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长春市剧团(队)的上演剧目可分作:传统剧目,创作、整理、改编、移植剧目和外地、外国传入剧目多种。

清代末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地方戏二人转及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传入戏曲剧种,演出的多是反映古代生活的传统剧目。话剧则以传入剧目为主。

二人转传统剧曲目200余出,常演者不过百出。内容大多取材于“三国”、“隋唐”、“水浒”等历史故事,或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而编写,亦有移植于其他戏曲剧种和鼓书中的剧(曲)目。

河北梆子自清光绪年间传入后,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文昭关》、《取成都》、《搜孤救孤》、《翠屏山》、《打棍出箱》、《紫霞宫》、《红梅阁》、《割发代首》、《七星庙》、《虹霓关》、《十八扯》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剧传入长春后,初期与河北梆子“两下锅”演出者居多。1911年11月,长春燕春茶园开张时,外邀九思红、小四宝、陈秀芬等河北梆子、京剧艺人同台演出《四劝》、《查关》、《纺棉花》、《探亲》等,所用唱腔俗称“风搅雪”,各尽所能。

评剧传入初期,主要是以唐山“警世戏社”(头班)的代表剧目《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唠》、《杜十娘》、《占花魁》、《花为媒》、《珍珠衫》、《桃花庵》等为主,大多是评剧主要创始人成兆才所编,题材多源于民间唱本、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今古奇观》和“劝善书”《宣讲拾遗》;故事内容大多是观众所熟悉的北方生活和习见的人物并富有传奇性。因受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多数剧目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反映追求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善良愿望,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背叛。1925年,成兆才在长春就地取材,根据女匪首驼龙的真人真事,编写于长春,首演于哈尔滨的时事新戏《枪毙驼龙》,很快流传开来。这一时期,多数剧目的主要倾向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向往和传统美德,但亦因时代的局限,掺杂了封建和淫秽与迷信,菁芜并存。

1931年“九•一八”东北沦陷后,长春的戏曲舞台一度萧条。1934年始,外地流入的戏曲班社逐渐增多,上演剧目亦随之增加。仅据《大同报》刊载的广告和报道统计,到“新京”(长春)演出的京剧传统剧目180余出,评剧传统剧目190余出。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外地的京剧名班、名角来长春演出者颇多,有京剧界的著名演员唐韵笙、言菊朋、裘盛荣、金少山、谭富英、马连良等各演出拿手剧目。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统治当局对文艺实行“战时体制”,11月30日《大同报》以《满艺准备统制京剧脚本》为题发表文章称:“该社现在业已根据国策与国情,着手编制脚本,待呈缴当局检阅后,即正式开始脚本之统制与配给。”1942年4月,伪“满洲演艺协会”特设一个“满系演剧脚本调查班”,其任务是:“凡于国中表演之京剧脚本,必须经该班严密检查,并开设演员训练班,选拔国民学校卒业程度以上者,以新兴国家之意再编京剧……务期收到演艺报国之功。”自此,京剧、评剧各种流派代表剧目的上演日渐减少。戏曲班社为招徕观众,以艺谋生,连台本戏剧增。评剧改编电影、移植文明戏的剧目,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各戏曲剧团上演的仍是未经加工整理的传统戏。194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的社论。长春市人民政府当即组织新民戏院艺人学习戏改政策。1949年1月14日,《吉林日报》发表《关于旧剧的改造》一文,指出改造的目标“最重要的当属肃清旧剧剧情中的有害部分”、“同时也必须在演出技术上作必要的改进以适应新的内容,并且应当坚决去掉迎合落后观众的低级趣味的部分”。是年2月,长春新民戏院艺人成立了“舞台形象改革小组”,清除丑恶落后的舞台形象。这一年,新民戏院改编旧戏23出,上演的传统戏,剔除了鬼神、色情、封建道德和宿命论等成分。1950年2月,成立了长春市戏曲改进会,组织并领导全市的戏改工作。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规定了审定和判断剧目的标准:“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的戏曲应予以鼓励和推广,凡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秽行为,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戏曲应加以反对。”之后,长春市各戏曲剧团根据文化部陆续发出的禁演有严重毒素的传统戏的指示,先后禁演了京剧《探阴山》、《铁公鸡》、《大劈棺》,评剧《黄氏女游阴》、《杀子报》、《因果美报》、《小老妈》等22出剧目。1952年始,长春市文化主管部门相继选派新文艺工作者和政府干部深入戏曲剧团,按照“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与艺人合作,从事戏改工作。

1956年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提出要“破除清规戒律,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同年7月24日,长春市文化局派员参加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召开的全省戏曲剧目工作会议。8月,长春市文化局分别召开了二人转工作会议和戏曲工作会议,传达贯彻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决议,决定要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组织人力发掘和整理传统剧目。自此,长春市对传统剧目的加工整理工作,拓开了新的局面。到1957年挖掘出可供整理的传统剧目共480出。其中,评剧120出,京剧112出,河北梆子159出,二人转89出。

清末至民国年间,长春市未见职业编剧,所演剧目均由外地传入。东北沦陷期间,在“新京”(长春)开始出现少数文学创作者编写的剧本。旨在污蔑抗日联军和颂扬“日满协和”的京剧《全诏记》、《节孝全》,内容反动,艺术拙劣。这一时期,也有少数进步作家曾采取隐蔽的方式和隐晦曲折的手法,创作一些暴露黑暗社会现实状况的话剧剧目,以唤起在日伪政权统治下的劳苦大众的觉醒。如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创作的话剧《穷教员》、《艺术家与洋车夫》(1933年发表在《大同报》副刊《夜哨》),前者揭露了东北农村的阶级矛盾和农民的悲惨遭遇,后者戳穿了日本侵略者所标榜的“王道乐土”的残酷现实。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演出的均为传统戏或外地传入剧目,没有创作作品。1947年始,榆树县等解放区为配合土地改革和动员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由艺人自编自演的二人转有谷振铎等编演的《土地大翻身》、《二流子回头》、《地主马大肚子》,王云鹏编演的《胡小玉劝夫参军》等皆盛演一时。1948年,东北大学文工组演出的秧歌剧《二流子转变》(集体创作,王肯执笔),反映游手好闲的农民李万金,在人民政府的帮助教育下,立志改邪归正,参加劳动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把戏剧创作纳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在配合党的各项政治运动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1950年至1988年间,共新编、改编或移植各种剧目400余出。其中,现代题材剧目近300出,古装戏100余出。

一、传统剧目

《刘伶醉酒》评剧传统剧目。内容为民间流传的“杜康酿酒醉刘伶”神话故事。1957年在挖掘戏曲遗产时,郑锡伍对原本进行整理,删除“二十四仙”、“大出殡”、“杨氏扇坟哭尸”、“刘伶散像”等封建迷信的情节,着力突出魏晋名士刘伶佯狂不羁的性格和喜剧特色。长春市评剧团首演,郭贵臣饰刘伶。参加1957年全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好评。演出本经郑锡伍口述、沈瑞苓记录,于同年5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经郭贵臣、苏宁整理,成为吉林省戏曲学校评剧科的教学剧目。1982年又经长春市艺术研究所左玉山整理并设计唱腔,由市评剧团周连生主演刘伶,在全省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中,获表演一等奖。

《王定保借当》评剧传统剧目《三节烈》之一折。取材于民间唱本《绣鞋记》。原为成兆才编写,1957年由郑锡伍、张炬辉加工整理。书生王定保赌输八吊钱,去岳丈(舅父)家求借,多亏表妹秋莲相助,向其未婚妻——表姐春莲借当。春莲又气又怜,借予衣物并劝其发愤读书。长春市评剧团于同年排演,郑锡伍任导演,唱腔整理黄质彬。着力突出三个人物的心理矛盾,成为一出唱、做并重的小生、小旦戏。由筱王金香、张晓雯、郭贵臣分别扮演春莲、秋莲和王定保。参加吉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会,获好评。

《珊瑚》河北梆子剧目。由王庚生、李相心据传统戏《珊瑚泪》改编。故事出自《聊斋志异》。改编本将原来凤姑生性骄横,虐待婆母和循环报应等情节,改为由王氏巧妙用计以教育沈氏。沈氏由原来的彩旦应行改为花旦扮演。长春市河北梆子剧团参加1957年全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由老演员英雪艳饰沈氏。在观摩演出会上被誉为“是一出改编成功、表演有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哈尔滨、沈阳、天津等地演出,均受好评。

《火焰山》京剧传统剧目。故事取材于小说《西游记》。剧本经李声铜、高守中整理改编,长春市京剧团于1957年排演,孙震霖饰孙悟空,苏茹兰饰铁扇公主。同年在全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受到好评。

《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单出头传统剧目。剧情叙述张廷秀赴京赶考,6年不归,未婚妻王兰英(王二姐)思夫心切,如痴如魔。剧本经白万程整理,长春市东北地方戏队王悦恒首演。后由姜秀安扮演王兰英,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发行全国。

