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章 城镇乡简况

第一节 县城

一、沿革

自秦建县以来,本境县名有信都、襄国、龙冈、青山、邢台之称。除隋代青山县县城建于西青山外,历代县城均设于今之邢台市内。隋代以后,本县县城又多为州府治所。

1937年日军侵华,县城沦陷。1945年9月24日,县城解放,城关单独建制,为邢台市。此后,除市、县合并期间外,本县再无县城,县政府和县直机关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均散居于邢台市区内,市政建设和本县驻市单位的户籍等均由邢台市统一管理。

二、城垣建设

邢台历史上曾有四次建国,两次定都。邢台古城早在公元前1438年即为殷商都邑,后扩建三次。邢台城墙始建于后赵。公元319年,羯人石勒兴兵反晋,占领襄国(今邢台),立都称王,国号后赵,并扩建城垣,取名建平城,城墙厚6丈,俗称卧牛城。明代以前,为土城墙,周长9里30步,厚2丈,墙外有城壕,深丈余,宽5丈,引达活泉水入城,周流街市。旧城门有二重,明天顺四年(1461),郡守杨浩各增瓮城二重,明成化二十二年(1487),郡守林恭在城上筑城堞,并在城墙四角建箭楼。

明万历十年(1583),郡守王守诚,将土城墙改建成砖石结构,高4丈5尺(石基高1丈,向上砌砖3丈5尺),厚5丈,长13里20丈,又在城四角和四门增设马道,并将原城壕加深加宽。

万历十八年(1591),知府张延廷、知县朱诰,对城壕进行疏浚,使“水满城隍”。清雍正十一年(1734),知府陈法、知县郭美,动用库帑1200两,对城壕、堤墙全面加固。至乾隆三年(1739),周城砖石雉堞如故,城墙内皮灰土多有剥蚀,门楼稍有倾坏。对此,知府朱鸿绪和知县徐时作及时修整。后年复一年,土垣坍塌日甚,因光景不佳,未敢动用民工。咸丰三年(1854),郡守高午虽倡议整葺,但因土匪猖獗半途而废。直到同治六年(1868),知府任道鎔、知县赵映春、陶雪锦力排土匪骚扰,筹集资金2万余,用一年多时间,对旧城全面整修,使之恢复原貌。

南郭,清咸丰年间就有土寨墙,但很低矮,不易防守。同治二年(1863),郡守王榕吉捐金三百,倡议筑寨,知府李朝仪、知县荣诰、夏人杰各捐金数百,率先响应,绅民亦纷纷解囊集资2万缗,用11个月时间,建成周长7里,堞高2.2丈,基厚2.2丈,顶宽1.2丈的寨墙。同治六年(1868),知府任道溶又用修城余款在寨外增建2座石桥。

同治三十年(1872),知府任道溶、知县陈金式将湮塞的城隍疏浚修整。此后,虽有光绪二十六年(1901),知县周世铭、王锡光曾欲修整,因匪乱未就。到民国六年(1917)旧历六月初六,暴雨大作,七日,城墙多处倒塌(东城墙倒塌十多丈,西城墙倒塌六丈有余,西城门洞亦在此时倒塌)。县长夏仁沂委绅士杨庚辰、白振纲、张启运督工,用数月时间进行应急修补,并对西门垛略加修葺。但因屡经挖掘,风雨摧残,城池多处受损,远不及当年坚固。再后,多因战乱,城池再无整修,坍损年甚一年。

1945年,日军投降,邢台城解放,当时国民党军队正在沿平汉线北犯,企图打通平汉线,北上平津。为了战备,政府动员3万余众,将城墙拆平。

三、旧时街道

古邢台城郭小街道窄,多为碎石和土质路面。截至1949年底,有街道49条,总长23032米。

古城的街道以清风楼为中心,东为府前东街(含东门里街),直通东关;西为府前西街(含今之新街),直达西关;南为府前南街,直出南关;东门里中段偏西(清风楼东边)有一条长达3华里的南北长街,直趋北关,构成古城的4大干线。另外,还有东仓巷(今顺德路)、西仓巷、驴夫营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羊市道、贡院前街、太平街、凤凰街、周道

街、庙道街等纵为南北;马路街、东街(今东大街)、西街(今西大街)、靛市街、大珠市街、东寺前街(今光明街东段)、卫衙街、学道街(今红星街)、南学街、崇礼街、珍珠街、铁岗街、羊市街、牛市街、探花街等横为东西。

