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地方党政军领导机关,以路罗川、浆水川等山高便于隐蔽,水大可做动力,以及群众觉悟高等地利人和条件,建设工厂、学校、医院、银行等,使这里一度成为抗日军政后勤供给和人才培养基地。

对于这些为抗日战争做过重大贡献的单位,本应一一详记,但由于缺乏资料,如黄家台八路军总医院(由白岸迁至)、西口、王三铺、贺坪峡被服厂等,未能记述。而收入的单位,有的由于资料残缺不全,难以详记。

冀南银行

1941年,冀南银行总部由山西黎城县迁至本县英谈村(今杨庄乡)。对外公开名字叫工作团。总部下有印币厂,共计干部、工人50多人。

印币厂在朱文坪、清泉、王盆、大西庄(均为白岸乡)4个村各设1个车间,分管印刷、剪裁、编号、印章各项工作。票卷印成后交总部发行。

由于山区交通不便,票卷输送主要靠牲口驮运。总部养着10条骡子,担负内外运输任务。为保卫银行的安全,总部派1个连的部队负责保卫工作,并发给临近村庄民兵枪枝,协助部队执行保卫任务。

1942年5月,日寇扫荡太行山根据地,银行总部及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随于当年搬迁转移外县。

中共太行第一地委

1940年7月,中共太行一地委(1941年1月前称冀西地委),由临城迁至本县内阳村。书记高杨,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由于当时形势紧张,地委机关对外称“八路军办事处”。书记,部长对外一律称主任。

太行一地委下辖12个县委,即内丘、临城、赞皇、获鹿、元氏、井径、平(定)东、昔(阳)东、和(顺)东、邢东、邢西、武(安)北。沙河县当时是太行区直属县,所以不属一地委领导,但有联系关系。太行一地委于1942年5月反扫荡后迁走。

太行区第一专员公署

太行区第一专员公署(1941年1月前称冀西专员公署),1940年7月从临城迁到邢西县,驻将军墓镇,专员杜哲衡。专署机关设秘书室、财经委员会、民政科、财政科、建设科、文教科、司法科、武装科、公安局、税务局、粮秣科、银行等。专员公署辖12个县抗日政府,即内丘、临城、赞皇、获鹿、元氏、井径、平(定)东、昔(阳)东、和(顺)东、邢东、邢西、武(安)北。1942年5月反扫荡后一专署又迁至临城。

鱼林沟毛纺厂

鱼林沟毛纺厂建于1940年,属太行行署六专署直接领导。厂长贾冲芝,副厂长赵体弟、工程师吴兴臣。厂部在老鹳嘴洪罗寺各设1个车间。

老鹳嘴在鱼林沟口西侧,这里原有1座水磨房。毛纺厂利用水差动力安装了弹毛纺线机,除车间弹纺外,还组织农家妇女手纺毛线。以弥补机纺的不足;洪罗寺原是1座寺庙,工厂利用寺殿设置织毯机16台,其中有10台是模仿木制机。车间有工人40余人。日产毛毯40条。

1945年,毛纺厂迁到山西省清家寨。

大鱼制革厂

大鱼制革厂全称“野战供给部军用制造厂”,属原野战供给部领导。工厂于1941年从山西辽县迁到本县滔水(今白岸乡),次年由洺水迁到大鱼。厂长高日升、教导员王思德。厂房、办公室均借用民房。

制革厂总厂驻大鱼,在本县路罗和武安县计城各设一个分厂。总厂有189人,分4个生产组:一组脱毛、二组上色、三组裁剪、四组缝纫。主要产品是子弹盒、战马鞍、枪背带、炮衣及拉炮用的皮条皮带等。

产品所用原料全靠就地取材。皮张在根据地收购;颜料用本地橡壳、树皮加工。当时1斤橡壳值1斤小米,湿树皮5分钱1斤。因地制宜,既满足了原料供给,又能解决当地群众的困难。

1942年日寇大扫荡。工厂设施遭破坏,制品原料被抢劫、焚烧。1940年工厂恢复生产后,交晋冀鲁豫军区军用制造厂领导。于同年搬迁。

清泉兵工厂

清泉兵工厂原系一二九师修械所第二所。1942年从山西省辽县高峪沟迁到清泉(今白岸乡)后。改为四所第二分厂。所长郭栋木、副所长张世杰。有职工200人。分厂设备有2台车床、1台砂轮机、1台钻床、1盘烘炉,主要生产五〇小火炮。

工厂设在1座店房院内,职工和家属住在农户家中。生产原料靠从群众家中收集废铜烂铁,工厂需用的煤炭、口粮及产品分送,全靠群众用牲口驮运。有时工厂任务紧、人手少、村里的农民主动到工厂帮助摇机轮、抡大锤。遇有情况,民兵为工厂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每到农忙季节,工厂职工自动带着家属帮助农户点种、收割。职工与群众相互支援,亲如一家。