《蒸骨三验》评剧传统剧目。40年代演出时为“梁子戏”,无准词,结构松散,情节离奇,因受封建思想和商业化影响,存在明显糟粕。1957年由李春生、郑锡伍、固桐晟整理修改,将原6本压缩为3本,演出水平有所提高。同年由长春市评剧团连演150余场,但由于结尾蒸骨验贞荒诞情节未予改动,曾受到舆论批评。

《补汗褟》拉场戏传统剧目。民国初年,农民刘二混嗜赌,输得家中一贫如洗。其妻刘关氏百般劝说无效。后盟兄拟带他出外经商,刘在回家路上,又将身穿的汗榻输掉。刘关氏灯下流泪为丈夫缝补破旧汗褟,终于感动了刘二混改邪归正。1955年由李青山口述,经徐昶奎整理,剧本发表在1957年《说演弹唱》第3期。1984年由农安县民间艺术团上演,在省汇演中获奖。

《尼姑思凡》单出头传统剧目。于宪涛于1959年整理。整理本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榆树县民间艺术团演员张永莲首演,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夫妻争灯》又名《小两口对诗》。二人转传统剧目。某日晚,小两口因用灯发生口角,互相出题考问,激烈时提出分家,冷静下来又言归于好。1960年,白万程据同名书曲段子整理改编,将男主人公由书生改为农民,出题和对诗以农谚和东北民间歌谣为主,增强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唱腔以东北民歌为基调,设计了男女分腔和帮腔。长春市民间艺术团王悦恒、关长荣首演,那炳晨编曲。改编本发表于《曲艺》和《长春》月刊,1962年获吉林省曲艺创作二等奖。

《东宫娘娘扫雪》河北梆子剧目。顺天红(孙福祥)等据传统折子戏《东宫扫雪》整理改编。整理本剔除原剧中“土地显灵”等情节,是一出青衣重头戏。1960年长春市河北梆子剧团首演。导演何一之、袁玉洁,舞美设计王铁良。武金秀饰东宫,素雅卿饰正宫,张凤仙饰西宫,王明远饰文帝。

《呼延庆打擂》京剧传统剧目。原系“跑梁子”连台本戏,李声铜、李秋波、姜振岐整理。整理本内容紧凑,集连台数本为一本。有旦、生、净之重要文武场子,后面又有刀马旦、武生、武净的多种开打。打擂时,舞台上设一擂台,人物翻上翻下,观众如置身于擂台下观擂,效果甚佳。1962年长春市京剧团演出,孙震霖饰呼延庆。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名《美凤楼》、《风雪配》。评剧传统剧目。沈瑞苓整理改编。整理本丰富了思想内涵,成为一出抒情讽刺喜剧。1962年长春市评剧团演出。

1957~1962年间,整理改编的主要传统剧目还有:二人转《刘金定探病》,拉场戏《二大妈探病》、《包公赔情》,河北梆子《十八女将征西》等。

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文学艺术的批示中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批评了“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1964年3月8日至14日,中共吉林省委召开全省党内文艺工作传达报告会,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对文艺工作的批示。是年7月,长春市属戏曲剧团一律停止上演传统剧目。至1966年6月,传统剧目在全市戏曲舞台上基本绝迹。“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传统戏一概禁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在市、县普遍恢复上演。长春市文化局及其所属的戏剧创作部门和剧团,把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的工作重新纳入日程。1979年,长春市文化局戏剧创作室和长春市群众艺术馆鉴于二人转传统剧目尚有菁芜并存的现象存在,聘请榆树县二人转老艺人杨福生、刘世德为艺术顾问,邀请市内和榆树、农安、德惠、九台等县的专业创作人员,以及在长的省直单位有经验的创作和研究人员共30人,对47出二人转传统剧目再次进行整理改编,于1980年4月,编成《二人转选集》(1、2集),分发给各民间艺术团推广上演。王兆一以《谈谈二人转传统剧目的整理》为题,在吉林省文化局编辑的《吉林文化》(1980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该文以“古为今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四功一绝”、“溯本求源”、“分析群众好恶”和“珍惜地方特色”等6个部分,阐述了对传统剧目进行审定和整理的原则,对此次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工作,起到推动和指导作用。至1984年,长春市整理上演的主要传统剧目有:

《双锁山》二人转传统剧目。1979年于宪涛整理,盂宪丰编曲。由榆树县民间艺术团演员苏文芳、王捍东首演。同年参加吉林省二人转汇演,被评为优秀剧目,并向全省推广。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剧本发表在《吉林文艺》1979年第8期,后收入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曲艺丛书《新风赞》中。

《杜十娘》评剧传统剧目。1957年经郑锡伍传授“归舟”、“怒沉”两折,由长春市评剧团演出。1980年张士魁对全剧进行重新整理并编曲,保留了原剧中杜十娘高亢激越的大口落子,在“归舟”一场唱段中增加了新型反调慢板的唱段,丰富了杜十娘爱与恨的感情波澜。同年由市评剧团演出,王曼苓饰杜十娘,在参加吉林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好评。

《马前泼水》又名《朱买臣休妻》,拉场戏传统剧目。1981年经白万程整理,将“拾宝献宝”情节改为读书入仕,突出崔氏好逸恶劳的习性。同年由农安县民间艺术团演出,参加长春第一届戏剧百花会获奖。

《马寡妇开店》又名《阴功报》、《狄仁杰赶考》,二人转传统剧目。原本存在宣扬封建礼教、色情和宿命论等糟粕。1962年经白万程整理改编并剔除了宿命论和色情成分,对主题和人物性格作了较大改动。整理者自1962年到1982年间三易其稿,一稿由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演出;二稿由黑龙江省呼兰县二人转剧团演出;三稿由农安县民间艺术团王书丽、张庆新演出,获吉林省创作、演出一等奖。演出本发表于《辽宁群众文艺》(1981年第2期)。长白山音像社录制磁带3万盒行销全国。

《换亲记》拉场戏传统剧目,原名《老少换》。户部尚书因贪赃枉法,贬职为民,变卖女仆,巧遇绸缎商马洪伦和穷书生冯洪伦前来买女仆为妻,结果造成老夫少妻、少夫老妻两对婚姻奇事。后经善良机智的老女仆梅氏和店家的巧计周旋,终于促成张三姐与冯洪伦的美满姻缘。1984年由白万程、杨显国整理改编。情节、语言生动,并适当地运用东北大秧歌和跑驴等民间舞蹈,喜剧效果强烈。长春市民间二人转演出团演出,由民间艺人李光、董小艳、解艳丽分别扮演马洪伦、梅氏、张三姐。在全东北普遍推广。

编剧白万程,辽宁省金县人。1954年始,从事二人转剧本创作,共整理、改编二人转、拉场戏40余出。其代表作品还有二人转《六月雪》,拉场戏《错中错》等。撰写发表二人转理论研究文章和调查报告10万多字。现任长春市艺术研究所二级编剧。

1985~1988年,全市各剧团(院)上演的传统剧目全部经过加工整理,但因面临电视、录像等多种文化娱乐形式的竞争,戏曲传统剧目内容与形式上均显得陈旧,观众上座率呈下降趋势。惟有二人转的部分传统剧目因符合观众的欣赏趣味,在城乡盛演不衰。

二、创作剧目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1949.10~1956年)

这一时期,在没有设立专业创作机构和专职创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共创作(含改编、移植)上演62出剧目。其中,现代题材剧目29出,反映古代生活题材剧目33出。现代题材剧目大多是反映新中国的风貌和紧密配合党的各项中心任务。如:长春市文工团编演的秧歌剧《节衣缩食》、《买公债》和三幕四场歌剧《咱们工人有力量》(市文工团集体创作,王常俭、沈瑞苓、赵景祥执笔),反映了在恢复国民经济建设中长春市工业战线的生产斗争。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之后,长春市文工团于同年12月编演了歌剧《鸭绿江边》,揭露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并疯狂轰炸中国边境的罪行。关敏创作的歌剧《报名参军》,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纷纷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的国际主义精神。1952年,为了配合中央人民政府在国家机关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长春市评剧团创作并上演了现代评剧《揭发》、《打老虎》、《再不饶他》等。同年,为配合国家颁布婚姻法的宣传,市评剧团还创编并上演了《寡妇自由》、《童养媳妇》,以及据同名话剧改编的《赵小兰》等。这一年,周小楼、张云艳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现代评剧《结婚》,歌颂了新中国青年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长春市评剧团首演,并参加吉林省第二届文艺汇演,受到大会表扬。

