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清代及清代以前的东北地方官府通信,靠的是中国历时久远的驿递制度。唐、宋、元、明各朝代都有驿站与中原相通。在长春境内,清初设了双阳驿站,但宽城子(长春市区前身)地处柳条边外,是清代封禁之区,不通驿站。后来,宽城子经济日渐发展,商、民日增。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始设长春厅,归吉林将军管辖。而设厅后的官府通信,仍十分不便,公文、信件需经伊通州伊巴丹驿站(伊丹驿站)递送。民间通信,则由托人捎带发展到由商户开办的民信局寄送。当时的城内民信局有本地的合盛、和兴、天泰信局,还有奉天(今沈阳)的义合、哈尔滨的义和两信局的长春分号和卜魁(今齐齐哈尔)城内信局的分号等。他们互相联系,统一规章,形成网络,发展很快。相反,官府的驿递制则日趋衰落,至光绪初年,驿站的“兵丁、马匹向多缺额,废弛已久,不免稽延”,故时而使用民信局传递官府公文。光绪二年(1876年)起,京师设专递外交文件的文报局,之后,各省纷纷效仿,以弥补驿站流弊。

在驿递制行将消亡、文报才兴之时,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现代电信、邮政则随之传入,崭露头角。

电信通信自咸丰年间由西方传入中国后,陆续在天津、上海等地架设线路,传送电报。清政府为卫戍东北边陲,光绪十二年(1886年)接山海关、营口电线达奉天,再由奉天起经吉林、伊通州、宁古塔达珲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长春至伊通州电线150里以达吉林,通达电报,并设长春电报分局。还利用电报电路空隙时间开办长途电话业务,为边防军用通信。长春电报分局隶属于天津北洋官电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三道街设“长春大清邮政局”,隶属于牛庄大清邮政局,开始办理官府和民间通信业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商人毛世昌、徐文霖在商埠地永长路创办长春电话局,设磁石人工交换机,开始办理市内电话业务。同年9月,清政府设邮传部管理全国邮政、电信事宜,并于奉天设东三省电报总局,长春电报局改归东三省电报总局管辖。当年清政府还在二道沟设“长春文报分局”,归奉天文报总局管理,传递交涉文件。直至清末,将驿站全部改为文报局时,才统揽官府文件传递任务,经乌龙沟、伊勒门等文报局所与吉林相连。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7月),奉天大清邮政局改为东三省邮政总局,统辖东北邮务。长春大清邮政局改称“长春府邮政分局”,也称“宽城子分局”,归东三省邮政总局管辖。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实行“分邮界”管理体制,将东北全区分为奉天、牛庄、安东、锦州、吉林、哈尔滨、宽城子7个分邮界,每一分邮界由邮务总办管辖邮务。宽城子分邮界定长春府邮政分局为管局。界区除长春府外,还辖奉化县、公主岭、新城府、辽源州、四平街、八面城、石头城子、伊通州、怀德县、磐石县、洮南府、农安县、郭家店等地方。

清时,长春本国邮电发展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立邮局,清政府无力阻止,竟以“客邮”之名予以默许。

最早在长春设立“客邮”的是沙俄帝国。1900年俄国在中东铁路宽城子火车站内设立军邮局,开办邮政和电信业务,先是供站内使用,1903年1月改为民用。自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后,俄国在站内设军邮局,并强占长春——伊通——吉林电报线路和长春电报分局。邮局改民用后,其经营范围在二道沟的中东铁路附属地一带。

1906年7月,在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日本辽东守备队,在孟家屯设军用通信所,办理电报业务。9月将通信所与辽东守备队统辖的野战邮便局一并改为民用,向公众开放。通信所改为“日本关东都督府邮便电信局宽城子支局”,并在长春城内先后设立出张所(营业点)。1907年10月日本于头道沟修筑火车站,将宽城子支局迁入满铁(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下同)附属地,改名为“长春邮便局”,1907年12月建成新局舍(今宽城邮局),长春邮便局迁入营业。其营业范围在火车站、头道沟一带(即后来的满铁附属地)。此外的一些地域则为中国邮电营业范围。日本在长春设邮后,吉林、长春两地电报分局委员(即局长)吴彝年、陆汉章鉴于“外人觊觎长春繁盛,辄拟送官商电话应用,不索价值,冀得消息漏,俾有所闻,盖以机关掌诸人,言语之权不能自立。假使吉长电话亦为所有,则政界、商界之隐患,尤不胜言”,呈请吉林行署批准,借官银三万两,于宣统元年(1909年)夏,创建吉长两电话局,各设百门磁石交换机一部,开办城内电话业务,同时开办吉长间长途电话业务,以抵制日本开办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