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歷代開濬大略

元嘉二十二年揚州刺史始興王濬以松江滬瀆壅噎不

利欲從武康紵溪直出海口穿渠港舊志作浛今更正功竟不

立嘉興湯志伊志案嘉善縣志云宋元嘉中西從武康紵溪導水東至黃浦即今華亭塘其說未知何據

姑存

嘉興縣運河在縣西南通崇徳縣北接吳江界隋大業六

年敕開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里面闊一十餘丈

礙通龍舟白樂天詩云平河七百里沃壤兩三州謂此

水也至元志案析縣後運河屬石門桐鄉秀水三縣境

元和五年王仲舒治蘇隄松江為路即今石塘嘉興湯志

吳越

天寶八年置都水營田使募卒為撩淺軍亦謂之撩清於

太湖旁置撩淸卒四部凡七八千人治湖築隄一路入

吳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下澱山湖入海居民遇旱則運

水種田澇則引水出田十國春秋

乾興元年詔蘇湖秀州積水害稼其發鄰郡兵疏導壅閼

仍令發運使董之遣尙書職方員外郎楊及往蘇湖秀

州催督

嘉祐五年轉運使王純臣建議請令蘇湖常秀修作田塍

位位相接以禦風濤令縣官教誘殖利之户自作塍岸

定其勸課為殿最當時推行之以上嘉興湯志

中書檢正沈括言浙西涇浜淺涸當濬浙東隄防川瀆堙

没當修請下司農貸緡募役從之仍命括相度兩浙水

元符三年二月詔蘇湖秀州凡開治運河港浦溝瀆隄岸

開置斗門水堰等許役開江兵卒

崇甯元年十二月置提舉淮浙澳牐司官一員凡常潤杭

秀揚州新舊等牐通治之

政和元年十月詔蘇湖秀三州治水剏立圩岸其工費許

給越州鑒湖租賦

六年詔令守臣莊徽等講究水利於是發運副使應安道

言凡港浦非要切者皆可徐議惟當先開崑山縣界茜

涇塘等六所秀之華亭縣欲並循古法盡去諸堰各置

小斗門

湻熙十一年冬臣僚言運河之浚自北關至秀水杉青各

有牐堰自可瀦水惟沿河下岸涇港極多其水入長水

塘海鹽塘華亭塘由六里堰下私港散漫悉入江湖以

私港深運河淺也若修固運河下岸一帶涇港自無走

泄又自秀州杉青至平江府盤門在太湖之際與河水

相連皆不必浚以上宋史河渠志

二年六月壬午浚浙西運河宋史甯宗本紀

澉浦鎭西六里有永安湖者瀦諸山之水以灌三村十六

保之田周十有二里莫詳陂築所自宋志云舊本是田

為畝三千七百後隄之為湖灌田八千三百餘而均税

於田故稅額雖重卒無旱乾患元時為豪有力者決壞

民以失業有寓公王濟始奏復之洪武初鎭民張小五

請於朝嘗遣官開濬至正統十年縣丞龔潮復請旨重

濬竟以工大倚閣稍患淤淺矣湖舊深一丈五尺置牐

引灌具有法雨久水多則東南洩於海所灌田産穀甚

美租亦倍入為海邑腴産海鹽圖經元大德十三年六月初一日結勘本湖責說

徳政鄉十三都澉浦澉墅石帆村住坐社長張千五等

今蒙本都里正奉海鹽州指揮該為照勘本都永安湖

有無違礙公事今來千五等從實照勘責説得本里古

有永安湖三千七百畝積諸山之水灌溉澉浦澉墅石

帆三村官民田八千三百餘畝此湖原係民田為湖其

稅均於湖側田土輸納就湖東際石砌斗門水板為閘

以時啟閉每遇天旱閉閘放水下流灌救田苗或天雨

連緜湖水漲溢卻有東南葛母山下古置渾水閘放洩

入海是以三村農田稅雖繁重歲無水旱之憂百姓均

受其利見存亡宋武原誌書詳載分曉至元十三年歸

附初鎭守管軍官王招討分付駱百户監督隅保塘長

起差鄉夫將永安湖西南際湖面築捺圍裹成田三百

八十畝於官司投告文憑虛指湖面卻作天荒砟草地

段卽非有主民產亦非係官地土自此作駱興名字抱

佃送納官糧三十八石於後至元二十六年有王招討

男王四萬户將上項湖田過佃澉浦鎮楊招討召業之

後卻於湖田南際掘開海塘剏造石閘連年每遇春水

泛濫之時不顧此湖積蓄救田水澤以備天旱但恐淹

損湖田菜麥卻將湖水夤夜放入海及至夏旱要得

湖水灌田又被管佃户朱六十二壩塞不容水源通流

致有三年兩旱田禾不收百姓賠納官糧并老小口食

不給典妻賣子流離死亡為是豪勢畏懼不敢言告民

受其害寃抑不能上聞若蒙官司將上項湖田仍舊開

