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邢台是我国佛教文化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在后赵时期,邢台是襄国都城所在。天竺国佛图澄在此修建寺院,传播弘扬佛教,在后赵境内先后建立佛寺890余所。当时“佛号世尊、国家所奉”“中州胡晋,略皆信佛”。到隋唐时期大力倡导佛教,佛学达到极盛境界。

邢台是李唐的祖籍,这里的佛教发展深受朝廷的重视。唐代时邢州城区有寺院二十余所,最著名的有开元寺、华池兰若(即天宁寺)、净土寺等。

邢台开元寺自唐代建立以来,一直为禅宗的道场,宋人陈振在《敕建圆照塔记》中说:邢台开元寺是“此二祖传钵之地也。”可以证明邢台开元寺在禅宗建立初期,就受到了二祖慧可的重视。

禅宗又称作中华禅,以菩提达摩为初祖。禅宗的传承是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粲,僧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有两位高徒,一是神秀,二是慧能。神秀在北方,慧能在南方,佛教史中有南顿北渐之说,这说明神秀与慧能两人所传的禅风,在开导发悟上有迟疾之别。以弘忍门的慧能与神秀二系也称南北二宗。文献中说:“天下散传其道,谓秀宗为北,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注:《宋高僧传》卷8《神秀传》,《大正藏》第50卷第756页上。)

到了唐代中期,慧能晚年的一个得意弟子神会“认为从菩提达摩以来,历代大师都讲一下子发露出性,顿时彻见佛性。显然神会是打着历代大师的旗号,推行顿悟主张。”认为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方立天《论南顿北渐》原载《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1期)这个时候,神会为了扩大南宗的影响,使顿悟法门的禅风在北方得到广泛的认同,在邢州开元寺于唐天宝年间为慧能立《曹溪能大师碑》。神会在开元寺为慧能立碑这件事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南北对立的当时,以北宗禅风为主的北方,允许在邢州开元寺立《曹溪能大师碑》,表明当时邢州开元寺是支持神会的“南顿”学说的,也同时证明了邢州开元寺在当时已经成为南宗道场,邢州也成为神会大师传播南宗禅风的重要地区。

到“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神会大师把慧能禅宗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南宗的地位也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巩固,日益成为中国禅风的主流。

禅宗自二祖慧可传至六祖慧能,到晚唐宋初时,禅宗分为五家,这就是史料中所称的“一花开五叶”,即以南岳怀让一系分化出沩仰和临济两家;江西青原行思一系分化出的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家,合称为五家。

邢台开元寺自改额敕封就为禅宗道场,先是神会大师为六祖慧能立能大师碑。此后有南岳法脉怀让第三世传人邢州素禅师。

1、惠觉禅师

惠觉(?-774)新罗人(503-935年间朝鲜半岛古国)青年时入唐求法,二十三见时受具足戒,后行脚于河北邢州一带,入唐十年获得朝廷的允许,在邢州开元寺注册僧籍,750年前后,前往洛阳荷泽寺参见神会和尚,接受“顿悟”法门。回到邢州开元寺后,用心思索。第二年,再赴荷泽,得于禅悟“属灯乃明”,成为神会和尚的接法弟子。唐大历元年(766),昭义军司马礼请惠觉住持沙河漆泉寺,七八年间礼佛求法的信徒纷纷来前,惠觉禅师“处顺安暇”传播禅法。大历九年三月十九日夜间,惠觉圆寂于沙河漆泉寺内。唐建中四年(783)寺僧众为惠觉禅师修塔立碑,检校兵部郎中兼邢州刺史御史元谊撰写碑文,现沙河市广阳山漆泉寺保存有《大唐口口口口寺故觉禅师碑铭并序》碑。

2、法明禅师

邢州开元寺法明禅师,为晚唐宋初时人,云门宗青原十世下,现据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记载可知,邢州人,祖籍邢州,晚唐人。早年出家后,行脚四方求学,后投报本兰禅师门下学习禅法,报本兰禅师为青原下十世的传人。明代黎眉所撰《教外别传》同列为报本兰禅师法嗣,只是与《五灯会元》所不同的是为南岳十一世下(在《续传灯录》中列为十二世,明瞿汝稷集《水月斋指月录》列为六祖下第十二世),是云门宗的传人。

