、盛兰琴、沈剑英、黄伟玲、姜明星、莫欢珏、潘汉英、孙慧芳、高剑秋等10名女教师被评为县教委系统“三八红旗手”,有38名教师被评为县级工会积极分子。

1998年,在全县建立和完善了困难教职工家庭档案,积极开展对困难教职工“送温暖”活动。春节前夕,给困难教职工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李荣林担任县教育工会专职干部,同时被评为市工会积极分子。

1999年4月,县教育工会推行实施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工会的职能,分17条目标对基层教育工会进行考核,对学校教代会分15条目标进行评估。同年7月,在莫干山举办了暑期基层教育工会主席培训班。县教育工会专门从工会经费中拿出7000元为各基层教育工会订购了《中国教工》、《浙江工运》、《工会信息》3种刊物。在教育系统内设第一批10个“巾帼优秀示范岗”,其中行政管理岗2个,教书育人岗8个。同年10月30日,在武康镇举办了校级领导卡拉()K比赛,有27所学校的29位校长或书记参加,分别评出中学(成校)组、小学(幼儿园)组一等奖各2名,二等奖各3名,三等奖各4名。

2000年,在教师中开展拜师结对”活动,评出“拜师结对”先进对子30对。全县举办了历时两天的首届德清县教职工运动会,设老、中、青男女6个组别,共36个项目,参加入数406人。同年,还举办了德清县首届女教职工排球赛,并决定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

2001年2月,上柏中学外省籍教师刘术梅的女儿心脏动手术,县教育工会从武康建成区的企业中募捐到20000元手术费,帮助她解决了困难。全县举办了女教职工“女性知识保健”讲座,有400余名女教师参加。县教育局与县教育工会制定了《德清县离退休教职工暂行管理办法》和《德清县学校退管工作考核验收细则》。同年9月,成立了德清县教育局妇女委员会,由戚梅芳任主任,舒建萍、季桂英任副主任,孙建萍、张月英、冯莉萍、姚敏芳任委员,并召开了县教育系统妇委会全体人员会议。

2002年,为推进民主管理学校的进程和党风廉政建设,使校务公开工作纳入校长任期目标,加强和完善了教代会和教育工会的监督机制,保证对校务公开的督查力度。7月,在德清高级中学召开德清县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任桂荣为县教育工会主席,史宇平为副主席。县教育工会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12月,印发了《德清县教育系统教职工医疗互助基金会试行办法》,建立了德清县教育系统教职工医疗互助基金会。县教育局每年行政拨款10万元补助教职工医疗互助基金。当年即补助患大病、重病和遇到突发事件的教职工15万元。县教育工会代表全县教职工在重阳节慰问了70岁以上的孤寡、患病的退休教职工30人,在春节前慰问了困难教职工家庭12户。同年,在基层教育工会实施《基层教育工会星级评定办法》,在全省第一个开展了县基层教育工会“三星级”评定工作,评选出了三星级基层教育工会16个。

2003年8月,组织了2000年以来荣获省、市级优秀教师和县级以上的劳动模范称号的教职工及部分星级基层工会主席共28人去福建武夷山疗养。举办了县第十届钟声杯”教职工男子篮球赛,并实施了升降级制。10月,在县机关幼儿园举行了德清县女教职工插花艺术比赛,共有29对58名选手参加了此项比赛,评出一等奖6对,二等奖8对,三等奖15对。当年,评出了德清县高级中学等三星级基层工会22个,德清三中等二星级基层工会22个,千秋外国语学校等一星级基层工会7个。县教育工会被评为2001年度至2003年度省级先进教育工会。

2004年2月,全县基层教育工会主席进行了工会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在德清县职业中专举办了女教职工烹饪比赛。举办了教育系统“务实创新、反腐倡廉”主题演讲比赛,共有46名教师报名参加了预赛,23名教师入围参加了决赛,评出了一等奖8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同年7月,在筏头香水岭宾馆举办了有53名基层教育工会主席参加的培训班。11月,在德清高级中学、德清二中、县职业中专3所学校举办德清县第三届“钟声杯”女教职工排球比赛,共有54支球队参加了比赛,产生出了第一名至第八名的球队。举办了县第七届“钟声杯”教职工文艺调演,共有53个节目参演,并选出了其中16个优秀节目参加了汇报演出。在德清县第九届运动会上,县教育系统荣获团体第一名。在德清县第二届职工文艺调演活动中,武康小学的口琴重奏《茉莉花》、县机关幼儿园的舞蹈《醉》、德清一中的歌伴舞蹈《美丽的心清》、逸夫小学的歌伴舞蹈《世纪春雨》等4个节目参加了调演,逸夫小学获得了一等奖,德清一中获得三等奖。在10月份县举办的第七届莫干山国际登山旅游节登山比赛中,县教育系统派出5名教师参加了比赛,夺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县教育工会组织2003年度评上三星级基层教育工会的主席13人,分别去九寨沟、香港、广西和昆明等地进行了考察。

2005年,全县有基层教育工会组织60个,工会会员3970人,其中女工会会员2441人。各基层教育工会都建立了经费审查委员会和女职工委员会组织。全县各级学校每年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各基层教育工会做到五个有:一有办公(或活动)室,二有组织网络册子,三有工会牌子和印章,四有工会经费账户,五有各类制度和活动记事本。积极开展了创建“教职工之家”星级考评活动,通过对基层教育工会星级的考核评定,带动推进基层教育工会“三级联创”活动的开展。全县有44个基层工会被评为湖州市五星级基层工会。同年7月,因人事变动,杨丽英任县教育工会主席,姚明聪任副主席。春节期间,教育局6位领导带队分成6个小组,分别看望和慰问了37位困难教职工,送去慰问金14.74万元。到2005年底,县教职工医疗互助基金会共补助患病教师100余人,支出95.5万元,使困难教职工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及全县教职工对他们真诚的关心和爱护。

第四节 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

1987年3月德清县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简称退教协会”)筹备小组成立董志远任组长,朱炳法、钱林松任副组长,组员7人。全县有退(离)休教职工255人其中离休10人远办公地占在城关镇工家弄60号。同年9月23日,第一届德清县退(离)休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升,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制定了《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章程》。1990年后相继成立了新市分会和武康分会。1999年设乾元分会。至2005年,召开过四届德清县退(离)休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1992年3月县退教协会办公地占由丁家弄60号迁至县政府老干部局内1997年11月,又搬迁到城关影院弄校办企业公司内。2004年5月从城关搬迁到武康德清电大内。为进一步完善组织网络在基层开展建会建家活动到2005年底共建立武康、乾元、新市3个分会,25个基层退教协会和13个退教小组,共有退教协会会员1274人。

1987—1991年围绕六个老有”开展有益于退(离)休教育工作者的有关活动,创办了内部刊物《退教简讯》。

1992—1997年,成立1夕阳程解困难会收到社会各界资助约50000元资助教师中有特殊困难的孤老、病残者。组织老教师开展家庭教育义务咨询活动。举办退休教师书画展生活成果展览会、才华展示等。为在异地定居的退休教职工代理报销医药费解决看病难、报销难的间题。《退教简讯》改版为《晚霞》。1997年11月德清县退教协会参加湖州、嘉兴、苏州、无锡四币研讨会,发表了文草《满目青山夕照明》,并在大会上交流。

1998—2002年为逐步元善组织网络,加强基层退教组织的建设,基层组织20人以下成立退教小组20人以上成立退教协会,分东、中、西片成立新市、乾元、武康分会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法》的宣传活动。1998年组织全县退休教职工开展赈灾捐赠活动。1998年中国嫩江、长江、松花江发大水,县退教协会向灾区捐款8000元。2002年向县慈善总会捐助10000元。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分东、中、西三片举行联欢、体育比赛等。

2003—2005年,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有关老龄工竹政策的宣传,确立以“稳定、服务、维权”为工作重心,紧紧围绕“六个老有”,充分发挥党政领导与退休教职工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维护广大退休教职工的权益,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体育和扶贫帮困活动。分别举办了县退休教职工形势报告会和退休教职工时事政治知识竞赛活动。在全县退休教职工中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的活动,号召全县广大退休教职工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保持一致。

关注老年健康,多次举办健康讲座和召开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座谈会,请著名专家、教授讲授保健知识,让高龄健康老教师谈养生长寿的秘诀,并评选了第一届“健康老人”8名(孙兰、程浩、俞锡麟、高正庄、蔡剑飞、周舜英、张秉泉、许国瑛)。

调整关工委讲师团成员,聘请校外德育导师59人,对学校、社区区、乡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扶贫帮困和助学活动。乾元分会响应《今日德清》的号召,数天内为民工子女捐衣服800多件,武康分会帮困捐款10000多元,新市分会多年来坚持开1展助学活动,为贫困生捐款30000多元。2004年,县退教协会发动全县退休教职工向慈善总会捐款13400多元。

2005年,《晚霞》改版为《晚霞报》,定期出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时时事新闻,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刊登退休教师创作的诗、画、文章等。《晚霞报》全县每位退(离)休教职工人手1份。举办了全县退(离)教师书画展,并在东、中、西三个分会巡回展出,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第三章 幼儿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88年起,德清县幼儿教育事业加决发展,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一方面由县政府、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进一步筹措幼教经费,增加投入,另一方面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改革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园体制。到2005年,全县所有农村幼儿园实行政府办园体制,村教学占全部由乡镇中心幼儿园领导、管理。县政府用“以奖代补”的办法促进农村幼儿教学点的标准化建设。从1998年到2005年,县、乡镇两级政府共筹措资金3102万元用于农村幼儿园建设。全县现有幼儿园32所,其中省示范性幼儿园3所、市示范性幼儿园2所,市等级幼儿园18所。整个幼教工作纳入了规范化、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1988年,全县4—6周岁适龄儿童的人园率为72.89%。德清中心幼儿园、武康幼儿园、新市幼儿园为县教委管理的骨干幼儿园,其余幼儿园由乡镇管理。

1990年,县教委成立了县幼教保健卫生教研大组,研究和指导幼儿园保健卫生工作。幼儿教育注重教养结合,按昭幼儿教育大纲的要求,科学地设置课程、制定内容、组织教师业务学习,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管理上,各幼儿园制定《幼儿园规章制度》,全县幼儿园纳入了县教委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同年,上柏镇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高林乡幼儿辅导中心、武康镇托儿所、雷甸镇中心幼儿园、南路乡横岭村幼儿班、德清县中心幼儿园、工业幼儿园、士林白彪村幼儿班、商业供销幼儿园、下舍镇中心幼儿园、梅林东句城村幼儿班、钟管北洋村幼儿班、新市镇街道幼儿园被评为县托幼工作先进集体,29位幼儿教师被评为县托幼先进工作者。42位幼儿教师首批获得《专业合格证书》。劳动合同的签署工作有序进行。

1991—1995年,县教委、县卫生局对乡镇所属幼儿园的管理力求规范化,努力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落实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做好近视眼防治工作的通知》,各幼儿园都制定了《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制度》,对幼儿健康检查有记录卡,晨间检查小病处理有登记簿。同时,各幼儿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管理,思想统一,分工明确,会议和学习制度化。注重把德育工作渗透在一日活动与各科教育中。各幼儿园还相继成立了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1992年,商业供销幼儿园荣获县人民教育基金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在县第五届中小学文艺调演中,中心幼儿园、武康幼儿园、新市幼儿园获县“新苗奖”。1995年,县教委在全县幼儿园实行收费卡制度,收费卡由县教委监制。

1996年,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体制的通知》,明确了全县幼儿教育由县教委领导管理。县教委制订了《关于加强德清县各级各类幼儿园管理的意见》,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投资300万元在武康创建的县机关幼儿园,占地7.6亩,设施一流,于9月23日落成开学,首期招生3个班。县教委还转发了省教委《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安全工作管理细则(试行)〉的通知》,各幼儿园加强了幼儿教育玩具的安全检查,严格幼儿的接送制度,注意幼儿在园的饮食卫生。把安全教育提到了议事日程,注重了幼儿的安全教育。新市镇幼儿园通过了等级评估成为湖州、市一级幼儿园,县中心幼儿园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1997年,城关镇县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市特B级幼儿园,县工交幼儿园、商业供销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同时,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迅速,除少数村由于人口密度小两村合办外,全县基本上达到村村办园。农村入园幼儿8667人,全县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率从1991年的61.6%上升到75.5%

1998年2月,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幼儿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德清县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县教委成立幼儿教育管理培训中心(筹),加强对全县幼儿教育的行政和业务管理。乡镇幼儿教育由乡镇教管会主管,由乡镇中心幼儿园主任(或乡镇幼教辅导员)具体管理。建立了“一个集镇建一个中心幼儿园,一个行政村办一个教学点”的幼教布局,健全了17个乡镇中心幼儿园、117个村教学点的管理网络。建造和改造幼儿园的资金主要由乡镇政府筹措,筹措的办法是政府出土地出主要资金,财政补贴一部分,所在地村委、中心幼儿园出一点。全县先后建成1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其中4所由小学改建,1所由村校改建,提前完成了全县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县政府积极履行职能,不断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坚持每年增加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新建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村教学点都享受与义务教育学校同等的建设补助。县教委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实行登记注册制度,并按新制定的《乡镇幼儿园合格评估办法》,分期对乡镇幼儿园进行评估验收。凡验收合格的,颁发《办园许可证》对不具备条件的,进行限期达标或停办。全县共有19所幼儿园完成登记注册。11个乡镇成立了中心幼儿园。县机关幼儿园被评为市示范性幼儿园,远望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

1999年,幼儿园适龄幼儿为3—6周岁。各乡镇政府任命了26个乡镇幼教辅导员,建立健全农村幼教管理队伍。县教委制定了村级幼儿园的准办标准和审批程序,将村级办园的审批程序、手续逐步规范化,基本解决了以前多头审批的问题。

2000年,全县幼儿三年入园率达81.3%0。中心幼儿园、武康镇幼儿园分别完成国有民营和股份制办园方案论证,并进入试行阶段。全年城镇幼儿园共投资34万元添置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学习、生活质量。县机关幼儿园的教研课题《城镇幼儿玩沙游戏的实验报告》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同年,县机关幼儿园被评为省示范性幼儿园。

2001年,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1.20,达到并超过了省“十五”期间的目标。注重办好城镇示范园、骨干园,有4所城镇幼儿园保持了原有财政拨款渠道,成为全县幼教工作示范、指导、教研科研的中心。武康幼儿园被审定为示范性幼儿园,并被列为省活动课程实习基地,机关幼儿园被列为市教科研基地,承担的课题《城镇幼儿玩沙游戏的实验研究》被评为省2001年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不断加快,2001年,雷甸、高桥、钟管等乡镇共投入250万元用于园舍的新建与扩建。莫干中心幼儿园提升为市一级幼儿园。

2002年,全县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几年来,县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完善和强化行政教育业务管理职能;卫生部门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指导;物价部门根据以支定收的原则合理制定和调整农村各类幼儿园保育费的收取标准;劳动和衬会保障局、人事局落实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技术职务评审、养老保险及大病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乡镇政府负责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有计划地发展村级幼儿教学点,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02年,县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采用解读式、参与式办法,组织幼儿园教职工进行培训,受训率达100%。全县幼儿教育学前三年人园率达93.86%,比上年同期上升2.66个百分点。一年来,全县幼儿园共投入经费279.2万元,用于改善办园条件。雷甸、高桥、钟管幼儿园新园舍已建成投入使用。雷甸、高桥、下舍幼儿园被审定为市一级幼儿园,全县农村幼儿园中达市等级的占54%。全市乡镇中心幼儿园、村教学点建设现场会在德清县武康幼儿园召开。雷甸、高桥、勾里中心幼儿园和高林村教学点接待了三县四区幼儿教育干部的参观。县幼教中心、县中心幼儿园的两篇科研报告分获中国学前教育学会“21世纪全国幼儿园管理高级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二等奖。

2003年,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88%0。武康幼儿园通过省示范性幼儿园验收,机关幼儿园通过省示范性幼儿园复查,勾里、徐家庄、梅林中心幼儿园被认定为市等级幼儿园。徐家庄中心幼儿园园舍易地新建并投入使用,三合、上柏中心幼儿园园舍建造正式启动。2003年,全县幼儿园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添置设施设备,共投入资金160万元。县教育局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县162个村幼儿教学点进行地毯式的安全大排查。同年,县教育局举办了幼儿园新教材培训,全县533位幼儿教师全员参加。全县举办了“8168杯”幼儿故事大赛,有228名城镇和农村幼儿参加,评出一、二、三等奖共60名。县机关幼儿园,新市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市“绿色学校”,县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市卫生保健托幼先进集体,远望幼儿园被评为省优秀民办学校。

2004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10个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德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加快农村幼儿园的建设步伐,促进幼儿教育均衡化。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1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2.57个百分点。筏头乡、莫干山镇、乾元镇全面理顺幼儿园管理体制。100%的农村幼儿园配备了专职园长。乾元镇中心幼儿园建立。洛舍、上柏、三合中心幼儿园园舍完成易地新建。阳光、苗苗、童兴3所民办幼儿园被批准举办。洛舍、士林、上柏3所幼儿园通过市一级幼儿园验收,县中心幼儿园、新市镇中心幼儿园、远望幼儿园通过市示范性幼儿园等级复查,武康幼儿园被评为省示范性幼儿园。县教育局专项拨款14.15万元,用作村教学点的改厕改水资金补助。完成了幼儿园77个村教学点厕所和用水的改造,完成了33处围墙、7处危房的改造。在城镇幼儿园抓教改、民办幼儿园抓规范、乡镇幼儿园创等级的同时,重点工作向村教学点建设转移。据统计,全县村教学点中,设置午睡室的已达75%,有大型玩具的达33%,单门独院的达430;部分村教学点还配置了电视机。同年,县教育局组织幼儿园园长去上海学习,业务园长到示范园见习培训,并举办了教师新《纲要》知识大赛、教师“本土化”玩教具制作大赛。开展示范园教师下乡送教11次,举行4次新《纲要》实践经验推广活动。5月16日,县幼儿园教师精品课展示活动在县机关幼儿园举行,省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王芳园长和市幼教中心邵卫主任应邀参加。本县还接待湖北、杭、温州、龙泉、湖州市区、安吉、绍兴、衢州、余杭等地的幼教同行和省、市级教研员共411人次参观观摩武康幼儿园、高桥幼儿园、徐家庄幼儿园等。组织部分幼儿园内的闲置用具、玩教具(折合人民币约33000元),调剂给山区幼儿园及村教学点。武康幼儿园是湖州市唯一获得省教育厅教研室“区角活动”一等奖的幼儿园。

2005年,坚持“积极进取,科学发展,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和托儿所的管理和指导,全县学前三年教育幼儿入园率提升到98.49%。同年底,县政府转发了县教育局《关于德清县乡镇中心幼儿园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的通知》,县教育局下发了《德清县乡镇中心幼儿园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示范、合格标准》,在本县正式启动了村幼儿教学点标准化建设工程。根据《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县政府及时召开了关于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的会议。按照会议要求,县教育局全面接管了全县14所托儿所,并对14所托儿所进行了接管后的摸底调研,与各托儿所签订了安全、卫生保健工作责任书,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托儿所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同年,全县投入502.4702万元,用于改善幼儿园、村教学点办学条件。干山中心幼儿园建成搬迁,全县11个行政乡镇19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独立园舍建设完成。据统计,全县村教学点中,单门独院的占64.1%,有午睡室的达80%,配有大型玩具的达45%。在洛舍、钟管、下舍、士林等乡镇开展了村教学点达标率建设试点,其中有条件的村点已铺设了地板,安装了空调,超过了县规定的标准。士林、洛舍、上柏、乾元、筏头等5乡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上市等级率达到78.94%;新市幼儿园被评为省示范性幼儿园;武康幼儿园被评为首批省、市级“园本教研示范园”。

2005年还组织对全县488名非公办幼儿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考核,建议主办单位辞退不合格教师18人。培训非公办幼儿教师543名,培训新教师56名,培训骨干教师63名,有25人参加了精品课培训。组织园长参加了上海、杭州、慈溪等地的培训共55人次。认真实施《德清县教育局关于幼儿园骨干教师上挂下派的实施意见》,下派指导教师48名,农村上挂学习教师44名。武康幼儿园、机关幼儿园被评为“上挂下派”工作先进集体,吴娟艾老师被评为“上挂下派”工作先进个人。开展幼儿园“本土化”环境创设的培训、教研和大赛。开展0至3岁“亲子园进社区”等示范活动3次,“语言和健康”等教研活动11次。接待杭州、椒江、温州、宁波、镇海等地前来参观本县省示范性幼儿园和观摩农村幼儿教育的教育界人士393人。

第二节 教育体制

1988—1990年,本县托幼工作管理体制仍按1979年12月省教育厅、省妇联等5家单位联合召开的省托幼工作会议精神,由中共德清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教育局等单位组成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妇联设置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推动全县幼儿教育工作。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本乡镇幼儿园的行政、经费、人员配备等方面工作。乡镇中心幼儿园属乡镇妇联领导管理。各村有幼儿教学点,属村委管理或个体办园。县教委负责对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业务示范和指导,负责幼儿师资培训。各乡镇中心幼儿园负责对村幼儿教学点的业务指导。1990年,县教委调整了幼儿园教师业务考核领导小组,成立了县幼教教研大组和县幼教保健卫生教研大组,组织安排幼儿师资培训、教学业务考核、教研活动。

1991—1995年,县教委配有幼教教研员,负责对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保教业务的指导,使幼教教研工作年年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面向农村幼儿园,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幼儿师资。

组织新教材、专业合格、艺术类培训15次。举办幼师中专函授班3届,毕业学员53人,正在就读151人。组织各科讲座8次,示范课、教研活动32次,师生竞赛9次。在健全农村幼教教研网络、建立农村幼儿园教学规范、深化农村幼教改革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一定的成绩。

1996年,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体制的通知》,明确了全县幼儿教育由县教委领导管理。

1997年,全县城镇幼儿园已有10所,其中城关镇5所,新市镇2所,武康镇3所。办学体制上可分为县教委办2所,企业办4所,镇办2所,街道办和个体办各1所。三大镇幼儿的入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许多乡村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拨出专款用于幼儿教育。特别是钟管、莫干两所幼儿园筹款新建,园舍宽敞明亮,硬件设施已达到和超过了县级合格标准。全县有6所乡中心幼儿园已单独设置,并按要求配备专职园长(兼辅导员),加强对村幼儿班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发挥了较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1998年,坚持“以政府办园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原则,城镇实施多元体制办园,农村实行单一政府办园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城镇无一所公办幼儿园转制和变卖,乡镇中心幼儿园100%公办。同时坚持农村幼教改革,实行政府办园体制。县教育行政部门下设幼教管理办公室(中心),加强对全县各级幼儿园的行政和业务管理。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各乡镇政府加强对行政区内幼教事业的领导,确定由分管教育的乡镇长负责幼教工作,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具体管理。同时,要求各乡镇制订幼教发展规划,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幼儿班属中心幼儿园的教学点),幼儿园实行单独设立账户、独立法人、独立建园的“三独立”管理体制。在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面试行“国有民营”的运行模式,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资产为政府所有,乡镇政府除提供园舍、保教设施和大型玩具外,继续承担园舍的改建、建造、维修和大型保教设备的添置职责。乡镇中心幼儿园符合条件的,经县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批准后,确定为国有民营幼儿园,其收费标准实行“等级加浮动”的办法,教师人员经费、日常开支均由幼儿园自负,达到“以园养园”的目的。本县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教学点的园舍新建和改造的资金主要由乡镇政府和村委提供,县财政进行补助,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幼儿园的经济负担,使幼儿园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幼儿园的日常运作。县政府还就幼儿教师的培训考核、资格认定、业务辅导、职务评聘、养老保险等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改善教师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促使广大教师安心从教,促进了幼儿生活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1999—2000年,县政府把幼儿教育作为对乡镇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有7个乡镇中心幼儿园与小学分设,实行独立建制。莫干山镇中心幼儿园、武康镇三桥中心幼儿园成为县合格乡镇幼儿园。勾里、下舍、武康幼儿园园舍着手易地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及村教学占的行政工作由园主任或辅导员统一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幼儿教育办园体制,并逐步对幼儿园各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各乡镇加大了对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整顿力度,对200多名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了全面考核,有25%左右不适应幼教工作的教师被辞退,有48名素质较好的幼师毕业生经考核后充实到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

2001年,德清县有34所幼儿园实行了体制改革。全县各乡镇幼儿园除了县机关幼儿园为公办示范性幼儿园以外,全部改为“民办公助”的办园模式,县中心幼儿园试行“国有民营”的办园模式,武康幼儿园实行股份制办园模式。

2002年,幼教管理归入到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基教科根据农村幼儿园政府举办的原则,坚持“办好中心幼儿园,辐射村教学点”的发展思路,解决了农村办园体制不顺、网络不全、管理困难等问题,使全县幼儿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

2005年,理顺了三合乡11个村教学点的办园体制,使全县村幼儿教学点公办率达到99%,形成了19个乡镇中心幼儿园、116个村教学点的示范、管理、培训网络。完成了全县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建档工作,对非公办教师的学历、流动情况和劳动保障等问题进行监控,使非公办幼儿教师纳入管理范畴。原来的政府单一办园体制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有必要扩大城镇幼教资源,创办多元化的幼教机构。2005年教育局审批成立了金蓓蕾幼儿园、都市桃源幼儿园,同时取缔了4所非法幼儿园。目前,德清县城镇部门办园增加到5所,个体办园增加到3所。原来教育局直属的县中心幼儿园由国有民营体制转回公办体制,武康幼儿园由股份制体制转回公办体制,乡镇幼儿园全部为乡镇政府办园。各级政府恢复了对幼儿园的投入,使幼儿园继续保持良性的发展。全县无一所城镇公办幼儿园出卖或转制。县教育局不断加强对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以等级评估,卫生保健工作年检,幼儿园及园长的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幼儿园财务工作的抽检,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的评比等为抓手,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提高办园质量。

第三节 教养工作

学制与课程:1988年,全县幼儿园招收4—7周岁的幼儿人园,分设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6—7岁)三级,每级的学习时间为一年。1999年,根据省教育厅通知精神,幼儿入园年龄调整为3—6周岁,其中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1988年,幼儿园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设置体育(基本动作、基本体操)、语言(发音,说普通话,丰富词汇、口头语言等)、常识(社会和自然方面组成的知识)、计算(10以内数的概念和加减运算,有关几何形体、时间、空间等组成的知识)、音乐(唱歌、舞蹈和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打击乐器)、美术(绘画、泥工、手工、欣赏)等科。2001年,浙江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县各幼儿园相继按照新《纲要》精神制定实施方案,对幼儿进行全面、启蒙性的教育,课程设置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各幼儿园根据新《纲要》精神和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开设了一些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幼儿,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教材采用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2003年后,大部分幼儿园采用华东师大编写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大、中、小班按不同的主题活动开展教育。每个幼儿人手一套(五本)配套教材。教学方法为:积极为幼儿创设亲身感受的环境,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和园外,让幼儿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身、客观事物、同伴的相互作用,丰富发展原有的认识规律;让幼儿参与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保育:1988年后,幼儿园都配备了一定名额的保育员;上等级的幼儿园,两个班级配备一名保育员。1990年后,县教委成立了县幼教保健卫生教研大组,更好地指导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建立了晨检制度、卫生检查制度、消毒制度、体格检查制度、安全制度、食堂管理制度等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制度,明确了保育员工作职责,确保保育工作做到位。每学期制定《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建立幼儿健康档案。流行病发生期问,及时消毒(有条件的幼儿园每天用紫外线灯消毒,每天对各室进行喷雾消毒),早上给幼儿测体温、喝盐开水,做好流行病的预防工作。

幼儿园按照幼儿人数配备保健医生或兼职保健医生(幼儿人数200人以下配备1名,200人以上可以配备2名),建立医务室,负责晨间检查和小病小伤的处理。

办好幼儿膳食,保证幼儿必需的营养。营养老师定期参加县妇幼保健院举办的营养搭配培训班。每周的食谱精心研究、科学搭配,让幼儿吃得有营养。一天供应“两点一餐”,荤素结合,粗精合理搭配。右膳食管理中,做到1定期召开膳食工作会议,请家长参与,努力提高膳食质量。2每周食谱集体制订,征求老师意见后请领导批阅,然后上墙张贴,由家长进行监督。同时认真收集反馈意见,作为下周制订食谱的依据。3确保每天采购的食物新鲜、无污染,由专人负责检查,24小时留样。4及时了解幼儿营养摄入情况,进行营养分析。5抓好各班进餐管理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教养1988年后,幼儿教育内容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以上八个方面都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活动,完成教育任务。

1995年后,全县幼儿园相继使用《幼儿园家长联系手册》与幼儿家长沟通。每所幼儿园都制定了家园联系制度,开办了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师家访。县机关幼儿园家长学校被省教育厅、省妇联评为省先进家长学校。幼儿园还开展了“假日活动教师进家庭”、“专业活动家长进幼儿园”、请名教师给家长上课”、“家园互动情”等主题活动,保证了与幼儿家长的经常性互动。

各幼儿园根据本园的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游戏条件,让幼儿愉决自由地选择各种游戏活动。武康幼儿园创设了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方式自由选择、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模式。

2001年后,幼儿园贯彻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重视幼儿的素质教育,重视对幼儿的智力开发,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把品德教育、情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把“五爱”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

2004年,本县省不范性幼儿园建立了《幼儿成长档案》或《幼儿成长记录册》。县机关幼儿园的研究课题《幼儿园开发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探索》被列为省重点课题。各类幼儿园与当地的社区、企业、村密切合作,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节 幼儿园介绍

德清县机关幼儿园

德清县机关幼儿园坐落在德清县武康镇东苑新村小区内,东邻汇丰广场。占地面积4166平方米,建筑面积3553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1399平方米,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在园教职工54名。

德清县机关幼儿园于1996年创办,设大、中、小3个班,在园幼儿53名,教职工12名。

1997年后幼儿逐年增加,2000年增加到12个班。先后被评为市示范性幼儿园、省示范性幼儿园,被湖州市教委列为湖州市教科研基地。课题《城镇幼儿玩沙游戏的试验研究》获浙江省教育厅2001年度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2001年,该园家长学校被浙江省妇联、浙江省教育厅评为省先进家长学校。

次年,被浙江省教科院评为省科研“百强校”之一。

2003年,该园接管了舞阳花园小区内的幼儿园。全园分总部和舞阳分部两处园址,总部12个班,分部2个班,在园幼儿519名,教职工52名。《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运用》获市教研室2002学年规划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2004年,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绿色学校”。

2005年,总部12个班,分部3个班,在园幼儿450名,教职工54名。课题《幼儿园开发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探索》被列为浙江省重点课题。《蚌壳乐》系列玩具获浙江省民间教玩具比赛二等奖。

幼儿园以“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自主性学习和小群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将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形成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学特色。

德清县中心幼儿园

德清县中心幼儿园为县教育局直属幼儿园,位于乾元镇工家弄103号。创办于1952年,当时名为教工托儿所,仅设1个混合班,幼儿14名,园长许慕銮,另有1名保育员和1名炊事员。

1955年,幼儿园征用了100平方米的民居,班级扩大至3个班,幼儿人数增至32名。

1959年,开始招收县级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子女入托。

1988年,班级增加至10个,在园幼儿370人,教职工38人。幼儿园南北教学楼之间架起一座天桥,形成一个整体。

1992年,在园幼儿达到501人,教职工达到43人。该园被评为湖州市特级(B等)幼儿园、市文明单位、市托幼先进集体。

县中心幼儿园的教科研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1988—1996年,幼儿园多次承担观摩任务,接待全省各地幼教同行来园参观学习。

2000年,幼儿园实行“国有民营”体制改革。

2001年,幼儿园开设了托儿班。该园教师所撰写的论文《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家长对幼儿园信任的调查研究》、《家长对幼儿园信任的调查研究》分获中国学前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同年,被评为市示范性幼儿园。

2003年,幼儿园被评为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先进集体。并与商供、圆圆、城关、士林、干山、戈亭、钟管等7所幼儿园结对,承担对它们日常业务指导工作。

2005年,有教学班10个,在园幼儿285人,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

幼儿园教研工作有突破,逐步形成美术教育特色。课题《小手绘画,无限遐想》获省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幼儿园铺设了556平方米的环保塑胶场地。2005年通过县教育科学研究室验基地及县“绿色学校”的考核验收。

武康幼儿园

武康幼儿园创办于1956年,原名为武康机关托儿所,园址在武康千秋街3号。当时共3个班(其中全托1个班),教养员3人,入托幼儿120人,负责人管宝英。

1959年,更名为武康机关幼儿园。1963年,停招全托班。1969年,武康镇改为千秋公社,幼儿园改名为千秋公社幼儿园。

1983年,新建三层教学生活大楼一幢,建筑面积为1044.31平方米。有教室、午睡室、活动室、办公室及教工宿舍,还购置风琴6架、电子琴1架及大型活动器具、图书等。全园有7个班,在园幼儿267人,教职工11人,其中教养员9人。幼儿园又更名为武康幼儿园(为武康镇属幼儿园)。

2000年10月,通过湖州市示范性幼儿园验收。

2001年9月,由武康镇人民政府和浙江北湖集团共同投资1000万元易地新建园舍,成为一所教育股份制幼儿园。新园坐落在武康兴康北路66—1号,占地12亩,建筑面积5172平方米,办园规模扩展到14个班,有51名教职工。

2002年12月,幼儿园被批准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素质教育实验基地。2003年11月,获湖州市区域活动现场评比与光盘评比一等奖。

2004年,该幼儿园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幼儿园,获浙江省区域活动比赛一等奖,成为湖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同年12月,被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建构了区域活动园本课程,接待省内外同行来园参观达2000多人次,并开始承担省级规划课题与省级教研课题的研究,提升了幼儿园的形象与实力。

2005年3月,成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实验幼儿园。同年,被评为湖州市首批园本教研示范园、浙江省园本教研示范园。

新市镇中心幼儿园

新市镇中心幼儿园园址在新市镇广场路,现分南北两个部分。南面是中心幼儿园本部,占地面积5801平方米,建筑面积3416平方米,户外场地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846平方米。2002年8月,撤销新市镇街道幼儿园,并入中心幼儿园。原街道幼儿园园址即今北面的分部,占地面积868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全园有60名教职工,20个班级,650名幼儿。

新市镇幼儿教育创办于1953年2月,最早由县文教科指派3名教养员和3名保育员于新市镇第一、第二、第三小学各设幼儿班,入园幼儿162名。1956年,小学附设幼儿班停办,街道居委会分别创办了民办幼儿园(班)。1981年,镇政府在宁夏路东建造新市镇幼儿园,占地面积482平方米,建筑面积335平方米,入园幼儿200名,开设5个班。

1986年9月,为适应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新市广场路新造了规模较大的新市镇幼儿园。

目前全园设施齐全,每班配有活动室、午睡室、储藏室、卫生间,班班有钢琴、空调,园内有弯曲的园林小路、绿色的草坪和种植园。

新市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学经费以自收自支为主,以财政拨款为辅(公办教师工资由县财政补助),性质是新市镇政府举办的集体单位。

全园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保教队伍和管理队伍,青年教师占80%。全园教职工以“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为己任,积极为孩子们创造宽松、温馨的育人环境,贯彻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使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新市镇中心幼儿园1996年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2000年被评为市示范性幼儿园。曾获市托幼先进集体、市卫生先进集体、市“绿色学校”、市幼儿园卫生保健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曾获市幼儿舞蹈比赛一等奖、市幼儿教师舞蹈比赛一等奖、市幼儿基本体操一等奖,有6个教育科研成果在市、县获奖,幼儿的美术作品、智力拼图等也曾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2005年被评为省示范性幼儿园。

商业供销幼儿园

该园创办于1966年9月,前身为商业幼儿园,共设小、中、大3个班,幼儿数90人左右,园址设在乾元镇溪东街66号。

1982年,由于商业局和县供销社合并,投入8.6万元新建了园舍,占地963平方米,建筑面积763.46平方米。幼儿园更名为商业供销幼儿园,并扩充了师资,共设大、中、小、幼托4个班,每班配备活动室、午睡室,每层楼配备盥洗室,开设了食堂,招生对象为商业局、供销总社及下属各大公司的职工子女。

1987年,重视幼儿园和家庭联合教育,开设家长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委员会。

1999年,为了改善园容园貌,投入了20万元。在全县的企业办幼儿园中率先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

2000年,在园幼儿215人,教职工24人,共设6个班。该园重视美术和艺术教育,4件幼儿绘画作品获全国第八届“小星星杯”东方少儿美术书法大赛金奖、银奖,幼儿舞蹈《我给地球洗个澡》获市三等奖。为改善办园条件,投入13万元购买了原畜产公司行政用房,改造为教育生活用房。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该园成了一所面向社会招生的自收自支幼儿园。该园研究课题《农村幼儿午间膳食营养的实践与研究》获市课题三等奖,结题报告获省一等奖。

工业系统幼儿园

工业系统幼儿园(亦称工交幼儿园),位于乾元镇中心地段——直街戚家弄5号,创办于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时期并入机关幼儿园。

1981年,在县经委的牵头下,由工业局、交通局、邮电局、二轻局和乡镇企业局等单位投资17万元,新建3层大楼1幢,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于1983年开始招生,入学幼儿183人,教养员14人,保育员7人。以后逐年发展,至1987年,幼儿在园人数最多为366人,共有10个班,教养员20人,保育员10人,幼儿园被评为县托幼先进集体。

1996年,共有8个班,入园幼儿263人,教职工25人。

1996年,幼儿园在主管单位县计经委的资助下,改善了办园条件。1997年,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

1998年,幼儿园结合本园实际,推行了内部改革,及时调整师资队伍结构,继续改善办园条件,使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赢得了良好的衬会声誉。至2005园舍总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绿化面积198平方米,共有教学班9个,入园幼儿348人,教职工27人。

1996—2005年,幼儿园被评为市、县卫生先进单位,县文明学校,县安全、收费工作先进学校,县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学校。

新市镇士林中心幼儿园

新士镇士林中心幼儿园原名士林镇中心幼儿园,创办于1982年,位于士林村胜利组旁,是一所由镇政府举办的福利型幼儿园。创办初期实行免费教育,只有1个混合班,入园幼儿20名,教养员2名。

1984年,在镇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办园规模迅速壮大,士林镇幼儿教育蓬勃发展,村村都办起了幼儿班,在园幼儿327人,教职工14人。士林中心幼儿园先后被评为县托幼先进集体、省先进幼儿园、市托幼先进集体。

1992年,幼儿园的办园体制进行了改革,发展幼儿教育,坚持以园养园”的原则,走“自收自支”的办园道路。

之后,园址迁入原士林中心小学校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并添置了大型室外玩具,中心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和办园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被评为县合格幼儿园、市三级幼儿园。

2003年,士林镇并入新市镇后,士林镇中心幼儿园改名为新市镇士林中心幼儿园。

2005年,士林中心幼儿园通过了市一级幼儿园的评估验收。

钟管镇中心幼儿园

钟管镇中心幼儿园创办于1979年,前身为钟管小学附设幼儿园,设1个教学班。

1984年普及村幼儿园,村村办起了幼儿班。

1995年,镇政府投入31万元易地新建中心幼儿园,园址迁到钟管镇寺前路159号。在园幼儿150人,教职工10人。

1998年,幼儿园被评为德清县农村合格幼儿园。

2002年9月,钟管镇政府又投入50万元扩建中心幼儿园。同年12月,被评为湖州一级幼儿园。次年,幼教体制进一步理顺,钟管镇戈亭中心幼儿园并入钟管镇中心幼儿园。

2005年,中心幼儿园设大、中、小共8个班,下设村教学点12个,幼儿共447人,教职工37人。中心幼儿园占地面积4046平方米,建筑面积1361平方米,绿化面积602平方米,户外场地面积2558平方米。园内环境幽雅,户外有大型多功能玩具多件。每班配有电视机、VCD、录音机、钢琴等辅助教学工具,及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具和益智玩具。该园被定为德清县综合高中幼教实验基地。

近年来,园本教研、课题研究、教师基本功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教科研工作均取得很大成效,保教质量稳步提高。

雷甸镇中心幼儿园

1983年创办,园址在原乡镇府旧会议室内,人园幼儿37名,教师2名。

1987年9月,幼儿园迁入镇政府大院内,借用文化中心办班,开设4个班级。同年,幼儿园被县妇联评为托幼先进集体。

1989年9月,幼儿园迁入雷甸镇中心小学校区,借用教室,已能做到单门独院办班。幼儿园由中心小学统一管理。

1998年,幼儿园从小学分离出来,独立建园,经济独立核算,自收自支。下辖12个村教学点,村教学点有教师12名。2000年,被评为市三级幼儿园。

2002年9月,镇政府投资150多万元新建的幼儿园园舍正式启用,园址位于雷甸镇新大街242号,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当年在园幼儿350名,教职工22人。设施、设备、园貌大大改善。10月,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

2003年,被评为浙汀省重质量守诚信优秀民办幼儿园。

该园曾获湖州州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德清县学校安全、收费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洛舍镇中心幼儿园

洛舍镇中心幼儿园坐落在洛舍镇新区复兴南路。1983年创办时,园址在洛舍镇唐家院110号,设立大、中、小3个班。

随着幼儿人数的逐年增多,1994年改建食堂,添置设施配备,提高办学的整体水平。

1997年,整顿幼儿教师队伍,对各村教学点实行统筹,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统一立账,在硬件设施方面有较大的改善。

1998年,通过了县农村合格幼儿园评估验收。

2004年,被评为市二级幼儿园,办园体制由原来的民办转变为公办。同年,镇政府投资188万元,在镇新开发区征地4,6亩,按市示范性幼儿园标准新建中心幼儿园园舍,建筑面积2370平方米。2005年2月启用,共设10个班,在园幼儿人数330名,教职工24名。同年,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10月,荣获县“本土化环境创设”一等奖和最佳特色奖。2005年全年接待省、市、县来园参观人员19批计290余人次。

远望幼儿园

远望幼儿园是由省机电集团和在德清的3家军工企业共同投资兴建的企业办幼儿园,创办于1995年8月,园址在武康镇兴康南路群安巷70号。设大、中、小3个班,入园幼儿65人。

1996年,班级增加到7个班,在园幼儿242人,教职工22人。

1998年8月,被批准为湖州市一级幼儿园,被评为县级卫生先进单位。

2001年1月,被批准为湖市示范性幼儿园,被评为湖州市卫生先进单位。是年,县级科研课题《幼儿环境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荣获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年,被评为省首批“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优秀民办幼儿园”和县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环境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荣获浙江教育学会活动课程研究会2002年度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

2003年,舞蹈《防风神韵》获省机电集团首届文化艺术节“永新杯”文艺汇演二等奖。同年,该园被评为“县文明单位”。

2005年,在园幼儿446人,教职工41人。该园幼儿舞蹈《前溪情歌》获省机电集团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军工杯”文艺汇演一等奖。

