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常海波妙计办厂

一九八四年末,从盘山县城郊乡玻璃布厂窄小的办公室里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年创利润三十二万元,人创产值万元,利润三千。工人们激动不已,厂长常海波的脸上也浮起了难以抑制的笑容。此时,他想起了他和工人们走过的艰难创业之路。

一九七八年,纸板厂被市场淘汰了,不得不生豆芽,做豆腐。全厂六十四名职工,有三十多人离厂谋生,剩下的放长假,厂里只留下常海波和一名副厂长看摊。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我们在市场上被挤下来,还要回到市场上去,寻找新的生路!”常海波跑了十多个市、县,了解市场需求,回来后,他决定开办玻璃布厂。

牌子挂出去了,办厂的资金从哪出?乡里没有钱,信贷部门不贷款,急得常海波夜不能眠。爱人看着他那难受的样子,把准备买电视机的六百多元钱交给了他。老常兴奋地叫了起来,“有了。”他发动全厂职工集资。有的把准备结婚的钱拿出来,有的把准备盖房子钱拿出来,三百五百的凑到三万五千多元。常海波有劲了,亲自走出去购买材料、机器,全厂大干三个月,玻璃布投产了。

工厂活了,常海波拉开架势,向乡领导要管理工厂的权力,乡领导答应了他。他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去年,一个工人玩忽职守,造成停产事故,常海波发动工人讨论这件事,决定给这个工人降一级工资,扣发半年奖金。有人合计上了:“罚吧,他的亲属也在厂,他们犯了,看他咋办?”说也巧,常海波的儿子泡了半天病号,他宣布加倍罚款,责令他写检查。这回工人们服了。工人每天提前二十分钟进厂,月月超额生产指标。 戴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