1953年至1956年期间,在省内产生较大影响的剧目有《人民大桥》二人转。编剧崔北桥,编曲张士魁。该剧选取了东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扩建长春市南关大桥事件为主线,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的新成就。长春市文工团于1952年首演。1953年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时,曾易名《长春大桥》,是很受志愿军指战员欢迎的节目之一。剧本于1959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女教师》现代评剧。编剧沈瑞苓、王肯、张云艳。剧本表现青年女教师李青兰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志愿到艰苦的边远山区当小学教师。在山区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她克服重重困难,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这是评剧在全省最早表现知识分子的剧目,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演员表演清新朴素,真实感人。1953年由长春市评剧团演出,张炬辉、关敏任导演,演员张桂霞饰李青兰。同年11月《东北日报》以《争取更大的收获》为题的评论中指出:“这次演出中,第一次比较成功地出现了以工人、女教师等典型人物为主角的节目,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文学本于1954年由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年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卷》。

张桂霞,1933年出生于天津梨园世家,6岁开始登台演戏。1952年到长春市评剧团做演员。先后在历史剧《孔雀东南飞》、《武则天》、《柳阴记》、《穆桂英挂帅》和现代戏《南海长城》、《白衣案件》、《金沙江畔》等140余出剧目中,塑造了古、今性格各异的妇女形象。表演细腻,质朴大方,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以擅演正旦、青衣著称。1978年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任教师并担任评剧科副主任。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分会理事。

二人转现代剧目《九根针》,白万程据小说改编。剧本反映东北某农村互助组的耕牛被人害死,从而进行侦破的故事。演员王悦恒、杜淑莲于1955年在长春富海茶社首演。因及时配合了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宣传而受到重视。剧本先在《吉林文艺》发表,1959年编入《吉林二人转选》,并由北京宝文堂出版单行本。

评剧古代戏《花木兰》,姜振岐据《木兰辞》编剧。1955年由长春市评剧团演出。张炬辉导演,唱腔设计黄质彬,张晓雯饰花木兰。此剧为该团第一出以刀马旦应工的武戏。李清溪、杨海亭任文、武戏指导,设计了“剑套子”和“趟马”,不泥守京剧表演程式。从人物和剧情需要出发,表现花木兰跋涉于黄河、黑水之间急于投军的情景。戏中的集体走边舞蹈及大开打等为丰富评剧刀马旦行当做了探索。唱腔设计吸收了京剧小生娃娃腔的某些音调及旋法,与传统的评剧小生唱腔有机溶合,并在评剧音调中首次运用京剧的〔导板〕、〔回龙〕的板式,别开生面地创作了评剧小生娃娃调,使观众耳目一新。首演超过80场。

赵羽翔创作的独幕话剧《关不住》、《两个心眼》、《早晨》(与陶怡合写),反映了东北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公与私的矛盾斗争,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地方特色,语言生动诙谐,人物形象鲜明。1956年《关不住》由长春市话剧团排演,导演王常俭,主演李树谷。《两个心眼》、《早晨》由吉林省话剧团排演。同年3月,三个剧组组成吉林省演出团,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3月5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首都剧场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员。周恩来称赞说:“你们的演出很有地方特色。”《两个心眼》文学剧本于同年由《人民中国》分别译成日文、俄文发表,外文出版社译成世界语向国外介绍。1958年和1959年由越南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译成越文与德文出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相继上演后,很快地推广到全国,并移植成评剧、川剧、越剧、秦腔、二人转等地方戏曲,并译成蒙古、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语言上演。

王常俭,辽宁省人。1949年考入长春市文工团做演员。1953年改建话剧团后任专职导演。至1988年先后导演了《战线南移》、《阿Q正传》、《生龙活虎》、《吉鸿昌》、《高粱红了》等数十出话剧和戏曲剧目。导演手法细腻,注重全戏的整体构思和舞台调度,善于启发演员对人物的理解和体现,富有生活气息。他导演的《关不住》和《吉鸿昌》曾先后在全国汇演中分别获导演奖和综合演出一等奖。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1957~1966.4)

这一时期,全市的剧本创作在曲折中获得较大发展。9年多来,上演创作剧目200余出。

1957年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文化局坚持贯彻执行党中央于1956年9月提出的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戏剧创作呈现初步的繁荣。全年上演新编剧目18出。较有影响的现代戏、新编古装戏有:

《错中错》拉场戏现代剧目。白万程据话剧《表兄弟》改编。以铁路战线先进列车员表兄和后进列车员表弟的两种不同的服务态度为主线,热情地歌颂了铁路战线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风格。1957年长春市东北地方戏队首演。唱腔运用〔喇叭牌子〕、〔红柳子〕等腔调,念白和说口新颖风趣。同年在吉林省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被誉为“本省第一出反映工人生活的好拉场戏”。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曾录音播放,一时成为东北铁路各列车内经常播放的主要节目。剧本在1958年《长春》月刊发表,1959年收入《吉林二人转选》,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风记》评剧新编古装戏。沈瑞苓据冯梦龙《醒世恒言》中《吴衙内邻舟赴约》编写的一出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要人物的喜剧,情节生动风趣。戏中吸收了东北民间巫舞,还运用了古代宫廷“走绳号脉”夸张手法,诙谐幽默,增强了喜剧效果。长春市评剧团1957年首演。导演张炬辉,主演王曼苓、郭贵臣、张晓雯、于德江、武国栋。连续演出150场。同年7月参加吉林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成为该团的保留剧目。剧本于1958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箭射九头鸟》京剧新编古装神话剧。李声铜、姜振岐、郝明根据民间传说编写,长春市京剧团1957年首演。导演李声铜根据特定题材,在综合艺术处理上大胆地作了新的尝试,运用机关布景,设计制作灵活逼真,增强神话传奇效果。布景设计崔锡均、张福禄,道具制作林云山、汤泽池。剧本于1958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62年和1981年,长春市京剧团两度重排公演。

1958年3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下发《关于大力繁荣艺术创作的通知》,指出:“现在急需创作反映我国当前的和近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歌颂我国伟大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业绩的艺术作品。”3月12日至15日,长春市文化局和市、县各剧团均派员参加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召开的“全省艺术表演团体跃进誓师大会”。会议以“打擂比武”的形式,争放“戏剧卫星”。会议总结中提出的全年奋斗目标是:“演出三万场,下乡(厂)过一半,全部要自给,盈余一百万,剧目要上千,现代占一半。”这一年,由于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市、县各剧团在“破除迷信,人人动手搞创作”的口号下,纷纷组成“三结合”创作小组,从报刊上抓取某一条新闻报道改编剧本。仅市评剧团在2个月内就创编一百余出小戏,上演28出。全市全年共上演近60出,大多是直接配合中心工作,突击写作,如:话剧《东风吹起红旗飘》,评剧《万里奔驰》、《钢铁元帅升帐》、《三千块砖坯》、《扬鞭万里》等,均随演随丢。但这一年,由于强调了现代戏的创作,并提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也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剧目。

《汽车城》现代京剧。又名《曙光照耀着汽车城》。姜振岐、郝明、宋富林编剧。内容取材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翻番大搞技术革命中,围绕改进金钢刀镗床为中心事件,展开了先进与保守的矛盾冲突。该剧是京剧表现当代产业工人形象的第一出大型现代剧目。全剧在唱腔、表演和服装设计等方面均作了大胆尝试,使京剧在反映当代工人生活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长春市京剧团1958年排练,同年参加全省“1958年表现现代生活节目会演大会”,被列为重点加工剧目。后经数次修改,1959年连演100场,反响强烈。同年参加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被评为优秀剧目。其后又赴北京汇报演出,获得了好评。剧本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她为什么被暗杀》现代京剧。宋富林、郝明、姜振岐据电影剧本《徐秋影案件》改编。内容以某市民政局干部徐秋影突然被杀害为主线,描写公安人员迅速调查、侦破,最后将特务分子一网打尽的故事。剧情曲折、惊险、紧张。长春市京剧团连演120余场。导演宋富林、郝明。音乐设计崔秀岩。宋富林饰汪亮,尚明珠前饰徐秋影,后饰公安人员齐录匀。

《人民勤务员》现代评剧。编剧兼导演张炬辉。内容描写人民警察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了母亲,帮助初次进城的于大娘找到了儿子家。全剧语言生动,音乐明快。长春市评剧团1958年演出,主演刘奎英、雪玉霜。同年参加吉林省表现现代生活节目汇演大会,获好评。剧本于同年9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卷》。

《白衣案件》现代评剧。沈瑞苓等据小说改编。内容描写公安部门侦破潜伏的女特务的故事。长春市评剧团1958年演出。因配合街道肃反运动的开展,连演52场。张桂霞扮演女特务。以“表演生活化”受到好评。

《奇袭虎狼窝》,大型话剧。关敏据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部分章节改编。长春市话剧团连演百余场。导演杨村夫。景风饰杨子荣,田吉海饰少剑波,张力军饰白鸽,吴桂林饰座山雕,张岱饰小炉匠。