掘為湖積水灌田實為民便今蒙體問所責是實伏乞

詳情備申年月日縣押司吏余志遠押復永安湖碑

記國以民食為天而民食又以瀦水為先務最重也皇

元撫育人民興舉水利無遺亦盛矣哉海鹽木嘉興屬

邑比陞為州州南四十五里有湖曰永安周迴十二里

瀦水灌溉澉墅澉浦石帆三村農田潦則東南注入於

海旱則水澤仰給於湖遂變斥鹵為膏腴時相歲豐家

給人足茲有禩矣歸附初至元丁丑澉浦鎭守王招討

熔假軍權而淫毒縱已欲而誅求力逼鄉夫圍湖成田

三頃八十畝令駱興立户每秋輸糧三十八石至元己

丑歸之楊招討恩諒未幾瀕湖居民效尤盡欲决而田

之是以三村屢經旱患民食不給多流徙四方者大德

己亥里人王仁狀具於州雖鞫治焉猶末削誅也幸賴

澉浦寓居宣威將軍前南甯州安撫使王君濟勇於為

義聞之朝廷由是省臺委官公同蒞政目擊斯害昭然

孔彰大德乙巳秋七月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徹里榮祿

偕都水監官及本路本州官親臨糾惡廉明公正遽令

疏濬為湖開除元立佃米一改而正之於是狼吞虎噬

之徒為之斂跡斯湖得以復舊噫不有廢也成之名不

彰不有壞也立之功不著今廢而復立使斯民享悠久

無窮之利得遂仰事俯育之願顧不偉歟茲刻於石庶

來者知斯湖源流有自云爾至大四年辛亥二月日前

權東坡書院山長趙若源撰從事鮑郎場鹽司令金汝

礪書承務郎嘉興路同知海鹽州事趙泰篆奉政大夫

嘉興路兼勸農事朱緒立石天順三年海鹽縣委官

主簿樊公佐估勘湖工申文略云勘得本湖通行三千

七百四十二畝中有官塘行路一條古分南北二湖二

湖周圍俱係山海北湖口原有古閘一座樽節水利遇

旱起開放水閘下四散河港車蔭官民屯田八千三百

餘畝本湖并河港自洪武年間有老民張小五奏準起

夫開挑各深五尺三時不旱田禾有收到今八十餘年

其湖河港浜漊俱淤塞淺窄徧生野草遇旱俱如平地

湖底與田仿彿高低無水車戽似此荒多熟少連前虧

欠糧稅民食不給流移逃竄後於正統十年得蒙木縣

縣丞龔潮達奏奉工部堂字三百七十一號勘合行仰

委官踏勘起倩七縣人夫一萬八千五百餘名開挑至

今未蒙起夫興工田禾愈加荒旱今蒙勘得本湖南北

二處俱各平淺閘下通湖河港高如湖底如蒙查照原

奏勘合事理起夫將閘下河港浜漊急當先濬通接六

里堰下河港接開北湖開掘之際倘有雨水不常先將

閘下河浜瀝去水漿庶不失悮工程以後方開南湖若

得開完河湖田禾有收糧無拖欠人民利益逃者思歸

又澉浦千户所軍餘屯田俱得利便今勘得永安二湖

古該三千七百餘畝今量計三千七百四十三畝南湖

一千三百三十三畝每畝用夫五名共夫六千七百六

十五名開深五尺北湖二千四百一十畝每畝用夫五

名共夫一萬二千五十名開深五尺閘下河港浜漊量

計五千九百七十九丈五尺闊狹不等每丈用夫一名

共該夫五千九百七十九名開深五尺俱計工二箇月

泰定元年江浙行省以平江松江通海河道壅塞軍民官

勢侵占水面為田遞年水旱相仍官民虧失大利委官

同本處正官踏視講議到吳江舊江二道烏泥涇大盈

浦二河合挑緣癸巳歲禁止動土請工部論報云上項

河道江浙省已嘗講議修則官無虧糧民可足食難與

其餘土木之工一體停罷奏命行省左丞朶兒只班知

水利前都水少監任仁發董督常州湖州嘉興平江與

本府不分是何人户實有納苗田一頃五十畝差夫一

名計四萬有奇每名日支口糧三升中統鈔一兩賜仁

發銀一錠襖子三領始于是年冬十二月次年正月訖

功仍令講究久遠不致淤塞良法嘉興湯志

洪武六年二月發松江嘉興民夫二萬開上海縣胡家港

自海口至漕涇一千二百餘丈闊二十丈以通海船及

濬海鹽縣澉浦河明史河渠志

永樂元年四月命户部尙書夏原吉往浙江諸郡治水時

嘉興蘇松諸郡頻年水患屢勑有司督治迄無成功故

有是命嘉興湯志永樂元年六月上以久雨謂户部侍郎古朴曰蘇松嘉湖

四郡水必泛溢宜速遣人視之遂命侍郎李文郁往佐

夏原吉相度水田量免今年租稅以上嘉興湯志

永樂二年夏原吉復奉命治水疏通舊河港

永樂五年修長洲吳江崑山華亭錢塘仁和嘉興堤岸九

年修長洲至嘉興石土塘橋路七十餘里洩水洞百三

十一處

宣德五年巡撫侍郎成均言海鹽去海二里石嵌土岸二