四、县属单位驻地

新中国成立后,县属单位大多散驻于邢台市区内,公共建筑设施日益发展。到1988年,驻市区的县属单位共70多个,占地732021平方米(占市区总面积的3.62%),建筑面积278558平方米。

第二节 镇

本县下设六镇,简介如下:

一、浆水镇

该镇位于县境西部中山地带,辖26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11577人(均为汉族)。总面积97.98平方公里,有耕地8674亩,山场90000余亩。经济结构以农为主,辅以林、牧、工、副诸业。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果树以板栗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443.59万公斤;单产571公斤,居全县首位;薯类总产50.55万公斤,名列本县第一。干鲜果总产173.65万公斤,其中板栗37.5万公斤、桃15.5万公斤、红果5600公斤,上述四项均为全县之冠。80年代初,本镇被河北省科委定为太行山开发示范区,“经济沟”建设闻名全国,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本镇有复合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工业硅厂等村镇企业30个。农村经济总收入1427.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76万元,工业收入名列全县第一,达955.4万元,人均收入449元。共有中、小学24所,教职员工206名,县立浆水中学设在浆水镇,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

镇政府驻地浆水村,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偏北51公里处。早在战国时期,曾为邢侯国国都,名夷仪城。后因村西沟水混浊似浆,改称浆水。抗日战争时期,“邢台抗日临时政府”和“邢台县抗日政府”先后在此建立,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亦设于此地。1953年,为乡政府驻地。1961年,为公社驻地。1984年,复为乡政府驻地。翌年,经省政府批准,改为镇。古往今来,浆水镇一直为本县西部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本镇(单指浆水村)共有20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8人。建筑面积314亩。有三条街道,南街最繁华,该街宽10米,沥青路面,商场、旅社、医院、镇政府、邮电所、信用社、气象站、个体店铺摊点以及河北省重点中学——浆水中学等单位分设两侧,邢和公路穿街而过,与镇东口的战备公路——宜沙公路成“丁”字形交叉,交通便利。

二、将军墓镇

该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中山地带。全镇辖14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11071口人(均为汉族)。总面积为72.11平方公里,有耕地6612亩,山场11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产量可观。果树以柿子、板栗、核桃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176.94万公斤,平均亩产329公斤;干鲜果总产75.89万公斤,其中柿子50.6万公斤、板栗13.5万公斤。省军工电机厂设在境内,有村镇企业13个。农村经济总收入277.8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9.55万元,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收入34.8万元;人均收入227元。全镇有中、小学23所,教师82名。

镇政府驻地将军墓位于邢台市西偏北45.7公里处,将军墓古名井梁店,始建于商代。战国时期,因郑国将军蔡仲战死后葬于此地,改称今名。抗日时期,太行一专署曾驻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区政府驻地。1953年,为乡政府驻地。1958年为公社驻地。1984年为乡政府驻地。1985年6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改为镇。

本镇(单指将军墓村)有2443人,其中农业人口863人,非农业人口1580人;有东西大街1条,宽5米,长500米,两端与邢和公路相衔接,商场、剧场、饭店、县第二招待所、县第二医院、工委、镇政府、税务所、缝纫社、工商管理所以及县生活用具厂、县文化馆分馆等单位分设两侧,为本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宜沙、邢和公路穿镇而过,交通方便。

三、西黄村镇

本镇位于县境中部浅山区,全镇共辖20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8495口人(均为汉族)。总面积为56.7平方公里,耕地10239亩,山岗坡地占一半以上。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果树多为柿子、苹果、核桃、黑枣,盛产酸枣,人均酸枣树30余株,是本县酸枣主要产区。1988年,粮食总产138.29万公斤,其中小麦55.29万公斤,玉米59.48万公斤;平均亩产225公斤。干鲜果总产37.94万公斤,杏仁产量居全县首位,达1450公斤。境内有省属企业(长征汽车制造厂)1个,有乡镇企业60个,其中镇办1个,村办14个,私营45个。农村经济总收入354,9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83.69万元,工业收入118万元。人均收入251元。

镇政府驻地西黄村位于邢台市西偏北25.3公里处。清代,县衙为了处理四道山川人民事务,曾设巡检司于此,因此,西黄村习称巡检司。1953年后为乡政府驻地,1958年,为公社驻地,1984年为乡政府驻地,翌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改为镇。

