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禽类饲养以家禽为主,野生珍禽驯化为数不多。家禽种类主要有鸡、鸭、鹅。

鸡 郊区农户历来家家养鸡,一般户养5~7只,多者10几只,全区养鸡总数在10万只左右。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养鸡专业户、重点户,加之笼养鸡的采用,使养鸡业有了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区笼养鸡已达104万只,其中专业户养鸡34万只,千只以上的72户。1986年春季一度出现卖蛋难,农民养鸡积极性受到影响,区委采取稳定饲料价格,与市内大单位挂勾等措施,使养鸡事业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全区养成龄蛋鸡150万只,养肉食鸡25万只。1987年在蛋鸡稳定在150万只的情况下,肉食鸡发展达到50万只,四年平均每年向长春市提供鲜蛋1000万公斤,肉食鸡20万只。1988年全区养鸡业发展较快的大南乡是郊区养鸡业的一个典型乡。1984年至1987年4年实践,基本形成“五配套”的产业模式,即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疫病防治、科技示范、鲜蛋销售一条龙配套服务体系。1987年大南乡“五配套”产业模式被列入吉林省星火计划。1988年大南乡制定出“以养鸡为龙头,搞粮食转化,为城市提供肉、蛋”的养鸡模式。全乡1411户养鸡62.54万只,其中蛋鸡24万只,向城市提供鲜蛋286.7万公斤,肉鸡38.54万只,创产值3704.4万元,纯利润747.5万元。

1983年以来,郊区委、区政府大力加强笼养鸡服务工作和建立健全“五配套”的服务体系。一、建立良种体系,全区成立10个种鸡场,15个孵化场,实现了笼养鸡良种化。二、建立饲料体系。10个乡镇均有饲料加工厂、年生产饲料5500吨。三、建立科学培训体系。区、乡(镇)成立养鸡学会,到1985年全区有一万多人次参加笼养鸡学习班,区广播电台举办科技讲座,区科协印发了《孵化技术》、《育雏技术》、《蛋鸡的饲养管理》、等资料书20万册,同时树立140户笼养鸡示范户。四、建立供销体系。各乡、村都有服务组,负责进雏、供料、销售等工作。五、建立防疫体系,各乡(镇)有防疫站,村有防疫组,社有防疫员,送药上门,服务到家。

1986年,区委、区政府一方面抓自有种蛋的孵化,全区开动65台孵化器,孵化鉴别雏52万只。大南乡新兴村刘家学房屯,全屯有32户农民用土办法孵化家禽20多万只;另一方面,从华春禽业联营公司,公主岭等地购进鸡雏48万只,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到村屯传播育雏技术,提高了鸡雏的成活率,促进了养鸡事业的发展。到1988年底,全区养鸡户4.5万个,户均养鸡20只,鸡存栏90万只,销售鸡蛋1000万公斤,经济效益2000万元,人均收入近百元。

鸭 鸭是农民传统饲养的家禽之一,有麻鸭、京白鸭、康贝尔鸭、金定鸭等品种。一般农户均养3~5只,产蛋量150~170枚左右。

80年代初,郊区也曾出现过养鸭热。1984年冬,兰家乡不到两个月,养鸭就发展到2万多只,仅孟家村就有1万多只,成了郊区第一个养鸭村。但缺乏市场予测,加之方向不对,不是向城市提供商品蛋、商品鸭、而只想赚种鸭、种蛋一时价高的钱,结果种鸭、种蛋价格大跌,农民蒙受损失,挫伤了养鸭积极性。兰家乡养鸭热,只热了3个月,种鸭价格便由每只四五十元,下跌到一二元,种蛋由每个一元八角下降到一角五分,全村养鸭户亏损少者千元,多者上万元。后因区委采取请能人搞蛋禽深加工等办法,才使冷下来的养鸭热有所回升。

鹅 鹅是羽、肉、蛋兼用的家禽之一,食草性食物,容易管理,全区几乎每户农户都饲养二三只或四五只。进入80年代,羽绒市场繁荣,鹅的饲养量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三五只增加到十几只乃至几十只,较大的重点户养几百只,到1988年,全区鹅存栏数达11万只,价值110万元。区内最大的养鹅重点户是乐山镇东方红村囤家屯农民王振连,1987年从农安进鹅雏505只,成活460只,年底出栏,平均每只鹅重4公斤,共收入4140元。

鹌鹑 家养鹌鹑是从1985年开始的,首先发起是合心乡,继而全区10个乡(镇)中有38个村613户开始饲养,到年底发展到319万只。饲养的品种主要是美国巨型肉用鹌鹑和一般的蛋用鹌鹑两种。1986年向市场提供鹌鹑50万只、蛋1000公斤。由于鹌鹑有新城病和霍乱病,加之蛋鸡发展较快,饲养鹌鹑的逐渐减少,到1988年全区鹌鹑的饲养量不足100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