千四百餘丈水齧其石皆已刓敝議築新石於岸内而

存其舊者以為外障乞如洪武中令嘉嚴紹三府協夫

舉工從之以上明史河渠志

宣德五年周尙書忱巡撫江南檄築塘岸通漕運自南津

至塘棲達杭州橋道未接者開路設橋以濟不通崇德靳志

正統八年疏海鹽永安湖茶市院新涇陶涇塘諸河明史河渠

景泰八年知縣郁綸濬運河湮淺時運河自石門至大漠

多湮淺綸率衆縱橫繩度濬深四十里許崇德靳志

宏治七年七月命侍郎徐貫與都御史何鑒經理浙西水

利明年四月告成又令浙江參政周季麟修嘉興舊隄

三十餘里易之以石明史河渠志

郡圍田河涇縱橫為古井畫之遺莫可詳矣至唐廣德中

屯田使朱自勉濬𤱶距溝濬溝距川後刺史于頔繕隄

防疏鑿𤱶澮列樹表道傳記始載其制時郡為嘉興海

鹽二縣嘉興地勢平衍旱澇易備海鹽面海並山南高

北傾農時十日不雨田者無措故閘堰為急令海鹽者

唐長慶中有李諤開古涇三百有一創長豐閘二宋咸

平中魯宗道導藍田浦白塔港水一十八里嘉祐中李

惟幾濬溝洫樹木閘置鄉底堰三十紹熙間李直養修

鄉底堰八十餘及常豐二閘築支港堰二十四後趙善

悉濬烏邱招寶等塘築堰八十一海鹽堰閘之功世見

紀載如此而嘉興境多濱湖水田原阜纔十之二省修

築矣其圍田五代錢氏嘗置營田軍四部八百人專力

田事宋罷營田軍端平中轉運使喬惟岳復鑿所逕隄

堰便漕而富民取盈田租輒不修圩又其俗以一易再

易田為白塗田穫倍常而租如故佃民利淹没遂鑿古

堤捕魚墾之樹藝或傍圩敗圮波及於是田圍盡廢每

春夏霖雨田輒瀰漫乾興元年詔發運使董諸郡兵疏

導壅閼嘉祐三年轉運使王純臣上言詔縣令民作田

塍位位相接因此為縣官殿最四年詔置開江兵立吳

江等四指揮興修熙寗條例司雍元直徧治浙西河渠頒約束朝議諄諄田事然競持短長或民習苟便用輒

不竟崑山郟亶亶子僑宜興單諤户曹趙霖為書最悉

事連全吳今不具載自是蘇湖秀治田修堤乃許役開

江兵原隰悉治南渡後多僑寓巨家聯土著至涸湖蕩

為田而兵卒輒復築濱湖堤為壩田自利遇旱灌溉壩

田足乃得他及澇則壩圩屹屹周遭港口輒不易泄民

患苦之湻熙間諫議史才請約束之乃得盡去壩田及

涸湖田後廷臣議復田裕邊卑鄉復病元大德間立浙

西都監營田司定諸湖界禁民不得占然當事者多北

人不習水利田益壞語在任都水答議中至正中建都

水庸田使司詔尙書秃魯平章只里瓦歹選知水人集

議典役吳人陸行直希平章旨言歲在浙不利然朝議

竟肇工而卒主導河圩岸閘竇俱敗決不治澇則不流

反浚湖水奔駛田中其害滋甚明洪武永樂間數遣重

臣董治夏忠宣公原吉鑿界浦鑿范家浜入海蹟在鄰

郡其巡視上流嘗立石準于西塘鎭福源宮前督民飭

田圩樹藝民懷思之曰憂懽石嘉善章志案樹石測水宋舊制也石長七尺有

奇橫為七道道為一則最下一則為平水之衡水在一

則高低田俱熟過二則極低渰過三則稍低田渰過四

則下中田渰過五則上中田渰過六則稍高田渰過七

則極高田渰如水至於其則某鄉之田被災不待各鄉

報到亦不待官府勘視已預知於日報水則之中矣今

縣田高下分為五則具在各區圖内則測水之石亦宜

列為五則移至本縣東門外擇人司之每句以水之漲落報縣最為良法通政趙居任濬河

渠又自崇德北抵吳江植榆固堤周文襄公忱築運隄

刱橋通道皆顯有功德於郡其他諸大僚治水以殺全

吳水勢為急然蘇禾雖皆澤國而禾實上游蘇為委尾

以故每興人徒浚青龍白茅安亭白蜆諸港令委尾深

闊直走諸郡淫潦以入于海使不為全吳害乃其得策

顧末流尙盈而上游已涸禾地之高仰而閘堰不治者

輒困旱災如平湖境及嘉善北鄉崇德千乘蕪土乃彌

望焉于是知嘉善劉克及郎中傅潮修圍岸創果字等

圩鑿便民河二萬七千尺漑田萬餘畝云華亭錢福記略嘉興浙西

大府其屬縣嘉善最為膏腴平壤宏治十二年新喻傅

公曰會以正郎膺特簡來守視地圖所廢興而承之者

弗力公竊慨焉又一年安福劉君克溫以進士來令公

遂謀之劉君及丞朱君陳乃遍歷原隰相視便宜於是

因舊而修為圍岸以丈計者三十六萬二千有奇為驛

路官塘以丈計者六千五百有奇創始而築者果字圩

岸塍以丈計者三千六百有奇凡護田若干畝此其為

防之功也創開便民河者十以丈計者凡二千七百有