青原行思为六祖慧能的弟子,为江西吉州人,俗姓刘,相传他为汉长沙王的后裔,青原行思与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南岳怀让并称为六祖门下五大弟子。青原自幼小时就出家,赋性沉默。唐武则天通天二年(697),青原行思前往曹溪求法,当青原行思第一次见到慧能时便发问:“我们要怎样做才不致于落入相对的层次中去”慧能反问道:“你最近做了些什么工夫?”青原回答说,我连圣谛也没有修过。”慧能又问道“那么你的功夫究竟达到哪一个层次了?”青原又答说:“我连圣谛也不修,还有什么层次可言啊。”慧能见他很有灵性,收为弟子。开元元年(713),慧能召青原于座下:“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以衣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行思得法后,即到吉州青原山弘法十多年,为禅宗顿悟献出毕生精力,终有大成。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十二月十三日,青原行思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唐僖宗谥为“弦济禅师”。青原行思只传了一位弟子,这个人就是石头希迁,他对石头希迁十分满意,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青原行思示寂后,十传后报本兰禅师。报本兰禅师为湖州人,以“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传法。法明禅师从报本兰禅师得法云门。云门寺是云门宗的祖庭,最初名为光泰禅院,为五代时期的文偃禅师所建。963年,南汉王刘龚改名大觉禅寺,因地处云门山又称之为云门寺。《韶州府志》记载,云门寺创建以后,历代住持高僧在云门寺进行了多次修缮和重建。到民国时云门寺逐渐衰落了,后经虚云大师发愿重修,历经九年使云门宗祖庭宗风振兴。

邢州法明禅师从师学习不久,便得法回到故里,继任邢州开元寺任上座。上座,也称首座、尚座,就是指法腊高而具德望的僧尼,又称长老、首座。

在开元寺十多年里,法明一不讲经,二不说法一天到晚就是喝酒,行事豪迈而不拘于礼法,我行我素,嗜酒成性,有人请吃斋拒而不去,如有人请饮酒则从,每次饮酒大醉后,高唱着柳永词数阕,“夜来匆匆饮散,欹枕背灯睡。酒力全轻,醉魂易醒,风揭帘栊,梦断披衣重起。悄无寐。”传遍街里,“日以为常,乡民侮之”。邢州人称法明为“醉和尚”。

有一天,法明禅师突然对寺内僧众说:“明日我就走了,大家不要送了”大家见他这样说,都偷偷的笑他,不以为然。第二天一早,法明禅师摄衣就座,大声的说,“我今天要走了,走前我要给大家说几句话,听我一偈语”。寺内的僧人听到后,赶忙前去看望,法明禅师这时对大家说:“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说毕便圆寂辞世。

有关于法明上座的事迹,还见于宋人江少虞编纂《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四《仙道僧人》篇中也有记载:

邢州开元寺僧法明,落魄不检,嗜酒好博,每饮至大醉,惟唱柳永词。(明抄本有“曲”字。)由是乡人莫不侮之,或有召斋者,则不赴,有召饮者则欣然而从。酒酣,乃讴柳词数阕而后已。日以为常,如是者十余年,里巷小儿,皆目为风和尚。一日忽谓寺众曰:“吾明日当逝,汝等无出观吾往焉。”众僧笑曰:“岂有是哉?”翌日晨起,法明乃摄衣就坐,遽呼众曰:“吾往矣,当留一颂而去。”众僧惊愕,急起以听,法明曰:“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言讫,跏趺而逝,众叹异之,因以厚葬焉。

有关法明上座还有一首偈语:“资福别无所补,五日一参击鼓。何曾说妙谈玄,只是粗言直语。甘草自来甜,黄连依旧苦。忽若鼻孔辽天,逢人世忌错举。”

有研究佛教的学者说,所谓“醉”,即是将世俗的观念摒除,使禅悟主体得以全神贯注地、不带功利眼光地静观物象,但此时并非噩然无知,而是“却有分别”,一切都明历历露堂堂,这是无分别的“分别”。酒醒之时,即是生命的圆成解脱之时,观照主体与观照对象浑然相融,打成一片,“杨柳岸晓风残月”既是清纯自为的自然法性,也是圆成蝉蜕的本来面目。

吴言生《云门宗禅诗研究》原载于《五台山研究》2001年第一期当代高僧净慧大师在评说时:“在佛教其它宗派那里,对于像法明上座这样一种行为举止,那简直是不能容忍的。像道济禅师这样的高僧,应该说他是一种游戏三昧,看着他好像是粗行沙门,可是他粗中有细,醉里却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当然,这是一种极为特殊情况。必须末后能够做得了主,说走就走,才可以这么做。如果我们对腊月三十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去想象这种事情,更不要说去学着做。进一步说,即使你有十足的把握,你也必须考虑到,每个禅师所处的时代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教化众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过去适合,现在未必适合。”

法明上座的偈语中可以看到禅心见性、深悟禅道、观察人生,从生活中悟禅法,真可谓世间法便是佛法。

3、恒通禅师

恒通禅师(833-905),又称常通,俗姓李,邢州平恩人,即河北曲周。家为士族,恒通幼时好学,不羡浮华,恒通十三岁时到邢台内丘鹊山访道依师,通过精进的学习准以剃度。853年在邢州开元寺受具戒后,到西京(西安)荐福寺求学经律,数年之后,恒辞行到南方求法,在长沙遇到岑禅师。岑禅师问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恒通说是邢州人,岑禅师又说佛法不从那里来,而恒通回答道,和尚你还住在这不?