苗苗幼儿园

苗苗幼儿园园址在武康镇南街88号。前身是德清县祥和小区苗苗园,2000年10月由县妇联创办,当时仅有两个托儿班,共有入托幼儿52人,5名教职员工。

2001年10月,扩充了900多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场地,并建造了围墙。至此,该园占地面积1466平方米,建筑面积705平方米,绿化面积707平方米。

2002年,该园以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保教质量,被县妇联评为德清县第一所示范性托儿所。为了方便小区内幼儿就近入园,在两个托儿班的基础上,增设了小班和中班两个幼儿班,全园共有幼儿128人,初步形成了托幼一体化的办园模式。同年6月,舞蹈《欢乐大鼓》在湖州市妇联组织的“成长快乐杯”文艺会演中荣获二等奖。

2004年6月,该园正式被县教育局批准为民办幼儿园,并更名为德清县苗苗幼儿园。全园共有5个班级,入园幼儿180人,教职工16人。

第四章 义务教育(小学、初中)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该法指出:“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德清县人大常委会颁发了《德清县人大常委会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决议》。根据全县的实际情况,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义务教育法》。县政府作出决议:1.组织学习,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2.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保证《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各乡镇政府要把发展基础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力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认真分析本地区的教育、师资、经济等一系列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分期分批实行,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教育部门要当好参谋,进行业务指导,总结城关、新市镇基础教育的经验,以推动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3.切实解决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乡镇的财政收入应主要用在发展教育事业上,要做好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要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自愿捐资助学,积极开展勤工俭学,以确保全县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有足够的经费。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根据德清县师资严重缺乏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速培养、培训师资,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并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要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全社会都要养成尊师重教的好风尚,切实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后顾之忧,以利于教师集中精力搞好教育工作。5.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实施《义务教育法》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与千家万户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

下表为德清县分批分期实施《义务教育法》的规划。

1986—1987年,德清县贯彻《义务教育法》,按国务院颁布的《实施细则》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实施办法》,积极地开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1986年,实施乡镇为新市、城关。1987年,实施乡镇为武康、对河口、秋山、士林、梅林。

1988年,德清县人民政府转发省教委《关于进一步控制中小学学生流失,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县政府于1988年8月22日在洛舍镇召开了全县招留生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县各乡镇领导和学校领导共同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县教委转发省教委《关于坚决制止违反〈义务教育法〉和学籍管理办法等错误做法的通知》,努力使适龄儿童、少年“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县政府还批转、同意县教委和县财税局联合制定的《德清县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暂行办法》,使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经费得到落实。县教委和县财税局还转发《浙江省教育费附加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加强了教育费附加和捐资助学资金管理。到1988年底,由于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努力工作,规划中的11个乡镇都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9年,继续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各乡镇政府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统筹职能,落实县政府关于乡镇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和1989年度县长奖励基金的考评指标。经县政府同意,县教委与乡镇政府签订教育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通过责任书的签订,各乡镇继续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进一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到1989年底消除学校危房。考核办法为:年底由县教委对各乡镇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镇政府1989年县长奖励基金(教育部分)的考评依据。凡超过或达到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未达到目标的乡镇政府扣除当年考评分。

同年11月份,省教委对德清县实施义务教育的乡镇进行抽查、验收。到1989年底,全县已有15个乡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这15个乡镇的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8%,其中小学入学率为99.9%,初中入学率为89.1%

1990年,县政府转发了县教委、县财政局、县计经委、县城建局联合制定的《德清县中小学破旧校舍改造规划》,规划要求到1992年底,全县破旧校舍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

各乡镇领导和学校领导把旧校舍改善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县教委领导和基建科同志深人学校察看校舍,并与镇、村两级干部研究,制定规范,落实措施,资金采取县政府补助一点、乡镇出资一部分、村自筹一部分的办法,努力把破旧校舍改造好,让孩子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同年10月24日至27日,国家教委“五项”督导检查组由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国家督学肖文带队,一行7人,对德清县中小学教育工作开展了“五项”督导、检查。“五项”督导的主要内容为查教育经费增长政策和教师经济待遇的落实情况,查校舍中危房的改造情况,查中小学学生流失的制止情况,查乱收费现象的纠正情况,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初步贯彻情况。督查组在本县分两组下乡镇督导、检查,共检查了士林、钟管、对河口、雷甸、莫干、新市等6个乡镇中小学和6所村校,分别召开了由乡镇领导、教师、成教干部参加的3个座谈会。市政府副市长袁世鸣、县委书记侯玉琪、县长侯家远、副县长李国培及县人大、县政协、县教委领导陪同参加了督导组检查活动。

1991年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加强义务教育的法制观念,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管理,控制流生和留级率,提高办学效益,实行义务教育证书制度。各乡(镇)中心小学每年9月中旬将编好统一学号的当年新生在籍名册(一式二份)和《登记卡》,交县普教科审核盖章。登记卡交由招生学校(乡、镇中心小学)保管,县教委普教科留一份新生在籍名册存档备查。学生小学毕业后,由毕业学校把《登记卡》(贴上照片)和小学毕业一初中招生交接名册送往招生中学。义务教育证书一律由户籍所在地中学签发。

同时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批1978年底前在编的有一定专业技术职务和学历,思想政治表现好,教学(工作)成绩优良的优秀民办教师被录用为公办教师。凡属于实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需要,经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部分中小学教师农村子女户粮关系问题的通知》精神,允许其一个年龄未满15周岁的子女“农转非”。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1991年,基本完成破旧校舍改造任务的乡镇有:城关乡、雷甸镇、干山镇、梅林乡、三桥镇、莫干乡、对河口乡。

1992年初,县教委下发了《德清县村校改造若干规定》。同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的乡镇有:洛舍镇、戈亭乡、下舍镇、勾里乡、三合乡、龙山乡、新联乡、士林镇、高林乡、油车乡、禹越乡、钟管镇、秋山乡、上柏镇、后坞乡、筏头乡、南路乡、武康镇。为了鼓励村校建设抓得较好的单位,加快村校建设步伐,对村校新建校舍实行“三补一奖”办法。三补:1.凡委托县城建局设计室另行设计新型校舍,标准较高的,设计费由县补助三分之一;2.凡委托县质监站实行质量监督的,监督费由县补助三分之一;3.凡计经委有建筑材料指标分配的,由县酌情适当补助建材指标。一奖:经验收合格,每平方米奖10—15元;质量验收达到优良级的,奖金每平方米提高5元。

1992年,全县基本完成改造破旧校舍的任务,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德清县被省政府评为1992年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县。

到1992年底,规划中的全县28个乡镇都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3年,稳步发展教育事业,具体表现为:1.重点巩固和提高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1992学年第二学期中、小学巩固率分别保持在99%和99.99%以上。各中小学注重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开展了艺术、体育、劳技为重点的三类特色教育,音、体、美、劳、电化教育进一步加强。初中开办的10个“2+1”职业教育分流班,培养了427名有一技之长的学生。2.完善了教育经费筹措机制。重点制定了本县征收教育费附加条例和配套文件,使征集工作规范化。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港胞沈炳麟先生投资18万元的新联、三合四都两所小学和投资12.5万元的三合沿河小学的建造,港胞邵逸夫先生投资50万港币的武康逸夫小学的建造。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尤其是电化教育条件有较大改善。中小学实验课开设率达到100%,仪器设备全部达到省定二类以上标准。3.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对38名乡镇中心小学校长进行了岗位培训。举办各类教师培训班10期,受训教师300人次,125位中小学教师取得专业合格证书。

1994年,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贯彻实施〈纲要〉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切实增加对教育投入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拓宽筹措教育经费的渠道。在保证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全县完成六配套(围墙、校门、操场、厕所、旗杆、宣传窗)学校已有283所,占应配套学校的90.4%。同时加快教育仪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做好“二机一幕”建设与音像教材推广的指导工作,全县40%的班级实现了电化教育“一班二机”。由县教委承担的县政府9件实事之一的5所乡镇中学(徐家庄、钟管、高林、下舍等)扩建工作进展顺利。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鼓励中小学生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同年特设立“莫干山报奖学金”,奖励对象为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优秀学生。县教委按《湖州市中学教育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对初中提出了6项评估指标,凡经考核被评为教育质量达标或优秀的学校,授予初中教育质量达标或优秀称号,登报表扬,对校长则颁发初中教育质量“飞英奖”。

1994年,县物价局、县财政局、县教委联合下达文件《关于调整我县中小学收费标准的通知》,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只收杂费,免收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分别给予缓、减、免缴杂费。代管费范围统一规定为课本费、作业本费、讲义费、班会费4项。代管费的收取以保本为原则,不得收取手续费、管理费。小学、初中杂费标准(单位:元/生.学期)为:小学,县府所在地学校20元,农村学校15元;初中,县府所在地学校35元,农村学校30元。

1995年初,迎接省对德清县“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评估验收。依据国家教委和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县教委对全县21个乡镇进行了“两基”评估复核。评估复核的重点指标是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教师学历达标、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扫盲等。

德清县“两基”工作各项指标实施情况如下:

一、普及程度

1.7—12周岁适龄儿童初等教育入学率为99.33%,13—15周岁的适龄少年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为96.02%。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0.95%,其中视力残疾入学率100%,听力语言残疾入学率60.01%,智力残疾入学率85.71%。

2.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0.87%。

3.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16%,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85.06%

4.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为0。

二、师资水平

1.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并能达到任职需求。

2.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3%,初中为88.94%。实施义务教育后补充的小学教师55人,学历合格比例为98.43%;初中教师163人,学历合格比例为95.09%

3.校级领导干部小学45人,初中55人,岗位培训完成率分别为100%、96.36%。

三、办学条件

1.小学和初中的设置比较合理。全县41万人口,现有小学276所,平均0.15万人口中设一所小学;现有初中29所,平均1.41万人口中设一所初中。其中新市、钟管、三合等乡镇正在周整布局,扩建初中。2.小学生均用地面积11.17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4.47平方米;初中生均用地面积7.29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校的校舍基本达到坚固、够用、适用、无危房。3.小学、初中的教学仪器设备、电化教学设备配备较好,基本达到配备标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劳技)课教学器材配备离规定尚有差距;图书资料小学生均4.39册,初中生均7.02册,差距较大。

四、教育经费

1.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两个增长”。

2.财政拨款和预算外投入的年生均公用经费持续增长。

3.教职工二工资(包括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能按时足额发放。

4.教育费附加基本上按规定征收,并做到专款专用,合理适用。

5.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坚持依法集资办学、捐资助学,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三年来共集资1196.2万元、勤工俭学共创收1531.1万元,其中用于教育的经费212.4万元。

五、教育质量

各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提高教育质量。1994学年小学、初中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分别为99.94%和98.25%。

六、扫盲和成人教育

1.1949年10月1日以后出生的年满15周岁以上人口中的非文盲率全县为98.59%

2.近三年脱盲260人,脱盲巩固率97.31%

3.县有成人教育管理机构,有专职管理人员。

4·乡镇都建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行政村办学面为76.47%。乡镇成教有专职教师57人,兼职教师190人,有基本适应教育需要的办学条件(包括校舍和教学设施等)。

5.扫盲和农民教育经费能基本满足需要。

1995年10月,省“两基”评估验收组对德清县的“两基”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15日下午,评估验收组听取了县长所作的《德清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自查自评报告》。10月16日至18日,验收组分3个小组,对钟管、洛舍、龙山、莫干山等4个乡镇进行了重点抽查,同时在面上察看了武康、城关、雷甸等6个乡镇49所学校。对重点抽查的4个乡镇,主要核查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初级中等教育普及率、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和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以及国拨教育经费的使用清况和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情况、教育年报等有关表册资料。面上察看的6个乡镇,主要了解教育经费“两个增长”和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使用情况,并察看中小学和成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和校容校貌及教师住房。验收组同志还与教职工进行了个别访谈。19日上午,验收组向德清县反馈评估验收意见。

评估验收组在《关于对德清县“两基”评估验收的报告》中,认为德清县“两基”工作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成绩。省评估验收组宣布德清县通过省“两基”评估验收。

1996年,落实国家教委《关于在全国开展基础教育“五项内容”督导检查的通知》。基础教育“五项内容”督导检查的重点是1“两基”规划的实施情况,2《教师法》的落实情况,3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法规,制止学校乱收费现象的清况,4加强德育工作的情况;5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过重负担的情况。

全县小学生入学率达99.96%,巩固率达99.98,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达到99.06%,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9.02%。上述指标均超省、市平均水平。同年,县政府制定了《德清县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意见》,对社会力量办学采取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的方针,在招生、收费、师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照顾和优惠。一年来,鼎立高中、华盛达外语学校、县聋哑学校、小天使幼儿园、星星幼儿园等民办学校相继建立。聋哑学校于9月8日在秋山乡开学,首期招收学生11名。县教委还确定每年4月份对新适龄弱智儿童进行检测。全县社会力量办学逐渐走上了“以企业实体为经济后盾,以公立学校为教育依托”的具有德清特色的办学路子。

同年,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县”的战略,县政府批转县教委关于《德清县教育强镇(乡)争创条件及实施办法(试行)》的报告,建立德清县争创教育强镇(乡)的激励机制,加快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7年,为实现“争创教育事业强县,服务强县经济”的奋斗目标,特拟订德清县教育强镇(乡)的评选条件和实施办法。

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县政府制定了《德清县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意见》,提出了义务教育要实现“四高二化”(即普及程度高,师资合格率高,经费投入高,教育质量高,以及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的目标和任务,对各乡镇实施“两高普九”作了规划:计划分三年实施,各乡镇分期达到“两高”要求,到本世纪末全县通过省“高标普九”验收。会上,县长与各乡镇长签订了“两高普九”目标责任状。各乡镇均成立了“两高普九”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计划和细则。年底,5个规划乡镇基本达到了“两高普九”要求,通过了县验收,其中武康、钟管、城关3个镇被市政府命名为湖州市首批“高标普九”达标乡镇,占全市达标乡镇数量的十分之三。

1998年,6个乡镇接受县“高标普九”工作验收,洛舍、勾里、干山、莫干山、士林5个乡镇被授予县“两高普九”达标乡镇称号。高林、下舍、莫干山、勾里、洛舍5个乡镇被评为市高标普九”达标乡镇。德清一中被命名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德清二中、钟管中学被命名为市一级中学。德清县被省政府评为浙江省两基”工作先进县,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县和浙江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县教委被评为省级先进县教委。

同年,把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大事来抓。县教委按照省教委、省财政厅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文件精神,经过多方论证和考察,按照“整体规划、一次性建制、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1998—2000年德清县乡镇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设置规划》。

各乡镇结合实际,根据县规划,具体制定了三年撤并学校实施意见,经县审核,予以公布。规划1998—2000年3年内,全县269所小学撤并为143所。同年底,全县已撤并小学116所,其中撤去36所,基本完成了1998年的撤并任务。同时,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实行评估和奖励,县教委对已完成撤并任务的莫干山镇进行了奖励。

1998—2000年,德清县撤并乡镇学校130所,其中小学127所,中学3所。具体名单如下:

1.1998年各乡镇所撤小学(61所)校名(简称)

洛舍:三支头、南雁塘、冯家

徐家庄:九里港

三合:张桥

上柏:白燕、阳山

秋山:虎山、新龙、秋北

士林:水北、西村

雷甸:曙光、双溪、解放、中初呜

下舍:洋南、新村

莫干:梅皋坞、劳岭

三桥:赤山

勾里:勾里村、新安桥、城头

高林:南坝

龙山:长安、新风、华丰、施宅、龙胜、洋口

城关:官庄、大友、新盟

南路:溪北、莫家坎、斗江坞、东山

干山:干村、中兴

新市:河东、蒋家、邱庄、新联、东庄头、三里湾、后庄

筏头王位山、烂树坑、木竹坞

钟管山水、南洋、尚坝、夏家湾、北洋、前村、长安、三墩、罗丰、邱家坝、审塘

2.1999年各乡镇所撤小学(45所)校名(简称)

高桥:茅林

武康:花石开、云岫、宋村、星火、联合、红山、狮山、木桥、丰桥、回北、沈中坞、西岑、对河、银子山

徐家庄:道场

三合:沈曹、五闸

上柏:淡坞、河埠岭

秋山:板桥

下舍:南戗港、戴介桥、安全村、金家湾

三桥:光明、黎明、友谊

勾里:忠思桥、优胜

高林:休村

城关:联谊、联盟、红星、火星

士林:子思桥

干山:洋东、高兴桥

新市:蔡家坝、查亩头、童家桥、乐安、杜井

筏头:钱家边、计庙坞

3.2000年所撤并小学(21所)校名(简称)

洛舍:仲家、草塘、北雁塘、陆家湾

高桥:东溪

徐家庄:坝里

三合:华兴、新兴、三合、联胜,合并张桥和石桥,合并和睦和唐家琪

秋山:五龙

三桥:民丰、民进

勾里:红丰

高林:丰年

干山:干山、石塘

筏头:渔村、上郎

4.所撤中学校名

1999年:新市镇新联中学

2000年:三合乡二都中学、筏头乡后坞中学

1999年,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评估奖励办法》。

同年,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组员的争创省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省政府制定的省教育强县的标准,县政府制定了《创建省教育强县的工作目标》、《创建教育强县的工作措施》、《有关部门创建省教育强县的工作职责》以及《乡镇创建省教育强县的工作职责》,明确乡镇、部门、学校的职责,落实各项任务。

通过德清电台、电视台、《莫干山报》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动员,营造“创强”氛围。一年中,对照省教育强县标准,采取切实措施,落实抓自查整改工作,工作重点为一次性清退了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并通过考核录用了部分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使全县的中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分别控制在2.43%和1.16%以内,根据全县教育资源调查情况,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全县初中、小学由1997年的28所、269所,1999年调整到23所和158所(包括教学点)。新建了新市镇初级中学,撤并了梅林、新联初中和德清三中初中部,二都、龙山、后坞3所初中撤校改教学点,使初中校均学生数规划达到621人,小学学生数校均规划达到242人,基本达到省教育强县要求。根据县创建教育强县领导小组会议的意见,县财政、乡镇、学校各安排400万元,专项用于学校教育装备,使学校的教育装备上了一个台阶。加快省示范性学校建设,清溪小学、钟管中学为省示范性学校。在迎检过程中,县教委编印了《德清县创建省教育强县自查有关资料》、《德清县创建省教育强县特色专题材料》及反映德清县教育事业发展面貌的题为《新世纪的希望》的画册,制作了宣传版面,摄制教育专题录像。12月,省政府教育强县评估验收组对德清县进行了评估验收。评估小组听取了代县长胡菁菁关于德清县创建省教育强县的自查自评报告,召开了县财政局、计经委、土管局等15个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检查了钟管等8个乡镇的教育工作情况,察看了28所学校,查阅了有关资料。德清县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县的验收,成为全省首批14个教育强县之一。

全县基础教育情况: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初级中等教育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8.93%,“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6.48%,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为99.56,初等教育年辍学率为0,初级中等教育年辍学率为0.63%,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87%,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18%0,小学毕业率为99.88%%,初中毕业率为99.05%。

“两高普九”方面,上一年度未达标的7个乡镇中,新市、雷甸、徐家庄3个镇经验收被县政府授予县“两高普九”达标乡镇称号。士林、干山、新市、雷甸等4个乡镇被市政府授予“两高普九”达标乡镇称号,士林镇和下舍镇被省政府授予省教育强镇称号。

2000年,全面实施了“两高普九”的目标,最后的4个乡镇高桥镇、筏头乡、南路乡、三合乡年底通过县“两高普九”达标验收,并和徐家庄镇一起申报市“两高普九”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按照“整体规划,一次建制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落实《德清县乡镇布局调整规划》。新建德清二中,撤并了对河口中学,实施二都中学并入三合中学,后坞中学并入筏头中学,高林中学并入新市镇中,龙山中学并入洛舍中学的规划。撤并了村级小学和教学点20个。全县初中校均人数达到803人,小学校均人数达到259人。

同年9月,全县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德清县2000—2010年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

2001年,根据省教育厅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要求,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力争在2002年完成学校布局调整任务。莫干、筏头两个乡镇通过了布局调整验收。全县共撤并学校及教学点27个,使小学校均人数达到345人,初中校均人数达到941人。全年共投入建筑资金3620万元,新建校舍4.4万平方米,竣工2.2万平方米。筏头中学搬迁新校舍,缓解了筏头乡初中、小学入学难的矛盾。筏头中心学校、三合小学、上柏小学等8所学校新建了计算机专用教室,为全县顺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经过与县电信局协调,全县乡镇以上中心学校都配备了上网专线。

2002年,以省教育强县复评为契机,促进全县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基础教育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省教育强县复查的标准。小学校均人数为508人,初中校均人数为855人。批准设立了1所民工子女学校,就读学生455人;另有907名流动儿童、少年分别在全县各中小学就学。全年共撤并村小学和教学点49所(个),基本完成全县第一轮学校布局调整目标。下舍、新市两个乡镇通过了布局调整验收。全县共设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小学64所。仅2002年,就吸纳民间办学资金1435万元。莫干山外国语小学、千秋外国语学校、枫洋外国语学校、中利达外语学校等民办中小学校相继成立。2002年12月,省政府教育强县复查组一行4人,对德清县进行了复查评估。复查组听取了胡菁菁县长关于教育强县复查的自评报告,召开了县直属部门领导座谈会,观看了《德清县巩固教育强县纪实》专题片和巩固教育强县成果宣传版面,随后对德清二中等7所学校进行了复查评估。复查组认为:“德清教育事业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坚持创强不停步,年年有进步。”省政府教育强县复查组从以下五个方面肯定了德清县巩固教育强县的成果1县四套领导班子对教育重要性认识到位,“创强”工作锲而不舍。2对教育的投入有增无减。“创强”三年来,基本建设经费总投入达3个多亿,新建校舍18万平方米。教育经费做到年增长1个百分点。制定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突破了零预算,并做到逐年提高。3农村初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大,步子实,措施有力。4.素质教育能深入展开,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步子稳妥,已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化格局,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序发展。5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已经到位。省教育强县复查得以顺利通过。

2003年,全县16个“两高普九”达标乡镇顺利通过“两基”年审。小学校均人数为542人,初中校均人数为806人。德清县成为第一批省级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全县“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8.4%,有43名聋哑儿童在市聋哑学校就读。全县有外来的流动儿童2013人在各校就读,除在民工子女学校就读1087人外,其余的926名流动儿童少年分别在全县各中小学就读,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基本解决。同时也非常关注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9月份开始,向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教育券”,由县财政拨专款解决,一学期资助297人,资助资金28.38万元。县教育局继续与新华书店合作给贫困家庭子女减免书款,每学期300名,资助资金为2万元。县教育局与升华集团联合设立了德清县“升华奖学金”,全年共兑现奖学金10万元,为全县100名贫困的优秀中小学生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继续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年共撤并村小和教学点8所,徐家庄镇和钟管镇两个乡镇均通过了布局调整验收。《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推动了全县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到2003年,全县共有民办教育机构42个,其中高中2所(在校生964人),初中3所(在校生1340人),小学3所(在校生1762人),幼儿园28所,培训机构6所。新批民办教育机构2所,合并民办教育机构2所,取缔非法办学机构2所。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对全县43所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年检,合格42所,注销1所,并对部分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资产评估和财务审讨,进一步规范了民办学校招生工作。

2004年,以普及十五年教育为目标,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小学在校人数为31843人,初中在校人数为17960人。小学适龄儿童、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达100%和99.97%,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8.86%。全年撤并小学村教学点7所(个)。初中、小学校均规模分别达到945人和663人,超过省平均水平。士林中学、合中学、高桥中学、新市镇完小、三桥小学、莫干山外国语小学、新市中心小学等7所学校被认定为市一级中小学,乾元镇中心小学被认定为省农村示范小学。新建的德清县实验学校占地110由,投资6000多万元,于9月投入使用,缓解了武康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的压力。全县有残疾儿童少年333人,其中在市聋哑学校和市弱智学校就读的有45人,全县“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8.58%。全县有外来的流动儿童少年2690人在各校就读,除在民工子女学校就读1111人外,其余1579人分别在全县各中小学就读。各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制定了《全县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中小学教育实施意见》。同年,全县共向569名学生发放了“教育券”,全年发放金额为65万元。

近三年来,全县投入教育建设资金3.4亿元,新建校舍21.9万平方米。通过加大投入,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出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喜人景象。教师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在湖州市率先落实了教师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全面实施了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

2005年,围绕“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工作重点,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03%,“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2.82%。全县撤并小学、村教学点8个。学校校均规模分别为小学725人,初中869人。积极推进农村小学食宿改造工程的实施,全年动工完成改造的学校食堂、宿舍面积为20022平方米。全县外来的流动儿童少年就读3365人,其中1238人在民工子女学校就读,其余2127名流动儿童少年分别在全县各小学就读,外来流动儿童少年升学难问题基本解决。有关部门非常关注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县教育局与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加强联系,制定了《全县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及爱心营养餐工程实施方案》。2005年,共对1907名“四类”特殊家庭学生和困难学生发放了“教育券”,金额达103.468万元;发放营养餐券1004张,金额达10.04万元。发放贫困优秀学生奖学金10万元。全县有8所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学校:钟管中心学校、德清二中、士林中学、三合中学、高桥中学、下舍中心学校、清溪小学、乾元镇小学。全县有浙工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8所,其中实验学校、德清二中、中利达外国语学校、德清四中、千秋外国语学校达省一级标准,士林中学、三合中学达省二级标准,上柏中学、南路小学、龙山小学、乾元中学、高桥中学、雷甸中学、洛舍中心学校、下舍中心学校、筏头乡中心学校、士林中心小学、乾元中心小学达省二级标准。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德清县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分三类,纯小学、纯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心学校)。

1988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的精神,县教委下发了《关于小学学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城关一小、城关二小、新市小学、武康小学4所镇小的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根据本县城镇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县属中学1988学年初中招生轮空,上述4所镇属小学1982年入学的小学生如期毕业者50%,过渡到六年制毕业者50%。1989年,戈亭、二都、梅林、秋山、干山、下舍、上柏7个乡镇的小学完成了五年制改为六年制的工作。1992年,全县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工作全部结束。1988年,全县小学共有882个教学班,其中复式教学班313个。到2004年,小学共有834个教学班,其中复式教学班4个。2005年,结束了复式班教学。

1988年以来,初中教育一直是三年制。为了巩固和发展初中“2+1”职业班,使初中职业教育能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国家教委有关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并征求了1987年举办“2+1”职业班单位领导和教师的意见,县教委拟定了《初中“2+1”职业班基本标准(试行)》。做到有领导专门分管,选配本校骨干教师担任职业班文化课的教学任务。职业班专业课教师的授课费、实习工具、教学用具、实习费用等都得到落实。专业课、文化课比例第一学期为3∶7,第二学期为5∶5(专业课中含实习时间)。学生能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并能独立操作,毕业后约有60%的学生能学以致用。1995年,初中“2十1”的职业班受教师、场地、设备、经费等限制而停办,职业类学生初中毕业后相继进入德清技校和全县各职业类学校。

几年来,通过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特点、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改革、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的研究,确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理念。对小学和初中进行教育布局调整,使它们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管理同步。到2005年底,全县有洛舍、干山、下舍、勾里、钟管、秋山、筏头、中利达外国语学校等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分小学部(一年级到六年级)和初中部(七年级到九年级)。教学课程上,小学部和纯小学一样,初中部和纯初中一样。

课程设置方面,1992年起,全县城乡小学、初中均执行国家教委1992年8月6日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设置课程。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主要由国家统一安排,也有一部分由地方安排。

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有条件的小学还增设外语,初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还开设短期的职业指导课。所有学科都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并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1995年,执行省教委《关于全省学校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的意见》,即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1995年9月1日起实施每周五天工作制。

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新工时制,小学和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适当调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等学科和活动课的课时,适当调整地方安排课程的课时。同时将历史、地理两学科并为社会学科,将物理、化学、生物三学科并为自然科学学科。小学每节课为40分钟,初中每节课为45分钟。

2001学年,全县小学五年级普遍开设英语课,小学三年级及以上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

2002年秋季起,全县所有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通过长短课时结合、课内外结合,进行英语教学,保证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三、四年级以短课为主,五、六年级长短结合。同时,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两个级别的要求,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要求,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

2003年秋起,全县所有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均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进行各种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实验。

为了认真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根据《浙江省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方案》和《湖州市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德清县教育局2003年2月制定了《德清县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方案分为四期实验初期(2003.9—2004.8)、实验中期(2004.9—2006.8)、实验后期(2006.9—2009.8)、成果总结阶段(2009.9—2009.12)为了更好地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立了县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和推进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2004—2005年,全县小学、初中逐年对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进行试教和试验,在小学二年级、三年级,初中二年级、三年级中试行新教材,其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按省实验区的标准执行。

第三节 教学工作

1988年,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若干规定》的通知,各校在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了音、体、美教育,抓好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和学校体卫工作条例的实施。按湖州市《各级各类小学办学纲要》的要求,办好学校,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按照县教委颁发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不随便增设、砍掉某些课程。同时,贯彻执行县教委《关于认真做好学校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的通知》。

1989年开始,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劳动课。示范乡镇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及全县初中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组织参加一定时间的实用技术或专业技术培训。同年5月,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县教委对全县小学毕业考和学年考问题作如下安排:

1各校小学毕业考原则上由各校自己安排。根据有关学校要求,县教研室同时也将根据五年制和六年制学生的毕业基本要求,出一份毕业参考卷,供各校参考。

2·小学一、二、二、四年级的学年考,由县教研室出参考卷,供各校选用。

1990年3月,省教委重新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重申端正教育思想,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准以任何名义搞小学统考和印发参考卷、联系册;并作出已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不留级制度和取消小学升学考试等项规定。

全县中小学学科开设率达100%,毕业会考平均合格率初中为60%,小学为80.7%,中小学实验开设率达100%;中小学留级率控制在2%以下;旧生巩固率初中达98.97%,小学达99.8%。

全县农村小学复式教学占的比重还很大。复式教学是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县教委于1990年10月组织制定了《德清县农村小学复式教学常规》,分“备课常规”、“教学常规”、“上课常规”、“作业常规”、“其他常规”等5节20条,供全县复式教师试用。

同年,全县初中执行《德清县普通中学劳技教育检查评估标准》,开展“领导管理”、“教学”、“师资”、“经费”、“场地器具”五个方面的自评。该《评估标准》要求在初中各年级普遍开设劳技课,按教学计划规定时数开足课时,并列入课程表。劳技课内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适合学生实际,每学一个项目均有书面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绩。1990年1.1月,全县各校进行劳动教育检查。

1991—1992年,全县中小学校执行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写字教学的通知》,加强中小学的写字教学,上好写字课。确保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写字教学的要求,保证小学生每周的写字训练时间不少于一课时。初中根据本校的情况,加强写字训练,保证达到现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写字教学的要求。1991年9月,县教委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今年秋季开学后在中小学加强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几条措施的通知》,各校开展中小学的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做到教师、教材、教时三落实。小学六年级历史课由每周2课时增加为3课时,教学内容依据国家教委编写的《小学历史补充教材》和县教委编写的《可爱的家乡——德清》。初中有关近代史、现代史的内容插入语文、地理和历史课中讲授,不另增加课时。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任务。国情教育方面,《我爱你,中国》为低年级小学生课外读物,《小学生国情十知道》为高年级小学生必读读物,《国情教育读本》一册为初中学生必读读物。从1991年开始,将历史、地理列为初中中专招生考试科目,两科合为一张试卷,分数各占总分的百分之五十。

1992年2月,县教委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用练习册、寒暑假作业、辅导材料编写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和省教委就贯彻实施提出的补充意见。县教委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要求练习册和寒暑假作业定点发行单位必须根据目录向县教育部门征订。由县教育部门选用一套经国家教委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的练习册或习题集。未经审查批准的一律不得作为教学辅导用书。各级教育部门和发行单位不得向学校强行搭配销售目录外的出版物,学校和任课教师也不得要求学生购买其他练习册和复习资料。

1993年,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和省教委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指示。县教委对全县中小学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

(一)小学阶段

1.具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卫生习惯;2.具有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和诚实勇敢、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的品质,养成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勤劳动、讲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3.具有听、说、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最基本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常识,具有初步的观察、思考的能力;

4.能唱会画,初步具有对美的感受能力,有较广泛的兴趣和有益的爱好;

5.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主动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学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能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二)初中阶段

1.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爱社会主义以及正直谦虚、勤学乐群、艰苦朴素、礼貌待人、遵纪守法、自主自律的思想品德;

2.具有一定的阅读、运算、表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使用常用工具书和学习工具,掌握必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观察与空间想象、简单实验的操作以及资料的积累与分析等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态度;

3.初步具有感受、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发展良好志趣和创造精神;

4.掌握现代生活、生产劳动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意识,具有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能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衬会实践活动。

1994年,全县中小学在执行教学计划、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考核评估,具体指标或要求有:1.按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开齐学科,开足课时,不随便停课或增减课时。关心全体学生,特别要做好差生工作。2.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科合格率、优良率的同时,积极开展特色教育与各种竞赛活动,强化音、体、美教育。小学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3.严格执行国家教委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掌握考试次数与作业量,严格控制订购复习资料、练习册。4.建立与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和学籍管理制度,并认真按规定程序办理与执行。5小学各科(指语、数、自然、美术、音乐)毕业平均合格率达90%以上。初中毕业会考各科目平均合格率达60%以上。6.小学、初中优良率达26%以上。7.体育达标率指标90%,体育达标优秀率指标20%

中小学按照教学计划开足、开好艺术课程。乡镇中学、乡镇中心学校12个班级以上音、美教师为专职教师,乡村完小的音、美教师则为兼职教师。把音、美课程列入期末考试科目,及格率要求达到90%以上。对确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积极向有关方面推荐,在升学和招生录取时可适当降分。

1995年,各校停办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举办的各种名目的集体补课班(包括困难班、家作辅导班及教师家庭办班等),已收取的补课费退还给学生家长。学生每日学习(包括自习)时间,小学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执行省教委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后调整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意见,严格控制学生活动总量,小学、初中分别在30、33课时以下。

1996年3月,县政府召开了德清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学校确定了“以教学为中心、质量立校”的观念。

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考核奖励办法》,每学年终对各中小学进行评估。义务教育质量考核中小学各设七项指标,每项分绿、黄、红三个数据区域:“绿区”是教育质量达到目标要求的数据区间;“红区”即为禁区,表明教育质量某一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必须限期整改;“黄区”为临界区域。

全县召开特色教育现场研讨会,成立德清县“智星少儿业余艺术团”,钟管中心小学、清溪小学被列为省第二批“书法研究会实验基地”,清溪小学被列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澳小学生电子琴合作项目学校。县教委和清溪小学分别被评为省“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1997年,德清县被省教委确认为全省素质教育实验联系县之一。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同年,德清县教育系统举办首届艺术节,分校领导、教师、学生三个大组,进行了演讲、艺术论文、声乐、器乐、舞蹈、书画画1、科技、劳技等10个项目的比赛,以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至年底,全县有合唱队26个.舞蹈队42个,器乐队36个。在上级部门组织的艺术比赛中,全县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30个,省级奖10个,市级奖32个;并有41位教师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德清县被省教委、省体委评为省中小学体育达标先进县。

1998年,举办全县中小学生首届科技节,开展科技制作、论文评比、实践活动、夏令营等系列活动,共评出县一等奖10个,二等奖51个,三等奖175个。大力开展艺术教育活动,鼓励广大师生创作与传唱校歌、跳校园集体舞,做到校校有校歌,人人会跳集体舞。在省万校歌曲大赛及校园歌曲比赛中,有3所学校的校歌获省二、三等奖,县教委获省校园歌曲比赛组织奖。同年,初中、小学统一使用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

1999年,全县中小学及时落实省教委《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县教委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几条意见,并组织学校校长17人赴上海市教委及4所中小学学习。10月,湖州市实验学校研究会暨省、市“教改之星”艺术展示课在德清县清溪小学举行。

同年,举办了德清县教育系统第二届艺术节,全县有2500多名学生参加“百校校歌颂祖国”大型歌咏活动暨艺术节开幕式。

2000年,县教委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德清县中小学举办首届体育节,开展群众性体育达标活动和多项体育竞赛活动,举办了县中小学第二十七届田径运动会暨教职工运动会,全县小学“三棋赛”,中小学男子篮球赛,中小学体育论文评比,全县学生女子排球赛暨全县女教职工排球赛,全县中小学乒乓球赛。

成立了县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小学生积极参加艺术特长水平C、D级测试,有134名中小学生报名参加12个项目的测试,其中36名学生获得省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合格证书。

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全县中小学推荐10个项目参加湖州州市生物与环境科技实践活动评比。全县学生20件科技作品和20幅科学幻想画参加省、市科技大赛,并在省、市获奖。雷甸小学庞淑婕同学等撰写的科技论文《用花草对酸雨进行检测》获省青少年科学论文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学论文三等奖。庞淑婕同学荣获宋庆龄奖学金,被评为中国青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同年,修订了《德清县小学生等级制学业素质评定方案》,小学生学业评定的内容分“学科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兴趣与特长”四个部分,等级分为三级(优秀、合格、不合格)和四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两类。

2001年3月,浙江省中小学“减负增效”经验交流大会在德清县城武康隆重召开。省教育厅、湖州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和全省各市、县的教研室、教科所负责人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105人参加了会议。德清县副县长王水加向到会的领导和教育专家介绍了德清县基本概况和近几年来德清县教育取得的成绩。省教育厅副厅长黄新茂作了题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讲话。德清县教委汇报了在“减负增效、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做法,并从换脑子、找症结、抓重点、练队伍、破难点等五个力面阐述了“减负增效、规范办学”的具体措施。尔后,全体参加交流会的人员分成两组,分别去德清高级中学和德清逸夫小学观摩“减负增效”公开课,并进行了研讨。

2001年,全县举行了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教师理论竞赛,共评出一等奖7人,二等奖13人,等奖20人。2001年起,全县小学五年级增设小学英语课,统一使用人教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材。暑假期间,教研室对新上岗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与莫干山学院合作举办小学英语教师三级培训班。

2002年,全县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效率年”活动。组织开展优秀教师巡回送教活动,由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组成的送教团11人先后赴基层学校送教,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观摩课。全县小学数学精品课展示活动在逸夫小学举行,全县200多名教师前来观摩。省小学数学专家、省教研室教研员到场作讲座。全县初中数学精品课展示在德清二中举行,100多名教师参加了观摩,同时邀请了东阳市名教师上课、作讲座。

2003年秋季,德清县中小学起始年级整体进入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县开展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教育局专拨了40万元用于本项培训,并形成了课改实验的保障制度:(1)师资培训制度;(2)实验研究制度;(3)总结汇报制度和成果推广制度;(4)交流协作制度;(5)课改学校联系制度。县组织城镇小学去汀苏考察新课程改革。

2004年,全县已形成二十多套校本教材。逸夫小学荣获浙汀省校本教材示范学校称号。县教研室拟定和印发了《德清县普通中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评价方案》和《课堂评价方案》。5月,德清县小学语文课改学习班活动在清溪小学举行,由省教研室教研员作讲座,清溪小学教师为学习班成员上研究课。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县在语文、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进行精品课的展示。

2005年,义务教育新课改已进入第三年,全县组织课程培训班,其中小学教师培训班8期,初中教师培训班10期。全国中学语文创新写作教学观摩研讨会暨现场展示会在德清一中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先生等全国中学语文界知名人士十多人,以及兄弟县、市语文教学骨干和本县语文骨干教师共70多人。县教研室在德清二中、华盛达外国语学校、千秋外国语学校举行德清县初中各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研讨活动,全县14位初中教师分8门学科上了新课程教学示范课,省教研室副主任作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的主题培训理论考试。为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逸夫小学、武康小学、实验学校、德清二中、德清四中、新市镇中、莫干山外国语小学分别选派8名青年骨干教师分赴杭州崇文实验学校、青蓝小学胜蓝分校、长寿桥小学分校、杭师院附小、杭十中、朝晖小学、汀心岛中学、天地实验小学接受为期一个学期的上挂锻炼。县教育局在实验学校、德清高级中学举行了德清县首届“名师论坛”。一年来,中小学生在第十九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有6件作品获省级奖,其中3件作品获省二等奖。上海市第六届“动手做”大赛中,德清二中和逸夫小学选送作品均获二等奖。英溪小学3名学生参加加由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和上海市青少年“金钥匙”科技活动组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华小神笔”青少年动漫画画电视团体总决赛,获得最佳创意奖。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

1988年,全县中小学从5月1日起,试行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中小学校把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争创文明学校结合起来,与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结合起来。

在各校普遍试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时,确定德清一中、三桥镇初级中学、城关一小、士林乡中心小学作为试点单位。

中小学校以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文明习惯为主,以“五爱”教育为重点,学习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热爱祖国树理想,礼貌守信讲文明,勤奋学习爱科学,学习英雄守纪律,关心集体创荣誉,热爱劳动做好事,尊重他人互帮助,勤俭节约比朴素”等一系列活动。

1989年,各中小学学习和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县教委组织各校对《通知》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并把《通知》与《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依据,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工作网络。8月,县教委转发了国家教委、省教委《关于在小学生中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活动的通知》,开展“三热爱”教育活动。

1990年,在师生中广泛进行生动的帝国主义侵华史和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史的教育。学校开展了鸦片战争150周年教育活动,举行鸦片战争150周年中小学普通话演讲比赛,组织观看《甲午风云》等反帝爱国电影;要求每位师生读一本有关鸦片战争的好书,写一篇心得体会。

全面广泛地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树新风、做新人”活动。全县师生开展向身边的榜样干山镇初二学生周利国同学学习的活动,学习他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是年9月,各中小学执行《关于严格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的通知》,按《国旗法》进行升降仪式。

1991年,根据《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儿点意见》精神,县教委制定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评细则》,对各校进行考评检查。重点考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目,中学生8条,小学生6条。政治思想教育内容重点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中国近代史教育。

1992—1993年,重点抓好“两史一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十年变化中看到祖国在前进,看到家乡在巨变,使学生懂得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利用开学典礼和国旗下讲话介绍中外名人的事迹,悬挂名人画像。

1994年,全县中小学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开展全县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程活动。四项具体活动为:(1)开展唱好歌、读好书、看好片活动;(2)严格、规范升降国旗制度、重大节日教育制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制度;(3)发挥主渠道学科渗透作用,“二史一情”教育具体化:(4)开展“五心”(即丹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活动。县教委组织力量对学校进行行为规范达标验收,有41所学校达到合格标准,占学校总数的92%。

1995年,县委、县政府命名了俞平伯纪念馆等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纷纷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室。县教委自编了《德清——可爱的家乡》等乡土教材供师生学习。全县开展《我对德清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活动。县教委制定了《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评纲要》,全县58所中小学校均通过了日常行为规范达标验收。县教委与利会“联姻”,建立了“莫干山报”、“农行杯”奖学金制度。