奇淺澀艱阻疏而通之為市河者三以丈計者一千四

百有奇掘淤鑿塞為支涇曲港者八以丈計者八百九

十有奇瀦洩灌漑以利田者若干畝其便往來者不可

勝計此其為浚之功也或修或創為橋梁者十經始于

宏治庚申正月望日訖工于辛酉十月朔嘉善丞倪璣築思賢奉賢下保諸

圩瀦陂湖濬溝洫邵康僖公鋭水利記略浙以西稱健吏曰倪嘉善嘉善始至問官問百姓

疾苦首曰水利乃躬出按視縣治以南地勢高亢不有

所蓄吾民其病旱乎迤北水所輸委不有所洩吾民其

病澇乎於是計地程工計工程力計力程費召厥父老

指授方略大都以澇為尤急也首濬淤河及所支曲俾罔壅塞自思賢鄉至奉賢鄉二十八所以丈計者三千

八百六十有奇又築圩岸益卑削為高堅自三十三都

至四十都三百八十二所以丈計者一萬五千二百若

圩之尤下者仍築圩岸其中俾有分守自下保東區至

奉九八區亦一十五所以丈計者六千四百九十高亢

之地並加疏闢又瀦為陂塘散為溝洫具有脈絡自永

七都至胥五都總二十九所又總計為三百五十丈肇

自正德十年十一月至十一年十二月厥功告成使瘠

鹵化為膏腴居者載甯逋者胥復而歌頌於是乎作矣

侯名璣陜西咸甯人倪璣水利議略案水利之説周

鼎論之頗詳謂高鄉溝洫為急而圩岸次之低鄉圩岸

為急而溝洫次之斯則審密之論嘉善自縣治以南皆

高亢乏水連月不雨則苗向槁雖遇有年其收亦薄非

地力有異田素渴水而瘠民積貧無以糞田故也必令

士人多濬溝洫蓄水待灌溝中之土令下鄉人遇圩岸

坍損時往載增築則土有所歸而高下漸趨於平旱澇

皆利矣否則胥山等區不久當鞠為茂草豈獨洪波巨浸能使民墊溺哉崇德令洪異創天

長十字河千乘蕪土化為膏腴者三千畝崇德靳志正德十一年知

縣洪異開天長河在千乘鄉原有荒土一區古吳越屯

兵之所俗稱天長路旱澇積荒稅累一縣賠納異詢得

之開為十字河通沙木等涇東西七八里南北五六里

廣五丈餘灌田四千餘畝三年成就起科補納荒糧民

感其惠稱為洪河分守何宜知縣譚秀相繼濬陶涇等河稍置

堰閘海鹽圖經陶涇塘縣北一里自北關外北流至平湖縣界一十二里宋淳熙九年守臣趙善悉重濬

成化六年參政何宜宏治元年僉事伍性知縣譚秀復濬之在平湖獨鮮治者以故

頻有旱災民多轉徙矣司民命者誠相地為制治堰閘

慎節宣庶幾有備無患趙圖

記嘉靖二十六年知府趙瀛濬治運河築語兒土塘浙江通志趙

文華修運河塘記嘉興為東南水陸之衝運河經其城

漫延袤百餘里貢賦漕輓輶使皆出焉南極語兒境為

土塘北入聞川為石塘皆障水便陸自聞川以南處杭

嘉下流其水特大時水泛溢輒奔駛横決傷沿河諸塘

而田者又依塘浚河行水漑田故塘益受傷其勢易敗

敗則石淪于河椿木戟立往往觸舟破之石去而土潰

塘斷如櫛途而繂者危怖不能度度則時有墊溺風雨

冰雪之候其患尤甚使有司者時省而謹修之其敗雖

易可以即完無患也顧今吏多視時令所須急堂陛跬

步間忽漫不省誰復介意水陸之行旅耶夏令曰九月

除道辰角見而雨畢也十月成梁天根見而水涸也其

時儆曰火之初覿期于司里司空視塗陂澤梁川此先

王之政所以廣施德于天下者也左山趙公守郡率用

古道不隨時好為上下人急或舒之弛或張之惟民利

所在是力既濬城隍正經界易原隰塞圩導渠以即田

功乃丁未九月令屬邑司水者各修其塗而繕運河之

塘石塘起杉青迄聞川袤凡二十七里廣凡若千尺石

之淪于河者皆起而復之稍不足俾塘長出石官給其

需工皆堅完可久土塘起語兒迄西水凡百又十里亦

殘缺不治久矣併令新之凡再閱月而二塘告成皆坦

然如砥患去而利存途者歌舟者和田者歲登嬉游以

舞嗚呼觀今曰之所喜則前此之患苦益又可知矣而

世方忽民患而不省其知所省而急于興利己害者又

輒來讒訾之口公獨信不疑挽今師古而事皆用濟使

世之守令皆如公尚復遺利遺患有哉而於國家授時

立政柔遠能邇之澤顧不旬宣傍達而益有光也哉公

名瀛字文海關中三原人登己丑進士與予為同年佐

是役者德化陳節判守義贑榆閻節判大祥玉山姜節

推文序董役者嘉興則丁丞盛時秀水則蔡丞玉成諸

君咸屬予言樹石津上以紀仁政示來者使修其蹟勿

鹽運河在海塘内長十二里為鹽運往來之所明嘉靖己

酉巡鹽御史董威重濬廣三丈有奇深六尺有奇康熙

六十一年知縣林緒光重濬明陸杰鹽運河記略平湖東去海塘僅五十里塘以