恒通禅师的事迹见于《五灯全书》《五灯严统》《释氏通鉴》等佛教文献,《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也有相同的记载。

恒通自岑禅师那里接法后,成为雪窦寺开山祖师。据《雪窦寺志》记载:“光启中(887)群盗起,师领众致四明”当时的雪窦寺名瀑布观音院,后改为雪窦寺。唐昭宗大顺二年(891),明州郡守请恒通主寺事,“开山建立精舍,始成祖席”。次年,也就是唐景福元年(892),恒通禅师在此大兴土木,扩建殿宇达6000平方米,“此院为丛林,禅事所为始”,并以禅宗为帜,千百年来不改宗风,恒通禅师也被后世尊崇为“雪窦开山第一祖师”。

4、开元寺寺僧归晓

开元寺寺僧诗人归晓,字信天。据宋契嵩编著的《传法正宗》卷八的记载,归晓为六祖慧能第八世传人。923年出生(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36年(后唐清泰三年),出家于延寿禅院。940年(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在邢州开元寺受戒。此后历游荆渚、湖湘等地,到处参学,后在(襄州)含珠山审哲禅师那里得到正法。入宋以后,归晓多次受到宋廷礼遇。开宝二年,被赐予紫绶。978年(宋太平兴国三年),赐号惠广大师。988年卒(一说卒于994年),归晓死后在襄州延庆禅院立塔,有东海人潘平撰写的《大宋襄州凤山延庆禅院传法惠广大师寿塔碑铭》存世,碑铭中详细记述着宋太宗赵炅(赵匡义)的长婿王承衍(947-988)十分敬重惠广大师的德行,而奏请宋廷加恩归晓,碑文中有一段归晓与刘承规代宋太宗发问的对话,说:“龙廷金口问,口何对玉机?”归晓则回答说“风阁龙楼远,尧云舜日新”。

刘承规,宋史有传记,事迹见于《东都事略》《宋会要》等书籍中,在宋太祖(赵光义)时就官居补内侍高班,宋太宗时曾为北作坊副使、内供奉官、诸司副使等职。

归晓的诗见于著录仅有一首。收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六中。有时途路上,见口口口口。野口有霜宿,孤峰无水斋。白云随步步,黄叶落挨挨。若遇杉松里,风寒口碧崖。归晓《至安陆竺干盛会》

5、空本和尚

空本和尚,天竺国人(古印度),后梁译经师。后梁乾化年间(911-915)常住邢州开元寺,在寺内奉诏翻译佛经。

据清道光版《邢台县志》记载,梁乾化五年在开元寺观音殿西侧厢房外立有石幢。民国时期,古建专家梁思成与刘敦桢都曾对这个经幢进行过考察,后来由于经幢所在的地方要进行基本建设,文物部门将此幢移入开元寺内大雄宝殿前。经幢现有两节,其上有“大佛顶随求尊胜陀罗尼之幢”十二个楷书大字,幢体文字已经剥落不清,细辨有“门人习律僧洪善,门人大德口口口,门人讲律僧洪口”,在幢体的正面有立幢缘起“……奉……三十三天善事,天子……”“大佛顶随求……邑长张景、邑录张遂”等文字,清道光与民国版本《邢台县志》记载,为空本和尚所立。

6、宋金寺僧云祥、定喜

云祥禅师,宋代大观三年(1109)为邢州开元寺住持。此年秋天,宋徽宗赵佶下诏,改大圣塔为圆照塔,并请河南少室人陈振为开元寺圆照塔撰写《敕建圆照塔记》一文。开元寺圆照塔自宋宝元二年(1039)开始营建,到嘉祐七年(1062)建成,前后共用23年,塔高九十多米。前后历开元寺三代僧人的心血,如师安禅师(1039年,宋宝元二年为邢州开元寺住持僧)、用实禅师、崇餙禅师(1062年,宋嘉祐七年邢州开元寺住持僧),圆照塔建成后,云祥禅师上奏宋廷请宋徽宗赐题塔名。

