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轻骑」乡里行

这是一支文艺轻骑队,全团只十五个人,没有专职的管理干部和行政人员,连县文化部门派去的正副团长都不脱产。这支“轻骑”,一年来,驰骋在盘山县农村的广阔田地上,演出三百多场,收入一万多元。

盘山县青年地方戏实验剧团,为什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团长郑朝东的回答是:“办团方向端正,适应改革潮流。”他们一不吃“大锅饭”,二不依赖国家。刚建团时,县里只给他们买一些简单的服装和道具,工资和费用自己全部包下。为把根子深扎在群众之中,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他们就排演什么。《光棍娶妻》、《妯娌会》、《闹鱼塘》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

“宁愿自己多吃苦,不给群众添麻烦。”这是实验剧团的行动指南。他们每到一乡在村与村之间巡回演出时,除服装道具用车拉外,演员们都是步行。一次,他们在高升乡前屯村演完戏转点时,村里给派了两辆大车,他们只留下一辆拉道具,另一辆说啥也没用。一天,他们刚到驻地,得知附近有个敬老院,演员们不顾疲劳,扛着道具背着乐器,给老人们演了专场。

这支“轻骑”人员少,队伍小,开始不使人注目。刚下乡演出那阵,一些干部和群众没把他们看在眼里。有的说,请他们演戏,搭钱受罪,不如在家看电视。可是看完演出,人们的看法转变了,许多群众看了这场要下场,在本村看过了又跟到外村去看。傅家村原来只想演一场,演完后群众不愿散场,村干部只好答应再演一场。

梅花香自苦寒来。实验剧团青年演员们的迅速成长,是他们刻苦练功的结果。演员李艳萍,原来是高升乡业余剧团的演员,为了提高表演技巧,她每天早上第一个起来,出去练功,从不间断。唢呐演奏演员胡海华,下乡时每天演出吹奏五六个小时,早晚坚持练功,被人们喻为“金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