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四节 活动

早在民国年间,长春人就有文学评论活动。东北沦陷期间,“新京”(长春)的文学活动,有“作家大会”、“艺文家爱国大会”等。但那是敌伪政权为推行殖民文化统治,迫使作家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而举办的。至于评论,曾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论争。也有少部分著作出版。1945年“八•一五”日本国投降后,长春一部分作家发表文章,回顾和评介东北沦陷14年的文坛概况。长春解放后,吉林省文联、长春市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和长春作家协会,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学创作,通过作家代表会、中外作家纪念会、报告会、作品讨论会、优秀作品评奖活动、开办讲习所、组织作家深入生活、中外作家互访等大量活动,提高作家的思想艺术水平。但由于左的错误影响,有许多好作品被打成“毒草”,受到错误“批判”。1979年吉林省文联、长春市文联先后召开会议,为过去被打成“毒草”的作品和受到不应有批判的人员平反。自70年代末至1988年,长春的文学评论活动渐趋正常和活跃,文学评论方面的著述也日渐增多。

一、文学评论

1926年10月田价人(后改名赵凡)在长春创办理论刊物《关外》创刊号上发表刘弄潮的文章《唯物主义警钟敲响了——忠告适之先生》。这篇文章是为批驳胡适《我们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态度》的讲演稿而写的。1926年6月,胡适应邀赴英国伦敦讲学,路过长春时曾作短暂逗留。长春中国教育工作者协会得知后,邀请胡适在联欢会上讲演。胡适通过讲演,宣扬西方文明,作者当时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国文课任教。他听了讲演后,很不同意,便撰写此文。

东北沦陷期间,以长春为中心,东北地区文坛有三次大的论争。反映了那一期间文学评论的状况,和文学评论对创作的影响。

一次是1935年由王孟素发起的关于建设东北文坛的论争。那是在东北的抗日斗争进入更艰苦的阶段。文艺界的一些爱国作家流入关内,有些报刊的文艺版面充斥着低级下流和为日本侵略者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许多文学青年虽然不满于当时出现的言情和歌功之作,但他们自己所写的一些作品却往往趋于感伤和颓废,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表现了一种悲观失望的心理和逃避现实的情绪,对人生感到渺茫,对前途失去信心。王孟素针对这种倾向,发出建设文坛的呼声。提出文学必须描写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主张。但由于他的文章涉及石军的创作,引起“响涛社”成员的反对。从而展开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关于坚持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反对歌颂“王道乐土”、“日满协和”,宣泄“感伤颓废”的文学,提倡振奋的、反抗的文学的大论争。实际是对“歌功”和“感伤”文学的一次深刻的批判,提倡文学必须反映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现实生活。通过这次论争,提高了一些文学作者对文学使命感的认识。

第二次是,1937年由山丁的《乡土文艺与〈山丁花〉》一文引起的关于乡土文艺的论争。山丁在评论疑迟的短篇小说《山丁花》时指出:这是一篇代表乡土文艺的作品。并强调“满洲需要的是乡土文艺。乡土文艺是现实的。”他的这一观点,遭到了以《明明》为阵地的古丁、辛嘉、小松、疑迟、外文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提倡“乡土文艺”,无非是“大豆高粱的唾余”,一句“漂亮的口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吴郎、梅娘、吴瑛、秋萤等人都支持山丁的观点,认为“乡土文艺”所倡导的面向现实的主张,是适应当前社会意识需要的,它比那种脱离现实的唯美主义要有价值得多。从此开始,以长春为中心,以古丁为首的以《明明》为代表的集团(《明明》停刊后发展为“艺文志”派)与以山丁为首的以《大同报》(文艺专页)为代表的两种流派的炽烈的论战,这种论战的实际意义,远远超出了对一篇小说的评价范围,从客观上看,关于乡土文艺的论争对殖民主义文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卖力地宣扬和制造所谓日本民族的“种族优越”的荒谬理论。而乡土文艺却把反映社会现实,把握时代意识,创作具有民族和乡土特色的作品作为重点。这对殖民主义者无疑是一个打击。这场论争不但原则地提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地指出了文学的方向,而且就文学应如何反映现实生活,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论争虽然是就“乡土文艺”展开的,但其实质却是一种民族文学传统意识的再现。当时山丁提倡的“乡土文艺”,虽不是直接针对日本宣扬的“种族优越”的反动论调而言,但在客观上却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消灭东北文学的民族意识的一个有力揭露。同时对风花雪月和色情文艺以及文学的复古倾向,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第三次是,1938年以古丁为首的“写与印”,和以山丁为首的“热与力”的论争。在《明明》杂志创刊之始,古丁等人打出了“写与印”的旗帜。待到这个刊物的影响扩大之后,他们认为文坛的振奋是他们的功劳,因而引起了山丁等人的反感。山丁等认为文坛的一度勃兴并不是由于几个人的努力,而是共同创造的结果;古丁等人能够比较大量地出版作品,是由于依靠日本人的权势和资助。于是在这种不满情绪的激愤下,他们针对盲目的“没有方向的方向”,只顾多写多印的“写印主义”,提出了“描写真实”,“暴露真实”的“热与力”的主张。从而形成了两个鲜明对立的集团,展开了“写与印”和“热与力”的论争持续三年之久。通过这场争论,文艺界更多的人越来越认清了“写印主义”脱离现实,靠近官府的趋势。这种只顾多写多印,不顾文学方向的作法,后来越发显出了它的错误主张的严重性。而“热与力”方面所提出的“描写真实”,“暴露真实”,才是时代赋予沦陷期间文学的真正使命。

沦陷期间的1935年文坛建设论争之前,文学还只能是依附于报纸副刊而存在。论争以后,由于大量期刊问世,发表文艺作品的园地扩大,接着便出现了由短篇进入中篇,再进入长篇的创作,出版文艺作品的数量也超过了以前。

在评论著述方面,王孟素将1935年后发表的评论文章,编辑成《我的意识》(评文集),作为《诚岛文库》第9集正式出版。这是伪满期间一部有影响的评论著作。

“八•一五”日本投降后,柯矩(即韦长明)在主编《东北文学》月刊时,以林里的笔名,在《东北文学》新年号上发表了《东北散文十四年的收获》,在3月号上发表了《东北女性文学十四年史》,姚远发表了《东北十四年来的小说与小说人》、李文湘发表了《过去十四年的诗坛》、陶君发表了《东北童话十四年》、孟伯发表了《译文十四年小记》,还有孟语《即田力健)的《沦陷期中的东北戏剧》,这些文章概括了东北沦陷十四年来的文坛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学评论活动日趋活跃。但由于受反右扩大化的影响,1957年10月13日,长春市文联领导的《布谷》周刊编辑部被迫在《布谷》67期上作了“我们的检讨”,将一些在群众中有积极影响的好作品、好文章或比较好的作品、文章如《讽喻篇》(第51期)、《鲁迅、永远的旗手》(第20期)、《急如星火》(第42期)、《“啄木鸟”被啄了》(第32期)、《路》(第50期)、《夕阳无限好》(第32期)、《官风不可长》(第30期)、《官僚主义新释》等打成“毒草”。