定喜禅师,金代大定年间开元寺住持僧,1184年,也就是金代大定二十四年由定喜禅师发起,在开元寺铸造了“甲辰岁皇帝万岁”大铁钟,钟高2.70米,下沿周围长7.2米,钟壁厚约半尺,重达三万多斤。该钟铸成后历八百年风雨,钟体没有氧化,仍然荤荤发亮,以巨木撞击时钟声粗犷浑厚,声震数里,为此旧志书说“每当朝暾初上,暮烟缭绕,僧人唪经,撞钟之声远闻十里之外”。大铁钟铸成后,开元寺定喜禅师与寺僧在寺内一侧以巨石作架营建了钟楼。

7、贾菩萨万安禅师

万安禅师(1194-1243)。1194年,即金明昌五年,广恩出生于河北威县的章台镇张华堡(元代顺德路洺水张华里)贾氏家。据民国版十八年刊印的《威县志》卷十五人物记载:广恩年轻时“生有佛性”“不慕荣利”“夙有佛慧”,还没有到行冠礼的年龄,就到经城(今威县北经镇)法云禅寺出家,法云坚公禅师为广恩祝发师。后来又从晖公受具足戒。

《新续高僧传》卷三十七说:“释广恩,字万安。姓贾氏,洺水人,生有佛性,年且冠求出家,从经城法云壑祝发,又从晖公受具戒,学禅临城……”。

《补续高僧传》说:广恩和尚“其师亦知识,训督颇严。师至性过史天泽,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窝阔台即大汗位,立三万户分统汉兵,命史天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此时的邢州已经是民不聊生,城市受到战火的摧残,面对这景象姚枢上书说:自宋金战乱以来,“官盛刑滥,民困财殚”。“如邢州、河南、陕西、皆不治之甚者”。经过忽必烈的慎重考虑,采用了选择贤能,“为置安抚、经略、宣抚三使司。其法,选人以居职,颁傣以养廉,去污滥以清政,劝农桑以富民。不及三年,号为大治”。(明崇桢本《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五)文中所说的“号为大治”就是元代史上的邢州大治。

1231年,蒙古太宗窝阔台决定分三路攻宋,史天泽随太宗中路进军至邢州。此时,史天泽为了迅速恢复邢州一带的佛教活动,礼请万安大士到邢州开元寺弘建道场。“万安恩公来主函丈,始图兴复,其感验灵异,有神化无方者”。

据文献中记载,广恩和尚来到邢州开元寺后,看见修建于宋代的圆照塔已经损坏,便开始发愿进行重修。

广恩决心修建圆照塔的事很快得到佛门弟子的支持。据损庵洪益所撰《德州齐河县刘宏镇报德慈恩院第一代住持旬公和尚碑铭》记载:广恩的传法弟子崇旬,在闻听“邢台宏慈博化之风”后,不远千里直奔襄国(邢台),“躬诣开元丈室,瞻礼万安慈容,欣然鍼芥相投。师资契合染衣祝发”。“同修宝塔……富者财之,财者力之”。自1231年2月“以大众布施建圆照塔十三级”开始营建,到1240年9月圆照塔主体完工。新建成的圆照塔高大雄伟,“木浮屠极壮丽,高广可容千余人”。木浮图“诚法界之宝宫,河朔之杰观也”,1243年2月,来自七州四府及佛子山十四位大法师会聚于此,万安法师登坛说法,在邢台开元寺启建首次资戒坛大会,度僧徒受足戒达千余人。

由于过度劳累,“宝塔之功稍成,观音之像未备”,万安于1243年10月“春秋四十九僧腊三十,以癸卯仲冬十八示寂”(刘百熙《万安恩公塔记》)。

万安圆寂后,弟子万松述其行状,元世祖忽必列旨谕五路兵马大元帅史天泽立石,大都房山(今北京)刘百熙撰书碑铭,后被赠为“护国兴理大师贾法宗大菩萨”。赐号为“弘慈溥化大士”。

1276年2月,元设资戒坛大会于顺德路开元寺。由国师杨莲珍加和万安禅师设坛讲经说法,出现了“受具足戒者十万”的场面。至元十六年(1279),立资戒坛碑,又对圆照塔进行了再次的维修,杨莲真加请赐铭,邢台开元寺被“敕寺额大开元寺”,圆照塔赐名“塔曰普门之塔”。

万安禅师圆寂后,由崇润和尚继承为开元寺住持,后传于崇朗、崇悟、崇禹、崇俨。

庆吉祥是继崇字以后开元寺高僧,受命编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一书。《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是一部记录元代汉藏《大藏经》译经目录的著作。