1996年,全县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寸草当报三春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师长、爱家乡的教育。各校以学习《游子吟》为引子,以“寸草当报三春晖”为主题,围绕了解、理解、尊敬父母长辈,勤奋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立志为家乡发展出力等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同年,建立了35个乡镇级德育基地,79个校级德育基地。有7所中学开展了军训活动。本年为全县第二轮创建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活动的第一年,23所中小学校通过了第二轮规范验收。

1997年,以迎香港回归为契机实施“七一工程”,以“寸草当报三春晖”活动为载体实施“孝心工程”,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为重点实施“基础工程”。各中小学建立了香港回归倒计时标牌,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宣传关于香港的知识和香港回归的意义。县教委举行了迎香港回归百校万人千米长卷书画活动,全县65所中小学的近5万名学生参加了活动。4月22日,组织500名学生在县政府门口永安街上挥毫泼墨,迎接香港回归。县教委会同县委宣传部开展了“知香港、爱祖国”读书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全县中小学生进行作文、演讲比赛。35名学生在省征文比赛中获奖,雷甸小学获省团体优胜奖,7所学校获市组织奖。

1998年,开展“弘扬中华美德,争做时代新人”和“百处基地育新人”两个读书教育活动,组织评选县“十佳”礼仪学生和优秀班主任。通过广泛发动,在各校推荐的基础上,县教委确立了20名礼仪学生候选人,经过全社会投票,评出了潘杨浩(钟管小学)等10人为德清县“十佳”礼仪学生。全县东、中、西3个片成立了德育研究分会。县教委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设立了关工委小组,健全青少年校外辅导员队伍。全县所有学校都通过了第二轮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活动的验收。

1999年,围绕建国五十周年、澳门回归这两件大事,在学生中组织了“祖国在我心中”、“知澳门、爱祖国”读书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并开展“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征文比赛活动。结合“三五”普法,加强对中小学的普法教育,建立了各中小学学生违法犯罪情况季报制度,使全县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考核标准》、《德清县中小学第三轮行为规范达标活动验收标准》。

2000年,全县中小学深入开展争创湖州州市第三轮师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活动。在秋山中心学校召开了现场会,并对20所中小学进行了达标验收。组织开展了全县中小学生“走向新世纪”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实施意见》。县教委和司法局共同承担的涉及7所学校的省级研究课题《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并通过省级鉴定。

2001年,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以“崇尚科学、挑战未来”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开展向“海空卫士”王伟学习的读书教育活动,开展“绿色”读书征文比赛。根据《德清县中小学优秀班集体评选标准》,评选了97名县级优秀班主任,推荐了16名市级优秀班主任。编辑出版了《德清县中小学德育实践与探索》论文选。是年,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均通过验收,成为湖州市第三轮行为规范达标学校。为加强法制教育,开展了劳教人员现身说法、请法制副校长讲课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一年来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控制在0.03%以下,其中犯罪率控制在0.01%以下。

2002年,德清县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区[2002年一2006年]”。5。月,县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在德清三中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德清实验区开题暨实验班教师培训会议。县教育局会同县司法局、县普法办在全县3万多名中小学生中开展了湖州监狱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活动,在5万名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带法回家、送法下乡”活动。为配合创建浙江省县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的工作,开展“万名师生创文明”活动,全县学校的近千名师生参加了5月19日在武康千秋广场举行的启动仪式。全县创建校外德育基地65个,综合社会实践基地50个,劳动基地92个。在进行“四有五爱”主题活动中,逸夫小学被评为浙江省“四有五爱”主题活动先进集体,钟管中心学校等4所学校的“四有五爱”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活动,士林小学被评为市先进德育集体。

2003年,县西部、中部的中小学开展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印发了《森林防火知识告家长书》近3万份;开展了森林防火知识征文活动,评比出优秀作品72篇;评比出森林防火教育先进学校10所,先进个人12人。全县中小学配合县财政局、国税局开展了税法宣传教育活动。全县开展了创建县级“绿色学校”活动,并在三合中学召开了现场动员会,确定了20所中小学为县级“绿色学校”争创单位。

2004年8月,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发布《关于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深入开展“寸草当报三春晖”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从2004年开始,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县各级学校以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寸草当报三春晖”主题教育活动,全县评出县级孝敬学生100名。2004年5月,新华社以《德清儿童用“寸草心”架“爱心桥”》、《德清七万少年儿童争表“寸草心”》为题,两次作了报道。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德清评选“孝心娃娃”》的报道。12月,召开了全县教育系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暨“寸草当报三春晖”主题教育活动总结大会。

2005年,“寸草当报三春晖”主题教育活动,延伸到“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充分利用孟郊故里这一独特的人文资源,开展“爱古镇、爱名山、爱湿地、爱新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邀请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士埙教授来德清县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专题讲座。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争创“绿色学校”活动。同年6月,举办了“爱绿色家园,建生态德清”中小学生现场百米长卷、百幅书画展示活动。在“绿色学校”创建中,雷甸中心小学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有7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9所学校被评为市级“绿色学校”,5所学校被评为县级“绿色学校”。全县中小学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共评出2所市级平安示范校园,10所县级平安示范校园,42所县级平安校园。三桥小学、清溪小学、钟管中心学校、洛舍中心学校、三合中心小学被评为县平安创建“3020”示范单位。逸夫小学荣获2004—2005年度湖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

第五节 学校管理

一、内部管理

1988—1989年,各中小学实行党政分工管理学校的制度。党支部负责监督与保证党的方针政策正确贯彻执行,领导工会、共青团做好干部、教师的思想工作;校长全面负责行政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为探索学校领导管理新体制,推行校长负责制。德清县在德清一中进行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研究探索科学化、民主化的新管理方法,实行岗位和目标管理。对职务聘任后的教师实行量、职、质三方面考核,引导教师积极致力于教学。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全日制中小学定班定工作量试行办法》。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及领导的工作量:

1.小学:村小学教师原则上每人包教一个班;乡中心小学1—3年级包教语、数,4—6年级语、数分开教。任班主任的教师任课量每周不少于18节,其他任课教师每周18—22节。城镇小学1—2年级一般实行语、数包教,3—6年级语、数分开教。任班主任的教师任课量每周不少于18节,其他任课教师每周18—22节。

2.中学:初中教师任课量每周14—18节;初中语、数两科,每人任教两班。

3·中小学校长任课量每周4—6节,副校长每周6—8节。正、副教导主任原则上要任一门基础课。上述人员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0节。

4凡中小学教师,超过上述最高限额的任课节数,学校可根据经济条件的可能按超过工作量的程度,发给教师适量的超工作量的补贴。

各中小学根据本校实际,及时制定了实行工作量制的操作办法,健全了全勤奖、岗位责任奖、教育成果奖等一系列学校管理制度。

在德清一中校长负责制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县分批推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起监督保证和核心作用;教代会在党支部领导下,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

学校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组织校领导和教职工学习国家教委办公厅编写的《中小学安全手册》。各中小学校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同时确定每年的5月20日和11月20日为全县中小学安全检查日。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劳动、社会实践、体育比赛等项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切实的安全教育。执行湖州市公安局《关于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通告》,建立了治安保卫制度、节日假期值班制度、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成立学校安全小组。选聘专(兼)职安全检查员,负责检查全县中小学校安全工作。学校发生师生非正常伤亡事故,在24小时以内电话报告县教委,事后冉交文字报告。学校安全工作的优劣,将作为评比“文明单位”的条件之一。

1990年,县教委根据国家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要求,结合本县中小学教育工作实际情况,下达了《关于施行中小学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估意见的通知》。该通知决定:为加强学校管理,拟定23项目标,作为全面评估一所学校教育工作和考核评估的主要内容。继后,全县各中心学校启动了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武康中心学校、下舍中心学校、勾里中心学校、筏头中心学校、钟管中心学校、洛舍中心学校、干山中心学校、秋山中心学校、南路中心学校。

1995年,贯彻执行《湖州市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要求每个学校有醒目的校名、校牌,校门简朴大方,有校风、学风、教风的题词,校园环境整洁。

1996年,执行省教委《关于中小学校校长任职学历条件的意见》,新选拔、任用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国家教委规定的学历条件,即乡(镇)完全小学以上的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初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

1996年,开始实行《德清县中小学等级学校评定和奖励办法》。等级学校分为三级,学期初评,学年总评,一学年县教委组织验收评估一次。凡上等级学校的中小学,由县教委授牌表彰,并奖给学校图书、设备费。1996年,县教委表彰上等级学校14所,其中武康逸夫小学、德清二中被评为一级学校。城关清溪小学等31所学校被评为文明学校。

1997年5月,省教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检查组对本县德清一中等学校进行检查。同年,县教委表彰年度上等级学校,下舍镇中心小学等15所为二级、三级学校,清溪小学等12所学校分获素质教育一、二、三等奖。

1999年,各中小学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并对6—17周岁的在册“三残”儿童少年另造名册。每学年做好此项基础工作并归档一次。

2000年,为提高校长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完善对校长的考核机制。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每年对校长进行考评。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完善重要情况报告制度,报告范围为:1.重大工作和重要活动;2.重要人员活动;3.重大突发性事件。重要情况报告工作,由各学校的主要领导负责,学校信息员办理。

2001年,实行《德清县乡镇中心(九年一贯制)学校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方案》,作为中心学校教育工作目标(含等级学校)及校长考评的依据。学校相应建立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大力推进内部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学校树立“务实、高效、廉洁、文明”的新形象。县教委制定了《加强学校管理,推进廉政建设若干制度》,具体有:1.校务公开制度;2.学校大宗物品采购制度;3.财务管理制度;4.民主管理制度;5.学校领导干部廉政规定;6.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7.学校领导干部谈话诫勉制度,8.校长在任、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县教育局与各中小学签订了“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两个日标责任书,做到安全保卫工作和中小学治理乱收费二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在学校安全保卫方面,县政府组织力量重点排查了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学校门卫、寝室管理、设施设备、破旧校舍、周边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重点解决了南路、筏头、城关、洛舍、三合、武康等乡镇中巴车接送学生上下学超载的问题,对小型常压热水锅炉作出“停止使用,立即更新”的决定。

2002年,乡镇中小学和中心学校24个班以上规模的学校设立政教处,24个班以下的中小学配备1名分管德育的教导副主任。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针对本县中小学上下学接送工作的安全,县教育局、县交通局对中小学校接送学生专车的审批、管理作了规定。

2003年,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力度,实行专项检查与整改相结合。县教育局与县交通、消防、卫生等部门对学校各项安全工作进行督查和调研,特别是对学校消防安全的八个方面进行了大排查,要求各学校在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走廊护栏、应急照明设施、警示标志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整改,落实责任,决不留隐患。同时,各校组织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004年,全面执行县政府《关于学校安全工作职责的通知》。学校按照各自职能和承担的职责,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安全工作,层层落实各类安全工作责任制。学校安全工作做到有制度、有人员、有措施、有台账,发现问题按规定处理上报,努力打造“平安德清”、“平安校园”。

2005年,召开了德清县“学《道路交通安全法》,做遵守交规好学生”活动总结表彰会,逸夫小学、上柏中心小学、勾里中心学校等8所学校被评为先进集体。为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星级学校动态升降制督导评估,不断地完善学校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校长考核办法。

二、教学管理

1988年,教育教学管理上做到: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并按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日课表、作息时间表、活动表的编排基本合理,学生作业量基本符合教学计划的规定。2.教研组织健全,活动正常,能开展教育科研。3.少先队组织健全,活动活跃。4.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5.能开展课外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活跃。6.教师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7.教学仪器有专人管理,制度健全,基本开齐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8.图书出借有制度,出借率在40%以上,每生每学期平均借阅图书5册以上。9.普及初等教育表册准确齐全。10.有校务会议制度,经常研究教育教学工作。11.认真执行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管理制度落实。12.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和学生档案。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教师以六条道德为准则。1988年起,县教委根据国家教委文件的精神,对学校放农忙假作出规定:城镇学校一律不放农忙假;农村学校确需放农忙假,须经当地乡镇教管会批准,放假时间不得超过3天。各类学校的教研活动不准停课、放假。

1991年后,全县中小学执行《浙江省全日制中小学学籍管理暂行办法》。凡属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小学毕业后,免试就近升人划定的初中。学生的成绩考核,包括学业和操行两方面,学业方面按课程进行考核,操行方面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

小学和初中毕业考试一般只考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业考试一般每学期只在期末举行一次。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方,其小学、初中实行不留级制度。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处分,一般只给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原则上不予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对极个别错误严重的学生,可送工读学校继续学习。

1992—1993年,全县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努力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广泛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

1994—1996年,全县中小学组织教师学好新教材计划、新纲要、新教材、新教学指导书。

县教委就中小学教学质量分别制定了《德清县初中学科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和《德清县小学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办法》。

《德清县初中学科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规定:初中学科教学质量考核设两项指标,每项分红、黄、绿三个数据区域。具体规定如下表。

《德清县小学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办法》规定:小学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分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体育等五科的合格率、优良率(体育不设优良率)的指标,及音乐、劳动和第二课堂(含业余特色学校)教学成果的展出数、获奖数的指标两大项。小学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控采用定期检测和不定期抽测相结合的办法,由县教研室组织实施。

1997年,加强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检查,重点是: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考试成绩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高低评价学校、教师。中小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评奖活动均需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或同意。小学、初中不办特长班,不分快(重点)、慢班。小学、初中按教学计划规定开出全部课程,周学习、活动总量不突破上限。小学生不用复习、辅导资料,初中学生选用的作业性辅导资料通过学校征订的不超过一种。

是年6月,全县组织了首次小学自然实验操作能力抽测活动,抽查结果为:优良率达92.9%,合格率达98.5%,19所学校优良率达到100%。

全县从小学开始改现行的学生学业成绩的百分制评定办法为四级评定制,并在全县小学各年级各学科中试行。各项学业内容的素质评定均采用四级评定方法,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素质评定内容分学生的学科学业素质和综合学业素质两大部分,学科学业素质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常识等,综合学业素质内容包括行为规范、劳动技能、身体健康、学习能力等。评定后期末记入学生全面素质考核报告单。学生学业素质的每科应包含书面检测和平时考查两部分。

1998年和1999年,全县中小学继续分别实施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各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做到“三表”(即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活动安排表)上墙。小学不搞任何形式的会考、统考及联考,小学毕业班由学校命题施考。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轻负担、高质量”的大讨论,总结推广“轻负担、高质量”的典型经验。全县初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分别为97.09%和96.08%,体育合格率分别为99.5%和97.1%。学生近视率得到控制。各校音、体、美、劳课程开设率为100%。加强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在全县小学教师中开展“五项”基本功(即教学管理、简笔画、三笔字、口语表达、教具制作)训练,组织小学教师参加“五项”基本功的比赛。

2000年,进一步规范全县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管理,要求各校:1.加快学校计算机装备的步伐;2.统一使用计算机教材;3.严格执行讨算机教学计划;4.规范申办批准制度和收费行为(收费标准为:小学计算机教学班一级可从3年级起,每生100元;初中计算机教学班每生150元);5.加强计算机教学的管理力度。

2001年,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改善教学管理。发布了《德清县开设小学外语课的几点意见》,要求各校有计划开设小学英语教学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继续对可能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过重的事项逐一把关。

2002年,全县开展了“课堂教学效率年”活动,在教学中开展“八个优化”(即优化教育思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教学程序,优化教师教学基本功,优化作业,优化教学管理)活动,营造“向课堂要效率”、“向向课堂要质量”的良好教学环境。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周学习总量、在校生每天活动总量、课外作业总量计划,确保学生在校每天进行1小时的体育活动,做到“三表”规范。同年,中小学取消计算机班的收费。

2003—2004年,为推进新课改工作的落实,以举行教学研讨会、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作精品课展示、外出学习参观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素质。2003年9月,湖州市在逸夫小学举行全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在教学管理上,县教研室经常采取集体调研的方法,全体教研员一起深入对一所学校进行一日调研,通过查看备课笔记、批改作业、听课、办讲座等形式,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对学校和教师给予指导。

全县举行了首届名师与优秀教师师徒结对仪式,来自全县32名教师与名师签订了协议。各校制订培养青年教师的计划,抓好教师基本功的练兵活动,规范各类教师业务竞赛,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005年,德清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第八次小学学科培训在县实验学校进行,全县400多名小学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同年,在徐家庄中学召开了县教师教育实验基地工作研讨会。教研室积极组织力量,在新市镇中、逸夫小学、清溪小学、新市小学等10所学校开展了新课改专项调研活动。

新课改实验得到推进。全年有66人次的专家、教授、特级教师来本县作新课改讲座,开展课堂教学现场指导。全县举办了初中、小学12门学科的“精品课”展示活动,建立了德清县实验学校、徐家庄中学、高桥中学、武康幼儿园和新市幼儿园5个县教师教育实验基地,全面完成了“初中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必修主题培训”和小学教师“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工作,评出了10所小学为主题培训先进集体,并启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第六节 小学介绍

乾元镇清溪小学

乾元镇清溪小学坐落于德清县乾元镇苕溪畔,前身为务本私塾,由许炳堃等人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原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曾就读于该校。民国时期,先后改称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清溪中心小学、余不镇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改名城关镇完全小学。1952年8月学校改名为城关镇中心学校。“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为东方红小学。1972年工,又更名为城关镇“五七”学校。1973,改名为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学校29次更名,4次迁移校址,3次合并。经过54任校长和数代教职工的不懈努力,1999年,已成为浙江省示范性小学。

1988年,被评为省电化教学先进集体、省实验室先进集体、《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读书活动全国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助残活动先进集体。学校编排的《拍手舞》在文化部、国家教委等12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会演中荣获舞蹈表演奖。

1994年1月,德清县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和德清县城关镇第二完全小学合并,更名为德清县清溪小学。

该校在体育和艺术方面成绩显著。学校被评为浙江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浙汀省少先队雏鹰红旗大队、浙汀省教育系统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并连续4年被评为浙江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

2001年9月30日,学校成功举办了庆祝建校100周年活动。

至2005年底,学校共有教学班34个,学生1711人,教职工89人。学校占地面积22959平方米,建筑面积10515.5平方米。教育设施完善,有电脑房、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等。

多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市镇完全小学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新市镇绅士钟选青、沈汝楷等发起捐资修建校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升学,定名为仙潭两等小学堂。至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称学校,定名为仙潭高等小学校。民国十八年(1929),改名德清县立仙潭覃中心小学。解放后,改为新市镇第一完全小学。1977年与新市市镇第二完小合并后始改今名。

百年来,历经27任校长和数代教职工的艰苦创业,悉心耕耘,学校已发展成湖州市一级小学。自1979年以来,学校多次被评为体育达标省、市、县先进单位。1988年,学校占地11.2亩,建筑面积3120.46平方米,全校共有24个班,学生1005人,教职工72人,专任教师51人。同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继后,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获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称号,被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2002年8月,学校迁址新市镇觉海寺路24号(原德清二中旧址),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现学校占地面积23364平方米,建筑面积11301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

2003年9月,隆重举行新市镇完全小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活动。

2004—2005年,学校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先进实验学校、市一级学校、市“绿色学校”等荣誉,被确定为国家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

学校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举办了十多个兴趣班。学校广泛开展特色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德清县武康小学

学校前身为武康县前溪书院,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光绪三十年(1904)成立官立两等小学堂。以前溪书院为校舍,堂长林伟人。

民国元年(1912),与桥南女子学堂合并,改称武康县立高等小学校,由林与吾、刘于武先后任校长。

民国十八年(1929),改称中山中心小学。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武康沦陷,校舍毁于炮火。

1944年,武康县政府委派孙芬为校长,迁校沙港里,改名余英镇中心小学。学校拯救失学儿童,实施反奴化教育。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迁校郊区东渡村,设4个复式班,学生162名,教师7人。次年,改为武康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1949年5月武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改为城郊区完全小学。

1950—1951年土地改革以后,入学学生逐渐增多,由县拨款在城区居仁街新建教室4间,分城乡两地上课。嗣后又陆续扩建教室,学校全部迁入新校舍。

1958年德清、武康两县合并后,改为德清县千秋完全小学。在实施教育改革中,成绩卓著,被评为县教育先进集体,出席了全省召开的第一次先进教育工作会议。

1959年,该校为“黑山北关集中识字法”试点,并经县文教局确定为全县重点小学之一。

1984年,实行体制改革,学校隶属武康镇政府管理。

2000年8月,随着武康镇教育形势的发展,撤并了8所村校,与对河口中学合并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名改为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全校有28个教学班(小学18个教学班,初中10个班),学生1226人(小学729人,初中497人),教职工84人。

2001年8月,德清县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归县直属,改为德清县武康中心学校。

2002年3月,浙江省少工委三届七次全委会暨农村少先队现场观摩活动在该校隆重举行。9月,由于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初中班停招。

2003年11月,隆重召开了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

学校多年来以口琴教学为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2004年1月,学校口琴队应邀赴马来西亚参加中马建交30周年国际口琴邀请赛。8月,应邀赴香港参加亚太地区第五届亚太口琴节。9月,改为德清县武康小学。同年被评为湖州市文明单位。

目前,学校有26个教学班,学生1222人,教职工72人。占地面积1071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

德清县逸夫小学

逸夫小学是1994年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赠50万元港币及德清县人民政府拨款而建成的。为感谢邵逸夫先生热情资助教育事业,命名为德清县武康镇逸夫小学。

学校位于武康镇群益街78号。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4449平方米。学制六年。学校隶属武康镇人民政府管理。创办时有3个年级,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266人,教职工14人。学校分为勤学楼、少儿活动中心、科英楼三个大区。

1994年10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来学校视察,并亲笔题词“欣欣向荣,生动活泼”。

1996年,该校成为市级实验小学、湖州市第一所一级小学、湖州州市师范教育实验基地、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实验基地。同年,国家教委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来学校指导教科工作。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在省教委主任陈文韶陪同下带领全省各市教委主任来校视察。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

1998年,学校被命名为浙汀省文明学校。

学校曾被评为湖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原省教科院副院长杨章宏组织省素质教育“百校工程”的领导来校指导工作并召开现场会。

2000年9月,该校成为第一所县属小学,设有群益、英溪两个分部。共有55个教学班,学生2788名,教职工147名。2000年,学校被确定为湖州市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2002年后,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学校、省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2005年9月,逸夫小学原设两个分部分别独立。原逸夫小学群益分部定名为德清县逸夫小学,逸夫小学英溪分部定名为德清县英溪小学。2005年,逸夫小学被教育部评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德清县实验学校

德清县实验学校建立于2004年,坐落在武康镇曲园南路,学校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29076平方米,绿地率56%,总投资6000多万元。设计规模为小学36个班,初中18个班。学校系县教育局直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条件一流,现有教学楼3幢,教室60个,建有办公楼、艺术楼、多媒体报告厅、图书科技楼、计算机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图书阅览室、室内体育馆和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同时就餐的食堂,建有标准田径场和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并配有独立的闭路电视、智能广播、校园网、通讯网、监控等系统,拥有自己的校园电视台和广播站,是所具有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学校。

2004年3月,校长经公开招聘录用。学校于2004年9月1日启用,现有班级24个,学生1145人,教职工工61人。学校被授予国家少科院科普基地、省“平安校园”、省Ⅰ类标准化学校、市一级学校、市“十大平安校园”、市语言文学规范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该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特色班集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普教育、社区少先队工作等方面已初具特色,学校在教育中贯彻““自能学习”的原则。

德清县英溪小学

英溪小学是县属学校,坐落于武康镇英溪河畔。前身是逸夫小学英溪分部,2005年8月份独立成为英溪小学。

学校占地25亩,现有24个教学班1063名学生,69名教职工。学校围绕以德立校以德治校,以研兴校,以勤持校以绩强校”的办学思路,以“感恩教育”为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以动漫画创作为主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打造英溪小学品牌。

学校十分注重德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古代大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开展了《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2005年被规划为省级课题。感恩教育活动做到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2005年下半年,学生参加全国动漫创作电视总决赛,荣获团体第六名,并获最佳主题奖。同时学校被列为国家动漫振兴产业基地。同年,学校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

雷甸镇中心小学

雷甸镇中心小学坐落于雷甸镇北。原为雷甸中心学校,设有初中部、小学部。1993年8月,实行中小学分设。雷甸镇中心小学校址设在原中心学校。下设12所村小学学生2635人教职工84人。

1994年,学校成立少儿业余科技学校,在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中获得较好的成果,成为县、市科技创新教育的亮点。

2000年,学生庞淑婕被评为中科院小院士,同年获宋庆龄奖学金。学校科技实践活动获全国三等奖。—2001年学校被授予县教育基金特别奖,少儿业余科技学校被授予湖州市科普先进集体称号,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获全国二等奖。同年6月,《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学校创新教育的成果。《浙江日报》、《教育信息报》、德清县电台也多次报道学校创新教育的经验。

2002年,学校调整布局,使雷甸镇小学的布局较为合理。学校成立少年业余科技学校以来,坚持少儿学科技、用科技,把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与本地农村实际联系起来,为农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科技教育活动是雷甸中心小学突出的亮占,被社会所认可。2002年以后,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绿色学校”、国家绿色学校”、少年业余科技学校被评为市、县劳动模范集体和市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教师费根华、学生周亦妮获省“英才奖”。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获全国三等奖。

2005年,雷甸中心小学下设3个教学点,61个班级,在校学生2167人,教职工111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

新市镇士林中心小学

新市镇士林中心小学坐落于新市镇士林集镇东侧。学校创建于1953年,设在士林耶稣教堂,校名为德清县士林乡分校。继后建立了中心学校。1984年中小学分设,建立士林中心小学。

1987年,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授予学校少先队大队“全国首批红旗大队”光荣称号。

1988年9月,浙汀省农村少先队工作会议在士林中心小学隆重举行,团省委书记沈跃跃、省少先队总辅导员傅忠道到校指导。学校建立的“少年农校”被评为省十佳“少年农科院”。1990年,学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学校以“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为出发点,开展少先队活动,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赞赏。以农村实际开展少先队活动是该校的特色。

1994年,士林中心小学搬迁到横路埭东侧新德公路旁。

该校多年来积极开展硬笔书法教育,《硬笔书法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在省教育学会活动课题研究会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002年,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科学院授予姚丹丹同学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荣誉称号。

2004年4月,士林镇撤并到新市镇,学校改名为新市镇士林中心小学。同年,学校在全国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学校先后被评为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一级小学。目前全校共有25个教学班,学生896人,教职工44人;占地面积14764平方米,建筑面积3930平方米。

禹越镇高桥中心小学

禹越镇高桥中心小学坐落于禹越镇高桥集镇运河畔。前身是德清县三来乡校,创建于1950年9月。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10次更改校名,8次迁移校址。经过11任校长和数代教职工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一所颇具时代气息的农村小学。

1954年,三来乡校和油车乡校合并成立高桥乡中心小学。全校有学生600人左右,中心共有6个班约200名学生,下设天皇殿小学、米世小学、湖墩小学等8所村校。

1984年9月,单独设立油车乡小学。全校有学生1127人,50名教职工,下设13所村校。

1991年,学校搬入新校舍。

1994年11月,爱国港胞沈炳麟先生资助18.2万元,共投资60万元新建了天皇殿小学。同年,撤乡建镇,油车乡中心小学更名为高桥镇中心小学。

2004年,高桥镇与徐家庄镇合并,高桥镇中心小学改称禹越镇高桥中心小学。

学校先后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2003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学校、县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湖州市2005年度先进职工之家。

目前,学校有中心小学1所,2个教学点,3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74人,56名教职工。学校现占地面积12558平方米,建筑面积8403平方米。

禹越镇徐家庄中心小学

禹越镇徐家庄中心小学校址坐落于徐家庄集镇北朝阳路15号。前身是禹越小学,创建于1949年10月。后经过两次乡镇合并,多次更改校名及迁移校址。1984年9月,更名成立禹越乡中心小学。

1991年,根据乡镇机制更动,学校更名为徐家庄镇中心小学。

1999年,中心小学扩建教学楼,新建田径运动场,撤并6所村校。

2000年后,学校先后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二级学校,少先队大队被评为湖州市七星级大队、市“红旗大队”。

2003年底,全镇设1所中心小学,下辖杨家坝分校。

2004年,由于乡镇合并,更名为禹越镇徐家庄中心小学。

同年起,该校积极改善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校园,并与比邻的杭州市余杭区3所联谊学校结对,为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艺术、科技教育初具特色,学生在县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团支部被评为县优秀团支部,学校工会获四星级“教工之家”称号,学校“巾帼文明示范岗”被评为县学习型先进班组织。

武康镇上柏中心小学

武康镇上柏小学位于104国道旁的大庙山上。1912年创办,学校9次更名,数次迁移,经18任校长和教职工的艰辛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颇具规模的农村乡镇中心小学。

1912年,上柏贤士黄明初在上柏集镇螺丝桥头创办了振西小学,黄明初任校长,教师沈幼春,两个人教2个班学生30余人。该小学是上柏小学的前身。

1984年,上柏中心学校实行中、小学分设。当时中心小学辖有15所小学,学生2000多名,是德清西部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1987年、1995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分别建造了两幢教学楼。

1996年,逐步调整学校布局,撤并村校,中心小学规模扩大。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内部管理,增强办学效益,创立了“勤教讲奉献,乐学比素质”的教风、学风。1999年,上柏乡并入武康镇,学校更名为武康镇上柏中心小学,下属下柏、山民2所完小,学生1452人,5个教学班,78个教职工。学校2001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2003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武康镇三桥中心小学

武康镇三桥中心小学的前身为阜溪小学,建于1933年,校址在当时的梅阜乡上市桥稻园里,设一至六年级4个班,学生几十人,教师6人。

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经历了多次的变迁。1次停办,9次更改校名,7次迁移校址。经过多任校长、教师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湖州市一级学校。

1988年撤乡建镇,三桥乡中心小学更名为三桥镇中心小学。

1996年8月月民丰、民进、赤山3所小学并入中心小学。

1999年8月,三桥镇并入武康镇,学校更名为武康镇三桥中心小学。

2000年,香港宝莲禅寺捐款35万元,武康镇人民政府投资300万元,在原三桥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建造了新的学校,同时撤并了所有教学点。之后,学校又征地十多亩,增设有250米跑道的运动场。

儿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一级小学、县“绿色学校”、县级文明单位、县平安创建示范单位。

2005年,学校有19个教学班,学生905人,教职工47人。占地面积1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学校场地充足,教育设备完善,具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莫干山镇中心小学

莫干山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由黄郛先生创立的私立莫干小学,创办于1932年6月。校址设于莫干山脚下庾村集镇,有校舍1幢,藏书楼1幢,藏书颇多。首任校长郑性白,设6个班级,学生242人。教师大多从外地聘请,学生主要来源于武康、吴兴、德清等县。学校提倡“耕读并重”,附设农场、蚕种场、奶牛场各一处。对低年级及家庭贫苦的学生,实行半工半读,计工付酬,免费读书。以“勤、俭、忠、慎”四字为校训,当时在全省颇有声誉。

解放后,于1952年由当地人民政府接管,改为莫干区中心小学。

1974年,莫干中、小学合并。1983年,中、小学分设,小学部为莫干乡中心小学。

1988年,莫干山镇中心小学占地面积(包括村校)673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651平力米。校址设在庾村集镇,下辖7所村校。在校学生535人,分23个教学班,教师30人。1990年,中心小学在原址新建教学楼。

1994年,撤乡建镇,学校改名为莫干山镇中心小学。

1995年,被评为省体育达标先进学校、县一级学校、县文明学校。

1997—2001年,撤并7所村校,所有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学生上下学由中巴车接送。

学校曾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学校党支部评为“抗击非典”先进党支部。

2004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级子课题《利用山区区资源探究社区少先队活动》的研究。

2005年,学校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4人,教职工26人。学校编写了校本课程《我的家乡一莫干山》。同年10月,国家级子课题《利用山区资源探究社社区区少先队活动》顺利结题,并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学校大队部被评为湖州市少先队科普行动明星大队。

乾元镇中心小学

乾元镇中心小学坐落于乾元镇西郊,西临东苕溪。前身是城关镇城郊完小,创建于1952年。办学50多年来,曾5次更改校名,4次迁移校址。经过9任校长和数代教职工努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教育、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

1986年,在乾元镇西郊选定新址,建造1幢4层教学大楼,定名为城关乡中心学校(即中小学合在一起)。全校68个教学班,学生2160人左右其中小学5个班,学生200人,教职工90人,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

1994年8月,中小学分设,镇政府投入250多万元易地新建校舍,建有2500平方米教学楼和250米环形跑道等。

学校曾被评为湖州市一级小学、市卫生先进单位、湖市文明单位、湖州市市“巾帼建功示范岗”。

2004年,镇政府又投入500多万元,征用土地30亩,建造了3500平方米综合楼,拓宽了操场。同年,被评为浙汀省示范性小学、省三级标准化学校。剪纸教学作为学校特色,在全校广泛开展。该校编写的《剪纸》校本教材为浙江省第一套剪纸类校本教材,学校剪纸课题获省二等奖。现该校有49个教学班,学生1594名,教职工87人。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配有标准的田径场,阅览室有藏书4万册。校园创办了《火炬报》和《曲园风采报》。

武康镇外来民工子女学校

武康镇外来民工子女学校成立于2001年9月,分小学部(春晖街119号)、初中部(志远南路351号)、幼儿园部(安平街120—136号)。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得到迅速发展,学生数由初办的150名发展到目前的1360名(幼儿园部198名,小学部1010名,初中部152名)。

学校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宗旨,以“友谊、真诚、自信、奉献”为校风,发扬“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的精神,办好让外来务工人员满意的学校。随着德清县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者纷至沓来,学生逐年增加。现聘用教师44人,职工11人。学校分3个教学区,总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活动场地面积3300平方米。

2005年3月,德清县教育局团委组织优秀教师与该校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并挂牌“德清县教育局团委结对学校”。

2005年,该校初中毕业生纳入德清县春季和秋季招生计划之中。德清县委、县政府及各级领导多次来校视察调研,政治上给予关心,资金上给予大力帮助,学校得以迅速发展,解决了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后顾之忧。

三合乡二都中心小学

三合乡二都中心小学坐落于防风古国、下渚湖畔。

学校前身是由封禹小学、泾溪小学两所小学合并成的武康县东乡防风国民小学,创建于1915年。1940—1944年,学校有4位中共地下党员任教,其中杨学中(现名谢霖)、严员两同志在防风小学任教,谢中波、周静波两同志在崇仁小学(现塘泾小学)任教。

1986年,校名为二都中心学校,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初中6个,小学6个),学生人,教职工29人。下设2所完小(塘泾、四都)、6所村小。

1989年,县“三算”教学在该校搞试点。学校在“三算”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曾承办了三次县级以上的大型教研活动,有关省、市、县领导及教师前来听课,受到好评。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撤并6所村小。2003年8月,初中部撤并到三合中学,校名改为德清县三合乡二都中心小学。

2004年,新建学校运动场,改建学校食堂。2005年,启动了综合教学楼建设,学校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学校先后被评为县安全示范单位、县文明单位。该校完成了国家级子课题研究一项。

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96人,教职工39人。

三合乡中心小学

三合乡中心小学坐落在三合乡杨坟集镇中心。下设大赛分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46平方米,教职工38人,在校学生716人,分22个班。

1986年,三合中心小学下设8所村校,在校学生469人,教职工27人。

1988—1993年,政府投入资金30万元,对全乡村校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20多万元,建造了中心小学综合楼。

1996—1998年,三合乡政府筹集资金,在香港爱国人士沈炳麟先生的资助下,共花费50多万元,建造了大赛完小。

2002年9月,撤并了4所村校。全学区包括一所中心小学和大赛分校,共24个班。乡政府投入113万元建造中心小学,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了学校教学设施和设备。

学校曾被评为县文明学校、县文明单位、县收费先进学校、县平安创建示范单位、市“巾帼文明示范岗”。

莫干山外国语小学

莫干山外国语小学创办于2002年9月,校址在武康环城南路。该校是杭州求是专修学校董事长沈法初独资创办的一所民办寄宿制小学。如今,学校已从建校初的10个教学班、352名学生、19名教师,迅速发展到25个教学班、863名学生、42名教职工,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办学校。学校设施完备,所有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学生公寓每8入一间。

学校以小班化教育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

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几年努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外语特色:起点早,容量大;师资强,教学实;渗透广,氛围浓。学生在全县小学生英语竞赛等比赛中捷报频传,在少儿剑桥英语等级测试中成绩优秀。

莫干山外国语小学已经是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浙江省优质特色教学民办学校、浙汀省卫生厅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湖州市一级小学、德清县文明单位,曾获得陈香梅教科文奖暨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贡献奖。

新市镇中心小学

新市镇中心小学在新市大桥南面,成立于2000年11月18日,由原来的高林、梅林、新联3所中心小学合并而成。中心小学本部设在原高林中心小学内,下设高林、梅林、新联3个学区及13所村校。学校占地面积4116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9787平方米,在校学生2871人,教职工133人。2001年被命名为市文明单位。2002年,中心小学迁入新市大桥南面原高林中学校址。撤并了7所村小,使学校布局渐趋合理。学校经过调整布局,形成1所中心小学3个教学点的格局。

2002—2005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市一级小学、市“绿色学校”、县级教科研实验基地、县五星级教育目标管理学校,学校党支部、团支部、工会也分别获得县先进党支部、县先进团支部、市五星级工会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民乐教育、体育教育和科普教育活动为办学特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育、民乐等特色项目多次在县级以上竞赛中获奖。

武康镇龙山小学

1956年9月,建立龙山乡完小,校址在龙山施宅村百官庙,共有教师4人,学生70人,班级3个,均是复式教育。下设方安、长安、前埠、洋口4所村小。

1965年起,开始招收初中学生,龙山完小改为龙山初中,分设小学部与初中部。小学教师13人,学生190人。初中教师12人,学生160余人。

1975年,学校校址搬迁到王母山下。

1984年,中小学分设,龙山中心小学校址在龙山乡大同村,学校共6个教学班,下辖6所村小,全乡小学生425人,教职工37人。1992年,龙山中心小学与龙山初级中学合并为龙山中心学校。

1994年,龙山乡并入洛舍镇。2002年9月,龙山中心学校初中部学生并人洛舍中心学校就读,龙山中心学校改为龙山中心小学。

2003年11月,原龙山乡划归武康镇,学校更名为武康镇龙山中心小学。如今学校坐落于王母山脚下,占地6496平方米,建筑面积3652平方米。专任教师13人。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中2人次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有4位教师被评为“教学新苗”,1位教师获县“教坛新秀”称号。

2005年4月,学校评为省标准化二类学校。

武康镇东风小学

该校创建于1950年8月,时名花坞学堂,校址在东岑坞花坞庙里,教师1名,学生20余名。1952年,学校搬到活山岭庙里,称活山岭学堂,教师1名,学生来自东岑坞、黄思弄、车水口,共30余人。

1958年,对河口建造水库,活山岭学堂划入淹没区,东岑坞外面一个组、黄思弄、车水口的居民都移到了水库大坝外面定居,他们的子女、建造水库的民工子女、原活山岭学堂的学生在水库临时房里就读,取名对河口小学。1960年,县教育局拨款在对河口村建起9间平房,办起了对河口中心小学。

1970年,东风大队自筹资金,在对河口水库大坝下岙坞山腰处开山造起了新校舍,更名为东风小学,属东风大队管理。原对河口中心小学改为对河口初级中学。

1983年认东风小学由对河口人民公社管理。

1984年8月,东风小学改名为对河口中心小学,校址不变。1986年,对河口中、小学合并,为对河口中心学校。原小学部为东风小学,属中心学校管理。1995年,由东风村集资187万元,武康镇政府拨款5万元,征地11亩,建造了2100平方米的教学楼,及住宿楼、食堂。

2000年8月,对河口中心学校中学部并入武康中心学校,对河口中心学校小学部仍为东风小学。全校小学生319名,其中住校生130人。2004年,建造了15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室内设施配套达到标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寄宿在校。学校住校生管理工作颇具特色,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历届县中小学文艺会演中均获奖励。

莫干山镇南路小学

莫干山镇南路小学位于南路后洪集镇。前身为吴兴县南路完全小学,创办时校址设在南路乡郎家村,校长沈柳芳,教师2名,教学班2个。1963年,南路公社划归德清县。1964年,校址迁往后洪集镇。1987年9月,南路初级中学与中心小学合并,更名为德清县南路乡中心学校。全校有初中6个班,学生292人,小学19个班,学生397人;共有教职工43人。

1988—1993年,学校先后两次建造校舍,改善了山区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办学条件。到2002年,南路山区先后撤并10所村校,南路山区小学生全部进入中心学校就读。学校曾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省义务教育三类标准化学校。学校开展的篮球和乒乓球两项体育活动颇有特色,多次在县竞赛中获奖。

2005年9月,南路乡并入莫干山镇,南路乡中心学校初中部并人莫干山镇初级中学。莫干山镇南路小学全校11个教学班,学生372人,教职工23人,占地面积7618平方米,建筑面积3652平方米。学校各类设施按省定标准配置,为德清县西部山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德清县聋哑学校

1996年9月18日,德清县历史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德清县聋哑学校在秋山乡(现已并人武康镇)开学。学校性质属民办公助。学校采用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务委员会由县教委、县残联、秋山乡政府有关领导组成,校长由秋山乡成校校长陈新荣兼任。

县聋哑学校首期招收1个班11名学生。1998年扩招1班,在校学生19人。1999—2000年,发展至3个班级,在校学生共有25人。

由于学生生源逐渐减少,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1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于2000年9月,德清聋哑学校并人湖州市聋哑学校。

德清县聋哑学校办学时间为4年。

第七节 初级中学介绍

德清县第二中学

前身为私立莫干临时中学,创办于1937年秋,校址在莫干山白云山馆,由黄郛(字膺白)夫人沈景云(又名沈奕云)创办。

民国二十八年(1939)10月,改为武康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嗣后又先后改为武、德、崇、桐四县联中,武康县立初级中学。至1944年,改为武康简易师范学校。抗战时期,为避日寇侵扰,校址先后迁徙后坞、安吉晓村、杨坟和武康郊区宋村。

1949年解放后,改为武康县立初级中学,迁校余英镇居仁街,新建校舍占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6319.5平方米。至1958年,德清县、武康县合并后,改为德清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德清二中)。

武康地处德清县西部山区,德清二中办学特色是重视培养学生“尊师师、守纪、乐学、求真”的学风。

1958年,学校掀起了勤工俭学热潮。1964年,经县委决定并呈报省教育厅批准,改为半农半读中学,作为德清县第一所半农半读试点中学。学校开办农场,开垦水稻田25.8亩亩,桑地、蔬菜地45.5亩,附设养蚕室、畜牧场,实行科学管理,获得优质高产,推广良种普及全县,颇受群众欢迎。至1971年,恢复为普通中学,增设高中班,改名德清县第二中学。