1959年下半年至1960年,相继贯彻周恩来总理《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的讲话精神和文化部关于现代戏、新编古代戏、传统戏三并举的剧目政策,使剧目创作题材趋向多样化。1961年1月16日,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召开文化工作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草案)。同年9月,长春市文化局又传达贯彻文化部制定的《剧院(团)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条例》中强调:“要合理安排戏剧创作力量”,“应当允许剧作者在选择剧本题材、形式、体裁等方面有广泛的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和个性”、“不要勉强他们写他们所不熟悉的、力不能胜任的东西。”经过文艺政策的调整,1959年至1962年间,全市的戏剧创作得以稳步发展,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剧目。

反映现代题材的主要剧目有:

《夸女婿》单出头。于宪涛编剧。作品富有生活气息,语言风趣幽默。1959年榆树县评剧团演员崔虹霞首演。同年,参加吉林省戏曲汇演大会,被评为优秀剧目,并在全省推广。剧本发表在1959年《说演弹唱》第2期,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县长与小刘》二人转。于宪涛编剧。通过某县王县长和乡政府通讯员小刘之间的喜剧性冲突,歌颂党的基层领导干部不辞辛苦,深入实际的传统作风和新的干群关系。榆树县评剧团徐景荣、地方戏队张永莲首演。1960年参加吉林省戏曲汇演大会,被评为优秀剧目。剧本发表于《松花湖》第1期。

《保密姑娘》新剧种实验剧目。白万程改编。以喜剧形式歌颂工业战线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唱词采用“三顶七”格式。以皮影调为基调,采用曲牌联套体设计唱腔。1960年由长春市民间艺术团演出,主演景玉贤。受到工人观众的欢迎。营城煤矿工会曾号召向剧中的先进人物学习。

《战鼓鸣春》大型话剧。根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技术革命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编写。在中共吉林省委、长春市委直接领导下,由长春市直属各剧团和省文联抽调部分创作人员,深入生活集体创作。1961年由长春话剧院演出。导演孙立昌,主要演员孙和庭、张云等。

《忆昔思今》京剧。孙持正、关敏据榆树县农村真实故事编写。三年困难时期,松江生产队在连年受灾后,粮食喜获丰收。贫协主任铁大妈主张少吃多储,支援受灾社队;儿子铁柱带头反对,抱怨丰收还吃菜团,说今不如昔。铁大妈回忆20年前松江决口时的悲惨遭遇,使铁柱等人受到教育。1962年长春市京剧团首演。戏中的回忆情节运用电影闪回手法,旧景重现,构成单独一场戏,很有艺术感染力。铁柱扮演者刘金山,运用言派唱腔表现当代农村青年农民形象,既有言派韵味,又符合人物心理,受到观众欢迎。

《红岩》八场话剧。张岱、薛世贤、刘玉忠据同名小说改编。1962年长春话剧院连演百余场。导演王常俭。吕启凤饰江姐,姜长华饰许云峰,孙和庭饰成岗,佐夫饰徐鹏飞。

吕启凤,1951年到长春市文工团做演员。先后在歌剧《董存瑞》,话剧《关不住》、《青春之歌》、《千万不要忘记》、《救救她》、《再回头是百年人》、《不知秋思到谁家》等几十出剧目中,扮演不同身份、年龄和性格各异的妇女形象。表演朴实自如,善于细致地刻画人物的不同个性,尤以台词的表达功力见长。现为长春话剧院一级演员。

反映古代生活题材的主要剧目有:

《密建游宫》评剧。取材于同名二人转传统剧目。剧本初由王贵卿、孔昭贵编写,1959年长春市评剧团首演。由筱王金香扮演吴香,连演70场。后由张炬辉、固桐晟加工修改剧本。张士魁、黄质彬、范明山编曲,李宇光舞美设计。由郭贵臣扮演密建,王曼苓扮演吴香。1960年赴武汉、上海、南京等市巡回公演,获得成功。由上海中国唱片社灌制全套唱片。1959年剧本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卷》。1982年由沈瑞苓再度修改剧本,加强了吴香悲剧的社会意义。导演杨海亭,舞美设计王铁良,道具设计刘秉义。1983年赴北京公演,4月26日《北京晚报》和5月3日《北京日报》先后发表胡沙和新凤霞的文章,赞扬演出成功。王曼苓因唱做俱佳,表演出色,荣获《戏剧报》举办的“1983年首都戏剧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奖”——“梅花奖”。

著名评剧演员王曼苓,1940年生于辽宁省北票县的一个梨园世家。11岁始登台演戏。1956年到长春市评剧团做演员。先后在传统戏《杨八姐盗刀》、《谭记儿》、《梁祝》、《凤还巢》、《杜十娘》和现代戏《红色种子》、《琼花》、《杜鹃山》、《红杏出墙》等几十出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善于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选择唱腔。悲腔低回婉转,高腔高亢昂扬,演唱以圆、甜、脆、美著称。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为吉林省和长春市人民代表、劳动模范。出席过全国文教群英会和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长春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长春评剧院名誉院长、一级演员。

《红衣公主》京剧。李声铜、姜振岐据《虹桥赠珠》一书和传统戏《水淹泗洲城》编剧。是一出表现善与恶的斗争,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大型神话剧,文戏表演优美抒情,武戏表演火炽热烈。1959年长春市京剧团首演。尚明珠饰红衣公主。1960年赴北京公演获好评,并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演出。1979年再度重排公演,由李筠秋饰红衣公主。

《樊梨花》黄龙戏。雷霆据皮影戏《薛丁山征西》改编。是1960年农安县黄龙戏剧团创建时编演的第一个剧目。在花旦、刀马旦、小生、丑行的表演和音乐唱腔方面,为黄龙戏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导演赵荣久,编曲张兴泉、邱福瑞、刘景先、刘青山。主演李玉君、赵桂荣、雷霆。

《珍珠串》黄龙戏。邱福瑞编剧。1961年由农安县黄龙戏剧团演出,导演赵荣久,并为吉林省文教战线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作献礼演出。

《武则天》评剧,沈瑞苓据郭沫若同名话剧的有关情节,吸取京剧《则天娘娘》重要关目改编。情节波澜起伏,气势壮阔。人物众多,行当齐全。武则天的唱腔汲取京剧〔慢板〕结构特点,揉进反二黄和影调旋律,念白近似历史话剧朗诵体,对拓宽评剧戏路和丰富评剧正旦表演艺术作了有益探索。1961年由长春市评剧团首演。导演张炬辉。编曲黄质彬、张士魁。武则天由张桂霞扮演。该剧赢得大学师生和知识阶层观众的好评。

1962年9月,党中央召开八届十中全会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指示。同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长春市文化局派员参加全省戏剧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当前的创作题材“要积极反映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中的两种思想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歌颂集体主义思想,批判自发的资本主义势力。”1963年12月,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学艺术工作的批示下达后,于1964年2月23日《吉林日报》发表社论:《正确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提出:“在戏剧艺术中,我们必须以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的现代剧为方向,话剧应该这样,一切戏曲剧种都应该这样。”从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市共创作剧目70余出。其中,现代题材剧目占90%以上。

《钟离夫人》河北梆子新编古装剧目。周今编剧。此剧着力塑造战国时期一个忍辱负重,虽被罢官仍为国杀敌的钟离夫人形象。1983年由长春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导演袁玉洁,武金秀扮演钟离夫人。

《八戒与悟空》京剧。姜振岐据《猪八戒学本领》一书改编。全戏唱词念白通俗易懂,是一出以武生、刀马旦为主的神话喜剧。为中、小学生专场演出时,效果强烈。1963年由长春市京剧团首演。导演关敏、刘宗岐、姜振岐。武戏设计熊兆祥。主要演员有董少鹏、筱柏年、李筠秋、欧阳甲仁。

反映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题材的主要剧目有:

《五把钥匙》京剧。关敏、孙持正编剧。此剧以1962年蒋介石企图窜犯大陆为背景,描写反动地主分子仇梦复仿造生产队粮库钥匙,企图挖出埋在粮库的变天帐。复员军人李万青识破其阴谋,用事实教育了副队长王金锁,团结了群众,揭穿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剧情错综复杂,具有浓厚的东北农村生活气息。长春市京剧团1963年演出。导演关敏。主要演员宋富林、陈正岩、张晨明、张至云、孙震霖、孔世昌、杨材。1964年7月赴北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获大会好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均载文评论。陈正岩演唱的唱段由人民唱片社灌制唱片,在中央广播电台播放。

1962年由于宪涛据同一生活事件编写的同名拉场戏,由榆树县民间艺术团演出两年之久。

《明争暗斗》京剧。孙持正、关敏、姜振岐据电影剧本《姜喜喜》改编。某生产队会计赵有财,利用职权投机倒把,贪污盗窃。转业军人姜喜临被调来接替赵的职务后,赵有财恐怕罪行被揭发,企图借亲属关系拉拢姜喜临,后又造谣生事,均未得逞。遂产生杀姜灭口的念头,最终被姜捉住,送交法院。此戏从生活出发,在创造新的表演程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1963年长春市京剧团演出近百场。