1959年11月1日,长春市文联召开文艺评论工作会议。会议以“活跃文艺评论,促进创作繁荣,保卫党的文艺路线,批判右倾机会主义观点”为中心内容,讨论了开展文艺评论计划,会后组成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文学理论等3个小组。11月8日,文艺理论组召开第一次讨论会。11月15日,文艺理论组召开第二次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文艺理论组、小说评论组、诗歌评论组、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组、编辑处、吉林大学、师范大学中文系代表共87人。11月17日~18日,诗歌评论组连续召开研讨会;11月26日,文艺理论组第三次召开会议;11月29日,文艺理论组召开第四次讨论会,文艺界有110人出席了会议。12月3日,文艺理论组召开第五次讨论会,文艺界有51人出席了会议。12月10日,文艺理论组召开第六次讨论会,文艺界有38人出席。之后文艺理论组与小说评论组联合召开第七次讨论会,文艺界有43人出席了会议。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所召开的讨论会,主要是针对纪叶、芦湘的文章进行了批判。

1963年初,在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杨迪倡议下,长春市组成了闻锋评论小组,成员有马传敏、王振英、王兆一、张智、包庆文等。小组开始时由市委宣传部领导,后改由长春市文联领导。1963年4月以来,小组成员以“闻锋”这一共同笔名在《吉林日报》和《长春日报》上发了《时代•歌声•激情》、《野台子戏好》、《见物不见人》、《应该有这样的感情》、《多给农民编新书》、《谈说口》、《发扬一字为师精神》等20多篇文艺短评。

吉林省文联于1979年2月9日,在长春春谊宾馆召开座谈会,组织文艺工作者学习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61年6月19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并为被打成“毒草”的作品平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董速、宣传部副部长姜念东、省文联副主席高叶、公木出席座谈会并讲了话。出席座谈会的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日报、省文化局、省出版局、省电台、《电影文学》编辑部和《长春》文学月刊社的负责同志、编辑人员及文艺工作者共70余人。省文联副主席刘扬主持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首先畅谈学习周恩来总理重要讲话的感想和体会。大家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缺乏政治民主,1957年以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粉碎“四人帮”后,有很大转变,但是不彻底。接着,各个单位将清查的情况当众宣布,为被打成“毒草”的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平反。这些作品和作者是:章直的《啄木鸟被啄了》、万寒的《鬼林》、从维熙的《并不愉快的故事》、王肯的《说“一捧捧死”、“一棒棒死”》、万忆萱的《给我们学习、生活、写作的机会》、纪叶的《谈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鄂华的《邻居》、何鸣雁的《长长的谷通河》、丁仁堂的《绿海雄鹰》。没有对作品进行专题批判,而在某些文章中为作品定性的有:刘淑明的《教室内外》、袁庆望的《夕阳无限好》、万忆萱的《海的故事》;没有就具体作品或文章批判,而就文艺思想被批判的有胡昭、万忆萱、蒋锡金、芦湘、丁耶。此外,在某些文章中点名的有何鹰、韩汝诚、张曦晨、梁致政、王成刚、李中申、周南。平反宣布后,作家们心情振奋,表示要为繁荣吉林省的文艺事业共同奋斗。

1979年5月,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为《布谷》文艺周刊平反。之后,长春市文联又邀请在1957年前后因作品被打成“毒草”而受批判的作者举行座谈。当时发表在《布谷》周刊并被打成“毒草”或坏作品的有:蒋锡金的评论《鲁迅,永远的旗手》、章直的讽刺诗《啄木鸟被啄了》、袁庆望的特写《夕阳无限好》、边墨的散文诗《路》、谷长春的杂文《官风不可长》、潘芜的杂文《官僚主义新释》、张曦晨的散文诗《讽喻篇》、王震之的讽刺短剧《急如星火》,以及未被打成毒草但也受到点名批判的有李中申的小说《上大学》、刘淑明的小说《教室内外》、韩汝诚的诗《霓虹灯》等。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倾吐了对党中央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感激心情。一致表示,决不纠缠历史旧帐,不计个人恩怨,向前看,干“四化”,在党的领导下,站在时代的前列,为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为促进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80年代,长春市的文学评论工作渐趋繁荣。自20世纪70年代至1988年年末,长春的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出版情况:

《东北新文学初探》,沙金成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本书在“作家群像”中介绍了穆木天、萧军、骆宾基、李辉英、马加、罗烽、罗荪、季风、于雁军等作家,还有“文坛史料”、“萧红研究”、“端木蕻良研究”,向读者提供了不少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

《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孙中田著,1980年5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茅盾早期的思想和文学活动和大革命前后、左联时期、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是作者长期研究茅盾生平和创作的结晶。

《艺文乱弹》,上官缨著。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上官缨近10年来在报刊发表的文艺杂谈、随笔、评论、书话等文章的精选。共分3辑:一是小说闲话,汇选了作家致力通俗小说研究的文章,介绍通俗小说的渊源流变,论及通俗小说作家和作品;二是文艺杂话,选收了杂文、随笔、评论和书话等;三是剧坛漫话。

上官缨,本名潘芜。1931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宾县。1946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曾在东北文协文工团、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东北作家协会、吉林省文联等单位工作。1949年开始在国内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年代初期经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唱劳保》、《徐二嫂捎书》、《韩庆宽》等5册曲艺单行本。1978年以后,致力通俗文学的理论研究,并专事杂文、评论、书话的写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通俗文学学会理事、长春杂文学会副会长。

《当代青年的心音》(诗评),张智作,收入1986年5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85年全国诗歌报刊集萃》一书。

《艺术创作与技巧》(高峰著),由长春出版社出版。本书结合实际,就文艺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文艺创作的题材与风格,文艺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等诸多艺术技巧问题,从不同角度,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阐述,是业余作者进行创作的参考书。

《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赵乐甡、车成安、王林主编。作者:王英华、张石、傅景川、孟庆枢、崔成德、蒋运荣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本书对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以及“荒诞派”戏剧、现代派舞蹈、西方现代音乐、西方现代绘画、雕塑等均有具体详细介绍和论述,是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参考书。

《日本文学史》,吕元明著,1978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从古至今,系统地介绍了日本文学史的演变。其中古代部分的大部分资料都是首次向中国介绍,引起了国内外文学界的兴趣。日本的《中国研究》杂志和我国的光明日报,均有专文评介。此外,作者还有《二三十年代日本文学研究》、《日本文学讲座》、《马雅•可夫斯基》(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俄国文学史》(东北师大,1957年)。《亚非文学》(第一卷,东北师大出版社,1962年)等专著出版。

《清及近代文论家简介》,王汝梅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

《马恩列斯文艺论》,薛纯华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

《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初探》,栾昌大、冯贵民、吴光正、薛纯华著,1985年10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是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美学漫谈》,易洪斌著,1985年3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全书就美的起源、美的本质和美的领域;审美中的直观、理性与心境;美的形态、美的范畴;美和美感的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一部通俗的美学理论研究著作。

《鲁迅与自然科学》,孟庆枢、金涛著,1979年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孟庆枢除《鲁迅与自然科学》外,还著有《苏联科幻小说浅论》、《苏联当代文学述评》、《科幻作家别里亚耶夫》、《星新一的超短篇小说》、《存在主义文学》、《日本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趋向》、《日本启蒙文艺思潮与中国近代文学》、《日本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中日新感觉派之异同》、《近年我国苏联文学史研究之管见》等论文发表。