8、益吉祥损庵

损庵洪益,为湖北应山人,即今天的湖北广水,据天一阁藏明代《嘉靖应山县志》记载,损庵又号无极,十五岁出家,入石龙山宝林寺。

宝林寺是应山著名的寺院,创建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兴盛于元朝,鼎盛于明朝。相传明太祖幼年时牧牛于此。洪武年间(1368-1398)赐名正觉寺,被视为皇庙,香火不绝数百年。

应山地方志说:“洪益,号损庵,姓徐氏,幼不茹荤,年十五礼石龙山宝林寺僧善为师。既受其戒。”号无极,此后,无极遍参宗匠,得法于白云治公。当时白云禅师就说:“器之曰:“汝必际盛,缘向后于老僧,头上有万丈光明。汲引后进随种视病宜自勉焉。(嘉靖版《应县志》)后参开元寺高僧为师,号损庵洪益,为万安禅师开创的开元一宗“洪”字辈的传人。

损庵历主名刹。大德三年(1299年)主宝林寺,十一年(1307年)主法王寺,至大四年(1311年)主邢台大开元寺,累朝宠命,并于延祜丙辰(1316年),特授中奉大夫、制加“圆照普门光显大禅师”之号,赐以二品银章,金裥袈裟,总管宗门之事。元英宗临祚(1321年),曾下诏褒美。损庵遂于泰定乙丑,赴阙谢恩。明年(1326年),又加特旨表彰。

至顺庚午(1330年),损庵辞去大开元寺住持,归山养闲,但壬申年(1332年)又被下诏征还。至元统甲戌(1334年),力辞得退,在寺西堂怡然自适。他曾有诗:“莫将世事累青眼,留取闲云伴白头”,被人争相传诵。

原载于少林寺网站,《少林寺史话》一节大德三年(1299年),损庵洪益在应山宝林寺任住持,后在十一年时,即1307年来到嵩山法王寺担任住持僧。时过四年后,在1311年,元至大四年接受元廷的任命,来到顺德府大开元寺担任开元寺住持。

在任开元寺住宅持僧后,累朝宠命,于延祐丙辰(1316),特授中奉大夫、制加“圆照普门光显大禅师”之号,赐以二品银章,金裥袈裟,总管宗门之事。1321年,元英宗对损庵下诏褒美,为此损庵于泰定年(1325)到大都谢恩。第二年,朝廷又旨对损庵进行了表彰。

元至顺元年(1330),损庵辞去了顺德府大开元寺住持一职,在寺西堂怡然自适。在这个期间,损庵洪益收应山无念为徒。后在至顺三年时,元文宗下诏征还,损庵传位无念为宝林寺住持,重新回到顺德府担任大开元寺住持僧。

在损庵的主持下,公元1326年(泰定三年)对大开元寺普门塔进行了修缮,由王郁书在开元寺观音殿前立《普门宝塔甓垣记》。

元统二年时(1334),损庵再次请辞大开元寺住持一职,写下谒语:“莫将世事累青眼,留取闲云伴白头”,被人争相传诵。不久,损庵回到故里应山宝林寺。

在宝林寺归山养闲的几年间,损庵洪益杜门不出,淡泊世味,名传乡里,不少人纷纷而来,投入门下。损庵以“了一真妙,断诸缘想”为念,持律严格,布衣粝食,蒲团竹几,甘淡苦节,坐着入睡“胁不至席者数十余年”,他还认为,修佛坐禅,“佛”与“魔”同样是关键。

在损庵归养宝林寺时,少林寺住持示寂,为了寻找一位曹洞正宗传人,少林寺想到了损庵洪益,便派专使来到应山,祈求损庵接任少林寺主持,并表示不会以寺务相累,只恳请到少林寺住持宗盟。

1340年,损庵洪益接任少林寺住持,当年12月16日,损庵吩咐把自己的衣钵、财务留给常住诸僧。19日,他沐浴更衣,挝鼓升座,给寺众们讲解“无生忍”的意义,说:“无生无灭的诸法实相,就是‘无生’;彻悟此道,了法无生,就是无生忍。我已快证我的无生身了!”

少林众僧在听到损庵的谒语后,失声痛哭请他留世。损庵瞪目向大家说:“大无生身会重生!”说完便闭目跏去逝。

损庵死后,弟子们为他进行七日的祭奠,火化时,天上祥光环绕,得舍利如豆粒大不可计数。

1341年,少林寺于在少林寺塔林为损庵立《特授中奉大夫大开元都宗摄少林禅寺住持损庵和尚之塔》。

损庵洪益卒年七十有八,法腊六十四;有徒七十余人,嗣法者二十余人。弟子根据损庵的遗嘱,又在应山宝林寺北原建立损庵舍利塔。由蒙古人“中顺大夫、德安府达鲁花赤(蒙语,意为镇守使)兼劝农事迷尔哈赤”立损庵碑。现在应山宝林寺的石板堰水库旁,有散落在地上的经幢、碑座、碑帽。经幢呈六边形圆柱体,高约1.5米,直径约80厘米,上面依稀可见的文字是“住持无际和尚”,无际和尚就是损庵洪益。经幢即为损庵之塔的遗构。