外斥鹵內則為蕩荒茅無際業惟煮鹽在漢已然宋置

榷場于廣陳我朝移置於蘆瀝故有鹽運河十二里瀕

河之蕩漸治為田河日以淤商農屢乞疏導卒莫肯任

者郡守趙公瀛議舉而未就嘉靖戊申冬巡鹺監察御

史近淮董公行部嘉禾會有商言河淤狀公急命郡倅

陳君守義縣令李君僑相度修復期以責成玉是程工計費秉心仰贊集丁夫一千三百五十人官為給餉郭

丞亨出舍其間而日省之東自蘆瀝西屆廣陳計里分

工以次具舉廣三丈有奇深六尺有奇東西所訖加闢

為灣周可五十丈便旋舟也河壖積土亦盡遠徙防傾

圮也肇仲春畢孟夏夫以工計者二萬九千三百五十

費出監察公贖金守倅令咸以粟繼秋毫不擾於民厥

惟善矣趙守立石俞

塘橋左屬余紀略云

新開河在鹽運河東自新倉閘橋起至舊衙計十二里明

嘉靖間知縣顧廷對濬河通地蕩以便灌溉又名顧公

河康熙六十一年知縣林緒光重濬以上平湖王志

萬歷元年知縣蔡貴易濬運河自彭河橋至羔羊凡二十

里孫植濬運河記崇德邑治嘉郡之西為吳越閩廣孔道貢賦漕輓輶使四出邑之漕渠歲久不治自松老

橋至六里橋水道淤涸漕舟告阻於是督鹺馬公下之

臬僉郡守檄水利郡判陸君會邑令蔡君躬歷周視計

地程工為丈者二千六百三十計工程力計力程費擇

委邑主簿高橋典史雷楫桐鄉主簿黃觀民典史馬驥

畫地分工經始於癸酉八月至十月凡六逾旬而畢向

有包角堰故址茲量為節宣勒石樹之以固風氣其於

人文亦有禆云十七年郡判方玘董治運河崇德靳志

白洋河在縣東沿海塘下南自澉浦北抵乍浦長七十里

明萬歷五年巡撫徐栻築塘海上因有白洋河及澉浦

上河之役白洋河北至閲武場而南屬常川舖長三十

里初鑿時以運塘石而海上荒土得灌為良田者萬餘

畝上河起自常川舖西南屬之澉浦城下二十里地形

稍高於白洋河築為土壩以捺之所灌田視白洋河加

倍浙江通志徐栻請開白洋河疏海鹽縣秦駐山南至澉浦所原有河一帶在土塘之内舊連縣治商旅

輻輳田畝歲收稱為沃土近皆淤塞坍塌舟楫不通赤

地遍野原設澉浦稅課局因而裁廢旱乾無備糧運艱

苦乙亥海溢之變澉浦軍民被災尤甚以石塘一帶外

無擁護內無分洩故也臣時營度海塘親履其地見田

廬荒廢目擊流離邇塘工告竣若將此河因其舊蹟再

為開通即以濬河之土築塘則所至該縣内河土塘一

體高厚深廣聯結鞏固縱有異潮之來不能衝突而田

疇得灌漑之資一水相通運糧道達遺惠軍民實為無

窮矣海鹽圖經先嘉靖九年有議鑿此河者知縣夏

公浚力持之其言曰河塘形厚者僅七八丈薄者至四

五丈以此捍海勢亦甚危昔周文襄嘗增土五丈於裏

以防衝決其慮甚遠蓋築塘之法石必大始堅土必廣

始固也今藉數丈之土以為基賴河身素淺堤勢不傾

若濬此河萬一基薄而決雖盡鞭秦山石為之亦何所

附如謂取土運石良便成大事者豈惜津搬小費與海

爭利未見其可至萬歷乙亥此河竟開云又海鹽圖

經載開上河原文云量得自石鼓橋新濬河東起至常

川舖官路止原有舊河形迹止應加闊濬深又自常川

舖起至黃泥寨迤南至澉浦東關外近城濠河止或自

高阜新開或因民地濬通共長二千二百二十五丈七

尺再照此河一開不惟利於地方灌漑亦且便於衛所

糧運議自石鼓橋至常川舖計長一千三百二十三丈

五尺每方丈該銀四錢計銀二千八十六兩零聽委官

典史陳柯管理同知黃清知縣饒廷錫往來提調其常

川舖起至澉浦城河每方丈亦宜給價四錢但此河大

有裨益軍兵而軍兵月有銀一錢止給三錢共計銀一

千五百三十二兩零分委指揮馬繼武督同千户吕繼

忠百户余騰蛟等管理聽把總王三錫提調通計用銀

三千六百一十九兩零吳徐開濬白洋北河議本縣

與海甯衛同一城池南四十里有澉浦所設立鮑郎鹽

場北四十里有乍浦所設立海沙鹽場衙門俱在海濱

脈絡共相連貫所恃通行其間使防汛無虞鹽貨不阻

者專藉沿海舊有白洋河一帶為之往來也祇因陵谷

屢更以致涓流畫斷地方受病非止一端幸于萬歷初

撫院徐栻修築海塘奏準水利道駐劄海鹽深燭利病

將南路至澉浦鹽司四十里地開濬白洋上下河一帶

南行水路盡得流通其北路白洋河正擬興工值水利

道陞任而止愚謂前南路河道種種甚便備載海塘錄

中若今北路之河為便亦可枚舉土堤捍海在北最低

