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自唐朝始,县直辖镇与乡并级,镇下设坊。《唐六典》卷三《户部尚书》云:“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旧唐书·食货志》亦云:“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由于村、坊为并级行政机构,故自唐宋以来,民间将村坊连成一词。

德清县城自北宋景德元年(1004)升为建置镇后,下辖7坊。据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载:“旧编载坊七:武源坊、新门坊、前溪坊、武善坊、通高坊、儒津坊、吴山坊。”

明朝嘉靖《德清县志·厢巷》载有嘉靖元年(1522)所设十六坊。

通济坊,在通济桥之南,直前一带,号通济街,因以名坊。

德廉坊,在县治往东之溪口一带。

台鼎坊,在县治之西,往西门一带。

桂林坊,在县治之南隅,今榜其坊门日承流。

晋贤坊,在县治之南隅,今榜其坊门曰宣化。

清河坊,在县之东隅,清河桥南。

清宁坊,在县之西隅,西门城外。

朝京坊,在县治之南,旧名前溪。

兴贤坊,在县之南隅,旧名新开。

里仁坊,在县之南隅,旧名武昌。

达尊坊,在县之南隅,旧名通高。

富乐坊,在县之南隅,即溪口之巷,新立。

清溪坊,在县之南隅,税课局之前。

文昌坊,在县治之北,旧名昼锦。

桂枝坊,在县之北隅,旧名寓公。

居安坊,在县之北隅,旧名握兰。

同书《乡都》载:“倚郭分南北两界,佥四坊长,以任期集。”可见明朝嘉靖年间,全镇16坊由两界统率,每4坊设坊长1人。

嘉靖后,坊名复旧,万历《湖州府志》载:“有坊十六,通济坊、德廉坊、积谷坊、桂林坊、晋贤坊、清河坊、清宁坊、前溪坊、新开坊、武昌坊、通高坊、富乐坊、清溪坊、昼锦坊、寓公坊、握兰坊。”其中积谷、通高、前溪、武昌、新开、昼锦、寓公、握兰8坊均为嘉靖以前旧名称。

清朝康熙《德清县志·厢巷》载,十六坊名称与嘉靖县志同,但辖区记载更加详明,坊以上仍设南北两界。

通济坊,在县治前通济桥之南,直南一带,桥名通济,故名。

德廉坊,在县治东,至溪口一带。

台鼎坊,在县治西,往西门一带,旧名积谷坊。

桂林坊,在县治东南隅。

晋贤坊,在县治西南隅,旧名武源。

清河坊,在县治东隅,清河桥之南直前一带。

清宁坊,在县治西,城门外。

朝京坊,在县治南,旧名前溪。

兴贤坊,在县治之南,阜安桥之北,与清河坊相接。

里仁坊,在县治南,阜安桥之东街,旧名武昌。

达尊坊,在县治西南隅,射圃、小学前,旧名通高。

富乐坊,在县治南隅,阜安桥之西街。

清溪坊,在县治南隅,税课局之前。

文昌坊,在县治北,旧名昼锦。

桂枝坊,在县治北隅,旧名寓公。

居安坊,在县治北隅,旧名握兰。

以上坊额俱废,知县敖荣继重建,今复圯。

民国废除界坊制,街道作为基层行政单位,以街辖弄。

民国《德清县新志·厢巷》云:“今城厢各坊,其名已废,巷名亦易。仅丁家等一二,名称犹旧。大抵旧坊改以街名,巷易以弄,循侯志。治城道路,遵民政厅令,并称街巷。”

直街,在县治前,县桥下,直南一带至十字街口止。

县东街,在县治东,至官码头止。

县西街,在县治西,至西门城止。

南门大街,自十字街口起,至大南门城止。

务前街,自十字街口起至清河桥止。

十字街口,北直街,南阜安桥堍,东务前街,西南门大街

上下河沿,上自城弄起,下迄小弄止。

溪东街,自阜安桥南堍起,向东至东门城止。

小南门街,自阜安桥南堍起,向西至小南门城止。

上述9街,十字街口并非街道,设街旨在管理。小南门街今称溪西街。上下河沿俗称上河下、下河下,以长桥为间隔,今已迁房改作河滨公园。

民国廿三(1934)年废除街弄制,实行保甲制,镇区设5个保,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设居民委员会,实行镇辖居委会体制,详见第三章《基层概况·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