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解放后,各工厂、企事业单位、机关纷纷建立了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进行文化和技术教育,根据职工文化水平分为初级班、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大专班。利用晚间及休息时间进行学习,每周学习3~4次,每次时间为1~2小时,学习年限为半年至二年不等,开设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及实用技术等科目。1949~1956年全区共建立职工业余学校21所,入学职工24533名,占职工总数的14.9%。

1957年后,区里加强了对职工业余教育的领导,成立了业余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业余教育发展规划,职工业余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1958年全党全民大办工农业余教育,全区共建立53所各级各类学校,其中从小学到大学的有26所,从小学到中学的27个所,还办起半工半读的业校37个班,参加学习的学员达17188人,占全区职工总数的52%。到1960年全区已经办起各类业余学校60多所,业余学习班223个,工业系统办起10个技术专业班。全区有小学班125个,学员5005人,职工入学率达到67%。同年3月创办了长春市朝阳区机关干部业余大学,学制五年,业余学习。学生主要是区机关和驻区单位机关干部,当年收4个班,200人左右。每班四、五十人不等。教师除少数专职外,主要由吉林师大中文系教师承担。1962年增设了英文班,学制三年,1965年有30人毕业。中文系实行单科结业,学完五科,成绩合格者,发毕业证书,共有25人毕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类业余学校相继停课。1976年成立了朝阳区工业系统“七·二一”大学,招收区属工业单位职工,开设了机械、热处理、电机3个班,学制为半年至一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区里成立了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并设置办公室,制定三年职工教育规划,对全区的职工业余教育实行统筹安排。1979~1980年,社会各界及各企事业单位办起各类文化、技术补习班140余个,参加人员达2800多人。1980年4月“七·二一”大学改为朝阳区技工学校,为区属单位培训技术人员。1981年成立了朝阳区卫生进修学校,培训在职医护人员。同年区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重点抓职工普及初中文化和初级技术教育。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开始对中青年职工文化和技术补课,“双补”对象是1968~1980年进入企事单位的初中毕业生和未经专门培训的三级工以下的工人,文化课以普通中学课为主,技术课专业对口为主。文化课教师聘请中学教师担任,技术课教师聘请技师担任。1982~1985年共举办各类文化补习班166个,各类技术补习培训班129个,参加培训人员到8281人次,经考试验收文化补课合格率达97%,4209人晋升了技术等级。1985年以后的业余教育主要是参加电大、函授学习和参加自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