每當潮溢之時鹽場竈蕩民田盡被其衝所損不少若開河取土築塘令之高厚内河可以分洩其流外塘可

以捍禦其患縱有非常民不受害此為一便乍浦所至

海甯衛城俱是陸路不但彼中糧餉器械轉運為難抑

且官兵分番調守往來不便今開此河則船隻通行聲

息易達以之守望防汛更為得策此為二便海沙場司

正處河之中途兩頭鹽運頗費搬移河開則舟載不難

涇河遞相灌注脚價既省商賈因而樂趨不藉招徠鹽

課自益此為三便土塘外為鹽場内即竃蕩今開河築

塘攔阻潮頭則塘外零星灰埂盡可曲引鹹流開塍漉

鹵塘内荒蕪草蕩亦得蓄積淡水墾作田疇四十里之

内所增鹽課又不知幾何此為四便先此澉浦河道未

通之時民病尫腫士鮮文學自開河後不伹民無疾病

亦且科甲連緜今乍浦一城何止萬家若得開濬河道

將見人文日盛此為五便惟兹五便邑之商竈軍民望

此舉已久在大有為

者立斷以行之耳

萬歷八年嘉善知縣金和奉文修築圍岸令田主出本佃

户出力擇有行誼者董之岸身高八尺廣六尺九年本

府同知方揚署縣竣其未就

呂字東北圩東根西根二圩皆極低窪遇水輒潦吕字圩

先經縣丞倪璣開浜而未及築岸東西根參議喻良築

壩而未及開河萬歷間嘉善知縣章士雅修呂字圩之

岸更為築壩開東西根之河長一百七十丈廣一丈六

尺更為建閘民感其德稱壩曰章壩河曰章河又三圩

之税以二折一故昔所棄而累民賠糧者今皆爭佃為

業以上嘉善章志

萬歷三十九年崇德知縣靳一派開各區浜河因一都果

字圩極窪三四都宇字唐字圩東九都信字圩十二都

善字圩極亢積荒賠累一派度地募民開聞家漊等河

計灌田數千畝崇德靳志

萬歷四十年知府吳國仕勘議郡城自杉青堰直抵王江

涇一帶運河舊塘土石各半歲久傾圮每霖雨即愁墊

溺申請院司支海塘餘銀改修盡甃以石嘉興湯志郡人陳懿典

記略吳公來莅郡慨然以築塘為己任周咨握算不遺

餘力始於壬子七月迄十月告竣人但見公成之之易

而未知公所以成之之難也夫舉大役者有三難曰議

費曰議材曰議人初塘之估也擬八千金有奇而僅止

秀水北塘其秀水之西塘及桐鄉崇德不與焉今公親

度其緩急可仍可補者與必新建者估減其半而塘加

倍此即主人自程量其百堵之興不啻也故取足修河

歲額不煩别措加以商民樂輸一一節省其間故大工

興而民不知也此其所難者一築塘必用木用石故事

用木多而小今議減十之三而增壯焉又檄準解之官

即領鏹買木於瓜儀材皆中程而直甚平往者石工與

藏吏相表裏價入手而石不時至稍急之聊以細石點

綴數丈塞責今命官親詣石山頒式定值先給半價令

其方舟而來騐收如式即時全給石户無不欣然樂赴

運石更番如織此其所難者二佐領幕僚幹局不同用

非其任與用違其才皆足敗事公於諸屬吏衡照有素

檄某某主某區人各樂於用用各當其才此其所難者

三塘之功跨歷三邑秀水北塘一千四百八十八丈五

尺西塘九百五十一丈六尺桐鄉二百一十五丈四尺

洩水洞五座崇德塘三百六十一丈二尺三縣共計修

築新塘舊塘三千二十七丈七尺吳

公名國仕甲辰進士直隸之歙縣人

國朝

康熙六年十月石門知縣劉允楷縣丞季芷奉檄開濬運

河石門鄺志縣人夏方昊十議一南自松老橋北至玉溪鎭東高橋約三十里計六千一百七十丈零分

為六段每段分圖承挑其最淺處如迎恩橋起至司馬

高橋止城灣一帶加工開深一作壩需用竹木悉照民價買辦其囤皮應預計需用若干勸令各典舖均助

亦屬小費無不樂從一兩頭大壩釘椿用石匠挑泥

用淘沙匠每工給米二升匠不足則佐以里夫中間各

壩仍著各圖自行填築一車水即照分段各圖派每

圖糧見各出水車一具排列工所同時齊力戽水一

每圖出夫若干以派定丈尺開完為度各甲照里派夫

或圖中照甲畫開段落各自施工以免推諉以便分别

勤惰稽察一照里出夫紳士槪不免惟查本縣二百

一十三里内有大荒圖四里熟中荒四里賦逋人逃難

以派工計實在圖二百零五里一體均派一就近撥

圖以從民便但天寒晷短内有里夫路遠必須歇息者

許於附近菴堂容留不許拒絕亦不許作踐一作壩

宜有次序先於上游築一頭壩則去水自急瀉易涸然

後以次築五壩然後於各段内填塞旁口以施車戽則

力省而功倍一六段宜每段設一挂牌上書某處至

某處止計長若干丈水面應開闊若干水底應開深若

干將派撥里分開列計丈分圖各自挑濬仍逐圖立一