《航向》大型话剧(原名《问题在哪里》)。集体创作。王旭、张岱执笔。内容反映发生在某市白山机械厂的一场阶级斗争,情节错综复杂,人物性格鲜明,富有生活气息。长春话剧院1965年演出。导演王旭。舞美设计郭维城。姜长华饰老萧,景风饰赵启昌,纪维时饰冯福寿。在长春、沈阳等地先后演出160余场。

在这一时期,同类题材的剧目还有:话剧《风暴的考验》,评剧《小乡的春天》、《春旱面前》等。

反映革命传统教育题材主要剧目有:

《生龙活虎》话剧。范政、薛世贤编剧。剧本描写某水库党委书记沈天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军长石龙夫妇教育子女,克服将军儿子“自来红”的思想。1964年首演。导演王常俭。主要演员姜长华、吕启凤、薛世贤、汪洁、马春良、梁忠芝。1965年,长春市京剧团改编为京剧,易名《锤炼》。导演关敏。同年参加吉林省京剧现代戏汇演,受到好评。

《焦裕禄》京剧、评剧现代戏。根据穆青的报告文学编剧。描写县委书记焦裕禄为改变兰考县贫穷面貌,为党的事业献身的事迹。京剧本由孙持正、关敏、范世昌编剧。长春市京剧团演出。导演关敏。焦裕禄由张晨明扮演。评剧本由徐艺、谭昌炽、白万程编写。长春市评剧团演出。导演吕贵。焦裕禄由杨兆明扮演。

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题材剧目有:

《一路平安》京剧。杨金旺、袁履霜、宋富林据于广江同名话剧改编。全剧通过铁路战线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颂扬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1985年长春市京剧团首演。导演吕贵。同年参加东北地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受到好评。剧本于1966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中国戏曲学校作了一些修改后演出,同年长春市京剧团再度公演。

《姑娘的心事》单出头。于宪涛编剧。描写农村姑娘李小娥晚婚的故事。1965年由吉林省吉剧团二人转实验队关长荣首演。同年在东北地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上作特邀演出。剧本发表在《说演弹唱》1965年第8期。

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有:

《兵临城下》京剧。孙持正、袁履霜据同名话剧改编。剧本描写东北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围困某工业城市,争取国民党三六九师师长赵崇武率部起义,并迫使顽固分子投降,和平解放了这座工业重镇。长春市京剧团1963年演出。导演杨村夫、宋富林。麒派老生董春柏以凝重而又富有层次的表演,塑造了赵崇武这一国民党高级将领形象。老生演员宋富林、阎宗义,花旦演员张至云,小生演员张晨明分别扮演的李忠民、江部长、罗曼、钱孝正,均较好地表现了各自角色的特点,受到观众的欢迎和文艺界同行的赞许。

少数民族题材剧目有:

《不准出生的人》评剧,又名《奴隶的新生》。沈瑞苓据同名话剧改编。全剧表现西藏山南地区解放前后母女两代农奴的不同命运。母亲央金受尽农奴主的摧残和迫害,20年后女儿尼玛挣断了农奴制锁链,获得人身自由。长春市评剧团1964年演出。导演李俊贤、杨海亭。主演王曼苓、筱王金香、杨兆明、刘立明。

1977年再度上演,由王曼苓、郑桂芳扮演尼玛。

(三)“文化大革命”的10年(1966.5~1976.10)

1966年6月至1969年,全市戏剧创作基本陷于停顿状态。1970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样板戏”为模式,以“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为指导原则,共创作各类剧目20余部。1970年,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组成领导干部、工人和专职创作人员“三结合”创作小组,创作“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部剧作——话剧《解放颂》,内容描写以汽车工人车志远为代表的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为一方,同以车间主任石长海为代表的右倾保守路线为一方,围绕设计方案而展开的“路线斗争”。长春市革委会政治部文工团话剧队首演后,被勒令修改,要求“进一步突出英雄人物的思想境界,深化主题”。剧本先后经20余人次参加修改,终未成器。这一时期,创作上演的评剧《三分工》、农安戏《一窝猪羔》,以及评剧《苹果树下》、《青春似火》、《柜台内外》、《金锁头》,京剧《风雨新苗》等,内容大多受“左”的错误的影响,但因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富有情趣,曾演出一时。

此时期,长春市首次创编的舞剧有:

《铁树开花》马崴、刘富英根据人民解放军针灸治愈聋哑人的事迹编导的小型舞剧。此剧以芭蕾动作,力图按“样板戏道路”塑造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长春市歌舞团首演。作曲崔义光。陈英、贾清莲、张富琴分别扮演哑女、战士和巫医。

《刘胡兰》由马崴、刘富英、王振亮、金作镛编导的中型舞剧。作曲崔义光。陈英、吕胜华、陈杰、张雪、阎维森分别扮演刘胡兰、石三海、石三槐、党代表和匪连长。

1976年3月10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淮湘指示省文教办公室召开会议,传达江青、张春桥、于会泳关于文艺创作“要写与走资派斗争”的讲话,并提出:“要在省直和长春市抓出几个写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长春市文教办公室根据这一指令,采取“紧急调整创作题材”的方法,把正在修改的话剧《冲锋》,评剧《三江风雷》作为重点,“拔高”成写“与走资派作斗争”的剧本。并于同年5月参加全省“农业学大寨文艺调演”。

《冲锋》八场话剧。编剧范世昌、余琢(兼导演)。内容取材于长春机车工厂的生活,描写在冲锋号机车大修过程中,“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同“唯生产力论”之间的斗争。经“紧急调整题材”后,对原本进行了大改:“一号人物”由男改女,代表“唯生产力论”的车间主任改成“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并按“样板戏”《海港》、《龙江颂》的模式,剧中穿插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最后以“一号人物”——女党委书记戳穿敌人的阴谋、“走资派还在走”而告终。长春市歌舞团话剧队于1976年连演70余场。

《三江风雷》五场评剧,原名《三江湾》。丁任等编剧。原本系作者根据本人在农村插队时的生活体验,塑造在农业学大赛中出现的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在“紧急调整题材”后,改成了“同走资派作斗争的英雄”。长春市评剧团1976年演出3场之后,随“四人帮”被粉碎而停演。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10~1988)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全市剧作者摆脱了长达10年的禁锢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对戏剧创作十分关注,并力图按艺术规律引导作者解放思想,增强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12年间,全市共创编、上演各种题材的剧目100余部。

反映同“四人帮”的斗争和控诉“四人帮”罪行的主要剧目有:

《严峻的考验》八场话剧。范世昌、余琢编剧。反映“文化大革命”中,汽车工人和革命干部同“四人帮”的斗争。长春市话剧团1977年演出。导演王旭、王成烈。同年12月参加长春市文化局举办的全市专业剧团文艺汇演,受到与会人员和观众的称赞。

《坚实的土地》六场话剧。李政、徐亚力编剧。以发生在吉林省某县生产大队的斗争为缩影,揭露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帮派人物祸国殃民的罪行。长春话剧院1978年演出。导演吕贵。同年9月参加吉林省文艺汇演大会,获创作奖、导演奖和演出奖。剧本发表于1978年《戏剧创作》第1期、1979年《剧本》增刊。

《惊蜇时节》独幕话剧。赵羽翔编剧。剧中着力塑造某大学中文系讲师何文炳为了给祖国填补一项美学理论的空白而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不仅夺走了他40万字的手稿,还把他下放到闭塞的山区“劳动锻炼”。在他精神倍受折磨之后,改行当了汽车司机,并以养花、养鱼、打家具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在“四人帮”被粉碎半年之后,仍无心归队。深刻地控诉了“四人帮”给知识分子心灵造成的创伤。长春话剧院1978年首演。导演吕贵。王德顺饰何文炳。同年参加全省文艺汇演,获演出奖。

《春分头一天》独幕话剧。赵羽翔编剧。此剧以讽刺喜剧的风格,揭示了“文化大革命”严重地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反映了彻底清除这种痼疾的艰巨性。长春话剧院1978年首演。导演田振林。同年参加全省文艺汇演,获创作奖、导演奖和演出奖。

《救救她》大型话剧。赵国庆编剧。剧中通过在“文化大革命”中失足落水的青年李晓霞,在老师、同学和公安部门的教育、帮助下,重新走上正确道路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四人帮”对青年一代的严重摧残,并呼吁社会各界挽救失足落水的青年。1979年长春话剧院首演。导演史宪富。舞美设计汪凤岐。徐长松(徐松子)饰李晓霞,陈励饰方老师。同年,分3个剧组同时上演。

