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节 变动

常住人口变化,自然因素有生死,人为因素有迁徙,镇境田地肥沃,民生安乐,举家外迁及劳务输出素来不多。而客民入境,垦荒落户,向来不少。解放以来,为减轻国家粮食供应负担,解决城镇居民劳动就业,时而精简下放,时而上山下乡,城乡流动频繁。支边迁出,移民迁入,婚嫁迁徙等有序变化也因时发生。而务工暂住,盲流滞居更变化无常。

精简下放

1962年4月,城关镇成立精简办公室,动员居民落户农村,自食其力。至年底,共精减居民408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2012人,集体所有制职工636人,职工家属及无业居民1130人,学生304人。当年为国家节省商品粮25.64万斤。1963年1月起,每月减轻商品粮供应10.2万馀斤,帮助政府渡过粮食危机。1982年,为慎重处理精简遗留问题,各大队开展统一调查,对精简双职工,安排一个子女回城镇工作;无固定收入的老职工,给予每月15元补贴。至1986年处理完毕。

上山下乡

为消灭城镇失业,1964年起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5月,城关镇首批74人插队落户,次年增至99人。此后除1967年无任务外,年年动员支农支边。至1977年,14年中共批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544人,其中除19人因多种原因未下放外,实际插队落户2525人。

1969年起,还接收外省市县知识青年以投亲靠友方式来城关插队,先后落户13人。1976年,对下乡两年以上知青列为城镇招工、顶职、招生、补员对象。1978年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安排451人回镇就业,同时办理转吃商品粮手续。1979年停止动员,次年起通过招工、招生、征兵等方式,陆续回镇就业。至1984年,除死亡者外,全部离开农村。

支援宁夏

1959年3月,上级号召支援宁夏建设,本镇青年积极响应。4月27日,全公社召开2000馀人批准大会,宣布批准125人,其中城关大队50人(女15),城西

大队36人(女9),城南大队18人(女3),城东大队21人(女1)。

支宁青年分两批启程。第一批15人(女4)于5月2日登程,第二批110人于次年4月30日登程。后因生活不适,纷纷离开,迄今无一人居留。

三峡移民

为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水库淹没区人民实行大迁徙。2002年8月31日,重庆市奉节县万胜、九盘两乡15户74人来我镇落户,分别安置在明星、金火、联星、恒星、齐星5个行政村内。

三峡移民安置概况

移民初到时,国家补助每户生产安置、基础设施费80835元,搬迁运输、长途运输补助费6410元,囷难户补助4265元,房屋附属设施补偿40225元,零星果木补偿2690元,搬迁损失误工补助2790元,过渡期补助4650元,生产资料购置14725元,总计15.66万元。并为之建筑新房,另发建房补助资金每人3300元。

客民入籍

外地客民流入镇境,远者不可考。据清朝中叶蔡赓飚《棚民垦种山场疏》记载:“嘉庆年间,有温、处等府无业游民,前来租种山场,栽莳花生、薯黍等物。”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民国初年,程森在《德清县新志》中记载:“河南客民于南关兜作埂养鱼,众议禁止,以免剥削。”抗日战争期间,温州、平阳等地客民侨居西门城外坡地,搭棚垦荒种植。河南客民在丁山坝南西险大塘内坡栽种秋粮,兼垦荒田。解放后,上述客民大多入籍定居。

1959年第一季度,据县公安局统计,城关地区外来流入404人(男232人,女172人),其中整户流入25户(船民14户),大多来自江苏、安徽、江西及本省

等28个县。尤以兴化、盐城、浦江、东阳居多。流民以原籍生活困苦,外出找工作、找对像为由,长期滞留不归。1960-1962三年困难期间,本省浦江,江苏兴化、宜兴等地妇女成批流入,定居不返。1990年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青年,来境落户,人数不菲。据城关派出所统计,1990年外省迁入820人,2000年外省迁人627人。而流动人口暂住,变化更大。办理暂时证手续者,1990年4713人,2000年4850人。

日常变化

生死无恒常,迁移无规律,自然蜕变及正当迁徙无时不在,现择若干年份列表如下:

人口数量变化择年统计

注:1955年为城郊乡数据。1960-1990年为城关公社(乡)数据。1995-2003年为城关镇

(含乡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