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1949年冬,德清县开始办冬学,多为各小学附设农民夜校,共有40处,学员1040人,年龄

最大的55岁,最小的18岁。以余不(今城关镇)、新市、洛舍3个镇的6所冬学办得较好。

同年,武康县各区成立冬学委员会,组织开办冬学。

1950年,德清、武康两县都成立县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

1951年,德清办冬学100所,118班;武康办冬学98所,办民校38所。曾选送6名小学教

师去临安专署参加农民教师训练班培训。

1952年1月,德清县抽调4名教师参加省速成识字法师训班学习;另抽调6名教师在德清自学和制订以德清地方音为主的速成识字法教学计划,并举办了一期试点班,有30名工人参加学习。

1952年1月,临安专署冬学工作队来武康协助开展办学工作,县文教科派出干部2人参加,组成7人冬学工作组,深入莫干区辅导冬学工作。5月,召开武康县农民业余教育优秀分子大会,有80人受到奖励。6月,各区抽调小学教师去专署学习速成识字法教学,两个月后回县推广。9月,进行全县农民业余教育普查,全县4个区25个乡85个行政村中,有48个行政村已办有民校64所,共75个班,学员3275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群众教师合计203人。同月,德清县委决定在杨圩乡中初鸣庙开办城关区工农速成学校,配备教师4名,招收本区14—17岁失学青少年50名,用速成识字法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11月,武康县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各区成立相应组织,各乡则由乡文教委员会管理扫盲工作。各级党政领导直接抓扫盲,全县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冬季政治文化学习运动,做到“村村有校,人人入学”。12月,举办速成识字法训练班2期,培训师资125人;举办冬师训练班2期,有176人参加学习。

同年,德清县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举办了速成识字法师训班4期,学员418人,从中挑选80人为专职教师,在农村以区为单位,普遍进行了速成识字法试点工作。年底,武康、德清两县共办冬学500余所,学员2万余人。

1953年1月,武康县委抽调县级干部11人,组成扫盲工作组,发动县中学生370人,利用寒假下乡下村突击扫盲,为时一周,扫除文盲800人。1月到3月,德清、武康两县都大力推广速成识字法;武康县办识字班68期,累计入学人数2231人。

是年6月,省人民政府对扫盲工作提出“稳步收缩、慎重处理”的原则,并公布了考试办法和脱盲标准。从此,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年底,武康县成立冬学工作委员会。德清县根据中央文教委员会提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规定“整顿巩固机关学校,整顿和恢复职工业余学校,整顿和恢复农民业余学校,基础较好的业余学校可创办高级班。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安排,培养提高师资。速成识字法,实践证明不适用于农民教育,停止推行,改用通常业余教育方法。扫盲班采取常年民校形式”。武康、德清两县农民学校经过整顿,数量大幅度减少,质量有所提高,基本克服了盲目冒进的偏向。

1954年下半年,根据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精神,武康县人民政府、武康县团委联合发出《关于1954年冬学工作指示》,强调冬学要着重吸收乡、村主要干部、党团员、民兵,并吸收一定数量的妇女入学。冬学应坚决贯彻“以民教民”方针,提倡举办“民师星期学校”,利用星期天集体备课,现学现教,边教边学,小学教师应成为星期学校的骨干力量。调整扫盲教师队伍,配备扫盲中心学校校长。

是年冬季,德清县的4个区成立了扫盲中心学校,任命了城关、新市、下舍3个区的校长和4个区的教导主任。每个区均配备10名专职教师。同时召开了全县小学校长会议,扫盲中心学校校长会议,扫盲专职教师、民师、办学积极分子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以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精神来对照检查,确定以城关区城东乡明峰桥民校、下舍区三来乡北塔里民校、新市区梅林乡三里湾民校为示范性民校。