《少年主人公的文学》,莽永彬作,载《日本文学》创刊号(1981年)。后收录于希望出版社1988年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二)中。

《人生探索者的文学——论黑岩重吾的创作》,莽永彬作,载1983年《东北师大学报》第3期。经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研究所副教授中岛干起译成日文,收录于日本中央公论社1984年版《黑岩重吾全集》第13卷中。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岛崎藤村》、《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日本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者——小川未明》、《直面人生的著名作家——正宗白鸟》、《最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莽永彬作。均收录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的《日本历史人物传(近现代篇)》中。

二、学术活动

(一)作家代表会

“八•一五”日本投降后的1946、1947、1948年,国民党当局三次召开作者会,只是宣布成立了长春文艺协会、长春文艺建设协会、吉林省文笔人协会,并未开展任何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25日~27日,召开了长春市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于25日在长春宾馆开幕,到会代表188名,特邀代表14名,列席40名。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吴铁鸣、宣传部副部长赵东黎等出席。吉林省文联派丁涛到会致祝辞。大会的主要议程:(一)传达讨论如何贯彻全国及东北文代会精神;(二)着重研究职业文艺工作者及职业文艺团体怎样和业余文艺运动相结合;(三)通过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并选举产生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赵东黎在致开幕词时指出:这次大会主要是讨论怎样贯彻全国和东北文代会精神,开展长春市群众性的文艺运动,新、旧文艺工作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改变过去分散自流的现象,走向有组织的分工合作,迎接随着经济建设高潮而到来的文化建设高潮。东北大学副教育长张松如(公木)传达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刘芝明在东北文代会上以《将文艺提到人民建设时期的新水平》为题的报告。报告着重讲三个问题:一、创作问题;二、群众的业余文艺运动;三、改造旧艺术。根据东北文代会精神,按服务对象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分成9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今后怎样开展群众性的文艺运动;怎样进行创作;职业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如何与业余文艺运动结合;改造旧艺术等问题。

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吴铁鸣针对当时长春市文艺运动情况,指出:“目前长春市文艺工作是处在尚未渡过由农村转到城市的青黄不接的情况。产生的原因除了我们领导上注意不够外,就是农村文艺的工作方式和作风带到城市后未及时转变,影响了城市文艺运动的开展;其次,文艺工作者未能面对现实和熟悉城市生产建设,使我们的文艺工作日渐脱离当前政治任务,减低文艺战斗作用,现在显出停滞的现象。因此,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转变旧的作法,迅速克服青黄不接现象,创作适合于城市需要的新文艺。”同时,还提到城市文艺运动应该是多样性的,业余文艺工作者和组织应“发扬一技之长”。不要样样都搞,惟有这样做,才会既易普及又易提高。

经主席团和到会代表提出33名候选人,通过选举,张松如等19人当选为执行委员,金明等6人当选为候补委员。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东黎在大会上作了总结报告,张松如致闭幕词。

1954年6月29日~7月2日,召开了长春市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共有335名代表。107名列席代表。文代会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全国第二次文代大会的决议精神,总结长春市4年多以来的文艺工作。改选了长春市文联组织。

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先民代表市委向大会祝贺,市文联副主席赵东黎就4年来长春市的文艺工作做了总结报告。肯定了4年来的工作成就,并就文艺创作人员的思想改造和艺术提高,如何深入生活,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今后文联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向与会代表散发了以《组织创作,歌颂生产革新精神,进一步开展文艺活动》为题的书面报告。

大会通过了“长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大会代表一致表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贯彻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深入实际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努力艺术实践,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大会选举翟强等27人为文联委员,王蒲英等5人为候补委员。

1980年1月10日至16日,吉林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长春市代表87人,其中文学方面的代表有王振海、王志贤、程质彬、方作新、徐吉征、傅子奎、温杰、侯树槐、张少武、何鹰、张智、韩汝诚、万玉德、杜保平、于本红、赵鹏万、魏今翼、王亚晖、李先民、吴玉森、陈钟。

1980年2月6日,长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2月9日闭幕,大会产生了长春作家协会。

1987年4月26日,长春作家、企业家、科学家联谊会成立。联谊会的主要活动是:不定期地举行企业家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组织文学、经济、科学信息交流会,组织作家、科学家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及到外地进行工作交流等。联谊会是作家、企业家自愿组织的群众组织,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

(二)纪念会

1945年10月19日,东北各界人民在长春举行了纪念鲁迅逝世9周年大会,参加的群众有2 000多人,是东北人民最早纪念鲁迅先生的一次盛会。

大会由东北作家联盟、中苏友好协会、东北电影公司、青年读书会、文化青年同盟、青年进步学会、妇女同盟、新青年同盟、工人同盟等13个民众团体主办。会场设在长春市中苏人民会馆(今长春艺术剧场)。纪念大会由东北作家联盟的田兵主持,中苏友好协会的单外文作了题为《鲁迅和俄国文学》的报告;新青年同盟的张为作了题为《鲁迅与青年》的报告;东北作家联盟的古丁作了题为《跟鲁迅学习》的报告;东北电影公司的张辛实作了题为《鲁迅与电影》的报告。而后,工人同盟合唱了鲁迅先生的小调,东北电政技术员同盟的代表朗诵了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中的《聪明人与傻子和奴才》一文。最后,由东北电影公司演出了许幸之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过客》和《阿Q正传》。改编的剧本别具匠心地加进了鲁迅另外两部小说《孔乙已》和《药》中的内容,使剧情更加丰富,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次大会,无论从规模或影响上看,在东北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的,使广大东北人民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认识了鲁迅。

1950年6月6日,是伟大俄国诗人普希金151周年诞辰。在这一天,长春市中苏友好协会,长春市文联和长春市总工会所属文、教、医工会在青年俱乐部联合举行纪念晚会。会上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蒋锡金作了关于普希金生平及其创作的报告。出席纪念会的有各文教团体、大学中文系、文化馆等单位代表197人。

1950年6月18日,长春市文联、长春市中苏友好协会在青年俱乐部举行高尔基逝世14周年纪念会。会上由张松如作了有关高尔基生平及其创作的专题报告。到会的有机关、学校、文艺团体等单位代表300多人。

1951年6月18日,是苏联作家高尔基逝世15周年。长春市文联、长春市中苏友协,在长春市文化宫联合举办纪念晚会。到会的有文联会员、友协会员800多人,会上东北师大教授蒋锡金作了关于高尔基生平的报告,会后放映电影《我的大学》。

1951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5周年。长春市文联和长春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纪念晚会。会上,蒋锡金作了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报告。

1953年10月19日晚,长春市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在长春铁路工人俱乐部聚会,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7周年。孙伏园先生到会作了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报告,着重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

1956年10月19日,吉林省、长春市文学艺术界、机关、工厂、企业、学校、部队1 200多人在吉林人民艺术剧场聚会,隆重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会上中共吉林省委文教部部长宋振庭讲了话,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张泗洋作了《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的专题报告。