自1960年2月,成立党支部。1984年,学校进行体制改革,领导班子实行党政分工。

1994年8月,随着德清县城搬迁至武康,为满足初中学生的就读需要,德清二中高中部停止招生。1996年8月,该校成为一所县属初级中学。

2000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武康千秋街528号新校址,占地面积106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学校设施、设备齐全,拥有两幢教学大楼,可容纳36个教学班,每班均配有电视机、视频展示台。实验楼一幢,理、化、生实验器材均按省标准配备。体艺馆一幢,内设篮球场、舞台、体操房、练功房、力量训练室。建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该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教育设施现代化、育人环境园林化、学校管理科学化的学校,成为湖州市唯一的省城镇示范初中。学校是省“科研兴校200强”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创新教育分会团体会员。

目前,学校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75人,教职工129人。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层次不断提升,通过了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中期评估,成为浙江省Ⅰ类标准化学校、省“绿色学校”、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县五星级教育管理目标先进单位。

德清县第四中学

德清县第四中学校址在乾元镇南郊乾元山麓。前身是社办城关五七中学,创办于1969年1月,设初中3个班,在校学生140余人,教职工9人。

1972年9月,改名城关公社中心学校。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至1975年已增加到14个班(其中高中1班),学生增至589人(含高中班58人),教职工29人。

学校设在郊区,学生中农民子女占多数,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课程设置按照农业中学教学计划安排,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乡土教育课。并根据学校特点,开设蔬菜、水稻、桑果等栽培实验与养兔专业及电动机、电扇等装配修理专业,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比较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学校原占地仅3亩,建筑面积746平方米。后规模逐年扩大,至1985年,学校占地11.8亩,校舍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同年9月,经县政府决定并报请省教育厅批准,改为德清县第四完全中学(简称德清四中),兼收城镇居民户口的学生。

学校经历了6次更名,办过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从1996年夏季开始,德清四中成为一所县属初级中学,招收乾元镇居民户口的学生和乾元镇南面六个村(恒星、联星、齐星、卫星、星星、建星)学生就读。2000年,全校有30个教学班,1600多名学生。

2005年8月,德清四中整体搬迁至乾元镇广场路36号原德清县第一中学校址。现学校占地面积40047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7722平方米。现有学生1230人,24个教学班,87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75人。学校被评为湖州市一级学校、县首批校本教研先进单位。

华盛达外语学校

华盛达外语学校坐落于德清县武康镇曲园路,紧邻千秋广场。学校创办于1996年5月,由华盛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兴建,是德清县首家民办初级中学。

学校创办之初,暂借德清县逸夫小学的校舍,设2个班,74名学生,6名教职工。1997年9月,华盛达集团投资600万元兴建的新校园正式落成。同年,学校成立了业余少年军校。

1998年9月,学校二期工程学生寝室楼与食堂正式建成并启用。10月,澳大利亚政府委任宣誓官兼教育专员齐金龙·威廉与艾伦摩尔天主教学院中学部院长贺大卫来校考察,并与该校签订《协作意向书》。

1999年,学校正式挂牌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实验学校。该校夺得湖州市“飞英奖”自然科学竞赛团体第一名及数学竞赛团体优胜奖。

2000年,通过分层分流的形式,对外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7月,中美国际英语夏令营在该校举办。第二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学生学习外语的氛围更为浓厚。

2001年,学校与杭州外国语学校结成紧密协作学校,并开始向杭州外国语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

该校先后被评为德清县中小学目标管理先进学校、浙江省优质特色教学民办学校。学校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列为外语实验学校。

2005年,学校试行年薪制,评聘分离,优劳优酬,为县内首创。全校有班级13个,学生527名,教职工41名。学校在外语教学、理科竞赛辅导和科技、文体活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教育质量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千秋外国语学校

千秋外国语学校地处德清武康镇中兴北路。2002年经德清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县教育发展总公司和沈法初先生合资创办,是一所寄宿制、小班化初中。学校占地面积30033平方米,建筑面积11897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设置规模为24个教学班。

目前,学校由建校初的6个班扩大到20个班,在校学生从240入增加到800人,教师从21人增加到61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教学楼2幢,实验楼1幢,学生公寓3幢,行政图书报告楼1幢。每个教室都安装多媒体和空调。各专用教室一应俱全。运动场地宽阔,颇具现代化气息。四年来,该校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学生在市、省、全国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优质特色民办学校、浙江省1类标准化学校、浙江省《中学生天地》导读先进学校、湖州市一级学校。

三合乡初级中学

三合乡初级中学坐落在三合乡政府所在地八字桥集镇。前身是三合公社“五七”中学,创建于1969年初,校址在三合杨坟资福寺内,当时全校2个班级,学生80余人,教职工6人。学校经历了4次更改校名,3次迁移校址。自2000年开始,学校加大投入,新建教学楼,建造标准运动场,增加了绿化面积。2005年,该校被评为省示范性初中。

1988年,全校有6个教学班,学生250余人,教职工13人。

1999年之后,乡政府积极筹措经费,改造校舍,增加了大量的教育设备。学校内部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发扬“德为上、净为美、和为贵”的校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2002年,二都中心学校初中部并人三合乡初级中学。

学校先后荣获县“绿色学校”、市一级学校、市“绿色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校党支部、团支部分别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党支部、县共青团先进集体。

该校目前有15个教学班,学生651人,教职工42人,学校占地面积3078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4平方米。

乾元镇初级中学

乾元镇初级中学坐落于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故乡——乾元镇。

学校创建于1986年,前身为城关中心学校。1989年,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亲自为学校题词:“业精于勤”。1994年,城关中心学校分设为城关镇初级中学和城关镇中心小学。城关镇初级中学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下设城东教学点,位于乾元乌牛山麓,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2004年,城关镇初级中学更名为乾元镇初级中学。同年11月,原城东教学点撤并到本部。

1991年以来,学校开办清溪少年军校,每年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加强了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校纪校风明显好转。学校曾获得湖州市第三轮师生行为规范优秀奖,被评为全国万校国防教育先进学校、县教育管理先进单位;清溪少年军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少年军校。

2005年8月,该校整体搬迁至乾元路89号原德清四中校区。

新市镇初级中学

新市镇初级中学坐落在江南水乡古镇一新市镇文昌路。

1968—1999年,新市镇周边有新联、梅林、高林3所农村初中,约30个班,1200多名学生。

1999年,为适应新市镇区域调整,新市镇在撤并新联、梅林中学的基础上,组建新市镇初级中学。全校有19个教学班,学生1052人,教职工56人。新建新市镇初级中学于1999年9月竣工,学校占地65亩,投资2000万元,教学楼建筑面积10650平方米。学校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和办公楼,并建有有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场、灯光篮球场、食堂、学生公寓。2000年8月,撤销高林中学,并入新市镇初级中学。该校是湖州市颇具规模的初级中学。

建校以来,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校田径队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连续四年获得团体第一名。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四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学生文艺演出曾在省、市获奖。2005年,在浙江省第四届青少年电脑机器人比赛中,荣获两项一等奖。学校在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000—2005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卫生先进单位、县“绿色学校”、县文明单位、市“绿色学校”,校党支部、工会分别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党支部、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会,校团支部先后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团组织、市教育系统先进团支部。

目前,该校有教学班40个,在校学生1880人,教职工119人。

莫干山镇初级中学

莫干山镇初级中学校址在德清县名闻中外的避暑胜地莫干山麓庾村,以原黄郛创办的私立莫干小学为校舍。

1958年,由于工农业大发展,农民生活日益改善,要求升人初中的学生激增。武康西部山区筏头、后坞、姜湾等地学生至武康中学就读不便,经县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决定,将原设在沙港里的初中补习学校搬迁并人莫干乡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46名,教师2人。

德清县、武康县合并后,学校单独建制,改名德清县莫干山乡初级中学,学生60余人,教职工8人。

1961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工作方针,学校停办,学生转入德清县第二中学。

1969年秋,莫干完小改为莫干山公社中心学校,附设初中班。翌年,中、小学分设,成立莫干五七中学。

1974年,学校有初中3个班,学生164人;教职工10人;另增设高中2个班,学生80余人。次年9月,在高峰村设育农分校,县拨款1万元新建平屋18间,作为教室、寝室、食堂;公社划给水田16亩、荒山40亩,作为学生学农基地;并办起了养猪场。一年后分校停办。

1978年,学校已发展至初中4个班,学生222人,高中2个班,学生108人,教职工17人。次年,又并入莫干公社中心学校。至1983年,又分设设莫干公社中学。

1988年,莫干山乡初级中学全校有6个班级,学生260人,教职工18人。

1998年,该校获县文明单位、县级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县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

2001年,学校被评为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县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县素质教学质量考核优胜学校,县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学校科研课题《农村初中生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获市一等奖。

2004年9月,南路中心学校初中部初一学生并入莫干山山镇初级中学。2005年,南路中心学校初中部全部并入莫干山镇初级中学。

该校被评为“县绿色学校”。学校科研课题《黄郛教育与研究》获市二等奖。

新市镇枫洋外语学校

新市镇枫洋外语学校是由浙汀枫洋集团有限公司、新市镇人民政府和湖州、广能蓄电池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的全日制民办学校。

学校坐落在千年水乡古镇——新市。该校成立于2002年6月,开办初借用新市镇中心小学教学楼为教学场所。时有教学班5个,学生188人,专任教师11人。

2003年8月,在新市镇文昌路建造了新校舍,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建有教学楼、体艺馆、多功能阶梯教室、实验室、学生公寓和达到省A级标准的餐厅,每个教室都设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学校扩展为9个教学班,学生340人,教职工31人。

办学年来,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教育实绩,升高中比例逐步递增。该校师生在县以上举办的科技、美术、文艺、体育、学科竞赛中有200多人次获奖。

2005年,设有12个教学班,学生486人,教职工27人。学校被评为县学校安全、收费及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新市镇士林初级中学

新市镇士林中学的前身为士林公社“五七中”学,创办于1969年4月,校舍在士林乡白彪村永宁寺内。学校设5个班,学生198人,教师11人。1976年,改名为士林公社中心学校。

1984年,更名为士林乡初级中学。同年,校扯迁至乡政府所在地士林。

该校以“求真、勤思、惜时、健美”的校风严谨治校。

2000年,士林镇政府投入300多万元,征地30亩,在士林西湖埭新建士林初级中学校舍,继后又投入200多万元,改善校园设施。学校设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标准化食堂、300米跑道田径运动场,是德清东部教学设施较完备的一所农村初中。

2004年4月,德清县区域调整,士林镇并入新市镇,士林镇初级中学更名为新市镇士林初级中学。同年,学校被评为市一级初级中学。

2005年3月,该校顺利通过了省标准化(ⅡⅡ类)学校验收,被评定为省示范性初中。目前该校有13个教学班,学生581人,教职工36人。近10年来,学校注重校风、学风的建设,连续10年在县义务教育质量考核中获奖,教育质量名列全县同类学校前茅。

雷甸镇初级中学

雷甸镇初级中学坐落于雷甸集镇古运河畔。创建于1968年,当时只有1个班级,3位老师,22名学生。1972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雷甸中学分设下高桥和大丰两个初中部。

1980年,学校新建教学楼,扩建运动场,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1990年后,下高桥、大丰两个初中部撤并到雷甸中学。1993年后,易地新建校舍,教学楼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综合楼建筑面积2443平方米。该校是德清县中部地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初中。学校领导加强内部管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2003年、2004年参加湖州市中小学文艺演出均获二等奖。2005年,被评定为市一级初级中学。

目前,该校有24个教学班,学生1289人,教职工77人。学校占地面积2557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德清县教学设施较为完善、达到省Ⅲ类标准化学校标准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

禹越镇徐家庄初级中学

禹越镇徐家庄初级中学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坐落于禹越镇的西面。学校创建于1968年,校名为禹越公社“五七”中学。1979年,同小学合并,改名为禹越公社中心学校。

1984年下半年,中、小学分设,学校改名为禹越乡初级中学。

1987年,从原禹皇庙校舍搬入新校舍。全校共有6个班级,学生278人,教职工19人。

1990年,禹越乡改为建制镇,学校改名为徐家庄镇初级中学。多年来,学校注重制度建设,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1995年,学校在禹越镇西面新建校舍。2004年,徐家庄镇与高桥镇合并为禹越镇,学校改名为禹越镇徐家庄初级中学。

2005年,学校有12个教学班,学生532人,教职工39人,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设有语音室、电脑房、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田径运动场。该校是德清县最东面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

禹越镇高桥初级中学

禹越镇高桥初级中学位于德清县东部水乡,学校所在地高桥集镇。

高桥初级中学的前身为高桥“五七”中学,创办于1968年,当时只有1位教师,1个班。

1969年,在原高桥完小的基础上,新建平房15间。1983年,扩建楼房8间。1986年,乡政府筹资在校园东面新建14间3层的教学楼。1998年,初中入学达到高峰,学校开始易地新建。

2000年8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油车大桥西桥堍县、乡两级政府投入500万元新建的校舍,学校占地面积24678平方米,建筑面积5601平方米,设教学楼、实验楼、食堂、田径运动场。

2002年9月,全校有15个教学班,学生713人,专任教师37人。同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

2003年,学校被评为县“绿色学校”,荣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集体”三等奖。

2004年,学校启动了与徐家庄中学合作的“联校校本培训”工程,被县教育局确定为县教师教育基地。高桥镇与徐家庄镇合并为禹越镇,学校更名为禹越镇高桥初级中学。同年,被评为湖州州市一级初中和湖市“绿色学校”。

2005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初中。

武康镇上柏初级中学

武康镇上柏初级中学位于104国道东侧,坐落在上柏大庙山。1968年9月,上柏中心学校开设3个初中班。山民、下柏及部分大队也办起了初中。1979年9月,山民、下柏两地还设初中班。

1984年9月,成立了上柏初级中学。

1986年,全校有14个班级,学生705人,教职工51人。该校学生王晓波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1989年,学校被评为省劳技教学先进学校。

1997年,全校有23个班级,学生1154人,教职工62人,下设山民、下柏两所分校。1998年,学校新建综合楼1幢,并扩充了操场,学校面貌大有改观。

学校国际象棋队很有特色。1996年、1997年,我校国际象棋代表队分别获市团体第二名。1998年,又获市男子团体第一名、市女子团体第二名、省男子团体第四名、省女子团体第七名。1998年,学校课题《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石》获县一等奖。

1999年,上柏撤乡并入武康镇,学校更名为武康镇上柏初级中学。1999—2005年,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校团支部、党支部分别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团组织、县先进基层党支部。

学校占地面积17578平方米,校舍面积7894平方米,教室和专用教室配套齐全。目前,全校有17个班级,学生797人,教职工53人。

武康镇三桥初级中学

武康镇三桥初级中学坐落于武康镇北郊阜溪河畔,三桥集镇下街头。创建于1933年,是从小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

1966年10月,创办三桥公社农业中学,班级1个,有学生50名,教师2名。学校实行半耕半读。后因“文化大革命”以及经费、师资、设备等多方面原因,于1968年停办。

1968年9月,原三桥公社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招收学生50名。翌年,中、小学分设,小学迁出,原址成立三桥公社五七中学,有班级4个,学生200余人,教师10名。

1976年,学校有初中8个班,高中4个班,学生600余人,教职工46人。1978年,该校停办高中。1977年秋,县教育局确定该校为县农村重点中学。

1981年,该校被嘉兴地区教育局确定为农村示范性初中。学校语文教学很有特色。同年,全国中学语文研讨会在三桥中心学校召开。

1999年,三桥撤镇并入武康镇,学校更名为武康镇三桥初级中学。

该校是一所老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县招生先进单位、县规范收费先进单位,校教育工会连续两年被评为县三星级工会。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340平方米,建筑面积4981平方米。全校有班级11个,学生480人,教职工38人。

第八节 中心学校介绍

洛舍镇中心学校

洛舍镇中心学校位于德清县北部水乡洛舍镇。元代大诗人、大书画家赵孟颊夫妇曾隐居此地七八年,因依恋这块乐土,卒后夫妻合葬于洛舍东衡之原。

1906年,千秋乡高等小学堂(当时属千秋乡)在洛舍土地庙创办。1912年,改名为洛舍乡高等小学校。后来又改称育才高等国民学校,校址迁往洛舍关帝殿。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县立洛舍中心小学,并迁址镇东大佛寺。

迄今已有校长22任,任期最长的为首任校长唐晓湖(18年)。1933年,学校迁址净信寺,有班级6个,教师7人。1947年,有学生126人,教师10人。1969年,学校更名为洛舍“五七”中学。1974年,创办了高中部。高中班办过四届。

1988年8月洛舍中、小学合并为洛舍镇中心学校,中学部7个班,小学部45个班,教职员工99人。

1999年,镇政府投资300万元建造了德华教学楼,学校设施逐步完善,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及各类专用教室配套齐全。

2000年,镇政府投资230万元,建造“兔宝宝”教学楼,新建食堂。2005年度,学校被评为市一级学校。

多年来,学校以农业气象科技活动为特色,建立了“可桢气象学校”,成立了“红领巾气象站”。学生通过“学气象、知气象、用气象”的活动,提高了科技素质。学校气象研究的实践活动,多次获省、县有关部门奖励,并得到省农业气象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县气象局为学校新建了气象监测站。学校在开展农业气象科技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特色。

钟管镇中心学校

钟管镇中心学校位于德清县东部水乡钟管镇寺前路298号。该校是由钟管镇中心小学、钟管镇戈亭中心学校、钟管镇初级中学合并而成。

钟管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13年12月,创办时名为古相国民学校。后更名为钟管乡校、钟管完小、钟管“五七”学校,钟管乡中心学校等。

钟管镇初级中学创办于1968年,前身是钟管公社“五七”学校,校址设在青墩大队。1972年迁入现址。1984年以前是中小学合并的中心学校。1984年,中、小学分设。该校1994年被评为全国劳技先进单位,1995年被列为省书法实验基地,1997年被评为市文明学校,1999年被评为省农村示范性中学。

1989年,戈亭中、小学合并,校名为戈亭乡中心学校。1992年,撤销戈亭乡,并入钟管镇。1997年,戈亭中心学校初中部并入钟管镇初级中学,小学为钟管镇戈亭中心小学。

2002年4月,钟管镇初级中学、戈亭中心小学及钟管中心小学合并成立钟管镇中心学校。

学校2003年被评为湖州市“绿色学校”,2003、2004学年连续被评为德清县五星级目标管理先进学校,2005年被评为湖州市文明单位。

学校现有教学班60个,学生2573人,教职工165人。学校占地面积68003平方米,建筑面积38388平方米,建有2幢教学楼和综合楼、学生公寓,校园绿化面积17386平方米。

学校已形成了“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的教风和“勤勉、乐学、多思、独创”的学风。该校书画、劳技教育成绩显著,已成为教育特色。学校努力继承传统文化,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形成了教育特色体系。

钟管镇干山中心学校

干山中心学校位于德清县中部水乡干山集镇。校园面积35920平方米,校舍面积14450平方米。中学部13个班,学生600多人;小学部26个班,学生1200多人。全校教职工10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4人。

学校始建于1960年,校名为干山公社中心小学。办学初共5个班,教师9人,学生180人左右。当时,学校注重毛笔字、珠算教学,在全县享有名气。

1989年冬,该校残疾学生周利国同学身残志坚,被评为县“十佳少年”、浙江省“双学”积极分子。县教委作出了“全县中小学生向周利国同学学习”的决定。

1990年,学校积极开展体育训练,被评为湖州市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

1997—1999年,干山镇调整了学校布局,撤并7所村校。

2002年9月,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标准化的语音室和电脑室及多媒体教室,扩建田径运动场地。三年来投入400多万元,学校设施有较大的改观。

2002年,学校“巾帼文明示范岗”被评为浙江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学校网站荣获县中小学优秀网站一等奖。

2004年,干山镇并入钟管镇,干山镇中心学校变更为钟管镇干山中心学校。下设蠡山、东千两个教学点。

新安镇下舍中心学校

下舍中心学校位于新安镇下舍集镇南街。创建于1958年,由原观音堂修建成为小学。1968年8月,附设初中班,成为“五七”学校。1975—1980年,开办高中班,招收下舍、勾里乡的初中毕业生。

1984年,中、小学分设。1985年,中、小学合并为下舍乡中心学校。1991—1994年,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造8所村校,继后建造初中部教学楼、实验楼。1995年,中、小学又分设。2000年,中、小学重新合并为下舍镇中心学校。小学部除中心本部外,下设舍北、舍南、乔南、舍东、五星5所村校。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学校、市一级学校、市“绿色学校”。

2005年,该校被评为省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学校、省“绿色学校”。

目前,下舍中心学校占地面积29215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1729平方米,拥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和设备。绿化面积达10000平方米。在校初中生681名,小学生1027名。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已形成具有农村气息和一定文化特色的学校。

新安镇勾里中心学校

新安镇勾里中心学校位于德清县新安镇勾里集镇。其前身是德清县勾里一小,创建于1950年8月。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学校先后5次更改校名,6次扩展校舍。经过13任校长和数代教职工的努力,形成了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

1985年,学校建造了1幢864平方米的教学楼。

1988年,勾里中心学校分为中学部和小学部(包括13个村教学点),全校51个教学班,学生824人,教职工68人。学校逐步树立了“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校风。1995年9月,中学部校舍搬迁到校东面新建的教学大楼,小学部和中学部校区分开。

2001年,勾里乡全面调整学校布局,合并8个村教学点。2003年,投入200多万元,建成小学部教学大楼。

多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卫生先进单位、县安全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该校获省“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平安校园奖。该校“团队一体化建设”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9602平方米,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完善。初中13个教学班,学生563人,小学29个教学班,学生1047人;全校教职工93人。

武康镇秋山中心学校

秋山中心学校始建于1958年,当时称秋山完小,校址在兴山村,教室由旧庙宇改造而成。1967年,在秋山集镇所在地跨塘村租用了两间仓库作教室,开设了初中班,成为秋山中心学校。1971年,中心学校从兴山转移到跨塘村,下设9所村校。在各村校学习的主要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秋山中心学校就读。

1988年,新建教学楼占地面积1447平方米。中心学校有9个班,学生344人,教职工15人。

1996—1998年,新的学校初中部、小学部教学楼相继落成。新校址在09省道南侧的虎山麓,占地面积2001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23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教室及各专用教室配置齐全。

1999年,秋山乡并入武康镇,秋山中心学校隶属武康镇。

1999年8月,学校布局调整,相继撤并了5个村教学点。至2001年,武康镇秋山片所有村教学点学生全部并入中心学校就读。学校以“创个人教学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开展教育教学各项活动。目前学校初中部有8个班级,学生365人;小学部11个班级,学生449人;全校教职工60人。

筏头乡中心学校

筏头乡中心学校位于莫干山南麓的筏头集镇。创建于1905年,原校址在筏头集镇英红溪畔。该校是德清县西部规模较大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

筏头中学1968年创立,学校初中9个班,学生346人。筏头小学下辖村小学12所,27个班,学生588人。

1990年,筏头中学与筏头小学合并为筏头中心学校。2000年,筏头乡政府投入600万元在筏头集镇新建学校。2001年,后坞中心学校并入筏头中心学校。学校现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6263平方米。中心学校有18个班(小学9个班,中学9个班),学生737人,教职工85人。

该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实验器材已达省工类标准,学校设有300米环形跑道,学生公寓面积1728平方米,是德清县西部办学条件较好的一所学校。1990年,学校被评为县文明单位。

学校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学校体育工作有特色,1998年被评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

2003年,被评为县“绿色学校”。2005年,通过省Ⅲ类标准化学校验收。

中利达外国语学校

德清县中利达外国语学校创办于2002年6月,由城关镇政府和浙江中利达实业集团合资举办学校地址设在城关镇南街90号,租赁原清溪小学南街分部校舍,是城关镇第一所民办小学。开办资金由中利达集团投入151万元。

2002年9月学校有教师10人,招收一至四年级4个教学班,学生125人,走读与寄宿并存,实行小班化教学。

2003年学校增至6个教学班,学生179人,教师15人。学校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和工会组织。2003年10月,中利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计划总投入3000多万元,征地85亩亩,在城关镇金鹅山湾里新建学校。2004年8月竣工,学校迁入新校区。学校建筑面积20800多平方米,按浙江省Ⅰ类标准化学校建设。

2004学年,该校开始招收初中学生,学校设一至七年级16个教学班,学生502人,教职工34人。2004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剑桥少儿英语”培训基地。

2005年3月,被批准为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单位。2005年3月,学校通过浙江省Ⅰ类标准化学校验收。2005年12月,通过湖州市一级学校验收。学校被确认为德清县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被评为德清县“绿色学校”。

第五章 普通高中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88年全县普通高中有3所德清一中、德清二中、德清三中。这3所中学均是完全中学,设有初中部、高中部,学校所在地分别在城关、武康、新市。德清一中1981年被列为省重点中学。高中招生原则上划片招生,东片德清三中,中片德清一中,西片德清二中。

1991—1993年,德清县执行省教委《关于“八五”期间加强我省普通高中工作的意见》精神:稳定普通高中事业规模,以县(市)为单位,农村地区10万人口左右设立一所普通高中。本县普通高中招生严格执行省教委下达的计划,3所县属完全中学每年招收14个班的新生,约500人。当时初中毕业生升学,大部分第一志愿报考中专。1993年,德清私立高中成立,是德清县第一所民办高中。

1994年,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全县普通高中在提前录取200余名新生的基础上,实行学生自主择校、双向选择的办法,打破过去划片招生的旧格局,增强了学校间的竞争。同年,全县初中毕业生总数3629人,升入高中阶段总数1781人(其中普通高中689人),升学率达到49.1%,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数之比为1∶1.58。1994年4月,德清县武康高级中学成立,校址在武康兴康北路303号,招收高一新生4个班199人。德清私立高中开始招新2个班95人。同时,德清二中停止招收高中新生。

1995.年,省教委下发了《关于改革和发展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浙江省的普通高中事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必须看到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在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事业规模不能满足衬会需要,办学体制缺乏活力,办学模式比较单一,还未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灵活机制。”《意见》中指出:1.要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2.“九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积极发展高中段教育,到本世纪末,使全省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段教育的比例达到60%左右,经济发达地区达到70%以上,县(市、区)以上城镇基本满足群众对接受高中段教育的要求。3.要努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4.要积极推进办学模式多样化。5.要大力办好一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要切实改革薄弱普通高中的面貌。7.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8.要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教育工作的领导。

为了切实提高全县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努力为高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新生,满足社会和群众对高中教育的要求,解决高中学生总量不足的问题,急需调整高中布局,扩大县属中学高中办学规模,增加高中招生数量,加快德清高中建设步伐,使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能符合省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县政府、县教委加大了发展普通高中的步伐。

1996年,德清县普通高中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县、乡镇政府加大对高中段学校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普通高中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普通高中招生961人,比上一年增加4.07%。普通高中生源进一步得到优化,提前录取600名重点生,为德清县在本世纪末实现高中段教育能力的突破打下了基础出。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2424人,比1995年增加462人。同时,加快武康高级中学的建设,尽快实现德清一中创省一级重点高中的目标,德清三中扩大高中招生。同年4月,由中国鼎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兴办,成立了莫干山鼎立高级中学。学校坐落在德清县武康镇北湖东街695号,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169平方米,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均按省一级学校标准配置。当年招收普通高中3个班,125名学生。

1997年,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对接受高中段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积极发展高中段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重点。高中段招生人数在3200人左右,比1996年增加800余名,初中毕业学生升高中比例达50%,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招生比例保持在1∶1.5左右。继续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提前录取计划内800—900名新生。德清一中从1997年秋季开始停止初中招生,逐步成为高级中学。7月,德清县武康高级中学迁入新址,更名为德清县高级中学。新校址位于武康群益街东段,第一期工程占地86亩,总投资30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达24200平方米,办学规模为30个班。县教委通过各种途径向省内外引进50名具有较高素质的本科生和高中教师。

1998年,德清一中被命名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1999年,进一步发展高中段教育,稳定各高中段学校布局,适当扩大高中段学校规模。德清高级中学、德清一中进行扩建;德清三中停止初中招生,扩大高中招生。同年,高中段招生录取总人数达3427名,初中毕业学生升高中比例达到50%左右,比1998年递增3.28%;普通高中录取1365名:进一步扩大了普通高中自费生比例。

2000年,对高中段招生改革进行了探索,普通高中实验班提前招生,录取320名新生。鼎立高中被评为省民办普通高中二级学校。

2001年,普通高中实验班录取329名新生,普通高中普通班录取1315名新生。普通高中实验班的招生,为全县普通高中学校间的竞争注入活力。同年10月,省教育厅组成省一级重点中学复查组一行4人,对德清一中进行了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复查。复查组对德清一中仅用三年时间就改变了教育科研较薄弱的状况,并成为浙江省科研先进单位予以高度评价,认定德清一中通过复查。县委、县政府领导,市教育局领导和县教育局领导出席了德清一中省一级重点中学的评估会。德清私立高中被确认为省上等级民办高中。11月德清县综合高中成立。该校位于钟管镇,学校基础设施由镇政府投资建设,总投入已达2000万元,2001年在校学生333人,教职工40人。

2002年,继续完善普通高中实验班的招生办法,规定凡获市“飞英奖”的初中毕业生可直升县内普通高中。同年9月,德清三中迁入新址。学校位于新市镇新千路300号。占地151亩,一期工程投资6000多万元。学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建筑美观。一期工程建筑面积34490平方米,有42个标准教室,可容纳2100多名学生;宽敞的食堂可供2200多名师生同时就餐;学生宿舍每间有独立的水卫设施,共有1500多个舒适的床位。该校所有主体建筑均被评为县级优良工程。同年,德清三中成为省三级重点中学。

2003年,全县初中毕业学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84.6%;普通高中招生有大幅度增加,达到2844人,创历史新高;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之比达到1∶1.22。

2004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8150人;全县初中毕业学生升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0.22%,在湖州市率先突破90%,超过年初指标5.22个百分点。3月,省评估组一行5人,对德清高级中学创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进行了评估认定。通过教育专家的评估,德清高级中学被评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同时,德清三中通过省二级重点中学初评。德清私立高中由杭州求是专修学校接管,学校改名为德清县求是高级中学,并对校舍进行全面改造,招生能力进一步扩大。新建成的德清一中位于武康镇东北面,占地257亩,投资1.1亿元,2004年9月启用。新德清一中建设按54个班规模设计,建筑面积近60000平方米。2004年,德清县以普及十五年教育为目标,以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为重点,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2005年,全县高中教育继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新德清一中合作方杭州华泰实业有限公司到位资金3000万元。2005年,普通高中在校人数为8826人,全县初中毕业学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2.82%,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1∶1.011。德清三中通过省教育厅评估,被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民办求是教育集团成立,所属学校包括求是高级中学、求是业余学校、湖州求真文化培训学校、莫干山外国语小学等;千秋外国语学校则由求是集团与县教育发展总公司联合举办。

近三年来,德清县普通高中发展迅速,先后搬迁了德清一中、德清三中,扩建了德清高级中学。德清一中、德清高级中学进入省一级重点中学行列,德清三中进入省二级重点中学行列。民办高中也有长足的发展,为德清县普通高中招生注入了活力,提高了普通高中招生的比例。高考上线人数等多项数据连续10年创下历史新高。德清县对3所普通高中在资金投入、师资调配上一视同仁。同时在招生计划的下达过程中,坚持公平的原则,对3所普通高中的招生没有任何倾斜,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从而做到了均衡化。由此走出了一条高中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全省闻名的普通高中办学“德清模式”。

第二节 教学工作

1988—1990年,各普通高中把教学列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各科教研活动开展有序,具体做法为1抓好教学管理,制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常规管理、第二课堂的开设、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都为“教学”这个中心服务。2,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一班人的作用。3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4组织教师学习外地经验。5围绕课堂教学,加强课堂环节的检查,提高45分钟的效率。6通过开设公开课、听课、评课,促使教师钻研教材,讲究讲课艺术,提高课堂效益。7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全体学生。8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拓宽其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

1991年,重视教研组的建设,主要措施有组内建立资料库,资料包括期中、期末试卷及分析、调查报告,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用的剪报等;每学期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记录,坚持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制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从199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规定在思想品德(包括社会实践)合格、体育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高中会考成绩必须达到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的毕业生学科课程合格标准,才可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由省统一印制,市(地)教育行政部门验印,学校颁发。同年,德清一中认真贯彻县教委、县招生办《关于德清一中高中招生加试体育的通知》,加试项目为50米跑、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立定跳远、推铅球(3公斤),每项满分10分,总分为40分。全县普通高中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4%以上,其中优良率为38%以上。

1992年,重视对高中段青年教师的培养,广泛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坛新秀”评比。德清一中有两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坛新秀”。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文化业务进修,在时间上予以保证,经济上给予照顾,使教师学历合格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各科合格率达到90%,优秀率达到13%。重点中学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合格率达到95%,优秀率达到18%。从9月起,实行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确保了普通高中重点班的生源质量,将原来的“先中专,后高中”的录取顺序,改为“先高中,后中专”的录取顺序。

1993年,初中毕业会考、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初中中专预选考试合为一次考试(简称“三合一”考试)。“三合一”考试属全市统一考试。执行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加试体育的实施意见,在《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手册》中所列四个项目中抽取三个为考试项目,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和推铅球为必考项目,立定跳远、50米跑任选一项。每个项目均按《手册》的评分表评分。体育总分为60分,考生的得分计人升学考试总分,按总分划定分数线,择优录取。

1994年下半年,高中一年级按国家教委调整后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见附表一)安排教学。高二、三年级的必修课程暂不变,选修课及课外活动的周课时各减一节,其他未变动的部分仍按原要求执行。

根据省教委《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分流教育的意见》精神,德清三中、武康高级中学为湖州市普通高中分流教育试验学校。

1994年9月,县教委召开了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会议主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高中教学质量问题”。各校统一思想,采取如下措施:1.切实重视和加强教学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认真抓好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两个环节,向管理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树立教学质量是教学生命所在的思想,理直气壮地抓升学率,努力提高会考合格率、优良率和高考的上线率。2认真抓好高一、高二年级教育。对高一新生从严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改变以往起始年级教学上“松、漫、低”的状况。建立年级把关制,明确目标,落实大纲要求。3着力抓好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先进,尽最大努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4正确处理好会考、高考和竞赛三者关系。各校均应以省《普通中学督导评估方案》要求作为自己的目标。重点中学会考及格率达98%,A+13等率应达45%,普通中学的会考及格率应达90%以上。5.认真抓好教学常规落实,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各学科教研员的作用。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努力把高中教育质量搞上去,不负各级领导和社会的重托。

1995年,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关于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县教委及时建立了德清县高中教学质量指导督查小组。县教研室领导详细分析了全县普通高中教学现状,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1在县高中教学质量指导督查小组领导下,建立全县普高教学质量检查、分析、评价制度。2以校为单位,在学科教学中实行新老挂钩。3在抓好年级组的同时,加强教研组建设。4进一步抓好教学常规和常规落实情况的检查。5在教研室统一规划下,试行校际年级备课制度。6.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机制。7进一步抓好会考、高考的研究指导工作。8切实抓好初中教学,为高中段教学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建立了《德清县高中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设立了高中会考成果奖、高考成果奖、综合奖、教研成果奖。1995年,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有所调整高中生物课仍安排在高一年级开设,每周3课时,历史课仍安排在高二年级开设,每周4课时,高一每周必修课时总数增加1课时,在课外活动时间中调剂,高二每周必修课时总数减少1课时,用于选修课。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实行“3+2”改革方案,按文、理两大类设置。文科类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理科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各学科考试满分均为150分,文、理两类考试满分各为750分。

1996年,从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普通高中所有在校学生,必须纳入统一的学籍管理,建立会考考籍,并参加全省统一的高中会考。为了切实加强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引进竞争机制,科学评价各校办学效果,借鉴兄弟县经验,结合本县的具体情况,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评估科目为省毕业会考的考试科目及市、县组织的期终统考科目。具体操作:先将全县某一年级学生成绩按各科及总分划等,从高分到低分划出15%同学为A等,确定A等分数线;25%同学为B等,确定B等分数线;30%同学为C等,确定C等分数线;25%同学为D等,确定D)等分数线;其余5%同学为E等。计算出各校的A等、B等、C等、D等、E等人数。动态指数X的计算方法:以上公式计算全县的动态指数为3。如果某校动态指数高于3,即学生成绩高于县平均,反之即低于县平均。如果某校动态指数增加,即说明学生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反之说明学生成绩有退步。

1997—1998年,积极开展教学教研工作。各校之间经常开设公开观摩课、多媒体教学课,相互探讨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请名教师来校辅导,聘请省、市专家评课。在落实教学常规中强化备课、听课。德清三中对新教师要求每课必备详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要求教师跨科听课,沟通了科与科之间的教学。德清高级中学全体教师严格执行《创“三优”、“五认真”的教学细则》,帮助青年教师过好大纲关、教材关、讲课关。德清一中加强教学管理,定期召开各年级学生座谈会,以学生问卷等形式检查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情况,并根据德清一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对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作出评价。

1999—2000年,普通高中坚决贯彻执行省教委《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和德清县教委提出的素质教育八点意见,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新形式、新方法,改传统(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教育模式为“自主教学”模式,抓一个核心即“主动、自主、发展”,两个标准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允许落后,鼓励冒尖。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科学合理安排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认真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规范兴趣班、特色班,拓宽学生知识面。探索“3+X”课程的最佳方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充实改革的知识。

2001年,高中段招生进行了体育考试改革。一是考试项目变更,由原来的定项考试,改为二项必考,一项由考生自选的办法。二是送考到校,方便考生,减轻学生负担,增加考生安全系数。继续实行特长生加分政策。执行省教育厅规定,取消学科竞赛加分,对有科技、劳技、体育、艺术、创造等方面特长并在县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和通过特长测试达到规定等级的学生在升学中给予加分。全县各普通高中平时注重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经常检查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做到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试五认真,并与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挂钩。德清一中被推荐为省科研百强学校。德清一中课题《普通高中选修课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在湖州市推行。德清县普通高中从秋季起认真实施新的《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2002年,普通高中学校认真贯彻德清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通知》精神,严格控制高中周学习活动总量,高中生每日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高中各年级作业量每日不超过2.5小时,保证高中生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各校以教学为中心使全县教学质量保持较好的水平。县属普通高中会考合格率达96.8%,A+B等率达53.83%。高考成绩再创新高,高考“三线”率文科达46.38%,超市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理科达55.85%,超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2003年,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效率年”活动,规范教学行为,把握好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强化教学常规,正确把握教学规律,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八个优化”优化教育思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基本功,优化作业练习优化教学管理。积极开展科研先导型教育,确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理念,做到人人有研究课题。

2004—2005年,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打好基础,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家制定的指导性课程计划开设、开好多种类型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德清高级中学制定了《教学过程管理办法》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活动,重视研究性课程、劳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德清一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学相长和重能力发展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和创造的快乐,做到“减负不减质”。德清三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多种类型的选修课和活动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坚持开展学生课余科技活动、文学艺术、体育训练。全体教师积极开展轻负担、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多年来,全县普通高中学校领导、教师,对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准确定位。3所县属普通高中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目标,注重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苦教苦学”到“科研兴教”,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生逐步树立“勤奋、求实”的良好学风,高考成绩连续10年创历史新高。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1988年,县属普通高中建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一位副校长任副组长,德育主任、团委书记、政治教研组长为组员,领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注重高中学生人生观的教育,把实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争创文明学校结合起来。各校拟定了《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确定德清一中为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点单位。

1989年,在全县高中学生中进行形势教育,使广大高中学生自觉拥护和捍卫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法制观念,维护安定团结。各学校紧密围绕“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各个年级均有侧重点。学校组织高中学生去工厂、农村调查.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治课教学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教育,在学生中组织“国情知识竞赛”、“中学生模拟法庭”等活动。在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之际,全县安排了“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的教育话动。同年,全县普通高中均建立了政教处,健全了德育考评制度,定期考核,建立了德育工作档案。

1990—1991年,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关于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落实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指示。高中历史每周增加一课时,同时增加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内容。高中段招生将历史、地理列为考试科目。各校积极响应县教委“向周利国同学学习”的决定,学习他身残志坚、坚忍不拔、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努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县教委组织对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条目进行考评。

1992年,进一步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全县组织“二五”普法宣讲员和优秀班主任培训。开展学校思想品德考核试点工作,总结德清一中、德清三中的经验,继续深化县属学校政教主任例会制度,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法制教育,防止违法犯罪,降低事故率。德清一中学生陈阳荣被《半月谈》杂志授予学生奖学金,荣获国家主席杨尚昆题词的证书。

1993—1994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法制观念和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两个作用:一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和开发德清的德育资源,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二是学科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历史、地理、语文、政治等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渗透,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活动。德清一中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广泛开展国情教育,组织师生为“希望工程”献爱心,举行50周年校庆典礼,组织师生参观“校史陈列室”。县属高中学校都成立了中学生业余团校和中学生业余党校。

1995年,执行《德清县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意见》。德清历史文化悠久,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名山之胜”的美称,各校利用当地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在全县高中生中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事业、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的主题教育活动。县教委编写了《德清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德清——可爱的家乡》、《科教兴农十大项目》等乡土教材,供学生学习。县政府命名了10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校在利用德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确定本校学生社会实践联系点,进行衬会实践活动。1996年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10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示范建立学校德育教育基地。结合长征胜利60周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爱党、爱军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知党、爱党、跟党走。德清一中共建立了9个党章学习小组有45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人党申请,有8名学生被确定为建党对象,有4名学生经组织考察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德清三中加强对党员和人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经常开展党史教育,坚持民主生活会议制度。在高中学生中开办业余党校,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社会主义特色理论,学习党史及党的基础知识。三年来,已开办学生业余党校5期,参加学习的学员254人。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对党的认识,加深了对党的热爱,有20多名学生主动向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各普通高中积极响应县教委提出的以“寸草当报三春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德清三中胡家骊同学和德清一中蔡静同学的美术作品在第二届世界和平书画作品展览会上分别荣获国际青少年儿童书画作品世纪宝鼎”金奖和银奖。

1997年,开展以“迎香港回归”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各校建立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开展了“话说香港”读书活动和“对香香港知多少”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开展“爱祖国、爱香港、迎回归”的宣传活动。并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知我德清的困、爱我德清的美、建我德清的新”活动。全县高中建立了14个德育教育基地。德清三中被评为省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

1998—1999年,思想教育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围绕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这两件大事进行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知澳门、爱祖国”读书征文比赛活动。县教委、县广电局联合举办了“百校校歌颂祖国”大型歌咏活动暨第二届艺术节。德清一中校歌《托起祖国的明天》获省歌词优秀创作奖,在全省校歌比赛中获省中学组三等奖,并入选《中国校歌大系》。同年,德清一中被命名为省文明学校。

2000年,各校落实县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开展“学法、懂法、守法”的班、团活动。高中学校都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了“走向新世纪”读书活动和演讲比赛。认真落实县教委制定的有关住校生寝室管理的规定。

2001年,在全体高中生中开展以“崇尚科学,挑战未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学习“海空卫士”王伟的英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行为规范为准则,加强高中学生基础道德建设,号召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法制教育中,开展了劳教人员现身说法、请法制副校长讲法制课等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同年,德清一中高二女生崔利静创作的长篇小说《零落》的首发式在德清一中举行,省作协副主席薛家柱、市教委主任朱鸿、市文联主席潘荣昌及县领导出席了首发式。

