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一篇 人文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疆域

德清城关镇(2004年4月改名乾元镇)位于浙江北部湖州市境内,地处东径120°4′,北纬30°33′之间,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镇政府驻地西郊路石牌楼,距省府杭州32.5公里。

东邻干山镇,南接雷甸镇,西界武康镇,北连洛舍镇,东南与下舍镇隔漾相望,西南与三合乡隔溪毗邻。总面积68.01平方公里。

原镇区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6公里,面积2.88平方公里。平陆海拔6.9米。

镇境北部属丘陵低山区,东、南、西部除孤立山体偶有散布外,均属平原。全镇地形结构为:水田占44%,旱地占17%,山丘占29%,水面占10%。

镇境疆域分解

单位:平方公里

第二节 沿革

镇境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聚居,汪芒氏部落散布其间。

大禹治水时,属防风国辖地。

禹诛防风后,属夏朝疆域。《史记》有“少康之子,实滨南海,既守封禺,奉禹之祀”记载。

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纣,属周朝版图。

公元前847年西周末叶,苗楚熊勇立国称王,势力遍及南蛮百越,属楚国疆域。

公元前585年东周简王元年,吴国自立,寿梦称吴王,属吴疆。

公元前510年,楚属国越自立,允常称王。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属越国版图。

公元前334年,楚败越,封春申君于菰城,作为食邑,镇境复属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三国时强时弱,互有进退。镇境处于三国边缘,故隶属无常。衡庐《长兴六题》有“时越时吴时楚地,亦王亦霸亦诸侯”诗句,盖纪史实。

公元前223年,楚亡,复属越。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秦将王翦平定江南,越王降秦,秦置会稽郡,改菰城为乌程县,镇境属会稽郡乌程县馀不乡。

西汉,属乌程县馀不乡不变。

东汉永建四年(129),会稽郡钱塘江以西分置吴郡,镇境属吴郡乌程县馀不乡。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置永安县,设东、西两乡(当时设县,但分东南西北诸乡,如东迁县有南乡、北乡可证),镇境属永安县东乡。(万历《湖州府志》称:“先为吴郡太守许贡奏,分乌程馀不乡与余杭二境置永安县。”永安置县,旧志有中平、兴平、黄武三说,今据《史志一得·武康建县年代考》,作中平。)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吴郡改称吴兴郡,镇境属吴兴郡永安县东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永安县改永康县,仍设东西两乡,镇境属吴兴郡永康县东乡。

太康三年(282),永康县改名武康县,镇境属武康县东乡,直至南北朝终。沈

约《宋书·自序》云:“史臣七世祖延,始居县东乡之博陆里馀乌村。”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各县分乡(浙江义乌、山西武乡、广东清远等县志均有此记载),武康县东、西两乡分为37乡,其中原馀杭旧境分为20乡,原乌程旧境分为17乡。镇境县属如故。

唐朝天授二年(691),武康县东境析乡置县,属吴兴郡武源县。景云二年(711),武源县改名临溪县,属吴兴郡临溪县。天宝元年,临溪县县署从下兰山迁徙至百凉山南麓凤凰山侧,镇境属吴兴郡德清县,乾元元年(758),吴兴郡改称湖州,属湖州德清县所辖。

南宋宝庆元年(1225)(民国新志作二年)湖州改名安吉州,镇属安吉州德清县。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安吉州改名湖州路,镇属湖州路。至正十六年(1356),湖州路复改名吴兴郡,镇境属吴兴郡德清县所辖。

明朝洪武二年(1369),吴兴郡改称湖州府,此后直至清朝末年,镇境隶属湖州府德清县所辖。

民国建元,取消府制,直属浙江省德清县。民国三年(1914)设道,属钱塘道德清县境。民国十六年废除道制,德清县复由浙江省直辖。

民国廿四年9月,浙江省设9个行政督察区,直属第一督察区。民国廿七年改属第二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4月,全省设6个专区,镇境属吴兴专区德清县。同年7月,专区改为9个,镇境隶属如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省设10个专区,镇境属嘉兴专区。

1983年撤消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镇境隶属湖州市德清县,迄今不变。

此外,镇境金鹅山以西草塘里自然村,系1958年6月从秋山乡划入,其地向属武康县,故历史上州县隶属,与上述不同。

五代吴越国天宝三年(910),隶属杭州武康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隶湖州武康县太原乡。

民国廿七年7月,境属临安专区,直至1953年临安专区撤销,改隶嘉兴专区武康县。

1958年6月武康撤县,属德清县辖至今。

第三节 形胜

镇区形胜,天造地设。东有乌巾山迎朝霞,西有金鹅山送落晖。南有乾元山作屏障,北有百凉山作靠背。苕水中穿,雪浪南来天目;内河外达,云帆北去菰城。

古来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反;抒情吟诗作赋,莫不赞美河山。

过馀不乡 明·夏古丹

百里荒城带晚烟,杖藜者在石桥边,寒蜩檞木千家路,草草芦花几县田。率尔鼓鼙空有泪,翻然长笑复看天,太平不远嗟何及,犹忆神宗四十年。

嘉庆《德清县续志》

归朝欢·德清道中 明·瞿宗吉桑柘阴阴迷四顾,扁舟又被渔郎误。一溪绿水泛红桃,流愁不去流春去。风景非前度,掀篷惊起双栖鹭。望横塘、东西不见,目断凌波步。杜鹃声满斜阳树,正是行人肠断处。青旗遥指那人家,白云尚隔前村路。莫唱公无渡,忙催沽酒休迟暮。便都将、黄金用尽,

犹有凌云赋。

嘉靖《德清县志》

德清道中还寄子瞻 宋·秦观

丛薄开罗帐,沦漪写镜屏。疏篱窥窈窕,支港泛笭箵。

康熙《德清县志》

泊德清县望金鳌玉麈二峰诗 明·高启

归远行不缓,颇失眺山水。犹怜兹峰秀,欲去舟且檥。层峦回长溪,日落苍雾起。寒城动遥炊,晚渡罢孤市。岂唯地景幽,况乃民俗美,牛羊散树下,暖暖旧墟里。田腴收获富,县静争讼止。畏途遇乐境,我意方一喜。啸歌逐渔翁,暂宿浦烟里。筱疏风翛翛,月偃波■■,旅颜在尘中,逢人固多耻,安得托此居,长年息行李。

民国《德清县新志》

过德清 宋·杨万里

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不是全无最佳处,

何窗何户不清妍。

过德清(二首) 宋·姜夔

木末谁家缥渺亭,画堂临水更虚明。经过此地无相识,塔下秋云为我生。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栏干一点愁。

以上录自1991年版《德清县志》

德清晚归 元·金涓

酒留诗恋意迟迟,回到中途已落晖。小蹇引秋行落叶,老渔隈冷坐危矶。山间明月随人出,松外闲云伴鹤归。试问夜深何处宿,欲从山下叩禅扉。

录自《青山遗稿》

德清夜泊 元·马臻

远色变昏晦,卸帆依浅沙。浪搜盘岸木,风逆赴巢鸦。细草官塘直,长烟野日斜。寒机闻夜织,灯火是谁家?

录自《霞外集》

暮登德清樵楼 元·朱德熙

万马拥貔貅,暮登城上楼,哀笳风送客,长剑月临帱。阃外分边计,灯前借著筹。二城如可复,江面更何忧。

录自《存复斋集》

从苕返德清 清·汪璀

秋思入寒砧,帆飞度远林。溪分前路合,桑密晚烟深。白发慈帏梦,青年昧旦心。孤城遥在望,鸟外见云岑。

录自《清诗别裁集》

还德清 清·蔡宝善

柔桑遮断岸,树里见孤城。崱男双峰峙,湾环一水清。鸡豚看祭扫,箫鼓乐承平,莫遂躬耕愿,漂流愧此生。

录自《观复堂集》

德清 衡庐

德盛官清野史谈,铸钱炼剑供寻探。山重丘岭春泉活,

水汇平原玉雪涵。自古人文称浙北,于今物产记江南。稻花桑叶斜阳外,听取田农说五蚕。

录自《松花吟》

过乾元镇 姚子芳偕朋访友德清城,日丽风和天气晴。十字街头人潮涌,土城墙下客徜行。茶坊翁媪媚吴语,酒馆新婚醉笑声。老县城关虽旧镇,民间春色蓄深情。

录自《野菊斋集》

乾元新姿 许德明古镇繁华景万千,各行各业竞争先,长街小巷琳琅店,万象升平过大年。

录自《橘杏轩吟稿》

过乾元镇 嵇发根

故县城关苕水边,清溪岸上镇乾元。乾元原是吴羌改,汉隐吴羌避此山①。南朝宋代沈麟士,家住筏头小桃源,不乐仕途此山隐,开门教授生百员;吴羌山下居成市,烟火万家街市繁。义士戴公历朝祭,戴公祠里祀继元②;溪东街上重光庙,但盼遗风高德传。左右绿红老爷供,世人总是尊德贤,柳宗元父德清令,岂晓生儿文宿擅。代有杰人领风气,文明塔耸下兰山,馀不溪照魁星相,科第连绵古县延。俞樾曾孙俞平伯,作家学者称大贤,生平馆在谈家弄,铜像高居市亭山。欲觅孔愉放龟处,已无左顾旧亭垣③,金鹅④西昂东牛伏,目遂清流到归安。

注:①乾元山原名吴羌山,汉高士吴羌避王莽乱隐居故名。沈麟士居山开门授徒,居舍成市。②戴继元,南宋德清城关义士,为救落水者而死。祠中左祀唐柳宗元之父柳察躬,曾任德清县令,为官清正,供称为“绿老爷”;右祀叶姓“经老爷”,未祥其人。③左顾亭原在清溪章安桥南,晋车骑将军孔愉于此放龟中流而左顾,待因功封馀不亭侯,创亭名“左顾”。“孔愉放龟”后为成语。④金鹅山,在乾元镇西,东汉沈氏武康祖沈戎墓此,时谚曰:“金鹅呜,沈氏兴”。

2006《湖州歌》节选

第四节 城标

乾元镇城标为丝字形雕塑,竖于小马山东麓环城西路与环城南路交汇处。座基高0.5米,宽4米,长6米。外坡1.2米。标识高5.8米,两柱间宽1米,长4.2米,柱粗围径4.6米。

1989年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提议,千年古镇应有体现德清特色标识性建筑,县政府责成城建局提出方案。经过广泛征集,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设计的古体丝字方案胜出,该图案独具地方特色,既有传统牌楼形式,又结构新颖,不落俗套。既有现代城雕之美感,又承传统文化之精华。经多方商讨,一致认定。是年10月奠基,1990年元旦落成典礼。1991年立碑,碑嵌路北墙阴。

第二章 区划

乡镇行使权力管理民众,其辖区范围谓之区划。区划调整,疆域、人口、耕地也随之变化。综观历史,县域变化不大,而乡镇分并频繁。有时两三年内,忽分忽并,边缘村庄,朝秦暮楚,故区划设章,以观镇境历来之变化。

第一节 区

县以下、乡以上增设区一级管理机构,始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新编《湖州市志·行政区划》云:“明代行区都里制,各县区都里数如下:乌程县辖23区53都8界283里。归安县辖21区22都9界309里。长兴县辖12区91都2界232里。武康县辖5区18都2界62里。德清县辖12区18都2界210里。安吉县辖6区15都64里。孝丰县辖6区54里。”考德清全县分为12区,区级分为18等,其中又缺一、二、三、四、八、九、十、十七8个等级,可见该区所指乃圩区,圩区按瘠沃产量定等级,作为田赋岁征依据。故明代所设区级单位,并非行政机构。

民国十八年(1929)实行区乡村三级行政制,全县分五区,辖一城一镇十乡;第一区辖城区、雷甸。第二区辖洛舍、松山、仁寿、龙潭。第三区辖安国、白云、三山。第四区辖新市镇北部、新塘。第五区辖新市镇南部、大麻。今城关镇地域分属第一区、第二区。

民国二十年,将五区并成四区,辖7镇(馀不、洛舍、大麻、新市东南、新市中南、新市中西、新市中北)95乡。如表:

民国20年区划对照表(一)

民国20年区划对照表(二)

民国廿一至廿三年,全省区级机构全部撤销,德清也然。

民国廿五年一月,区署重设,四区不再数序标列,改为实名制。95乡也裁并为35乡。各区所辖镇乡为:

馀不区,辖馀不镇,蠡山、连山、金鹅、清溪、羌山、雷甸、闻佳、杨墩8乡。

新市区,辖新市镇,新塘、代舍、韶村、乐安、白彪、钟管、审溪、栎林、西葑、双林10乡。

洛舍区,辖洛舍镇,仁寿、澉溪、石塘、衡溪、茅山、瓜山6乡。

下舍区,辖大麻镇,海卸、湘漾、下舍、蔺村、大海、西林、双溪、勾垒、河墩、徐家庄、白马11乡。

镇境属馀不区,地域涉及连山、金鹅、清溪、羌山4乡及馀不镇。

民国三十六年撤区,全县分为4镇11乡。

1949年5月德清解放后,恢复区乡村三级行政制。全县设5区3镇13乡。其中城关区辖馀不镇、白云乡、双溪乡。新市区辖新市镇、乐安乡、栎林乡。洛舍区辖洛舍镇、方山乡、龙溪乡。下舍区辖下舍乡、曲园乡、永凝乡。双马区辖双马乡、禹越乡、大麻乡、勾里乡。

1950年5月,全县设4区2镇28乡。其中城关区辖城关镇,城东、城南、城西、塘北、雷甸、双溪、杨墩7个乡。

1956年撤区并乡。县以下行政机构仍行乡村两级制。

1962年2月,县委在城关、新市、莫干设区委,城关区委辖城关、二都、下舍、秋山、雷甸、三合6个公社。址设小南门茧站,但未设区政府,同年9月撤销。

第二节 乡(都、区、公社)

唐朝天授二年(691),武康县析出东境17乡置武源县,十七乡名称,《元和郡县志》云:“乡名失传”,据《史志一得》考证:《武康东境十七乡》名称为:“永和、龟回、武源、长乐、千秋、遵教、凤山、安仁、金鹅、庆平、来苏、孺山、永宁、太平、松山、荫宗、馀不”。

镇境城区属馀不乡,城东属永和乡,城南属龟回乡,城西属金鹅乡,城北属千秋乡。

武康析县之后,据《开元图经》记载,尚管“敬让、负郭、安乐、武都、武义、太

原、桃源、永安、信义、旗亭、至孝、城山、前溪、风渚、封禺、风山、永平、武昌、崇仁、太平”等20乡。

天宝元年(742),17乡并为永和、千秋、遵教、金鹅、龙山、太平、荫宗7个大乡。镇境城区属荫宗乡,城东、城北属永和乡,城西、城南属金鹅乡,方山大仓岭以北属千秋乡,金鹅山跨塘桥以西属武康县太原乡。

宋朝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全国州县大加裁并,武康县地广人稀,只设永安、至孝、崇仁、太原、武都5个乡,德清县因人口稠密,设永和、千秋、遵教、金鹅、永宁、荫宗6个乡,镇境所隶略有变动。

元朝定鼎之后,废除乡里制,县以下行政区划实行都图制。都、图以数字序列编排,全国统一。德清县分为十八都,武康县也分为十八都,明朝成化《湖州府志》(史界简称劳志)云:“其都之广者分为上下二管。”可见村庄过大之都,则又分为上下两都。

镇境大部分属于1都、17都,个别村庄属于2都、18都。

明朝洪武九年(1376)改行区都里制,乡级单位继续称都,图级单位恢复称里,并将原都分小,德清县共划为26都210个里。成化《湖州府志》载:“成化八年(1472)〔德清〕计二十六都,共二百十里。”镇境隶属已无考。

自元朝实行都图制后,因各地名称相同,对政令下行,乡情上达及民信往来带来混乱,乃于嘉靖元年(1522)将二十六都恢复为十八都,并在都上冠以旧乡名。如二都:德清县标明千秋乡二都,武康县标明崇仁乡二都,萧山县标明曲化乡二都、义乌县标明崇德乡二都等,予以区分。嘉靖《德清县志》云:“县自宋制之后,本朝损益其旧,倚郭分南北二界,佥四坊长。外则乃昔之六乡,辖都十有八,分区十有二,立管十有六,总里二百有十。县以系乡,乡以系都,都以系管,管以系里。”设表如下:

宋、明乡里对照表

小都直接辖里,大都或分东西,或分上下,设点分管,以便徭赋。管为代征代管单位,并非政权机构。

明朝都上设区,德清县分五南、五北、六、七、十一东、十一西、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八12区,亦非行政机构。考他省志书,有称“视瘠沃划区,以定田赋”,可信。

清朝建国之初,乡级行政机构继续称都,里则改称为村,康熙《德清县志》卷二《乡都》记载甚明,全县设18都。仍以6乡对照。镇境疆域属一都、十七都所辖,个别村庄属二都、十八都。

清朝雍正七年(1727),浙江巡抚李卫奏准颁行顺庄法,将原都村拆散,查照住址,编为庄村宦图,实行区庄制。

区庄制改都为区,改村为庄,德清县分为24区181庄。今城关镇境分别属一、二、三、十七、十八及城南、城北区所辖,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1912)废除都庄制,改行乡庄制。全县分为一城(城区)一镇(新市镇)十一乡(洛舍、文墅、仁寿、松山、三山、新塘、安国、白云、雷甸、龙潭、大麻),镇境分属城区、文墅乡、龙潭乡。

民国三年,文墅乡撤销,所属一庄二庄归入城区,三庄四庄并入洛舍。

民国十七年,奉命改行村里制(初名街村制),全县分为9里98村,但未实行。次年四月,筹办区乡村三级行政制,镇境仍属城区与龙潭乡。

民国二十年隶乡镇,编闾邻,始行乡以下三级行政管理制。德清全县分为95乡,辖1057闾,5260邻。今属城关区域者有馀不镇,金鹅、丁山、白虎、连山、张家厂、清溪、布抽湾、战胜、乌山、漾口、太堡、瓜山、前溪等13个乡。

民国廿五年,95乡合并成35乡,今属镇境者为馀不镇、清溪乡、羌山乡、金鹅乡、连山乡的全部和蠡山、瓜山两乡的部分及衡溪乡一角。

民国三十三年推行新县制,各乡再次缩并,由原35乡402保3999甲并为21乡251保2568甲。今属镇境者为馀不镇、羌山乡的全部和蠡山、瓜山、衡溪的部分。

民国三十六年,全县并成馀不、新市、洛舍、大麻4镇和下舍、禹越、白云、曲园、龙溪、永凝、双马、双溪、栎林、乐安、方山11乡。今属镇境者为馀不镇全部及方山、曲园两乡的部分。

民国20-36年区镇乡变化表(一)

民国20-36年区镇乡变化表(二)

德清县城于1949年5月解放后,设5区3镇13乡,镇境区划同前。

1950年5月,行政区划变动,全县设4区2镇28乡186村,镇境所辖为城关镇和城东、城南、城西3乡。

1956年1月撤区并乡,全县分城关、新市2镇,城郊、城西、雷甸、塘北、下舍、高林、高桥、禹越、勾里、新联、梅林、士林、洛舍、澉山、钟管15乡。镇境原城东、城南2乡并为城郊乡。原洛舍区瓜山乡的一部分并入城西乡。

1958年10月,政社合一。城关镇、城郊、城西两乡并为城关人民公社。全县共设城关、洛舍、干山、下舍、高桥、新市、二都、千秋、上柏、三桥、莫干、雷甸12个公社,辖55个生产大队531个生产队。

1959年6月,新市、城关两镇从公社中析出,成为县直属镇,今镇境区域分别属城关镇和城关公社管辖,直至1992年7月乡镇合并,合二而一。

1961年,原12个公社分为23个,辖250个生产大队2665个生产队。镇境隶属不变。

1964年,部分公社再次分小,全县设2镇26个人民公社。镇境域同前。

1967年12月,城关镇和城关公社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至1970年3月恢复镇、公社称呼。

1984年1月,废除人民公社制,恢复乡村制。区划不变。

1992年7月,城关镇与城关乡合并,实行镇辖村体制,至2004年未变。

镇境疆域历代隶属表(秦一唐)

镇境疆域历代隶属表(宋一清)

选举镇境疆域历代隶属表(民国)

镇境疆域历代隶属表(解放后)

第三节 村(里、图、庄、闾、保、社、大队)

唐朝实行乡里制后,乡以下行政单位称里。镇境古里,可考者唯九曲里(今属明星)、六堡里(今属新盟)两处。宋朝全县分为六乡,置80个里,镇境可考者仅4个里。其中永和乡所辖20个里,属于镇境者为吴羌里(今城区乾元山)。荫宗乡所辖10个里,属于镇境者为积谷里(今城西积谷山),乌山里(今城东乌牛山)。金鹅乡所辖20个里,属于镇境者为清溪里(今城南星星农贸集市,系古代清溪庙旧址)。