本镇(单指西黄村)共有15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0人。总建筑面积208.5亩。有东西大街一条,宽7米,沥青路面,镇办中学、县医院分院、供销社商场、农行营业所、信用社、粮站、邮电所、工委、镇政府等单位座落该街。有南北向街道两条,宽4米。邢和公路沿镇南穿过,两侧建饭店、商店数家,已见街道雏形。邢台市7路公共汽车终点站设于此,交通比较方便。

四、南石门镇

该镇位于县境中部丘陵地带。全镇共辖26个行政村,25163人(均为汉族),总面积69.58平方公里,有耕地59102亩,有效灌溉面积20104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为本县主要产棉区。1988年粮食总产742.42万公斤,其中小麦418万公斤,玉米344.6万公斤;平均亩产为219公斤。棉花总产50.08万公斤。干鲜果总产52.82万公斤,其中苹果28.45万公斤、梨21.78万公斤。境内有县办企事业单位28个,镇办和村办企业50个,私营企业62个。农村经济总收入1898.1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60.32万元,工业收入624.13万元,交通运输收入209.6万元。人均收入451元。邢台县师范学校设在黄台底村。全镇有中、小学15所,教职员工223名。

镇政府驻地南石门位于邢台市西9.8公里处,邢台解放后,为本县第三区区政府驻地,1953年为乡政府驻地,1958年为公社驻地,1984年为乡政府驻地,1985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改为镇。

本镇(单指南石门村)现有13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0人。总建筑面积509亩。有南北向街道4条,宽4米左右,东西大街3条,除“太行大街”外,各宽6米。“太行大街”为80年代中期沿邢和公路新建的一条商业街,长650米,宽20米,水泥路面,县中医院、供销社商场、农行营业所、镇信用社、工商管理所、税务所、粮站、邮电所及私营饭馆、照相馆等店铺门市分设两侧,系本镇最繁华的街道。

该镇东接邢台市,交通方便。

五、羊范镇

本镇位于县境南偏东部,全镇辖12个行政村,21822人(均为汉族)。总面积65平方公里,有耕地42172亩,果园2430亩。境内有机井122眼,朱庄水库北干渠及其支渠、斗渠网布境野,总长4万余米,有效灌溉面积20500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637.05万公斤,其中小麦345.4万公斤,玉米208.45万公斤,棉花总产22.45万公斤。近年水果生产发展较快,干鲜果总产达86.6万公斤,其中苹果、杏的产量居全县首位,分别为56.6万公斤和6万公斤。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皮毛加工业历史悠久。现有皮毛总厂、砖厂、金属制品厂、电线电缆厂、糠醛厂等乡村企业136个,其中镇办5个,村办42个,私营69个。农村经济总收入1913.2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567万元,交通运输业收入215万元,农业收入753万元;人均收入530元,居全县第一。

镇政府驻地羊范位于邢台市西南15公里处,原名桂香,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历来为远近闻名的皮毛集散地。1953年为乡政府驻地,1961年改为公社驻地,1984年为乡政府驻地,翌年6月,省政府批准改为镇。

本镇(单指羊范村)现有39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4人。总建筑面积536.7亩。1962年始用网电,电力设施较完善。1983年用上了自来水。

镇内有南北向大街4条,东西向大街5条,尤以居中的东西大街最为繁华。现有商业、服务业固定摊点15个,每月二、五、八日(农历)为集日,商贩蜂拥而至,成交数额可观。驻镇单位主要有镇办中学、医院、粮站、信用社、邮电所、剧场商业大楼等。

邢台市5路、8路公共汽车经此往返,邢朱、邢涉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

六、皇寺镇

本镇位于县境北偏东部。全镇共辖12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18468人,总面积70.91平方公里,有耕地47901亩。境内有“八一”水库、万米渠、扬水站等水利工程,有机井100眼,有效灌溉面积33211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棉花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666.09万公斤,其中小麦310.35万公斤、玉米227.2万公斤;棉花、花生总产名列本县首位,分别为55.11万公斤和41.02万公斤。果树以苹果、梨、柿子为主,林木多为柏树。干鲜果总产51.98万公斤,其中苹果10.4万公斤、梨25万公斤,居全县首位。有乡村企业62个,其中镇办9个、村办18个、私营35个。农村经济总收入1674.6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762.65万元,工业收入678.3万元。人均收入439元。