由于损庵洪益的缘故,宝林寺成为曹洞宗的道场,在《应山县志》中僧会条下记载,有“喜圆、喜禅、喜常、昌政、昌寿、继超、祖文、续文、续誉”僧人法号,这些法号正合邢台大开元寺开元一宗的字辈,应是损庵洪益的传人。据《敕赐宝林禅寺正派碑》记载,无极禅师为敕赐宝林寺正派曹洞宗宗人。

无念禅师是损庵洪益的得法弟子。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有个儿子封为楚王,驻地武昌,十分仰慕无念禅师的道行,便礼请无念禅师住持武昌九峰山九峰寺。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听说无念禅师是群僧中的“神僧”,即派遣内侍到武昌召见,见无禅师“虽寿有年,其顶相巍巍,色身俱备”,无比感慨,赞其“自童子忘欲,至于寿高”。当即赐给金钵、盂、净瓶、金襕、袈裟、百彩衲衣并御制诗文:从师童子问清云,世事茫然学坐禅;幼出渐知心是佛,老来悟得性通天。朱门不谒藏金锡,茅屋无干饮碧泉;召来九重谈妙法,问伊落魄几经年。

朱元璋《题僧无念九岁出家》

无念离开南京之后,朱元璋对无念禅师“戒行精于皎月,定慧稳若巍山,暂来一时去此,常怀怀之不已”,于1396年派官员专程看望,并送去御制诗文一轴。留住数日后,又派内侍护送回武昌九峰寺。明永乐三年(1405),无念禅师在武昌九峰同圆寂,享年八十一岁。

今山崖上有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石刻,记载着朱元璋召见无念禅师的经过,刻有“御制谕僧无念”诗五首,即《题僧无念九岁出家》、《舟归武昌》、《武昌归隐》、《怀僧无念特赐松实诗》、《赐僧无念诗》。无念去世后,弟子又在石刻左方开石龛雕无念像以为纪念。石像神志安详,目视前方,脚著草履,正襟端坐于石座之上,并刻有诗一首:“空有空无得正因,其中妙用是源真。本师住世无人敬,现灭应须假幻身。”

9、亨公秋亭禅师

秋亭禅师,生于元大德四年(1300),邢台沙河市綦阳村(綦阳镇)人,俗姓孔,祖辈为务农之家,父亲喜欢读书,经常在乡里做一些善事,乡亲都称为善人。秋亭禅师的母亲十分贤慧,特别崇信佛教。秋亭禅师出生时,曾梦到佛像金光照耀,室内一片光明,次日秋亭禅师就出生了。

秋亭出生就很少饮酒吃肉,并有出尘的想法。他们父母不愿意违背他的意愿。元大德十一年(1307),在秋亭七岁的那一年就来到顺德府开元寺出家为僧。“礼本府开元寺口公为师,服勤左右,朝夕匪懈”(见《大庆寿禅寺住持秋亭禅师亨公道行碑》)。秋亭禅师性情醇厚,言语简朴,勤于学习。

元延祐七年(1320),秋亭禅师刚刚年满二十岁的时候,在开元寺受具足戒。随后行脚于名刹古寺,游遍名山大川,“遍游讲肆”到处寻学,对许多深奥的经律都有独到见解,几年的出游学习经历成为他成长最快的时期。谒见了海云印简大师再传弟子西云安公,西云禅师见到秋亭后十分赏识,随命入室侍香,传衣付法给秋亭。此后又师北溪禅师延公,不久便出任大都城西的广福寺住持。

在出任主广福寺住持一年后,秋亭又南游到襄阳汉淮一带,继续寻访巨刹高僧,以求得佛文化的真谛。后行脚到山西大同,在竹林寺学习了一些时日便回到大庆寿寺。住在彭村的观音院内,一住就是五年。在观音院的时期,修复了大殿、山门等建筑,使观音院到处焕然一新。这时大庆寿寺的住持北溪禅师示寂,由师兄鲁云禅师继位,秋亭接任了圣州保宁寺住持。