2002年5月,德清三中举行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德清实验区开题仪式。以德清三中为中心的东部地区13所学校承担了二级子课题《农村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深化研究》和13个子课题的研究。德清三中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先进实验学校。

2003—2004年,学校与公安局、法院配合,开展法制教育,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调查,讨论制定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进一步完善学校违法犯罪情况月报制度。学校配合县普法办、县司法局做好“带法回家、送法下乡”教育活动,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使学生了解“守法”必须先“学法”。各校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德清高级中学被评为省“绿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学校。德清三中被教育部关工委、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荣获第二届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一等奖。该校编写的《德育简报》荣获2004年全国校报校刊评选一等奖。德清三中被确定为全国校报校刊联谊会理事单位,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课改先进单位。

2005年,在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开展以“学法、知法、守法”为主题的法制征文活动,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并进行和谐班集体的实践与研究。

几年来,德清高级中学在完善“服务示范班”的基础上,在湖州市内首批推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师生家长听证制度”、“学生维权岗”,办好文明学校、家长学校、中学生团校、业余党校,充分发挥“四校”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到2005年,业余党校已举办23期,对1240多名学生进行了培训,有150多名学生写了入党申请书,29名学生被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该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多次在县、市有关会议上被介绍。

德清一中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把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各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开展多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的衬会实践活动。学校以中学生业余团校、业余党校为阵地,开展热爱党的教育活动。参加业余党校学习的学生达到1500余人次,有32名学生光荣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学校承担的《高中段家长学校实践与探索》课题获得市一等奖。

德清三中形成了以“党支部一校长室一政教处(包括团委)一年级组一班主任”为架构的德育工作网络,网络各个环节职责明确、相互合作,效果明显。学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监督员,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社区德育工作网络。学校寓德育教育于文化艺术活动中,学生通过自我参与、自我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培养了学生高雅的审美能力。多年以来,未发生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同时以业余党校、中学生团校为阵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近五年来有325名学生写了入党申请书,43名学生被列为入党对象,30名学生被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

高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以《中学德育大纲》为依据,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道德法制教育和中学生行为规范为重点,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较为系统的德育网络,有实效性、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做到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四节 学校管理

1988年,德清一中、德清二中、德清三中是3所县属完全中学,学校管理实行了党政分工,校长负责教育行政工作,并设2名以上副校长协助校长工作,党支部主要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3所完全中学均设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建立校共青团委员会、学生会。学校管理中健全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简称教代会),起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学校教代会一般每年召开1—2次会议,审议学校的工作报告和办学方向、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经费预算等重大问题,评议、监督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同年11月,德清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德清县完全中学在党政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校长负责制。之后,学校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领导和管理机制。学校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在校内建立起各种激励机制,促进教职工的优化组合。县属完全中学行政业务主管单位是县教育委员会,其办学经费全部由县政府拨款。

1993年,德清私立高中在城关镇成立。1996年,第二所民办高中莫干山鼎立高中在武康成立。在学校管理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由由董事会聘请。县教委在办学方针及业务上给予指导。民办高中在学校管理中采用了公办高中的管理模式。

1994年,普通高中学校按教育局对学校的年度考评标准落实责任,以创建省重点中学为目标,加强学校管理。德清一中实行了学校领导包干蹲点一个年级的办法,落实责任制;武康高级中学制定实施了“创三优、五认真”细则;德清三中先后制定和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1995—1996年,为提高高中学校目标管理水平,县教委组织全县高中段学校领导和教研室负责人去外地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先后去金华、台州州、宁波、杭州、上海等地学习取经。根据本县的实际,县教委制定了关于“高中教学质量动态评估”的实施办法。

以提高质量为中标,县教委每年召开高中教学质量分析会和教学质量研讨会,提出相应的指标、要求及奖励办法。各普通高中根据本校的实际制订实施方案。

1998年,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进行了全面的深化,经县政府批准,公布了具体实施意见。关于校长负责制方面,明确了校长的任免权限、校长的主要职责和职权、对校长的考核与奖励(考核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关于教职工聘任制方面,核实教职工编制,采取教职工全员聘任,双向选择的办法。聘任的形式,分为聘任、试聘、待聘三种。

同年,县教委制定了《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考核奖励办法》,内容包括考核目标(包括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目标、教育质量工作目标)和奖励办法(包括教学质量奖、教育教学管理奖)。

为规范学生的学籍管理,依据《浙江省全日制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结合学校的实际,各县属高中都制定了高中生学籍管理办法,分为七个方面:入学与注册;对学生的评价;升级、跳级、留级;休学、复学、转学、退学;毕业、结业;奖励;处分。

1999年及以前,县属普通高中校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县委宣传部管理,聘任或免去由县宣传部发文;副职由校长提名,县委宣传部和县教委联合考察后,县教委聘任。2000年以后,县属普通高中校长、副校长均由县教育局管理并决定任免。

2000年以来,学校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中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学校为社会服务,领导为师生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严格执行县教育局10项制度:1.校务公开制度;2.实行校级领导任职回避制度;3.校级领导实行住校制度;4.公务接待制度;5.校长在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6.校长任职期限制度;7.学校大宗物品公开采购制度;8.通讯费报销、交通费支出限额制度;9.学校收费制度;10.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学校制订的制度必须经教代会通过后实施。学校积极改革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结构工资制度和学校奖惩制度;修订《学籍管理制度》;教职工实行考核和考评相结合,注重教学质量(动态指数)的评价考核;教师职务实行评聘分离,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相结合。

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建设工程和继续教育工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学校制订名师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目标,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文化考试和业务进修,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学校后勤进行了改革,走后勤社会化发展的新路子,按照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进一步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和教职工的福利,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设校龄奖、全勤奖、考核奖等项目,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通过依法治校、民主科学管理,各校基本实现了制度管理、规章治校的管理模式。到2005年,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高考上线人数突破3000大关,达到3043人。全县3所县属普通高中均纳入省重点中学行列。

第五节 高级中学介绍

德清县第一中学

学校前身为德清县简易师范学校,创办于1944年9月,校址在西门外保宁寺。1946年,迁入城内,设3个班级,有学生90余名,教职工12人。1948年,开始招收初中学生。

1949年5月,德清解放。8月,奉县政府令,学校改名德清县立初级中学。1956年,发展到初中7个班、高中2个班,学生450人,教职工30余人。1957年,高中班并人湖州中学,学校改名德清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复设高中班,改名为德清县第一中学(简称德清一中);首届高中毕业生71名,被高校录取40名,占56.3%。

德清一中治学严谨,“严、实、勤、真”为其传统优良校风。1980年,被省教育厅定为80所重点中学之一。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体卫、劳技工作方面成绩卓著。1979年就被评为省体卫工作先进集体,是全省最早取得实施《中学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学卫生工作条例》合格的单位,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7%,并在游泳、举重、航模等项目保持传统优势。学校还向省体工大队输送运动员8名。学校第二课堂开展活跃、生气勃勃,1987年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学校注重德育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富有德清一中特色的德育工作网络,有三校(业余团校、业余党校、家长学校)、六基地(俞平伯纪念馆、县武警中队、县老年活动中心等)和德育活动周(学雷锋周、科技周、读书周、法制教育周、群体活动周、艺术周等),德育途径广泛,层次分明。

学校以“科研兴校”战略统揽各项工作,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主体化的科研网络。其中省规划课题《普通高中选修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获省第二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省“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三等奖。近年来,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上线总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高考上线率平均在97%以上,本科上线率平均在70%左右。

学校素质教育硕果累累。校健美队获省首届一级重点中学韵律操大赛三等奖,航模队在1997年省航模比赛中获二等奖。

2004年,学校搬迁到县政府所在地武康镇春晖公园北侧。新校区占地273亩,建筑面积56000余平方米,设计规模54个班,总投资1.2亿元。

学校现有54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2695人,教职工219人,有3幢教学大楼,4幢科技实验综合楼,学术报告厅、标准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各4个,设有体育馆、图书馆和4幢卫生设施齐全、配有空调的学生宿舍,建有建筑面积6696平方米的食堂。学校为师生提供了一流的学习、生活环境,呈现了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的特点,使学生接受到优质的科学与人文教育。

如今学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省文明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群体先进单位、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科研兴校强校、省首批综合实践实验学校、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德清县高级中学

德清县高级中学系浙汀省一级重点高中,坐落于德清县武康镇群益东街410号。学校创办于1994年,时名德清县武康高级中学,校址在武康镇兴康北路303号。办学之初,学校占地面积仅有34亩.4个班,在校学生198人,专任教师14人。

1997年7月.德清二中高中部并入德清县武康高级中学,将校名更名为德清县高级中学,并迁入武康镇群益街新校址。校园占地面积86亩,建筑面积24200平方米,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16人,专任教师68人。

时至今日,学校占地面积75300平方米(113亩),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28000平方米。体育设施有400米塑胶标准田径场,2285平方米的校体育馆,以及乒乓球馆、游泳池和网球场等。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三大块分布合理,设施完善,配备了校园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校园广播通讯系统。教学设施方面,按省Ⅰ类标准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室、语音室、专用多媒体电化教室、音美劳专用教室、天文台。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和立式空调。专任教师人人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校图书馆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藏书10万多册。学生的公寓式宿舍每个寝室均有前后阳台、卫生设施和空调,学校生活设施优越。

建校11年来,德清县高级中学重点抓好青年教师培养和师德教育、行风建设、业务培训和名师队伍建设。涌现出了60多名省、市、县名教师,其中有省特级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教坛新秀”2人,市名师10人,市教学能手和市“教坛新秀”15人。153名专任教师中,4中学高级教师50人,一级教师37人,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9%。

学校教学工作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打好基础,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指导思想,以科教求高效,以勤学创优质,在质量立校中成效显著,已连续5年高考考考上线率在97%以上。共培养出了高中毕业生3417人,其中有3225人在高考中上线,有680人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已有200多名学生在体育、艺术类高考中被录取。

该校重视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文明办公室、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师生的“文明细胞”建设。学校先后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十佳文明行业不范点。如今,德清县高级中学积极探索德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的两大品牌,即以“服务示范班”为主体学生自我管理的品牌和德育工作多元化的品牌。1997年创建的“服务示范班”,于1999年被评为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十五件新事之一,经过8年的实践,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完善。在完善“服务示范班”的基础出上,在市内首批创建“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学生道德银行”、“师生家长听证制度”、“学生维权岗”。以多元化的德育途径和丰富的教育形式,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德清县高级中学发展速度快,学校2004年被评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先后获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省群众体育先进学校、省适合学生发展的实验学校、省教育技术装备实验学校、省推广德育导师制试点学校、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学校、市文明单位、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市教育装备先进集体、市文明学校、市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

德清县第三中学

德清县第三中学(简称德清三中)坐落于江南水乡古镇新市。创办于1951年,学校前身为德清县初级师范学校,时有在校学生110多人。

1956年,开始招收初中生。1957年,德清初级师范学校停办,改为德清县第二初级中学。次年,德清县、武康县合并,学校改名为德清县第三初级中学。1971年,开始招收高中生,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学校改名为德清县第三中学。1986年,全校有23个班级,1165名学生,103名教职工。1999年9月,学校停止招收初中班。时有24个班级,其中8个初中班,16个高中班,1252名在校学生。2001年,成为一所普通高中。

2002年9月,学校搬迁到位于新市镇新千路300号的新校园。时有30个班级,1562名学生,114名教职工。占地面积998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664平方米,总投资7200多万元,建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体艺馆、学生公寓、青年教师公寓和师生食堂,并建有有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近两年又投入1000多万元,更新或配备理、化、生实验室和英语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的设施设备,为一线教师教学配置手提电脑,体艺馆、教室、教师办公室和学生公寓宿舍安装空调。拥有省Ⅰ类标准计算机教室,视听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语音教室,劳技、音、美专用教室,天文观察室,多媒体教室。学校结构设置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优美,绿化面积33016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约为16.69平方米。2004年被评为省“绿色学校”。2005年被评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50余年来,学校培养出初高中毕业生10000余人,升入大学学生2500余人,中专学生5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作为的各类人才。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工作成效显著,曾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评为2003年度先进实验学校。该校是“十五”国家科研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中小学心理教育研究基地。2003年和2005年,学校被《中国教育报》社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学校。2003年起至今,学校被确定为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第六周期青春期健康项目实验学校。学校在内部管理、师生交往、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校内设有线广播电视台、“零度文学社”、鹭湖摄影社、“绿色德清”环保社团、《湖州晚报》小记者站。学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校政治教研组是省先进教研组,数学组和英语组是湖州市先进教研组,英语组还曾分别被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授予湖州市先进集体和德清县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数学和英语两门学科在近几年高考中曾分别两次夺得湖州市高考单科成绩总平均分第一。2004年12月,学校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确定为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实验学校。

该校治校严谨,树立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办学质量全面提高,高考上线率连年稳定在97%左右,特别是为清华、北大等名校输送了多位优秀学生,社会声誉好。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省“绿色学校”、省师德行风先进单位、省会考先进单位、省电化教学先进单位、省教育创新质量满意优秀学校、市文明单位、市文明学校、市平安创建示范单位。

德清县求是高级中学

德清县求是高级中学的前身是德清县第一私立学校,创建于1993年,是德清县创建较早的一所民办高中。1992年秋教育战线上的几位老领导了解到德清县初中毕业生升学困难便开始筹措兴建一所私立高中。1993年2月,湖州市教委下达了同意设置德清县第一私立学校的批复。通过社会各界人十的募捐和赞助,学校开始启动,租用城关镇东门城桥旁原县供销学校的校舍,借用公办学校的教师,聘请有名望的退休教师,学校于1993年9月正式开学,开设一个历届生复习班。

1994年,招收普通高中2个班,学生95人,教职工7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团结、进取、勤奋、求实”的校风、“正己爱生、敬业奉献”的教风和刻苦学习、自强奋进”的学风。

1995年,学校用100万元整体买下了原县供销学校校址,相继建造了新教学楼、新宿舍楼。1999年,购买了1.08亩空地建成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学校占地面积5463.34平方米建筑面积4265.18平方米,理化生物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室一应俱全。该校拥有一支以年轻教师为主,并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指导的教师队伍。

该校教育质量稳步上升,高考上线率分别为2001年27%0、2002年48%、2003年55%。学校先后获得了湖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县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并获县人民教育基金奖荣誉奖。2001年,被确认浙江省上等级民办高中。

2004年,德清私立高中由杭州求是专修学校接管,学校改名为德清县求是高级中学,沈法初先生担任学校董事长兼校长。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教师每人配备电脑,每个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并外聘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师,增强了教师队伍力量。

2005年,学校招收了6个班共283名新生,全校共有14个班,在校学生达547人,教职员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是10年来学校容纳学生最多的一年。从私立高中到求是高中,该校在10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莫干山鼎立高级中学

莫干山鼎立高级中学创办于1996年4月,是由中国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兴办的一所民办高中。学校坐落在德清县武康镇北湖东街695号,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169平方米,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校内建有教学楼、综合楼、餐厅、公寓,田径场设有250米的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理、化、生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均按省一级学校标准配置。首任校长何永培,教职工14人,首期招收普通高中3个班,学生125人。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由董事会聘请,报县教育局备案。日常重要行政决策,由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

1998年,学校制定了《鼎立高中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进一步完善学生德育评价机制。该校提出“以实干求成绩,以成绩赢信誉”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分层教学”和“两分法升学”的特色。

1999年,校长由许维雄继任,学校成立了业余团校和业余党校。该亥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16人参加高考,61人上线,上线率53%

2000年,校长由徐民声接任。该校达到浙汀省民办普通高中二级学校标准,是湖州市第一所按省颁标准完成督导评估的民办学校。同年,学校田径队参加湖州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创下了德清县学校参加同类赛事的最好成绩。

2001年,学校学生男子篮球队获湖州市中学生男子篮球比赛第二名,代表湖州市参加在杭举行的浙江省中学生篮球比赛,获得第三名,填补了德清县学校在省级篮球比赛中获奖的空白。

2003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重质量守诚信优秀民办学校。

2004—2005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优质特色教学民办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学生694人,教职工54人。近5年来,共向高等学校输送307名人才,其中美术类76名,体育类10名,音乐类6名。

第六章 成职教类教育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1988年,德清县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办学单纯为升学转到为振兴和发展本地经济,培养劳动致富的人才,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的方向,逐步形成行业配套,布局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县办全日制班的职业学校有12所县职业高中、县技工学校、德清四中、德清三中、德清二中、城关成教中心、洛舍成教中心、梅林成教中心、下舍成教中心、高林成教中心、新联成教中心、三桥成教中心。学制一年、两年或三年,开设专业有企业管理、电子电工、机电、英语、烹饪、文秘、服装等十多个,全县招职业高中学生395人。1988年新成立县成人文化技术中心学校,并与县技校合并,划归县教委主管。是年,首次突破只招收城镇户口学生的框子,招收了部分农村学生。职业中学和县技工学校,努力把学校建成既是培养人才的教育实体,又是示范性生产经营的经济实体,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1989年,职业教育重视对广大青年就业前的岗位培训,加速输送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把创办和办好“2+1”、25+05”、“2.5+0.5”+1”等不同形式的职业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注意本地区经济工作的规划和重点,加强了横向联系和相互协作,学以致用地开设专业。县成人文化技术中心学校被命名为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同年,该校与嘉兴农校联办畜牧兽医中专班。

1990年,职业教育从到面,初步形成了全县职业教育网络。县技工学校办学十年培养了400多名中级技术工人。县职业高中、德清四中职高班,培养了785名职业高中毕业生其中城镇职高毕业生62.6%被企业优先录用,农村职高毕业生78.7%得到录用。县职业高中是全县规模最大的职业类学校,该校立足于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开办农口专业,加强实践、实习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逐步使学校成为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试验中心和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1991年,为振兴德清县经济,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县举办了职业教育和劳技教育的成果展览。

1992年,县教委举办了五期劳技教师专业培训班。在初中继续开设了“2+1”和“2.5+0.5”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开设缝纫、果木栽培、烹饪、电子电器、种植养殖等专业。加强县职业高中、德清四中职高部和五个乡镇3+1”职业班的建设。当年县职业高中毕业生共181人。根据德清经济建设和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了企业管理、商业营销、财务会计、公关文秘等15个专业,面向全市招收了职业班学生282人。县职业高中办学机制日臻完备,被省教委定为重占扶持发展的学校。国家教委确定德清县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

1993年,全县职业高中毕业学生297人,招生318人,县技工学校毕业学生38人,招生80人;“3+1”职业班毕业学生28人,招生155人。

1994年,成人教育中心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普通中学举办的职业教育班,纳入全县职业教育统筹规划。改革职业高中招生办法,进行学校自主招生、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试验,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使各类职业学校招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招生数之比为1.56∶1。根据县“八五”规划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办学要求,集中力量办好县农职业高级中学,同时积极实施高中分流。

1995年,全县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段教育。因初中开设的“2+1”和“2.5+0.5”职业教育分流班受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经费等限制,要求读职业类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分别进入德清技工学校和全县各职业类学校,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9%,比1994年提高10个百分点。办好省示范性职业高中——德清职业高中,积极创造条件升为职业中专,同时办好钟管镇第二职业高中。全县共有职业高中学校6所,14个专业,在校学生768人。

1996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1554人,其中职业高中410人,普通中专592人,初中中技325人,成人中专普通班227人,占整个高中段招生数的64%%,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招生之比为1.78∶1。职业类学校在校生达2615人,占整个高中段在校人数的52.6%。省教委同意本县新建职业成人中专和县第二职业高中、县党校职教部。为了贯彻《职业教育法》,县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我县职业教育工作职责的通知》,决定由县教委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教育、工业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在县教委设立县职业教育办公室。

1997年,全县共有职业高中6所(不包括乡镇成校所办职业班),在校学生25个班1071人,其中1997年招生643人。原城关镇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校舍,划归县职业高中使用并新建综合大楼。经省教委批准,县职业高中于1997年8月起升格为德清县职业中专。县政府制定了《德清县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8年,全县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所,即县职业中专、县技工学校、县第二职业高中、县城关职业高中、县武康职业高中、县党校职教部、农机化培训学校,在校生达到了58班2381人。县职业中专4600平方米的综合教育大楼落成使用,学校规模从原有的16个班扩大到24个班。该校的电子电工、机械两个专业被湖州、市教委确定为市级重点骨干专业。县教委加强了对各职业类学校的专业设置的统筹,并成立了县成职教教育教学研究室,开展了首届全县职业类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1999年,县职业中专通过了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其中机械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县职业中专、县技工学校的烹饪专业、机械专业分别被评为湖州市的骨干专业。县职业中专、县第二职业高中、城关职业高中分别达到市教委教学常规达标AAA级、AA级和A级。通过招生咨询、招生宣传、春季班招生等,完成招生825人,完成率83.3%。全县成立了成职教9个教研大组,评选了首届“教坛新秀”和“教学中坚”,开展了教育教学常规大检查。1999年,全县职教类学校有91名学生参加高等职业院校考试,64人上线,比1998年增长了7倍之多,上线率达70.3%。县职业中专烹饪专业的杨伟礼成绩为全省第一名。

2000年,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实施了职教类春季班和综合改革实验班招生,开展了“3+2”五年制职业教育高等职业班和“2+3”五年制远程教育大专班试点。县第二职业高中还招收了3个普通高中班,进行了普、职、成三种教育形式沟通的尝试。县技工学校升格为湖州市技工学校。职教类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积极实施职教类文化课会考、专业课统考、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全县173名学生参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考试,123人上线,上线率达71.1%

2001年,县职业中专从城关搬迁到武康的工作已启动。县第二职业高中经省教育厅批准,改为德清县综合高级中学。职教类招生实行春季招生与秋季招生相结合,春季招生476人。中等职业类招生共计1902人,初中毕业生升人高中段达82.58%,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之比达到1∶1.13。职业学校加强了师生技能训练,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多媒体竞赛三等奖1人次,省机械CAD)竞赛二等奖3人次。在湖州市第五届师生技能节上,获取了13个项目中的4个团体一等奖,1个团体二等奖和5个团体三等奖,个人获奖53人次,是历年来获得的最佳成绩。全县开展了首届技能竞赛活动,共开设了10个大类17个项目的竞赛,时间跨度5个月。各职业学校重视教育科研下作,县职业教育教研室聘请了市职教教研室为各校课题进行了论证分析。在第三届湖州州市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3个。当年,220名考生参加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升学考试,208名上线,上线率94.55%。

2002年,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湖州技工学校被评为国家级技工学校。县综合高中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县职业中专整体搬迁被作为2002年县委、县政府九件实事之一。县职业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烹饪专业和湖州技工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湖州市示范专业。全年职业教育招生2682人,职业类招生继续实施“3+2”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班、“2+3”远程教育大专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模式。县职业中专学生徐国敏、杨伟代表浙江省参加在长春举行的全国中等职业学生烹饪和计算机竞赛,徐国敏获得烹饪比赛全国一等奖,杨伟获得计算机比赛优胜奖,实现了湖州市中等职业类学生参加全国竞赛获奖零的突破。

2003年8月,县职业中专整体搬迁到武康镇北湖街440号,新校区投入资金9000万元,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县综合高中新征地120亩,占地面积达到160亩,建筑面积已达到1.6万平方米。湖州技工学校、士林成校和乾元职业高中也新征了土地,增添了新设备。当年,职教类学校招生3452人,其中春季招生1580人。县职业中专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评估,县综合高中通过了省三级重点综合高中的评估,县职业中专的机电技术应用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全县职业教育围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个宗旨,以培养应用、实用型初、中级人才为目标,坚持德清县“强工业、精农业、兴三产、扩城市”发展战略实际,制定了以机械、电子、烹饪、餐饮、服装、计算机等专业为龙头的发展方向,在发展中形成特色,打出品牌。

2004年,职业中专和湖州技工学校成为浙江省首批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并获奖励经费200万元。在职业教育改革的三大热点工作(产教结合、订单招生、东西部联合办学)上试点成功。县职业中专成立了职业教育实验厂,在数控技术应用及电子电工两个专业进行教改实验和产教结合试点,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创收15万余元,得到省教育厅高度赞扬。新市成校与安徽省广德县誓节职高、青海省湟中县湟中职高进行了联合办学,为探索东西部联合办学双赢模式积累了经验。县教育局负责人及有关成校代表参加了中国成教协会在江苏举行的2004年东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交流大会,并在会上作了交流。县职业中专与湖州浙北大酒店、湖州国际大酒店、湖州天煌大酒店、德清莫干山大酒店、德清南方大酒店、县保安公司、新加坡丽星邮轮等单位签订了合同,开设5个订单培养班。职业中专烹饪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计算机专业被评为湖州市示范专业。参加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的考生有312人,上线233人,上线率72.6%

2005年,湖州技工学校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与省发改委批准升格为湖州技师学院。新市成校经湖州市教育局批复,筹建了新市职业高级中学。县职业中专被批准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类学校继续实行春、秋二季招生,招生2500余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之比达到1∶1.01。县职业中专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健康促进学校铜奖,该校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工被评为市示范专业。全县有1566名职业高中学生通过了国家中、高级技能鉴定。全县升入高等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有356人。在湖州市首届十佳“职教之星”的评比中,县职业中专、湖州技师学院、县党校职教部各有一名毕业生榜上有名。

第二节 职业学校介绍

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1985年9月,德清职业高中正式创办,初名为德清县农职业高级中学,地点在德清县城关镇百凉山脚下。初创时,借当时的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室开设了企业管理、英语、电子电工3个专业班,招生161人,教职工21人。1986年9月,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新校舍正式建成,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占地面积9.03亩,建筑面积2816平方米。学校在原有3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机械、护理等专业,后又增设了财会、烹饪、计算机、旅游等专业,教职工达到80多人,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1995年被省教委认定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1997年,原德清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园划归县职业高中。学校开设了机械、烹饪、电子电工、计算机、财会、旅游等9大专业,有20多个教学班,近1000名学生,成为集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同年,学校被省教委与省计经委批准升格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1年,县委、县政府筹资近一个亿,在武康北湖西街原浙大莫干山学院的基础上,征地150多亩,着手易地新建德清职业中专。2003年8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址。学校紧靠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莫干山,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教育教学设施按照国家级重点学校标准配置。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5.87万平方米。拥有教学大楼、实验实训大楼、图书信息大楼、体艺馆、高标准学生公寓和标准化的运动场,还配备了计算机互联网络、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影视录像厅、网络教室、各类实验实训室以及语言、音乐、美术、体育、艺术等专业教室,专业设施投入1000多万元。学校有教职工185人,设有班级79个,在校学生3600多名。建校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及联合办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设立培训部,与重庆大学、陕西师大合作,开展远程网络教育学历培训同时开展社会劳动力技能培训。同年,学校被确立为浙汀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05年,被确定为数控操作工、服装车工、计算机维修、烹饪等专业的国家技能鉴定站。学校设3个部:职高部、综合高中部、培训部,有机械、电子电工、烹饪、餐旅服务、空乘航海、服装、广告美术、财贸、计算机、保安等10大类专业。其中机械、电子电工、烹饪、数控技术和计算机5大专业为湖州市示范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电器应用与维修和烹饪3大专业为浙江省示范专业。依托机电类专业优势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注册了德清职业教育实验厂,真正实现了产教结合。

近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重、以人为本和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以数控、机械、电子、烹饪、餐旅、服装、计算机等龙头专业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在办学形式上以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一线的、直接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为主,同时兼顾分流型综合高中、远程网络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创办优质资源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已形成综合高中、职业中专、远程网络学历教育、培训中心等系统教育模块。职业中专第三年实行分流,对学业优秀的学生进行高职院校升学预备教育,其余的继续按专业方向进行教育培养,毕业后准备就业。远程网络学历教育,主要是针对就业一段时间后想继续深造的社会工作人员,利用网络优势进行远程学历教育。尤其是对于已毕业工作的职业中专学生,为他们开通了继续深造的绿色通道。培训中心,主要是对社会在职人员以及工矿企业职工、下岗职工进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汀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铜奖)、湖州市文明单位、湖州市德育先进集体、湖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湖州市先进志愿者服务集体。2003年底,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湖州市技师学院

湖州市技师学院是一所集学历教育、技师培训与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是浙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技校。该校是国家综合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实验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又是浙江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湖州基地。

该校坐落在德清县乾元镇(原城关镇)西郊路152号,占地60多亩,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学校设施设备完善。下设菱湖分校、新市教学区、临安教学点、安徽宣城教学点。在校学生3500余人,其中“3十2”大专班在校生200余人,高级工班在校生500余人。教职工近200人,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

湖州市技师学院的前身是德清县技工学校,创建于1979年9月,开办时校址在三里塘茧站。1980年,学校搬迁到冷库招待所。1984年,学校面向县电子器材厂、新市造纸厂、县纺织厂定向招收电子器材、造纸、棉纺3个专业的学生75人。1988年,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县技工学校合并,划归为县教委主管。1994年,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搬迁到武康,县技工学校规模扩大,新建校舍、宿舍。1995年,在城关成校设教学点。1996年8月,该校划归县劳动局主管。1997年9月,县技工学校在菱湖设培训教学点(后改为分校)。1998年,德清技工学校被评为省级重点技校。2000年,经省劳动厅批准,德清县技工学校升格为湖州市技工学校。2001年,学校被定为国家劳动保障部教材实验基地。2002年,学校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5年3月,经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省发改委批准,升格为湖州州技师学院。

学校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与驾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财会电算化、幼儿保育、餐饮管理、服装设计与加工、烹饪等15个专业。校外设有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基地。该校自1985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根据专业需要,学制为2年或3年。2003年至今,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中级工学制3年,高级工学制5年,技师学制5年。学校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德清县综合高级中学

德清县综合高级中学坐落在钟管镇北面。前身是钟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办于1985年10月。当时,学校办起了初职班、缝纫班、油漆班等业余职业班。

1994年,该校招收了全日制计算机班,学校有4个班,90名学生。1995年12月,经市教委批准,该校改名为德清县第二职业高级中学。1999年,全日制教学班达到13个,其中成人高中4个班,学制3年;职业中专9个班,学制3年。另设自考中专1个班,学制3年;高职班自考(幼师大专班)3个班,学制4年。在校学生551人,教职工28人。学校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7741平方米。

2001年12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举,成立德清县综合高级中学。此时,学校有9个班,333名学生。该校与湖州中学联合办学。2004年2月,该校被省教育厅核准为省三级重点综合高中。2005年,全日制班级达到30个,在校学生1770人,教职工119人,其中专任教师112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129人(其中包括兼职教师17人)。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08亩,建筑面积26327平方米,设有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多功能食堂等,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运动设施,设有校园广播电视系统、3个计算机房、2个电子阅览室、2个多媒体教室、5个理化实验室,仪器配备均达到国家1类配备标准。开设文秘、工艺美术、餐旅、精细化工、园艺、养殖、计算机、体育等职业类专业。

学校在综合高中阶段,构建综合高中课程体系,合理开设课程。第一、第二学年按《综合高中课程指导计划》要求开设课程,第一学年上普通高中课程,同时开设计算机国家一级教程专业课;第二学年增开旅游、文秘、计算机、化工等专业课,供学生选修。第三学年学生分流后,以“普通高考预备班”、“高职升学预备班”和“就业预备班”三大类的要求,以及学生实际和当地需要为开设课程的原则。学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利用学校现有的基地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活动课、选修课是校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与组织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学习、社区服务和实践教育三个领域。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和学生的主观意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师资安排、经费使用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能使具有升学潜力的学生尽情发挥,又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拥有一技之长直接就业,使综合高中的教育模式得到展示。

学校办学以来,曾获得浙江省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湖州市文明单位、湖州市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市职业高级中学(新市成校)

新市职业高级中学是在士林镇成校基础上发展成立的。士林成校成立于1990年。1992年开办第一个财会中专班,教师3人,学生38名。1995年挂靠德清技工学校,开办了丝织工艺技校班。1997年挂靠浙江女子专修学院,开设幼师和餐旅管理两个成入中专普通班,共招收四届学生。1998年挂靠桐乡卫生学校,开设护理专业中专班。学校面向全县及周边县市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建造了教学楼、综合楼。2004年,在校全日制学生556人,教师38人。同年5月,乡镇区域调整,士林镇并入新市镇,士林成校与新市成校(由原新联成校、梅林成校合并,1999年高林成校并入新市成校)合并为新市镇成校。当时士林成校的全日制职业班学生仍在士林学区学习,学校开始筹建职业高中。

2005年,镇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易地新建新市职业高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达1290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多功能大厅、实训楼、烹饪实践场、音乐舞蹈房、服装裁剪场、餐厅和学生公寓。学校有专任教师50人,在校学生848人。该校根据社会需求,挂靠湖州师范学院、杭州科技大学、浙江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积极开展各类业余学历教育;还采用东西部联合办学形式,与安徽、青海等地联合实行西部人才的引进与培训。

目前,该校和浙江职业专修学院、浙江女子专修学院、德清县社区学院、湖州市技师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开办了职成教类高中(中专)、高职等教学班,实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相衔接,专业技能训练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教育实行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在学生就业方面,建立了一个以上海、杭州、湖州等地为中心的就业网络。

学校建立以来曾被评为湖州市示范学校、湖州市先进学校、浙江省示范性成校。该校校歌《争荣光》获省第一轮万校校歌大赛大中专组二等奖,学校研究课题《乡镇成校分层次学习状态提问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被评为省职成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乾元职业高级中学

德清县乾元职业高级中学正式成立于1998年。该校与城关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学校前身是德清县技工学校下设在城关镇成校的教学点。学校占地面积20.3亩,校舍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烹饪专业操作工场等设施。设农科教实验基地5个,农业函授学校1所,职业教育专业实习基地30多个。

1997年12月通过省示范性成校的验收。1998年,乾元职业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学校相继与湖州师院成教学院、杭州成人科技大学、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浙江分院、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等联系建立了教学点。2003年,学校成立了德清县社区教育学院乾元分院。2005年,由省教育厅批准,建立了中国石油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现有教职工31人,全日制班级15个,在校学生416人,成人业余学历班501人。经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成教、职教、普教三教沟通的教学模式。

学校在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四大特色:一是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通过高职预科和成人高考的形式,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二是与培训机构的衔接。将有特长的学生送入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三是与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即通过人才中介机构将毕业生送入大型现代企业工作。四是与企业的合作,即通过订单培养形式进行合作。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初步形成“立体培养、多向输送”的模式。

学校先后开设财会、丝织工艺、计算机等十多个专业,每年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2000年,学校被评为湖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A级达标学校、湖办市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2001年,学校文秘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文字录入与排版分别获湖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五届师生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2003年,学校烹饪专业技能获湖办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七届师生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同年,被评为湖州市卫生先进单位。

武康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武康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立于1990年2月,时任校长胡法春。学校设在武康镇千秋街当时的武康镇政府里面,主要开展扫盲工作。1991年度和1992年度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州市扫盲先进单位。

1992—1993年,武康成校转向业余学历教育,挂靠省广播电视大学,招收第一个业余中专财会班,学制两年,63名学生。1993年,招收一个大专英语单科班,学制一年半,共64名学生。同年7月,季桂英任校长。

1994—1995年,武康成校开始招收全日制成入中专班,挂靠杭州财会学校,开设了财会专业、金融专业,招收两个班,学制三年,学生106人。

1996年9月,武康成校从武康镇政府内迁出。新建校园在武康镇中兴北路,学校占地面积26.98亩,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学校专业增加,开设金融、计算机应用、统计、机电、工民建、预备役、烹饪等专业,在校学生达455人。该校在农科教工作中取得良好的业绩,《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项目获湖州市“金桥工程”二等奖、浙江省“金桥工程”三等奖。1997年,被评为省示范性成校。

1998年9月,成立了武康职业高级中学,增开茶叶、市政管理专业,学制三年。当时在校学生593人,专职教师21名。

1999年底,由于乡镇合并,三桥成校、秋山成校、上柏成校撤销,合并到武康成校。

2002年9月,县教育布局调整,武康职业高级中学停办,校址移交给千秋外国语学校。武康成校迁址到武康河滨街河滨大厦内。该校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武康地区农民、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武康成校的省农科教重点项目《绿色早园笋的开发及产业化》被省科技厅立为省“星火计划”项目。

2004年,武康成校的教育研究成果《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导航式”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武康成校获得县农民培训工作一等奖,被湖州市评为农民培训示范机构。同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武康成校农科教方面的先进事迹。

中共德清县党校职教部

中共德清县党校职业中专是专门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女子学校,学制三年,办学单位是县委党校。学校坐落在乾元镇环城北路107号,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教学环境幽雅,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面向德清县范围内招生。

学校的特点是学生为纯女生,是德清县首创旅游女子职业中专。它开设公关旅游、涉外经济、旅游英语、旅游文秘、旅游导游与业务、中西名点制作等多种专业,学生实习面向旅游及服务行业。办学以来学校重视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注重技能的培养,英语、计算机为主导课,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参加工作,也能考入大专院校继续深造。

自1996年开办以来至2005年,学校开设专业6个,招收学生807名,毕业学生631人,学生毕业都有一技之长,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莫干山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莫干山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坐落在莫干山的东麓,始创于1987年。当时主要负责全镇的扫盲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1996年,开办中等教育职业班。学校建有教学楼、实习基地、食堂、琴房等2000多平方米。同年,作为省女子进修学院的幼师教学点,招收幼师班学生50名;第二年又招收50名。

1998年,学校已有全日制幼师班3个,学生150名;业余幼师电视中专1个班(主要招收在职幼师)。在全日制班的教学方面,根据幼师专业特点,配有钢琴、舞蹈训练房、画室等专业设施,并建有排球、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场地。学校有教职工12人,外聘教师4人。

学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育教学的力度。幼师班学生毕业时到杭州女子进修学院学习,并需通过综合训练和测试。该校学生演出的舞蹈《山花》获教育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文艺会演三等奖。

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示范性成校、市安全先进单位、县文明学校。

2000年,因地理位置和其他各方面因素,学校停止招收全日制学生。

目前,莫干山成校主要负责全镇的农科教方面的短期培训等工作。

第三节 农民教育

一、发展概况

德清县农民业余教育主要形式和内容已从基本扫除文盲逐步发展到农民技术培训。根据本地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短训和轮训,以及岗位职务培训、农民学历教育。农民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与标准,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发展成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成校)。各乡镇成校在农民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扫盲教育、实施“燎原计划”、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农科教结合项目推广到农村社区教育试点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均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1988年,认真落实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农民教育的重点是进一步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做好扫盲复查工作,研究实施“燎原计划”。

1989年,德清县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也是浙汀省实行普、职、成三教沟通的试点县之一。

1990年,全县分步实施“燎原计划”,以高林、钟管、洛舍、城关、南路五乡镇作为全县“燎原计划”试点乡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以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十项标准。同年8月10日,德清县成校教师程伟、朱全观、吴凯胜应省长沈祖伦邀请到省政府进行座谈,并汇报“燎原计划”实施情况。

1991年,全县办起了7所乡镇成校,19所乡镇成教中心。各乡镇都开展了农业培训。全县确定10个科技兴农重点项目,努力办好10所乡镇成校,为农业生产服务。围绕“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吨粮田工程”,开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对第二批实施“燎原计划”的6个乡镇的项目进行调整,以迎接国家教委对德清县的评估验收。德清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专职干部岗位考核评比办法》。

1992年,认真贯彻国家教委《关于大力发展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意见》,在办好农村成校的同时,县成校开办了中专“农广”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全县11个乡镇已实施“燎原计划”,以此推动全县科教兴农工作。建立示范村44个,农业专业联系户1538户。依靠乡镇农办、科协、乡镇企业聘请专、兼职教师100多名,开办各类培训和专题讲座,使18569人次的青年农民至少接受一门技术培训。全县有丝绸、早园笋开发、特种养殖等34个基地,共创值4100多万元,获纯利580多万元。南路乡和钟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分别被评为全国实施“燎原计划”先进集体、全国先进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993年,各乡镇成校在农民教育中拓宽办学思路,办起12个成入中专班,开设了农村财务、乡镇企业管理、林业管理、畜牧兽医等专业。全县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0000人次。“燎原计划”实施工作进一步开展,秋山乡早园笋开发成果突出,引起省教委、县科委、县农业局的高度重视,该乡成立服务公司,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1994年,自实施“燎原计划”以来全县农民教育共培训16.8万人次,受训学员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化知识和农村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培训。如高林成校,为方便农民学实用技术,录制了20多套种养业的录像片,下村串户上门送教30多次,使200多名农民受到教育。士林镇成校针对当地农民养蛋鸭缺乏技术问题,赴江西、绍兴等地请教,自编了《蛋鸭饲养技术资料》,通过培训推广,全镇已养蛋鸭30万只,获利200多万元。“燎原计划”试点乡镇扩大到19个。秋山乡成校早园笋开发的经验得到大力推广。德清县农科教结合的成绩得到了国家教委、省教委的充分肯定。

1995年,加强乡镇成校基地建设,全县21个乡镇已全部建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乡镇成校“两班两室”实现率在60%以上。以县成教中心为龙头,办好4个示范乡镇成校。全县各乡镇都实施了“燎原计划”,全年培训农民22700人次,并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不同期限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农村“一优两高”农业服务。

1996年,乡镇成校承担了农村企业职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举办“农函大”2个班和“绿色证书”3个班。全县有65个“燎原计划”项目得到推广,实验基地达2.4万余亩。武康镇、钟管镇、莫干山镇易地新建了成校。钟管、武康、士林、莫干等4所成校通过了湖州市教委组织的省一级成校验收。

1997年,全县21所乡镇成校继续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的办学方向。扫除青壮年剩余文盲158名,使全县青壮年非盲率达99.26%。各乡镇上报农科教(“燎原计划”)项目69个,经县农科教部门研究确定了15个县级重点项目并进行试点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柏、高林、新市成校达到省二级成校标准,秋山成校达到省三级成校标准。

1998年,积极实施“燎原计划”并与农科教结合。德清县被确定为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区之一。县政府与省农科院在高桥镇湖墩村召开了全省农科教现代化蚕业园区现场会。新立项农科教结合(“燎原计划”)项目23个,其中14个确定为县级重点项目。

1999年,农村成人教育坚持以科教兴农为抓手,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加强对农民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武康镇、钟管镇、士林镇、南路乡经市教委等6个部门考评,成为湖州市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镇。经省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审核,德清有9个项目入选省级重点项目。县政府表彰、奖励了高桥镇湖墩村《蚕桑新品种推广示范》等19个农科教重点项目。

2000年,成人教育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对农民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中,进一步加强了乡镇成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县教委对各乡镇成校工作目标、校长岗位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综合考评,并在莫干山区域性成教中心和新市镇成校开展终身教育体系的试点。三合乡实施的《青虾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是全省28个重点项目之一。经县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下舍镇《花卉苗木基地》等16个项目为县级农科教重点项目。全县有农科教基地13739亩,示范户340户。全年共培训10251人次。省农科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上半年到武康、士林、高桥、三合4个乡镇实地指导农科教实施项目。武康镇对河口东风村成校被评为首批市级示范性村成校。钟管镇成校普、职、成教育沟通办学为全国之首。教育部郭春鸣副处长等领导于5月31日至6月2日,对德清县进行了县、乡镇、村三级成人教育调研。同年12月,德清县被评为全国“百千万工程”农科教结合示范县。