2组和3组由王旭导演,舞美设计郭维城。在演出样式上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三个剧组在长春市连演450场,创全省创作剧目演出场次最高纪录。同年12月第一剧组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方老师一角改由二组吕启凤扮演。经文化部推荐,1980年1月20日至21日,到中南海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汇报演出。首都评论界认为该剧是“在为数不少的描写青少年犯罪的剧本中,艺术感染力最强,社会效果最好的一部作品。”①(注:①摘自《话剧创作蓬勃发展的六年》一文。1984年第10期《剧本》月刊。)仅据1980年元旦至春节期间统计,全国20个省、市的35个剧团(院)同时上演,其后又被省内外改编为吉剧、京剧、吕剧、沪剧、越剧、川剧、歌剧、曲剧、花鼓戏等,流传全国。作者赵国庆连续收到全国各地400余名青年观众寄来的信件。有些一度失足的青年在信中说:“从李晓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光辉前途,吸取了走向新生活的力量。”1980年2月4日,长春市革委会召开《救救她》的总结、表彰大会,授予赵国庆长春市劳动模范称号,共青团长春市委授予徐长松“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赵国庆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

《她是谁》京剧。王纯信、张畏编剧。剧中通过某市公安局长罗鑫夫妻、父女一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揭露“四人帮”颠倒黑白、倒行逆施的反动路线。长春市京剧团1980年演出。导演任菊香,舞美设计刘志启。青年花旦演员周昱敏扮演女扮男装的莉莉,男装时,性格顽皮,流气中又带有机灵敏捷,一副失足少年神态;女装时,天真腼腆,又是少女风姿,感情大起大落,表演分寸得当,受到观众的称赞。

农村生活题材的主要剧目有:

《月难圆》八场评剧。张福先、张惠文编剧。反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政策鼓舞下,柳向春与杏梅一对男女青年冲破反动血统论的枷锁,终成眷属。1980年由双阳县评剧团首演。导演尹玉山,编曲韩东华。贾玉兰饰杏梅,孙广田饰柳向春,柴晓莉饰柳大妈。1980年9月获吉林省综合演出一等奖。在县内连续演出100场之后,1981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党60周年献礼演出和全国农村题材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农村题材优秀创作奖”;1982年获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1980—1981年优秀剧本奖”。首都评论界认为,“导演手法朴实、简练,剧情发展紧凑,富有生活气息的好戏。”剧本发表在《剧本》月刊1981年4月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1981年7月,长春市文化局召开戏剧创作会议,总结话剧《救救她》、评剧《月难圆》的创作经验。长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迪在会上概括长春市戏剧创作出现繁荣局面的基本经验是:剧作者“一是要有齐心于党的政治觉悟;二是要有置身于事的革命精神;三要有着眼于探索新生活的满腔热情;四要有业精于勤的顽强毅力;五要有求教于人的虚心态度。”这次会后,全市的剧本创作得以持续发展。

《无事生非》黄龙戏。杨廷玉编剧。这是一出富有浓郁的东北民间生活气息的喜剧。通过农村中一群普普通通而又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和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凡琐事,揭示出一个严肃的课题:旧的思想意识不根除,家无宁日,国不安生;要加快“四化”建设,就必须坚持破除一切旧的传统观念,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1年由农安县黄龙戏剧团首演。导演赵鸣武。主要演员雷霆、赵桂荣、刘凤云、马中芹、王玉安。

作者杨廷玉,吉林省农安县人。197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同年调入长春市戏剧创作室任编剧。他的代表作品还有:评剧《红杏出墙》、黄龙戏《风雨菱花》(评剧名《菱花嫂》)、评剧《美神》等。他的作品善于展现东北农村的民风民俗,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此外,他还创作了反映东北生活的长篇小说、电视剧等多部。

《高粱红了》四幕六场话剧。李杰编剧。剧中通过某县县长郑毅军的坎坷经历,揭示了“左”倾错误给广大农村造成的严重灾难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过程中的尖锐斗争。1982年由长春话剧院演出。导演王常俭。主演王德顺、田吉海、颜世荣、李长发、魏克力、吴桂林、薛世贤等。该剧获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1980—1981年优秀剧本奖”。

《车走向阳岭》二人转。张发、王福义编剧。反映农村改革的初期,生产队分组后农民之间相互帮助,颂扬了“分组不分心”的高尚风格。时代特点鲜明,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理解。1981年农安县民间艺术团演员张文杰、李桂琴首演。同年在吉林省汇演中获创作一等奖。1982年7月在吉林省二人转剧目工作会议上向全省推广。

《雁落滩》八场评剧。李德江等编剧。剧中通过女主人公丁小雁遇到的生活磨难,揭示了党风不正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损害,呼唤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干群的鱼水深情。剧本大胆地针砭时弊,反响强烈。1982年双阳县评剧团连演百余场。导演王殿阁。主演胡少山、柴晓莉、刘心忍、刘继超。同年在全省戏剧汇演中获创作一等奖。

《昨天、今天和明天》二幕七场话剧。郝国忱编剧。通过东北农村某公社围绕办养鸡专业户和录用养鸡技术员所展开的矛盾冲突,展现80年代的农村在改革浪潮中,新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产生。但是,“昨天”遗留下来的旧的传统观念、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仍在阻碍着历史的前进。作者以发展的眼光预示出新生的力量终将克服和战胜一切阻力。1984年由长春话剧院演出。导演吕贵。李嘉斌饰周文光,郑坤范饰肖明。主要演员还有张云、李守信、吴桂林、李莉等。此剧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剧本评奖中,获“1984—1985年优秀创作奖”。

《田野又是青纱帐》四幕话剧。李杰编剧。戏中通过东北农村某地修筑公路、农民开饭馆、跑运输等新事物的出现,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北嫩江平原农民在改革浪潮中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同时也展示了改革的艰巨性,并显示出历史性改革不可阻挡的力量。1985年由长春话剧院演出。导演王旭。舞美设计郭维城。演出后由吉林电视台录像在全国许多省、市播映。1986年剧本修改后重排,由林兆华、王旭导演,曾做彩排演出。此剧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届全国剧本评奖中,获优秀创作奖。

这一时期,同类题材的剧目还有:李德江创作,双阳县评剧团上演的评剧《姑娘屯传奇》;王福义创作,农安县民间艺术团上演的拉场戏《送豆》;于本红创作,德惠县评剧团上演的吉剧《白桦林的故事》;郝国忱创作,长春话剧院上演的话剧《榆树屯风情》等,都达到较好的艺术水平。

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有:

大型话剧《吉鸿昌》(原名《五月的鲜花》)范政于1965年编写,曾用笔名常向尚。因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逝世,1977年由薛世贤根据剧组的意见,对剧本进行整理,长春话剧院首演。导演王常俭。舞美设计向森、乔尚志。演员甘雨洲饰吉鸿昌,田吉海饰党代表。1979年赴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

舞美设计乔尚志(女),吉林省长春市人。1951年到吉林省文工团做演员。1959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毕业后返回长春话剧院任化妆、服装和人物造型设计。先后为话剧、戏曲等百余个剧目担任化妆、服装和舞美设计,多次获奖。出版《化妆与美容》等教材3册,发表论文10余篇。现为长春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

舞美设计向森,湖南省人。1956年调入吉林省话剧团任舞美设计,1983年调入长春市评剧团。先后在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吉鸿昌》,京剧《五把钥匙》,黄龙戏《风雨菱花》,评剧《契丹魂》等数十出剧目中担任舞美设计或灯光设计。构思新颖,视觉形象完美,尤其善于运用灯光细致地体现舞台气氛,创造富有表现力的特定环境。现为长春评剧院艺术室主任、吉林省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

《孙中山》七场话剧。编剧宋平(执笔)、王旭。剧中热情地歌颂孙中山先生在20年代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光辉业绩。长春话剧院1981年演出。导演王旭,舞美设计郭维城。佐夫饰孙中山,颜世荣饰宋庆龄,孙和庭饰廖仲恺,杨珍年饰何香凝,田吉海饰李大钊,郑坤范饰陈炯明。

同年春,在邓颖超主持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筹委会”通过的纪念活动计划中,将此剧的演出列入该计划的第5项。同年11月,此剧经文化部调进北京,参加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15周年演出活动,并于北京公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中央统战部、文化部负责人观看了演出,予以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于11月18日观看演出后,接见剧组成员,并题写“爱国主义的教育”的条幅留念。剧本发表于1981年第12期《剧本》月刊。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剧本评奖中,获“1980~1981年优秀剧本奖”。

《皇姑屯风云录》(又名《少帅传奇》)大型话剧。李政、赵云声编剧。剧中以1928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和“张学良东北易帜”为主线,剧情波澜起伏,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生动。1982年由长春话剧院演出。导演王旭。雷广赢、李嘉斌饰张学良。在省内外连演170余场。