元朝改里为图,图名以数字标称,德清县分为211图,图数顺序已失传。

明朝,都以下行政单位恢复里制,废除数码标称,仍用自然村命名。里级单位由宋朝80个增至210个,名称失传。

清朝顺治,康康熙间,都以下行政单位改称为村。全县设18都145村。城郊丁口稠密,设村亦多。如表

清朝雍正七年,改村为庄,庄辖自然村。庄以数字编序号,镇境属一区有1、2、3、4四庄,属二区有1、2两庄,属三区有1、2两庄,属十七区有1、2、3、4、5、6、7、8、9九庄,属十八区有1、2、4、7、8、11六庄。属城南区有1、2两庄,属城北区为1个庄。共26庄。

民国元年(1912)改行乡庄制。凡人口满五万设镇,不足五万设乡,乡公所辖庄。镇境因县署所在,故大部分庄属城区直辖,城北、城东、城西小部分庄属龙潭乡所辖。由于乡镇区划变动,故庄数无考。

民国十八年推行区乡村三级行政制,废庄复村。二十年又推行县以下四级行政管理制度,将行政村改称为闾,每闾约管5个邻。

民国廿三年废闾邻,行保甲,先在省城周边萧山、德清、馀杭等县城铺开,次年全面实施。此后,乡保甲制度直至解放。

行政村称保之后,各保以数序排列。民国廿五年,与镇境有关诸乡保数如下:

馀不镇,8个。连山乡,7个。清溪乡,6个。蠡山乡,7个。金鹅乡,11个。瓜山乡,8个。衡溪乡,8个。羌山乡,6个。

民国三十三年10月,裁乡并保,馀不镇11个,羌山乡10个,蠡山乡10个,瓜山乡8个,衡溪乡8个。

民国三十六年4月,撤区并乡,馀不镇扩为21保,两个月后又并为17保。曲园、方山两乡分别并为12保,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废除乡保甲制,推行乡村制,1950年5月,城关区辖行政村60个。其中城关5、城东11、城南8、城西7、杨墩4、雷甸5、塘北7、双溪13。次年末,城西、城东均并为4个,双溪并为6个,全区共辖8乡43村。

今城关镇所属城南乡各村仍以数序排列,分别为第10村至第17村。城东、城西各村则为实名制。其中城东11村村名为:东茅葑、西茅葑、连山、於家、甘家、南舍圩、谈家、姚家、六合东、六合西、兰山。城西7村村名为:城河(土改后改名翻身)、陆堡、金鹅、太平、白虎、白象、南塘。

1955年下半年,各乡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次年5月,行政村改称为社。

1956年1月撤区并乡,城东城南两乡并为城郊乡。1958年6月。城郊乡辖明星、金星、红星、火星(原城东)、联星、恒星、齐星、卫星(原城南)8个社,城西乡辖金鹅、信谊、联谊、联盟、联丰、联胜、新盟、和平、胜利、大有、幸福11个社。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后,改社为大队。全社辖城东、城南、城西、城关4个大队。次年6月,城关大队析出,改名城关镇,直属县辖。

1961年5月,公社规模缩小,大队亦随之调整。全社辖红星、明星、金星、火星、联星、恒星、齐星、卫星、金鹅、新盟、信谊、大友、联谊、联盟、幸福15个大队。

1962年,将两年前从幸福生产队划出的青山坞桑苗场,列入大队级独立核算单位。

1963年8月,卫星大队一分为三,星星、建星新设。大友析置官庄,信谊析置胜利。是年末,全社辖20个大队。

1964年,将1960年始建的城关镇蔬菜场,并入城关公社胜利大队。

1967年,金鹅大队更名红旗大队。

1968年,桑苗场更名八八农场,渔民实行陆上定居,组建水产村。是年,全公社辖21个大队。

1970年,东风蔬菜场从胜利大队析出。作为大队级独立核算单位。

1977年,工农蔬菜场从恒星大队析出,单独建置。

1979年3月,红旗大队恢复金鹅大队旧称。是年5月,各大队上报驻地小地名:明星,石桥头。金星,沈家潭。火星,姚家湾。红星,中潭里。联星,无思庵。恒星,徐家坝。齐星,高桥头。卫星,徐家埭。星星,徐家桥。建星,堰坝兜。新盟,新桥头。金鹅,许家墩。联谊,沈家兜。幸福,瓜山郎。联盟,木杓潭。信谊,桥头。胜利,施家园。大友,赤岗兜。官庄,下窑。水产,大平圩。八八,青山坞。直属生产队公社林场,方山。

1980年,八八大队更名青山坞大队。是年末,全公社辖23个生产大队。

1989年4月,东风、工农两蔬菜场集体转为非农业户口。

1998年5月,胜利、水产两村整体转为居民委员会。是年末,全镇辖19个行政村。

2001年9月,并乡扩村,镇境红星、明星并建明星村,村委会驻原明星村。金星、火星并建金火村,村委会驻原金星村。建星、星星、卫星并建卫星村,村委会驻原卫星村。金鹅、新盟并建金鹅山村,村委会驻原新盟村,官庄、大友、信谊、青山坞并建城北村,村委会驻原大友村。联盟、联谊并建联合村,村委会驻原联谊村。

恒星、齐星、联星、幸福4村,保持不变。是年末,全镇辖10个行政村。

乡村称呼变化表

村级核算单位沿革(1958-2004)

第四节组(生产队)

行政村以下建立非政权组织,民国二十年(1931)推行村闾制时称邻,廿三年推行保甲制后称甲,1958年人民公社后称生产队,1984年公社制废除后称小组。

1958年10月,高级社改称生产队,为体现一大二公,全公社分为19个生产队,其中101户一200户5个,201-300户8个,301-400户4个。

·城东大队(4个)

红星 明星 金星 火星

·城南大队(4个)

联星 恒星 齐星 卫星

·城西大队(9个)

金鹅 新盟 信谊 联谊 联盟 大友 幸福 胜利 联胜

·城关大队(2个)

街道渔业

1962年春,贯彻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各大队调整生产队规模,次年底,全社共分为263个。

·红星大队(17个)

南海 桥南 桥东 桥西 河角 东漾口 龙金兜 中潭东 中潭西 漾口 西漾口东 西漾口中 西漾口西 湾西 湾中 湾东 湾北

·火星大队(9个)

东横 北横 西横 塘西 塘东 横朗 施家兜 张家角 塘根圩

·金星大队(18个)

安得口北 安得口南 四仙桥 南埭圩 北巷头 木桥头 棉花墩 河头

沈家埭 戴家角 何家里 蔡家角 於家东 於家西 王家墩 白芷圩 鱼船埭 对丰头

·明星大队(22个)

鸭河里 桥外 桥里 连西 连东 张家里 何家里 兜里 姚家里 施家里 石桥头 赵家埭 谈家漾 喻家北 喻家南 沈家埭 倪家前 倪家后

姚家埭西 姚家埭东 山坞里 西其埭

·联星大队(21个)

高家兜 胡家桥 西横 河南墩 大塔圩 吴家兜 独圩 三木兜 计家湾 姚华司东 姚华司南 姚华司西 南姚 王梅圩 帮岸郎 西南角 木桥墩 戴家墩 沈家埭 杨家墩 喻家角

·恒星大队(20个)

蒋湾 何家山 金湾坝 冯家桥 丁山坝 洪山顶 庙东 庙西 坝南 望西 望东 和家桥 坟田村 西坝 五十亩 林门 东坝南 东坝北 塘前 渔船埭

·齐星大队(21个)

河西 河东 厂西 厂东 张家湾 俞家埭 社田坝 虞家湾 杨林坝 高桥头桥脚跟 漾角郎 外田埭 木桥头 佘家兜 周家湾 戴家湾 戴家湾北 章道桥 赵家埭 田埭里

·卫星大队(8个)

下杨湾 沈家埭 徐家埭 涂田圩东 涂田圩西 新田圩南 新田圩北

黄梅圩

·星星大队(9个)

湾北 湾西 湾东 朱家墩 桥北 桥南 坝后 坝前 许家墩

·建星大队(8个)

大门兜 桥南 桥北 兜南 前港口 桥东 桥西 外其港

·金鹅大队(18个)

草塘 木桥 杨家丰 石桥 前家墩 乌鸭滩 陆家墩 九家田 桥上 王家墩 杨家墩 许家墩 中心 夏家墩 银河头 蔡家里 范家坝 太平圩

·新盟大队(15个)

山东 前山湾 童家兜 潘家兜 潘家埭 城河里 骆家兜 高家埭 童家墩 石河更 山湾东 山湾中 山湾西 大桥 姬家湾

·信谊大队(10个)

东白虎 东海埭 桥头埭 董家角 开封寺 陈墩村 清水浜 淡竹坞 清远堂 施家园

·联谊大队(13个)

战胜圩 忻家墩 南塘 北塘 蔡家里 曹家里 贾家兜 长田 圩大芦

圩湾兜里小港里南横北横

·联盟大队(15个)

上戴家 下戴家 严家墩 圩郎 三百亩 顾家墩 锄头门 朱家里 木杓潭 姬家里 六公圩 北横 费家墩 尖角圩 漾里

·大友大队(6个)

山田畈 刘家桥 褚家埭 赤岗兜 东山岭 下兰山

·官庄大队(9个)

仙童坞里 仙童坞中 仙童坞外 下窑北 下窑南 方山 上官庄 下官庄路西 下官庄路东

·幸福大队(18个)

下风头 吴家墩 梁家兜 大华 百亩圩 蔡家墩 太保塘 山南 坝郎

三兜 埭郎 沈家 姚家 角郎 湾里 荷叶墩 田角 六十亩

·胜利大队(6个)

城脚根 五石庵 羊皮兜 十八步 施家兜 上兰山

·青山坞苗场(不分生产队)

生产队调整后,规模缩小。其中6至10户18个,11至20户169个,21至30户71个,31至40户5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队名称因时趋势,如联星有红旗、向阳、朝阳、胜利、红卫,齐星有东风、幸福、红卫、红旗、庆丰、胜利,星星有立新、立忠,恒星有前进,信谊有联合,幸福有红联等,不但名称重复,而且变动无常。至1970年,全公社有生产队126个。

1973年再予调整,据德清县公安局编《农村自然村名称汇编》,计生产队156个。

·红星大队(7个)

南舍圩 东漾口 龙金兜 漾口 西漾口 布秋湾东 布秋湾西

·火星大队(3个)

五一 中心 东方红

·金星大队(8个)

安联 红卫 红旗 向阳 永联 朝阳 联丰 永向东

·明星大队(8个)

桥外 桥里 连山前 谈家漾 乌山兜 俞家埭 倪家埭 姚家埭

·联星大队(15个)

高家兜 胡家桥 西横 河南墩 大塔圩 吴家兜 独圩 前进 东方红 南姚 黄梅圩 光明 戴家墩 杨家墩 俞家角

·恒星大队(17个)

工农 金湾坝 冯家桥 丁山坝 洪山顶 庙东 庙西 坝南 望胜 望东 胡家桥 文田村 西坝 林门里 东坝 渔船埭 塘前

·齐星大队(13个)

河东 河西 张家厂 张家湾 社田坝 杨林坝 高桥头 漾角郎 田涂里 佘家兜 戴家湾 章道桥 赵家埭

·卫星大队(6个)

下杨湾 沈家埭 徐家埭 涂田圩 新田圩 黄梅圩

·星星大队(6个)

朱家湾东 朱家湾北 朱家墩 徐家桥 立公 立丰

·建星大队(4个)

大门陡 兜南 桥东 外其港

·新盟大队(7个)

城河里 石河港 三湾里 姬家湾 高家埭 童家墩 陆家兜

·红旗大队(7个)

草塘里 前家墩 陆家墩 黄家墩 许家墩 范家坝 太平圩

·联谊大队(9个)

战胜圩 忻家墩 南塘 蔡家里 长田圩 大芦圩 联庆 北横 贾家兜

·联盟大队(10个)

红旗 东风 联合 锄头门 朱家里 木杓潭 六公圩 费家墩 尖角圩漾里

·幸福大队(11个)

吴家墩 下风头 梁家兜 红卫 蔡家墩 太堡堂 山南 跃进 勤丰 勤俭 六十亩

·信谊大队(6个)

东风 东海埭 前进 开封寺 陈墩村 清水浜

·官庄大队(4个)

仙童坞 下窑 方山 官庄

·大友大队(6个)

山田坂 刘家桥 褚家埭 赤岗兜 东山岭 下兰山

·胜利大队(4个)

淡竹坞 清远堂 施家园 红旗

·东风大队(5个)

五石庵 上兰山 十八步 羊皮兜 施家兜

·水产大队(不分生产队)

·八八大队(不分生产队)

其时,规模最大为火星东方红,87户;最小为幸福梁家兜,12户。

1977年工农蔬菜场单独核算,辖2个生产队:何家山,砻粮山。

1980年11月上旬,各生产队奉命恢复旧名。如金星大队各生产队,红旗改名北港头,永联改戴家角,联丰改王家埭,永向东改鱼船埭,安联改安得口,红卫改南埭圩,向阳改沈家潭,朝阳改於家埭等,全县皆然。

2000年,全乡村民小组228个(城关镇档案室文书类2000-62)。

红星(9个)

东海、南舍圩、东漾口、龙金兜、中潭里、漾口、西漾口、湾西、湾东。

火星(8个)

东横、北横、西横、中心、横郎、施家兜、张家角、塘根圩。

金星(15个)

安得口、南埭圩、北港头、木桥头、沈家潭北、沈家潭中、沈家潭南、戴家角、董家角、於家埭东、於家埭西、王家墩、白芷圩、鱼船埭、对丰头。

明星(14个)

桥外、桥里、连山前、田西兜、兜里、兜外、赵家埭、谈家漾、喻家埭、山坞里、姚东、姚西、倪家埭、沈家埭。

联星(20个)

高家兜、胡家桥、西横、河南墩、南横、大塔圩、吴家兜、独圩、姚东、计家湾、东方红、南姚、王梅圩、浜岸郎、西南角、木桥头、戴家墩、沈家埭、杨家墩,喻家角。

恒星(12个)

庙东、庙西、坝南、望西、望东、和嘉桥、文田村、西坝、林门、东坝、塘前、渔船埭。

齐星(21个)

河西、河东、厂西、厂东、张家湾、俞家埭、社田坝、虞家湾、杨林坝、桥南、桥北、漾角郎、外田埭、田埭里、木桥头、佘家兜、周家湾、戴南、戴北、章道桥、赵家埭。

卫星(6个)

下杨湾、沈家埭、徐家埭、涂田圩、新田圩、王梅圩。

星星(10个)

湾北、湾东、朱家墩、桥东、桥南、桥北、坝东、坝西、坝后、立丰。

建星(5个)

大门兜、兜南、前港口、桥东、外其港。

新盟(19个)

城河里、地心里、水角郎、大桥、石河港、山湾东、山湾中、山湾西、前山湾、童家墩、童家兜、姬家湾、夏家兜、潘家埭、洋东、洋西、高家埭、李家埭,骆家兜。

金鹅(15个)

杨家丰、草塘、木桥、前家墩、乌鸭滩、陆家墩、桥上、黄家墩、杨家墩、许家墩、中心、夏家墩、银河潭、范家坝、太平圩。

联谊(11个)

战胜圩、忻家墩、南塘、蔡家里、贾家兜、地田圩、大芦圩、湾兜里、联庆、东横、北横。

联盟(14个)

下戴家、上戴家、严家墩、圩郎、三百亩、池头门、朱家里、木杓潭、姬家里、六公圩、北横、费家墩、尖角圩、漾里。

幸福(15个)

下丰头、吴家墩、梁家兜、大华、百亩圩、蔡家墩、徐家里、高家里、太堡塘、山南、山北、勤丰、角郎、湾里、六十亩。

信谊(7个)

东白虎、东海埭、桥头埭、董家角、开封寺、陈墩村、清水浜。

大友(6个)

山田畈、刘家桥、褚家埭、赤岗兜、东山岭、下兰山。

官庄(9个)

仙洞坞里、仙洞坞外、下窑、上官庄西、上官庄东、下官庄路西、下官庄路东下官庄路北、方山。

胜利(6个)

淡竹坞、桥西、桥东、施家园、朱家角、横塘圩。

水产(5个)

清山坞(1个)

第五节 自然村

自然村由人类聚居形成,又因陆续外迁消失。也有小村并大,随整合而变;更有政治需要,随时势而改。自民国三十八年(1949)以来,短短五十馀年,村落已非旧貌,故据史移录,以观变迁。

清朝乾隆之后至民国初(据民国《德清县新志·区庄》),自然村名称可确定者为:

1区1庄,范家坝。2庄,枯柏树。3庄,池头门。4庄,官庄、下窑。

2区1庄,青山坞、太堡堂、夏姬门。2庄,瓜山、山东、山西、蔡家墩。

3区1庄,白羊圩、竹叶篷、刘家桥。2庄,仙童坞。

17区1庄,神墩高桥。2庄,金鹅山、许家墩、山湾里、童家墩、夏家墩。3庄,神林、六安桥。4庄,雁荡漾、燕卜兜、张家坝、朱家湾、徐家桥、陡门。5庄,杨湾。6庄,丁山坝。7庄,山前、大塔圩。8庄,东坝、西坝、黄梅圩。9庄,六堡里、潘家埭。

18区1庄,九曲里。2庄,中片墩。4庄,胡家桥。7庄,甘家圩。8庄,半潭漾、安德口、布抽湾、龙胫兜。11庄,东茅葑圩、西茅葑圩。

原武康县1都3保,草塘里。

民国廿五年(1936),(据县档11-24-132):

馀不镇:(8保)

一保:溪东。

二保:小南门。

三保:南街。

四保:直街。

五保:务前街。

六保:县街。

七保:丁家弄等巷弄。

八保:水上船户。

清溪乡:(6保)

一保:沈家埭、徐家埭、新田圩、黄梅圩、涂田圩。

二保:朱家湾、朱家墩、徐家桥、章家坝。

三保:许家墩、杨柳村、堰巴兜、外其港、钱港口、清水港(河西)。

四保:清水港(河东)、张家厂、张家湾、俞家埭。

五保:社田坝、虞家湾、高桥头、漾角郎、河西湾。

六保:杨林坝、佘家兜、周家湾、戴家湾、章道桥(南)、赵家埭、吴家桥。

羌山乡:(6保)。

一保:中片墩、黄梅圩、吴家兜。

二保:姚华司、五十亩、西坝里、冷饭兜。

三保:东坝里、独圩、塘角郎。

四保:河南墩、大塔圩、戴家潭、胡家桥、西枉、沈家圩、高家兜、山脚下。

五保:塘前、许家墩、徐家坝、下漾湾、望田楼、林门里。

六保:鱼船埭、丁山坝、金回坝、蒋湾里、蔡家兜。

民国三十三年(1944)与清溪乡合并后辖10个保。

一保:中片墩、戴家墩、黄梅圩、鱼家兜。

二保:独圩、塘角郎、河南墩、大塔圩、戴家墩、胡家桥、沈家圩、西枉、高家兜、山脚下、蒋湾。

三保:计家湾、姚画司、五十亩、东西坝、坟头村、冷饭兜、章道桥北。

四保:章道桥南、戴家湾、周家湾、佘家湾、杨林坝、何家桥、胡家埭。

五保:河西湾、漾角漾、高桥头、虞家湾、社田坝、俞家埭、张家湾、张家厂、清水港。

六保:钱港口、外其港、砚巴兜、杨柳村、许家墩。

七保:章家坝、徐家桥、朱家墩、朱家湾。

八保:黄梅圩、新田圩、涂田圩、徐家埭、沈家埭、下杨湾。

九保:塘前、林门里、徐家坝、望田楼。

十保:蔡家兜、鱼船埭、邱家兜、丁山坝、金回坝、何家山。

金鹅乡:(11保)

一保:钱家田、潘家兜、潘家埭、谈家园、骆家兜。

二保:姬家湾、童家墩、前山湾、后山湾、山东村。

三保:许家墩、夏家墩、杨家墩、银河头。

四保:黄家墩、桥上村、陆家墩、钱家墩、九家里、鸦儿滩、水路兜。

五保:范家坝、太平圩、贾家兜、南塘。

六保:战胜圩、忻家墩、三百亩、上戴家墩。

七保:汤家墩、池头门、木杓潭、严家墩。

八保:费家墩、六公圩、尖角圩、漾里、永青浜、仙家浜。

九保;布抽圩、大路圩、长田圩、沈家兜、北塘。

十保:清支浜、陈戴村、开封寺、淡竹坞。

十一保:赤岗兜、竹园蓬、刘家桥、上兰山、下兰山、东山岭。

连山乡:(7保)

