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河北临城西磁窑沟发现隋唐墓

西磁窑沟村,地处太行山脉的丘陵地带,坐落于京广路西,泜河以南,与内丘县的交界处。东北距临城县城约15余公里(图一)。1991年12月,该村农民李建军等人因建房在该村西北50米处取土时发现两座古墓,报告县文管所,文管所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窑考古队一起对现场进行了调查。

二墓是在砂石岩层上凿出的小型单室券顶墓,无封土堆积。相互间隔4.3米,东西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东西分别编号为:M1、M2)。由于墓内葬物已被全部取出或翻乱,原葬情况已不得知,现结合群众提供的情况,将两墓介绍如下。

一、墓葬形制

M1墓口距地表高32厘米。平面呈椭长形。北部起券,券洞部分为墓室,余做墓道。券口处以自然石块和长方形砖封堵。券顶与墓底均做北高南低的斜坡状,高差10厘米,墓通长380厘米(其中墓室部分230厘米)、宽65、深75~85厘米,方向210.5°。

封门砖共三块,呈青灰色,体积为30厘米×25厘米×6.7厘米,其中一块上用黑墨写有两行铭文,铭文楷体,竖行排字。一行为“眭法真铭”四字,另一行可辨有五个字以上,由于字已模糊,不能读出。“眭法真”,当为该墓墓主之姓名。葬具已朽。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南脚北。随葬品仅两件,东西并列摆放在头骨南侧。

M2距地表深26厘米露墓口,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通长610、东西宽105~225厘米,墓向210°(图二)。

墓道位于墓室的南面中间,竖穴式。南壁呈斜坡形,底面由南而北略下落,落差4厘米。口大底小,上口长275、宽100厘米,底长240、宽95厘米,深190~194厘米。北端用体积较大的自然石块封砌墓门。

墓室平面基本呈长方形,四角稍弧,直壁,稍内收,壁面不太整齐。上口长335、宽225厘米,底长823、宽205厘米,高290厘米以上。墓顶已被破坏,从残迹看为券形顶。墓底凸凹不平,较墓道底面低48厘米。

在墓室西壁的中部有一个拱形顶的壁龛,壁龛外口宽130、里宽120厘米,进深35厘米,高250厘米。

棺木已朽烂,采集到已锈蚀的、断面为方形的铁棺钉36枚。钉尾横折。长者9.3、短者6.1厘米。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南脚北。随葬物品大致摆放在墓室的南面和东面、西面的南部。其中墓志置放在墓室南端中间,正对墓道,镇墓兽和武士俑置放在墓口里侧的左右两边。

二、出土遗物

M1 出土青瓷碗、青瓷罐各1件。

青瓷碗1件。略变形,腹部外壁粘连一片另一同类器的口沿残片。敞口唇稍扁,斜壁深腹,假圈足,足心微凹,足边削棱一周,内底有三叉支钉痕。青灰色胎,胎质坚硬。外挂半釉,下部有积釉现象。内施全釉,釉色乳青,釉面比较干燥,有褐色斑点。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口沿处釉已脱落。通高8.7厘米,口径14.1厘米。

青瓷罐1件。直口圆唇平肩,肩部粘有复式三系,系高于口。椭圆形腹,假圈足,外撇,随葬时足已缺少一块。胎质坚硬,较粗糙,胎色灰白,有黑色斑点,由于焙烧过火,胎体表面因发泡形成许多凸点,外壁施半釉不到底,釉面光亮呈褐青色,有细碎的冰裂纹和蜡泪痕。通高27.5厘米,口径7厘米,最大腹径19.5厘米,底径9.8厘米。

M2出土随葬品除1方石质墓志外,全为细泥红陶器。器表皆施白衣,俑类衣外绘彩。由于出土时多被打碎,有的器物也被弃之不见,已无法弄清原组合情况,经整理共有人兽禽畜等俑、模型器及日用器计21件。

1.陶俑

12件。

武士俑1件,顶盔挂甲,甲片用黑墨所画,束腰,尖头黑鞋。左臂微曲,握拳,右臂曲平,呈持物状,鼓肚凸胸,相貌魁梧。直立,双目微向下斜视,面带微笑,红唇黑须。通高32.5厘米。

侍女俑2件。头梳半翻高髻,肩披红色长巾,身穿曳地长筒裙,裙下微露双足。袒露胸臂,双手相交拱于腹前。墨画眉,口涂红,阔眉小口,姿态安详娴静,面似若有所思。挺直站立,通高19.4厘米。

男侍俑3件,分二式。

I式:2件。造型相同,大小有别。黑色幞头。身着翻领交襟短袄,1件为红色,1件为白色。束腰。下着长裤,足登尖靴。右手握拳置胸前,拳心有孔,孔内遗物已失。左臂下垂微曲。墨描眉、须,口涂朱红。眉清目秀,姿态安然。1件高20.5厘米,另1件高18.8厘米。

Ⅱ式:1件。黑笼冠,着红色阔袖敞领长衫。束腰。长裤曳地,尖足微露。双手拱奉胸前,做执物状,手心有孔。墨描眉须,须呈八字形,口画朱红。直立,平视。通高20.5厘米。