境内西青山村,曾为隋代青山县县城驻地。东羊卧产的陶盆、陶罐,曾享盛名。

镇政府驻地皇寺原名黄寺店,位于邢台市西北18公里处。村内有玉泉寺。据传元末顺帝北逃,曾宿此寺,后将玉泉寺改称皇寺,村名也由此而得。本县解放后,此地曾为区政府驻地,1953年为乡政府驻地.1958年改为公社驻地,1984年为乡政府驻地,翌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为建制镇。

本镇(单指皇寺村)共23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5人。总建筑面积285.6亩,镇内有三条东西大街,其中以80年代初沿邢昔公路新建的大街为最宽,约8米,柏油路面,大部分商业、服务业摊点分布于此;另外两条古老街道,宽约4米。驻镇单位有县医院分院、镇办中学、供销社商场、农行营业所、信用社、邮电支局、粮站、棉站等。镇南侧有棋盘山,据传,张果老和吕洞宾曾在此下棋对奕,山上留有石制棋盘。邢昔公路通过镇境,交通方便。

第三节 乡

本县辖27个乡,分述如下:

一、东汪乡

该乡乡政府驻地东汪,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处。全乡现辖19个行政村,25975人,其中汉族25577人,回族398人;总面积26.39平方公里,有耕地24897亩,苇田1398亩,果林235亩。

本境地势平坦,土沃水丰,东部低洼易涝,土质轻度盐化;有效灌溉面积24779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为主,历来有“邢台粮仓”之称。1978年粮食总产最高,达2119.4万公斤,1988年为749.56万公斤,其中小麦367.02万公斤,玉米333.37万公斤。近年水果生产发展较快,主要有苹果、梨、桃等。1988年水果总产58.33万公斤,其中葡萄50万公斤,居全县首位。本乡现有乡磷肥厂、造纸厂、灰沙砖厂等165个乡、村办企业,年工业总产值1505.6万元。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165.77万元,为全县之冠,其中农业收入880.19万元,工业收入为1868.6万元;人均收入467元。有中、小学19所,教师175名;有医院1所,医护人员16名,半农半医45名。邢临(西)公路横穿乡境,村间大道网布全乡。交通颇为方便。

二、王快乡

乡政府驻地王快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偏南8.1公里处。全乡辖14个行政村,27792人。 

总面积27.48平方公里,有耕地23637亩。过去,这里坑泉遍布,泉水平地而出,灌溉方便,人称“鱼米之乡”。70年代后,因连年干旱水位下降,耕地多靠机井灌溉,有效灌溉面积22255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770.71万公斤,其中小麦362.2万公斤,玉米378.89万公斤。历史上盛产莲藕、芦苇,芦苇编织为传统产业。现有砖厂、建筑机械厂、农机修配厂等180个乡、村办企业。农村经济总收入1955.3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34.33万元,工业收入516.96万元;人均收入500元。

境内有县办中学1所,乡、村办中、小学14所,教师183人;有卫生院1所。邢留(村)公路穿境而过,村间大道网布全乡,交通颇为方便。

三、祝村乡

乡政府驻地祝村位于县政府驻地东8公里处。全乡现辖18个行政村,16386人,总面积18.17平方公里,有耕地20156亩。历史上这里低洼易涝,土质轻度盐化,现在地势平坦,土沃水丰,有效灌溉面积13100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特产莲藕、芦苇。1988年粮食总产727.42万公斤,其中小麦365.64万公斤,玉米334.46万公斤。有面粉加工厂、预制件厂、玻璃制品厂等乡、村办企业242个。80年代中、后期,树脂桌面制造业在本乡蓬勃发展,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农村经济总收入1700.0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40.72万元,工业收入812.1万元;人均收入454元。

境内有中、小学17所,教师119人,有卫生院1所。邢南(宫)公路经此,乡间大道遍布各村,交通颇为方便。

四、晏家屯乡

乡政府驻地晏家屯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北7公里处。全乡辖24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共23173人,总面积39.17平方公里,有耕地36689亩。本乡西北部地势偏高,且有沙丘;东南低而平坦,沙壤土质,地质肥沃。牛尾河流经此地,水利条件较好。有大、中、小型拖拉机727台,排灌机械558台,机井625眼,有效灌溉面积32484亩,机耕面积35000亩,机播面积23000亩,机械收割面积13500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为主,历史上曾盛产大麻、萝卜、大葱。80年代中期,药材种植业收入可观。1988年,粮食总产1155.31万公斤,其中小麦573.5万公斤,玉米508.66万公斤,三项均居全县首位。有纺织印染厂、纺织配件厂、砖厂等乡、村办企业50个。农村经济总收入1958.2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58.17万元,工业收入390.21万元,人均收入505元。