1955年春节以后,大部分冬学停顿。德清县人民政府对全县冬学进行检查,要求各地妥善安排,做到工作、生产、学习三不误。严格执行学习制度,切实贯彻“民校民办”和“民办公助”的原则。要开展农村文娱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学习积极性,采取措施,尽快恢复冬学。

1955年8月,德清县根据省教育厅公布的修订后的《农民业余扫盲学校毕业考试办法》,对全县扫盲班学员1659人进行考试,其中171人达到脱盲标准。

同年冬,武康县人民委员会提出农民业余教育的基本方针和任务:“必须紧密结合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必须根据农村生产季节,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的原则。”这一年,大部分民校提倡教师自编教材,许多教师把当地的地名、人名、农事、农具名和记工算账常用字编成记工识字课本,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同年底,武康县有民校110所,学员3500余人。

1956年2月,德清县由民校教师、小学教师、初师学生及其他各阶层志愿扫盲队员,组成近3000人的扫盲大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扫盲运动,3个月内扫除文盲近22000人。4—5月,各乡开展扫盲积极分子评选活动。

1956年,武康县也组织扫盲志愿队,仅城郊区各乡就有志愿队队员807人。为了加速扫盲进度,除业余参加扫盲班学习外,有条件的单位允许职工离职学习,争取3—4个月内,突击扫除文盲。11月,为了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武康县扫除文盲协会成立。据年底统计,全县有14—50岁文盲、半文盲26146人,其中入学人数为15781人,占60.4%,扫除文盲2525人。

同年,德清县成立扫盲协会。

1957年2月,德清县根据中央八大会议精神,发出《加强领导,迅速开展当前扫盲工作的紧急通知》,强调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有计划地扫除全县文盲。

是年4月,德清县文教局公布《扫盲毕业考试意见》,要求:(1)识字方面:要求大约认识1500个常用字或认识3本识字课本生字总数的85%以上。(2)阅读方面:要求能看懂200—300字的短文,一般能读得通顺流利,懂得课文大意,读错的字不超过5%。(3)听写方面:要求听写50—100个字的短文,错字不超过5%。(4)写短文或写便条方面:要求写200—300字的短文或农村常用便条(如通知、收条、借条、领条),大体上写得通顺,错别字不超过8%。考试合格后由县扫育办公室发给扫盲毕业证书。

9月,德清县扫盲入学人数达62045人。秋收大忙以后,不少民校停办。10月,德清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联合发出《大力恢复民校,配合当前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指出“入秋以后,农民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相应减少。天气转凉,适宜农民夜间学习,要求各地抓紧当前季节,迅速恢复民校,这是当前农村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同时,德清县举办了一次扫盲骨干训练和扫盲优秀分子(单位)代表大会,会上评出基层先进单位27个,扫盲优秀分子79名,县级先进单位5个,县级扫盲优秀分子22名。其中获省颁发奖章6人,团中央扫盲奖章2人。

武康县文教局于1957年3月发出《关于全县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扫除文盲工作的通知》,于是全县中小学师生都行动起来,向群众宣传扫除文盲的意义、方针、政策。并建立群众教师辅导站、民师进修班,帮助民师备课,帮助当地乡社干部尽快摆脱文盲状态。同时,组织在乡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当地的扫盲工作。这一年,武康县的扫盲规模超过往年,冬学入学人数达13700人,占青壮年文、半文肓的52.3%,为1955年的3倍,完成县计划数的101.5%完成省下达指标的153.1%1958年初,德清、武康两县对农村14—40岁的青壮年文、半文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康县青壮年文盲、半文盲为21549人,德清县青壮年文、半文肓为48785人。