四年后,鲁云禅师示寂,秋亭在大公举下“补其处”实为大庆寿寺住持。大小事务无不尽,所培养的弟子都有很大成就。一日,秋亭执笔写下偈语:“和南上礼诸高德,别请他人拯钓舡”,写完后便投偈于地上,“出门径去,众皆大惊”。大家到处寻找,才知道秋亭住在大都文明门外一个小院中。两班执事领寺内众僧邀迎秋亭,“师不为起”,再次书写偈语:“策杖腰包归去也,再来不值一文钱”此时大家知道再劝也无所为了,上书于宣政院,宣政院知道此事后,也出面挽留秋亭回任,仍不奏效,便向秋亭询问缘由,秋亭回答说:“祖师说过,三年不去,五年不住。这是从上流传下来的遗风。”宣政院的官员回去后上奏说,“去富而就贫,真所谓高僧也”。后来时任右丞相秦王伯颜派官员劝请,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

不久,秋亭回到了顺德府大开元寺内归隐,足不出户达十多年。后来皇帝下旨迎秋亭回到庆寿寺观音院常住。至正十年(1370)夏四月九日,在庆寿禅寺为秋亭禅师立《大庆寿禅寺住持秋亭禅师亨公道行碑》。

秋亭禅师度弟子若干人,其中胜喜、胜宁是“嗣其法者”。

10、小山宗书

小山宗书(1500-1567),字大章,别号小山,顺德南和县(河北省南和县)人,父亲李进,母亲刘氏。小山生于弘治庚申岁(1500),十岁(1509)入学,诵习儒书,粗通大义。十五岁(1514)时悟“儒书皆教人世之法,而非出世法也”,因而笃志出家。父母欣然从之,送至顺德府(邢台市)开元寺法堂,礼钿和尚为师。后游学多年,入少林终有所成。1530年又回到顺德开元寺省侍本师钿和尚。1557年就任少林寺住持。1567年,“腊月十六日。索笔书偈曰。宗镜宗镜,心法成行。即日圆觉,镜破宗正。偈毕,俨然坐脱,世寿六十八,僧腊三十六。茶毗身骨,分为三分。一分留宗镜起塔,一分送顺德祖茔,一分至少室起塔。”

11、万安法嗣传灯自元代开元寺万安法师开山立开元宗一脉。在元代共传19代:

开山祖师 万安菩萨

第二代 通慧崇润禅师

第三代 梅庵崇郎禅师

第四代 明空崇悟禅师

第五代 百泉崇禹禅师

第六代 龙溪崇俨禅师

第七代 草堂广诠禅师

第八代 清泉崇音禅师

第九代 银山妙用禅师

第十代 柏山妙生禅师

第十一代 静岩妙安禅师

第十二代 损庵洪益禅师

第十三代 翠峰普琳禅师

第十四代 寿峰普俊禅师

第十五代 无极洪缘禅师

第十六代 高峰普镇禅师

第十七代 藏峰胜悦禅师

第十八代 月照洪迈禅师

第十九代 月溪禧顺诸禅师

根据《禅门日诵》记载,万安禅师为洞山下二十八世(雪庭下十四世)传人,万安禅师演三十二字传灯,俗呼为贾菩萨宗。这三十二字为:

广从妙普 洪胜禧昌 继祖续宗 慧镇维方

圆明净智 德行福祥 澄清觉海 了悟真常

在对开元寺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与这三十二字法嗣相关的碑文资料,现例举一二。

1.至元十六年三月(1279)《百泉禹禅师之塔》。禹禅师为第二代“从”字辈法嗣,全称为百泉从禹。百泉禹禅师塔由提点僧峰尘题额,上有“妙”字法嗣多人,如妙宜,妙信,妙俭,妙全,妙证等。邢台塔林。

2.至元二十五年十月(1288)《通理大师提点隐公塔》有第三代“妙”字辈法嗣妙旭、妙增。邢台塔林。

3.大德元年七月(1297)《正信弘发大师从正寿公之塔》正信弘发大师也为第二代“从”字辈法嗣,在这块碑还有第四代“普”字辈法嗣二十五人,如普兴,普云,普定,普进,普庆,普住等;第五代“洪”字辈法嗣六人,如洪满,洪奕,洪武,洪彦等。邢台开元寺。

4.大德三年八月(1299)《普化大师(王羽)公之塔》。邢台塔林。

5.至元十八年九月(1281)《圆融大师通悟大师》,碑文记载“顺德广平二路僧断妙泽等立石,”其后列有长老妙殿、妙窝容,妙颜,讲主妙行,妙兴……法孙尚座普义,普雄,普顺,普喜,普法,普汝,普瑞等十九人。

6.至元二十二年重九日(1285)普美等人立《讲主之塔》,碑文记载:“顺德广平等路大开元寺一宗前僧录兼本寺官门执事妙昱书丹”,上有“妙”字辈法嗣三人,“普”字辈法嗣五人。