長木標以便認識一沿河查點挨圖唱名里夫在河

中答應不許上岸擁擠既已畫界一圖自為一隊不得

踰越稍離工次仍著催差具一到單不到者即行速催

以免

遲悮

康熙十二年水溢塘圮秀水知縣李見龍躬督修築幫闊

隄岸至今便之秀水任志

秦河在平湖縣東三十里新耕之蕩藉以灌漑康熙十七

年里民秦九一倡議開鑿請於縣府委蘆瀝場鹽大使

周成勳董其役開河十里自新倉鎭以北至新廟橋荒

蕩皆得栽禾後復稍淤二十二年春分守道王永祚檄

行各屬疏通河道九一復呈縣委白沙巡檢姜一科及

乍浦巡檢黃𪻑督同開濬闊五尺深數尺里人名曰秦

河浙江通志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奉

上諭江南省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浙江省杭州嘉興湖州各府

屬州縣或近太湖或通潮汐宜于河渠水口度地建閘隨時

啟閉其支河港蕩淤淺者並加疏濬以資灌漑令督撫確察

具奏知府臧憲祖奉檄查看得嘉郡七邑水勢無容建閘惟

石門聖塘廟至玉溪鎭三十六里秀水西麗橋北麗橋

端平橋三處共一百二十步嘉善渡船頭一里張涇匯

三里楓涇鎮南栅一里此七處應加深濬經巡撫王然

具題動帑完工

康熙六十年春知府吳永芳興修運河南塘加石培土又

北塘自城外至王江涇三十里於舊塘外間段增築石

岸以上吳志

乾隆三十五年嘉興縣知縣王士澣開府城東門外市河

起熙春橋訖東津亭里人馮浩記

海邑邵灣周圍計田二千餘畝其水道漸淤塞遇旱即荒

乾隆四十一年里人張彥遠濬之未竣事而卒其子大

經承父志復濬自南星橋玉獅子浜又繞東至邱家堰

計三里有餘開深一丈六尺廣四五尺遂足灌溉二千

餘畝之田遇亢旱亦無慮

嘉慶三年十二月知縣任澤和議濬永安湖修築堤閘次

年正月大雨水滿湖未果濬凡修築湖閘四座知縣任澤和議

略勘得澉浦迤西環山負海中有屯田民產八千四百

餘畝向賴永安湖灌漑且有隄閘以時蓄洩自乾隆三

十五年鮑令鳴鳳挑濬以來湖身日就淤塞若再因循

勢必漸成平陸中湖塘長五百餘丈茅塘長六百餘丈

係經由海甯大路亦俱坍卸低陷不特天晴無以瀦蓄

農民盡力無山若遇大雨堤沒水中即行旅亦有病涉

之苦該處湖隄允宜急為濬築以上伊志光緒二年知縣王彬議令得沾

水利各處集資濬治計培高湖隄三尺闊二丈五尺工

長一百六十三丈自大閘口至湖隄開引河一百二十

三丈有奇拆修大小閘各一座並于隄北築坦水以禦

風浪新纂

道光四年嘉善知縣惲敷疏濬張涇大灣等處河道計五

百六十丈自為記浙江濱海之區素稱澤國而嘉善居其東南東接三泖西通震澤尤水鄉也為田

陸拾肆萬畝灌溉之利惟水是資旱澇之災惟水是患

其水發源于天目由臨安至嘉禾趨黃浦以入海而朝

潮夕汐海水東來挾沙而至故河身易於淤墊滿溢之

患堪虞自癸未歲霪雨為災嘉湖兩郡邑之被淹者七

入而嘉善西北數區皆成巨浸鴻嗸徧野大憲焦心推

求其故則因河身淤塞入海之道不能暢行以致雨水

壅積泛溢橫流癸未之秋余自宣平量移嘉善上憲命

經理荒政竝令厯勘水道設法疏濬仍愽採輿論咨訪

鄉耆擇河身之最淺河道之最要者自張涇之大灣起

至楓溪之南栅止計長五百六十丈勘明稟覆甲申秋

上憲三次委員覆勘確切估計而南栅冒家圩一帶兩

岸蘆灘突出阻礙河流皆佑切去迨至冬季水落發

帑興辦余恐假手胥役則其弊叢生乃請邑之家道素

封辦事誠實者經理錢糧而擇曾役河壖明白估計者

一人集夫按工至督催夫役懲獎工匠朝夕巡查不辭

勞瘁則賴諸同寅之力也余亦梭織往來諭令遵照原

估毋詐偷減而一切書役飯食費用器具皆出自余資

不擾民間一錢也凡兩閲月而工竣杭嘉湖道憲陳來

善收工闊深丈尺一律如式不數月而余又量移海昌

一切善後事宜悉為經理方釋余心恐日久事湮爰勒

石以記之並書工叚丈尺

於左以告後之司民社者

道光四年嘉善知縣惲敷詳請借帑開濬華亭塘河道凡

一百八十丈

道光八年嘉興知縣王維堉濬東門外橫塘長水塘以上于志

道光十六年廵撫烏爾恭額奏準借帑挑濬白洋河即將

所挑之土培築土塘借用帑銀五千九百七十二兩自