风帽俑6件,分三式。

Ⅰ式:女俑4件。头戴白色风帽,身披红色过膝风衣,内着白色阔袖长袍,束腰,略弓肩。双手拱胸前。口涂朱红,双目微微闭合,面丰,一副老态龙钟相。以1件为例,通高20.7厘米。

Ⅱ式:男俑1件。衣着体态均与I式相同,面部较I式稍显清瘦,朱红涂唇,墨画眉、眼、胡须。高20.6厘米。

Ⅲ式:男俑1件。头戴红色高顶风帽,身披粉红色过膝风衣,内着红色阔袖长衫,束腰,裤至足底,微露尖足。直立,双手握拳拱于胸前,拳中有孔。双目微睁,墨画八字胡须。体态健壮,通高19.3厘米。

2.镇墓兽

2件,分二式。

I式:人面兽身,作蹲坐状。尾扁圆,贴臂竖起,面部温和。浓眉,黑须,红唇,头顶上有一尖曲长角,胸前饰红色彩条。通高26.6厘米。

Ⅱ式:狮首兽身,亦作蹲坐状。贴尾同I式。双目圆睁,口紧闭,头有角,向后曲卷。口、鼻、孔、眼角和尾部均用红彩点绘,胸前饰横条红彩。

3.畜禽模型

共4件。

马1件。四蹄踩在长方形踏板上,站立,曲颈,低头。短髻,无尾,雕辔头,黑鞍鞯,鞍上托一花毡。鬃以墨红色涂成。墨描双眼。通高25.6、长27厘米。

骆驼1件。腿部残缺不能复原。昂首,双峰竖起,尾左摆,双峰及前大腿上均涂有褐红色彩。驼背上覆盖椭圆形布垫。颈、眉毛用黑彩描绘,眼角、口、鼻孔均点描朱红。通高30.3厘米,长29厘米。

羊(?)1件。缺头。卧状,体肥,小尖尾,身上点墨。通长8.3、残高6.5厘米。

鸡1件。红色扁冠,翘尾,仰头站立。通高8.6、长8.7厘米。

4.模型器及陶器

仓1件。圆锥形顶。通高13.1厘米,最大直径9厘米。

器盖(?)1件。盏形,残缺不能复原。

缸1件。仅存1残片,敛口唇沿,圆肩弧腹,腹下内收。

5.墓志

1合,青石质。志盖表面略剥沥,一角已残。边长41.5~41.7、厚15厘米,做盝顶式,顶面分两行阳刻篆体“眭君墓志”四字。四刹阴刻变形莲花,四侧阴刻连环图案。

志石呈正方形,边长41.5~41.7、厚7.5厘米,打磨光而不平,四周侧面阴刻缠枝花卉。铭文行阴刻有界格,共20行,满行19字,第8行加1字,为20,计363字,内容如下:

眭君墓志铭君讳厚字赵郡高邑人也其先发源姬水建国汉东食邑睢城因菜命氏徽猷世载国史详焉自南而北义均梁〓改睢为眭列在记藉祖平州长史父濮杨府君并吾同諬古行为〓则酋文丽藻雄伯当时文集清新见行今世君含璋挺耀清识明於〓〓博通经史雕蠹美於志学文章与春云比润音韶共秋月齐明孝敬淳深仁羲敦睦弱冠释褐太子左卫府恭军事仍值典书坊文学若乃参政钩陈司文礼阁风流博望献纳重离笔锵锵洋遐迩游泳可谓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者也以父忧去职丧过于哀魂神分散攀号暮月奄至灭性昔高柴泣血名载礼经申生自缢镌文国史以今方古不谢丹青粤以隋开皇九年三月廿七日卒於济阴郡春秋廿四大唐贞观十七年崴次癸卯月日葬内丘县五郭山勒石刊铭庶傅不朽其词曰远叶垂阴姬源载深〓之与固忠烈相寻名高汉魏悬芳至今弈叶光显家傅休则劳谦匪懈莅官清直鸿才璀璨流行郡国,大哉惟孝哀慕精诚身轻毁灭而殉斯名天长地久永播英声

三 结语

M1中出土的青瓷碗与内丘邢窑遗址第二期遗物中的同类器相同[1],该期遗物调查简报定为隋代。罐不仅有邢窑隋代同类器的造型特点,更与河南安阳隋墓中出土的四系罐相仿[2],河南安阳隋墓为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的纪年墓,据此M1的年代应为隋代。M2有明确纪年,属唐代初期。

在这两座墓中,M1的随葬品不仅数量少,而且还都是残次品,墓主为一般平民。M2墓主曾在隋代入仕为太子左卫府参军事,秩正九品,但死前已经失职,其丧葬规格与唐礼制度规定的八品下至庶民级别相同,因此墓主的身份虽然也是平民,但从仅存的部分随葬品来看,似仍仿照高于一般平民的下级品官身份置葬。

M2墓主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死在济阴郡,到时隔54年后的唐贞观年间才葬于内丘五郭山,因此可知该墓为一迁葬墓。从墓志所记载的内容和其姓氏与M1墓主之姓相合分析,迁葬之地,则是他的家族茔域之所在。与M1似为平辈关系。

在河北地区的考古工作中,隋唐墓葬发现不多,唐初纪年墓则更少。临城西磁窑沟M1、M2的发现充实了这方面的内容,尤其是M2中遗物的出土无疑为其他同类器的断代树立了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