一保:南舍圩、甘家圩、和尚圩。

二保:茅封圩、安德口。

三保:戴丰头、白芷圩、於家埭、鸭坞里。

四保:沈家潭、董家角、王家埭、戴家角、何家埭。

五保:八角二头、棉花墩、鱼船埭、南大圩。

六保:连山前、明丰桥、田西兜、张家兜。

七保:姚家埭、山坞里、倪家埭、沈家埭、钮家埭。

蠡山乡:(7保)

一保:东漾口、中潭里。

二保:西漾口。

三保:龙金兜、布抽湾。

四保:吴家埭、舍角郎、山后、羊毛湾。

五保:东兜、西兜、上下兜、兜里。

六保:白鹤兜、大小桥、旧华、扣郎、马家埭。

七保:孙家墩、南漾湾、木桥头、美田头。

民国三十三年与连山乡合并后辖10个保。

一保:南舍圩、甘家圩、塘根圩。

二保:茅葑圩、安德口。

三保:沈家潭、董家角、王家墩、对丰头。

四保:西漾口、中潭里、东漾口。

五保:龙金兜、布抽湾。

六保:明丰桥、张家兜、田西兜、连山前。

七保:旧华、刘家桥、扣郎、大小桥、马家埭。

八保:东兜、西兜、上下兜、兜里。

九保:三仙桥、羊毛湾、山后、吴家埭、舍角郎。

十保:郭家兜、张家坝、木桥头、南洋湾。

瓜山乡:(8保)。

一保:蔡家墩、百亩圩、里大濠、外大濠、梁家兜。

二保:墅元头。

三保:下戴家、下风头、吴家墩。

四保:山南、山北、太堡塘、青山坞。

五保:丁家湾、南仁埭。

六保:史家墩、更楼圩、六十亩、宋家墩。

七保:宅前、谢家墩、意坝里。

八保:前山、章家桥、里鱼田、杨家兜。

民国廿八年八月缩编为6个保。

一保:百亩圩、里大濠、外大濠、梁家兜、青山坞、下戴家、下风头、吴家墩。

二保:市元头。

三保:蔡家墩、山南、山北、太堡堂。

四保:南仁埭、丁家湾。

五保:宅前、谢家墩、宋家墩、更楼圩、史家墩、意坝里、六十亩。

六保:里鱼田、杨家兜、前山、章家桥。

民国三十三年八月,金鹅乡部分保划入,重编8个保。

一保:战胜圩、忻家墩、贾家兜、长田圩、南塘、北塘、章家滩、曹家里、沈家兜

二保:严家墩、三百亩、顾家墩、杨家墩、木杓潭、锄头门、六公圩、水路圩、断头圩。

三保:大路圩、布抽圩、南横、北横、断头漾、尖角圩、鸭颈里、费家墩、湾兜里。

四保:戴家墩、汤头墩、下风头、吴家墩、百亩圩、里大濠、外大濠、梁家兜。

五保:蔡家墩、山南、山北、太堡塘、青山坞。

六保:市元头、六十亩。

七保:南仁埭、丁家湾、更楼圩、史家墩、宋家墩。

八保:杨家兜、里鱼田、前山、章家桥、宅前、意坝里、谢家墩。

衡溪乡:(8保)

一保:乌山兜、范家兜。

二保:杨家埭、下塔埭。

三保、辛田圩、山东头。

四保:齐眉山、清荷圩。

五保:贾坞里、桥南。

六保:东衡里、龙潭里。

七保:西头、北尺。

八保:屯山下。

民国三十三年区域变动后,仍分8个保。

一保:乌山兜、范家兜、杨家埭、下塔埭。

二保:山东头、王家埭、齐眉山、清河圩。

三保:中洋湾,北洋湾、东兜郎、葛山坝。

四保:南塘、梅家兜、卢家兜、陆家兜、港南。

五保:俞塘,花山、山后、木桥头。

六保:东衡里、贾坞里、龙潭里、桥南、西头。

七保:屯山下、北尺、下窑、官庄、方山。

八保:仲家田、塘口、宣家湾、何家田、上漾。

民国三十六年,全县并成11乡186保。与今城关镇有关曲园、方山两乡,各辖12保。

曲园乡:(12保)

一保:南舍圩、甘家圩、茅葑圩、宝珍圩、塘根圩、东港头、西港头、北港头。

二保:东漾口、龙金兜、布抽湾、安德口、一里塘蓬子、西漾口、中潭里。

三保:南伏圩、西茅葑、明丰桥、连山前、张家兜、四仙桥、董家角、沈家潭、王家墩、棉花墩、夹草塘、戴家角、鱼船埭、鸭坞里。

四保:羊毛湾、山后、三仙桥、西施兜、田西兜、东兜、西兜、上下兜。

五保:大山桥、美田头、白鹤兜、南漾湾、西茅山、孙家墩、扣朗、田华、马家埭、张家坝。

六保:东舍、南舍、北村前、南村前、莫家湾、桥东角、沈家埭、李家埭。

七保:东庄桥北、冷饭兜、高家埭、杨家坝、谢家埭、荡里墩、桑里墩、曹公兜。

八保:俞家兜、中居兜、周家墩、相公桥、孙家里、墙圈里、王家埭、八十亩、连河兜。

九保:观音兜、白彪埭、大河头、敢村街、庄田湾、小木桥、西洋兜、杨家湾、茅山港、桥南。

十保:北庄头、圣堂桥、田横郎、西潘湾、石前、石后、豆腐桥、王家埭、西横、蒋家墩。

十一保:南横、北横、嵇家兜、桥南、山后湾、蔡家兜、中央坝、东山、石道地。

十二保:上坝、竹院门、漾口、沈家湾、庄哈兜、南河郎、荡里、九学兜。

方山乡:(12保)

一保:乌山兜、范家兜、转水湾、下塔埭、六百亩、杨家埭(南)。

二保:杨家埭(北)、章家桥、山前、山后、青荷圩、北漾湾、中漾湾、葛山坝。

三保:陆家兜、罗家兜、梅家兜、田畈心、河东、朱家角、外村、河口、山后。

四保:东衡里、龙潭里、西头、俞塘、花山。

五保:上贾坞、中贾坞、下贾坞、北尺、方山、下窑、官庄、屯山下。

六保:仙童坞、仲家田、何家田、宣家湾、上漾。

七保:青山坞、太堡堂、瓜山南、瓜山北、墅元头。

八保:长田圩、沈家兜、大路圩、布抽圩南枉、布抽圩北枉、费家墩、尖角圩、断头洋、湾兜里、鸭泾里、永清寺浜。

九保:六公圩、姬家里、池头门、朱家里、屠家里、顾家墩、贾家兜、曹家里、南塘、北塘、忻家墩、战胜圩。

十保:三百亩、杨家墩、木杓潭、严家墩、上戴家、下戴家、梁家兜、汤家墩、里大濠、外大濠、百亩圩、下风头,吴家墩。

十一保:南仁埭、丁家湾、六十亩田、蔡家墩、三房门。

十二保:杨家兜、里鱼田、前山、章家桥、宅前、谢家墩、意坝里、宋家墩、史家墩、更楼圩。

1951年(据土地改革《土地房产所有证》所载房产座落都图地号):

城东乡(11村)

①东茅葑村:茅葑圩

②西茅葑村:南埭北角头於家埭(西)沈家潭后泾滋圩

③连山村:硬芦圩越山寺鱼池埂尚书圩夏家里田西斗

④於家村:大塍口於家埭(东)李家埭王家角大具圩丁家桥对丰头冷水听白芷圩

⑤甘家村:张家角南海角何家角后头南海

⑥南舍圩村:胡家角地田角南埭郎

⑦谈家村:(原缺)

⑧姚家村:西其埭三里塘荷叶墩大虹桥

⑨六合东村:龙金兜东漾口连山前八塍

⑩六合西村:西漾口百亩圩布抽湾蓬子里

■兰山村:五石庵百凉山脚凤凰山脚胡家山脚乌墙弄口慈相路东羊皮兜施家兜上兰山下兰山

城西乡(7村)

①翻身村:施家园石牌楼西门河下夏家墩山东沈家埭李家埭钱家埭水角郎石河港闻家里怀晋庵城河里溪塘刘王堂上馀不新庙

②陆堡村:童家墩谈家园地心里姬家湾墩潘家埭潘家兜夏家兜骆家兜高家埭

③金鹅村:四股埭许家墩姬家里金鹅山黄家墩杨家墩桥上九间楼乌鸭滩陆家墩水路兜钱家墩山湾里后山湾前山湾唐家浜

④太平村:横塘圩章家桥清远堂朱家角东白虎太平圩范家坝蔡家里银鹅潭

⑤白虎村:淡竹坞姚家湾梅花山木梁山脚跳板山横龙头百凉

山宋家墩开元宫东白虎圩东海埭桥头董家角姚家湾陆家坞上家墩开封寺陈墩村周家里祝家山平阳岭横塘城青芸浜

⑥白象村:沙木角竹叶篷山田畈刘家桥芦家埭赤岗兜圩郎兜南杨家坞馀觉寺对过村经堂坞口东山岭褚家埭

⑦南塘村:战胜圩水路墩忻家墩贾家兜圣堂田章家墩曹家里南塘北塘丁家里长田圩沈家兜墩郎湾兜里圩郎沈家角俞家角大芦圩

城南乡(8村)

①第10村:山脚下高家兜打网兜杨河港胡家桥三房里塘路郎石前西横沈家圩墩郎南横蔡家里戴家潭吴家兜外头塘龙尾子杨家墩周家木桥累塘池夏家埭沈家埭东海埭戴家墩木桥脚王家埭蒋家埭木桥头施家木桥三家角鱼船埭王家角西南角

②第11村:冯家边木桥头独圩郎塘角郎高地郎池坝郎木桥边三木兜姚家兜冷饭兜章家兜后兜金家坝头西坝里东坝里姚画使北姚南姚黄梅圩王家圩屋西海屋下五十亩北海计家湾清水港田畈心王家阙黄沙塘陆安桥章道桥坟头村

③第12村:赵家埭外头埭庙前埭戴家湾周家湾河西湾佘家兜木桥头田涂里西坝里西漾里丁祥里杨林坝和家桥凉田郎望田楼章道桥

④第13村:漾角郎桑港郎高桥头易家里虞家湾张家湾俞家埭社田坝姚家兜沙亩头张家厂

⑤第14村:清水港钱家港外其港现坝兜塘王郎杨柳村大门兜陡门头陈家圩许家墩

⑥第15村:张家坝坝桥头许家桥徐家桥港头墩朱家墩彭家墩许家墩朱家湾

⑦第16村:横墓圩新田圩涂田圩蔡家里沈家里倪家里郑家里赤豆漾徐家墩墩郎高地郎里港港北沈家埭李家埭徐家埭下杨湾小三亩南海河头周家兜

⑧第17村:黄沙塘塘前村蒋家埭林门埭鱼船埭张家埭高家埭徐家坝坝南蔡家兜邱家兜航船兜官兜口木桥头小坝桥冯家

桥东圣堂庙西港北戚家湾许家墩南门里潘家里蒋湾里酒店角王家坟头丁山坝金湾坝马庄圩陆家坞吴山顶小吴山买卖街姚家村乾元山脚半山小南门外溪塘边何家山山前航船弄

瓜山乡(9村,划入城关5村)

①戴家村:杨家墩顾家墩戴家墩上戴家下戴家严家墩三百亩

桥东桥西周家横圩郎姚泥潭高踏步池头门邱家里朱家里

②丁家村:乌鸡墩荷叶墩沈家墩南寻埭埭郎沈家门埭杏河桥小缸洞墙门南姚家门鱼池埂湾里大河头朝东埭角郎永智港

③瓜山村:太堡塘蔡家墩山兜里高家里杨家里瓜山南瓜山北

紫极观

④布抽村:鸭泾里姬家里库里尖角圩六公圩宣家浜永庆浜淡田漾费家墩沈家坞青山坞北塘东横南横北横

⑤下风村:下风头吴家墩荷叶墩戴家墩木杓潭百亩圩里渡下外渡下塘程郎梁家兜千子田太平庙徐家湾汤家墩

秋山乡(划入城关4个自然村)

南仁村:草塘里木桥头杨家丰乌鸭滩

1973年(据县公安局《德清县农村自然村名称汇编》):

·红星大队:南舍圩南海角郎桥东桥西桥南东漾口漾口西漾口布抽湾龙金兜

·火星大队:西横北横东横塘东塘西施家兜张家角塘埂郎甘家圩横郎

·金星大队:安得口四仙桥南埭郎北港头沈家潭棉花墩戴家角董家角於家埭黄家墩白芷圩戴丰头鱼船埭

·明星大队:桥外桥里张家兜连山前谈家漾石桥头乌山兜钱西兜俞家埭鱼船埭姚家埭倪家埭沈家埭钮家埭西其埭山坞里

·联星大队:高家兜吴家兜胡家桥木桥头大塔圩独圩王梅圩河南墩杨家燉戴家墩沈家埭俞家角帮岸郎计家湾西横西南角北姚画史南姚画史

·恒星大队:蒋湾里金湾坝冯家桥丁山坝洪山顶庙东庙西

坝南徐家坝东坝西坝望西望东胡家桥文田村五十亩林门里渔船埭塘前许家门

·齐星大队:清水港张家厂张家湾俞家埭社田坝杨林坝高桥头漾角郎田涂里佘家兜戴家湾章道桥周家湾赵家埭

·卫星大队:下杨湾上杨湾徐家埭涂田圩新田圩黄梅圩

·星星大队:朱家湾朱家墩徐家桥张家坝许家墩

·建星大队:大门斗杨柳村易巴兜钱港口外其港

·新盟大队:城河里东山石河港三湾里潘家兜姬家湾潘家埭高家埭童家墩陆家兜

·红旗大队:草塘里前家墩陆家墩九家田桥郎水路兜黄家墩杨家墩许家墩夏家墩范家坝银河头蔡家里太平圩杨家丰乌鸭滩

·联谊大队:战胜圩忻家墩南塘蔡家里长田圩大芦圩小港里南横北横贾家兜

·联盟大队:上戴桥下戴桥严家墩三百亩顾家墩池头门朱家里木杓潭六公圩姬家里北横费家墩尖角圩漾里

·幸福大队:吴家墩下风头梁家兜百亩圩大华蔡家墩太堡塘山南坝郎三兜里沈家姚家南仁埭角郎荷叶墩湾里六十亩

·信谊大队:东白虎东海埭董家角桥头盛家墩开封寺陈墩村陆角塘清水浜永清浜

·官庄大队:仙洞坞下窑方山官庄

·大友大队:山田畈刘家桥褚家埭赤岗兜东山岭下兰山

·胜利大队:淡竹坞清远堂施家园朱家角横塘圩

·东风大队:五石庵上兰山十八步石牌楼羊皮兜施家兜

·水产大队:太平圩

·八八大队:清山坞

1984年(据《德清县地名志》)

·红星大队:漾口、布抽湾、龙金兜、南舍圩,共4个。

·明星大队:乌山兜、谈家漾、喻家埭、倪家埭、姚家埭、沈家埭、张家兜、明丰桥、连山前、山坞里、赵家埭、田西兜,共12个。

·金星大队:沈家潭、四仙桥、南埭圩、安得口、北港头、对丰头、棉花墩、戴家角、於家埭、白芷圩、渔船埭、董家角、王家墩,共13个。

·火星大队:茅葑圩、甘家圩,共2个。

·联星大队:吴家兜、西横、胡家桥、高家兜、河南墩、独圩、大塔圩、姚画使、王梅圩、中片墩,共10个。

·恒星大队:徐家坝、金湾坝、丁山坝、鱼船埭、东坝里、塘前、望田楼、西坝、坟田村、林门里、和嘉桥,共11个。

·齐星大队:高桥头、章道桥、戴家湾、田埭里、佘家兜、赵家埭、漾角郎、杨林坝、虞家湾、社田坝、俞家埭、清水港、张家厂,共13个。

·卫星大队:徐家埭、下杨湾、沈家埭、涂田圩、新田圩、黄梅圩,共6个。

·星星大队:徐家桥、朱家湾、张家坝、许家墩、陈家墩、朱家墩,共6个。

·建星大队:堰坝兜、杨柳村、前港口、外圩港、大门兜,共5个。

·金鹅大队:许家墩、太平圩、蔡家里、夏家墩、范家坝、银河头、草塘、杨家丰、前家墩、乌鸭滩、陆家墩、九家田、桥郎、水路兜、黄家墩、杨家墩,计16个。

·新盟大队:陆堡里、山东、山湾里、童家墩、石河港、城河里,共6个。

·联谊大队:沈家兜、湾兜里、曹家里、贾家兜、北塘、布抽圩、小港里、战胜圩、忻家墩、南塘、大芦圩,共11个。

·联盟大队:木勺潭、严家墩、下戴家、上戴家、三百亩、六公圩、锄头门、朱家里,姬家里、漾里、鸭泾里、尖角圩、费家墩,共13个。

·信谊大队:白虎圩、永庆寺浜、陈戴村、开封寺、清水浜,共5个。

·幸福大队:瓜山、六十亩、南仁埭、丁家湾、沈家墩、外大濠、蔡家墩、百亩圩、太堡塘、梁家兜、吴家墩、下风头,共12个。

·官庄大队:下窑、官庄、仙童坞,共3个。

·大友大队:赤岗兜、山田畈、刘家桥、东山岭、褚家埭、下兰山,共6个。

·胜利大队:施家园、淡竹坞、清远堂、朱家角、横塘圩,共5个。

·青山坞农场:青山坞、仙家浜,共2个。

·东风蔬菜场:未分。

·工农蔬菜场:未分。

·水产大队:未分。

第六节 镇

馀不自然镇形成于先秦。秦朝始皇廿五年(前221)颁布郡县制时,集镇定为乌程县馀不乡乡治所在地。东汉末叶,游医蓟子训在馀不集镇行医卖药。唐朝天宝元年(742),县名改为德清。《今县释名》载:“德清,唐置。馀不溪流经城中,一名清溪。其水清澈,县取名焉。”同治《湖州府志》引宋代葛应龙《左顾亭记》云:“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晋车骑将军山阴孔敬康,人之瑞也。幼以孝闻,长以信著,晚以节称。温峤语之曰:能持古人之节,岁寒不凋,唯君一人。考其言行,订其初终,清正莫如焉。”可见德清之名,取其溪水之清与人文之德。

德清县署移置馀不自然镇后,人居日繁,百业渐旺。至北宋景德元年(1004)升为建制镇,下设七坊,直属县管,嘉泰《吴兴志·志十》载:“《统记》云,管镇二十四,八所已废,名不复存。见存而可纪者,施渚、大钱、东林、乌墩、东迁、市山、巡莫、安吉、长兴、德清、武康、新市、四安、梅溪、水口、合溪,凡十有六。”

北宋熙宁八年(1075),王存等编修《元丰九域志》云:“乌程有乌墩,归安有施渚,安吉有梅溪,长兴有四安、水口,德清有新市,馀悉罢废。”可证熙宁初(1068-1074),德清已撤镇升城,迳称县城。此后,一城一镇(县城、新市镇)格局,历时840馀年,直至清亡。

县城、建制镇与乡并级,乡辖里,镇辖界,城辖坊。宋朝,县城辖7坊,明清两代,城区分为南北两界,各率坊巷。

民国元年(1912),集镇因县署所在,改为城区。废除坊巷制,下辖街弄。

民国二十年更名馀不镇,恢复唐前旧称。辖街如旧。

民国廿三年率先实行保甲制,全镇辖8个保。

民国三十三年实行新县制时,全县裁乡并保,金鹅乡撤消,5个保划归镇管。全镇辖11个保,其中城内5个。

民国三十六年,馀不镇与羌山乡合并,实行镇辖村体制。共辖21保,城内5保不变。

1950年,因县城周有城郭,改名城关镇,下辖居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政社合一,城关镇与城郊等乡合并,建立公社,改称城关大队。次年6月析出,恢复镇建制。

1992年7月,与城关乡合并,再次实行镇辖村体制至今。

1993年3月,要求恢复德清镇名称,县民政局未准。

2004年4月,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更名乾元镇。

第七节坊(界、街、保)

自唐朝始,县直辖镇与乡并级,镇下设坊。《唐六典》卷三《户部尚书》云:“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旧唐书·食货志》亦云:“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由于村、坊为并级行政机构,故自唐宋以来,民间将村坊连成一词。