2001年,加强了对乡镇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完善了乡镇成校月工作计划和月工作实绩上报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学历教育的发展。新市镇成校被确认为省一级成校,下舍镇、洛舍镇成校被确认为省三级成校。武康、城关、新市、士林、钟管等成校与19所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开班。经县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实施钟管镇人民政府的《“清溪牌”德清花鳖养殖》等20个县级农科教重点项目。实施省、县、乡镇农科教项目45个,示范户429户;培训12421人次。同年8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长柴松岳陪同下,视察了三合乡农科教结合重点项目——青虾养殖示范基地。

2002年,在浙江省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和湖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德清县教育局介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工作经验。省、市领导和北京、江苏等地成人教育考察团,考察了德清的成人教育。《新农村》杂志、省《农科教结合简报》、《湖州日报》、《莫干山报》和县电视台等都对德清县农村成人教育进行宣传报道。根据德清实际,制定了《德清县农科教结合深入开展“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意见》,公布了17个示范项目。同年,评出了德清十大农科教项目,其中3个被列为省级农科教结合重点项目,一个为省“金桥项目”。士林成校、莫干成校入选省100个(县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2003年,农村成人教育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训为突破口,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长班与短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教育培训活动。当年,全县16所成校全部办理了办学许可证和收费许可证。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职教学会农村教育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等领导和兄弟学校同行多次考察德清县成人教育。全县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示范项目和农科教结合重点项目的管理,审核县级农科教结合重点项目21个。县农业局、县科技局、县科协等部门对7个乡镇的17个项目进行了验收。同年,在武康成校召开了湖州市“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示范项目总结交流会。

2004年,全县乡镇区域调整,成校从16所撤并成11所。通过成校等级复评、农民技能培训、农科教结合工作、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扩大了基地,增加了设备。新市成校和钟管成校被评为湖州市2004年度成人教育先进学校,武康成校被评为湖州市2004年度“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先进集体。农民培训由政府埋单,通过部门之间合作,乡镇领导协调,成校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教育局作为德清农村预备劳动力技能培训牵头单位,做好该项工作,采取了“八个统一”的措施,成立了县和乡镇两级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农村预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的实施办法》,确认了11个培训基地。全县预备劳动力培训的工种为计算机、汽修、电工、旅游、烹饪、服装设计与制作、花卉苗木、种植技术等8个专业。自编了8个专业的教学大纲、8种培训教材、16套模拟试卷和8套考核试卷,并建立了职成教联合培训师资库。《八个统一、办求实效——德清县农村预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纪实》发表在《中国农村教育》杂志上。在省职成教协会成教分会常务理事会上,德清县作为湖州市代表作了经验介绍。

2005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实行“农训”工作的相关补助政策,促进“农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失地农民4016人次,培训富余农村劳动力4061人次,培训人数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39.55%。全县成校共获得县财政补助305万元。经过验收,新安、洛舍成校被确定为省一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钟管、新市成校被命名市区域性中心成校。同年,县农业局、县科技局、县科协等部门对19个农科教结合项目进行了验收,通过审核和评定,评出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6个,鼓励奖5个,并对获奖项目分别给予5000元、4000元、3000元、1000元的奖励。钟管成校的《丰羽鸽业示范基地》,被评为市第二批“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优秀示范项目,武康成校《早园竹多年覆盖衰败林地复苏改造》获省“金桥工程奖”。12月25日,《人民日报》第六版“新农村”栏目,以《早园笋:只认温度不认季节》为主标题报道了武康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方面的事迹。新市成校的《Sm3父母代樱桃谷鸭的繁殖与推广》、武康成校的《吊瓜“五化”种植的探讨与推广》被列为湖州市第三批“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项目。

二、“燎原计划”、农科教结合项目介绍

(一)“燎原计划”

1989年,德清县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1990年,在钟管、高林、城关、洛舍、南路5个乡镇开展了首批“燎原计划”试点,拟订实施方案,将省专项贷款30.5万元投入使用。1991年,龙山、干山、秋山、下舍、三合、雷甸6个乡镇实施“燎原计划”,省贷款96万元投入使用。钟管、城关镇的立体养殖,南路的食品加二工,高林的庭园经济等项目开始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1992年,省教委下文确认省级“燎原计划”示范乡镇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联系点,被确认为示范乡镇的有钟管、高林、南路3个乡镇,联系点有洛舍、城关、龙山、干山、雷甸、梅林、下舍、三合、筏头、勾里、武康等11个乡镇。

1994年,秋山成校的《早园笋栽培技术》被立为县科委开发项目,《早园笋早出高产技术》被立为县“燎原计划”推广项目。

1995年,全县21个乡镇全部实施“燎原计划”。

(二)农科教结合项目

1996年,确定实施县级农科教结合推广项目65个。

1997年,确定推广项目69个,其中15个被定为县级重点项目。

1998年,德清县被省确定为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区之一。乡镇申报县级农科教结合项目23个,批准立项14个。

1999年,对已结题并通过县验收的19个项目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批准县级重点推广项目14个,省级重点项目9个。

2000年,德清县被评为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县。实施省、县、乡镇农科教项目36个。三合乡的《青虾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被省农村工作办公室立为省级农科教重点项目,并补助资金20万元。

2001年,被确立县级重点项目20个。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等6个部门对下舍成校的《花卉苗木示范基地》、高桥成校的《雄蚕饲养与推广》、士林成校的《蛇骨钙胶囊》3个“燎原计划”示范性项目进行了实地评估。武康成校的《早园竹多年覆盖衰败林地复苏改造》、钟管成校的《“水精灵”青虾苗种繁育推广基地建设》被省农办立为农科教重点项目,并获补助专项资金16万元。

2002年,县政府调整了县农科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公布了县级示范项目17个,对示范项目规范了立项、审核、实施、检查和评估的管理。武康成校的《早元竹多年覆盖衰败林地复苏改造》和钟管成校的《清溪花鳖养殖》被列为湖州州市“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示范项目和湖州市“星火计划”项目。

2003年,确立县级重点项目18个。县政府对17个完成的项目进行了验收,表彰和奖励了2002年度、2003年度通过验收的20个项目。武康成校的《绿色早园笋的开发与产业化》被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立为省、市级“星火计划”项目,并获补助资金3.5万元。三合成校的《标准化青虾苗种繁育基地建设》被省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批准为省级农科教重点项目,并获补助资金8万元。士林成校的省级“金桥项目”《水蛭饲养和繁殖》、武康成校的省级农科教重点项目《早园笋多年覆盖衰败林地复苏改造》分别通过验收。

2004年,县表彰奖励了2002年、2003年度优秀农科教结合项目20个,批准县级农科教结合重点项目16个。干山成校的《丰羽鸽业示范基地》被列为市第二批“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示范项目。德清县有农科教结合项目27个,“星火计划”项目6个,“金桥项目”6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个。新市成校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批准为首批国家“星火学校”,同时被省科技厅、农业厅批准为省级农民科技培训基地。武康、乾元和钟管成校被批准为县级“星火学校”。

2005年,全县10个乡镇成校在实施中推广农科教新、老项目计38个。这38个项目按级别可分为省级2个,市级3个,县级33个,按性质可分为“星火”1个,“金桥”3个,市农科教项目3个,县农科教结合项目31个。教育局会同县农业局、县科技局、县科协等部门对到期的农科教结合项目进行验收,并评出获奖项目19个,对获得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的项目分别给予奖励。2000年以来曾有10个项目被立为省、市级重点项目。

第四节 职工教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德清县职工教育主要内容是技术(业务)培训,负责培训的单位是县级各主管部门、各系统大中型企业。培训形式以分散为主,培训单位根据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需要,建立培训机构,开展对职工的培训教育。职工的考核主要是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考核合格的,由所在单位发给省、市劳动部门统一印制的技术合格证书。1987年,省计划经济委员会、省劳动人事厅、省总工会、省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联合转发了国家经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企业班组长培训工作的意见》,县总工会组织全县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现任班、组长进行有关政治理论知识、民主管理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培训,参加入数120多名。

1990年,在各系统组织对本单位职工培训的同时,县技工学校、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积极组织职工培训,举办了企业班、组长培训班3期,参加培训的有276人次,全面质量管理班6期,参加培训的有173人次。专业培训有服装缝纫、摄影、剪纸、食用菌栽培、植树等。面向在职干部自学进修的大专班有财税、工业企业两个班78人,中专程度财会两个班67人,专业培训人数800多人。根据本县畜牧兽医人才的严重缺乏现状,县农业局会同嘉兴农校在县技校招收兽医脱产中专班,有40人参加学习。县技校组织了全县机械类高级工的培训,有127人参加。

1991—1992年,大中型企业以自主培训的形式开展职业教育。德清县总工会职工学校开办了在职职工业余高中(文科班、数学班),学员76名;县顺丰丝厂高中文科班,从青年女工中开办招收学员36名。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统一考试、统一批卷,成绩合格者,县教委颁发高中毕业证书。新市酿酒总厂建立了职工业余学校,举办了质量管理、计量、酒精工艺、啤酒工艺、电工等8个专业的培训班,560多人参加,使全厂每位职工都受到专业技能培训。

县职业高中、县技工学校面向社会、企业,加强了各类技术培训,开设了电子电工、烹饪、缝纫、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专业,共52期,3400多人次接受培训。

1993—1994年,由于求职机会日益多样化,待业青年和在职青工迫切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采取长、短班结合,以短班为主的灵活办班方式,在办好大、中专班的基础上,开办短期职业技术班,如机械制图、实用英语、电工、电脑等。特别是电脑班,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培训了190人,武康、新市、士林成校培训了120人,全县城乡掀起了学习电脑热。在职进修的成人中专生679人,电视中专8个班388人,有企管、营销、财会、幼师、英语等专业。高林乡成校对34名企业厂长、车间主任进行培训。全县各成校培训职工12360人次。三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全县有5万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到工业战线,为帮助这些离土农民提高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德清县乡镇企业培训中心开设企业管理、计量、供销、行业分析等十多个专业,并对乡镇工办主任、企业厂长和财务、供销、保管等人员分层进行培训,培训期少则1个月,长则3年,共办培训班105期,受训3500人次。各乡镇骨干企业都建立了培训中心或培训点,组织广大职工业余学习,使12400多人受培训,培训率达24.8%。此外,通过选送进修、函授学习等途径培养出一批机械、化工、建筑设计、轻纺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巩固、发展增添了技术骨干力量。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如洛舍酒厂厂长三次参加县培训中心学习,把学到的企业管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使企业跨入省级先进行列。钟管第二生化厂的产品碱性蛋白酶列入省“星火计划”,但一度因管理薄弱、技术落后而造成亏损,钟管成教中心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对该厂135名操作工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操作技术得到了提高,产品质量好转,很快扭亏为盈,1993年净利达到350万元,成为县骨干企业。1994年全县成人业余中专有21班,计865人。

1995年,县、乡镇均健全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县建有成人教育中心,各乡镇建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培训,同时举办了在职业余学历提高班。武康、钟管已拥有一定规模的电脑培训班,同时引进了大学生担任教师。全县多层次举办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举办各类培训134期,受训人1.2万人次。德清电视中专分校、县成教中心、下舍镇成校、士林镇成校、新市镇成校、钟管镇成校分别开设了乡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对外贸易等7个专业。职工中专业余班共招收8个班,有400名学员。

1996年为了贯彻《职业教育法》,加强对德清县职业教育的管理,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我县职业教育工作职责的通知》,县教委负责全县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成立了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并在县教委设立了县职业教育办公室。全县职工培训主要集中在化工、丝绸行业,全年培训职工2739人次。同时,开展对全县职工教育的摸底和调查。全县有职工培训机构3所:县总工会职工业余学校、县卫生进修学校、县农机化技培训中心。县政府提出了加强职工教育,必须发展部门和企业为主的职工业余学校,较快地提高职工素质。

1997年,县政府职业教育办公室重点健全大系统的职工教育管理机构和企业职工学校,并督促职业教育机构制订、落实本系统职工培训计划,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法规知识宣传活动,在全县掀起了职工教育新高潮。县职教办先后在25个县级大系统建立了职工教育管理机构,落实了负责职工教育工作管理的科(股),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形成了全县职工教育工作网络。积极创建基层职业教育培训阵地,批准成立了德清县东立公司职工业余学校和高林啤酒厂职工文化技术学校,填补了原来无基层职工培训学校的空自。全县有2000多名职工参加全县职业教育知识竞赛活动。在《职业教育条例》颁布一周年之际,通过书面答卷和电视现场竞赛,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职业教育法》和《浙江省职工教育条例》。县职业教育办公室编印了《德清职教简报》四期。

1998年,加强了优强企业职工学校的创建工作,建立了2个职工教育管理机构,坚持职工教育工作“立足于基层,服务于企业”的原则,批准成立了新市丝厂职工业余学校和湖州韶洋企业(集团)公司职工业余技术学校,使职工教育基地不断扩大。县职业教育办公室对各职工教育管理机构训计划落实进行督促和指导,全年培训职工11982人次。

1999年,全县33个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二下9632人次参加了各类学习培训,培训包括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适应性培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新成立了全县第五所优强企业职工业余学校——蚕宝集团职工业余学校。县制定了《德清县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定暂行办法》,建立了激励机制。德清第二人民医院、高林啤酒厂、新市丝厂被评为湖州州市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县供电局周尉、人事局李育被评为湖市职工教育先进个人。

2000年,开展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下岗冉就业人员等职工教育培训。全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全员培训率达35.1%。建立了第六所职工业余学校——浙北制药厂职工业余学校。召开了全县职工教育座谈会。部分职工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参加加了全国职工教育研修班学习。

2001年,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围绕争创工业强县、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任务,召开了全县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全员培训率达59.9%,比2000年提高24.8%。新建浙江五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县卫生局等五个部门及浙江五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宋云昌等6位职工教育的代表,分别荣获县人民教育基金会授予的荣誉奖和基金奖。

2002年,职工教育注重基地建设,建立了德清县第八所优强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并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下岗冉就业人员等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全县培训职工31830人次。

2003年,县教育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部分成校进行了实地考察,确定了县职业中专、成教中心、综合高中、湖州技校、武康成校、城关成校和新市成校7所学校为县冉就业培训教育机构,设置烹饪、电子电工、服装、特种养殖等近20个特色专业。举办了武康镇、城关镇、新市镇和干山镇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182名学员参加了为期7天的初级班培训,经考核取得有关证书,为重新上岗打下基础。建立了第九所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浙江三狮集团枫洋建材有限公司职工学校。全县职工培训率达40.88%。

2004年,全县职工教育开展各级各类培训85076人次,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教育1065人次,“双证制”学历教育326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316人次,农函大学习242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6349人次,职业提升能力培训5707人次,转移劳动力培训7258人次,预备劳动力技能培训1522人次,职业培训846人次。

2005年,职业提升能力培训7330人次,转移劳动力培训8077人次,预备劳动力培训1032人次。各成校还积极开展其他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双证制”及大专以上业余学历教育1332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440人次,社会文化各类培训34963人次,全年培训达78307人次。

第五节 社区教育

2002年前,德清县农村集镇主要依托乡镇文化站、成校开展群众性的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城镇则依托居民委员会组织开展一些宣传和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如文艺宣传、体育训练、小型体育比赛、法制培训、健康知识讲座、义务劳动等。各社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有些集体活动是民间自发的,经费来源很困难,活动场地受到一定的限制。2002年底,德清县社区教育开始启动,在实施过程中,群众逐步认识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是人民群众对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是新形势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2003年,中央教科所对德清县钟管镇、士林镇进行了社区教育工作调研,听取了两个乡镇领导和县教育局职成教科的汇报,察看了两个镇的教育活动和组织情况,对德清县社区教育起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县教育局职成教科牵头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向小城镇社区教育推进的实践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社区教育问题研究》的子课题。同年5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县政府文卫副县长任组长,县教育局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任副组长,文广局、财政局等13个局分管局长任组员,在县教育局下设办公室,地址在县成教中心。5月,在县成教中心召开了县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首次会议,并举行了县社区教育学院挂牌仪式。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县教育局组织全县成校校长前往杭州市学习,考察了下城区社区教育工作。尔后,着手进行社区教育网络的组建工作。同年11月,德清县分管社区教育的同志参加了在上海浦东举行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教育论坛”,代表德清县就社区教育工作在会上作了书面发言。根据省教育厅、省文明办和省民政厅下发的《关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12月,县教育局批复成立了县社区教育学院钟管分院、城关分院和新市分院。

2004年,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民政局联合制定《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县委办、县政府办转发了县教育局的《关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同年3月,县社区教育学院和三个分院的领导参加了湖州州市组织的赴宁波的关于社区教育工作的考察学习。4月,湖州市教育局和德清县教育局在德清社区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社区教育报告会,湖州市教育局局长和市属三县二区教育局分管局长、职成教科长、职成教学校校长代表及有关乡镇领导、社区干部共计130余人参加了会议,共同研讨如何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上海师大教授作了《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讲座,汀苏成校协会会长作了全国社区教育开展情况介绍和江苏社区教育的经验介绍,浙江省教育厅副处长作了题为“社区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县社区教育学院和乾元社区教育分院分别举行了德清县社区教育研讨会,并确定乾元社区教育分院为试点单位。乾元镇社区教育建有教育指导员、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和社区教育志愿者三支队伍。德清县承担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向小城镇社区教育推进的实践问题研究》子课题经一年多的实践,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课题一等奖。县职成教科、县社区教育学院、新市成校各有1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三等奖。

县社区教育学院和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联合在5个乡镇举办了下岗职工创业意识培训班。县社区学院与武康街道联办了社区干部培训班。县社区学院与武康群安等社区联办了趣味运动会,开展了体育竞赛、文艺演出、革命歌曲大合唱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乾元分院举行了“社区教育活动月”活动。新市分院培训菜单进社区。钟管分院为升华集团举办“双证制”教育班。武康建成区所有公办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设备向社会开放,实现学校资源社会共享,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场地。全县开展“建学习型社会,做学习型市民”主题演讲比赛。社区各种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群众欢迎。德清县社区教育工作试点发展较快,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浙江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县。在浙江省职成教协会常务理事会上,德清县作为湖市社区教育代表,作了《扎实工作,稳步发展》的发言。

2005年,社区教育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制定了《德清县2005—2010年社区教育规划》、《德清县衬区教育考核细则》。组织了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考核,评定先进,并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在发展县社区教育学院及钟管、乾元、新市3个分院工作的基础上,新成立了武康社区教育分院。德清县社区教育逐步健全了三级网络建设和社区教育活动三支队伍的建设,并开展市民学校、村民学校、职工学校建设的试点工作。

新市社区教育分院利用新市文化中心的资源,开辟了新的教育场所,在西安衬区建立了全县第一所市民学校,多形式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新市分院将培训菜单和服务项目送进社区和行政村,在社区活动中探索,编印刊物《仙潭艺苑》。县衬区教育学院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创业意识培训。乾元分院与乾元镇有关社区共同开办了春节家宴制作、中青年保健知识等训座,在老年大学学员中举办烹饪技术观摩教学活动。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一批热心于社区教育事业的离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员为社区教育作贡献。钟管社区教育分院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其工作面深入到了南湖分社区。武康镇衬区分院举办了大型趣味运动会和大型广场文艺活动。

德清县《农村小城镇衬区教育基地和网络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被列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2005年教育研究课题。德清县代表湖州市参加了“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会议,并作了题为“小城镇衬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的书面交流。附:德清县老年大学简介

德清县老年大学创办于1992年9月,校址设在乾元镇老县府内。2005年初,原武康镇老年大学划归德清县老年大学,校址设在武康镇余英坊。全校建筑面积1424平方米。德清县委、县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老年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历任校长都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历年都有1万一2万元财政拨款作教学经费。2005年起,财政拨款达9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发展。

老年大学遵循“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和学、乐、为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学校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从初办的2个专业班级86名学员,2005年发展到12个专业18个班560名学员,毕业学员已达2856人次。学校上规模、上水平,成为德清县老年教育中心,2005年被评为省、市规范化建设示范学校。

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的,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老年大学的实际,相继开设书法、医疗保健、国画1、体操、舞蹈、唱歌、古代文学、历史、地理、越剧、摄影、花卉、英语、法律常识、乐器、普通话、手工工艺、电脑、诗词、烹饪、交谊舞、电子琴等22门课程,同时为加强老年大学思想政治建设,每学期上一堂时事政治大课。学校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老年大学,较好地适应了老同志的学习需求。学校还根据“宽松有序”的管理原则,制订了符合老年大学特点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使教学管理日趋完善,为规范有序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聘请的教师要求德才兼备,相继聘请46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先后来校授课。

学校成立了艺术团、书画研究会、摄影协会等文艺团体,先后出版了《清溪河畔枫叶情》、《莫干山绚丽奇花》和《英溪秋韵》等书画诗词集。学校还先后举办38次书画展,组织42场文艺演出,有96名学员被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在全国、省、市书画展中,共获金奖6人次,银奖11人次,一等奖12人次,二等奖15人次,三等奖25人次。腰鼓队、秧歌队、扇子队、连厢队经常在县举办的“登山节”、乾元镇的“乾龙灯会”、新市镇的“蚕花庙会”上进行表演。

第七章 高等教育

1979年初,德清县创办电大工作站,工作人员4人。1995年,通过省电大评估,由省教委批准成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分校,1999年,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学院,招收全日制大专生。

1994年,浙江大学与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办了一所高等学校——浙汀大学莫干山学院,办学形式以成人教育脱产班、电大普通班及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辅以自考、培训等多种形式,主要招收全日制大专层次学历教育学生。1994年开办以来,已发展为有自己特色的高职院校,为德清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因协议到期,浙大莫干山学院于2003年7月停办,资产移交德清县人民政府。

第一节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学院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学院是集德清县教师进修学校、德清县成人教育中心和德清县社区教育学院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是德清县高等教育龙头,本县师训、干训和远程教育的中心,全县社区教育的骨干。电大德清学院的前身是德清电大工作站,成立于1979年。1995年由省教委批准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分校(以下简称德清电大)。1999年12月,浙江省教委批准德清电大为省示范性县级电大,同意将浙汀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分校更名为浙汀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学院。德清县教师进修学校始建于1979年。1989年7月至1997年8月,与德清县教委教研室合并,开展师资培训,并招收了三届师范学生,共计学员135名。1997年9月,学校从原城关镇搬迁至县城武康镇并与电大德清分校、德清县成教中心合并,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2003年3月,德清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立德清县社区教育学院,与电大德清学院合署办公。学校占地42亩,建筑面积13090平方米,拥有24个标准教室和有118个房间的学生宿舍楼。近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于2000年7月开通了与省电大连接的宽带专用网。学校共有各类机房6个,用于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校内设有卫星接收系统,配有IP接收设备。图书馆有图书2万余册,实行计算机管理,有普通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各1个。还设有音乐室、画室、舞蹈练功房和琴房。学校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和网球场。1986—1993年,全部招收业余班学生,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律专业、党政干部专修班、企业管理班等专业,学员共390多人。1994年起同时招收全日制普通班。至2005年底,学校有全日制班8个、业余班76个,教职工63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电大毕业生大专2977人,本科552人,全日制班级毕业生1269人。

电大德清学院于2000年2月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在五年的项目试点过程中,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科研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过程中,取得了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成果,初步探索出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管理制度,提高了教师的导学艺术,培养了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完善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学院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2人,大学本科学历以上43人,占93.5%,副高以上职称13人,占28.3%0。外聘兼职教师22人;专任教师占任课教师总数的67.6%;“双师型”教师9人,占专任教师的17.6%。实验、实训指导教师8人,实验、实训指导教学人员结构比例合理。每个专业配备的副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达到教育部、中央电大对基层电大教师配置的要求。学校还单独设立了成人教育处、教务处,配备了工作人员,负责教务、教学、学生、学籍的日常管理工作;专职兼职班主任20人,负责班组工作。为适应开放教育教学需要,成立学院信息技术处,专门负责网络信息的处理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有力地配合了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2005年,学校网站被省电大评为四星级网站,名列全国电大系统前茅。全体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担任教学研究任务,撰写了大量的教改论文。2000年春,经中央电大、省电大审批,德清电大被确定为全省电大系统首批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学院。在试点中,2001—2004年,6次接受中央电大、省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检查和中期评估,学院建设、设施设备、师资队伍、教务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与构建等都得到好评。2001年,荣获“全国电大信得过考区”称号。4年多来,学院严格遵守中央电大和省电大的有关规定办学。

学校围绕全面育人,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心,改革德育方法。具体方法有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做“四有”新人。学院在各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理解,组织学生学习礼仪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学校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第二节 浙江大学莫干山学院

浙江大学莫干山学院是浙江大学与德清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联合创办的一所高等学校,是浙江大学的校外办学基地之一。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由德清方主要领导担任,后改由德清县人民政府县长出任。浙大方派出院长负责莫干山学院工作和教学管理。学院坐落在德清县武康镇,距浙江大学玉泉校区50公里,距著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15公里。占地5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3320平方米,宿舍楼3920平方米,食堂2400平方米,其他360平方米),建有有25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和2个网球场。学院可容纳700余名学生,规模最大时在校学生有20多个班1000多人。自1994年创办以来,办学形式以成人教育脱产班、电大普通班及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辅以自考、培训等多种形式,共计招收全日制大专层次学历教育学生1650人,累计毕业1552人。开设专业有计算机应用、电气技术、财务会计、现代文秘、工业与民用建筑、应用电子技术、工商经济管理、精细化工、化学制药技术、法律等。学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完成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外,必须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为了加强实践环节,绝大部分实践、学习教学都在浙汀大学本部完成。

学院创办后,县政府非常重视莫干山学院的建设,于1995年划拨土地50亩,投入800万元用于教学设施的建造。1996年10月,学院搬入新校园。学院的领导成员由浙汀大学任免,与培训中心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工作人员和教师实行聘任制。同时健全了各项行政规章制度,共制定和修改了学院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部门工作职责、岗位职责、管理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规章制度20多个,建立了3个会议制度(院长会议、院务会议、中层干部会议)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形成了莫干山学院自成体系、有章可循的行政管理体制。

学院依托浙江大学,业务上受浙大成教学院和浙大职教学院领导,招生计划由成教学院、职教学院向国家教委统一申报,并实施招生直至毕业的全过程管理。9年来,坚持教学规律的研究,全面修订教育计划,减少理论课,增加实用性、技术性、应用性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并根据教学需要,利用浙江大学实验室的优势,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到浙大玉泉校区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实验水平。同时做好教师聘任,优选教材,抓好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和过程,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学院成立不久就设立了负责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1998年改名为学生处,与学院团委合署公办。9年来,坚持发扬求是校风,严格管理学生,建立了任课教师与学习委员相互配合做好课堂日记的考勤制度,并严肃课堂纪律,严格名风考纪。同时在学院党支部的领导下,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具体措施如下:1.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大脑的重要指不,支部积极倡导,在各级新生中,开设了邓小平理论课和大学生人生修养课,收到了良好的成效。2.不定期上党课,加强学生的党性教育。学院党支部举办6期业余党校理论学习,使学生通过上课、自学、思想交流,受到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经考核合格,向700人发放了结业证书,占学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二。3.利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中坚力量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各届学生的毕业工作顺利进行和安全离校,维护学院的稳定,并发挥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处与团委一起指旨导学生社团和组织各班级的学生进行除教学活动以外的各类学生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1996—2002年,先后收到人党申请书500余份,确定重点培养考察对象297人,发展党员109人(其中教职工5人,学生104人)。

学院创办9年来,已发展为有电大普通班、成教班和自考助学班等多种办学形式,拥有10个专业的地方大专院校,并初步形成了一套依托浙大实施教育管理的办法和一条依靠地方政府支持、独立运行、自我发展的办学路子。学院作为浙汀大学的一个校外办学基地,为培养当地人才服务,开设各类知识讲座,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如乡镇干部培训班,专科学历教育班,管理干部班,国际标准化管理班,日语、英语人才班、德清县下岗人员培训计算机应用基础班,与德清县教委合作举办的小学英语教育资格进修班和专业证书后续大专班。与此同时,发挥了地方与高校合作的桥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聘请部分资深的专家教授作为县政府有关部门兼职技术顾问,以利科学决策。2.不定期召开专家教授和德清企业家参加的座谈会,及时沟通信息。3.根据需要为企业聘请兼职技术顾问、兼职工程师,或与浙大的研究所、教研室、实验室对口挂钩,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4.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攻关和开发,向有关企业和农村种养业推介有关科研成果和技术。这些都对德清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浙汀大学莫干山学院经过9年的建设,已发展为具有自已特色的高职院校,但因浙大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招生,收缩联办和专科招生,并因协议即将到期,为此,经浙江大学和德清县人民政府协商决定,莫干山学院于2003年7月停办,由浙大方移交德清县人民政府。

第二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级考试,是以个人自学为基础出,衬会助学为补充、国家名试为主导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不受学历限制,主要对象为在职人员,报名以后通过自学国家规定课程,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国家承认其学历。

德清县1984年起设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与县高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组织报名、考试工作。是年,报名参加考试人数147人报考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言语文学、党政干部基础科、商业企业管理学、统计学等6个专业。从1984年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年开考2次,1月份和7月份报名,4月份和10月份考试。2001年下半年起调整为每年开考4次,报名是每年3月、6月、9月、12月,考试时间是1月、4月、7月、10月

第八章 高校招生

第一节 概况

解放前,高等学校招生都由各校自行公布章程,自行出卷考试并录取。

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由省统一组织进行。德清县当时没有高中毕业学生。1956年9月,在德清一中(当时称德清中学)设高中班,1957年8月,高中班停办,并入湖州中学。德清县1961年始有高中毕业学生,报考高等学校工作由湖州专署文教科招生办公室负责,考点设在湖州,录取工作均由省统一办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等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9月,德清县恢复高中招生,当时高中班设在德清一中。1971年9月,德清一中、德清二中、德清三中均开设高中班。1973年,高校恢复招生,实行不经招生考试的推荐制度,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农、兵青年。由省逐级分配给各地高校招生名额,入学须经自愿报名、群众评议、逐级审查推荐、地区批准、学校录取等程序,入学者称“工农兵大学生”。当年,德清县成立大中专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推荐和审查工作。

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当年德清县成立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由分管县长任主任,各职能局领导任委员,下设招生办公室,由教育局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随着逐年人事变更,县政府发文调整县招生委员会成员。县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学校和高中中专,初中毕业生报考初中中专和中等技工学校。高等学校由省招生办公室负责录取,高中中专、初中中专由市招生办公室负责录取。德清县开始设考点。

同年,德清县高校报考人数为547人,中专(中技)报考人数为488人。高等学校分初试和统考两个步骤。正式录取人数,高等学校为39人,中专为69人,中技为5人。

1978年以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命题,省组织考试和评卷。

1988年,高考首次实行英语标准化考试。

1989年,对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四科试行分卷考试。1990年,除英语继续实行标准化考试外,其余科目全部试行分卷考试。

1995年起,浙江省实行“3+2”高考科目改革办法,原来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由理科7门调整为理科类5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文科6门调整为文科类5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

2000年,浙江省实行了“3+X”高考科目改革办法,文科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考试时间由原来的3天调整为2天。

2001年,高校招生考试取消了对考生的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限制。2002年起,中等职业学校中职毕业报考高等职业学校(单考单招),在本县报名(以前在市里报名)。2003年,高校招生考试时间,由每年7月7日至7月8日,调整到6月7日至6月8日。浙江省从2004年起,高校招生考试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由省自行命题、出卷,综合科目(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仍采用全国卷。

2005年起,浙江省英语考试取消听力部分的考试。

德清县招生办公室从1988年起承担招收空军飞行学员的任务。据统计,1997—2005年,全县共招收13名空军飞行学员。

成人高等学校自1985年开始全国统一考试,每年4月报名,5月考试。2003年起调整到9月报名,10月考试。专科升本科由湖州市招生办组织报名、考试。

第二节 高校录取

第九章 体育、卫生

第一节 体育

一、学校体育工作

1988—1989年,全县各中小学依照国家教委、国家体委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和《体育教学大纲》,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坚持“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每天一次课间操和两次眼保健操)、,“两活动”(每周两节体育活动)。在体育工作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同时,乡办初中以上各类学校和中心小学都先后建立了体育业余训练队,全县有小学运动队35个,中学运动队28个。全县中小学全面开展达标活动,县教委组织体育教师对全县中小学进行达标验收,经测试,全县小学、初中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为85.6%、87.5%。

国家新编的第七套儿童广播(韵律)操和第五套少年广播(韵律)操,在全县中小学广泛推行。德清县派精干力量参加市、县级领操员的培训班,组织全县体育教师集中培训,使全县中小学生基本掌握了新操要领和动作。

浙江省教委颁发《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后,县教委制定了《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细则》,并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会议研究《标准》的实施。根据上级要求“学生体育测验综合成绩计入学生本人档案,不合格者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一所学校学生的体育合格率低于90%的不能评先进”等规定,各级学校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制定相应措施和相关的责任制,使达标活动、“两课”、“两操”、“两活动”落到了实处。中学运动队加强了业余训练。在湖州市第三届武术比赛上,德清一中学生张晓、丁亚伟、姚有为、劳渊灏取得优良的成绩,张晓获全能冠军,丁亚伟获全能亚军。

1990年,国家体委颁布施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于下半年开始在小学三年级以上各级各类学校施行。各学校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达标活动,全县中小学达标率为86.24%,其中武康小学、城关一小、干山镇中学被评为省级达标先进单位。全县各中小学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学校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与训练,增设运动场地,增添运动器材、设施。德清县室内游泳馆获全国最佳小游泳馆一等奖。全国体育总会主席李梦华来德清视察体育工作,对德清县学校的体育工作作了肯定。学校在推行第七套儿童广播(韵律)操和第五套少年广播(韵律)操时,通过县重点抽查、乡镇联查,举办全县中小学广播操比赛,提升了学校广播操的质量。

1991—1992年,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通过完全中学、城镇中小学的试点,全县学校体育设施、体育器材逐步按省颁标准配套。体育活动在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同时,继续完善业余体训队,坚持常年训练。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暑期集中培训,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中小学体育工作细则及评估标准》,加强对各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评估。学生体育达标率指标为:县属中学94%,乡镇中学90%,三大镇小学95%%,乡镇中心小学86%;体育达标优良率指标为:县属中学38%,乡镇中学35%,三大镇小学48%,乡镇中心小学35%。通过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认真上好体育课和活动课,加强体育教师素质培训,改善体育场地,增设体育器材等措施,学校体育工作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长足发展。中小学生的体育达标率逐年上升。县教委在6月份组织人员对各学校学生达标进行验收,小学达标率为90%,初中达标率为90.8%。学生在全市各类运动竞赛中均获优异成绩。全县各级学校进一步扎实推行了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1993年,严格执行省教委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的通知精神,考试项目为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推铅球、立定跳远、50米跑,体育总分为60分,考生的得分计入升学考试总分。5月,全县1800多名初中毕业生在城关德清人民广场进行集中考试,这是德清县招生史上的第一次。各级学校深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重视学生体质的提高,正常开展体育课、课外活动,加强平时训练,积极为市级以上体育学校输送人才。本县学生陆嘉盟在全国少年棋类比赛中获中国象棋第四名,耿月婷获省10岁女子组自由泳全能第一名。

1994—1995年,各校都加强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力量,指定一名副校长主抓体育工作。县教委教研室按《体育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对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体育教案进行了统一要求,并统一印制了体育教师备课本,定期对体育备课进行抽查,期末上交进行检查,决不允许上无教案的体育课,同时组织县、片的优质体育课评比。全县90%以上中小学体育的设施配备达到了省一、二类标准。1994年7月,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中,后坞中学学生沈立强获得男子跳高第三名。

1996—1997年,德清县对各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规范了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按中学7—8班,小学8—9班配备一名体育专职教师的要求配齐人员,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小学一、二年级体育课每周2节,三至六年级体育课每周3节;中学每周2节体育与保健课,每周安排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认真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市一级中学、市一级小学达标率达90%以上,其他学校在85%以上。各校运动队经常开展业余训练。每年各学校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各学校建立学生体育健康档案。勾里镇陈家圩村小、勾里镇小学、清溪小学被评为浙江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1997年,德清县被省教委、省体委评为省中小学体育达标先进县。原清溪小学学生耿月婷在教练魏益民的指导下,1996年在日本举办的友好城市游泳邀请赛中获100米、200米仰泳两个第一名,1997年参加比利时举办的世界青年组游泳比赛中获100米、200米仰泳、400米自由泳三块金牌。

1998年,学校体育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确保运动场地、器材、时间、项目四到位。各校体育课、广播操及特色项目的活动水平有了实质性提高。

德清县中考体育考试分别在德清三中、德清一中、高林中学、钟管中学、勾里中学、徐家庄中心、雷甸中学等7个考点进行。

县教委在莫干山成校举办全县体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开展体育教师十项基本功比武,并组织体育教师对全县有体育传统项目立项的学校进行调查,市游泳传统学校为清溪小学,市田径传统学校为武康小学。德清县在湖州市第四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9年,开展对各中小学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评估。县教委、县文体局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举办多种体育比赛。举行了全县职教类学校首届女子排球赛、全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迎澳门回归冬季长跑比赛、县第28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和县中小学生篮球比赛。

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采用直接报分和电子测分方法。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体育优惠加分,体育特招省统测测试工作中德清县21名考生上线。

2000年,举办了德清县中小学首届体育节。体育节历时一年,在全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中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活动。开展群众性体育达标活动,确保中小学体育达标率的提升和毕业年级体育课合格率在95%以上,开展了多项体育竞赛活动。全县组织比赛有首届高中女子排球比赛、首届女教职工排球比赛、男子篮球比赛、田径比赛和教职工运动会等。德清县教育学会成立了体育分会,聘清了县教委副主任、县文体局副局长为名誉会长,县教委普教科科长为会长,姚泽民为秘书长。暑假期间,组织全县体育教师集中培训,邀请市、县防疫站领导作专题讲座。部分体育教师还参加了浙江省软式排球培训班。

2001年,德清县引进了中小学定向运动,在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的指导下,聘请了来自瑞典、捷克的世界定向运动专家对德清县体育教师进行了3期定向运动辅导培训,培训人数达150人,参加培训的教师都取得了资格证书。在城关镇大家山公园举办了浙江省学生定向运动巡回赛和德清县首届中小学定向运动比赛,省教育厅体卫处处长郭申初、副处长朱敏扬和县教委领导参加了开幕式,来自全省8所大学、16所高中和本县23所中小学的142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德清私立高中郭红伟荣获男子组第一名。

德清县被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确定为全省定向运动实验县。同时,确定德清一中、德清高级中学、德清二中、新市市镇中、钟管中学等5所学校为定向运动开展试点学校。同年5月,德清县少年足球队前往法国参加梅尔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这是德清县历史上第一支承担出国访问任务的运动队。

2002年,小学一、二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课程在全县全面实施。暑假在筏头中学举办了全县体育教师培训班。全县中小学执行浙江省中小学体育器材设置的新标准,各校配置的体育器材达省Ⅰ类和Ⅱ类标准。县教育局转发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实施办法和考试项目,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50米跑任选一项,排球、跳远、掷实心球或垒球、1分钟立卧撑中任选两项。

2003年,全面推行全国中小学生第二套广播操,并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第二套广播操比赛。同年12月20日,德清县第二届中小学生定向运动竞赛在城关大家山公园举行,来自全县40所中小学296名运动员参加了本次比赛,有29所学校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省教育厅领导到现场指导。

2004年,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方案,举办了统计操作人员培训班。县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德清县中小学开展定向运动的实施意见》,并举办了县第三届中小学生定向运动比赛。为提高新课改体育课的质量,在钟管中心学校举行全县中小学体育精品课展示活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领导到场指导并作了讲座。同年,德清县对中考体育考试进行了改革,中考体育考试由所在学校组织,县教育局组织力量抽查,考生体育测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体育测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报考省级重点普通高中。

2005年,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要内容,各中小学都增添了测试设备,邀请省有关专家加强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同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直报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中心,德清县中小学生测试后直报面达78%0。德清县成功承办了湖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定向运动竞赛,获优秀组织奖。德清一中、德清高级中学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定向运动锦标赛,德清一中获团体第十一名。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定向运动会上,德清县教育局代表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多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对体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学校按有关体育工作的规定开展工作,在普及与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全面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体育锻炼达标、田径运动、定向运动,建立学生健康体质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县每年组织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考评检查,举办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男子篮球赛、女子排球赛、教职工运动会等各项竞赛已成为制度。在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方面,每年举办体育教师培训、体育教师十项基本功比武、体育论文评比、体育精品课展示等活动,对新任体育教师进行上岗前培训。学校体育工作内容已被列入全县教育工作计划。

二、体育场地与器材

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设施、设备的配置,是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保证。1994年以前,德清县学校内无一所体育馆,也无设有4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学校体育场地简陋。1998年,各中小学都设置体育室、器材室、资料室和器材摆放架,积极扩充运动场地。新建的校园中,必须规划有标准的运动场。到2005年,全县建有体育馆的学校有8所:德清高级中学体育馆占地面积2285平方米,德清县实验学校体育馆占地面积3025平方米,德清一中体育馆占地面积4208平方米,德清二中体育馆占地面积2058平方米,德清三中体育馆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德清四中体育馆占地面积850平方米,德清职业中专体育馆占地面积3660平方米,枫洋外国语学校体育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8所学校田径运动场设有400米环形跑道,其中4所学校为塑胶跑道;18所学校田径运动场设有300米环形跑道;18所学校田径运动场设有200米以上的环形跑道。农村中小学也不断扩充体育活动场地,增设60米、100米直跑道,建水泥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开辟活动区。

体育器材方面,全县中小学到2005年均按国家教育部《中学、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配备,达到了相应的一级标准。

学校的场地和器材设备的管理都建立了制度,落实了责任制。

德清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德清县少体校)成立于1986年,是德清县体委直属单位,地址在县体育中心,设有400米田径运动场、综合训练房。

德清县少体校2005年有教练员10人,培训项目有田径、游泳、举重、拳击、摔跤、乒乓球、网球等。每年专业培训在校中小学生100人左右。2005年,培训学生180余人,向市体校输送运动员6人。

德清县少体校的主要任务是挖掘和培养体育苗子,并向上级体育训练单位输送人才。曾向省队及其他训练单位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如褚正勇、耿月婷、邱俞琴、鲍明星等。同时承担德清县参加省、市青少年有关体育比赛的组织工作。

德清县少体校曾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集体。2000年,德清县少体校与德清县体育中心合并。2004年,在武康建造占地面积171亩的新体育中心。

德清县少体校2005年训练网络:

