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三节 构成

人口构成分析始于新志,今踪其创,分七目。

城乡

民国三十五年,馀不镇实有人口7407人,其中在城1997人,在村5410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3%。1951年,城东、城南、城西三乡实有人口12883人,城关镇2523人,农村比例高达83.6%。城镇人口与农村拉近距离始于1989年,是年末,城镇人口占48.2%,农村占51.8%。次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越农村,非农业人口占总50.2%,农业人口占总49.8%。尔后,农转非蓝本户口逐年增多,2000年居民户口占总57.8%。2003年占56%。

城镇非农业人口由单位招工、学校招生、职工家属投靠、知识青年病退回城、世居居民婴儿出生、随军家属迁移、外地居民迁入、城镇户籍改革而增加;也因居民外迁、死亡、服役、逮捕而减少。本镇居民户飙升,主要系工农、东风两蔬菜场及水产、胜利两村农户整体转为非农业人口所致。

城乡人口对比表一(1993年)

1995年居农民构成对比表

1999-2003年居农民构成对比表

性别

镇境传统观念,看重生育男孩。解放初,此种思想尚可窥及。如1951年每100入中,城西乡男性占57.2,城南乡男性占55.7,城东乡男性占55.2,城关镇男性占51.7%。由此可见,农村依赖男孩传宗接代思想高于城镇。

解放50年来,长期教育民众,生男生女一个样,尤其计划生育后,初胎男孩鼓励独生,初胎女孩允许计划安排二胎,故男女比例渐趋平衡。据《年报》统计,1980年城关公社男女比例为104∶96,城关镇为101.6:98.4。至2003年,全镇纯农业人口男女性比例为100.6∶99.4,已符合大自然101∶99规律。城镇非农业人口为98.6∶101.4,女性持续多年高于男性。综观全镇,人口性别比例无失衡现象。

失衡(1990)

今年全国人口普查,浙江永康县青年男性7820人,女性1153人。

无后为大,根深蒂固,盼养男孩,千家万户。妻妇怀孕,仪器探睹,女则人流,男则温补。家家习为常,人人不觉察,婴孩性比例,男升女下滑。君见永康县,十比六十八,何处娶媳妇?泥淖难自拔。谨告天下人,生女生男都一样。男女平衡世道昌,姻亲和睦两依傍。清平社会无旷男,为人父母莫偏向。

录自《灯花己集》

年龄

1990年人口普查,镇境0-14岁少年10133人,占总18.2%。15-24岁青年10592人,占总19.0%。25-59岁壮年28594人,占总51.4%。60岁以上老人6327人,占总11.4%。

2003年,镇内18岁以下青少年9635人,占18.6%。19-35岁青壮年11684人,占22.5%。36-59岁壮年21963人,占42.4%,60岁以上老人8538人,占16.5%。按国际标准,我镇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境内耆寿不多,1982年人口普查时,90岁以上寿星6人,1990年人口普查,90岁以上寿星26人。百岁老人有:

陈富林,男,1886年8月21日生,城关乡联盟村木杓潭村农民,1989年逝世。

马最嘉,男,1900年9月25日生,德清人民医院医师,2000年5月22日逝世。

张文英,女,1903年11月2日生,住西郊路104号101室,2006年9月逝世。

余琼华,女,1903年8月11日生,住谈家弄2号,2005年12月逝世。

俞法财,男,1904年8月5日生,住城东路18号粮油厂集体一3,2006年11月逝世。

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镇年龄结构 (2000.7.1)

民族

1982年人口普查,镇境内无少数民族居住。后因婚嫁来境落户等原因,少数民族人员渐多。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城关镇有8个民族44人,城关乡有10个民族19人。分别为回族13人,苗族8人,彝族2人,壮族2人,侗族2人,白族4人,水族1人,满族11人,藏族1人,畲族10人,布衣族4人,高山族4人,仫佬族1人。占汉族人口总和的0.11%。

文化

清代科举教育,文化人仅限在士绅阶层。光绪廿七年(1901),县城创办小学堂后,受教育人士稍多。然农村依然停留文盲初识字阶段。解放初,通过扫盲班和夜校读书,文盲大减。1957年,城镇受教育民众已占78.4%,而农村仅占13.8%。至1982年,城关公社只出过2个大学生,452个高中生,3123个初中生。与受教育总人数相比,85.4%的还处于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其中小学生12624人,不识字8263人)。

1990年人口普查,城镇与农村受教育比例仍相差悬殊(见表)。

1990年6岁以上受教育人数

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如表):

劳动力

民国前,农村家庭子女较多,年轻夫妇上老下小,户均劳动力约占家庭总人口30-40%。解放后,据《城关人民公社历史资料汇编》、《德清县国民经济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德清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德清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汇编》,1980年以前,农村正半劳动力总和不足总人口52%。乡村制取代公社制后,就业门路拓宽,商企阵营扩大,如1990年外出打工经商1365人,2003年增至2144人。由于工种趋多,部分非劳力升为半劳力,劳动力结构从1985年58.1%递增至2003年72.8%(见表)

劳动力择年统计表(人)

职业

农村劳动力以种田、养蚕、养鱼为主,手工业经营有木匠、匾匠、石匠、泥水匠,但均属兼业。解放后,大跃进期间始办工业,进厂务工405人,占农村总劳力8002人的5%。

公社制期间,农民事农蚕,居民务工商,限制较严,稍有越轨,便行批判。直至1984后始逐步放开,允许农民转换职业。尔后农民打工经商,居民租荡包田,职业结构分化。1990年农村人口中从事粮桑林牧渔人员占总人口74.7%,2003年同比下降至42.4%。

全镇在业人口行业职业分类表

农村从业择年分类对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