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玉米 清末时期,种植玉米极少,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2%。民国时期,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单产1000公斤左右。1935年,出现了玉米加工业,播种面积增加到10028公顷,占播种面积的8%,单产1250公斤。

解放后,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分3个历史阶段:195~1960年为大稳定小发展阶段。播种面积基本在7500~8000公顷之间,占粮豆播种面积的15~17%。单产在1440公斤左右。70年代开始,推广玉米良种,黄粒子和试种玉米杂交品种,明显增产。1973年良种面积扩大到1.86万公顷,单产提高到3165公斤,比1960年面积增加1.3倍,单产提高1.2倍。8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玉米在粮食作物中占首位,成为对外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粮。玉米抗旱涝,好管理,被农民称为“铁杆庄稼”。玉米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1987年全区玉米播种2600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的60.1%,单产6075公斤。

谷子 清末时期,谷子的播种面积年平均占粮豆播种面积的30%左右,产量低于高梁。谷子耐储备,是农民的主食,谷草是大牲畜的主要饲草,适宜“三三制”轮作。1935年,谷子种植面积73615公顷,占播种面积的32%,单产495公斤。

解放后,谷子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但由于互助合作的兴起,大牲畜猛增,饲草需求量过大,谷子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0~25%,单产1500公斤左右。70年代玉米面积大幅度增加,谷子种植面积相对逐年减少。1975年全区谷子播种8866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的10%左右,单产1920公斤。1983年以后谷子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8年全区谷子种植1007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3%,单产2415公斤。

高梁 解放前,高梁与谷子面积持平。1935年播种面积73193公顷,占总播种面积25%,单产614公斤。

解放后,高梁播种面积逐年下降,1973年,高梁播种面积9800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15%,单产2700公斤。1988年全区高梁播种面积2600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6%,单产4140公斤。

水稻 1935年,在万宝山、大房子、一间堡开始种植水稻,面积共1216公顷,单产1000公斤左右。1958年,水稻播种面积达3215公顷。但1962年降为945公顷,单产3008公斤。1976年以稻治涝,水稻面积一跃发展到5000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15%,单产4215公斤。1983年区划后,水稻种植面积为2133公顷,单产5655公斤。1988年又发展小井灌溉,水稻面积增加到3333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的10%以上,单产6990公斤。

大豆 解放前,播种面积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5%,单产570公斤。1951年大豆播种面积35324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的17%,单产1087公斤。70年代玉米面积增多,大豆面积被挤。1982年只播种5800公顷。1988年调整了粮豆比价,大豆面积才达到1万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24%,单产250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