1.传统学校

市游泳传统学校:清溪小学;市田径传统学校:武康小学。

2.学校课余训练布局

田径:全县中小学开展项目;篮球:18所学校;游泳:2所学校;乒乓球:7所学校;棋类:5所学校;举重:2所学校;足球:4所学校。

第二节 卫生

1988年,全县各中小学执行县教委《关于建立学校卫生档案和学生健康体检的通知》精神,系统地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统一使用《中、小学体质健康卡片》。同年,由于学生的患肝炎率呈上升趋势,县教委、县卫生局发出《关于加强学校卫生工作,预防肝炎的紧急通知》,各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严把饮食卫生关,预防肝炎。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方案》和《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的岗位职责》,各学校把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加强保护视力的宣传教育,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教室采光;按卫生要求调整课桌椅高度;指导学生避免长时间用眼,加强文体活动,每天做两次眼保健操;安排学生经常调换课堂座位等。小学各年级都开设了卫生课(每周一课时),卫生课的教师由县教委、县卫生局统一培训后担任。

1989年,德清县制定了《德清县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意见》,各学校进一步健全组织,加强学校对体育卫生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对学校卫生工作尤为重视,为创建国家“农村卫生示范县”,成立了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德清县政协妇幼组赶赴洛舍镇对191名幼儿做健康检查,检查结果向全县作了通报。全县中小学生统一进行大便检查,给粪检为阳性的学生普遍服驱蛔药,农村学生服驱蛔药率在70%以上。同年8月,国家九部委发出了《关于开展“爱牙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县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发动有关专家、口腔卫生工作者撰写宣传资料,搞好咨询服务。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对学生分期分批进行口腔检查。各中小学着重加强对儿童牙病的防治和保健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天天刷牙。

1990年,国家教委、卫生部发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这是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法规,是指导学校卫生的重要依据。各校结合本地实际,对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认真排查薄弱环节,进行整改。县教委组织力量对各校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做好近视眼防治工作的通知》。中小学大力开展“防近”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防近”工作责任到人,防治措施到位,督导评估列项。同年,县卫生防疫站和乡镇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到学校进行学生体格检查,受检人数为20419人,其中中学生10249人,占应检中学生数的92.5%。中学生视力不良者为2398人,占体检人数的23.4;龋齿者为1554人,占体检人数的15.2%;肝脾肿大者为236人,占体检人数的2.3%。受检小学生10170人,占应检小学生数的84.80;龋齿者为4634人,占体检人数的45.6%;视力不良率为6%;肝脾肿大者占体检人数的1.5%。体检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的常见病以视力不良、龋齿为最多见,肝脾肿大也占一定的比例,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同年,县教委在中小学教育目标责任制考评中,提出初中学生近视率应控制在15.1%以下,小学生近视率应控制在9.7%以下。

1992年,学校均配备了兼职和专职保健教师,县教委组织对保健教师进行培训。各校制定实施学校卫生工作计划和卫生检查制度。同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县教委按规定加强了对中小学校园环境的管理。将校园环境建设列入工作计划,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进一步改善学校设施,原有的学校厕所改为蹲坑。

1993年,为加强学生饮食卫生工作,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省教委下发《关于加强学校饮食卫生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学校对学生食用的食品必须检验合格,同时加强对学生食品卫生知识的教育。全县组织检查学校内经营部、食堂等卫生状况,取缔校内不合格小商贩(摊)。

1994—1995年,注重学校食堂卫生工作的管理,要求各校必须建立学校食堂卫生制度,并对师生膳食、炊事员健康检查、食品存放、消毒隔离、灭鼠灭蝇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清溪小学、武康高级中学等10所学校都聘请了有资格证书的厨师。

1996年,全县举办了校医和保健教师培训班。同年9月,初中以上学校开展青春期人口与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教育中的重点是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县建立了卫生评估制度。

1997年,县教委、县卫生局、县总工会、县妇联联合发布文件,规定“儿童入园(所)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5月,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教职员工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7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制定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全县各中小学全面实施。

1998年,德清县制定了《学生综合监测,预防性体检、驱虫收费的标准》.严格对、学生集体使用药品和食品的管理,重申凡学生集体使用的药品,必须报县教委审批。重新制定了学校卫生工作制度。

1999年,德清县实施湖州市教委制定的关于学校卫生工作的评估细则,并对各学校进行检查评估,评估内容为:(1)学校建立爱国卫生组织有计划有落实;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并将体检结果通知家长。(2)学生的常见病和传染病有预防措施。(3)教室的采光度、课桌椅的标准符合有关规定;每天做两次眼保健操。(4)学生视力不良率小学在15%以下,初中在30%以下,高中在40%以下。(5)卫生课有讨划、有教材、有教案。(6)食堂有卫生管理制度,食堂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7)校内无卫生死角;厕所无恶臭,有洗手设施。县教委、县卫生局组织人员对全县各类学校进行检查评、估,对存在问题的学校提出书面整改通知。

2000年,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力度,对新、改、扩建学校校舍在教室采光、照明、卫生条件等方面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根据湖州市学生集体用餐在卫生管理、厨房卫生、生产加工过程卫生、餐饮具卫生四个方面的要求,加强对学校食堂和学生用餐的管理。

2001年,学校在开展搞好环境卫生的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生物和环境保护活动。在湖州市第六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中,德清县雷甸小学、洛舍中心小学两项活动获一等奖,士林小学一项活动获二等奖,6所学校六项活动获三等奖。雷甸小学获优秀组织奖。同年,县教委会同县公安、卫生等部门对学校食堂和学校周边饮食店进行了综合治理。

2002年,各学校积极参与德清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县城的活动。县教育局举办了饮食卫生管理培训班,参加培训者达180人,内容涉及《食品卫生法》、食品污染及预防、食物中毒及其预防、饮食卫生管理量化评分考核办法等。通过专题讲座、分发资料、播放教育片等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同年,逸夫小学、机关幼儿园、德清第一中学、城关镇清溪小学、德清县职业高级中学、城关镇中心小学、德清下业幼儿园、德清中心幼儿园、德清县商供幼儿园、城关镇成校、新市幼儿园等11个单位通过了省、市卫生先进单位的复查。

2003年预防“非典”的非常时期,各校成立了防“非典”领导小组。根据县“非典”办、县教育局文件的要求,各校及时召开会议,传达上级防“非典”工作精神,组织师生学习有关防“非典”知识,全员关注“非典”情况。学校充分利用校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有关防“非典”知识,学生人手一份防“非典”宣传资料,并发布告学生家长书。学校做好学生每天测量体温的工作,开窗通风,勤洗手,控制去公共场所活动等。教室、住校生寝室、食堂(包括餐具)、办公室每天消毒,并贴上“已消毒”标签;厕所每天消毒二至三次。对学校师生中的发热病人和教职工中从“非典”疫区归来人员的情况,每天必须向教育局汇报。严格加强门卫管理,一般不接待外来人员进校。在预防“非典”工作中,各校工作及时、到位,没有出现一例“非典”病例,确保了全县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004年,全面执行湖州市卫生局、教育局关于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信誉度等级评选活动的通知。德清县被评为市A级示范学校食堂的有德清二中食堂、莫干山外国语小学食堂、德清县中心幼儿园食堂、新市中心幼儿园食堂、新市枫洋外国语学校食堂。同年,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开展了儿童疾病检测工作。

2005年,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全县学校实施了大米统一招标和武康建成区学校(园)鲜猪肉配送制度。县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对全县学校的有关分管领导、从业人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和法规培训。同年,全县部分学校有学生感染水痘,学校保健教师及时与县卫生防疫站、县教育局取得了联系,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大面积感染,确保全体学生的健康。

德清县各学校为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01年以来,开展了“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根据“绿色学校”标准及考核办法,至2005年,全县有17所学校被评为省、市“绿色学校”,其中雷甸中心小学、远望幼儿园、德清二中、德清三中、清溪小学、德清一中、德清县机关幼儿园、德清高级中学为省级“绿色学校”,新市小学、新市中心幼儿园、三合中学、下舍中心学校、钟管镇中心学校、新市镇中心小学、上柏中学、高桥中学、新市镇中被评为市级“绿色学校”。

第十章 教研、科研、学会

第一节 教学研究

一、教研组织

1988年,县教研室设在乾元镇县教师进修学校内,中小学教研员共15人,分小学、中学两个组。小学组语文教研员2人,数学教研员2人,幼儿教育教研员1人;中学组分学科设专职教研员,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各科共有10名教研员(音乐、美术是兼职)。教研室主任负责全面工作,中学组设副主任1人,小学组设副主任1人。

为了系统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全县中小学分学科建立了县级教研大组,各大组人员一般为8—12人,由全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大组指导各校教研组的教研工作,协助教研室组织全县性的学科教研活动。

1989年10月,县教研室并入县教师进修学校,称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仍保留县教委教研室牌子,其行政和业务职能不变,中小学教研员的工作职责不变。

1990年,为了便于教研活动,交流教研信息,进一步健全了县、片、校三级教研网,按行政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片。东片为8个乡镇的中小学,由德清三中、新市小学为召集单位;中片为10个乡镇的中小学,由德清一中、清溪小学为召集单位;西片为8个乡镇的中小学,由德清二中、武康小学为召集单位。每片教研组负责人由县教研室确定。

德清县人民政府搬迁至武康镇后,1997年7月,县教研室搬迁到武康镇兴康北路县广播电视大学内。县教研室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分设,县教研室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教研员人数基本不变。

2003年,县教研室搬迁到新建的电大综合楼四楼,教研员人数稍有增加,小学教研员7人(包括幼教教研员1人),中学教研员10人,职教类的教研员1人。继续保持片教研大组的形式。东片为新市、钟管、禹越3个乡镇的学校,以新市镇中、新市小学为召集单位;中片为乾元、雷甸、三合、洛舍、新安5个乡镇的学校,以德清四中、清溪小学为召集单位;西片为武康、莫干山、筏头3个乡镇的学校,以德清二中、逸夫小学为召集单位。

2005年,小学设思品、语文、数学、科学常识、英语、音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9个教研大组,初中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政治、历史与社会、体育、音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10个教研大组,高中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10个教研大组,幼儿园设健康、社会、科学教研大组和语言、艺术、游戏教研大组,职成教设语文、数学、英语、加工制造、旅游、信息技术、综合7个教研大组。根据学科教研大组每两年换届的制度,调整县教研大组成员。

二、教研活动

1988年,德清县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指导下,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中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实验。实验面由原来的1个教学点2个实验班87名学生参与,发展到8个教学点30多个实验班1300多名学生参与。同时,县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德清县初中劳技课讲义》,在全县初中使用。另外,还组织中小学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进行了教材、教法进修。

1989年,组织全县教师认真学习和讨论《九年制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加强起始年级的教研工作。各学校都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专题活动。建立和完善了《教研室岗位职责》,要求各教研员每学期完成听课50节,撰写专题调查材料一份。建立和健全县、片级教研组织,完善教研体制,加强对各片学科教研工作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各科教师备课、教材教法辅导、实验操作培训、学法教法研究讨论会等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学科竞赛。

1990年,加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中小学师资的水平。各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中师、大专学历的函授。抓好《湖州市教学常规要求》的贯彻实施。复式教学常规在三合乡试点并作了调查小结。中学语文、中学化学都制定了《教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中学物理制定了《中学物理实验操作规范》。加强各校教研队伍建设。召开了小学教改经验交流会。抓好高中分流教育试验。对德清二中高三职业班进行教育改革,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编印《中学教研》5期、《小学教研》16期。小学数学方面汇编了《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幼儿教育方面汇编了《幼教各科优秀教案》。

1991年,举行了德清县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学组评出“教坛新秀”14名,小学组评出“教坛新秀”12名。推荐姬慧、唐学忠、孔锦丽、叶伟庆参加市级“教坛新秀”评选。同年,全县举行首届劳技职教成果展览,共收到图片、剪纸、编织、刺绣、小制作、书画等作品3000余件,10所学校获组织奖,41件作品获优秀奖,其中小学18件,中学18件,职高、技校、德清四中职高班5件。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板书比赛,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钢笔字比赛。

1992年,教研工作以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目的。教研室对4所城镇小学进行调查,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10项规定。保证小学生在校时间每天不超过六小时,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学校每学期考试次数规定为两次(期中考、期末考)。滥订、滥编、滥发练习册现象得到控制。县教研室认真开好教学质量分析会和教研成果交流会。

1993年,全县开展第四届中小学教师“教坛新秀”的评比,评出中学“教坛新秀”16名,小学“教坛新秀”23名,幼儿园“教坛新秀”6名。开展县首届中老年教师教学比赛,评出了优秀奖。组织了义务教育新教材的备课活动,初一和小学一年级全面使用新教材。深入开展了“教育质量年”活动。召开了全县音美教师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了钟管小学等7所乡镇小学和钟管北代舍小学重视音美教学和特色教学的经验。举办了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电教、复式教育等骨干教师培训班11期,受训340人次。到1993年12月,全县已有149位幼儿园教师、518位小学教师、28位初中教师获得专业合格证书。

1994年,召开了全县高中教学工作会议,树立教育质量是教学生命所在的思想。德清三中就提高教育质量作了介绍,全县高中学校交流了提高质量的计划。明确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的思路,对高一、高二年级从严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提出了“有一分希望,作十分努力”的口号。高中毕业建立激励机制,以会考促高考,以竞赛促教学。

1995年,县教研室制定了《中小学教育质量考核奖励办法》。在莫干山中学举办了首期德清县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由于活动内容丰富,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技夏令营。德清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1996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把发展高中段教育作为全县教研工作的重点。各级学校确定了“以教学为中心,质量立校”的观念。在教学管理上完善了《初中学科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和《小学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办法》,对普通高中实施了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并对高中段各年级实行了备课、测试、阅卷、评价四个统一。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实行集中考试,力争公正、客观。

1997年,县教研室进一步加强了教研员队伍建设,成立了中共德清县教委教研室支部,并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教研员,通过笔试、口试、考核聘任了2名青年骨干教师分任中学劳技和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试行四级评分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县共有63个教研组开展了艺术教育研究活动,有188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县发表、获奖和交流。积极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和体育达标等活动,举办了中小学生夏令营、科普报告会。同年11月,省、市教委对德清县教研室进行评估验收,验收结果为优秀。

1998年,教研活动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开展了教师说课比赛、论文评比、学科竞赛、教学研究、教学骨干献艺等活动。加强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建设,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县各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抓好学科竞赛,全年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学科竞赛17次,共获全国级奖32个、省级奖12个、市级奖45个。在中小学数学学科、“三小”(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竞赛中,表现尤为突出。

1999年,县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大组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推进、强化素质教育”的主课题,促使教学研究课题化,加强了“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提高45分钟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对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进行电脑培训,举办了中澳电子琴项目培训班、全县体育教师培训班、心理健康培训班等。各校以实现“两高一减”(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中心,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小学生素质评定办法》,修订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办法》。

2000年,县教研室建立了教研总课题《研究学习规律,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途径》,各教研员分别负责20项子课题的研究,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作业反馈、测试、请教师座谈、共同探讨等方式,该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极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引进课堂,通过观摩、评比等方法,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局面。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有效的监控,监测注重联系实际,重视综合各科知识和测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中小学抓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各校广泛地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2001年3月,全省中小学“减负增效”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德清县召开。5月,德清县承办省教学过程科研化现场研讨会,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德清分会,并对全县5000名师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从2001学年开始,全县小学五年级普遍开设英语课。暑假期间,县教研室对新上岗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培训。县教研室组织有关教师参加新教材备课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互相交流等活动。湖州市研究性学习课现场会在德清一中召开。

2002年,全县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初中教学和小学教学进行了精品课展示,让县内优秀教师上研究课、示范课,请省内专家点评和做讲座,通过教师和专家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组织湖州市及德清县优秀教师巡回送教,本县的优秀教师还去安吉、长兴、湖州中送教。全县幼儿教育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试点实施为切人口,进行幼儿开放式教学活动的探讨。对有全日制学生的成职教类学校进行了教学常规的检查,完善了成职教学校的教学管理。

2003年,中、小学教研员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通识和学科培训,完成了对新课标的解读。教研员对新课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做到不培训者不上岗。小学监测采用语、数、英、常识、音、美、劳一份试卷一次检测的办法。一年来,邀请省功勋教师、省特级教师15人来德清讲学和作教学展示。同年,评出首届德清县中学小学、幼职教“教学新苗”一等奖25名,二等奖50名,三等奖93名。

2004年,开展了德清县中小学、幼职教第二届“教学新苗”和县第八届“教坛新秀”、第五届“教学中坚”的评比二工作,评出县“教坛新秀”56名,“教学中坚”25名,“教学新苗”204名。全县开展初中、小学和幼教等各学科新课程精品展示活动12次,县优秀教师上研究课、示范课,请省内专家点评和做讲座。高中段学校进行了“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和“高中青年教师情况调研”两个专项调研工作,各教研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调研报告。教研室对10所中小学进行新课程专项调研,通过调研总结经验、整改问题,改进教学方法。逸夫小学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2005年,开展德清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的创建工作和评比活动,推行新的教研模式,做好校本教研的指导工作。开展第一批德清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评选活动,并推选第二批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首批德清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为新市完小、德清二中、武康幼儿园、机关幼儿园、德清四中、乾元中学、华盛达外语学校、清溪小学、雷甸小学、士林小学,其中新市完小、德清二中、武康幼儿园、机关幼儿园被评为湖州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武康幼儿园被推荐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全县评出“教学新苗”159人。在师徒结对活动中,全县评出优秀对子56对。全县高中物理精品课展示活动在德清一中举行,高中数学精品课展示活动在德清高级中学举行。在逸夫小学,全县有6位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教学展示。

德清县教学工作中,获市级先进个人及荣誉称号的教师名单如下:

1.湖州市“学科带头人”

褚林根(德清一中)邱林甫(德清高中王建民(德清一中)

王延光(德清高中)姬慧(德清高中)

2.湖州市“教学明星”

(1)首届

姬慧(武康高中)赵建立(德清四中)

(2)第二届

王延光(德清高中)王建民(德清一中)钟振华(德清一中)

骆霞琴(德清二中)姚荣林(士林小学)徐敏(逸夫小学)

陈加元(德清职高)

(3)第三届

褚林根(德清一中)朱晓华(德清高中)金毅(雷甸中学)

3.湖州市“教坛新秀”

(1)第一届(1985年)

贾连珍(莫干山乡劳岭小学)唐学忠(德清三中)王建民(德清一中)

戚梅芳(下舍中心小学)

(2)第二(1989年)

邱林市(德清一中)亓建胜(德清一中)姚荣林(士林中心小学)

嵇振勇(德清高中)张志鸣(德清三中)叶莉囡(德清三中)

工建民(德清一中)周强铭(德清三中)任桂荣(城关一小)

孔锦丽(新市小学)沈爱菁(德清一中)冷占英(德清一中)

陈正治(德清三中)戴建成(城关一小)张锡根(城关一小)

(3)第二届(1991年)

唐学忠(德清三中)姬慧(德清一中)孔锦丽(高林中心小学)

叶伟庆(新市小学)

(4)第四届(1994年)

沈红宇(德清一中)翁寒列(城关)沈建英(城关一小)

陈水红(城关一小)黄伟玲(中心幼儿园)

(5)第五届(1997年)

褚林根(德清一中)夏晓根(德清一中)沈林伟(上柏小学)

赵水囡(清溪小学)叶伟庆(德清高中)王珏心(机关幼儿园)

(6)第六届(2000年)

中学

曹根荣(德清高中)周晓萍(德清二中)范岚冰(德清一中)

朱晓华(德清高中)姚如宏(德清二中)施金凤(德清高中)

陈琛琛(德清高中)费惠芳(华盛达中学)蒋蕊芝(德清高中)

谢卫勇(德清高中)姚红英(德清高中)周贤山(德清一中)

陆国民(德清高中)嵇永忠(德清二中)夏晓根(德清一中)

潘强(德清一中)沈爱平(德清二中)叶淑民(德清二中)

朱根荣(士林中学)叶伟庆(德清高中)王忠宇(筏头中学)

余建平(德清高中)周事强(德清二中)朱朝晖(华盛达外语学校)

小学

沈耀森(清溪小学)沈志伟(逸夫小学)杨丽红(清溪小学)

陈云(三桥小学)周宏亮(清溪小学)孙志梅(逸夫小学)

陈岚(新市小学)

幼儿园

潘海燕(机关幼儿园)张建芬(武康幼儿园)

(7)第七届(2004年)

中学语文姚芳(德清高中)张琴英(华盛达外语学校)徐海明(德清三中)

中学数学:洪学娟(德清一中)陈孟杰(雷甸中学)

中学英语:陈小琴(德清高中)

中学政治台:陈勇(德清四中)

中学历地(社会):佘琳(德清高中)

中学理化:施国芳(德清高中)姜伟(德清高中)

小学语文:姚文忠(逸夫小学)张玲(清溪小学)

小学数学:陈宏伟(上柏小学)姚水明(新市小学)

小学艺术(美、音):孙慧惠(逸夫小学)

职成教:张丽琴(职业中专)李振莲(职业中专)

幼教:王映(机关幼儿园)钱晓娴(新市幼儿园)4.湖州市教学能手

(1)第一届

褚林根(德清一中)夏晓根(德清一中)曹根荣(德清高中)

沈凤佳(逸夫小学)赵水囡(清溪小学)沈林伟(上柏小学)

汪银仙(秋山小学)沈景梅(清溪小学)宋生来(清溪小学)

周武杰(德清职高)史宇平(成教中心)沈红宇(武康成校)

(2)第二届

范岚冰(德清一中)金毅(雷甸中学)朱晓华(德清高中)

姚如宏(三桥中学)蒋蕊芝(德清高中)谢卫勇(德清高中)

姚红英(德清高中)陆国民(德清高中)姚晓明(德清一中)

潘强(德清一中)骆霞琴(德清高中)朱根荣(勾里中心)

余建平(德清高中)叶伟庆(德清高中)朱朝晖(华盛达外语学校)

倪晓琴(逸夫小学)姚坤炎(新市完小)孙志梅(逸夫小学)

吴国民(职业中专)陈玲玲(武康成教)王钰心(机关幼儿园)

张建芬(武康幼儿园)

第二节 教育科研

一、发展概况

德清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是德清县教育委员会教科室。1991年7月,县教委建立教科室,教科室主任由教研室主任兼任,教科室未设专职人员,教育科研工作由各科教研员兼管。1997年10月,成立德清县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室副主任唐天民兼所长,教科所与教研室合署办公。1999年7月,教科所独立办公,配专职教科人员两名,所长嵇瑞芳。1999年11月,更名为德清县教育科学研究所,是德清县教育局的一个事业科室,办公地点在县电大综合楼二楼。至2005年12月,教科所专职人员增至4人,所长厉正孚。自1997年以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教育科研网络建设,有60余所学校建有学校教科室,任命学校教科室主任,具体管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学校内部科研档案,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制订学校科研发展规划,组织省、市、县各类课题研究活动。

1996年,县教育科研课题组的《新形势下深化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和德清三中的《加强对在校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获省三等奖,县教师进修学校许巍老师的《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自然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获市教科二等奖。莫干山初级中学和逸夫小学被评为市教科先进集体。为了加强对教科工作的领导,各校纷纷建立、健全教科组织,清溪小学、逸夫小学还建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教科室。

1997年,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逸夫小学的《开展行为规范达标活动的实验与研究》获省等奖,《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获市二等奖,逸夫小学还被评为省教科先进集体。全县承担了2项全国科研课题(分别由清溪小学、逸夫小学承担)2项省级课题(分别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研室承担),8项市级课题,66项县级课题,开展课题研究的学校已有72所。

1998年认全县承担了1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子课题(分别由县教研室、清溪小学、逸夫小学承担),11项省级课题,11项市级课题。其中普通中小学承担的省、市级课题共23项,承担研究的学校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26.1%。全县各中小学承担县级课题63项,承担研究的学校占全县总数的74.6%。县教科所组织19971998年县级教科成果评比,评出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

1999年,聘请了18名既有教育教学理论又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科研骨干为县兼职教科员,成立了德清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学校也建立了教育科研组织,并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各学校共承担县级课题40项、市级课题10项、省级课题7项、国家级课题3项,其中莫干山小学的《少先队社社会活动的组织与实践》获1998年度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等奖。逸夫小学、莫山小学被评为市级(1997—1998)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德清高级中学被命名为市级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

2000年,德清县教委荣获“1999年度省重视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逸夫小学、清溪小学被湖州市教委命名为市级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德清一中荣获“1999年度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嵇瑞芳和德清高级中学施剑儒荣获“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德清一中的省级课题《高中选修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获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德清高级中学的省级课题《面向21世纪的中学德育研究》获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县教科所的《减负增效调杳报告》和逸夫小学的《常识课课型研究》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同年4月,县教科所组织邀请关专家对、1999年度县级各类课题进行了鉴定和评比,评、出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等奖21项。同年还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4项,市级课题20余项。县级课题立项84项,编写出版《德清教育》2期。组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科研骨干参加省级培训40余人次,组织全县各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参加省级培训100余人次。

2001年,教科所承担的《构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县机关幼儿园承担的《城镇幼儿玩沙游戏的实验研究》和德清高级中学承担的《高中物理课堂‘学与教’新模式探究》,均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德清一中原获省一等奖的省级课题《普通高中选修课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又获省“九五”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雷甸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验的先进经验在《光明日报》头版作了报道。市级规划课题获奖26项,教育学会学术系列课题结题(论文)获国家级奖38项,省级奖158项。省级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模式实验方案》在杭州通过专家论证。德清一中的《普通高中选修课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成果在全市高中学校推广,机关幼儿园的《示范幼儿园科研科学化管理》在全市幼儿园推广。机关幼儿园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武康中心学校、武康幼儿园被命名为省活动课程研究会实验学校。

2002年,全县呈现出良好的教科研局面,省级课题结题6项,市级课题结题19项。2项(《农村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在农业气象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荣获省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17项获市优秀科研成果奖。县级课题研究质量明显提高,完成县级课题研究结题7()项,评出一等奖15项,二奖24项,等奖31项。县机关幼儿园《城镇幼儿玩沙游戏的实验研究》在全市3县4区50余所省(市)示范性幼儿园(含上等级幼儿园)中推广。德清一中承办了全市研究性学习现场会。武康幼儿园成为华东地区第二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德清一中、德清二中、逸夫小学、机关幼儿园被省教科院命名为省教科研百强学校。

2003年,全县教育科研的氛围越来越浓,教育科研的层次步步提升。德清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德清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理与研究》两个课题均荣获国家教育部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农业气象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索养的研究》和《小学常识课课型与教法研究》课题均获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农村初中学生认知特点与语文学科策略研究》和《在农业气象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索养的研究》三项科研成果在全县学校内推广。教育科研园地进一步繁荣,全年编印《德清教育科学》6期。以科研培养教师取得成果,省级“教改之星”评选中不有3人获奖,其中1人获金奖,市市级“教改之星”评选中有4人获奖。德清一中、洛舍中心学校,雷甸小学、、德清二中4所学校用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在省教育学会召开的“适应时代要求,创建特色学校”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2001年,新市完全小学和武康幼儿园通过市验收,被确定为湖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钟管中心学校、高桥中学、新市中心小学和勾里中心学校被确定为县级教科研实验基地。武康镇成校的研究课题《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导航式”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县机关幼儿园的研究课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干预与小班幼儿参与面的实践与研究》荣获上海市教科院组织的“黄浦杯”长二角教育发展优秀科研论文一等奖。顺利地完成1与德清县融入杭州都市圈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和《德清县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情况》两项调研报告。全县开发校本课程12种。教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有9项省、市优秀科研成果在全县推广。

2005年,全县省、市规划课题结题35项。《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荣获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构建探究性学习整体推进新模式》荣获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利用本土资源区域性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荣获2004年度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获2004年度湖州市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25项;获2004年度湖州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等奖3项。县级课题研究结题91项。清溪小学、逸夫小学、机关幼儿园、新市镇完全小学、武康幼儿园、德清高级中学等6所学校通过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复查验收。中利达外国语学校、中心幼儿园、实验学校、英溪小学通过验收,被确定为县级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全县有6项省、市获奖的优秀科研成果在县内进行推广。成功举办省市级《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推广研讨会,该成果在2005年《上海教育科研》第七期上发表。德清县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在湖州市教育科研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

二、课题研究

三、成果介绍

1988—2005年,德清县获省级奖的部分重大教育科研成果介绍如下。

1.《构建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本课题是德清县进行区域性教育改革实验的一项省级规划课题,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2001年4月19日,在杭州举行了由来自省教委、浙江大学教育系、省教科院、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参加的课题立项论证会。实验一年后,于2002年5月又被省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确定为省级规划重点课题。2004年5月完成课题研究。成果获湖州州市2004年度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4月19日至2()日,由湖州市教育局主办,德清县教育局承办,在武康隆重举行成果推介会议,省、市、县领导以及湖州市全市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到会,成果在全省推广。本课题研究内容为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特点、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改革、评价体系、布局调整、技术装备、资源利用、师资培养、班子建设、德育工作、校本课程等,通过研究构建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课题实施策略:一是县教育局提供人事、财物、评估的支持系统。具体策略为:(1)人事制度政策实行聘任制并向聘用制转变;(2)加大全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3)建立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评估体系;(4)加强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培训。二是学校内部构建九年一贯制管理模式。具体策略为:(1)搭建一体化管理网络;(2)健全系列化管理制度;(3)实行“二段小循环”教育格局;(4)学科内容一体化考虑;(5)合理利用教育资源;(6)引进和培养教师人才;(7)一体化的德育;(8)校本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建设。课题理论成果:构建了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形成“理念先行、行政引领、班子精干、三段循环、教学一体、资源共享、德育领先、制度系列”办学新格局。

2.《利用孟郊故里人文和自然资源区域性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再实践研究》

本课题是德清县教育局2005年为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县域范围内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针对全县可用社会、自然等教育资源以及基层中小学校自身办学条件而建立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以“校本课程特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开发一批具有本地人文、自然等特点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培养,校本课程建设理论”为研究内容。在对全县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系统总结利用本地可用人文、自然等资源,区域性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在实践中探索校本课程的概念、特点、呈现形式、资源分类、操作程序、师资培训途径等问题。本课题研究以形成性研究为主,实证性研究为辅。课题提出“建立组织、精心策划、注重培训、开发利用、形成特色、总结反思”24字区域性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本研究有力推动了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县内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同时也提高了本县教师的专业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本成果已获2004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目前为浙江省重点规划课题,仍在继续研究之中。

3.《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导航式”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导航式”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是武康成校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果,于2004年3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为成教事业主体的乡镇成校,应该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决策型、管理型、经营型、操作型等人才的教学实体。学校要因地制宜,在办好主体专业——学历班的基础上,抓好其他各种各样培训下作,形成不拘一格的培养人才的格局。

乡镇成校最大的特点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学、实验、推广、服务和经营”一条龙。其培养人才的特点是实用性和针对性。其培养力法一般以学校自办实习基地为主阵地,以校外实验基地和联系点上的示范户、专业户、重点户为结合点,并主动联系农委、科委、农技推广站,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项日、统一实施。从1992年起的《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的实验与推广》到《早园竹多年覆盖衰败林地的复苏改造》冉到《绿色早园笋的开发及产业化》的一系列项目实施,充分体现了”实验、推广、培训、服务”一条龙的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的特征。为了推广早园竹早出笋高产量技术,确定了有一定科技意识的农户27户进行推广试验,对农户进行栽培技术培训,以不范户带动周围群众。“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在全县乃至周边县市推广应用,应用面积从1992年的0.22亩发展到目前2.8万余亩,促使德清县每年早园竹收入增加1.5亿元以上。乡镇成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教学实体,又是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充分发挥了学校的综合服务功能。武康成校经过十儿年艰苦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

第三节 教育学会

德清县教育学会是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各级各类学校自愿参加的群众团体。团体接受县教育局、县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是湖州市教育学会的下属组织。团体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倡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编辑出版学术书刊、教育科学研究资料和学会简报;对德清县教育政策和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咨询活动,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服务;开展对会员的冉教育,普及教育科研知识,传播先进教育科学理论,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表彰、奖励在科研工作、教育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教育工作者;加强与各兄弟学会的横向联系。

德清县教育学会于1986年1月11日成立,至2005年换届44次,每次都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

为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和教学工作研究,使学会的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1990年6月开始成立专业分会,至2005年共有专业分会6个。

学会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举办教育科研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召开各专业学术研讨会,发动会员撰写教育学术论文,承担市、省、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等。学会1991年以前编印了《德清教育学会会讯》20余期。1991年7月,创办刊物《德清教育》。《德清教育》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办刊方针,力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学术阵地,反映教育科研成果,传播教育科学信息,普及教育科学知识,特别突出反映德清县各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展情况。一般清况下《德清教育》每年出版2期,从创刊至2005年,共出版18期。1992年,学会组织编写的《德清——我的家乡》、《劳动技术》作为乡土教材在全县小学、初中使用,1998年8月进行了修订,一直使用到2003年。

德清县教育学会于2002年6月举办了德清县假日活动中心,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假日活动。其开办宗旨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组织青少年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挖掘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特长,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县假日活动中心是民办性质的教育培训机构,首任主任嵇瑞芳,2002年11月由厉正孚任主任。至2005年,在全县中小学校共设立38个假日活动基地,每年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假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德清县教育学会在加强教育研究,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得到了省、市教育学会和县民政局的肯定。1990年,县教育学会被湖州市教育学会评为市级先进学会。2000—2002年和2003—2004年连续两次被浙江省教育学会评为浙江省教育学会先进集体。

第十一章 教师队伍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教师是办好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同时,各级政府与行政部门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使教师在政治、生活待遇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德清县根据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争创省教育强县、普及高中教育等工作的需要,不断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在在编民办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代课教师中招收公办教师,向外地引进教师,公开向社会招聘教师等形式,逐步解决了师资供需矛盾,确保了全县教育事业有序发展。

1988年,全县共有小学教师1211人,初中教师645人,高中教师128人。

1989年,为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从中小学民办教师中招收公办教师26人。

1990年,全县有民办教师177人。为优化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思想政治表现好、教学(工作)成绩优良的优秀民办教师中录用公办教师21名。

1991年,县教委严格控制教师外流,鼓励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并增加师范生代培名额。在农村代课教师不可能全部清退的情况下,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完备手续,予以控制。湖州市分配给本县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指标10名。

1992年,全县普通中小学共有专任教师1736人。小学在编专任教师1054人,学历合格者682人,占64.7%。初中在编专任教师562人,学历合格者344人,占61.2%。高中在编专任教师120人,学历合格者63人,占52.5%。

1993年,本县与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等院校联系,引进了6名大学生;与湖南省零陵地区人才市场洽谈,经面试引进了10名教师;与友好县市湖南省冷水滩市联系,冷水滩市派32名教师来德清县支教三年;另外还向社会公开招聘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同志补充到乡镇中学任教。同时推荐了5名具有合格学历的代课教师通过一定形式转为公办教师。

1994年,中小学处于入学高峰期,师资力量紧缺,县教委通过各地人才市场和友好县市,引进外地教师18名,并妥善安排来自“三线厂”的教师33人。同时推荐具有合格学历的代课教师考核转正。是年,有109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其中省指标29人,市、县指标80人),至此,全县民办教师已全部转为公办教师。

1995年,认真落实《德清县关于中小学招聘教师管理办法》,从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中择优招收公办教师62名,并通过人才交流,从外省引进农村合格初中教师82名(含“三线厂”教师10名)。

1996年,高、中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151人(其中本科5人,专科63人,中师83人),从陕西、湖南、江西等地引进本、专科毕业生50人,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教师27人,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7人,招收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30人,“双招生”转干9人,总计全年新增教师274人。

1997年,增加教职工189名,其中毕业生分配本科学历24人、专科学历63人、中专学历96人,从陕西、宁夏等地引进本、专科毕业生23人,招收有实践经验青年教师62人,向社会招收工勤人员16人(含湖幼师7人)。全县教职工达3003人,其中小学1549人,中学1381人,乡镇成校73人。

1998年,全县教育系统增加教师132人,其中毕业生分配124人(含从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院校引进的本科毕业生8人);增加事业编制职工10人。全县教职工共3056人,其中小学1602人,中学1397人,编制单列成校57人。

1999年,教师队伍建设以深化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和教师职称量化评审为契机,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县增加教师133人,增加事业编制职工36人。全县教职工共3225人,其中教师3010人,职工215人。同年,全县还妥善做好了中小学代课教师清退工作,使中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基本达到了省教育强县的要求。

2000年,增加教师167人。全县教职工共3390人,其中教师3177人,职工213人。

2001年,初中处于生源高峰期,按编制标准初中缺编教职工较多,其中缺编专任教师295人。县教育局积极采取措施:选拔适应中学教学的优秀中青年小学教师到农村初中任教;积极用合格学历毕业生充实初中教师队伍,经考验合格的大专以上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24人充实到乡(镇)中学任教;引进省外师范类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从江西井冈山师范学院、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宜春学院经面试签约引进师资105人;积极鼓励各学校充分挖掘潜力,鼓励在岗任职教师超课时任课。通过以上措施,基本缓解了初中师资的供需矛盾。

2002年,继续加大师资引进的工作力度,先后去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长春学院、吉林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重庆人才交流市场、浙江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等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招聘本科毕业的师范类毕业生。同时,还公开招聘了42名大专以上学历的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和40名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

2003年,是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最高峰的一年。全县扩招63个高中班,需新增高中段教师176名。在充分挖掘系统内部潜力的同时,加大了师资引进力度,通过从吉林师范大学等外省高等院校引进和公开招考非师范类教师等途径,全县共引进大专及以上毕业生262名(本科学历176人,专科学历86人)其中高中段165人,初中段74人,小学23人。另外还公开招聘录用2名校医。

2004年,积极配合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畅通人才“绿色通道”,根据各校教职工需要情况,认真做好大专及以上师范类毕业生的引进工作。通过择优录用、双向选择的途径,全县共招聘245名毕业生(外省籍20人)充实到教师队伍,其中高中段89人,初中段70人,小学、幼儿园段86人,为德清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师资保证。

2005年,全县教职工总数为3927人,其中教师3730人,职工197人。新录用高等院校毕业生105人(其中本科82人,专科23人,非师范类17人),有43人进入高中任教,23人到初中任教,39人到小学和幼儿园任教。

第二节 师资管理

1988年,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根据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提出的六条道德准则,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德清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6个方面37条。同时,开展了第二届中、小学“教坛新秀”评选活动,评出县级“教坛新秀”84名,确定18人为市级“教坛新秀”推荐对象。进一步搞好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逐步实行定岗定编。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教师调配制度。县教委拟定优惠政策,鼓励人才流向农村,支援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9年,全县实施学校编制配备标准。

1990年,规范对教师的管理,县教委作出了《关于我县教职工调动的几点规定》,包括调往县外以及从县外调入的规定、本县教育系统内调动的规定、调外系统的规定等,共12条。

1991年,做好教师定编定员工作,逐步调整代课教师的比例,健全教师聘任、调动、分配等各项制度,并制定了德清县稳定教师队伍等9项规定。

1992年,全县建立和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和上等级学校评定奖励制度,以及义务教育质量考核奖励办法,确保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严格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县建立了教师考核办公室,各校都制定了教师岗位职责和考评条件。组织工作未满一年的中师生、高师生参加继续教育。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改,通过开展教研活动、上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文化业务进修,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核的脱产、业余辅导,164名小学教师、12名初中教师取得了专业合格证书。

1993加强教师队伍干部建设,分批组织乡镇教委和学校的领导学习理论、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对不称职的个别校级领导进行了调整。举办各类教师培训班10期,受训教师300人次。125位中小学幼儿教师取得专业合格证书。完成了第四届“教坛新秀”的评比工作。

1994年,健全教师管理法规,建立健全教师的政治、业务考核和任教资格证书制度。大力提倡发扬“奉献、敬业”精神,要求教师做到“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全县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74%,初中达到76%,高中达到61%。同年,全县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实行双向选择。由教委组织召开中小学校长和毕业生参加的双向选择会议,县教委公布分解到学校的毕业生指标和学科,然后由校长直接同毕业生见面,在校长与毕业生意见一致的基础上,双方填好《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表》,由校长当场将选择表交教委人事科,然后开具介绍信。对未被学校选择的毕业生由县教委人事科统一分配。

1995年,在教师队伍中合理使用编制,理顺关系,对本县事业编制的教职下的借用作了具体的规定,原则上不得借出系统和借出县。全县教职工开展了“学习孔繁森,树立新形象,争当好教师”的教育活动。全年举办各种学历、非学历培训17期。

1996年,县教委对教职工借用、调动、毕业生分配、教师人才的交流、教职工进修培训等五个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县教委成立了教师调动考核小组,对要求调人县属学校的教师,进行资审、听课、考评,以体现人事工作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建立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人事联络员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学陶、师陶、敬业、乐业”、“争当名校长、名教师”活动。通过“学、比、树、评”活动,评出县级首届“教育明星”10名(沈有耿、邱林甫、赵建立、姚秀琴、郦美清、王延光、邵振华、季桂英、殷国良、姚荣林),“教学中坚”和“教坛新秀”76名。《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分别报道了德清县师德教育的经验和成效。通过培训、自考、函授等各种途径,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高中71.2%,初中88.6%,小学71.9%。教师中有高级职称者达65人,有中级职称者达951人。根据省、市贯彻《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的实施意见,全县有2300多名在职教师和其他教育教学人员领取了《教师资格证书》。

1997年,全县开展了师德教育和行风建设活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县教委编写印发了《星汉灿烂映教坛——记德清县首届教育明星》宣传小册子,全县3000多名教职工人手一册。同时开展了“校长形象”和“教师形象”大讨论,并评出县级“师德标兵”30人,市级“师德标兵”13人,评出县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100多名。全年共举办教导主任、小学各科骨干教师、小学校长和中小学新教师培训班12期,参加者达600余人。

1998年,在全县中小学试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聘任教职工2890人,试聘20人,待聘20人,激发了校长和教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德清县试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的有关经验,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不断增加,有高级职称者达85人,有中级职称者达1014人。全县评选出“教坛新秀”38人,“教学中坚”26人,评出第二届县“教育明星”10人(王悦娟、夏钰明、宋鹏观、施剑儒、唐学忠、朱武、周云水、马达仁、孙明华、金文雅)。德清高级中学邱林甫老师被评为省中学特级教师。

1999年,教育系统开展“爱心献岗位,迎接新世纪”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益求精、优质高效、诚实守信、办事公道、艰苦创业、勇于开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各校按照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县委宣传部、县教委组织了“爱心献岗位”十佳标兵、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在全县成职教学校中评选了首届成职教类“教坛新秀”、“教育中坚”。