德清县城自北宋景德元年(1004)升为建置镇后,下辖7坊。据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载:“旧编载坊七:武源坊、新门坊、前溪坊、武善坊、通高坊、儒津坊、吴山坊。”

明朝嘉靖《德清县志·厢巷》载有嘉靖元年(1522)所设十六坊。

通济坊,在通济桥之南,直前一带,号通济街,因以名坊。

德廉坊,在县治往东之溪口一带。

台鼎坊,在县治之西,往西门一带。

桂林坊,在县治之南隅,今榜其坊门日承流。

晋贤坊,在县治之南隅,今榜其坊门曰宣化。

清河坊,在县之东隅,清河桥南。

清宁坊,在县之西隅,西门城外。

朝京坊,在县治之南,旧名前溪。

兴贤坊,在县之南隅,旧名新开。

里仁坊,在县之南隅,旧名武昌。

达尊坊,在县之南隅,旧名通高。

富乐坊,在县之南隅,即溪口之巷,新立。

清溪坊,在县之南隅,税课局之前。

文昌坊,在县治之北,旧名昼锦。

桂枝坊,在县之北隅,旧名寓公。

居安坊,在县之北隅,旧名握兰。

同书《乡都》载:“倚郭分南北两界,佥四坊长,以任期集。”可见明朝嘉靖年间,全镇16坊由两界统率,每4坊设坊长1人。

嘉靖后,坊名复旧,万历《湖州府志》载:“有坊十六,通济坊、德廉坊、积谷坊、桂林坊、晋贤坊、清河坊、清宁坊、前溪坊、新开坊、武昌坊、通高坊、富乐坊、清溪坊、昼锦坊、寓公坊、握兰坊。”其中积谷、通高、前溪、武昌、新开、昼锦、寓公、握兰8坊均为嘉靖以前旧名称。

清朝康熙《德清县志·厢巷》载,十六坊名称与嘉靖县志同,但辖区记载更加详明,坊以上仍设南北两界。

通济坊,在县治前通济桥之南,直南一带,桥名通济,故名。

德廉坊,在县治东,至溪口一带。

台鼎坊,在县治西,往西门一带,旧名积谷坊。

桂林坊,在县治东南隅。

晋贤坊,在县治西南隅,旧名武源。

清河坊,在县治东隅,清河桥之南直前一带。

清宁坊,在县治西,城门外。

朝京坊,在县治南,旧名前溪。

兴贤坊,在县治之南,阜安桥之北,与清河坊相接。

里仁坊,在县治南,阜安桥之东街,旧名武昌。

达尊坊,在县治西南隅,射圃、小学前,旧名通高。

富乐坊,在县治南隅,阜安桥之西街。

清溪坊,在县治南隅,税课局之前。

文昌坊,在县治北,旧名昼锦。

桂枝坊,在县治北隅,旧名寓公。

居安坊,在县治北隅,旧名握兰。

以上坊额俱废,知县敖荣继重建,今复圯。

民国废除界坊制,街道作为基层行政单位,以街辖弄。

民国《德清县新志·厢巷》云:“今城厢各坊,其名已废,巷名亦易。仅丁家等一二,名称犹旧。大抵旧坊改以街名,巷易以弄,循侯志。治城道路,遵民政厅令,并称街巷。”

直街,在县治前,县桥下,直南一带至十字街口止。

县东街,在县治东,至官码头止。

县西街,在县治西,至西门城止。

南门大街,自十字街口起,至大南门城止。

务前街,自十字街口起至清河桥止。

十字街口,北直街,南阜安桥堍,东务前街,西南门大街。

上下河沿,上自城弄起,下迄小弄止。

溪东街,自阜安桥南堍起,向东至东门城止。

小南门街,自阜安桥南堍起,向西至小南门城止。

上述9街,十字街口并非街道,设街旨在管理。小南门街今称溪西街。上下河沿俗称上河下、下河下,以长桥为间隔,今已迁房改作河滨公园。

民国廿三(1934)年废除街弄制,实行保甲制,镇区设5个保,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设居民委员会,实行镇辖居委会体制,详见 第三章 《基层概况·居民委员会》。

第八节 巷(弄)

街道,清朝以前称巷。民国期间称街弄。据南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德清镇“又有巷八:市保巷,乡亭巷、赵家巷、丁家巷、坊门巷、梁家巷、盖家巷、戴家巷。”

明朝,嘉靖《德清县志》载有十巷:

梁家巷,在桂枝坊内。

丁家巷,在晋贤坊内。

市保巷,在兴贤坊内。

赵家巷,在桂林坊内。

戴家巷,在里仁坊内。

乡亭巷,在达尊坊内。

盖家巷,在居安坊内。

坊门巷,在县之东隅。

徐家巷,在县之北隅。

馀庆巷,在县之北隅,往东通儒学之后。

明万历《湖州府志》载德清坊巷八条。“巷八:市保巷、乡亭巷、赵家巷、丁家巷、坊门巷、梁家巷、盖家巷、戴家巷。”对比之下,少徐家巷、馀庆巷2条,估计两巷已在郊区(北界之外),故不计。

清朝,康熙《德清县志》载有街巷九条。丁家巷,在晋贤坊内。市保巷,在兴贤坊内。赵家巷,在桂林坊内。戴家巷,在里仁坊内。乡亭巷,在达尊坊内。盖家巷,在居安坊内,坊门巷,在县之东隅。徐家巷,在县之北隅。馀庆巷,在县之北隅,东通儒学之侧,其南即按察司公馆。民国前期,实行街道辖弄体制。民国《德清县新志》载弄32条。·直街各弄(9条):丁家弄,通西城。谈家弄,通丁家弄及公园前。高踏步弄,通公园前及张仙弄。潘家弄,通公园前及张仙弄。九曲弄,今塞。赵家弄,通务前街。馀不弄,通务前街。戚家弄,通祝家弄及赵家弄。新庵弄,通务前街。·县东街各弄(3条)风牌弄,通北城。胡家弄,(北面不通)。城隍弄,通河干。·南门大街各弄(5条)城弄,分上下岸,中隔以大街。敏仁弄,通戴家弄。戴家弄,通敏仁弄。张仙弄,通直街及公园前。

朱家弄,通张仙弄。

·务前街各弄(6条)

祝家弄,通直街。

新庵弄,通直街。

馀不弄,通直街。

五井弄,通赵家弄。

砖瓦弄,通河干。

赵家弄,通大街。

,上下河沿各弄(7条)

紫阳弄,通大街。

牌楼弄,通大街。

秀弄,通大街。

航船弄,通大街。

沈家弄,通务前街。

杀猪弄,通务前街。

小弄,通务前街。

·溪东街弄(1条)

莫家弄,向系民产,非官弄。

·桥弄,属于阜安桥、通济桥、清河桥者,每桥各四。

·横弄,凡四。一为陈家弄,其南段现改名公园前。一自丁家弄通谈家弄。一自赵家弄通馀不弄。一自戚家弄通馀不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街路变化较大,据1984年《德清县地名志》载,居民委员会辖街弄为:

·务前街居委会:务前街,新安弄、小弄、戚家弄、戚家横弄、杀猪弄、下河下。

·直街居委会:直街、公园路(北段)、谈家弄、高踏步弄、谈家横弄。

·南街居委会:南街、戴家弄、牌楼弄、敏仁弄、航船弄、上河下。

·县东街居委会:县东街(东段)、胡家弄、影院弄、羊皮兜弄。

·县中居委会:县东街(西段)、广场路(南段)。

·县西街居委会:县西街(东段)、西单弄。

·溪东街居委会:溪东街(东段)、焦山弄、柏树东弄。

·溪中居委会:溪东街(西段)、柏树西弄、溪中弄。

·溪西街居委会:溪西街。

·公园路居委会:公园路(南段)、潘家弄、环城西路(中段)。

·东郊路居委会:东郊路。

·南郊路居委会:南郊路。

·西郊路居委会:西郊路。

·北郊路居委会:北郊路。

·城东路居委会:城东路。

·医东路居委会:医院东路,吴羌山路。

·医西路居委会:医院西路,乾元路。

·丁山路居委会:丁山路。

·仓前路居委会:仓前路。

·广场路居委会:广场路。

·赵家弄居委会:赵家弄、馀不弄、馀不横弄、砖瓦弄。

·丁家弄居委会:丁家弄、环城西路(北段)、丁家横弄。

·西门居委会:县西街(西段)、环城北路(南段)。

·南门外居委会:南街(西段)、大闸路、紫阳观弄、环城西路(南段)、大桥东路、大桥西路。

·石牌楼居委会:西郊路(东段)、西门河下。

·三里塘居委会:三里塘。

街道细节,详见第三章《基层概况·街道》。

第三章 基层概况

乡镇所辖,农村为村民委员会,集镇为居民委员会、社区以及街道2003年末,镇辖1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6个社区,分述如下。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

红星村

位于镇境东部,东界下舍镇忻村,南连火星村,西接金星村,北邻干山镇刘桥村。总面积3.41平方公里。2000年辖9个村民小组388户1511人。村民委员会驻中潭里。

1958年公社化时为城东大队红星生产队,1961年5月改为红星大队,1984年1月改称红星村,2001年9月与明星村合并。其地自隋至宋属永和乡,元朝属17都,明朝属千秋乡3都,清初属永和乡17都,雍正后属18区西8庄。民国元年(1912)隶属城区,20年改隶漾口乡,25年改属蠡山乡,36年属曲园乡。解放后,1950年属城东乡,1956年属城郊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水乡平原,有耕地1466亩,桑地656亩,鱼塘151亩,村办企业1家。村级总资产207.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004.6万元(其中工业157.6万元,农业847万元),人均年收入4169元。

明星村

位于镇境东部,东接红星村,南邻联星村,西接镇区,北界干山镇塍头村。总面积4.41平方公里。2000年辖14个行政村374户2071人,村民委员会驻石桥头。

1958年人民公社后为城东大队明星生产队,1961年改明星大队,1984年改明星村·2001年与红星村合并,重组明星村。其地自隋至宋属永和乡,元朝属18都,明朝属千秋乡3都,清初属千秋乡18都,雍正后属18区西1庄。民国元年(1912)属龙潭乡,20年属连山乡,33年属蠡山乡,36年属曲园乡。解放后,1950

年属城东乡,1956年属城郊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略有低丘点缀,有耕地2299亩,桑地550亩,鱼塘125亩,竹园58亩,村办企业3家,村级总资产424.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995.7万元(其中工业103.7万元,农业892万元),人均年收入4427元。

火星村

位于镇境东部,东与下舍镇南戗港村毗邻,南与雷甸镇雷甸村相望,西与金星村紧接,北与红星村相连,总面积2.21平方公里。2000年辖8个村民小组291户1130人,村民委员会驻姚家湾。

1958年10月后为城东大队火星生产队,1961年5月改火星大队,1984年1月改火星村,2001年7月与金星村合并。其地宋朝以前属永和乡,元朝属17都,明朝属千秋乡3都,清初属永和乡17都,雍正七年后属18区西7庄。民国元年(1912)属城区,20年属布抽乡,25年属连山乡,33年属蠡山乡,36年属曲园乡。解放后,1950年属城东乡,1956年属城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网地带,有耕地903亩,桑地425亩,鱼塘95亩,竹园3亩,果园2亩,村办企业1家。村级总资产78万元,工农业总值471万元(其中工业66万元,农业405万元),人均年收入3685元。

金星村

位于镇境东疆,东邻火星村,南与雷甸村何家埭自然村及联星村毗邻,西界联星村,北接明星村,总面积3.31平方公里。2000年辖15个村民小组422户1536人,村民委员会驻沈家潭。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城东大队金星生产队,1961年5月改为金星大队,1984年1月改为金星村,2001年9月与火星村合并,组建金火村。其地自隋至宋属永和乡,元朝属17都,明朝属千秋乡3都,清初属千秋乡18都,雍正七年(1729)后属18区西8庄。民国元年(1912)划入雷甸乡,20年改属乌山乡,25年属羌山乡,36年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东乡,1956年属城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村南平原水网,村北有乌巾山。全村耕地1373亩,桑地504亩,鱼塘77亩,村办企业2家。村级总资产138.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835万元(其中工业64万

元,农业771万元),人均收入3848元。

齐星村

位于镇境南部,东与雷甸镇下高桥村毗邻,南与馀杭獐山镇大善桥村接壤,西与星星、建星两村紧连,北与恒星村相依,总面积3.65平方公里。2000年辖21个村民小组521户2020人,村民委员会驻地高桥头。

1958年人民公社后属城南大队齐星生产队,1961年5月改齐星大队,1984年改称齐星村迄今。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龟回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金鹅乡,元朝至元八年(1271)属17都,明朝嘉靖元年(1522)属永和乡17都,清朝雍正七年(1729)属17区1庄。民国元年(1912)直属城区,20年属神林乡,25年属清溪乡,33年属羌山乡,36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南乡,1956年属城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网区,全村耕地1857亩,桑地550亩,鱼塘166亩,笋园130亩,果园50亩。村级总资产137.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45万元(其中工业175万元,农业970万元)。人均收入3899元。

卫星村

地处镇境南部,东界恒星村,南连星星村,西至西险大塘,北接恒星村,总面积2.09平方公里。2000年辖6个村民小组276户1102人,村民委员会驻沈家埭。

人民公社时属城南大队卫星生产队,1961年改卫星大队,1963年分成卫星、星星、建星3个大队,1984年改为卫星村,2001年复与星星、建星合并为卫星村。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龟回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金鹅乡,元朝属17都,明朝属永和乡17都,清朝雍正七年(1729)属17区5庄。民国元年(1912)属城区,民国20年属神林乡,25年属清溪乡,33年属羌山乡,36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南乡,1956年属城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网地带,有耕地880亩,桑地308亩,鱼塘191亩,笋园47亩,果园12亩。村级总资产14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941万元(工业无),人均年收入4230元。

星星村

地处镇境南疆,东邻齐星村,南连建星村,西至西险大塘,北接卫星村,总面积1.96平方公里。2000年辖10个村民小组255户1022人,村民委员会驻地徐家桥,

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城南大队卫星生产队,1963年始建星星大队,1984年改名星星村,2001年重新并入卫星村。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龟回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金鹅乡,元朝属17都,明朝属永和乡17都,清朝雍正七年(1729)属17区4庄。民国元年(1912)属城区,20年属清溪乡,33年属羌山乡,36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南乡,1956年属城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网区,有耕地886亩,桑地229亩,鱼塘188亩,笋园40亩,果园9亩,村办企业2家。村级总资产16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60万元(其中工业130万元,农业630万元),人均年收入4305元。

建星村

位于镇境最南疆,东与齐星村毗邻,南隔南鼓漾与馀杭獐山镇大善桥村相接,西至西险大塘,北连星星村,总面积1.27平方公里。2000年辖5个村民小组179户699人。村民委员会驻地兜南。

1958年公社化后为城南大队卫星生产队,1963年从卫星析出,置建星大队,1984年改名建星村,2001年重新并入卫星村。其地隋朝开皇九年属(589)龟回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金鹅乡,元朝属17都,明朝属永和乡17都,清朝雍正七年(1729)属17区4庄。民国元年(1912)属城区,20年属清溪乡,33年属羌山乡,36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南乡,1956年属城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网区,全村耕地538亩,桑地280亩,鱼塘174亩,村办企业2家,村级总资产123.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901.8万元(其中工业556万元,农业345.8万元),人均年收入3948元。

联星村

位于镇境东南,东与雷甸镇何家埭自然村毗邻,南与雷甸镇下高桥村接壤,西接恒星村,北连明星村,总面积4.43平方公里。2000年辖20个村民小组598户2358人,村民委员会驻无思庵。

1958年人民公社后为城南大队联星生产队,1961年改为联星大队,1984年改为联星村迄今。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龟回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金鹅乡,元朝属17都,明朝称永和乡17都,清朝雍正七年(1729)后称17区7庄。民国元年(1912)属城区,20年属丁山乡,25年属羌山乡,36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南乡,1956年属城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网区,有耕地1785亩,桑地800亩,鱼塘210亩,笋园40亩,村办企业2家。村级总资产497.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371.8万元(其中工业235万元,农业1136.8万元),人均年收入4702元。

恒星村

位于镇境南部,东与联星接壤,南与齐星毗邻,西与卫星交界,北与镇区紧连,总面积4.07平方公里,2000年辖12个村民小组446户1649人,村委会驻地徐家坝。

1958年人民公社时为城南大队恒星生产队,1961年改恒星大队,1977年何家山生产队析出,置工农蔬菜场。1984年改名恒星村至今。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龟回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金鹅乡,元朝属17都,明朝至清初称永和乡17都,雍正七年(1729)后称17区6庄。民国元年(1912)属城区,20年属丁山乡,25年属羌山乡,36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南乡,1956年属城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网区,北境有乾元山部分山林,全村耕地1843亩,桑地502亩,鱼塘100亩,笋园72亩,果园20亩,村办企业1家。村级总资产286.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554.6万元(其中工业435万元,农业1119.6万元),人均年收入4315元。

新盟村

位于镇境西南,东界恒星村与城区,南接三合乡二都沿河、五闸两村,西邻武康镇秋山新琪村与金鹅村,北连水产村,总面积3.6平方公里。2000年辖19个村民小组465户1546人,村委会驻地新民桥。

人民公社之初为城西大队新盟生产队,1961年改为新盟大队,1968年划出北面临溪地段安置水产大队,1984年改称新盟村,2001年与金鹅村合并。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金鹅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后改属永和乡,宋朝大中祥符间

复属金鹅乡。元朝属17都,明朝称金鹅乡12都,清初称永和乡17都,雍正七年(1729)后属17区2庄。民国元年(1912)属城区,20年属金鹅乡,33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西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网区,东部略枕低丘,全村耕地741亩,桑地314亩,鱼塘139亩,笋园149亩,村办企业2家,村级经济总资产23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99万元(其中工业114万元,农业485万元),人均收入3934元。

金鹅村

位于镇境西部,东与新盟、水产两村毗邻,南与秋山新琪村交界,西与秋山南仁、秋南两村接壤,北与联谊村相连,总面积4.2平方公里。2000年辖15个村民小组409户1546人,村民委员会驻地许家墩。

人民公社初为城西大队金鹅生产队,1961年改为金鹅大队,1984年改为金鹅村,2001年与新盟村合并,组建金鹅山村。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金鹅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永和乡,宋朝复属金鹅乡,元朝属17都,明朝称金鹅乡12都,清初称永和乡17都,雍正七年(1729)后属17区2庄。民国元年(1912)属城区,20年属金鹅乡,33年改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西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其村个别村民组原属武康县,详见《沿革》。

地处平原水乡,村内有金鹅山兀然隆起,独秀溪滨。全村耕地733亩,桑地359亩,鱼塘154亩,笋园112亩,村办企业2家。村级总资产108.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99.8万元(其中工业7万元,农业392.8万元),人均收入3952元。

联谊村

位于镇境西部,东隔导流港与信谊村相望,南与金鹅村交界,西与秋山秋北村接壤,北与联盟村毗邻,总面积2.64平方公里。2000年辖11个村民小组348户1340人,村民委员会驻长田圩。

1958年10月属城西大队联谊生产队,1961年改为联谊大队,1984年改为联谊村,2001年与联盟村合并。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金鹅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永和乡,元朝属17都,明朝嘉靖元年(1522)属永和乡16都西,清初改隶永和乡17都,雍正七年(1729)属1区1庄。民国元年(1912)属文墅乡,3年改属城区,20年属战胜乡,25年划归金鹅乡,33年改隶瓜山乡,36年属方山乡。解

放后,1950年属城西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网地带,有耕地695亩,桑地360亩,鱼塘108亩,笋园110亩,果园2亩,村办企业1家。村级总资产101.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工业无),人均收入4158元。

联盟村

位于镇境西北,东隔导流港与青山坞疆域相望,南与联谊村相连,西与龙山华丰村毗邻,北与幸福村接壤。总面积3.1平方公里。2000年辖14个村民小组356户1360人。村民委员会驻木杓潭。

1958年人民公社后为城西大队联盟生产队,1961年改为联盟大队,1984年改为联盟村,2001年与联谊村合并,组建联合村。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金鹅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永和乡,元朝属17都,明朝称永和乡16都西,清初称永和乡17都,雍正七年(1729)后属1区3庄。民国元年(1912)属文墅乡,3年改隶城区,20年属前溪乡,25年属瓜山乡,36年属方山乡。解放后,1950年属城西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网地带,有耕地745亩,桑地317亩,鱼塘40亩,笋园33亩,村办企业1家。村级总资产148.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87万元(其中工业32万元,农业555万元),人均收入4229元。