同年,扫盲工作也要求“大跃进”、“高速度”。武康县组织扫自突击队,开始突击扫肓,学员一时高达14562人,占全县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的67.6%。同年6月,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德清县扫盲委员会进行调整。接着,德清县委发出“苦战十昼夜,实现无盲县”的通知,提出“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团动员,划片包干,按级负责,力争在‘七一’前实现无盲县”的要求。县成立扫盲指挥部,各区、乡、镇、工厂成立相应组织,规定每天逐级向上汇报扫盲进度。除了3所县属中学和新市、城关2所镇完小利用晚上时间包乡包社参加扫盲外,其他所有农村小学和农业中学的师生,上午上课,下午和晚上全部投入扫盲。全县农村出现“万人教,全民学”的扫盲高潮,早晨出工前学,中午休息时学,晚上学,甚至田间休息时,水利工地、小高炉边,见缝插针,利用一切空隙学。学习上突击教突击学,包教保学,为了完成包干指标,经常“苦战”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宣布农民识字1500个,职工识字2000个,就可脱盲。6月19日,下舍乡成为第一个“无盲乡”,接着三桥乡的黎明、五四、新华成为“无盲社”,雷甸乡相继出现11个“无盲队”。6月29日晚上11时,宣布德清为“无盲县”。

此后,在德清县成立第一个大公社——东风人民公社之际,在新市镇办起了第一所公社人民大学,设蚕桑、高粮、水产三个专业。县委召开人民公社现场会议后,全县掀起了大办大中专学校的热潮,几个月内办起农业中学9所,人民大学6所,钢铁学校2所,工业学校1所,红专学校20所,干部红专大学1所,业余文化技术学校20余所。

1959年11月,中共德清县二届一次党代会上宣布:“解放初,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青壮年文盲100913人,经过近10年时间,扫除文盲52791人,文盲率由解放初的92%,下降到43.8%,其中有10500人已达到高小毕业程度。全县农村已办起农业中学12所,学生513人,为培养初级农业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1960年3月,德清县业余教育委员会成立,领导农民业余文化技术教育工作。而扫盲工作仍由县扫盲协会部署。3月9日前后,嘉兴专署对德清县进行业余教育大检查,举行全民统考,全县12个公社有47132名青壮年(占青壮年总数75%)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有32992名。通过检查,端正了民校办学方向,使民校成为广大社员提高政治觉悟,学习文化、技术,推动当前生产的场所。接着着手配齐各公社业余教育专职干部。

1961年初,提出当前业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抓住重点,全面推广。确定以梅林、钟管公社为重点,定期总结经验。并提出当前应把培养3员(记账员、会计员、技术员),作为农民业余教育的主要任务。

同年12月,德清县人民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开展当前工农业余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业余教育应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业余教育更有效地为生产服务,为政治服务。”

1962年,德清县人民委员会认为当前农村文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农民业余教育的重点应该转移,除了扫盲工作以外,更需要提高农民的现有文化水平,开办业余高小班、初中班。原来县扫盲协会的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决定撤销。同时调整和加强了县业余教育委员会组织。全县12个公社成立了业余教育委员会,有23个公社配齐了业余教育专职干部。

据上半年统计,全县农村共办有农民业余学校164班,其中初中31班,高小46班,扫盲82班,财会班5班。

年底,德清县人民委员会根据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提出《关于积极开展农村业余教育,更好地为农业服务的工作意见》,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满足农民群众对于提高政治文化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地有计划地培养农村需要的技术人才,为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实现农业技术改革发挥作用。”

1963年1月,德清县文教局发出《关于做好当前农村业余教育的巩固和提高工作的通知》,指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教学内容要结合政治联系实际,讲求实效,使学员学有所得,学得好、用得上。(2)要从多方面帮助业余教师,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水平,妥善解决业余教师的误工补贴和报酬。(3)应加强学员的思想教育,建立正常教学秩序。”

1963年春,全县农村业余教育进行评比,评出先进集体18个,优秀群众教师17人,办学积极分子9人,优秀辅导员11人,优秀学员35人。

11月,县人民委员会提出当前农村业余教育的重点是:继续扫除文盲盲,巩固和发展业余学校。要积极举办农业中学,为公社培养初级技术人员;课程设置从实用出发,开设政治、语文(应用文)、数学(珠算)、农业基础知识等四门课。