2000年,县教委进行了人事代理制和县属学校结构工资制的探索与改革。人事代理制方面,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新进入教育系统的各类人员均实行人事代理,而且与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只是聘约关系,并由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签证。分配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招聘的职工和外县市调入人员等220人办理了人事代理手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4.55%、96.1%和77.2%;小学、初中已取得高学历以及正在进修高学历教师比例分别为59.8%和45.5%。全县有高级职务教师120人,中级职务教师1144人。县教研室周吾仁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2001年,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健全学校管理各项制度,举办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用教师身边的典型,激励教师敬业爱岗、奉献教育事业。开展“共产党员风采”演讲比赛。全年共举办师德专题报告会133场次,撰写心得体会3000余篇,教师家访36118人次。评选出省级以上各类先进教师(工作者)6人,县、市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108人。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新进教师人事代理制和职称评审量化考核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职务评聘分离。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职务量化评审与考评结合的改革。当年新获中、高级教师资格的169人中有20人未被聘任。同年,实施教职工编制配备新标准。

2002年,以“爱生爱岗、为人师表”为主题,结合“深怀爱民爱生之心,多办利民利生之事”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全县3000多名教师开展走访5万多名学生家庭,“听真话、讲诚信”,虚心接受家长意见,反思教育方法活动。全县组织20名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乡村、偏远地区进行巡回讲学、送教下乡。德清一中冷占英老师作为第四批援疆干部赴新疆和田地区二中支教。德清高级中学王延光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县教育局通过考评,新聘和续聘校长35名,调离了6名校长。在第五轮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中,全县共试聘教职工81人,对部分在编不在岗的教职工分别作了相应的归队调整。县教育局下发了《德清县民办学校公办教职工管理暂行办法》,稳定了教师队伍。

2003年,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对有关内容作了适当调整。根据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实施方案,全县共有165名教职工实行了校际交流,教职工流动面占教职工总数的4.5%。全县办理终止合同、辞职和自动离职相关手续的教师有30多名。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使管人与管事既紧密结合又合理制约,制定实施《德清县教育局关于贯彻县委调整干部管理权限的实施意见》。是年,首次举办了“校长论坛”,共收到管理经验谈和论文59篇,有3人获一等奖,8人获二等奖,10人获三等奖,其中有11人在校长、书记暑假集中培训班上作了大会交流发言,相关文章在《德清教育》上刊登。新任校长开展了“新老校长拜师学艺结对”活动,签订了师徒协议,明确了双方工作职责。有23位校长、幼儿园园长组成了德清县校长研修班,由师训干训科聘任专家定期培训,加快了校长队伍建设,推进了“名校长工程”。

2004年,县政府批转了县教育局《关于推进学校人事制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有计划地推进“人才战略”。按照“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目标管理、持证签约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采取逐级聘任方法,教职工“双聘”制得到了落实。全县共有有143名教职工实行了校际交流,教职工流动面占教职工总数的3.6%。清退临时代课教师211人。推行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同年,制定了《《2004—2007年德清县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修订和完善了《德清县“名师名校长工程”实施意见》。邱林甫、顾生荣、朱金彪被评为湖州市首批名校长,唐学忠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陆国民等6位教师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39名教师被评为湖州市首批名教师。

2005年,德清县主动搭建与杭州名校名师合作交流的平台,上半年选派了8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赴杭州上城区、下城区名校上挂锻炼。执行《幼儿园骨干教师上挂下派实施意见》,全年共有90多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分6批上挂下派锻炼。积极做好支援边远、欠发达地区教育工作,选派了丁卫耿、李丹2位教师到本省江山县支教,叶新龙老师作为第五批援疆干部赴新疆和田五中支教。设立“农村长期任教奉献奖”,实施了《德清县“农村长期任教奉献奖”评选办法》,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中小学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德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对全县489名非公办幼儿园教师进行了统一摸底考核,为颁发上岗证书、聘用教师、分类培训提供了依据,优化调整了师资队伍。

第三节 教师职务评审

1987年,德清县教育系统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县教委成立了职务评审委员会和职称改革办公室。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下设学科评审小组。中学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化、史地、音体美等8个评审小组,小学设语文、数学、综合等3个评审小组,另设幼儿组、成教组。各校相应建立了学校评审小组。教师职务评审严格按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根据教师个人申报,通过教师民主评议、校评审组评定,报上级评委会评审,经批准后公布任职资格。首批教师职务评审在1987年下半年起到1988年底完成,评出初级职称1641人,中级职称444人,高级职称33人。

1989年,为做到教师职务评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健全教师年度考核制度和考绩档案,考核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并汇入本人业务考核档案。

1990年,根据省、市职改领导小组的要求,从1990年9月起,对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依据《考核评分标准》全面开展了考核工作。教师按《考核评分标准》的规定,结合学年度工作总结,学校评审组对受聘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首次年度考核。通过考核,评出受聘人员的等第,并将考核材料和考核结果及时整理归档,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续聘、晋升、奖惩的依据。

1999年下半年,为不断深化教师职务评审制度的改革,使评审工作更趋合理、准确、科学,以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在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工作中,采用量化计分办法,以量化计分项目总分为评定的主要依据。

2000年,对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工作也采取了量化计分办法。这一措施在引导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001年,教师职务评审进一步深化改革,初级职务评审实施“以考代评”,使职务评审工作更加公正。同年,德清县贯彻湖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对教育系统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对独立与分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按所聘任的岗位确定],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过渡,按需设岗,择优用人,实行聘约管理。教师职务评审工作每年开展一次,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到2005年底,全县共评出初级职称7075人,中级职称2965人,高级职称404人。

第四节 教师资格认定

1996年,德清县教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并依据省教委关于《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的实施意见,开展了教师资格过渡工作,有2300多名在职教师和其他教育教学人员领取了《教师资格证书》,其中在职教师1595名。

2002年,为进一步坚持依法治教、依法管理,促使教师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严格把住教师队伍人口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拓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途径,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养体系和高质量的教师预备队伍,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通知,进行了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县教育局成立了县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对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评议、审查。

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后,只有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方能被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聘任为教师,具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首次教师资格认定的工作对象是1991年1月1日后补充到各级各类学校(含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师队伍中的在编正式人员,以及1993年12月31日以前任教的在教师资格过渡中暂缓过渡的在编正式人员(在职师范类、在职非师范类),户籍在本县的其他符合申请条件人员(其他师范类,其他非师范类)。对、申请人的要求:(1)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2)在职师范类人员只需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并达到相应等级。(3)在职非师范类人员应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教育学、心理学补修和考试,以及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考察。(4)其他师范类人员应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和体检,其中在就读期间未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者应参加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其他非师范类人员应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教育学、心理学补修和考试,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和体检。

县教育局为切实做好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培训点,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在操作过程中,严格对照条件,坚持标准,使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顺利进行。

2003年,在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部结束,首次面向衬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到2005年,全县已认定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共1787人。

第五节 教师待遇

一、工资待遇

1987年,德清县教育系统根据浙汀省转发的《国务院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从1987年10月起,将中小学和幼儿园在编教师现行的各级工资标准提高10%。1988年,全县中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为96元。

1993年,根据国发[1993]79号文件,从1993年10月1日起,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工资制度的改革。针对教师工作岗位特点,对学校中的教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津贴两部分。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是工资构成中的固定部分和体现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津贴是工资构成中的活的部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量和质量挂钩,占教师基本工资总额的30%。对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职务工资;学校中的工勤人员分为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分别实行技术等级工资制利和等级工资制。在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中,还建立教职工三种正常增加工资的途径1凡年度考核合格的,每两年晋升一个工资档次。2教师职称、管理人员职务、技术工人技术等级晋升时、相应增加资。3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指数变动情况,定期调整工资标准。

1993年到2003年7月,根据1993年工资改革确定的工资制度及以后的调整工资标准相关文件,先后在1997年7月、1999年7月、2001年1月、2001年1()月、2003年7月,五次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工资水平。单是从2003年7月起,根据浙政办发[2003]9()号文件,全县在职的3848名教师月增加工资总额就达201259.6元,人均增1加工资523元。

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国发[2001]14号文件,从2001年起,教师只要上一学年考核称职,都可享受到年终一次性奖金,奖金标准为当年12月份本人的基本工资。从2003年起,奖金标准中又增加了职务岗位津贴、县定补贴、保留津贴和生活补贴。2003年1月起,全县教师每人新增生活补贴160元。2004年1月起,又通过增拨事业经费的办法,教师每人每月新增生活补贴90元。

在逐步提高在职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也重视离退休教师生活待遇的改善。根据湖人薪[1993]15号文件从1993年6月1日起,凡在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学校连续工作满30年,并且从事教育工作满15年以上,退休时可按其基本工资的100%发给退休费,已退休未能享受的给予补足。1994年7月《湖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若干补充规定》把“师德优良、工作勤恳、成绩突出”的女教师连续工作时间放宽到25年。1993年工改后的五次大幅度调整工资标准时都相应提高了离退休教师的离退休费。2003年1月起,全县离退休教师每人每月新增生活补贴160元。2004年1月起,又通过增拨事业经费的办法,将原先的生活补贴增加到每人每月225元。

二、福利待遇

1984年以来,新建教师住房2.76万平方米,按全县公办教职工2393人计算,人均19.5平方米。各乡镇为教师发煤气补贴、浮动工资、年终奖金,优惠供应物资等,每年教师节都要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教师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1997年,县政府在武康划拨20.76亩土地建造教职工小区,共有住房190套,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本项目为集资建房,总投资1500万元,工程分两期建设,于2001年12月底前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1年1月起,全县教育系统全面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县补助基数统一为每人每月60元之后逐年有所增加,至2005年,县属学校及部分乡镇补助基数已达每人每月400元。

2004年7月,德清县教育局根据《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系统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关于德清县教育系统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文件,全面落实教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计划分四年完成2004年享受人员547人,补贴金额876.8万元,2005年享受人员544人,补贴金额913.6万元;至2007年基本完成全县教职工的住房补贴发放。

2005年,县财政承担每名教师年平均工资已达29569元,其中国拨工资9522元,地方出台的津贴9221元,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等9500元(由财政统一包干),奖金1326元。平均每人比2001年增长8175元,增长率为38.2%。从2002年7月1日起,将全县教师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实行由财政统一发放,并为每个教师建立了个人工资账户。

为了稳定和鼓励教师长期在山区和经济薄弱乡镇从事教育工作,从2005年5月起,对在莫干山镇和筏头乡工作满5年,近2年年度考核称职的教师上浮二档职务工资;工作满10年,年度考核连续称职的,上浮二档职务工资并转为固定工资;已转为固定工资满5年的,调出执行范围后可以保留,达法定退休年龄时也可计入退休费基数。

三、政治待遇

1986年,中小学开始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被列为学校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考评内容。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学校重大决策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教代会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听取校长述职报告,审议学校工作,评议学校干部、提出意见和建议,行使教职工当家做主的权利。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到2005年,已欢庆了21个教师节。每逢教师节,县、乡镇主要领导都深入到学校走访和慰问教师,为教师排忧解难。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庆祝教师节会议,表彰先进,奖励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社会各界积极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形成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

德清县人民政府建立教育基金会,每年隆重表彰在全县教育工作中作出贡献的社会团体、学校、个人。1988年,建立德清县人民教育基金会筹备小组。1989年8月,正式成立县人民教育基金会,侯玉琪、王学连、钟安济任首届名誉会长,李国培任会长。1989—2005年,共表彰奖励了先进集体102个,颁发荣誉奖129个(其中特别荣誉奖8个),人民教育基金奖2137人次。

教师作为国家的主人,积极参政议政,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以上各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届均有一定比例的教育界代表参加。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在教职工中积极发展党员,到2005年止,全县教职工中有党员1131人,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21.7%

1998年,县教委转发浙江省教委《关于做好〈浙江省任教三十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的通知》,对具有30年教龄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到2005年,有1201名教师拿到了荣誉证书。

1988年一2005年,县教育系统有58名教职工当选县级及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如下

1.县级代表

范平昆亓建胜陆照美田才高沈文妹孙柏林吴慧珠朱柏平孙莲英钱培坤

陈莲莲陈芳琴谢小芬徐桂娥李莉周云水沈双根高建荣戚永祥吴彩官

王月红黄海珠姚国强沈有耿孙文君许建华姚丽青工珊玲陈桂学陆婉英

程陆娟张吉人章文琴姚小红言聪陈朗王利红王新泉徐敏朱丽华

施建新陈建美宋关根王忠强

2.市级代表

陈月鸣吴慧珠赵建立雷慎臧文彧吴金梅曹利月王苏琴雷洪炳陈香胤

王忠强陈国英

3.省级代表

邱林甫雷烘炳

1988—2005年,县教育系统有31名教职工当选县级及以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名单如下:

1.县级委员

姬慧钱雪林王永新沈世钧姚小明吴晓茅徐金瑶叶松平张炜嵇永芳

冯芳英蔡亦欣宓可强沈凤佳夏维芳章铁武吴云芳王业明楼美翔王苏琴

潘伶俐陈朗沈企莲高云华林尔康倪慧渊

2.市级委员

余蓓蓓余建平金文雅张涵森沈蓉萍

第六节 教师进修培训

德清县中小学教师的进修培训,主要形式是短期培训、轮训、脱产进修、函授教育。德清县教师进修学校于1979年11月建校,主要负责教师进修培训工作。

德清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建以来,体制结构曾有多次变化,至1984年7月与县教委教研室合在一起。其间共举办各种中小学师资培训班35期,参加培训学员达2372人次;另开办湖州师范学校德清班,有毕业生2届68人,学员来自长兴、安吉、德清。参加中师函授学习者718人,学员来自本县中小学、幼儿园。参加小学、初中专业合格证书学习者877人。1984年8月至1989年6月单独建制。1989年7月至1997年8月又与县教委教研室合并,实行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三合一。1997年9月,学校从乾元镇(原城关镇)搬迁至新县城武康镇,并与省电大德清分校、县成教中心合并,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建立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继续承担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1997年9月,国家教育部确立德清县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县。1998年,成立了由县教委主任任组长,分管业务副主任和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书记为副组长的师训干训领导小组,并设立县教委师训干训科,具体负责全县学校领导培训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01年1月通过了浙汀省教委的合格评估。

一、小学教师培训情况

为配合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1985—1989年,举办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培训班,培训546人次,取得证书77人;举办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班,培训43人次,结业43人次。1990年,全县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7.2%。1990—1996年,举办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培训班.培训1032人次,取得证书376人;举办小学教师试用期培训、小学代课教师上岗培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电化教育全员培训、新教材辅导员培训等各种培训班,培训4433人次,结业4433人次。1997—2000年,举办小学教师大专班(学历进修),进修184人,毕业184人;举办小学教师五项基本功辅导员培训及教师全员培训,学科技能辅导员培训及教师全员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种培训班,培训4669人次,结业4669人次。2001—2005年,为提高教师的学历,举办小学教师大专班、本科班,进修248人,毕业248人,举办教师学科培训、教科研培训、心理健康培训、新课程通识培训、教师修养等各种培训班,培训6645人次,结业6645人次;小学教师《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辅导员培训、全员培训,培训2990人次,结业2990人次;进行省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培训547人,结业544人。到2005年,全县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54%。

二、中学教师培训情况

1990年,全县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5.7%,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1.2%。各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函授提高学历。1996年以前,初中、高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由省、市教师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部门负责。1997年9月,德清县被确立为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县后,初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始由县教育局师训干训科负责。1997—2005年共举办中学新教师培训班12期,培训801人;举办初中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3期,培训1100人;举办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培训709人次;举办初中教师主题培训10期,培训1070人;举办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培训398人,结业396人;还举办了教师修养、学科教学、心理健康辅导、计算机应用等各种培训班11期,培训5796人次。2001年8月一2004年8月,共举办中学教师暑假师德培训班8期,培训8800人次;县师训干训科与浙师大、浙教院、湖州师院联合举办学历进修班,学员365人,其中275人取得大学本科文凭。到2005年,全县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44%,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4.95%

三、幼儿园教师培训情况

根据省教育厅浙教师[2003]122号文件精神,2003年,师训干训科设专人负责分管幼儿园师训干训工作,开展幼儿园师资培训工作。

2003—2004年,举办全县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67人,取得合格证书67人;2004—2005年,举办全县幼儿园新教师培训班,培训60人,取得合格证书57人;2005年,举办非公办教师绘画技能培训班,培训425人,取得合格证书425人;举办非公办教师弹琴技能培训班,培训111人,取得合格证书87人。

四、干部培训情况

根据教育系统干部管理权限,师训干训科负责全县中学校级以下领导及小学、幼儿园领导的培训工作。1997—2005年,举办中小学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培训班5期,计283人次;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2期,计105人次;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1期,计40人;中小学校长研修班1期,计35人;幼儿园园长培训班2期,计76人次。

第十二章 经费及设施

第一节 教育经费的管理

1985年认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1986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1989年,县政府转发《关于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若于问题的实施意见》,明确县属中学、职业中学、高级中学、示范性幼儿园、实验小学和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由县教育局管理,乡镇初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属地方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作出的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规定精神,教育经费实行单列,县预算内拨款应占财政年度可用资金的20%以上,乡(镇)财政预算内经费总支出的40%以上应用于教育,财政超收部分用于教育的不少于40%。同时又确定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德清县教育经费管理模式是:1.县属学校教育经费由县教委管理,每所学校为独立核算单位。学校以年度编制预算,由县教委审核,实行年终结算。县教委按教育经费项目分期拨款。学校设会计、出纳人员。2.乡镇学校教育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各乡镇学校为独立核算单位。每年实行预、决算制度。每所学校设会计、出纳人员。县教委及乡镇政府定期对学校收支经费进行审查。

1995年3月18日,全国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即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资、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并规定逐步增加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1998年,为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使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化,县教委增设纪检监察审计科,建立校长离任审计制度,同时不定期地对全县学校经费进行校长在任审计。

2002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

2004年9月20日,德清县成立德清县教育局县属学校财务结算中心,坚持“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单位理财不变、会计主体法律不变”的统一集中核算。从2005起,全县决定将三项经费(公办教职工人员工资、学校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建设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做到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从而为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奠定基础。

第二节 教育经费的来源与使用

1988年,全县开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逐年增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各中小学教育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县属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县财政局划拨给教育局,冉由教育局按计划划拨给各学校,乡镇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由乡镇属地管理。教育经费来源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基建拨款、教育费附加征收、事业收入及社会捐款、集资办学经费等。教育经费的使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教学日常公用经费、基建维修费及各类设备费开支等。1988年,教育经费预算内收入626.7万元,教育费附加等预算外收入354.4万元。而到2005年,教育经费预算内收入17521.2万元,教育费附加等预算外收入18075.7万元,与1988年相比,教育经费预算内收入增加16894.5万元,预算外收入增加17721.3万元,确实做到了教育经费每年增长。

其中预算外收入中的教育费附加征收发展过程:1988年起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实行专款专用。农村教育费附加按上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5%计征;城镇教育费附加以单位和个人交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税额为依据,按税额的1%计征。农村教育费附加乡收乡管乡用,当时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工资的乡筹部分,民办教师退休后每月的固定生活补贴,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和设备添置,教育经费和农村中小学生活福利开支的补充。1989年共征收教育费附加171.6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87.1万元,城镇教育费附加84.5万元。

1994年,德清县完善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教育投入体系、完善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加强对城镇、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工作,城镇教育费附加按新“三税”的3.5%征收,乡镇、村办工业企业(包括联营、股份制、个体企业等)按销售收入的5%计征,商业、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饮食、服务业等按营业额的0.5%计征,农民按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2%征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城镇有收入的居民按每人每年20元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实行专款专用,审计部门会同财税、教育部门定期对教育费附加征收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2004年,用于教育的教育费附加为3841.5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2357.5万元,城镇教育费附加1034万元。2005年,用于教育的教育费附加为4615.4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3437.4万元,城镇教育费附978万元。1988—2005年,每年征收的教育费附加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这期间,自2002年7月1日起,德清县实行税费改革,向农民征收上年人均纯收入1.5%一2%的教育费附加,并对该经费实行转移支付,予以保障。

全县教育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教职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基本建设。从1988—2005年支出情况看,其中19934人员经费支出1518.4万元,公用经费支出789.2万元,基建支出403万元。1994年人员经费支出2521.5万元,比1993年增长1003.1万元,增长率达66%,公用经费支出1187.3万儿,比1993年增长398.1万元,增长率为50.4%;基建支出736.6万元,比1993年增长333.6万元,增长率为82.8%。主要原因是1993年10月工资改革后,人员经费急剧上升,另外工资改革后物价上涨也导致公用经费增长明显。2005年人员经费支出已达20037.2万元,公用经费支出也达6023万元,基建支出为5708万元。政府为教育部门“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做了最大的努力。

2005年,加大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落实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确保县财政对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比2004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其中县教育局本级财政顶算内拨款5856万元,城镇教育费附加安排880万元,农村教育费附加安排1350万元,城市维护费安排104万元,配套设施费、高教建设费及土地出让费安排762万元。另外还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完成融资1300万元,申清了外来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专项资金30万元,实施“四项工程”所需资金4657.118万元,及中小学布布局调调整专项资金120万元。

第三节 校舍

1984年,德清县学校校舍陈旧,全县危房面积达55440平方米,占学校总校舍面积的30.4%,各学校“跃进房”、“文革房”、“简易房”不少。县政府确定把解决中小学校危房问题作为校舍建设的突破口,把加决学校危房修缮改造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并把改造学校危房列入各乡镇年度考核内容。县政府由分管副县长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这项工作,乡镇由镇长领导这一工作。19841988年,解决学校危房问题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及时修缮校舍。县政府搞好专项补助,采用一次性追加经费和奖励性的办法,鼓励乡镇、村级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好校舍修缮。1988年,全县各乡镇共筹措教育经费223.1万元,修复校舍4862.5平方米,其中排除危房2591.4平方米。通过全县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五年的努力,学校危房只剩下328平方米,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的0.14%。

1989年,全县各乡镇基本排除了学校危房55000平方米,新建校舍38298平方米。1984—1989年,全县改造教学楼62幢、学生宿舍楼4幢,拆建村校112所,使学校建设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校舍建设工作中主要任务是改造破旧校舍,达到校校“六配套”(指校舍、课桌椅、操场、校门、围墙、厕所的配套)。县政府连续下发了《关于中小学校舍建设管理的若干规定》、《德清县中小学破旧校舍改造规划》和《关于印发〈德清县村校改造若干规定〉的通知》,建立了补助、奖励制度,调动乡镇、村两级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完小、村校的改造进度。

至1992年底,全县基本完成破旧校舍的改造工作。1990—1994年,全县新建校舍11.58万平方米,改造村校108所,完成了德清一中学生宿舍楼、德清四中学生宿舍楼、德清三中综合实验楼、莫干山学院等工程项目。新建的武康逸夫小学和县成人文化教育中心均于1994年投入使用。

1994年起,加快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和县属学校建设步伐。县政府把新建5所乡镇中学的教学楼作为为民办实事内容之一。县政府与高林乡、钟管镇、徐家庄镇、下舍镇、秋山乡签订了落实责任书,共计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1993—1994年,雷甸、钟管、上柏、城关、油车、下舍等乡镇共为教职工建房259套,改善了部分教师的生活条件。

1995年,新建三合、城关、莫干山等6所中学的教学楼和上柏小学等10所小学的教学楼,其中武康东风村投资180万元新建的东风小学成为全市第一流的高标准农村小学。同时广泛发动全社会以及境外人士捐资助学。1993年以来,境外人士沈炳麟先生先后4次捐资64.7万元,用于建造新联小学,三合四都、沿河、大赛3所村小和高桥乡天皇殿小学。邵逸夫先生捐资港币50万元建造了逸夫小学。闻儒根先生捐助10万元,用于建造士林白彪村校。

1996年,全县新建校舍35616平方米。同年9月,县机关幼儿园园舍竣工并投入使用,德清二中综合楼、南路中学教学楼、士林成校教学楼投入使用,钟管成校、武康成校、莫干山成校、秋山中心学校启用了新校舍。

1997年,全县学校校舍面貌进一步改观。中小学、成校、幼儿园占地面积已达到8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到38.9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扩建校舍32万平方米,投入基建资金2400余万元。德清高级中学一期工程、德清四中综合楼、钟管中学教学楼、武康小学教学楼等重点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德清一中综合楼、职高综合楼、下舍中学综合楼、高林中学综合楼、钟管小学教学楼、秋山小学教学楼等相继动工兴建。教职工住房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全县共竣工教职工住宅192套。

1998年,全县中小学、成校、幼儿园占地面积达到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扩建校舍2万余平方米,投入基建资金1818万元。德清一中综合楼、职业中专综合楼、秋山中心小学教学楼、钟管中心小学教学楼、下舍中学综合楼、高林中学综合楼等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市镇中、武康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县属重点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德清一中体育馆、洛舍中学综合楼、清溪小学教学楼、城关中心小学教学楼等相继动工兴建。全县共竣工教职工住房85套。

1999年,全县中小学、成校、幼儿园占地面积达到1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扩建校舍2.9万平方米,投入基建资金2200万元。新市镇初级中学一期工程、德清一中体育馆、洛舍镇中心学校综合楼、清溪小学综合楼、城关中心小学教学楼等工程竣工并投人使用。高桥镇初级中学、士林中学搬迁工程也相继动工。教职工住房进一步得到改善,一年中,全县共兴建教职工住宅92套,城镇教职工住房成套率已达76.19%。

2000年,投入校舍基建资金3300万元,新建校舍4.4万平方米。德清二中、高桥中学、士林中学、三桥小学顺利搬迁至新校舍。

2001年,学校校舍建设全年投入资金3620万元,竣工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筏头中学顺利搬迁,二合中学教学综合楼、洛舍中心学校教学综合楼、钟管中学学生宿舍楼、新市镇中学生宿舍楼投入使用。

2002年,投入校舍建设资金7500万元,新建校舍9.5万平方米,其中竣工2.5万平方米。德清三中搬迁至新校舍。钟管综合高中、千秋外国语学校、德清高级中学等学校的教学楼、综合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县中小学第一轮布局调整基本完成。

2003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被列为重点工作,全年完成校舍建设投资15097万元,竣工面积73254平方米。德清职业中专投资达6000万元,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的新校区投入使用,德清职业中专顺利搬迁。新建德清一中工程开始建设。

2001年,新建校舍总面积121731平方米,完成投资2.0716亿元。其中,新德清一中占地201亩,按54个班规模设计,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县实验学校征地110亩,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总投资5500万元。这两所学校新校区均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另外,千秋外国语学校综合楼、县综合高中宿舍楼、洛舍中心学校食堂、下舍中心学校食堂、德清高级中学综合楼均已竣工,中利达外国语学校、上柏幼儿园均完成整体新建。全县高中段学校均完成新建扩建工作。

2005年,学校建设项目达12个,资金投入达2615万元,建筑面积23044平方米。新市职高教学楼、新市中心小学综合楼、新市士林小学综合楼、新市中心幼儿园综合楼、千秋外国语学校行政图书楼、筏头中学学生宿舍楼、三合中学学生宿舍楼均投入使用,为全县农村的教育均衡化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四节 学校设备

国家教育部1983年制定了中小学实验室建设规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1984—1987年,第二阶段为1988—1990年。1986年,省教委先后转发了国家教委印发的小学、中学《电教器材配备目录》,要求按目录加强器材配备。1987年6月,省教委又发出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几点意见》,德清县按上级的要求开展学校教育装备工作。

1988年,全县学校以实验室建设为重点,添置15万余元的仪器、电教器材,有8所中小学购置了教学录像机,农村初中建起了理、化、生实验室。全县实验室的建设率达90%,比1987年提高10%。乡镇中心小学仪器配备均达省级二类及以上标准;6所乡镇中学的理、化仪器从省级三类提高到省级二类标准,生物仪器配备达省级二类标准;部分村校的配备达省级三类标准。1988年,全县确定了13所学校为县电化教育试点学校。

1989年,学校实验室建设进展较快,全县的初中除个别正在搞基建的外,都已建起了理、化实验室,有三分之一的乡(镇)中心小学建起了综合实验室。全年教学仪器增加价值近8万元。全县中小学除17所乡初中的生物仪器配备只达省级三类配备标准外,其余中小学各科仪器配备都已达到省级二类或以上标准,部分村小的仪器也已达到省级三类标准。

1990年,根据省政府“为了使全省电视卫星教育工作协调、稳步发展,首先要做好试点工作”的指示,省教委确定德清县为全省卫星电视教育试点县。建立了德清县电化教育中心,负责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同年5月,确定城关镇等21个乡镇为首批卫星电视教育试点单位,并成立了县卫星电视教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1990年,学校录像放映达619场,观看人员达68455人次。

1991年,中小学实验室与电教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各中学已普及实验室,中心小学有三分之二建起了综合实验室。各乡(镇)学校在普遍建立放像点的基础上,增添电教设备,中小学(成校)分别建立了放像点。通过卫星电视教育节目的接收、制作,添置近1000小时的录像带。

1992年,增加实验用房614平方米,县统一标准配套实验桌,配合市教仪站做好乡中小学的实验一试、二试考查工作。实验教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篇。1992年底,全县实验室面积达2458平方米,仪器室面积达1591平方米,实验桌858只,仪器橱558只。中学实现校校有实验室,小学近80%的学校有实验室。

1993年,全县新增加完成“二机一幕”(投影机、录音机、银幕)建设的班级235个,投入经费14.83万元;新增加7个教学录像点,投入经费2.45万元;新增加完成自然、数学仪器建设任务(达到省定标准)的村小18所,投入经费5.58万元;音像教材投入经费5.56万元。

1994年,全县完成六配套学校数已达283所,占应配套学校的90.4%,全县40%的班级实现了电化教育“二机一幕”。

1995年,省“两基”评估验收组对德清县进行验收,学校教学仪器、设备两项均达标,顺利通过省“两基”评估验收。

1996年,全县有7所学校新建了实验楼,总面积近3500平方米,投资150多万元,并添置了8万多元的配套设施。全县中小学仪器经费投入近30万元,电教设备与音像教材经费投入20多万元,图书装备投入近10万元。全县有4所学校新建了语音室,5所学校新建了电脑房,2所学校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整个教育技术装备及配套用房等投入超过300万元。全县共有学生实验室100个,仪器室111个,仪器橱829只,实验桌1505套,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仪器配备均达到省级要求。同年12月,顺利通过了省教委实验教学普及县的验收。

1997年,教育技术装备费投入180多万元,新建标准自然实验室24个,新增“二机一幕”近200套,新增图书近15万册,新建语音室4个,电脑房2个,电脑56台,闭路电视系统1个。全县中小学80%以上的班级配备了“二机一幕”。生均图书量中、小学分别比1996年度递增6.47册和1.34册。同年12月,逸夫小学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先进集体。

1998年,学校装备工作得到加强,新建了标准化实验室16个,语音室5个,电脑房3个,闭路电视系统1个,90%以上的班级配备了“二机一幕”。合格学校和示范性学校建设均取得成效。

1999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全县各类教学仪器设备经费总投入528.5万元,其中实验仪器投入约130万元(包括音、体、美、理、化、生仪器),劳技设备投入约77万元,电教设备投入119万元,计算机设备投入133万元,语言设备投入17.5万元,图书投入约35万元,音像教材投入17万元。是年,德清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首批教育强县和素质教育实验县。

2000年5月,成立招标小组,对学校采购大宗物品实行公开招标制度。除基建以外的学校采购,包括设备的添置、改造、升级、维修等,凡一次性采购1000元(含)以上,原则上都应经装备站招标。10月,德清县教育网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全县共投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经费390万元。学校音、体、美、劳、卫、实验设备配备基本达到省教育强县标准。

2001年,德清县加快了教育装备现代化步伐。100%的乡镇以上中小学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德清一中、德清高级中学还新装备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全县新建成电子阅览室2个,多媒体教室7个,全县多媒体教室达到14个。德清高级中学、城关中心小学被省确定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2年,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投入装备经费1336万元。装备计算机1307台,全县中小学校共有计算机房79个、计算机3549台,平均15.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装备多媒体教室49个,全县多媒体教室达到59个。装备语音室5个,全县共有语音室33个。装备校园广播系统14个,全县共有校园广播系统39个。装备校园电视系统9个,全县共有校园电视系统19个。装备非线性编辑系统2套。8月份着手规划全县“校校通工程”,11月份正式签约实施。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行光纤接入。新建德清二中、逸夫小学、钟管中心学校3个校园网,全县共有校园网9个。县教育局信息中心进行改建,共计投入人民币300万元,使全县教育城域网正式建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校通”,翻开了德清数字教育新的一页。全年累计完成教学仪器360余万元的征订任务,其中教学强县复查仪器装备310余万元,全县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达到了历史新高。全县81.3%的乡镇进入省教育强乡镇行列,并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县复查验收。2002年,德清县教育局的工作思路中把信息化工程列为年度四大工程之一,县教育局成立了德清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德清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统一协调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德清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被评为省音像教材发行先进集体。

2003年,继续加大装备投入,全年投入经费1042万元(其中理、化、生、音、体、美、卫、劳、仪器设备投入100余万元,音像教材投入50万余元),共装备计算机599台,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27个,校园广播系统3个,校园闭路电视系统2个,校园网络系统3个,课桌椅1166套,阶梯教室2个,理化生实验室10个,空调136台,其他办公用品、打印机、复印机等5批。县中心机房和中心小学以上49所学校接人光纤并安装了光纤收发、路由及交换设备,未通光纤的学校也全部用ADSI接人,硬件建设一期工程完成。4月1日起,实行无纸化办公,公文流转实行电子化。加强省级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逸夫小学在省第一批实验学校中期评估中,因成绩突出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德清高级中学、城关中心小学为省第二批实验学校。县装备站获得了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的称号。

2004年,教育信息化得到全面普及,全年投入资金达1157万元。新增价值149万元的教学仪器,全县各类教学仪器配齐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了教育集中采购制度,成立德清县教育集中采购招投标评委库,完善了教育集中采购的10步操作流程。德清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被评为浙江省教育装备工作先进集体,德清教育网被评为省优秀教育网站。

2005年,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全县共有计算机6005台,机生比分别为高中1:4.7,初中1∶9.1,小学1∶10.3。新增多媒体教室130个,全县共有多媒体教室225个。另有语音教室38个,校园网局域网16个,校园广播系统42个,闭路电视系统25个,各类功能教室720个,全县理化生(小学自然)实验室187个,音体美劳图书等功能教室533个。新增价值69万元的教学仪器,全县各类教学仪器配齐率达到100%。新增配陶艺教室1个,改造旧机房5个。以教育系统的局域网平台为基础,推进德清教育的信息化工作,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与资源本土化建设。教育网站拥有各类教育资源600G,为全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上共享、交流的平台。2005年,县教育局投入45万元建成远程交互式教学平台,并为农村完小教学点配备了40套光盘放映设备,进一步提高了教育信息的应用水平。德清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被评为浙江省音像教材发行先进集体。

第十三章 勤工俭学与校办企业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88年,开展勤工俭学的中小学有295所,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90.7%;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学生有26189人。1989年,开展勤工俭学的中小学有309所,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95%;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学生有23194人,占全县学生数的85%。建立劳动教育基地49个,有耕地100余亩,水荡62亩,牧场地8.5亩;养猪375头,鸡4.2万只,鱼3万尾。校办企业已有持照企业38家,固定资产294万元,流动资金750余万元,职工980名。德清一中的特种耐火材料厂已成为全县90家耐火材料厂的“龙头”,三桥中学铸钢厂、新市小学电视组件厂等4家单位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工业产品有铸钢件、耐火纤维制品、建材、机械配件、电子电器配件、工业化工、日用化工、各类食品、塑料品、竹制工艺品等16个大类100余种产品。全县教育系统年工业产值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超50万元的企业有8家。1988年、1989年两年总产值达2868万元。这两年的勤工俭学收入,用于修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福利方面的有120万元。新市小学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1990年,全县开展勤工俭学的中小学达306所,勤工俭学开展面达94%;参加劳动的学生人数有28428人,普及率为82%。德清职业高中的农业实验场和校园经济,高林乡学校的葡萄园,龙山乡的早园竹和南路乡学校的食用菌基地、笋竹两用山,都各有特色,体现了勤工俭学与劳技教育的有机结合。农、副业和其他勤工俭学总收入42.5万元,创利2万元。全县校办企业已有持照企业60余家。下半年通过治理整顿,全县41家校办企业中,有市级先进企业1家,省级系统先进企业2家,国家级系统先进企业1家。全年总产值1520万元,上缴税金65万元,用于补充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的达50多万元。

1991年,全县学校勤工俭学围绕国家提出的“质量、品种、效益年”这个中心,强化基础管理。校办企业在以化工、电子为主的多类行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年总产值2795万元,税利158万元。德清县制笔厂的合成纤维笔尖、德清余英化工厂的三氮唑甲酸甲脂获县政府新产品“金星奖”。全县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中小学达310所,开展面为95%;中小学生参加劳动数达31950余人,普及率为80%。勤工俭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也使厂校关系更加密切。

1992年,开始重点扶持骨干企业,抓好技改工作,促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制定优惠措施17条。德清县校办产业特色在于化工工、服装、电子行业。对一些高能耗、低效益的产品进行淘汰,促进校办企业上等级、上水平。制定《德清县中小学勤工俭学学校领导考核办法》,对考核取得等级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全年总产值达到4100万元,税利230万元,在湖州市校办企业中处领先地位。全县326所中小学中已有307所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开展面达94.1%;建立劳动基地51个,接受劳动技术教育的学生已达2618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72.2%

1993年,扩大校办企业阵营。县教委制定了《鼓励校办企业上规模、争效益、增后劲的若干意见》。引进外资200万元,完成产值4982万元,税利575万元。

1994年,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积极扶持校办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德清县制笔厂聚氨酯纤维笔尖项目获得浙汀省轻纺工业科技进步奖,德清县制笔厂被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浙汀省教育委员会评为浙江省骨干校办企业。

1995年,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完成总产值1.2亿元(其中校办企业公司直属企业完成9300万元),纯收益为360万元。

1996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了宏观调控。遵照省教委对校办企业的有关文件精神,德清县开始对校办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同时坚持抓重点,抓骨干,推行“倒逼成本法”和“双增双节”活动。全县校办企业总产值10191万元,税利800万元。

1997年,德清县校办企业公司对全县校办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门别类地重新审核界定,分三批注销了57家长期亏损和挂靠的校办企业,保留了64家由学校出资并派人经营管理的校办企业,并经省教委批准,统一颁发了校办企业认证证书。同时,县校办企业公司按照县政府的扶优扶强政策,使全县校办企业稳步发展。德清县制笔厂一直被县政府列为县优强企业。同时确定德清县制笔厂、贵稀粉末金属厂和县东来实业公司为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全县校办企业总产值14694万元,实现税利840万元。

1998年9月,县校办企业公司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开始启动了德清县校办企业的体制改革。经中介部门的资产审计评估,企业制定改制方案并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主管部门审批等一系列改制程序,花了近三年时间,将全县所有的校办企业(包括县校办企业公司自身)实行了“双置换”(即置换企业资产,置换职工身份)政策,将原校办企业(德清制笔厂、新市助剂厂、贵稀金属粉末厂、新市电视组件厂、特种耐火材料厂、沪江电子仪器厂等)全部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现代企业。改制后的企业与学校完全脱钩,并实行属地化管理。到2000年8月底,德清县教育系统校办企业已全部完成了企业的改制工作,改制面达到100%。

2001年10月,县校办企业公司作为管理机构被撤销,全县校办企业的改制工作圆满结束。回顾20多年校办企业公司的发展历程,校办企业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德清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德清一中、德清三中、三桥中学、新市小学等,通过校办企业的收益建起了教学楼、教师宿舍楼,添置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校办企业为德清县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02—2005年,随着校办企业改制的结束,在新的形势下,勤工俭学办公室以“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思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办好劳动“基地”,推进学校社会后勤化服务上来。

近年来,勤工俭学办公室的主要工作是:

1.指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了91个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劳动基地都做到了“四有”(有牌子、有领导班子、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

2.对教育用品进一步实施了规范化管理。全年统一征订、发行学生用练习簿,同时对学生服装的征订、制作进行了公开招标和全程的质量监督。对职教类教材、幼儿教材及其他地方教材、学具进行了征订和发行,有效地遏止了非法出版物流入学校。对学校食堂用大米实行统一招标采购,食堂用猪肉实行定点供应。

3.2003年起与德清升华集团联合设立了德清县升华奖学金。2003年,向全县100多名优秀的贫困中小学生发放10万元奖学金。2004年,向全县102名优秀的贫困中小学生发放10万元奖学金。2005年,向全县100名优秀的贫困中小学生发放10万元奖学金。

4.对县属学校的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自2002年以来,完成了德清一中、德清三中、德清二中、德清职业中专、实验学校、千秋外国语学校、英溪小学等学校有关工程的建设。

5.协助县教育局对建立德清县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进行调研,成立德清县中小学生实践教育中心筹备小组,选择因迁建而空闲的原士林成校校址为县中小学生实践教育中心。实践教育中心占地面积17.5亩,另在校园外租用农田100亩,设置了军训场地,投入资金500万元。按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布局分成了5个区,即大棚蔬菜区、立体农业区、苗木区、养殖区、学生自助野餐区。德清县中小学生实践教育中心的建立,为中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全县中小学生分期分批去实践教育中心参加农业劳动、军事训练、劳技制作,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第二节 校办企业选介

德清县制笔厂

1984年冬,县校办企业公司与新市电视组件厂合资组建了现代科教器具厂,利用原精密铸造厂的场地和厂房生产制造12色水彩笔的笔尖和彩色墨水。该厂隶属于县校办企业公司直接管理。1988年,王忠强被县校办企业公司任命为厂长。随即厂名变更为德清县制笔厂,产品仍以12色水彩笔的笔尖和彩色水为主,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0多万元。1990年,德清县制笔厂的合成纤维笔尖产品荣获县政府颁发的新产品“金星奖”。1992年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智星”商标。1993年,德清县制笔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153万元,实现税利170万元,税利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1994年,德清县制笔厂的聚氨酯纤维笔尖项目获得浙江省轻纺工业科技进步奖。厂长王忠强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同年又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1995年,德清县制笔厂先后出资办起了文化用品厂和电子仪表厂等分支机构。9月,经县、市有关部门批准,组建为湖州智星集团公司。主要产品有纤维笔尖、水彩笔、墨水、学生用簿、黏占结剂、电子元件、农用膜助剂等。集团占地面积为14826平方米,厂房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600多万元,总资产为2000多万元。企业成为本县工业经济中的优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73万元,实现税利100万元。到1999年,企业连续五年保持稳健发展的势头。1995年和1997年,被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浙江省骨干校办企业。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荣获德清县管理示范企业称号。其主导产品聚氨酯纤维笔尖的年产量在33亿只左右,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85%左右。

1998年9月,湖州智星集团公司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始进行企业改制,为县校办企业的改制带了一个好头,成为县校办企业改制的样板。

2001—2005年,企业实现税利分别为983万元、1376万元、781万元、750万元和1138万元。公司被湖州市国家税务局评为2002年度、2003年度“AA”级纳税信誉等级。2003年10月,“智星”牌纤维笔尖被中国制笔协会评为中国制笔行业名牌产品,公司被评为“中国纤维笔头王”。2004年1月,“智星”商标被湖州市工商局认定为湖市著名商标。截至2005年底,德清县智星实业有限公司共占地3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总资产近8000万元,拥有职工300多人,已发展成德清县颇具规模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