(三)创作会、报告会、座谈会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长春的文学艺术工作获得新生。1949年5月27日,中共长春市委在长春市文协办公地点(今松苑宾馆)召开了全市文学艺术工作者座谈会。会上对如何开展长春市的文艺工作交换了意见。为了进一步加强长春市的文艺工作,统一步调,使文学艺术工作适应全党工作由乡村转向大城市的方针,正式组成了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部长吴铁鸣首先宣布开会的目的,并提出:一、长春市的文艺工作应该根据全党工作由乡村转向大城市的方针,尽速完成新的转变,过去虽然部分的已经有了初步转变,但绝大部分如演剧、秧歌等是保守着乡村形式,没能很好地转过来,应当注意怎样使目前的文艺工作转向城市。怎样去写工人,演工人,反映工人。二、对于目前残存的一些旧文化,如旧剧、旧书、旧连环画等,怎样进行改造。三、过去的文艺工作,许多地方表现了步调的未能统一,应当讨论怎样共同推动今后的工作。会上,职工总会周毅华介绍了各工厂、企业文艺工作开展状况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长春新报煌颖在发言中提出文艺工作开展得较为普遍与迅速,但水平不高,内容不符,应鼓励与培养工人写自己熟悉的短小精悍的作品。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陆云峰、青年干部学校江含、教育局赵东黎以及广播电台、艺术界的代表都发了言。最后吴铁鸣总结了半年来长春的文艺工作:一、在工厂、学校、机关开展了新的文艺运动,有了相当的基础;二、一切文艺机关和文艺活动一般来讲做到为生产、战争及建设革命服务;三、旧的文艺已开始进行改造工作。今后主要任务在使文艺由乡村转入城市,对象主要是工人,其次是学生、市民。内容要充分反映生产建设中的英雄事迹、主人翁地位并结合反映新的劳资、师生关系等,形式也要完全适合城市,并号召文艺工作者很好地学习政策、熟悉城市工人生活。关于改革旧文化方面,一方面要严格取缔反动有害部分,同时也要动手改造旧的,才能逐渐达到新旧交替。

1950年6月13日,长春市文联召开工人文艺作者创作座谈会,会上大家就当前文艺创作题材、内容、形式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有20多名工人文艺作者在会上发言。

1951年5月15日,长春市文联召开业余文艺创作会议,讨论配合镇压反革命宣传进行文艺创作等问题,长春市公安局、法院、检查署等单位应邀派专人参加了会议,东北师大教授蒋锡金到会讲了话。

1952年6月1日,长春市文教局、长春市文联、长春市总工会联合召开业余文艺创作会议。到会有五金厂、香烟厂、长春铁路分局等51个单位的创作组和美术组。会上,市文联布置了当前宣传工作的中心和创作任务,要求大力反映工厂、企业在“三反”运动后出现的新气象以及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反映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树立工人阶级思想的典型。

1954年3月,吉林大学教授、作家杨振声应邀给长春市业余文学爱好者作了关于《水浒传》的报告。从《水浒传》的主题,倾向性,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1954年7月26日,作家孔厥应邀给长春市的文学爱好者作了关于创作问题的报告。报告从政治修养、生活修养、文艺修养等三个方面向文学爱好者阐述了应当注意的事项,在文艺修养方面,孔厥谈了阅读自己所喜爱的作家的作品,培养观察力、想象力,结构、情节、语言、典型等问题。

1954年11月9日、11月16日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静波以《谈谈文艺批评》为题,向长春市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作了报告。就“文艺批评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动力”、“正确开展文艺批评的几个主要问题”等方面做了阐述。

1956年6月4日,吉林省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在长春隆重召开。长春市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144人,这些代表大部分是业余的青年作者及一部分创作组织者,来自机关、学校的作者有王肯、李树谦、万忆萱、孙景琦、白景晟、胡昭、赵羽翔、冷岩、刘宁;来自工厂、企业的作者有赵鹏万、于广江、刘福堂、段继棠;来自农村的作者有王志贤等。

1958年6月30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秘书长郭小川来长春,应作协长春分会邀请,为长春市160多名文艺工作者作了报告,讲了文艺工作的普及与提高以及文艺创作上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还在文化宫组织了和群众的见面会。

1960年2月7日,长春市文化局、长春市文联、长春市总工会召开职工业余文艺创作会议,动员业余文艺创作力量,配合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大张旗鼓地开展群众性的创作活动。

1960年9月5日,吉林省文联和长春市文联召开省、市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曲艺、电影等方面的文艺工作者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250人。会议动员全省文艺工作者立即行动起来,掀起为“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服务的文艺创作、文艺活动高潮。

1961年8月16~20日,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召开长春地区文艺工作会议,传达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有关艺术民主、文艺规律、解放思想、阶级斗争和统一战线、领导方法诸方面问题的讲话,学习《文艺十条》。

中共长春市委第一书记宋洁涵、书记处书记李一平、副市长张德馨、任青远等接见了与会同志。

1963年3月12~14日,长春市文联召开长春地区农村作者创作会议。研究如何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创作,提高作者创作水平,充分发挥文艺的教育作用,为农村服务。会上,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当前文艺工作和农村形势作了报告,专业作者在会上介绍了创作经验,参加会议的有农村作者23人。

1963年4月14日,长春市文联召开文学作者会议,讨论报告文学创作问题。

1963年7月26日,长春市文联召开会议,动员作者积极参加编写“三史”(在城市是家史、厂史、校史;在农村是家史、屯史、社史)。

1965年4月20日,长春市文联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座谈、讨论“写中间人物”问题。会上大家提出:“分清是非,站稳立场,刹住歪风,占领阵地”。

1979年2月28~3月4日,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召开文艺座谈会,学习周恩来总理1961年6月19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摆“左”的表现,克服“恐右病”。

1980年3月29日,长春作家协会,《春风》编辑部和长春市工人文化宫联合召开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到会作协会员与业余作者30余人。与会作者围绕如何塑造为“四化”奋斗的新人形象等问题,畅谈了个人的切身感受和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人民的愿望,历史的潮流,作家是人民的代言人,有责任喊出人民的声音,如实地表达人民的心愿,我们的文艺就是要反映在各条战线上为“四化”而英勇献身的情景、场面和人物。反映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勇于攀登高峰的气概,歌颂他们最高尚、最美好的品德。让人们效仿他们,学习他们,以推进“四化”进程。与此同时,反映向“四化”进军的人,必然要触及到干扰和阻碍向“四化”进军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对此,必须给予揭露和鞭笞。写“四化”建设中的新人,绝不是就“四化”写“四化”,更不是排斥其它题材,创作上要避免“一窝蜂”。

1981年2月21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专业作者会,侯树槐、董辅文、傅子奎、方作新等向文联领导汇报了自己的创作、生活和学习情况。

1981年8月1~31日,长春作家协会、《春风》编辑部联合召开青年作者短篇小说创作会。11名来自工厂、学校、部队与农村的青年作者参加了创作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会作者每人都完成了一篇小说。其中有的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政策落实后带来的新变化,有的抨击不正之风,大声疾呼“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整顿社会不正之风”,有的反映大学生生活。创作会后,与会作者到农村参观访问,体验生活。