1963年冬,全县24个公社264个生产大队(占全县大队总数的92%)办起民校531所692班,学员15596人,占14—40岁青壮年总数的19.5%,为1962年学员总数(3995名)的3.9倍。

1964年1月初,德清县召开农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研究农村业余学校和俱乐部工作,以提高广大农民政治文化水平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通过全县扫盲统一考试,扫除文盲1356人。经审查评比,评出先进公社4个(二都、钟管、下舍、洛舍),先进民校108所,优秀民师127人,优秀办学干部87人,优秀辅导员16人,优秀学员138人。12月,在城关镇召开农村俱乐部先进集体和县业余教育代表会,在会上县文教局提出《关于今后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业余教育必须贯彻执行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方针。扫盲班以文化学习为主,高小班以农业技术为主,初中班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同时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学习时间要服从农事季节,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以方便群众。

1965年1月,全县进行一次农村业余教育大检查。经统计,全县入学农民为14888人(其中扫盲班8229人,高小班4711人,初中班1497人,初级技校39人,中级技校20人,其他392人),教职工总数为541人。同时,举行扫盲统一考试,有1542入达到国务院规定的脱盲标准。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农村业余文化教育为政治夜校所取代,导致文盲率上升。

1978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恢复县农民教育委员会组织,使“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了10年的农村业余教育阵地获得新生。

1979年,全县办起业余中专4所,学员119人,专职教师1人;扫盲班13班,学员801人,专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11人。各公社有专职业余教育干部15人。

1980年,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

1981年春,全县农村办学的大队有80个,办民校100所共193班,其中扫肓165班,业余高小18班,业余初中9班,农技1班。

1982年秋,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工农教育专职干部赴嘉兴、海宁参观学习,回县后召开农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党领导,团主办,妇(妇联)配合,农(农业部门)支持,校(普通学校)辅导”开展农民教育的工作方针。是年,全县办业余中等技术学校12所,业余初中3所,业余初等学校高小11班、扫盲40班。

1983年,全县办农民技术学校40所,农民业余初中9所,农民业余初等学校小学15所,扫盲30班。5月,县工农教育委员会和县教育局联合发出《关于做好基本无盲单位验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扫除文盲验收工作的试行办法》,提出:据年初调查,全县少年非文盲率已达96.1%,青年非文盲率87.5%,已达到国务院关于基本扫除文盲的要求,各公社今年应分批组织验收。5月3日,县教育局在高林公社休村大队调查农民业余教育情况,进行组织社办企业职工学习文化、学习技术的试点工作。

1984年3月,湖州市教育局在德清县干山乡召开全市农民教育工作会议。德清县教育局在会上作了全县扫盲工作基本情况介绍:全县总人口357671人,少青壮年总数172727人,其中文盲、半文盲29047人,占16.82%。目前已有24个乡办起农民夜校,共有脱盲班105个,学员2610人;高小班17个,学员471人;初中班4个,学员108人,农技班24个,学员1774人。另有企业职工学习班14个,学员424人。15周岁以下的参加业余高小学习的有315人,参加包教保学学习的有1163人。全县少青壮年参加不同形式、各种层次学习的共达6865人。

1985年1月,德清县人民政府提出“迅速开创我县农民教育新局面,力争在今年实现基本无盲县”的要求。

1985年3月,省、市脱盲验收工作队到德清县,对干山、高林、钟管、戈亭和南路5个乡的15个村进行了抽样检查验收,结果确认德清县农村已达到浙江省农村基本扫除文盲标准,由省人民政府颁发“基本扫除文盲合格证书”。(脱盲验收情况,见本节附录。)