《沧海横流》大型话剧。苏瑞岭、柳朗、燕来编剧。王旭、田振林导演。舞美设计郭维城。此剧反映在长征时,朱德同志在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错误斗争中,所展示的艰苦卓绝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情操。长春话剧院1979年演出。姜长华饰朱德,田吉海饰张国焘。

这一时期,同类题材的剧目还有由张畏编剧、长春市京剧团演出的京剧《山菊•秀子》,王纯信、张畏据电影文学剧本《这不是传说》改编、长春市评剧团演出的评剧《白莲花》,以及由徐亚力编剧、长春话剧院演出的历史剧《新京末日》等,都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水平。

反映知识分子生活题材的主要剧目有:

《再回头是百年人》大型话剧。赵国庆编剧。描写某剧团演员贺立群,由于在青年时代把严肃的生活视同儿戏,造成一时的荒唐,从而给朋友、子女带来生活上的曲折,自己也因此而导致终生憾事。剧本着力试探描写人、人生、人物命运,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节线条较多。作者采取开放式结构,并吸取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现实生活与历史回顾有机交错,节奏明快,新颖别致。1984年由长春话剧院演出。导演吕启凤、宋惠萍。舞美设计姚鸿斌。主要演员甘雨洲、于丹、张岩柱、姜潼、杨珍年等。同年参加东北三省话剧观摩演出会,评论界认为“此戏的出现,是戏剧舞台上一个可喜的讯号”。

《请与我同行》四幕话剧。赵东菊(罗辑)编剧。描写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前途、理想和爱情的不同追求。1984年由长春话剧院演出。导演赵爱娟,舞美设计陶子厚,主演黑静环、刘强、王德顺、颜世荣等。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反对不正之风的主要剧目有:

《姑娘的心愿》二人转。于宪涛编剧。描写农业大学学生郑云霞立志扎根农村,并与山村里的“土专家”马洪发相爱。虽遭家长的反对,终遂心愿。1981年榆树县民间艺术团苏文芳、陈殿栋首演。同年参加全省“歌唱社会主义新人新风二人转广播比赛演出”,获优秀节目、优秀作品、优秀演唱及优秀乐队伴奏奖。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

《摔西瓜》拉场戏。刘绘新编剧。戏中采用“误会法”和讽刺喜剧风格,通过一对农民夫妇卖西瓜的过程,既巧妙地针砭了时弊,又颂扬了工商管理人员在廉政教育中出现的新面貌。1986年由榆树县民间艺术团首演。丑角演员陈殿栋表演出色,演出反响强烈。同年在全省汇演中获创作、演出一等奖后,1987年获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

这时期,同类题材的主要剧目还有:张福先、张惠文编剧,由长春市评剧团和双阳县评剧团分别上演的评剧《绿叶红花》(又名《绿叶情》);由赵准编剧、九台县评剧团上演的单出头《荣美兰学刀》、《窦大娘私访》;由于宪涛编剧、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上演的二人转《吃狗》;由杨廷玉编剧、长春评剧院上演的评剧《美神》等,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反映公安战线侦破犯罪团伙和法制教育剧目有:

《网》大型话剧。徐亚力、杨廷玉编剧。反映某市公安人员机智巧妙地侦破经济犯罪集团的故事。1981年由长春话剧院演出。导演罗满,主演张运霁等。

《冲破魔网》大型评剧。王俊青、于文奎编剧。反映公安战线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四化”建设,坚决打击流氓团伙的斗争。热情歌颂公安战士不畏艰险、大义灭亲的高尚品德。1983年榆树县评剧团在全县境内连演百余场。导演于文奎。编曲曹彦彬。主演程冰冰、孙丽芳、王亚丰等。

这一时期,配合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编演的评剧《桃花怨》、《迷财呓梦》等,也受到观众的欢迎。

儿童题材的主要剧目有:

《闪光的心》大型话剧。魏峥、贾淑云、罗满编剧。剧中通过小学生郑小雷为抢救落水儿童而光荣牺牲,促使后进儿童李小峰思想转变,表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些人的闪光的心灵。1982年长春话剧院演出。导演罗满。主演曹阳、贾淑云、王桂琴、杨娟。同年8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儿童剧(北方片)调演,获创作奖、演出奖。

这一时期,反映儿童题材的剧目还有贾淑云等编写的话剧《金马驹》、苏赫巴鲁、钟林编写的《少年铁木真》、杨显国编写的二人转《捉青蛙》等,都受到了少年儿童观众的欢迎。

戏曲新编古装戏主要剧目有:

《三凤求凰》大型评剧。张晓雯据同名电影改编。该剧为小生、小旦应工戏。1979年由长春市评剧团首演。导演张晓雯。主演王曼苓。先后演出200余场。

《公主与奴隶》大型评剧。张国荣、沈瑞苓编剧。描写蒙古族部落达尔罕王有女名响铃,美丽聪颖,武艺超群,受到草原各部族贵族青年的爱慕。但响铃与青年奴隶迪龙自幼青梅竹马,意笃情深,被王公贵族视为大逆不道。迪龙被害身亡,响铃自刎殉情。1981年由长春市评剧团演出。导演金玉霞。赵丹红饰响铃公主,周连生饰迪龙。1982年在全省汇演中获奖。中国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

《血书情》大型评剧。张国荣、于光参照戏曲《糟糠情》编剧。1984年长春市评剧团演出。导演何中天。舞美设计王笠君。主演周连生、赵丹红、杨月琴、杨兆明、麻自新等。198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契丹魂》大型评剧。编剧、导演李学忠。剧情描写公元983年辽景宗驾崩,12岁的太子继位,其母萧太后奉遗诏摄政。为使契丹民族崛起于松漠大地,她励精图治,变法图强。在汉人丞相韩德让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从而受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萧太后与韩德让在青春时代曾有儿女之谊,萧重温旧梦,欲图“青牛白马”之好。已有妻室的韩德让恪守儒家礼教。险恶的政治风云和辛酸的感情欲望,使萧以光明和阴晦的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目的。作者着力从“人学”的角度塑造萧太后“既是天子又是女人”的艺术形象。1988年由长春评剧院演出。赵丹红饰萧太后,周连生饰韩德让。编曲史林。舞美设计向森。同年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演出奖。12月9日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演出。1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座谈会,首都评论界认为:“该剧是从中华民族大文化视角处理题材,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感人的萧太后形象;它从人的角度去写改革,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评剧革新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新编古装戏还有:移植的京剧《凤冠梦》、《巴山秀才》,以及二人转《离娘情》、《马寡妇后传》等。

造型哑剧有:

由长春话剧院赵爱娟编导、王德顺表演的20多出造型哑剧《人与蛇》、《死神》、《挤电车》、《杀鸡取蛋》、《梦》、《拔牙》等,均以形体造型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使观众从美的享受中获得思考。1986年在长春首演,反响强烈。同年赴北京公演后,相继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港澳等地参加国际哑剧比赛,均获好评。

此外,还有反映身在异乡、思念祖国的爱国主义题材剧目,如:话剧《她从那儿来》、评剧《台湾岛上的儿女》、《彩云归》,以及二人转《儿女情》等。

三、外地和外国传入剧目

东北沦陷期间,随着职业和半职业性话剧团体的出现,外地和外国影响较大的剧目逐渐传入。1939年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成为部分话剧表演团体经常上演的主要剧目。此外,还有三幕话剧《沉渊》(编剧林柯)、大型话剧《陈圆圆》(编剧蒋旗)、大型话剧《少奶奶的扇子》(编剧洪深)、话剧《回家之后》(编剧欧阳予倩)、四幕话剧《人之初》,又名《金银世界》(顾仲彝据法国巴若来剧本改编)、《群莺乱飞》(编剧阿英)、法国五幕悲剧《茶花女》,以及《归去来兮》、《三千金》、《亚森罗萍》等。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东北电影公司于同年10月19日,在“鲁迅逝世9周年纪念会”上,首次在长春演出许幸之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由浦克扮演阿Q,深受观众欢迎。相继上演的话剧还有:《太平天国》(编剧陈白尘)、《家》(曹禺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蜕变》(曹禺在抗战时期编写)等。

1946年6月至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所属的剧团除“三民主义青年团长春青年剧社”演出的四幕话剧《野玫瑰》等少量美化国民党特务人员的剧目外,主要是“五•四”以来的剧目,如《雷雨》、《原野》、《升官图》、《结婚进行曲》、《秋海棠》等;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剧目有:《国家至上》、《离离草》、《八十八号间谍》、《重庆二十四小时》;著名历史剧目有:《孔雀胆》、《天国春秋》、《碧血花》、《岳飞》(又名《风波亭》);俄国著名剧作《钦差大臣》。其间,国民党军207师政治部四维儿童剧校师生还曾演出过田汉、欧阳予倩的历史名剧《江汉渔歌》、《梁红玉》、《武松与潘金莲》和《葛嫩娘》、《情探》等。