1981年8月3~4日,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与长春作家协会邀请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陆文夫、张弦等来长春讲学。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谈了创作与政治、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有关小说创作的题材、情节、人物、细节描写等问题。他们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一、认识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二、小说要讲究奇、巧,又要讲究真;三、不能把浅显、通俗当成低级,要雅俗共赏;四:“我的作品超过

你的,那么你的作品就没有存在价值!”每个作家都应有这个气魄;五、要有情,但不要自作多情;六、创作就是要不断地和失败情绪作斗争;七、文学向来以一当十,不要以创作丰收自娱。在讲学期间,老作家丁玲、楼适夷与青年文学作者见了面。丁玲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要写好作品,先在做人上下功夫。”

1983年11月12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诗歌座谈会,长春市的中、青年诗人和驻长各厂矿、大专院校诗歌作者30余人到会。会议由长春市文联副主席侯树槐主持。与会作者学习了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文件,并就如何繁荣和发展诗歌创作,进行了座谈。与会人员一致肯定了近年来长春市诗歌创作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也谈到了西方现代派思潮对长春市诗歌创作的冲击和影响。在诗歌创作中曾出现了《将军与士兵》、《我的墓地》等情绪阴暗的作品,污染了人们的心灵,使部分诗歌作者追求表现自我,脱离了时代与人民。一致认为,今后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要深入火热的斗争生活。

1984年9月5~7日,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长春作家协会在长春市举办全国部分获奖作家报告会,邀请上海作家峻青、河南作家张一弓、济南部队作家李心田、内蒙古作家汪浙成、辽宁作家木青、湖南作家水远宪、河北作家陈冲、江西作家毕必成、吉林作家乔迈、《十月》编辑部副主任张守仁、《当代》编辑部章仲萼等11位作家,就创作经验、创作道路、创作与生活、主题的提炼等问题以及从编辑处理来稿中发现的问题和弊病等,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会,到会听讲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有2 000多人次。

三、人才培训

50年代,长春市文联利用办讲座的形式,举办了多次报告会,以培养文学的新生力量。每次报告会都有千余人参加。

1952年12月5日,诗人丁耶讲《如何写诗、词》。

1952年7月4日,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杨公骥讲《长春市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的文学创作》。

1952年10月19日,东北人民大学校长龚依群讲《向鲁迅学习什么?》。

1954年3月,东北人民大学教授、小说家杨振声讲《水浒传》。

1954年8月12日,作家公木讲《漫谈诗的创作》。

1954年11月9日、16日,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靖波讲《谈谈文艺批评》。

1955年3月25日开始,东北师大教授杨公骥讲《中国文学史》。

1960年11月19日,为了在全长春市各文化艺术部门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长春市文化局、长春市文联等单位举办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读书会,组织各单位负责干部及部分创编人员短期集中学习,并要求各单位普遍采用读书会形式,组织干部、职工更好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文艺工作者头脑,进一步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1961年9月15日~10月末,长春市文联为提高业余作者的创作水平,举办第一期业余作者读书会,参加读书会的有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包世兴、张永善、龙光华、马淑媛,市公用局的张大千,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的王庚申,拖拉机配件厂的王金涛,动力机械厂的魏效堂,柴油机厂的郭恩波等10余名业余骨干作者。读书会重点阅读了《红旗谱》、《创业史》及老舍、赵树理的小说以及《文艺十条》等。

1961年12月4~9日,长春市文联举办诗歌作者学习会,有各基层单位的诗歌作者20余人参加学习。

1962年11月15日,长春市文联、长春市总工会宣传部举办文艺理论讲习会,有40多名基层的文艺骨干参加学习。主要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文艺的论述。

1964年12月,长春市文联抽调橡胶厂呼海洋、卷烟厂田景池、柴油机厂杜枫、拖拉机厂郭玉年、钟表厂马福臣等5名作者去榆树县参加“四清”运动,目的是在运动中培养锻炼作者。

为培养青年作者,长春作家协会与《春风》文学月刊于1982年联合举办函授青年文学讲习所。讲习所是由市文联编辑部负责人徐吉征发起成立起来的。至1987年,共举办7期,培训作者12万人次。其中解放军指战员近万名。讲习所聘请驻长春各大专院校文科讲师,教授以及专业作家,编辑、诗人,文艺理论家等1 000多人次任讲习所教师,为学员批改小说、散文、诗歌、特写等习作30余万篇,编写供学员用的函授教材64期。

经过学习,许多学员成长起来。驻守海南岛崖县解放军战士王卫民说:“‘文化大革命’中度过了9年,没学到什么。毕业后,在劳动之余,不外是聚在一起,全力以赴地打扑克。经过学习,能写一些东西了。”他的小说《管家》经函授教师指点,已在《函授教材》上发表。解放军某部副指导员、学员舒洁是讲习所的第一届学员。经过学习,相继在《绿洲》、《解放军报》、《鸭绿江》、《辽宁青年》、《杜鹃》等报刊上发表诗歌作品多篇。1986年调北京《青年文学》编辑部做专职编辑工作。学员曾有晴是解放军某部电影放映员。参加学习后,发表诗歌50余首,已调解放军某部任专业创作。解放军81837部队朴世龙,连续参加第三、第四届函授学习后,发表《跃出那片洼地》等15篇中、短篇小说,引起文学评论界关注。江苏省镇江市自来水厂工人庐山,是第一届学员,结业后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西王妃宣娇》、《剑啸西风》,并成为专业作家。

1982年8月14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何鹰诗歌作品讨论会。何鹰从1955年开始发表诗作,到1957年已发表诗歌200余首。是诗坛上比较活跃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引起诗歌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为了帮助作者提高水平,作协召开了这一讨论会,吉林省文联、长春市文联、吉林省作协、长春作协的负责同志,老、中、青诗人及评论工作者6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与会者认为,何鹰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思想较深刻,表现了新的感情,歌颂了新的时代,构思巧妙,比喻新奇,富有韵味,这是应当发扬的。

1982年3月30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青年作者王小克作品讨论会。对他在《春风》月刊发表的短篇小说《山路弯弯》、《喧闹的田野》、《雨后晨风》,在《新苑》发表的中篇小说《没有长矛的骑士》等6篇作品进行讨论。参加会议的有长春市文联、长春作协的负责同志、专业作家,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讲师、助教、文学评论者、文学期刊编辑,共30余人。大家一致肯定了王小克在努力反映“四化”建设的新生活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战线上沸腾的场景,涉及的生活面较为广阔。并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而且主要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作品中所歌颂的人物的先进思想、美好心灵,都给人以启发和教育。大家还一致认为,王小克的作品生活气息比较浓,情节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1982年8月13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万寒小说讨论会。到会人员热烈发言,除肯定了万寒几年来在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外,还向作家提出希望。

1983年3月24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赵灿群散文作品讨论会。第一汽车制造厂、机车厂、拖拉机配件厂、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吉林省出版局等单位的40余名散文作者到会。大家认为,赵灿群创作的散文篇篇作品来自生活,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以“小中见大,淡中有味”为特色,能捕捉时代脉搏,作品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表现了新人的道德、情操美,给人以启迪。与此同时还指出,他的散文在主题的表达上有过于直白的地方。

