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计划免疫

1958年区防疫站设卫生防疫组,开展季节性预防接种。1983年由站内计划免疫科负责四种(麻疹病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吸附白百破三联、卡介苗)疫苗计划免疫工作。按照省计划免疫程序,由地段医定向接种,接种率逐年提高。1988年末,四苗覆盖率100%,麻痹和白喉1985年起至1988年止朝阳区无病例,其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1980年,朝阳区开始建立儿童预防接种卡,按规定计划接种。1985年建儿童计划免疫手册,1988年全区建卡、建册率达100%。

二、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痢疾是朝阳区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传染病,常在夏、秋两季流行,冬、春季节也时有病例发生。1958年发病为5962人,发病率269.35/10万。

病毒性肝炎 1958年始有疫情报告,年年有发病。1958~1988年30年间共发病21689例,死亡26例。1983年加强了对肝炎的防治,各医院成立了肝炎门诊,医疗器械严格消毒,建立了“五、一”制度(即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从此,发病率有所下降。1962年发病率为6880/10万,1988年降至910.1/10万。1982年对儿童开展表抗监测,1987年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到1988年共接种7700人次。

伤寒、副伤寒 1958~1985年朝阳区均有发病。1962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发病334人,此后,每年发病均在10~20人左右。

脊髓灰质炎 1958年朝阳区发病2例,截止1988年共发病326例,死亡9例,占发病总数的2.76%。其中1963年、1964年为发病高峰,共发病203例。此后,朝阳区对适龄儿童普投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后没有典型病例发生。

三、呼吸道传染病

猩红热 1958年以来,朝阳区年年都有猩红热患者。截止1988年共发病17476人。近年发病率有所下降。

麻疹 朝阳区历年都有麻疹患者。1962年麻疹疫苗问世,1964年、1965年朝阳区出现二次麻疹大流行,患者13639人,死亡86人。1979年国家列入计划免疫项目,全面开展接种,接种率95%,1987年后未发生麻疹流行。

百日咳 1958~1988年共发病11547人,死亡16人,近年实行《白百破三联混合疫苗》接种,发病率明显下降。

白喉 1962年朝阳区首次发现白喉42例,1969年呈下降趋势。10年间共发病208例,死亡5例。1976年后已无病例记载,1983年白喉病已绝迹,但仍采取全面接种白百破疫苗或对重点人群采取接种白喉类毒素预防措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朝阳区自1958年起共发病1091例,死亡60例。1967年发病423例,死亡24人,为发病高峰。之后,逐年下降。

四、血行传染病

疟疾 1960年以来,每年均有疟疾病例,1960~1986年共发病183例,1987年以后未发现疟疾病患者。

斑疹伤寒 1950~1962年朝阳区发病近千人。1963年曾有一次发病高峰,患者142人,患病率在0.05%以下,之后,每年患病均为3人,1979年后无病例。

乙型脑炎 1959~1988年朝阳区内共发病26例,死亡13例。

五、结核病

此病解放前流行广泛,死亡率很高,俗称痨病。

建国后,结核病防治所开展健康普查,对结核病人,无症状感染者做到心中有数。1961~1968年门诊普查透视约162000人次。1973年后下厂下校普查132000人次,普查率占人口总数的36%,发现病人12人,占普查总数的0.017%。1979年后改为抽样调查,1979~1984年共抽查3347人,没发现新患者。目前采取查、管、防、治四项综合措施,防治结核病。1988年团检4000人,发现病人320人,发病率8%,复诊病人227人,治愈率82%,好转率19.5%。

对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落实监督化疗与家庭病床管理,重患设家庭病床。1983~1988年共设家庭病床1072张,使初治病人痰菌阴转率、治愈率达95%以上。

自1961年实行对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成为杜绝儿童感染结核病的有效措施。多年来为基层培养防痨医生300人次。1988年新生儿接种4903人,接种率98%,集居儿补种1100人,小学生接种6886人,接种率99.7%,大学生接种2752人,接种率99.5%。

六、其它传染病

1987年朝阳区出现灭绝多年的性病患者83人,1988年上升为145人。患病率为20.95/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