在解放区,榆树县的吉北联中文艺工作团于1947年至1948年间,最先演出从延安等老解放区传入的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以及歌剧《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秧歌剧《兄妹开荒》、《李二小参军》,话剧《反翻把斗争》、《升官图》等,对激发当地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同年12月7日至9日,为纪念“一二•九”运动13周年,由长春市新民主主义青年工作团主办文艺演出会,演出的剧目有:秧歌剧《一朵红花》、《干活好》、《儿童劳军》、《参军》、《好班长》、《三担水》、《咱们都是一家人》、《姑嫂做军鞋》,歌剧《人民城市》、《裁缝之死》,话剧《群猴》、《如此正统军》、《一笔血债》等。同年12月,东北鲁艺文工团三团部分演员到长春文工团传授解放区秧歌剧《光荣灯》(李之华编剧)、《全家光荣》(王家乙编剧)等新剧目。到1949年10月建国前夕,东北师大文工组还先后演出了苏联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名《保尔•柯察金》)、《俄罗斯人》,以及中国歌剧《无敌三勇士》和多幕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配合国民经济建设和党的各项中心工作,上演外省传入剧目逐年增多。1950年至1957年,各剧种上演剧目均以现代题材为主。为配合婚姻法的宣传,长春市评剧团最先在全省上演现代评剧《小女婿》(东北戏曲研究院集体创作,曹克英执笔),主演筱王金香、刘奎英,1951年始先后演出500余场。上演的同类题材剧目还有:评剧《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罗汉钱》、《柳树井》,话剧《妇女代表》、《赵小兰》等。配合抗美援朝斗争上演的剧目有:歌剧《董存瑞)(赵寰、董晓华编剧)、《打击侵略者》(宋之的、丁毅、魏巍编剧),话剧《战线南移》(胡可编剧)等。反映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题材的剧目有:大型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辽宁省安波编剧)、独幕话剧《归来》(安徽省话剧团演出本)、《黄花岭》(浙江省话剧团演出本),以及《葡萄烂了》、《扩社的时候》、《母女俩》,大型话剧《是谁在进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本)。反映工农兵和知识分子新生活及反蒋斗争的主要剧目有:话剧《在新事物面前》(编剧杜印)、大型话剧《考验》(夏衍编剧)、《堤》(东北文教队演出本,编剧穆柯夫)、《在康布尔草原上》(甘肃省话剧团演出本)、《在建设行列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本,编剧陈屿)、《同甘共苦》(编剧岳野)、《同志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演出本,编剧陈其通)、《东海最前线》(福建省话剧团演出本)、《海防激战》(福建省话剧团演出本),评剧《志愿军未婚妻》(北京评剧院演出本),以及《擦亮眼睛》、《捉妖记》、《猎犬失踪》等。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剧目有:四幕话剧《万水千山》(编剧陈其通),吉林省话剧团1954年在长春演出。同类题材的剧目还有话剧《战斗里成长》(编剧胡可)、《无名英雄》(编剧杜宣),评剧《刘胡兰》、《苦菜花》、《两个女红军》、《革命的母亲》等。此期间,话剧团体从剧种建设出发,为逐步建设正规的剧场艺术,还上演一些“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如长影演员剧团上演的《日出》、《雷雨》,吉林省话剧团上演的《家》、《原野》,长春市话剧团上演的《升官图》、《丽人行》等。这一时期,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适当介绍外国特别是苏联的优秀剧本”的指示,在长春的话剧团体还先后上演了一批苏联话剧,如:《俄罗斯人》、《小雪花》、《在那一边》、《尤利乌斯•伏契克》、《玛申卡》、《决裂》等,均盛演一时。

1957年8月17日,吉林省文化局转发文化部艺术局《关于话剧院、团上演反映当前生活和斗争的剧目问题的通报》,指出:近年来“反映当前生活和斗争的新剧目,在若干话剧院、团的上演剧目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要求“必须抓紧对上演剧目的计划的编制工作,对历史剧、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翻译剧目、反映当前生活和斗争的剧目比重作全面安排。”1958年2月14日,吉林省文化局又转发文化部《关于检查话剧团一年来上演反映当前生活和斗争剧目的情况的通知》,再次强调:“必须使反映当前生活和斗争的剧目和这些剧目的演出场次数在上演剧目、演出场数中占一定比重。”

根据文化部和省文化局的指示精神,从1958年至1961年间,长春市各剧团选排外省剧目中,反映现实生活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剧目占总演出剧目的90%以上。其中,各话剧团体普遍上演的剧目有:《青春之歌》(编剧刘川)、《同志,你走错了路》(编剧姚仲明、陈波儿等)、《右派百丑图》、《青春之歌》(据杨沫同名小说改编)、《战斗的青春》(上海青年艺术剧院演出本)、《我的一家》(据陶承回忆录改编)、《最后一幕》(编剧蓝光)、《烈火红心》(前线话剧团演出本,编剧刘川),《枯木逢春》(编剧王炼)、《保卫延安》(据杜鹏程同名小说改编》、《槐树庄》(战友话剧团演出本,编剧胡可)、《比翼齐飞》(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演出本)、《降龙伏虎》(中国青年艺术院演出本,编剧段成斌)、《八一风暴》(江西省话剧团演出本)、《红樱歌》(广东战士话剧团演出本,编剧鲁煤等),以及《东进序曲》、《星火燎原》、《赤胆红心》等。各评剧团普遍上演的剧目有:《向秀丽》、《向阳商店》、《邢燕子》、《红色的种子》、《党的女儿》、《南海长城》,以及京剧《白毛女》等。这一时期,上演的新编历史题材剧目和外国剧目较前大为减少。影响较大的只有话剧《甲午海战》(海政文工团演出本)和苏联话剧《悲壮的颂歌》等。

1961年9月2日,吉林省文化局转发文化部关于《剧院(团)工作条例》,提出了“各个剧院(团)可以按照本身的基本任务,以及剧种的特点和主要艺术人员的擅长,规定以上演某类剧目为主,文化行政部门不给剧院、团硬性规定上演某种剧目的比例”,并强调“选择上演剧目,一方面要考虑到剧目对群众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群众对文化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剧院(团)工作条例》下发后,长春市戏剧舞台上演的剧目开始趋向多样化。如:评剧《钟离剑》,话剧《抓壮丁》、《结婚进行曲》,以及省歌舞剧院在长春首演的世界著名歌剧《货郎与小姐》等,都给观众以新鲜感。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特别是1963年12月毛泽东主席对文艺工作的批示下达后,全市戏剧舞台又完全为现代题材剧目所占据,题材以反映阶级斗争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影响较大、演出场次较多的剧目有:话剧《雷锋》(抗敌话剧团演出本,编剧贾六、王德瑛等)、《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演出本,编剧沈西蒙等)、《千万不要忘记》(哈尔滨市话剧团演出本,编剧丛深)、《年青一代》(上海戏剧学院演出本,编剧陈耘》、《红石钟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本,编剧舒慧、村路)、《南海长城》(战士话剧团演出本,编剧赵寰)、《激流勇进》(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本,编剧胡万春、佐临),以及《女飞行员》、《带兵的人》、《迎春花》和反映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赤道战鼓》等。戏曲主要剧目有:《红嫂》、《箭杆河边》、《琼花》、《夺印》、《革命的母亲》、《节振国》、《社长的女儿》、《争儿记》、《南方烈火》,其中多数剧目由各剧种相互移植上演。

“文化大革命”10年中,戏曲剧团以学演《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龙江颂》等“样板戏”为主。话剧团普遍上演的有《第二个春天》、《枫树湾》、《艳阳天》、《年青的一代》、《雷锋》等,为数很少。1977年始,冲破了“四人帮”的禁锢,从外省传入的剧目不仅数量增多,题材也不断扩大。1977年至1978年,市话剧团和长春话剧院先后上演的揭批“四人帮”反党罪行的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白卷先生》、《于无声处》,演出盛况空前。至1988年,相继上演的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有话剧《西安事变》(甘肃省话剧团演出本)、《曙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本)、《战犯》(抚顺市话剧团演出本),评剧《金沙江畔》、《杨开慧》等。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有:话剧《报春花》、《谁是强者》、《高山下的花环》、《泪血樱花》、《火热的心》、《血总是热的》、《没法说》、《阿混新传》,评剧《这样的人》、《甜蜜的事业》、《可口可笑》、《合家欢》,外国剧目有《基督山恩仇记》、《拳王》、《安娜•克丽斯蒂》,戏曲古装戏有:京剧《春草闯堂》、《红灯照》、《雏凤凌空》,评剧《花打朝》、《杨三姐告状》、《牧羊圈》、《谢瑶环》等。其中,以评剧丑行演员刘立明主演的《奇冤义胆》、《屠夫状元》、《徐九经升官记》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