1984年9月,《青年诗人》正式出刊。《青年诗人》编辑部在编好刊物的同时,办起了《青年诗人》函授中心,面向全国青年招收学员,目的是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函授中心聘请诗人、编辑、教授担任教师,给学员修改作业,辅导创作。《教材》的《诗艺探索》、《诗歌讲座》专栏,系统地向学员介绍诗歌创作知识和技巧;《浇花育苗篇》专栏发表和评点学员作品,具体指导学员写诗。《我是怎样写出诗来的?》专栏请老一代诗人介绍自己是怎样走上诗坛的;《学员诗选》、《学员论坛》从学员习作和学员写的评论文章中,选择优秀作品给以发表,鼓励学员写作和探索的积极性。

由于《青年诗人》月刊1985年末停刊,《青年诗人》函授中心也随之而停办。

1986年7月6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青年作家王祁作品讨论会,参加会的有长春市文联的领导及《春风》、《作家》、《吉林日报》、《长春日报》、《青年月刊》、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等单位的编辑、作家,还有王祁的同窗好友以及来自他的家乡——榆树县的亲人30多人。

座谈会上,对王祁1977年以来发表的30余篇小说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他勇于歌颂80年代新型农民的美好心灵和改革精神,也大胆揭露和鞭笞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与世俗偏见。作品中深切地体现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座右铭“不离家乡热土,心里始终装着父老乡亲”的精神。

1988年9月5日,长春作家协会举办中年诗人王海南作品讨论会。吉林省著名诗人胡昭、丁耶、芦萍及中年诗人黄淮、梁谢成、钱璞,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长、长春市文联主席杨继笑、吉林省及长春市的诗界新秀以及在长大专院校中文系教师等5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会议讨论了中年诗人海南的作品,畅谈了长诗短歌不容忽视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带给人们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多种思索。诗人海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各报刊发表抒情长短诗500余首,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

1980年8月13~23日,长春作家协会举办了短篇小说作者读书会,参加

读书会的作者(会员)13名。他们阅读了一部分中外古今名著,听取了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邱岚、朱艳英对《李顺大造屋》、《荷花淀》等作品的艺术分析和录音,《春风》编辑部的张智、韩汝诚等到会介绍了当前短篇小说创作情况和从来稿中看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写小说,等等。读书会后期,13名作者交出了短篇新作10篇。会议对这些小说逐一讨论。参加会的作者反映:在一定时期,给业余作者请短期创作假,集中起来读书、听课是很必要的。在他们有生活积累的情况下,再从各方面吸取营养,会使作者写出的作品更加丰富多采。

1982年8月10日~20日,长春作家协会举办重点作者读书会。与会的20名作者都在国家、省、市级文艺刊物上发表过作品,有的在各种文学类比赛中获过奖。他们有的是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工厂的工人,有的是学校教师、政法部门干部,还有的是农民,大多是30岁上下的青年作者。读书会期间,与会作者读了在国内反响较大的改革题材的小说20余篇。长影作家顾笑言,《作家》编辑部袁庆望、孙里,《春风》编辑部张少武,从不同角度,谈了从生活到创作的经验,一个文学作者应具备的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修养以及我国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的鼓舞人心的情况。读书会还邀请农安县多种经营办公室的冷玉坤介绍他亲自扶持的几个专业户致富的典型事例,并组织参加读书会的作者去农安县伏龙泉、高家店两个乡,参观访问了养鸭专业户。

1981年11月12日,长春作家协会组织专业作者到德惠县深入生活。中共德惠县委领导介绍了全县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所发生的变化。德惠县工交、财贸、文教、卫生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介绍了调整、改革后的情况,到达家沟杏山、岔路口育新等基层单位,了解各自不同的生产责任制,访问改革落后面貌的先进人物,了解改革后出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变化的情况。作家们亲眼看到、亲自听到这些变化,感到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实行生产责任制,出现新的局面,是摆在作家面前的新课题,决心写好这一代的农村新人。

1981年8月,长春作家协会和《春风》编辑部,组织11名业余作者到农村进行调查访问,意在使作者了解农村现状,收集农村创作题材。他们在榆树县访问了五棵树镇合发、临江、解放三个大队,听取社队干部介绍情况,看到地里的庄稼,访问了社员家庭。他们感到,作家不但要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且要反映自己应该熟悉的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广大农民精神食粮的需要也日益迫切,快写、多写、写好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已是广大农民向文学工作者发出的呼声,也是文学工作者应努力去做的事情。

1986年4月,长春作家协会组织13名作家,深入到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承担的葛洲坝到上海高压输电线路工程采访。先后到安徽省大别山区,湖北省葛洲坝,吉林省东丰县等工地现场,与送变电工人同吃同住,写出了10余篇反映送变电工人生活的报告文学,分别刊登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上。

四、作品评奖

1956年,长春市文联、共青团长春市委联合举办“五四”征文。长春市有400余名业余作者参加。他们应征的400多篇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从工厂到工地,从农村到城市,从部队到街道,从机关到学校,涉及到的题材是广阔的。《梭碗的故事》、《月夜》、《阿妈》、《刘大夫》、《不知道结果的爱情》、《我的同桌》等获奖。

197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之际,长春市举办了征文活动。文学部分由长春市文联和长春日报社分别进行评选。顾笑言的小说《拣来的新娘子》、杜保平的小说《植树时节》、肖又予的小说《春寒》获二等奖;袁庆望的小说《龚泥鳅》、于笑然的散文《骆驼之歌》等6篇作品获三等奖;王小克的小说《山路弯弯》、何鹰的诗《记住这一切》、英民的诗《唱给四月雪》、灿群的诗《献给英雄的歌》、忠志的评论《鞠躬尽瘁一尘不染》等14篇作品获佳作奖;还有发表在长春日报上的20篇作品同时获奖。

1980年吉林省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宣布吉林省少儿文艺创作评选结果:一等奖:张少武的小说《摸鱼》、郭大森的童话《天鹅的女儿》等4篇;二等奖:陈日朋的科学童话《天外飞来的客人》等7篇;三等奖:程质彬的散文《攀登赋》,冯国和、石文年的民间故事《少年连》,刘伯英的民间故事《女儿湖》,齐霁的诗《古里轱辘猴眼》等17篇;佳作奖:杨子忱的诗《丰收戏》、赵新禄的诗《1+2=3的意义》、谭文波的诗《黑脖雁和鱼兄弟》、姜衍忠的诗《字典》等20篇。郭大森的童话《天鹅的女儿》在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评奖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吉林省1980年文学作品评奖委员会由公木、杨公骥、蒋锡金、许行、温杰、金钟鸣、傅之凡、王成刚、杨荫隆、郭志友、王玉臻等11人组成。1981年初宣布评选结果,共有19篇作品获奖。其中,小说有张蒂远的《生活从这里开始》、杜保平的《绣花床单》、王浙滨的《情书的真情》等9篇,散文有禾子的《古陵曲》等3篇,诗歌有王小妮的《我从山里来》等7篇。

由公木、杨公骥、蒋锡金、齐燕颉等14人组成的吉林省1981年文学作品评奖委员会宣布评选结果,作协吉林分会于1982年5月26日在长春举行颁将仪式,向获奖的17名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17篇作品中有中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王祁的《双井屯》等7篇,诗歌有袁世兴的《惭愧》、何鹰的《骆驼队》等8首。