此外在开元寺塔林有喜公庄王之塔,为第七代“喜”字辈法嗣。

后来万安的第三世弟子兴阳清剖妙净禅师演派二十八字。

妙明觉海圆宏广 悟本真常慧性宽

祖道兴隆传法眼 普周沙界定心安

这个传承偈到解放初期已经用到了第二十八代“常”字辈法嗣。在七十年代时,开元寺小和尚常和尚还健在。万安法嗣(贾菩萨宗)后传入九华山,现在从贾菩萨派下常字起续演二十八字。

常持妙法胜庄严 果证无为道上玄

西来大意修般若 月朗天中振万年

在万安禅师后,元代邢州大开元寺传人中出现了两位高僧大德,而且都是曾受国师戒并加封吉祥号的高僧,一位是庆吉祥,一位是益吉祥。

庆吉祥博学多才,精通经学,受命编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一书。《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是一部记录元代汉藏《大藏经》译经目录的著作。

益吉祥全称为损庵洪益,损庵洪益(1263-1340)为万安禅师的“洪”字法嗣第五代传人。

损庵洪益在辞动大开元寺住持后,于1340年力请到少林寺担任住持,当年圆寂。少林寺于1341年在少林寺塔林为损庵立《特授中奉大夫大开元都宗摄少林禅寺住持损庵和尚之塔》。

元代,开元寺海闻和尚,也是一位得道高僧。1246年山东东昌12岁的镏氏子拜海闻和尚为师,名志德,号云岩。出师后在金陵天禧寺任住持。

万安禅师不仅为曹洞宗的传人,还兼修净土宗,元翰林修撰《顺德府大开元寺普门塔记铭》说万安师在临清清泉将净土寺曾“……建净土道场,师为作白莲花会,规模一以庐山远公为式”。著有《白莲集》。万安弟子众多,还开示临济法门,《禅门日诵》记载关于临济宗传灯时,说续有:

真隶顺德府东开元寺万安禅师演派四十字:

庆淇通大觉 心印续咸宗

正知为妙义 普周法界同

慈宽能真远 行广自国从

本性佛光照 万法字皈明

明代见于记载的开元寺传人不是很多,历史资料有待于今后发掘。但从开元寺寺史上看,开元寺地位急剧下降有两个原因,一是元末初战争对开元寺的损坏,第二就是明代刘健势力对开元寺的故意压制。

刘健(1433-1526),弘治时人,字希贤,洛阳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成化中参与修《英宗实录》,至孝宗即位,进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累进尚书、太子太保、太傅、大学士,并较长时期担任内阁首辅,深得孝宗信赖,有《刘文靖公奏议》等书传世。刘健之大父就是刘绍祖(一为刘起祖),在元末红巾军攻打邢州时,为了抢占寺产以供军需,给开元寺戴上“僧多不义”的帽子,“并悉戳之,焚其浮图”。万历本《顺德府志》记载,在天顺七年,洛阳邢伯玉为邢台知县,当时顺德府城内“老释宫居什九,皆极土木之丽”“而宣圣庙学宫模规狭隘”。于是“非古迹百余区悉撤之,逐取其材合所市者,聚工以新学”。这件事受到了同乡刘健的赞赏,并为此写就了《邢台县儒学记》碑文。

开元寺在明洪武年,在顺德府开元有僧纲司,都纲、副都纲都是由“继”字辈法嗣担任;明嘉靖《顺德府志》说:开元寺“洪武间僧纲司寓焉,都纲继口,副都纲继腾重修。”正德三年(1508)已传至“祖”字辈,有首座祖奎,住持祖奎英。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在开元寺的历史上,有两位高僧出任了少林寺住持,一个是元代的损庵洪益大师,另一个就是明代的小山宗书和尚。

小山宗书,为曹洞宗第二十四代传人,开元寺“宗”字法嗣第十代传人,字大章,别号小山,顺德南和县(河北省南和县)人。生于明弘治十三年,明武宗正德四年,这一年小山十岁,便入学堂启蒙。悟“儒书皆教人人世之法,而非出世法也”,因而笃志出家。明正德九年,父母将小山宗书送入顺德府开元寺拜钿和尚为师。两年后,在太行山越三载寒暑,手抄《华严经》。此后游学入少林从虚白老和尚学习。嘉靖九年,小山宗书回到顺德府开元寺省侍本师钿和尚。少林寺多次请小山宗书为住持,都力辞没有到任。嘉靖三十六,在当地官员与少林长老的要求下,小山才就任少林住持。于1567年圆寂。

民国时邢台开元寺传人见于记载的为议果禅师,民国三十二年时,由住持议果发愿对邢台开元寺进行了一次大修,并在观音殿前立《重修顺德开元寺碑记》石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