幸福村

位于镇疆西北,东连青山坞农场,南接联盟村,西邻龙山王姆山和裕丰村,北隔英溪港与洛舍镇章家桥村相望,总面积5.28平方公里。2000年辖15个村民小组445户1689人,村民委员会驻地瓜山郎。

1958年人民公社时为城西大队幸福生产队。1960年,东部青山坞析出置林场,属公社直辖。1961年改为幸福大队,1984年改称幸福村迄今。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金鹅乡,唐朝天宝元年(742)改隶永和乡。元朝属17都,明朝称永和乡16都西,清初属永和乡17都,雍正七年(1729)改属2区2庄。民国元年(1912)属文墅乡,3年改隶洛舍镇,20年属瓜山乡,36年属方山乡。解放后,1950年属瓜山乡,1956年属城西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水乡,境内有低丘瓜山,东疆占方山一角。有耕地1527亩,桑地917亩,鱼塘70亩,笋园5亩,果园2亩,村办企业4家。村级总资产127.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915.4万元(其中工业260.4万元,农业655万元),人均收入4292元。

青山坞村

位于镇境北疆,东连方山林场,南接信谊村,西与幸福村及联盟村毗邻,北与官庄村交界,总面积1.31平方公里。2000年辖1个村民小组45户146人。村委会驻地青山坞。

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城西大队幸福生产队。1960年,公社建桑苗场后析为独立核算单位,文革期间一度改称八八农场。2001年并入城北村。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金鹅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永和乡,元朝属1都,明朝称永和乡1都,清朝雍正七年(1729)属2区1庄。民国元年(1912)属文墅乡,3年改属洛舍乡,20年划归太堡乡,25年隶属瓜山乡,36年改属方山乡。解放后,1950年属瓜山乡,1956年属城西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丘陵山区,有耕地80亩,桑地42亩,鱼塘2亩,果园10亩。村级总资产4.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3万元(无工业)。人均收入4178元。

信谊村

位于镇境西北,东与大友村连襟,南与金鹅村隔溪遥对,西与联谊村一衣带水,北与青山坞村接壤。总面积3.25平方公里,2000年辖7个村民小组196户708人,村民委员会驻地东白虎圩。

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城西大队信谊生产队,1961年改为信谊大队,1963年分为信谊、胜利两个大队,1984年改称信谊村,2001年与官庄、大友、青山坞合并,组建城北村。其地隋、唐、宋三朝均属永和乡,元朝属1都,明朝称为永和乡1都,雍正七年(1729)属1区2庄。民国元年(1912)属城区,20年改隶白虎乡,25年改属金鹅乡,33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西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丘陵结合部,有耕地571亩,桑地287亩,鱼塘85亩,笋园28亩,村办企业2家。村级总资产118.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99万元(其中工业70万元,农业229万元),人均收入4012元。

大友村

位于镇境北部。东隔清溪与干山镇塍头村和明星村相望,南与城区紧连,西隔山岭与官庄、胜利两村接壤,北与洛舍镇东衡村毗邻,总面积4.2平方公里,2000年辖6个村民小组201户806人,村民委员会驻褚家埭。

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城西大队大友生产队,1961年改为大友大队,1984年改为大友村,2001年与官庄、信谊、青山坞合并,重组城北村。其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属永和乡,唐朝天宝元年(742)属荫宗乡,元朝分别属1都、17都,明至清初,称为永和乡1都,雍正七年(1729)属3区1庄。民国元年(1912)属龙潭乡,20年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西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丘陵结合部,东濒清溪,西枕方山,南倚百凉山,矿产资源丰富。有耕地675亩,桑地178亩,鱼塘50亩,笋园250亩,果园60亩,村办企业3家。村级总资产641.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75.6万元(其中工业450.6万元,农业225万元),人均收入3908元。

官庄村

位于镇境北疆,东隔百梁山与洛舍镇东衡村毗邻,东南隔佛陀山与大友村相望,南隔太仓岭与胜利、信谊两村接壤,西至八股岭与幸福村相连,北界四角渡与洛舍镇何家坝、仲家田两村一衣带水。总面积4.44平方公里,2000年有9个村民小组194户797人。村民委员会驻下窑。

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城西大队联胜生产队,1961年建官庄大队,1984年改为官庄村,2001年与信谊、青山坞、大友合并,重组城北村。其地自隋至宋均属千秋乡,元朝分别属1都、2都,明朝称为永和乡1都,清初称为千秋乡2都,雍正七年(1729)改属1区4庄。民国元年(1912)属龙潭乡,20年属衡溪乡,36年属方山乡。解放后,1950年属城西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丘陵山区,有山林3230亩(竹山、树山1155亩,杂柴山、荒山2075亩),其中仙童坞806亩,下窑770亩,方山333亩,上官庄590亩,下官庄路东371亩,路西333亩,水库27亩。林木、矿产资源丰富。全村耕地807亩,桑地378亩,鱼塘28亩,笋园150亩,果园100亩,村办企业6家。村级总资产27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15万元(其中工业273万元,农业442万元),人均收入4147元。

胜利村

位于镇区北部,东邻大友村,南连城区,西界信谊村,北接官庄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2000年辖6个村民小组238户729人。村民委员会驻地朱家角。

1958年人民公社时为城西大队胜利生产队。1961年与信谊生产队合建信谊大队,1963年析出,建胜利大队,1964年,东风蔬菜场并入。1970年,东风蔬菜场析出单独建场。1984年改为胜利村。1998年5月,经县民政局同意,整体就地转为非农业户口,建立胜利居民委员会。其地自隋至宋属永和乡,元朝属1都,明朝及清初称永和乡1都,雍正七年(1729)后称城北区1庄。民国元年(1912)属城区,20年改隶白虎乡,25年属金鹅乡,33年属馀不镇。解放后,1950年属城西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属城关乡,1992年属城关镇,2004年属乾元镇。

地处平原丘陵结合部,东倚玉麈山,北倚方山。有耕地226亩,桑地48亩,鱼塘37亩,笋园7亩,果园7亩,村级总资产61.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其中第三产业110万元,农业119万元。人均收入4020元。

水产村

位于城西,东连城区,南界新盟村,西界石河港,北接金鹅村,总面积0.6平方公里,2000年辖5个村民小组122户470人,村民委员会驻地太平圩。

原系水上渔民,以船为家,1955年组建城关镇渔民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城关镇渔业社。1968年10月实行陆上定居,选择新盟大队石河港生产队空地起房造屋,始建水产大队。1984年改称水产村,1998年5月整体就地转为居民户口,改名源丰居民委员会。

地处水网平原,有耕地43亩,鱼荡水域2140亩。村级总资产16.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12万元(无工业),人均收入3676元。

东风蔬菜场

位于城镇北缘,东至清溪,南界城镇,西临百凉山麓,北邻下兰山自然村。1984年辖6个生产队124户491人,场址驻地施家兜。

1960年从城关镇析出,建城关镇蔬菜场。1964年并入城关公社胜利大队,1970年单独建置为东风蔬菜场,口粮自理。有菜地66.9亩,菜田86.4亩,年产蔬菜1万馀担。1980年后,因城建需要,每亩地价980元计征,并安排1人农转非。至1987年,所剩菜地仅存12.6亩,不足以地维生,故于1989年4月,经省政府办公厅批准,就地转为非农业户口。1998年5月,经县民政局32号文件批复,

撤场建立东风居民委员会。是年末,集体总资产15.3万元。

工农蔬菜场

位于城镇东缘,东濒东大港,南至砻糠山麓,西至新德公路,北至城镇。1984年辖3个生产队69户235人,场址设蒋湾里。

1977年从城关公社恒星大队析出置场,有菜地104.3亩,菜田75.2亩,年产蔬菜7700多担。后因城建征地,口粮难以自理,遂于1989年4月转为非农业户口。1998年5月,经县民政局“德民(1998)32号”文件批准,撤销蔬菜场,列入城区范围,建立工农居民委员会。是年末,集体总资产21.8万元。

附:方山林场

地处方山峰岭之间,东连大友村,南接信谊村,西界青山坞农场,北邻官庄村。1998年辖20户86人,场址方山头。

1976年从官庄大队划出建场,此后独立核算,由公社直辖。1998年11月划归官庄村。

有耕地68亩,桑地10亩,山林333亩,集体总资产21.3万元,村级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收入3730元。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

1950年9月,城镇始设居民委员会。城关镇随街而设,共5个。

直街居委会

北起县桥,南至长桥及两边巷弄。181户10组697人(男359,女338)。

县街居委会

东起东门城桥北堍,西至西门及两边巷弄。215户11组716人(男361,女355)。

务前街居委会

东起孩儿桥,西至长桥北堍及两边巷弄。234户10组813人(男383,女430)。

南街居委会

东起长桥北堍,西至南门城外及两边巷弄。283户15组1228人(男698,女

530)。

溪街居委会

东起东门城桥南堍,西至南门城桥南堍及两边巷弄。129户8组474人(男229,女245)。

1979年11月,县街居委会因辖户骤增,分为县东街、县西街两个,同时新设石牌楼居委会,辖西门一带居民户。是年末,居委会7个(直街、县东街、县西街、务前街、南街、溪街、石牌楼)。

1981年10月,为加强行政管理,原居委会分为17个,同时新设11个,共28个。

直街居委会

分为直街、公园路两个居委会。从公园路前医院宿舍及县政府招待所起直至谈家弄,街面自三八粮站起直至照相馆(包括高踏步弄)。201户645人,辖10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公园路居委会

自总工会(对面以张仙弄蔡界墙门)为界,直至环城西路砂辊厂宿舍(潘家弄)止。西面店街自财税所起,直至德清饭店。209户645人,辖10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县东街居委会

分为县东、县中两个居委会。自原交通机械厂食堂及附近居民区起直至县东街大会堂(对面河埠)止。222户718人,辖11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县中居委会

北自北门外县委宿舍起至风牌弄口,西从法院(县桥堍文具合作商店)起,直至大会堂对面河埠止。136户469人,辖8个居民小组。因地处县东、县西两街之间得名。

县西街居委会

从县政府起,直至县西街人民药店两对面为界,后面至卫生局防疫站止。149户526人,辖8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务前街居委会

分为务前街、赵家弄两个居委会。西从大乐饭店(对面从新安弄)起,直至旧

馀不庙河埠为界(包括戚家弄、祝家弄),街面从供销社副食部起,直至二轻局门市部止。328户945人,辖15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赵家弄居委会

所辖赵家弄、馀不弄(横弄),街面从饮服公司至五金公司,后面从烟搪仓库至孩儿桥止。260户812人,辖16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南街居委会

分为南街、南门外两个居委会。从长桥北堍十字路口中百商店、副食品商店两对面起至二完小、消防队止。327户962人,辖11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南门外居委会

从城关供销社百货部两对面起至丝绸服装厂、排涝站,包括德清大闸以北单位宿舍及居民区。347户890人,辖14个居民小组。因地处原南门城外得名。

溪东街居委会

原溪街分为溪东街、溪西街、溪中、东郊路、三里塘五个居委会。自东门农机厂起直至溪东下庙粮机厂两对面止。228户703人,辖15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溪西街居委会

自长桥以西直至小南门外吊桥(以护城河为界)。178户588人,辖10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溪中居委会

从溪东粮机厂河埠两对面起,直至长桥南堍星火农机厂止,以护城河为界。226户744人,辖11个居民小组。因地处溪东、溪西两街之间得名。

东郊路居委会

自东门外医药公司起至砻糠山油库止。142户429人,辖6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三里塘居委会

从旧大虹桥桥址起直至三里塘五金公司木材部,包括钮家埭附近各大仓库。128户349人,辖6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石牌楼居委会

分设石牌楼、西门、丁家弄三个居委会。从西门外电力公司宿舍及附近居民

户起,包括建筑一工区宿舍、食品站宿舍等单位民居,直至卫生局宿舍止。130户404人,辖8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西门居委会

从县西街人民药店西侧弄堂两对面开始,直至西门城桥堍,后面至外贸局宿舍止。150户502人,辖8个居民小组,因地处原县城西门得名。

丁家弄居委会

从县桥南堍原浴室两对面起直至耐火纤维厂宿舍、民政局宿舍止。247户773人,辖9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新设置居民委员会计南郊、北郊、西郊、城东、广场、医东、医西、丁山、仓前、乌山、武林头共11个。

南郊居委会

从德清丝厂内外职工宿舍起,直至翻水站、精密铸造厂、汽车加油站止。101户249人,辖5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北郊居委会

自砖瓦厂、水泥厂宿舍至砂辊厂所辖地段。79户220人,辖7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西郊居委会

西门外自矿管站宿舍起,包括邮电局宿舍、技校,直至庆丰蚕种场止。70户210人,辖5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城东居委会

自东北门城关镇建筑队、钢管家俱厂起包括粮油厂等单位,直至东门粮管所大桥边止。94户292人,辖7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广场路居委会

北门外东自交管社宿舍起,西至农林局宿舍。南从财税局新宿舍起,北至进修学校止。120户331人,辖10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医院东路居委会

从第一人民医院直至镇办绸厂,以护城河为界。103户328人,辖13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医院西路居委会

自游泳池起,直至化纤厂外职工宿舍、家俱厂,到龟回坝止。113户356人,辖7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丁山路居委会

南面从小南门茧站起直至牛奶场宿舍、变电所新宿舍止,西面至桃梅加工场止。171户468人,辖12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仓前路居委会

自南门外矿管站起,直至冷藏船厂。139户400人,辖7个居民小组,以驻地得名。

乌山居委会

良种场、农科所单独建立。73户214人,辖2个居民组,以驻地得名。

武林头居委会

武林头顺丰丝厂单独建立。322户762人,辖21个居民组,以驻地得名。

东风、工农两蔬菜场,原系粮食自理户,因历年城建征地,至1988年所剩可耕地已不足口粮自供。1989年4月,经省府办公厅批准,两场就地转为非农业户口,列入居委会。

东风居委会

原东风蔬菜场全部辖区,127户530人。因建场时风行“东风压倒西风”口号而命名。驻地施家兜。

工农居委会

原工农蔬菜场全部辖区,65户498人。因地处城郊结合部,菜民既工又农而得名,驻地蒋湾里。

城北新村竣工后,入住居民骤增,1990年10月,新设置城北居委会。

城北居委会

东至广场路,北至环城北路,南至旧护城河,西至凤凰山范围内新村楼群。403户1159人。以驻地得名。

是年末,全镇共31个居委会

1994年8月,为便于管理,原居委会除东风、工农不变外,其余29个撤并为14个。其中4个归属单位管理:

武林头划归顺丰丝厂,仓前划归德清化纤厂,南郊划归德清丝厂,乌山划归德清良种场。

25个并为10个:

溪东街、溪中、医院东路3个并名溪东。

溪西街、医院西路、丁山3个并名溪西。

县东街、县中、县西街、西门4个并名县街。

务前街、赵家弄2个并名务前。

直街、公园路、丁家弄3个并名直街。

南街、南门外2个并名南街。

广场路、城北2个并名城北。

西郊、石牌楼2个并名西郊。

东郊、三里塘2个并名东郊。

城东、北郊2个并名北郊。

同时,因乾龙经济区日益繁荣,新设置乾龙新村居委会。

乾龙居委会

乾龙经济区范围内居民户。集体1户417人,因驻地得名。

1995年末,有县街、直街、南街、务前、溪东、溪西、城北、东郊、西郊、北郊、乾龙、东风、工农、德清丝厂、化纤厂、良种场、顺丰丝厂17个居委会。1998年5月,胜利、水产两村集体转为居民户,是年末,共居委会19个。2003年7月,撤销北郊、城北、直街、南街、化纤厂、德清丝厂、良种场、顺丰丝厂、东郊、溪东、溪西、西郊、县街、务前等14个居委会组建社区。是年末,居委会剩东风、工农、乾龙、胜利、源丰(即水产村)5个。

此外,农村居民户新盟村有261户891人,明星村有157户587人。也组建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合署办公。所谓“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第三节 社区2003年7月,撤销14个居民委员会,组建6个社区居委会。

北郊社区由北郊、城北2个居委会并成。辖居民1225户,3615人,辖区东至龙溪港,西至凤凰山,南至东门城桥,北至百凉山。办公址设原城北居委会。

直街社区 由直街、南街、德清化纤厂、德清丝厂4个居委会并成。辖居民1779户,4345人。辖区东至县桥河,西至金鹅山村,南界清溪。办公址设原直街居委会。

东郊社区 由顺丰丝厂、德清良种场、东郊3个居委会并成。辖居民1266户,2667人。辖区东至乌牛山油库路,西至砻糠山桥新汽车站,南至联星村砻糠山南麓,北至明星村龙溪港。办公址设原东郊居委会。

溪西社区 由溪东、溪西2个居委会并成。辖居民1826户,5527人。辖区东至医院东路口,西至龙门街,南至乾元山,北至长桥河。办公址设原溪西居委会。

西郊社区 由原西郊居委会改建。辖居民1287户,4071人。辖区东至凤凰山,西至胜利居委会,南至西门城桥,北至幸福公路口。办公址设原西郊居委会。

务前社区 由县街、务前2个居委会并成。辖1733户,4856人。辖区东至东门城桥,西至西门城桥,南至长桥河,北至老城河。办公址设原务前居委会。

第四节 街道

街道数量、宽长及路况,可观及城市规模之大小。镇区街道普查清丈,始于1983年编写县地名志时,1996年,县民政局重编《德清县地名录》,略有调整。至2003年末,镇区街路36条,巷弄34条。

街路

南街 西接环城南路,东至十字路口,长479米,宽8.6米。

直街 北起县桥,南至长桥,长350米,宽20米。

务前街 东接县东街,西至十字路口,长370米,宽20米。

县东街 东接城东路,西至县西街,长260米,宽7米。

县西街 东起县东街,西至环城北路,长250米,宽7米。

溪东街 东起东门城桥,西至溪西街,长440米,宽3米。

溪西街 西起南门城桥,东至溪东街,长269米,宽2.5米。

医院东路 东起新车站路,西至医院西路。长555米,宽3米。

医院西路 东接医院东路,西至金湾坝,长380米,宽3米。

环城南路 北起德清大桥,南至南街,长200米,宽8米。

环城西路 南起环城南路,北至环城北路,长540米,宽8米。

环城北路 东起东门城桥北堍,西至环城西路,长640米,宽8米。

公园路 东起张仙弄,西至环城西路,长460米,宽处12米,窄处2.6米。

东郊路 西起迎春桥,东至砻糠山油库。长660米,宽3米。

南郊路 东起德清大桥,西至丝厂,长1200米,宽9米。

西郊路 东起西门城桥,西至庆丰种场冷库,长593米,宽5米。

北郊路 南接环城北路,北至水泥厂,长560米,宽4米。1990年后延伸至殡仪馆。长度未测。

城东路 东起轮船码头,西至县东街。长460米,宽4.6米。

广场路 原名风牌弄。南接县东街,北至环城北路,长440米,宽6米。

大闸路 南起德清大闸,北至南街,长290米,宽5米。

仓前路 北起德清大桥西端,南向中途转西至新民桥。长870米,宽5.6米。

丁山路 呈丁字形,东起医院西路金湾坝,西至西险大塘桃梅加工场,长522米,宽5.5米。其横路从大闸南沿丁山至乾元路,长150米,宽9米。

乾元路 北起医院西路,南至乾元山脚变电所,长450米,宽3米。

大桥东路 南起环城西路,北至环卫所城河里。长129米,宽4米。

大桥西路 南起德清大桥西堍,北至排涝站。长568米,宽5米。

1991年,新命名街路1条:

东风路 位于德清一中东侧,1990年3月予以改造。东起轮船码头北端,西至环城北路。长650米,宽20米。

2000年,经县地名办批准,新命名街道2条:步行街、龙门街。路8条:蚕丝路、桥西路、工农路、船闸路、丝绸路、仓库路、十八步路、城河西路。

蚕丝路 东起西郊路,西至城关中心学校,长236.4米,宽8米。

丝绸路 南起德清大桥,北至丝绸服装总厂。长400米,宽6米。

仓库路 西起勤俭桥,东至喻家埭闸,长1450米,宽6米。

船闸路 东接西郊路,西至朱家角闸,长600米,宽6米。

十八步路 东起北郊路纺织厂,西至环城北路职业高中大门口,长550米,宽3.5米。

工农路 南自新车站起,北接东郊路,长300米,宽3米。

城河西路 东接环城西路,西至第一中学宿舍区,长500米,宽5米。

桥西路 东接西郊路,西至清远堂宋家墩,长300米,宽4.5米。

步行街 北起大家山公园大门,南至环城南路,长150米,宽5~7米。

龙门街 北起医院西路,南接09省道,长610米,宽12米。

2004年3月,位于丁山西麓的四十米进城大道,命名乾龙路。

巷弄

赵家弄 东接务前街,西接直街,长226米,宽2.4米。

馀不弄 东接务前街,西接直街,长205米,宽3米。

馀不横弄 南接馀不弄,北至赵家弄,长49米,宽1.6米。

戚家弄 东接戚家横弄,西至直街,长50米,宽3米。

戚家横 弄南接戚家弄,北接馀不弄,长50米,宽2米。

新安弄 南接务前街,北转西至直街,长130米,宽2米。

小弄 北接务前街,南通下河下,长35米,宽2米。

杀猪弄 北接务前街,南至下河下,长15米,宽2米。

砖瓦弄 北接务前街,南通长桥河,长15米,宽2米。

谈家弄 东接直街,西接公园路,长140米,宽2.6米。

谈家横弄 北接丁家弄,穿过谈家弄折西至公园路,长60米,宽2米。

丁家弄 东接直街,西至环城西路。长222米,宽2.6米。

丁家横弄 北起丁家弄,南接公园路,长90米,宽1.8米。

高踏步弄 东接直街,西至潘家弄,长50米,宽2米。

潘家弄 东接直街,西至公园路。长60米,宽2米。

张仙弄 南接南街,北至公园路。长70米,宽2.4米。

戴家弄 南接南街,北至大家山麓(今塞),长60米,宽1.5米。

敏仁弄 南接南街,北至大家山。长150米,宽2.4米。

紫阳观弄 南起上河下,北至南街,长20米,宽2米。

牌头弄 南起上河下,北至南街,长20米,宽3米。

航船弄 南起上河下,北至南街,长20米,宽2米。

影院弄 南接县东街,北至羊皮兜,长156米,宽3米。清朝时为明伦堂仪路。

羊皮兜弄 自羊皮兜南沿东至县东街,西接影院弄,长128米,宽2.1米。

胡家弄 南接县东街,北塞。长30米,宽1.8米。

西单弄 南接县西街,北至环城北路,长146米,宽3米。

焦山弄 北起溪东街,南至焦山脚下,长100米,宽3米。

柏树东弄 北起溪东街,南至焦山脚下,长66米,宽1.8米。

柏树西弄 北起溪东街,南至焦山脚下,长90米,宽1.8米。

溪中弄 北起溪东街,南至焦山脚下,长99米,宽2.8米。

吴羌山弄 北起医院东路,南通乾元山,长84米,宽5米。

吴羌山二弄 北起医院东路,南至乾元山脚,长23米,宽3.2米。

上河下 东起长桥堍,西至紫阳观弄,长250米,宽2米。今已改作公园。

下河下 东连小弄,西至长桥堍,长170米,宽2米,今已改作公园。

西门河下 东起县桥河北沿,西通西郊路,长48米,宽2.5米。

第四章 人口

早在秦始皇开创郡县制之初,镇区便是乌程县馀不乡乡治所在地,可见秦朝以前,镇境就有先民耕作种艺,生息繁衍,馀不集镇已初具规模。人群除土著外,历代迁徙使居地民众血液常新。

客民入境定居,一由时局动荡,如城内士族蔡姓,系南宋绍兴年间在兵民大迁徙过程中由河南迁入。阀阅胡氏,系元末明初浙东战乱时从馀姚迁入。二由仕荣进城,如名宦徐姓,原系本邑士林新塘乡人,后出仕京师,告老定居城中,徐倬门生查慎行在《塘西舟中喜晴得六言律诗一首》句云:“此去清溪不远,数尖已露晴岩”可证。乡贤许氏,故居在乌巾山北麓九曲里,出仕后也移居入城,许宗彦有《乌巾山馆记》文章述及。

南宋建都临安,德清成为京畿,名宦大臣慕德清湖光山色清明秀丽而寓居镇区,亦复不少。至于普通民众,婚嫁商贸,垦殖渔樵,来镇境落户者,又比比皆是。此人口来源之大略。

第一节 分布

镇境人口,据2003年《城关镇年报》统计:分布于6个社区5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

农村人口分布表(1989年年报数据)

城镇人口分布表(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

续上表

(镇83-40-29)

2003年全镇人口分布表

统计

全县户口统计,始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德清升为建制镇之后。然一乡一镇单独统计,旧志均无记载。最早数据仅见于民国35年《德清县参议会会刊》:馀不镇7407人。

瓜山乡3386人。

衡溪乡4312人……

解放以来,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全国开展5次人口普查,镇境详情如表。

五次人口普查统计(7月1日零时数据)

解放初,镇境瓜山乡属洛舍区管辖,城关区所辖乡村亦与今不同。故今昔人口,不成对比。

城关区1951年各乡人口统计

注:负担人口指需求本地粮食者,其余420人,指长年在外,不吃口粮。

1956年撤区并乡后,镇境疆域固定,人口统计数据如表:

城镇农村人口择年分类表

(年终数)

2003年,城镇人口29013人,比1951年2523人净增26490人,集镇人气指数飙升11.50倍。农村人口22807人,比1954年15279人净增7528人,涨幅1.49倍。

密度

德清城乡素称繁富,故人口稠密。据《公安志》载:民国十七年每平方公里151人。八年抗战,生命财产损失惨重,除被日寇无辜杀戮外,人民大量流亡。据

民国三十七年统计,人口密度降至93人。仅占抗战前61.6%。解放前三年,作为县治所在的馀不镇,2.07平方公里市民不足2000人,人口密度为965人。

解放后,流民回归,民心渐定,1951年升至1219人。尔后业趋繁荣,人趋兴旺,1985年老城区2.88平方公里,密度飙升至7849人,高居全县之首。尔后农民进城,客民占籍,虽县府搬迁,但密度有增无减,至2003年,每平方公里已达8902人。

农村人口密度不高,1951年城东乡299人/平方公里,城南乡323人/平方公里,城西乡168人/平方公里。1954年,以恒星348人为最高,联胜(官庄)102人为最低。时隔50年后,人间沧桑巨变,密度也有升降,如金星、火星,新盟、金鹅、联谊、联盟、信谊、大友、官庄等村,密度均见下降,而明星、联星、恒星、齐星、卫星、幸福等村,密度均见上扬。2004年,最高为水产村780人,最低为城北村179人。

农村人口密度50年对比(人/平方公里)

第二节 变动

常住人口变化,自然因素有生死,人为因素有迁徙,镇境田地肥沃,民生安乐,举家外迁及劳务输出素来不多。而客民入境,垦荒落户,向来不少。解放以来,为减轻国家粮食供应负担,解决城镇居民劳动就业,时而精简下放,时而上山下乡,城乡流动频繁。支边迁出,移民迁入,婚嫁迁徙等有序变化也因时发生。而务工暂住,盲流滞居更变化无常。

精简下放

1962年4月,城关镇成立精简办公室,动员居民落户农村,自食其力。至年底,共精减居民408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2012人,集体所有制职工636人,职工家属及无业居民1130人,学生304人。当年为国家节省商品粮25.64万斤。1963年1月起,每月减轻商品粮供应10.2万馀斤,帮助政府渡过粮食危机。1982年,为慎重处理精简遗留问题,各大队开展统一调查,对精简双职工,安排一个子女回城镇工作;无固定收入的老职工,给予每月15元补贴。至1986年处理完毕。

上山下乡

为消灭城镇失业,1964年起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5月,城关镇首批74人插队落户,次年增至99人。此后除1967年无任务外,年年动员支农支边。至1977年,14年中共批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544人,其中除19人因多种原因未下放外,实际插队落户2525人。

1969年起,还接收外省市县知识青年以投亲靠友方式来城关插队,先后落户13人。1976年,对下乡两年以上知青列为城镇招工、顶职、招生、补员对象。1978年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安排451人回镇就业,同时办理转吃商品粮手续。1979年停止动员,次年起通过招工、招生、征兵等方式,陆续回镇就业。至1984年,除死亡者外,全部离开农村。

支援宁夏

1959年3月,上级号召支援宁夏建设,本镇青年积极响应。4月27日,全公社召开2000馀人批准大会,宣布批准125人,其中城关大队50人(女15),城西

大队36人(女9),城南大队18人(女3),城东大队21人(女1)。

支宁青年分两批启程。第一批15人(女4)于5月2日登程,第二批110人于次年4月30日登程。后因生活不适,纷纷离开,迄今无一人居留。

三峡移民

为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水库淹没区人民实行大迁徙。2002年8月31日,重庆市奉节县万胜、九盘两乡15户74人来我镇落户,分别安置在明星、金火、联星、恒星、齐星5个行政村内。

三峡移民安置概况

移民初到时,国家补助每户生产安置、基础设施费80835元,搬迁运输、长途运输补助费6410元,囷难户补助4265元,房屋附属设施补偿40225元,零星果木补偿2690元,搬迁损失误工补助2790元,过渡期补助4650元,生产资料购置14725元,总计15.66万元。并为之建筑新房,另发建房补助资金每人3300元。

客民入籍

外地客民流入镇境,远者不可考。据清朝中叶蔡赓飚《棚民垦种山场疏》记载:“嘉庆年间,有温、处等府无业游民,前来租种山场,栽莳花生、薯黍等物。”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民国初年,程森在《德清县新志》中记载:“河南客民于南关兜作埂养鱼,众议禁止,以免剥削。”抗日战争期间,温州、平阳等地客民侨居西门城外坡地,搭棚垦荒种植。河南客民在丁山坝南西险大塘内坡栽种秋粮,兼垦荒田。解放后,上述客民大多入籍定居。

1959年第一季度,据县公安局统计,城关地区外来流入404人(男232人,女172人),其中整户流入25户(船民14户),大多来自江苏、安徽、江西及本省

等28个县。尤以兴化、盐城、浦江、东阳居多。流民以原籍生活困苦,外出找工作、找对像为由,长期滞留不归。1960-1962三年困难期间,本省浦江,江苏兴化、宜兴等地妇女成批流入,定居不返。1990年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青年,来境落户,人数不菲。据城关派出所统计,1990年外省迁入820人,2000年外省迁人627人。而流动人口暂住,变化更大。办理暂时证手续者,1990年4713人,2000年4850人。

日常变化

生死无恒常,迁移无规律,自然蜕变及正当迁徙无时不在,现择若干年份列表如下:

人口数量变化择年统计

注:1955年为城郊乡数据。1960-1990年为城关公社(乡)数据。1995-2003年为城关镇

(含乡村)数据。

第三节 构成

人口构成分析始于新志,今踪其创,分七目。

城乡

民国三十五年,馀不镇实有人口7407人,其中在城1997人,在村5410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3%。1951年,城东、城南、城西三乡实有人口12883人,城关镇2523人,农村比例高达83.6%。城镇人口与农村拉近距离始于1989年,是年末,城镇人口占48.2%,农村占51.8%。次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越农村,非农业人口占总50.2%,农业人口占总49.8%。尔后,农转非蓝本户口逐年增多,2000年居民户口占总57.8%。2003年占56%。

城镇非农业人口由单位招工、学校招生、职工家属投靠、知识青年病退回城、世居居民婴儿出生、随军家属迁移、外地居民迁入、城镇户籍改革而增加;也因居民外迁、死亡、服役、逮捕而减少。本镇居民户飙升,主要系工农、东风两蔬菜场及水产、胜利两村农户整体转为非农业人口所致。

城乡人口对比表一(1993年)

1995年居农民构成对比表

1999-2003年居农民构成对比表

性别

镇境传统观念,看重生育男孩。解放初,此种思想尚可窥及。如1951年每100入中,城西乡男性占57.2,城南乡男性占55.7,城东乡男性占55.2,城关镇男性占51.7%。由此可见,农村依赖男孩传宗接代思想高于城镇。

解放50年来,长期教育民众,生男生女一个样,尤其计划生育后,初胎男孩鼓励独生,初胎女孩允许计划安排二胎,故男女比例渐趋平衡。据《年报》统计,1980年城关公社男女比例为104∶96,城关镇为101.6:98.4。至2003年,全镇纯农业人口男女性比例为100.6∶99.4,已符合大自然101∶99规律。城镇非农业人口为98.6∶101.4,女性持续多年高于男性。综观全镇,人口性别比例无失衡现象。

失衡(1990)

今年全国人口普查,浙江永康县青年男性7820人,女性1153人。

无后为大,根深蒂固,盼养男孩,千家万户。妻妇怀孕,仪器探睹,女则人流,男则温补。家家习为常,人人不觉察,婴孩性比例,男升女下滑。君见永康县,十比六十八,何处娶媳妇?泥淖难自拔。谨告天下人,生女生男都一样。男女平衡世道昌,姻亲和睦两依傍。清平社会无旷男,为人父母莫偏向。

录自《灯花己集》

年龄

1990年人口普查,镇境0-14岁少年10133人,占总18.2%。15-24岁青年10592人,占总19.0%。25-59岁壮年28594人,占总51.4%。60岁以上老人6327人,占总11.4%。

2003年,镇内18岁以下青少年9635人,占18.6%。19-35岁青壮年11684人,占22.5%。36-59岁壮年21963人,占42.4%,60岁以上老人8538人,占16.5%。按国际标准,我镇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境内耆寿不多,1982年人口普查时,90岁以上寿星6人,1990年人口普查,90岁以上寿星26人。百岁老人有:

陈富林,男,1886年8月21日生,城关乡联盟村木杓潭村农民,1989年逝世。

马最嘉,男,1900年9月25日生,德清人民医院医师,2000年5月22日逝世。

张文英,女,1903年11月2日生,住西郊路104号101室,2006年9月逝世。

余琼华,女,1903年8月11日生,住谈家弄2号,2005年12月逝世。

俞法财,男,1904年8月5日生,住城东路18号粮油厂集体一3,2006年11月逝世。

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镇年龄结构 (2000.7.1)

民族

1982年人口普查,镇境内无少数民族居住。后因婚嫁来境落户等原因,少数民族人员渐多。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城关镇有8个民族44人,城关乡有10个民族19人。分别为回族13人,苗族8人,彝族2人,壮族2人,侗族2人,白族4人,水族1人,满族11人,藏族1人,畲族10人,布衣族4人,高山族4人,仫佬族1人。占汉族人口总和的0.11%。

文化

清代科举教育,文化人仅限在士绅阶层。光绪廿七年(1901),县城创办小学堂后,受教育人士稍多。然农村依然停留文盲初识字阶段。解放初,通过扫盲班和夜校读书,文盲大减。1957年,城镇受教育民众已占78.4%,而农村仅占13.8%。至1982年,城关公社只出过2个大学生,452个高中生,3123个初中生。与受教育总人数相比,85.4%的还处于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其中小学生12624人,不识字8263人)。

1990年人口普查,城镇与农村受教育比例仍相差悬殊(见表)。

1990年6岁以上受教育人数

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如表):

劳动力

民国前,农村家庭子女较多,年轻夫妇上老下小,户均劳动力约占家庭总人口30-40%。解放后,据《城关人民公社历史资料汇编》、《德清县国民经济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德清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德清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汇编》,1980年以前,农村正半劳动力总和不足总人口52%。乡村制取代公社制后,就业门路拓宽,商企阵营扩大,如1990年外出打工经商1365人,2003年增至2144人。由于工种趋多,部分非劳力升为半劳力,劳动力结构从1985年58.1%递增至2003年72.8%(见表)

劳动力择年统计表(人)

职业

农村劳动力以种田、养蚕、养鱼为主,手工业经营有木匠、匾匠、石匠、泥水匠,但均属兼业。解放后,大跃进期间始办工业,进厂务工405人,占农村总劳力8002人的5%。

公社制期间,农民事农蚕,居民务工商,限制较严,稍有越轨,便行批判。直至1984后始逐步放开,允许农民转换职业。尔后农民打工经商,居民租荡包田,职业结构分化。1990年农村人口中从事粮桑林牧渔人员占总人口74.7%,2003年同比下降至42.4%。

全镇在业人口行业职业分类表

农村从业择年分类对比表

第四节 计生

人口生育,向由自然繁衍,千百年来,育龄妇女早龄结婚,多胎生孩,但因战乱、疾病、灾荒、贫因诸原因,人口出生率偏高死亡率亦高,自然增长缓慢。解放初,提倡光荣妈妈,鼓励多生多育,故人口增长迅速。至1960年,镇境农村净增4400馀人,步入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误区。

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次年,县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节制生育。城镇居民始推行安全避孕法,采用避孕套避孕,然农村响应甚稀。

1973年,镇与公社均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此后,年年开展计生宣传月活动,镇境人口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趋势。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将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同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试行草案)》,镇与公社设计划生育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全面管理境内育龄妇女婚、孕、产情况。1984年,各村由妇女主任负责,相应成立计生领导小组。

1990年起,对流动育龄妇女建档备案,加强管理。如1993年,外来育龄妇女1209人(户籍省内841人,省外368人),其中已婚1072人,落实措施1035人,占总96.5%。外出育龄妇女333人(去省内36人,省外297人)。其中已婚142人,落实措施125人,占总88%。

2000年起,镇计生办公室开展育龄妇女跟踪服务,随访率占98.8%,群众普遍表示满意。2002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标志计生基本国策已赋予法律地位,对今后育龄妇女落实措施,计划外超生征收社会调节费更是有法可依。

晚婚

1963年,城关镇开展晚婚试点工作,提倡男30岁,女25岁结婚。次年,结婚对数中男子30岁占38%,女子25岁占39%。1971年,中央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规划,要求做到晚、稀、少(晚婚年龄,男25周岁,女23周岁。两个孩子间隔4至5岁。每对夫妇不超过两个孩子),此后,新婚登记对数中符合晚婚年龄青年逐年增多。

晚婚择年对比表

优生

1978年10月,中央提出每对夫妇“最好一个,最多两个”要求。次年,县级机关增设计划生育办公室,对自愿只生一胎夫妇发放《独生子女光荣证》,适当进行经济鼓励。城镇232人,农村61人率先领取《独生子女证》,领证率居县内之首。

1983年,建立孕产妇围产期检查卡和新生儿视访制度,1985年又实行婚前身体检查,规划育龄妇女怀孕期。对违反计生规定,生育多胎或计划外生育二胎,征收超生子女费。1995年起采用医疗仪器跟踪服务,2002年应检妇女10271人,受检8266人,受检率80.5%。通过B超检出正常7512人,早孕55人,环位不正37人,脱环1人,各种妇科疾病661人。

节制人口,优生优育为镇计生办服务宗旨,每年采用录像、电影、讲座、黑板报、宣传册等形式,开展六期(青春期、婚前期、孕产期、育儿期、育后期、更年期)教育,受教育率年均71%。

“计划生育好”美展舞墨

多子由来不济穷,将雏赢得鬓蓬松,优生一个还优育,户户春风笑语中

录自《苔花集》

育龄妇女生育规划情况

独生子女领证择年对比

2001年末一孩妇女及独生子女

节育

城镇节制生育始于1963年,城关镇育龄妇女17例首次采用腹式小口纵切法和潘氏改良法结扎输卵管,至次年末,绝育人数增至63人。

1971年,计划生育作为政治任务,多子女夫妇采取一方结扎,两孩育龄妇女放置节育环。1973年,镇与公社均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是年末,育龄妇女1031人采用四项手术(结扎、人流、放环、取环),节育率占82%。此后,计划生育管理日趋规范,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63年的37‰降至2002年的4.3‰,40年中少生人口5-6万。

计划生育措施择年分析表

人口自然增长率择年对比表

计生措施失败或非法同居造成意外妊娠,一般采用人工流产、引产方式中止。如1995年人流262例,引产3例,2003年人流157例,引产2例。随着口服避孕药更新和避孕套赠送,意外妊娠正日益减少。

流动育龄妇女节育管理,镇计生办与工商所、派出所、城建办、交通办、卫生院协作,根据《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及时查验《婚育证明》、《查验证明》和《生育对象服务证》、《生殖健康服务证》、《生育证》,齐抓共管。如1995年外出57人(去省内22人,省外35人),落实节育措施30人,占52.6%,领取证明13人,占22.8%。外来女择偶,至2003年累计644人,其中自愿不育二孩111人。当年征收二孩社会调节费59人,比2000年减少23人。

第五节 姓氏

境内农村户主姓氏共170姓,其中吴兴沈氏开山鼻祖沈戎卒葬金鹅山。南朝诸沈原出德清城乡,故境内以沈最多。馀则缕析如下:

单户44姓:万卞孔公田、白石江关庄、行齐戎任匡、汤成於於庙步、柯郝胥须宣、凌崔诸秦常、龚符梅阎舒、斯裘翟楚缪、樊薛瞿、欧阳(双姓)。

双户12姓:卫干尹米还、劳杜单骆曾、鲁谭。3户19姓:邓尤边平全、安时狄闵应、苏余易季姜、袁戚温颜。

4户8姓:车毛仲耒罗、陶濮魏。5户6姓:厉史吕钟洪、楼。6户5姓:卢归邵茅傅。8户3姓:孟郁嵇。

9户3姓:肖忻闻。

10户2姓:项虞。

11户5姓:方汪钮盛韩。

12户3姓:于郑彭。

13户1姓:董。

14户3姓:马屠程。

15户1姓:梁。

16户3姓:邱祝喻。

17户2姓:郭蒋。

18户3姓:计宋佘。

19户3姓:金童谢。

21户1姓:贾。

22户1姓:姬。

23户1姓:冯。

24户1姓:唐。

26户1姓:刘。

28户1姓:赵。

30户2姓:莫褚。

31户1姓:顾。

33户1姓:曹。

34户1姓:何。

38户1姓:叶。

39户1姓:夏。

42户1姓:林。

45户3姓:谈、丁、孙。

47户1姓:范。

52户1姓:黄。

53户1姓:钱。

58户1姓:章。

65户1姓:周。

72户1姓:俞。

78户1姓:严。

84户1姓:高。

85户1姓:倪。

86户1姓:潘。

91户1姓:费。

100户1姓:胡。

101户1姓:施。

110户1姓:戴。

113户1姓:李。

114户1姓:陆。

121户1姓:许。

125户1姓:杨。

143户1姓:吴。

170户1姓:蔡。

174户1姓:张。

227户1姓:王。

231户1姓:朱。

237户1姓:徐。

264户1姓:陈。

448户1姓:姚。

834户1姓:沈。

镇境农村姓氏分布如表。城镇变化太频,未予统计。

乾元镇农村姓氏分布情况

第六节 婚姻

男婚女嫁,组合家庭,标志人生翻开新的一页。自古以来,视婚姻为大事,然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酌之言,择偶不容自主。自晚清提倡女界革命,始有男女平权之说。但旧习浓厚,围城难突。解放后,1950年公布《婚姻法》,青年女性始冲破包办婚姻桎梏,出现解约、离婚、改嫁、童养媳回娘家等古人目之为离经背道之举。

清前结婚,无须政府认可,民国时推行文明结婚,始有镇、乡公所公证。解放后提倡自由结婚,规定须由政府机构登记批准,方才合法。

解放初,双方持农会证明进行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据1953年城关区政府统计,申请结婚358对,批准342对(其中初婚226、再婚116),不批准16对。后改由村、大队出具证明。1985年后,婚姻当事人须持居民身份证、户口证明、婚姻状况证明、婚前健康检查证明,方可办理结婚手续。复婚还须提供离婚证件。离婚一方要求,由人民法院受理,双方自愿,可到婚姻受理机关办理,但事先须对子女抚养和财产处理达成协议,并双方到一方户口所在地按行政程序解除夫妻关系。当事人须持居民身份证、户口证明、单位介绍信、离婚协议书、结婚证书。

婚姻登记按全国统一标准收费,1995年后结婚9元,离婚20元。

婚姻介绍,向由媒人,1993年12月,县中居委会创办“县婚姻介绍所”,开县内婚姻职介先河。

15岁以上有生育能力人群,1990年统计数据表明,婚后丧偶占5.7%,离婚占0.8%。离婚率比解放前夕升高0.5%。

婚后妇女活产子女,解放前多数母亲均在五胎以上,自计划生育后,活产始

降至3胎以下。1990年曾作调查,列表如下:

育龄妇女活产子女调查

1990年

传统婚姻形式。男方有娶妻(俗称讨老婆)、纳妾(俗称讨小老婆)、续弦(妻亡后再娶)、入赘(去女方成家)、接棒(去寡妇家立业);女方有嫁夫(出嫁)、做小媳妇(未成年时先到男家)、再醮(俗称再婚)、转槽(嫁给夫家小叔)等。今有试婚(未婚同居,嗣后或婚或否,视情而定)、包二奶(男方另筑爱巢,包租异性姘居)等现象,皆属非法。

家庭

婚姻缔结,家庭始成。自古以来,国家倡导和睦共处,故封建社会,每以四世同堂、五世其昌为荣。据明朝牟献《陵阳集》戴:“德清孙氏,上世以来,兄弟同居,世谓义门。至明时微之,其义愈笃。中更忧患,不但饮食之适,室家之好,一如承平。时又作和乐之堂,取义棠棣。昆仲皓首,嬉娱其间,士大夫嘉叹,作诗以宠绥之。郡邑转闻,旌门以表异之。”城内徐胡谈蔡戚许俞戴诸缙绅士族,为防街谈巷议,多至四五十人不言分家。民国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大族渐趋瓦解,而农村三代同堂比比皆是,家庭人均4.5人。

传统分家析户,视子女成长而定。然土地改革时,农户为避免土地过多而划为富农,大多分家析产,故户型偏小。如1951年,城东乡家庭人均3.41人,城南乡3.51人,城西乡3.44人。尔后土地入社,户型结构又趋上升,1958年人民公社后,户均人数已回升到4.39人。

1979年提倡独生子女,尔后户型趋小,据1990年统计,镇内户均人口城镇

3.21人,农村4.06人。家庭结构如表:

1990年家庭结构比例表

1995年后,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城镇老人出现空巢独守现象,农村也有因独子配独女而造成户籍兼并状况。

第七节 户籍

清前,户口十年一报,或重或漏,殊不重视。而县吏敷衍塞责,往往数十年中,丁口恒常。以德清例,明朝宣德七年至正统七年,前后10年中,两次上报均为94460人。明朝天启三年到崇祯五年,两次查报均为26410人。武康也然,如清朝顺治四年至康熙廿六年,40年中四次填报均为17828人,官吏马虎。于此可见。

户口调查始于太平天国期间,其时除登记外,更于每户编订门牌,然内容繁

琐,今据旧志直录如下:

注:门牌长九寸四分,阅九寸八分。其上额为门牌二字,年月上盖朱印一方,文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殿前顶天宿卫浙江省天军主将□夭义杨桂玉。共29字,边纹为二龙抢珠。印长七寸二分,阔三寸八分。

解放后,1950年5月,省政府发布《浙江省县市户口管理暂行办法》。7月,城关、新市、洛舍、上柏、武康等镇,按街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同时筹建居民委员会。1953年,结合第一次选举工作和全国人口普查,农村也建立户口管理制度。初时,农村户口归民政部门管辖,1956年4月,国务院下文,“农村户口登记、统计和户籍工作,移交公安部门掌管。”此后,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及暂住登记,均由公安局或派出所负责。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口登记分“城镇户口、农村户口、船舶户口、集体户口”四种类型,时城关镇居住人口四类皆全。

1984年5月,省公安厅下达《关于当前城镇暂住人口的情况和加强管理工作的意见》,县公安局按此规定,对城关镇及农村暂住人口进行登记。先前,暂住城乡人口均视作流民,如1959年县公安局《流民处理意见》云:“如工作需要,经当地公社证明同意,办理户口正式迁移手续。否则予以动员回乡。对流窜作案不法分子,应予审查,严厉打击。”1990年起,对外来人流,分经济活动(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服务业、其他)、学习访问、投亲随亲、婚嫁赘领、其他等类登记临时户口,填发暂住证。外出务工分外出3个月、半年、1年、1年以上统计人户分离现象。

1984年10月,国务院下达《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从此,农

村农民始可迁居集镇。次年,县公安局发放《暂住人口居住证》,办理农民自理口粮户口,因户口簿封面蓝色,故俗称蓝本户口或蓝印户口,以区别原城镇居民的红本户口。

198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公布施行。镇境18周岁以上全部发放居民身份证,使户籍管理更趋缜密。

第五章 风俗

新编《德清县志》所载风俗,新旧夹杂,难观嬗变脉络。今分传统、时尚两节。传统习俗,指民国三十八年前旧习;时尚习俗,指近今五十年内新风。

第一节 传统

冠礼

镇境冠礼不限年龄,举行于结婚前一日。行时由喜娘剪取新妇头发一缕,礼堂中设神祃香烛糕果,邀亲族之有福寿者,为新郎梳栉,加以红绿丝线而编辫,谓之结发。民国剪辫后,将新妇头发缝入新郎礼帽内沿。此即夫妇结发之礼,俗称上头。

笄礼

女子加笄,不论年岁,多于将嫁之时举行。邀亲族之齐眉者为之梳拢,加笄于髻。并以蒸糕馈亲邻。俗称上头糕。

婚嫁

议婚 乡绅以门楣为重,有门当户对之谚。亦有专择男女才貌者。一般凭媒妁请字,守旧之家,每决取于谶卜算命。

订亲 男家用银币作聘金,间用首饰、茶枣、糕粞、花果。商民或专用绸缎绫罗,谓之传红。女家并有回盘,俗称定亲。民国后推行改革,双方仅用金戒指,照片相互交换。并议定女家不计聘金,男家不论妆奁。

择日 择定结婚日期,男方由媒妁告于女家,俗称道日,并附聘礼,谓之六礼。女家允准则回答帖,上书“谨遵台命”,俗称准日。

预嫁 婚前一月,女家至戚宴请女孩,祝福将婚。

上盘 婚前数日,男家将凤冠、蟒袍、朝裙、霞帔、玉带,以及七事衣、四季裙袄、钗钏笄簪等物,送至女家,称为上头盘。女家将整套橱箱器物送之男家,称为送妆奁。乡村间衣饰简略,但酒肉糕粞必须加多。而女方送奁必有犒赏。民国期间略改,上盘择于婚前一日。

训祝 婚前一日,女家为女梳洗加笄醴神,父母兄弟致训祝。古代奠雁之礼,本邑罕行。

迎亲 娶嫁之时,男方有婿亲迎或娘舅、姑父至戚亲迎两种,均谓迎亲。必备花轿。迎众有迎席、火盆火把、鼓乐仪仗,以陈排场。轿内置绵被,铜火炉,称为焐轿。

照轿 花轿(水乡用花船。即小船扎舫,轿置船头)到门,女家闭户或用凳椅拦道,赠开门包,杂佣犒烧火包、拎水包、靠山包。门开后,轿入前厅,将上轿时,先有两人执烛验视,称为照轿。

送嫁 上轿时,女穿戴蟒袍、凤冠、霞帔、红巾遮面,由兄或弟抱上花轿,谓之抱嫁。亲族随从,称为送嫁。民国后,废袍服,改为礼服,仍用红绸蒙首。

迎轿 花轿到门,爆竹连天。先有艳妆童女二人,至轿前启帘迎揖,称为迎龙。其时新郎静待别室,阅《诗·关雎》,至戚两人导至厅堂,谓之请郎。男家至戚用热毛巾递女洗脸,称热面。喜娘扶新妇出轿,向轿周撒钱,谓之撒轿,男家至戚抱新妇入厅堂,立于右侧。

拜堂 男左女右,参拜天地、拜寿星、王母、和合,然后东西对立交拜。

洞房 交拜毕,氍毹上连接米袋,称对接代,亲戚之有福禄者,捧烛前导,新郎牵彩,引妇入房。挑去幞头,谓之挑方巾。舅姑先坐床沿,夫妇拜见,舅姑出,夫妇乃坐,互饮交杯酒,称为合卺。宾相祝词,以果四投,谓之撒帐,然后卸蟒袍,换红衫,食顺风圆。

设宴 婿与妇南向坐,堂前列绛烛。或敬酒、或献果,谓之前宴。撒宴后,拜见舅姑戚属,谓之见礼,长辈并赠红包,称见仪。午后,舅姑率子妇谒祖先,谓之庙见。

回门 次日,妇引夫省亲,谓之小回门。四日或六日后,妇家备礼来婿家,谓之望朝,婿家设筵宴请,谓之接朝。民国后,回门改为当日,甚便乡民小户。

闹房 新婚三日之内,乡亲邻里均可到新房嬉闹,谓之闹房。

祀灶 婚后三日,新妇祀灶神,作羹汤,待翁姑。

归宁 将近一月,新妇回娘家,称为大回门,新郎同行,且寄宿岳丈家。满月夫妇告归,随带盘盒糕果,分赠戚属。

丧葬

送终 人将断气,子妇辈跪哭号叫,称叫魂。已断气,先拆帐放魂,穿寿衣,用

帛遮面。脚后点油灯以照幽途,击磬以醒迷魂。请道家以六轮经辨生肖所忌,批斗书贴于大门外。

报丧 将凶讯告诸戚属,戚属备油、被、轴、生刍、素飨吊唁,谓之探丧。有请僧尼念佛拜忏者,谓之陪灵。戚属三服之内均遗白布,或束腰、扪鞋,谓折白。

大殓 殓时先焚荐枕,以杜病晦。长子捧头,次子捧脚,以示亲爱。洗其胸,以示洁白,梳其发,以示整齐。执双烛向尸省视,以照慎郑。尸裹绵衾,殉以被褥,使尸骨完整。三朝入棺称大殓。民国后曾推行当日,称小殓。

迎材 棺材入门,子孙辈跪哭于大门两侧,均须麻衣麻鞋麻裙,腰束草带。

伴灵 设画像、铭旌、帷堂于灵座周围,桌底放履,桌边设椅、杖。桌上放牌位及平生嗜好之物。殓后,子妇在旁伴宿称伴材。材上点七灯,出殡后移于灵座,每周吹灭一盏,终七为止。

七期七 七之内,朝晚供食举哀。逢七之日,长凳一条跨门槛放置,上供一烛一饭一纸锭,僧、道向外摇铃,子孙跪于凳后,谓之招魂,俗称做七。

神回 据僧道斗书所注日期行斋供仪式,俗称丧转。其日,延僧道设醮于堂,自大门至内室跨槛处均用条凳横跨,式与做七同。以平时衣冠做假尸于床内,送终时若干人,此时亦须若干人,哭而祭奠,并焚遗衣、纸衣于门外。

上真亭 真亭由女婿家奉上,丰俭不一,祭飨羹饭必于午夜敲门而进,丧家乃开门并扔甑罐响耳之器,相互号啕,俗称敲门羹饭。无女婿者,由至戚仿之。

领帖 择日分讣告,戚属前往吊唁。大户之家于三日前竖立丧牌于大门外,吊客至,则子妇匍匐叩答。期功以下立灵前,向客作揖,客答揖。晚间吊奠毕,孝子送丧牌,谢吊客,闭灵。

出殡 大钹开道,沿途抛掷寿桃圆子、纸钱。棺材中途不落地,下衬条凳。置于墓地后,众客绕材左右三圈。

除灵 二十七个月后,告戚族,齐穿素衣(至亲穿白,其馀穿玄色),祭奠神位前,古称禫祭。然后将座亭焚化于门外,进门时跨火堆,谓除不祥;并食糕糖讨彩头,称入甘境。

题主 主即牌位,初书某某神王。择日邀请达尊任大宾,戚族作陪宾,至期设仪仗,迎宾入堂,孝子墨縗捧主,跪呈陪宾,转递大宾。大宾恭接后向巽方连呵生气,致祝辞,然后用墨将王字润黑盖朱。孝子谢,捧主供于帏堂。

升祠 题主后,牌位送入祠堂,亲戚同往。无家祠者,禫祭时与座亭同焚。

营葬 棺材置平地后,周围砖砌,上盖瓦片,称为浮厝。不用砖块而以三合土、草泥包裹,称为登棺白云葬,贫家多此。用砖滚砌成穹庐,上护泥土,称墓。均谓葬,葬日称为登位,亲戚家必以牲醴祭拜。

丙舍 俗称材亭,乡俗之不葬者,营小亭厝放。规模稍大者称飨堂。

揭骨 隔三五年后,清明、冬至前,破棺捡骨装入大甏,称揭骨。

祭祀

祭祖 乡绅士大夫家祭拜高曾祖祢四代称为四亲、五服,曾祖以下并祭生日、忌辰。岁朝、清明、夏至、中元、十月朔、冬至、除夕为祭祖日,虽祭品丰俭不同,无有废者,清明、十月朔,则至祖茔扫墓祭拜。四季大祭,主管僧录亡者名讳送予施主,俗称关纸,祭祀后焚化。

祭墓 祭墓有清明前后之分。祭新坟必于清明节前,并在墓地悬挂纸幡,谓之飘白纸。

祭神 城镇通行祀六神,春祀户,夏祀灶,秋祀门,冬祀行。长夏祀中雷,即家堂、土地神。乡村间复于清明夜祭祀阴沟、茅厕之土神。

送灶 腊月廿三,煮赤豆、风菱糯米饭供灶神,祀以果品、糖塌饼之类。除夕接灶,更换新祃。

杂仪

弥月 婴儿满月,备酒邀客,为婴剃头,贺客赠衣服、鞋帽、绒线、银饰诸属。

周岁 周岁谓之晬盘,也邀至戚祝贺。

祝寿 生日祝寿,馈赠寿桃圆子、米糕、长寿面、肉鱼之类。以上仪式,各地相同。此外尚有做阴寿者,至戚也至,祝以糕桃面烛。

庙会

龙船会 寒食,西门外向有龙船会,乡民迎总管神于戴侯,以庙中神船殿后。各船彩旗锣鼓,沿流吹打。又有膫船数十艘,皆竖小旗,两舷排列十数桨,一锣一鼓,船首一人持竿吆喝,互相竞赛,从上水城门至文明塔止,夺魁者主持来年神会。

清明迎神会 寒食夜起,城乡十里之内,乡民梭枪、朴刀,武装护卫戴侯、叶侯、柳侯三神。四人肩一神像,灯笼火把锣鼓外,加以大纛旗、帅旗、三军司命旗,巡行于大街小巷。天坛、地坛、迎春坛,焦山、丁山、上下兰山为必经之地,至清明前一夜止。清明日,各村肩戴叶柳三神,前锣后鼓,缓步于街市,店铺设香烛敬神。

东坝社行神时纡回盘旋,异于他社,称为旋社,每有撞坍店铺陈设事故。午后各社迎神上险塘,至清溪古庙内演戏、牲醴享神。十七区各庄踏险塘,省视塘身,培土固堤。

东岳诞辰会 三月廿八,俗称东岳大帝诞辰。自廿六日起,街市布幔嶂天,悬灯结彩,有设灯谜于商肆前助兴揽客,紫阳观前,陈设供品,极备古雅。台上鼓吹、灯彩辉煌,男女杂观,如游不夜城中。自民国廿七年起,因沦陷停止,之后未复。

祈雨祈晴会 吴羌山顶有观音大士像。每逢岁旱,由西门外淡竹坞村民请其下山,恳官亲往祭拜祈雨。若逢岁潦水涝,则由十七区村农请其下山,由官祭拜祈晴。祈雨祈晴,神像均放于德清长桥中央,验后,乐队凯归。期间禁止屠宰,停征税收,亦官府护生慰灾之遗意。

总管会 清明后,各社分别组织巡游,初时合并,因多争斗,乃各行其是。春社毕,蚕事兴,不再娱神。

城隍会 每年初夏举行,有三班六房,衣裳济楚。演戏连朝,观众如潮。民国元年(1912)起停止举行,唯九月初三城隍庙香市犹昔。民国三十五年起,庙宇改为简易师范校舍,香市中止。

太均会 太均神,一称卫房圣母,祖殿在西门外东衡里北察山顶。乡俗以为可佑生育,故神社共有四五处。光绪间,各社醵资举办夜会,彩灯地戏,穷极精妙;火树银花,丰富多彩。

业务

农业 农工约定全年称长工,半年称短工,佣资均须预付。雇者按日计工称忙工,养蚕季节,忙工最多,工资倍常或面议。

工业 城区木工、土工、金工、石工、裁衣工、染织工、茶食工,事先由介绍者双方说合,至后按工付值。按各业状况及手艺优劣定工资。彼此不洽可互辞分手。工商业学徒习艺,须扣足三年,方可满业,三年之内白吃饭,无工资。第四五年称半作,每年付工资半数,第六年起称伙计,计月或计日付酬。民国后,县工商业协会成立,学徒、伙计,均有受补习教育之机会。

商习

放账收账 城区商肆为扩充营业,盛行乡放。每年蚕罢、秋收、年底收账各一次,结清旧欠。民国廿六年(1937)后,因时局动荡,继以钞币贬值,货价浮涨,绝少放账。即使殷实主顾,亦随欠随归,并无按节清账之举。业主采货,亦现钞交易,