1985年8月,德清县教育局对勾里乡成人教育作了调查,对该乡体制改革前后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对专业户的文化水平与经济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乡办企业职工、乡村干部、企业干部和15—40周岁的少青壮年的文化状况进行了统计。经调查,提出当前成人教育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1)今后企业要发展,职工队伍要扩大,但招工对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待业人员)已寥寥无几,而大量高小毕业生还未能升入初中,因此除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外,还必须通过广大农村业余教育的途径来加速提高这部分人的文化素质。(2)须提高乡村干部企业干部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去年省教育厅要求“七·五”期间乡干部应达到高中或中专水平,目前与这个目标差距还很大。(3)提高乡村企业职工及农业“两户”(种植户、养殖户)的文化、技术水平对振兴农村经济至关重要。

同年,德清县教育局开展以创办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为重点,发展厂村办学和各种专业技术培训为中心的成人教育工作,颁发了《德清县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管理条例》。高林乡办起第一所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为德清县成人教育重心转移树立样板。10月,全县又有钟管、干山、下舍、梅林、戈亭、油车、对河口、士林、三桥、洛舍等10个乡先后办起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主要措施是“幼教、小教、中教、成教一起抓,党员、干部、农民、职工一起学,文化、科普、法制、技术一起上,乡党校、乡科协文化中心、成教中心一条龙”。

各乡成教中心从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开办各类培训班,培训内容有财会统计、工业管理、化工基础、淡水养鱼、磷肥使用、幼蚕饲养、家禽家畜饲养、食用菌培养、法制教育、书法字画、通讯报道、建材、油漆、缝纫等,共办了168期,学员9957人次。

1985年12月,湖州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市科学技术协会4个部门联合在本县高林乡召开湖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开创了农民业余教育由教育部门单独办转向有关部门联合办的新局面。

1985年度,德清县评出农民业余教育先进乡4个(干山、高林、钟管、士林),先进集体5个(干山乡千山圩村、高林乡勇兴村、士林乡办丝厂、梅林乡办砖瓦厂、钟管乡北代舍村),优秀民师18人,办学积极分子26人,优秀学员3人。

1986年6月,二都、秋山两乡成人教育中心学校验收合格。

1987年,德清县成人教育工作坚持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利用15个乡的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以初级和中级文化技术教育为基础,岗位职务培训为重点,为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举办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技术培训班共259期,学员17146人次。本年度全县成人教育工作受到省市有关部门表彰。洛舍乡成人教育中心学校被省乡镇企业厅评为“省乡镇企业职工培训红旗单位”。高林乡成人教育中心学校被共青团省委等5个单位授予“实用技术培训先进单位”称号,被湖州人民政府授予“湖州市先进单位”称号。

附:对德清县扫盲验收情况的汇报(摘录)

根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标》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浙江省农村扫盲验收试行办法》及市府办《关于全市农村扫肓验收工作的意见》,受省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们于3月25日至31日,抽调了各县(区)部分农民教育干部共组织了53人的扫盲验收工作队,对我市第二批基本无盲县(区)的第一个单位德清县进行1基本无盲验收。

验收结果是:

(一)农村中12—40周岁的少青壮年农民中的非盲率,德清县上报总人数为182157人,非文盲率为88.82%。

工作队抽样验收5个乡的15个村,统计上报少青壮年总人数为8793人,半文盲750人,非盲率为91.47%,核实后总人数为8792人,半文盲756人,非盲率为91.44%,经文化考核合格的非盲率为91.23%

(二)经市普教验收核实,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08%,在校学生的平均巩固率为99.37%。12—15周岁的少年中普及率为93.86%,非盲率为98.01%。

(三)实现基本无盲乡率,德清县26个乡,上报合格的为25个乡,基本无盲乡率为96.2%,这次抽样验收的5个乡全部合格。

根据验收结果,对照《浙江省农村扫盲验收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德清县文化调查各类表册比较清楚,资料基本齐全,数据基本准确,已符合基本无盲县的标准验收合格,我们将建议由市人民政府报请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发给证书。

湖州料市扫盲验收工作队

198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