道光十七年上忙地漕為始每兩帶徵河費錢二十文

作六年隨同正銀輸納歸款挑濬河道三千八百二十

五丈深三尺署海鹽知縣王燕堂董其事

咸豐六年亢旱水涸石門知縣丁溥開濬運河自玉溪至

羔羊堰十里北水南來溉田數萬頃塘東西賴之歲仍

有秋

同治五年嘉善知縣范基棟請款開濬楓涇鎭市河益以

勸募與江蘇婁邑分叚計工同時告竣

同治六年平邑新倉鎭桐邑青鎭九年秀邑新城鎭各請

款開濬市河里人集資竟其役

同治十一年巡撫楊昌濬檄飭挑濬澉浦城河長河即六里河

新河即明萬歷間所開上河奉撥錢八千串計工四千八百餘丈

並修築堰閘四處里人張鼎記曰禾郡素稱澤國鹽邑居郡南地較高澉鎭又居邑南地尤

高獨苦旱前人於鎭西北築六里堰東北築長川壩遏

上河水使不洩下河又於堰壩旁置閘時啟閉以備潦

漲立法甚悉自河身閼高堰閘圯漏水瀉如建瓴夏秋

之交旬日不雨田禾立槁同治甲子東南底定四方年

穀順成獨澉地頻阽荒旱民供賦稅不給則棄本逐未

流散四方壬申春學師陸公來澉閔其災重而糧不能

免也曰方今大憲軫念民生盍籲請開河於是里人王

楨等議工役緩急僉謂濬鎭西永安湖以厚瀦其源使

波及諸河此探本之務策之上也挑深最淤之新河城

河長河堅築堰閘以杜漏卮此救急之術策之次也今

籌費維艱姑先事其急者遂籲請邑侯丁公白府尊許

公籌開新城長三河修築堰閘許公檄下核工通稟十

月中丞楊公閱塘過澉行二十餘里不見勺水田野蕭

條䀌焉傷之準撥經費六千串許公因工鉅請益又增

二千串飭邑侯沈公督紳民經理其事於十一月興工

次年八月畢工凡開濬三河四千八百餘丈修築六里

堰一座轉水河上下閘兩座養安閘一座諸河支浜民

間自行疏濬惟永安湖未能施工然三河疏通堰閘堅

閉蓄水增多舊時槁壤漸成稻田民懷生矣考澉浦水

利明洪武正統萬厯間三次奏請開濬見明史河渠志

及郡邑志厥後屢有陳請輒不果民間率錢爬抉無補

灌溉今中丞削平大難噓枯嫗瘠雖僻壤不使抱向隅

之痛其上體朝廷休養生息之意者甚大官斯邦者

又能仰承德意同心濟美挈焦原之民而登之衽席繼

自今吾民服田力穡奉公上敦孝弟無輕去其鄉風俗

將有日厚者豈第資生而已哉巡撫楊公名昌濬知府

許公名瑤光知縣丁公名紹德沈公名寶恒訓導陸公

名同元同治十二年癸酉十二月記附開河算法一

挑土均方法估算凡土建方一丈深一尺為一方方以

下為分釐毫絲忽法以底闊面闊相併折半以深乘之

又以長乘之得數假如挑河一叚長十五丈面闊四丈

底闊二丈五尺深三尺五寸計得一百七十方六分二

釐五毫一凡河底有中央凹兩邊高者以弦矢法算除

虛土曳繩兩頭貼兩邊高處為玹繩中央距凹處為矢

弦矢相併折半以矢乘之又以河長乘之得數假如挑

河一叚長十五丈弦長四丈矢深二寸應除虛土六方

三釐一土方丈量俱遵工部營造尺較裁尺短一寸部

尺一方當裁尺七分二釐九毫裁尺一方當部尺一方

三分七釐一毫三絲三忽有奇部尺一方工價約二百

文裁尺一方工價約二百八十文視工難易加減之一

農田車水大率以高三寸為一犂俗呼一架畝法方五

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步積二十五尺畝積六千尺

以三寸乘畝積得十八方是每畝車水一架需十八方

之水也此次計挑土三萬五千餘方澉地不通下湖挑

一方之土止增一方之水三河田畝難以徧給惟堰閘

堅築水多停蓄天時苟不久旱田禾便可濟用嗣後每

遇豐稔之年鄉民宜量力疏濬庶幾

已開者永無淤塞末開者逐漸深通

同治十二年杭嘉湖道何兆瀛巡閲海塘邑紳以白洋河

道淤淺請款疏濬詳奉巡撫楊昌濬撥錢六千串有奇

南自秦山大堰橋漾起北至鮑家橋城河又東北至石

堰橋止凡開濬河道三千四百五十二丈寛深不等

平湖黄姑塘綿亘三十里東鄉田地資以灌溉河形最高

歲久湮塞同治十二年旱河涸蘆瀝場大使雷豐疇里

人黄福增等倡捐為率農民合力浚治計深四尺底闊

一丈面倍之起土培岸一律深通

同治十二年石門知縣余麗元奉檄開濬運河主簿楊純

禮董其役自玉溪至太公渡兼及支港一律工竣農民

賴之以上新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