1942年5月大扫荡。日伪军包围了兵工厂,工人刘登富为掩护工友突围,只身牵引敌人壮烈牺牲。机工赵丙义在突围中身受重伤,宁死不当俘虏,舍身跳下悬崖。老红军李湘池同几十名工人被敌人围困在就水沟一个山洞里。他的3岁小女儿饿得哇哇直哭。为了保护几十名同志的安全,李湘池忍痛用毛巾堵住孩子的嘴。结果大家的生命得救了,孩子却被活活憋死了。在这次大扫荡中,工厂有十多名同志为保护工厂献出了生命。

1942—1943年,太行山连遭灾荒。为度灾荒,兵工厂实行精兵简政,职工由200人减到120人。同时开展生产自救,节约度难关。职工口粮先后由1斤减到10两(16两制),又由10两减到半斤。工人家属同群众一起上山捋树叶、挖野菜。有几十人染上了痢疾、伤寒、食物中毒等多种疾病。

1944年3月,兵工厂职工到山西黎城参加整风。经过整风整顿,上级对兵工厂进行机构调整。将四所的一、二两个分厂合并为兵工三厂。厂长刘贵福、政委肖兴明、监理李宏庆。厂址设在武安县,后迁到本县洛水(今白岸乡)。工厂主要产品是生产五。炮和改制八二迫击炮。每月可生产五〇炮70门、改制八二迫击炮10门,后又改制五〇炮为六〇炮,每月可生产100门。工厂生产动力主要靠山沟流水,利用水轮带动4个机房的机器。

1947年9月,兵工厂从洺水迁到武安县和林一带。

南就水子弹厂

1941年,为抗日,武安梁沟兵工厂在本县南就水设立了分厂。领导人之一是陈指导员,主要生产子弹。

当时仅有31户的南就水群众,听说八路军在自己村建工厂打日本,自动并炕、腾房,把最好的房子让给工厂,作为厂房和工人宿舍。后为支援工厂生产,不断外出为工厂背煤、运粮,工人也抽空帮群众种田,抢收。工农、军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2年5月,驻华北日寇出动25000多兵力,历时20余天,“分进合击”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为安全起见,工厂工人、村内群众,除少数担任警戒外,多数藏到深山,机械设备全部埋藏。

是月25日上午,敌进驻南就水,寻找工厂的工人及设备,分两路夹击梁沟(厂址)。为保护工人,引开敌人,村自卫队队长王臣富、副队长孙立祥鸣枪击倒一个敌人。在与敌周旋之中,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5月26日中午,出人意料,敌人包围了逃在黑龙山的群众。在威逼下,无一人说出八路军在哪里,工厂机器在哪里。敌人气极了,惨无人道地杀死36人(全村125人),还烧毁房子218间(全村240间),其他损失无法计算。

惨案发生后,武旋声县长代表中共邢台县委、抗日政府进行了慰问。

工厂虽被破坏,但工人及设备在群众掩护下未受影响。为保机密并尽快恢复生产,将工厂转移外地。

胜利造纸厂

胜利造纸厂。座落在今路罗乡杜旮沓村。始建于1942年,为太行行署六专署创办(当时驻本县将军墓),后归太行造纸公司领导。

1945年,厂长智锋,有职员4人,工人30名,池子7个,资金90万元,日产纸8块,年产纸2000块。

该厂1946年停产迁移。

国民党河北省政府

1939年2月,驻守在冀南冀县一带的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鹿钟麟迫于日军的军事压力,带领省党部、省政府官员及河北民军逃过平汉线,由平原撤驻邢台县路罗川,分别将省政府安扎在鱼林沟村、省党部安扎在牛豆台村。一个星期后,由于敌入飞机的不断侦察轰炸,鹿随将省政府、省党部及一应随员迁到离路罗二十多里的贺家坪及周围山庄。省政府驻贺家坪村、省党部驻天明关村、副官处驻杨庄负责外事,特务连驻英谈担任保卫,谍报处驻坡子负责情报,供给处驻杜音兄筹集粮草,其他各部及鹿的随从职员分别驻在贺家坪及血流峪村。

随着鹿钟麟省府的搬迁山川,相继而来的还有大批国民党溃军,其中有石友三的十军团、孙良诚的铁军、侯如庸的四纵队、夏维礼的冀察二路军及张荫梧的河北民军一部。至此邢台山区出现了两种政府、两种军队、多种政策的复杂局面。

鹿钟麟省政府及省党部搬到路罗川以后,首先扩充国民党势力,于1939年春、秋先后在路罗、桃树坪举办两期党训班,培养国民党骨干数十名,近一年内发展国民党员4000名。二是利用军队制造摩擦,乱征乱派、为难抗日县政府和区村政权,给山川人民造成很大灾难,并借召开路罗、浆水“民众大会”之机几次阴谋撤销县、区抗日政权,制造多种摩擦事件。

由于国民党省府及军队在山川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屡次制造分裂事端,激起邢台山川人民的义愤,邢台抗日军民为保卫抗日根据地,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号召,同鹿的分裂摩擦作了坚决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省政府多种阴谋计划,浆水“双十二”事件后,八路军129师主力转战邢台。迫于内外压力,鹿钟麟于1940年1月,率其省府、省党部官员及其所属民军撤离路罗川,沿武安、涉县惶惶南逃。国民党省政府自1939年2月进驻路罗川,到1940年1月底撤离,在邢台山区历经整整一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