略有挂欠,按月结清。

辞退 每年分中秋、除夕两次。中饭时,鱼碗鱼头朝向之员工,下午可到帐房结帐。如鱼头朝向桌角,则表示东家满意,全体员工继续留用。

时令

元旦 民国元年始,各机关、团体、学校一律放假,举行庆祝仪式,并召开游艺会。

春节 清晨食糖煮细圆子,户贴春联,大小穿戴一新,相互拜年祝福。尊长必须躬谒,其馀分送拜帖。演戏宴客,欢欣万状。民国后,渐以名片代拜帖,由仆人分送。

初三 俗称小年朝,上午祀祖先,并行春祭。城区白戏,必择戴庙。宴会往来,至落灯节始止。

立春 向有迎春仪式,县令鞭春牛于社稷坛。民间颇为重视,有新春大如年之谚。民国成立后,迎春仪式停止。

灯节 自正月十三日上灯至十八日落灯。乡民制扎各式纸灯赴城竞赛,规模大者为龙灯、马灯、狮子灯。馀如鱼灯、花篮灯,无不精巧。迎灯者须燃花炮,并赠钱物以酬。金鹅山、九曲里布质长龙气势轩昂,舞时锣鼓喧天,最为壮观。

元宵 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夜。各家于此夕供糕粞,食芋头、瓜子,彻夜看灯。城区盛卖汤圆,号称元宵。

花朝 本县以二月十二为花朝,又称百花生日,姑娘竞制彩色纸旗,系于花枝,以祝果木繁茂。外地以二月初二为花朝,乡村盛行苎麻青塌饼,上供灶君,簪蓬叶于鬓发,以祈不老。

褉辰 三月初三,本上巳修褉而名,寓祛疾介祉之意。妇人簪荠菜花,乡间谚云:“三春荠菜花,桃李羞繁华。”并采荠草供于灶山。

清明 除扫墓祭祖、赛社观戏外,作客踏春,远足游览。

立夏儿童于家门外埋锅烧饭、蚕豆、咸肉、鲜笋与米同煮,饭后用大秤秤体重。上年腊月十二斋蚕神时,米粉捏狗若干,挂于廊前风干,立夏前取出洗净浸泡,同煮饭中,祝人体与狗同健。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天中、端阳,门贴纸符,家悬钟馗画像,门上挂艾叶、桃枝、菖蒲草,室薰苍术白芷烟雾。饮雄黄酒,食雄黄豆,儿童穿戴老虎头帽、鞋、缠五色丝绳、佩雄黄香囊,以驱瘴疠疫气。明末清初,城区竞龙舟以吊戴侯,后因蚕

事农忙,于道咸间移竞于清明。民间于此月行夏祭。

七夕 七月初七,闺秀设果瓜,于黄昏穿针乞巧。民国八年后渐废。

中元 七月十五为释家节会,亦民间秋祭之期。素馔素酒以祀先人。

中秋 八月十五,举家团聚食月饼。十五日前,亲戚家互相馈赠,时有宾朋宴集、瓜果供庭、赏月欢会。

重九 九月初九,亦称重阳,城区家家制栗糕,相约登高。

冬至 民间冬祭,祭桌下放火炉,以示冬令将至,旺相温暖,火种不绝。冬至夜,普进补品,以强根本。

腊八 十二月初八,寺庙以枣、栗豆、菱等杂煮■粥,以饷檀越。抗战军兴后停止未复。民间有煮杂豆粥之举。

除夕 不论贫富,均以丰盛肴馔庆一岁之除。有燃烛守岁,终宵不眠者。农户以毛芋艿佐甜白酒消闲。富户悬挂祖宗遗像,称为供真堂。黄昏打扫一净,以俟新正。

田蚕

吃新米饭 新谷登场,初次碾食,于谷筛内盛荤素菜肴及酒饭,放于道地供天。

蚕生日乡 俗以十二月十二为蚕生日。南瓜米粉捏成茧子、绞丝、茧篮、元宝型状,香烛斋神,然后供灶。大户人家至来年元宵始将供品取下。

斋马鸣王 新丝缫罢,设醴谢蚕神。纸祃香烛必备。供品虽有丰俭之异,但家家必祭。

请棚头五圣 小猪新捉,先净棚。以米粉捏三牲,水酒青香、斋供畜神。

特殊

供菰神 清朝道咸间,县城南门、西门外流民聚居,搭棚垦荒,时称棚民。有从浙南庆元、龙泉来者,种薯植菰,信奉菰神、家中贴“王封五显灵官大帝之神位”纸条,七月聚会迎神。或云:菰神姓吴,名三公,龙泉龙岩人,后居庆元乔竹乡西洋地,挑盐为业。为饥民摘桃坠潭,后成仙,播种菰米惠民。

朝审 七月二十夜,城隍庙内绿火幽灯,似同阴曹地府。城内绅士扮阎王,好事者扮牛头马面,审问各乡解来疯癫患者。各村痴呆子、独头,事先须由亲戚预约。到时扎草入一个,穿戴与患者相同,以作替身。入堂后,夜叉端冷水为患者淋头喷面,然后与草人同跪堂下,狱卒呼威。阎王上堂,审问患者姓名,籍贯,何时患

病等,若患者不答,牛头马面则将患者与草人按倒,用杖击草人,然后依次再问,若患者忽能回答一二,则表明神志有望恢复。审毕,将患者衣服脱去与草人同焚

朝审意在吓唬患者,故脚镣手铐、油锅刀山,阴森可怖。狱卒时常用井水喷患者颜面,也意在刺激神经。开审时,除亲属可以旁听外,外入一概谢绝。

朝审惟德清县城隍庙和归安县皇觉寺有之,民国二年(1913)废除。

第二节 时尚

婚嫁

议婚 1950年颁布新婚姻法,鼓励自由恋爱。此后有自谈和经人牵线两种。

订亲 开明之家,双方互换信物以订终身。农村由男方送布料、衣服、首饰、糕团之类,只求礼到,不计厚薄。

择日 由介绍人传递婚嫁日期,商定娶嫁方式,宴席数量、聘礼嫁妆事宜。双方各赠红包,称花红包。

上盘 娶嫁前夕,男方送酒肉,亦有用现钞代替,称为干折。双方议定迎亲红包数额,以新娘星官包、舅佬押寿包、丈母肚痛包礼金最重。嫁妆多者发妆,少者次日与新娘同行。

迎亲 1951年提倡新婚姻法后,城镇新娘以徒步自行为主,远者船载,船头置红旗、锣鼓队。守旧之家,1961年前仍用花轿。1966年破四旧后,农村多用水泥船迎娶,新娘上岸步行,至新郎家大门外,则由至亲(娘舅、姑夫)抱入前厅1999年后,公路修通,迎亲多用小轿车,扎花披红,多者十馀辆。

送嫁 新婚之期,新妇梳妆后端坐房中,由小姐妹相伴,1998年后风行婚纱化妆,清晨进城美容。待门外铜锣多次催程后,迟迟出房,簇拥登程。1981年前尚用红幞巾,近新郎家时由小姐妹披上。

迎驾 新娘驾到,双方爆竹齐鸣,男家煮顺风圆饷客,由至亲为新娘热面。嫁妆由新郎朋友搬运摆放。1968年提倡婚事从俭,嫁妆多赠《毛主席语录》、翻身照片及谷箩等生产工具。1978年风行32只脚(五屉橱、大衣橱、写字台、缝纫机和骨牌凳4只).1988年风行4大件(电风扇、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1998年风行电冰箱、音响、沙发、八仙桌等全套家电和家具。然丰俭不一,双方量力而行,

拜堂 八仙桌两只拼接,上放糖果,正堂中挂喜字,司仪致祝辞,双方三鞠

躬。

设宴 新娘由小姐妹陪坐,新郎由朋友陪坐,新阿舅由男方长辈陪坐。1990年前仍行坐独桌。1992年后风行圆台,但坐上首。宴席中途,新娘新郎结伴,逐桌敬烟分糖。城镇都在酒楼包席,敬酬一餐。

回门 午宴后,新娘回门,新郎及朋友随行。女方当晚正酒。次日,女家长辈来婿家,但赴中餐,午后即回。

闹房 1951年后,闹房仅在新婚当晚。左右邻舍及村上大人小孩,皆可讨吃喜糖。1960至1965年,烟糖紧张,婚家但泡糖精水,每人分喝一盅,又买板烟丝,旁置烟管备吸。1990年后,除朋友之间嬉闹外,吵新房大人渐少。2000年后,小孩亦趋少数。有钱之家则夜放礼花,多至百枚。

前期 结婚前,双方领取结婚证书,拍结婚照。2000年后,风行影楼婚纱写真,消费多至五六千元。

拍录像 1992年起,风行录像摄影。期间请摄像者将婚礼全过程摄入镜头,制成光盘,用以日后回放。

丧葬

送终 逝世后,更换寿衣,用毛巾盖面,子女悲哭陪夜,脚边点灯。

报丧 将消息转告亲戚,戚属家馈报人鸡蛋三四牧酬劳,然后备奠仪吊唁。凡老干部或居民,也有由报社登讣告者。

吊唁 城镇大多购买花圈,农村则以轴、被为主。至戚用条箱装羹饭,或备肉、油,一般均封奠仪。至亲分戴黑纱,农村仍束白布,2000年后,始行佩白花。

伴灵 丧家移尸床外后,前挂垂帘,设灵桌,接受吊唁。客来,子行跪礼答谢。至戚陪尸悲哭。1990年后农村有请僧道拜忏者,1998年后多请乐队娱魂。

入殓 1959年提倡节约办丧事后,当天入殓,当天出殡,子捧头脚落材。

出殡 1985年后改为火葬,子女至戚陪至火葬场焚化,骨灰盒用红布覆盖捧送墓地。1998年后,殡葬车多用乐队前导。沿途抛撒纸钱、饼干(代米粉塌饼)。出殡归来,门前例燃火堆,跨火消晦,饮糖汤。居民丧事较简,火化后送往公墓。

丧宴 1959年提倡一餐,吊唁人数限于三四桌,每桌八碗,惟豆腐可一加再加。1985年后渐行大殓,一二两日素饭,出殡后荤酒,菜肴渐增至十六盆。1995年后,逐餐用荤,殡后宴席多达20多盆,与吉礼相等,唯不放鞭炮,城镇居民谢客,多在饭店包桌。

祭祀

祭祖 清明、中元、冬至祭拜祖先,农村有请人念佛之举。

祭墓 多在清明节,或供果品,或挂纸帛。

杂仪

弥月、周岁 邀请至戚祝贺。

十六岁酒 1992年起,风行备酒,也古代冠、笄以祝成人之遗风。所邀至戚或购衣服、自行车、手表、首饰之物,丰俭不一。

祝寿 往昔均吃肉丝面条,1996年后渐被蛋糕取代。而传统蛋糕大仅杯口(直径7公分),今则倍之如盆(直径20公分)、倍之如盘(直径27公分),上涂奶酪,饰以雕花,盖从西欧传入。传统祝寿做生日,以36岁为起线。今则无论老少,皆做生日,惟排场大小不同而已。

庙会

九月初三 县城九月初三集市素来繁荣。1954年后改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1958年废除。

下庙庙会 1978年下庙重建,供戴继元神像。每逢神诞辰忌日,香客如云,形成庙会,然尚无其他文娱活动。

时令

春节 1951年后,机关、团体、工厂,一律放假三天。近十年来,改为七天(含首尾双休日),始多走亲访友之暇。贴春联、放爆竹、穿新衣、走亲戚、丰肴馔、纵娱乐为六大象征。

元宵 2001年恢复灯会,届时龙灯竞赛,街灯竞辉。灯谜、书画展助趣。饮食店盛卖“元宵”(细圆子)。

清明 城镇青少年,大多远足郊游,向俞平伯铜像或烈士墓敬献花环。学校师生晋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立夏 例烧野饭,2000年后,大小争相凑趣。

端午 菖蒲艾叶驱秽,居民食四黄(黄鱼、黄鳝、黄瓜、雄黄豆),饮黄酒。农村仍有佩虎头、挂香囊之举。

中秋 互赠月饼做客。传统月饼为猪油洗砂、白糖果仁,均苏式。1990年传入广式月饼,油皮不脱酥,馅心有椰蓉、冬瓜糖、蛋黄、火腿、干菜、藻丝、莲肉等十

馀种。1994年食品企业转制后,鲜肉月饼风行,现■现卖,深受欢迎,1957年前,中秋后月饼停产停售,剩货糊入他饼。今则四季有售。

重九 老年协会举办茶话会、书画展等活动,体健者登山。

冬至 农家祭祖、洁墓依然。是日大多进补。

腊月廿三 掸尘打扫卫生,以迎新春。

除夕 俗称年夜饭,菜肴丰盛。长辈付儿童红包,俗称压岁钱。1985年后,电视机逐渐普及,晚观中央台“春节文艺晚会”节目。多备花生、瓜子,糖果之类消闲。

饮食

宴席 传统宴席,以鱼盆压轴,寓意年年有馀。1995年起,城镇始用水果(西瓜、柑橘、草莓、葡萄之属)殿后,2001年后风行城乡,体面人家均已如此。

饮料 传统为黄、白酒,农家也有斟甜白酒者。1980年起风行汽水,1986年后风行啤酒,1992年起汽水、果汁上桌,2000年后风行牛奶、糖水饮料。

荤腥 传统宴席,无鳞类水产不上桌(如鳅、鳝、龟、鳌),今则鳝丝、甲鱼、青虾、牛蛙,视为珍品。

服饰

染发 1992年始,城镇始有染黄头发之举,今则染发盛行,颜色亦多种”青年男女以此为时髦。

蓄辫 男子留长发,扎单辫于脑后,始于1987年城镇无业好闲青年。尔后,书画家多效仿,今则见怪不怪矣。

佩挂 1990年后,佩玉成为时尚。或挂于胸或悬于腰,大多廉价之品。1998年起,先富户男子风行戴金项链,有重达200克者。2001年起,城镇时髦男青年左耳穿戴白金耳环。

穿花衣 成年男子传统穿一色衣,1990年起始行穿花衣,时称海派。

消闲

麻将 1985年起,搓麻将渐由隐蔽转为公开。今则无处不有,无日不有,几成消遣之娱乐,实为堕性之瘾品。

游戏机 1997年起,游戏机风行一时,尔后网吧盛行,不少青少年沉溺其中,也时风之变,难以骤然约束者。

旅游 1998年始,殷实家庭时尚旅游。尔后,五一、国庆长假,个人及单位团

体均有外出,娱乐山光水色

附:文选

风俗多半由政令强制后形成,故移风易俗,政策攸关。罗辑政令、诗文,以观历代导向。

(一)禁血统近亲婚姻和同姓婚姻

宣统二年(1910)二月廿八日,修订法律馆议复御史崇芳上奏《同姓为婚,未可弛禁》一摺,拟请于“娶亲属妻妾”律文“同宗无服之亲”句下增注“同宗谓同宗共姓,不论支派之远近,籍贯之同异皆是”廿一字等,因奉旨依议,仅将修改后律文开列于后。

修改:凡娶同宗(同宗谓同宗共姓,不论支派之远近,籍贯之同异皆是)及无服(姑侄姐妹)之亲及无服亲之妻者(男、女),各处十等罚。若娶(同宗)缌麻亲之妻及舅甥妻,各徒一年。小功以上(之妻)及收父祖妾者,各以奸论(自徒三年至绞)。其(亲之妻)曾被出及已改嫁而娶为妻妾者(无服之亲及伯叔母兄弟妻不与),各处八等罚。妾(父祖妾不与)各减(妻)二等(被出改嫁者递减之。若原系妻而娶为妾,当从妻论。原系妾而娶为妻,仍从妾减科)。若娶同宗缌麻以上姑侄姐妹者,亦各以奸论(除应死外)并离异。(原载《浙江官报》宣统二年第十九期)

(二)禁烟

中华民国三年七月,浙江巡抚使公署饬第1180号委任武康禁烟委员由:饬知事,兹委任樊炳熙为武康县禁烟委员。

鸦片弱国。尔等禁烟有绩,颁嘉奖令:

德清禁烟局董曾福馀。前禁烟局董丁兆瀚。禁烟局事务员黄震、沈川、沈笃培、俞坤、徐冕,警察所长陈伟方,分所长韩岁华,所员樊鹤鸣、林嵌、张秉成。

武康禁烟局第一科科长高学愚,科员许懋钊,禁烟局调查员刘维铨、姚克裘。

民国三年七月十六日发(原载《浙江公报》民国三年八月五日第887号总第33册)

(三)民间合会

各处合会,名目有摇会、认会、月会、年会、单刀会之分。会钱数目以摇会最小,单刀会最大。摇会会脚六人,连会首共七人,会首惟备茶点,不出利息。一年

两举者居多。认会办法与年会同,惟年会每年一举认,认会有一年两举者,惟此稍异。月会每月一举。单刀会每年一举,所以称单刀会者,只助会首,其各会脚均不互相干涉。摇会钱数自八千起至二十千文止。(《浙江官报》宣统三年第四十七期)

(四)禁火葬

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贵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僧寺。剩有所得,凿方尺之池,积涔蹄之水以浸枯骨,男女骸骷淆杂无辨,旋即填塞。不能容,深夜乃取出畚聚,散弃荒野。外人不悟,逢节序仍裹饭设奠于池边,实为酸楚,而官府初无禁约也……乃自作记,规变时俗。(载《清波杂志》)

有诏:严禁浙江杭嘉湖等府民间火葬。从翰林院侍讲学士钱宝廉请也。(原载《越缦堂日记》)

(五)时装

民国元年十月初三,临时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服制,本大总统按照约法第三十二条公布之,此令。

第一条: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常礼服二种。……第四条:凡遇丧礼,应服第二、第三条礼服时,于左腕围以黑纱。第五条:男子礼帽分为大礼帽、常礼帽二种。第六条:礼鞋分两种。……第九条:女子礼服,周身得加绣饰。(原载《浙江公报》民国元年十月廿八日,总第259册)

(六)丧宴

开丧时,他处俱盛设荤酒,惟武康、德清一概用素,有同忧共戚之意。(浙江省档案·民国档案·276-4/62-66)

寒食观竞渡曲 清·徐志莘

船头摩刀龙角壮,船末搴旗龙尾扬。船腹指掬划桨齐,蹙浪翻波溪倒涨。前船后船争先驰,五彩蜿蜒鳞之而,鸣金伐鼓沸天地,彩旒锦障风飔飔。别有楼阁凌空伫,波心鞦鞋相对举。红妆粉面碧罗裙,恼乱桃花迷柳渚。飘摇滀■琉璃堆,冯夷河伯助沿洄。堤平溪阻蚁蜂集。堵墙摩肩声喧豗。五风十雨年丰泰,长养朝廷多恩霈。村庄熙暤妇子宁,社会乡风渐侈汰。竞渡年年发此时,龙舟赛力斗参差,阑珊人醉随波去,散逐飞花任所之。

嘉庆《德清县续志》

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宋·吴文英

大溪面。遥望绣羽冲烟,锦梭飞练。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去如箭。催趁戏旗游鼓,素澜雪溅。东风冷湿蛟腥,淡阴送昼,轻霏弄晚。

洲上青萍生处,斗春不管。怀沙人远,残日半开,一川花影零乱。山屏醉缬,连棹东西岸。阑干倒,千红妆靥,铅香不断。傍暝疏帘卷,翠涟皱净,笙歌未散,簪柳门归懒。犹自有玉龙,黄昏吹怨。重阴暗阁,春霖一片。

民国《德清县新志》

青溪小姑 元·张宪

香炉盘盘青雾起,灵帷撒动金钱纸,练带斜垂八尺冰,缠须白蛇神色死。青溪小姑双露乳,起著神衫代神语,花裙绣裤蹋旋风,双袖翻飞小蛮舞。西山日落云冥冥,金龙画烛灯光青,土妖木魅作人立,古壁空廊闻履声。繁弦嘈杂社鼓吼,体挂羊肠磔牛首,扶神上马送神归,老狐醉卧檐前柳。

录自《玉笥集》

祭马头娘歌 清·沈用霖

朝丁丁,暮滴滴,育蚕天气宜晴和,十日雨声不曾寂。蚕娘眉皱愁蚕饥,蚕眠愁雨叶复稀。安得看蚕吐丝织成匹,人衣锦绣我百结,同我妇子亦有力。殷勤具鸡黍,来祭马头娘,盥手再拜言,小姑相扶将。愿娘鉴我意,致词达上苍。不愿风狂雨兼雾,但求点点枝头露。者番多雨恐害蚕,况有输粮速催赴。此时春蚕未曾登,此日回天大可凭。拜罢回身重致祝,送神山下鼓登登。归来径绕桑间路,一抹霞烘远村树。小姑戏问牵嫂裙,何日酬神庙中去。

立夏日,支灶于庭,扫叶为薪,以米和蚕豆,又碎切肉及

笋,合煮成饭,谓之契野米饭,乡俗也。赋诗纪之

清·蔡丕

南郊迎夏等迎春,野饭年年学野人,败叶枯枝随意拾,泥炉土锉一番新。清泉绝浙矛头米,活火凭烧车脚薪。倘比七家茶故事,还将庚癸乞比邻。

以上录自民国《德清县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