1981年《春风》短篇小说评奖结果,有11篇小说和1篇报告文学获奖,其中,王祁的短篇小说《双井屯》,获二等奖。

1982年《春风》文学月刊编辑部小说征文评选结果,获奖的12篇作品中,长春市作者的有4篇,它们是赫历的《不了情》、张重阳的《邹铁黑要帐》、吕铁人的《端浇包的小伙子们》、夏强国的《启示》,均为三等奖。

1984年3月24日,长春市举行“纪念《春风》创刊5周年佳作奖授奖大会。长春市文联副主席侯树槐作《春风》文学月刊创刊5周年报告,有50名作家、青年作者的作品获佳作奖。其中有乔迈的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顾笑言、王士美、汪东林的长篇特写《李宗仁归来》,赵云声、李政的长篇小说《少帅传奇》和短篇小说《双井屯》、《情书的真情》、《九月菊》、《蟹价的涨落》等。《三门李轶闻》获全国报告文学奖,被数省列为形象化的整党教材,《人民日报》、《吉林日报》、《新华半月刊》等多家报刊转载。

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办的第三届优秀文学作品评奖工作于1985年7月10日在长春揭晓。其中,中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有张秀枫的《五十二张照片》等6篇,报告文学2篇,诗歌有王维君的《我拍摄如花的春天》,戚积广的《旋转》等7首,另有文学评论5篇。作协吉林分会第三届优秀作品评选委员会由鄂华、芦萍、王我、关德富、刘纪众等13人担任。

吉林省第二届儿童文学创作评奖(1981年1月至1986年10月)于1987年初揭晓。在20件获奖作品中,长春作家的作品有张少武的小说《捉怪记》,郭大森的童话《天池云女》、陈日朋的童话《小蜜蜂访问百花国》,散文有程质彬的《阳朔桂子》、刘伯英的《洞中瀑布》,诗歌有高帆的童话诗《骄傲的青蛙》等。这次评选活动,是由作协吉林分会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共同主办的。

同年,吉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也已揭晓(1981年1月~1986年10月)。获奖的13篇作品中,有长春市作家韩汝诚的中篇小说《腊月》。这次评选活动是由作协吉林分会和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

五、文化交流

1956年6月19日,长春市文联邀请来长访问的中国作家参观团孔罗荪、周劫夫、汪静之、陈伯吹等作家和长春市作者在一起开座谈会。会上,参观团的作家们热情地就创作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孔罗荪讲的是创作风格问题、创作典型问题。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长春1953年起就有了一个儿童电影院,还有规模宏大的“八一”小学,长春电影制片厂还准备成立儿童片组等。之后,谈了儿童文学的功能、特点。在诗歌座谈会上,老诗人汪静之就学习古典诗歌问题发表了恳切的意见。作家周劫夫、陈残云在小说、散文、戏剧组的座谈会上,除谈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之外,还讲了参观长春后的感受。

应邀来中国参加世界文化名人纪念会的苏联名作家、著名小说《勇敢》的作者薇拉•凯特玲斯卡娅,于1956年6月21日到长春市参观访问。吉林省文联、长春市文联联合举行有40多名文学工作者参加的座谈会,欢迎薇拉•凯特玲斯卡娅来临,并请她谈谈她的创作经验及有关创作方面的问题。薇拉•凯特玲斯卡娅以《勇敢》的创作为例,谈了作家应当有知识,应当有生活,应当有丰富的想象力,应当有个正确的世界观等问题。最后还专门谈了艺术夸张问题。薇拉•凯特玲斯卡娅在长春游览了市容,访问了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8年8月31日,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长春。在长春日报上发表诗作《长春好》。

1978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全国部分作家去我国大西北参观访问,长春市文联副主席、作家侯树槐应邀参加参观团去柴达木、青海湖、玉门等地访问,达一个半月。

1978年12月5~13日,作协吉林分会、《长春》编辑部、长春市文联联合召开座谈会,就以《班主任》为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说进行探讨。12月12日,《文艺报》主编冯牧,应邀到会作了报告。

1979年7月,长春市文联组成侯树槐等10人的赴哈尔滨学习考察团。在哈尔滨受到该市文联的热情接待,并召开座谈会,向考察团介绍开展文联工作,发展文学创作和办刊物的经验。哈尔滨市文联主席杨角和《哈尔滨文艺》主编自始至终接待考察团。

本着探讨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办好文艺期刊,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共同愿望,部分省、市文艺期刊负责人座谈会,于1979年8月2日~10日,先后在长春市和吉林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长春》、《雨花》、《延河》、《作品》、《湘江文艺》、《上海文学》、《安徽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长江文艺》、《东海》的负责人。还有《文艺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中国青年出版社、新华社、新华社吉林分社、《文艺研究》、文化部文艺研究院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国文学》、《电影文学》、《十月》、《社会科学战线》、《新苑》、《芒种》、《江城》、《春风》、《延边文艺》、《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部等单位的同志。与会人员对当时的文艺形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认为: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艺战线的形势是好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揭批“四人帮”斗争中取得的成果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全国文艺期刊在这方面发挥了它的积极的战斗作用。大家在回顾了近三年来的战斗历程后指出:通过对“四人帮”的批判,特别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解放了思想,冲破了禁区,党的“双百”方针和文艺政策初步得到了贯彻落实,文艺创作日趋活跃,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为人民所欢迎和所喜爱的作品。但是,在解放思想,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阻力。《河北文艺》第6期发表的《“歌德”与“缺德”》便是一例。同年5月3日,党中央撤销了江青一伙炮制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但它所散布的流毒依然存在,在粉碎“四人帮”3年后的今天,还表现得如此顽强,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的。而文艺界过去没有对林彪、江青一伙炮制的《纪要》进行彻底的批判,以及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与会人员一致表示,一定要切实补好这一课,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认真总结建国30年来文艺战线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会议还一致认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是办好文艺期刊的关键所在。在讨论中,与会人员指出,长期以来在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简单的狭隘的理解,要求文艺机械地配合政治任务,这样做只会把文艺引向一条越来越狭窄的死胡同。应当按照文艺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我们的文艺期刊一定要办到广大群众的心里,体现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使社会主义文艺在为“四化”服务过程中,真正发挥战斗作用。会议指出,办好文艺期刊,还要努力体现各自的特点和风格,改变目前文艺期刊大同小异的状况,力求使自己的刊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还要敢于提出和倡导自己的艺术主张,勇于探索

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应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各级文联、作协应把办好刊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刊物具有应有的自主权。会议还呼吁各有关领导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和提高文艺期刊编辑人员的社会地位、政治待遇和生活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1979年9月6日~11日,《八月的乡村》的作者、老作家萧军来长春访问,在长春市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与长春市的专业、业余作者见面、讲话,受到了热烈欢迎。萧军在长春期间,还参观了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并观看了吉剧《桃李梅》、话剧《救救她》。

1980年4月26日~5月10日,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张智作为《春风》文学月刊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省、市级以上的文学期刊、丛刊代表及部分文学出版社代表148人(代表刊物107种),列席代表40人,共188人。会议闭幕式由冯牧主持。贺敬之、陈荒煤到会讲了话。陈荒煤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四次全国文代会精神,中共中央十一号文件精神,总结经验,活跃文艺思想,繁荣文艺创作,办好文艺刊物。归结起来,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会议进行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文联主席周扬作了重要讲话。

在探讨如何办好刊物时,张智在发言中提出:要想办好刊物,主管文学艺

术的领导很重要。长春市的领导通过《救救她》一剧的成功得到启发,并总结出3条经验:第一是放手,第二是关心,第三是主动替作者承担一些责任。

1980年7月13日~19日,全国17城市市办文艺期刊小说编辑工作座谈会在长春春谊宾馆召开。参加座谈会的市办期刊有:《青春》(南京)、《西湖》(杭州)、《邕江》(南宁)、《希望》(合肥)、《太原文艺》(太原)、《芳草》(武汉)、《郑州文艺》(郑州)、《长安》(西安)、《山丹》(呼和浩特)、《哈尔滨文艺》(哈尔滨)、《广州文艺》(广州)、《芒种》(沈阳)、《花溪》(贵阳)、《江城》(吉林)、《海燕》(大连)、《济南文艺》(济南)、《春风)(长春)。

会上,就如何发现、培养小说作者,繁荣小说创作,解决小说作品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说歌颂“四化”新人,为“四化”服务以及在编辑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交换了意见。

1980年8月10日,北京的刘绍棠、林斤澜、孟伟哉、刘心武、湛容、邓友梅、章中锷、刘浓泳、理由等9位作家应邀来长春。他们在参观访问期间与读者见了面。

1981年8月1日,江苏作家旅游参观团王洪(扬州文化局长)、赵凯(清江文化馆)、成正和(江苏省作协)、刘振华(徐州文化局)、王德安(南京分析仪器厂)一行5人和苏州文联的陆文夫、马鞍山的张弦、北京的刘绍棠来长春访问,并与长春市的文学艺术界见了面。刘绍棠在座谈时说:“我好嚷,我嚷的是‘乡土文学’。在创作上,我们应当搞民族的,注意继承传统,讲奇、巧,而又要与‘真’结合。要搞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不能把浅显、通俗当成低级,要做到‘雅俗共赏’”。陆文夫说:“借鉴是必要的,科学、历史、古典散文都要读”。张弦说:“作品主题隐蔽点好。要‘欲语还羞’,最好的境界是作品有几层意义”。

著名女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韦君宜,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组北方组组长李景峰,于1982年8月18日来长春访问,并就文艺与文学创作问题与吉林省、长春市出版界、文艺界的负责人交换了意见。8月23日,吉林人民出版社、省作协和市作协联合举行报告会。韦君宜作了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和关于文学创作问题的报告。

部队老作家陈靖于1982年8月来长访问。陈靖是少数参加过长征的作家之一。近年来一直勤奋地写作。市文联、市作协负责人就如何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和革命回忆录问题,和陈靖交换了意见。

以山东作协副主席曲延坤为团长的山东青年作家访问团一行9人,于1982年8月18日来长春访问。访问团成员有辛显令、王润滋、龙凤伟、左建明、张炜等。访问团在长春进行了参观、访问。8月18日,省、市作协和《新苑》编辑部联合举行报告会,辛显令和王润滋向长春市专业、业余作者介绍了他们的创作经验。

1982年11月4~12日,长春作家访问团经沈阳前去丹东访问。访问团团长为长春作家协会秘书长董辅文,成员有张智等4人。在丹东期间,访问团参观了丹东丝绸印染厂、辽宁手表厂、东沟县锦江鱼业大队和正在建电站过程中的太平湾。还和丹东市文联交流了开展创作方面的情况,与《杜鹃》编辑部交流了编辑工作经验,和丹东市以及东沟县的业余作者先后座谈、交流了在创作方面的经验、体会,等等。

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长春市文联于1984年5月17日,在吉林省宾馆召开著名老作家萧军创作生涯50周年座谈会。到会的有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刘扬、鄂华,作协吉林分会副主席许行,长春市文联副主席温杰,长春市文联副主席侯树槐,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长春作家协会主席蒋锡金,萧军的老战友、讲武堂同学、辽宁省本溪市南甸石矿的方未艾,30年代的东北作家,现辽宁作协的梁山丁,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的陈堤等。萧军的夫人、女儿也伴随到会,同吉林省、长春市的作家、编辑等文艺界人士30余人进行座谈,交流了吉林省、长春市的创作情况,萧军在会上谈了他几十年从事文学创作的体会和成就。

1982年9月22日,日本著名社会派推理小说作家森村诚一来长春访问。森村诚一从196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大都会》开始到1982年已创作了102部著作,并多次获奖。他的长篇小说《人证》,不仅翻译出版,而且改成电影《人证》,在我国上映。小说《太阳的黑点》、《腐蚀》,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并赢得了好评。1981年出版的《恶魔的饱食》,轰动了整个日本社会,已销售150万册,成为当时日本的最畅销书。该书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期间,从事细菌武器研究的日本关东军特种部队——七三一部队用我国活人作试验的罪恶内幕。森村诚一在谈到写该书的目的时,激动地说:我写这套书的目的在于使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罪恶历史不再重演,并以此教育下一代不再重蹈覆辙。

森村为创作《恶魔的饱食》续集,特来东北进行访问,搜集有关资料。在长春期间,在作协吉林分会负责人陪同下,他参观访问了关东军一00号细菌部队旧址和关东军司令部旧址。还到吉林省博物馆参观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史展览,并同吉林省作家、译者和《日本文学》编辑等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森村还应邀为吉林人民出版社即将翻译出版的《恶魔的饱食》续集写了序言。森村诚一于24日结束了在长春的访问后去沈阳。

日本著名报告文学女作家,电影《望乡》的作者山崎朋子于1984年7月15日来长春访问。她的这次访华,主要目的是了解日本在华残留的孤儿的情况,采访后将撰写文章在《文艺春秋》杂志上发表。在长春期间,她应邀参加了《日本文学》杂志社召开的座谈会,18日离开长春去沈阳访问。

1984年7月22~27日,部队作家参观团到吉林省参观访问。参观团团长是歌剧《白毛女》的作者之一丁毅。副团长是电影《兵临城下》的作者白刃,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作者之一漠雁,成员有孙景瑞、柯原、白支、韩静霆、成平等共21人。他们在长春参观了伪皇宫、光复路农贸市场、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省作协副主席、诗人胡昭,秘书长傅之凡,专业作家王士美陪同参观访问。他们参观访问后,于7月27日离开长春去沈阳。

吉林省部分作家于1985年8月19~21日参加首届东北三省文学创作交流会。参加交流会的作家、编辑、文学工作者50余人。吉林分会的有鄂华、胡昭等14人。他们不仅交流了创作经验,还就如何培养青年作家,形成东北作家群以及东北文学作品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1986年6月25日,日本著名女作家山崎丰子偕女秘书野上孝子来长春访问。山崎是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浮华世家》(后改为电影《华丽的家族》,是中国观众熟悉的影片)、《白色的巨塔》等10余部长篇小说。山崎丰子在长春参观了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市第三中学校、十一高中和南京大街小学校。访问了汽车厂副总工程师李松令、冯权,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周敬思,地理研究所王书海(日本孤儿)。还和作协吉林分会的专业作家举行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