境内有县办中学1所,乡、村中、小学24所,有教师210余人;有县医院分院1所,医护人员17人,另有半农半医56名。有电影机10余部,文化生活较活跃。西部有京广铁路、京广公路并行穿过,乡政府驻地有柏油马路与石相、南大树相通,交通颇为方便。

五、南大树乡

乡政府驻地南大树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北偏南10公里处。现辖18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共有15721人,总面积28.7平方公里,有耕地28661亩。本境北高南低,西北部多沙丘,干旱缺水;东南部低洼盐碱,其余地带,地势平坦,多为沙壤,土质较好。有机井486眼,有效灌溉面积24661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谷子为主。曾盛产线麻、蔬菜,尤以萝卜、大葱闻名。1988年,粮食总产618.72万公斤,其中小麦343.1万公斤,玉米243.58万公斤,谷子15.4万公斤。棉花26.63万公斤,花生8.34万公斤。有木器厂、砖厂等乡、村办企业42个。农村经济总收入1142.4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32.38万元,工业收入111.8万元,人均收入452元。

境内有中、小学19所,教师120名;有卫生院1所,另有30名半农半医散居各村。有

柏油路与本乡部分村庄及境外公路相通,交通颇为方便。

六、石相乡

乡政府驻地石相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北9.7公里处。全乡共有15个行政村,18974人。总面积39.29平方公里,有耕地36201亩。

境内西高东低,西部边缘地带有岗坡,其余地势平坦,土质较肥,多为沙壤。有效灌溉

面积28848亩,均为井灌。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742.43万公斤(其中小麦386.3万公斤,玉米316.83万公斤),棉花15.54万公斤,花生18.16万公斤。有棉油加工厂、农机修配厂、面粉加工厂等乡、村办企业22个。农村经济总收入1048.6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45.58万元,工业收入86万元,建筑业收入71万元。人均纯收入382元。

境内现有中、小学15所,卫生院1所,乡政府驻地有柏油公路南与邢台市相通,有土质公路西与京广公路交叉,交通颇为方便。

七、大贾乡乡

乡政府驻地大贾乡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偏南17.6公里处。全乡共有9个行政村,12113人。总面积40.62平方公里,有耕地23138亩。

境内多山坡、岗丘,石灰岩、河沙资源丰富。地下水埋藏较深,为本县干旱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新兴水利,有效灌溉面积9500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棉花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301.3万公斤,其中小麦67.69万公斤,玉米959万公斤,谷子总产居全县第一,达94.84万公斤;棉花总产13.56万公斤。干鲜果以苹果、葡萄为多,杂以柿子、核桃等,总产为35.15万公斤,其中苹果32.3万公斤,葡萄1.3万公斤。有棉油加工厂、石灰厂、电解铝厂等乡、村办企业99个。农村经济总收入826.9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3.06万元,工业收入552.1万元,人均收入358元。

现有中、小学9所,教师85名;有卫生院1所,医生7名,另有半农半医21名。

七里河流经本乡。邢和(顺)、邢左(权)公路并行通过,交通方便。

八、龙化乡

乡政府驻地龙化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偏南21.6公里处。现辖10个行政村,10869人,总面积44.75平方公里,有耕地17688亩。

南部有朱庄水库北干渠流过,灌溉方便;其余地带,多为山岗薄地,水源奇缺。全乡仅有8眼电机井,有效灌溉面积3655亩。

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棉花为主;果树以柿子、苹果为主,杂以黑枣、核桃等。1988年,粮食总产195.62万公斤(其中小麦77.25万公斤,谷子39.35万公斤,玉米40.93万公斤)。干鲜果总产6.67万公斤,其中柿子3.6万公斤,苹果2.1万公斤。有砖厂、建材厂、修配厂等乡、村办企业18个。农村经济总收入367.8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0.74万元,工业收入157.5万元,人均收入161元。

现有中、小学11所,教师118人,有卫生院1所。邢朱(庄)公路经过本乡。

九、太子井乡

乡政府驻地太子井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南21公里处。现辖9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6083人。总面积31.02平方公里。有耕地9593亩。

境内山岗起伏,这里石灰岩储量丰富,质地良好。水源奇缺,有机井10眼,有效灌溉面积仅1418亩,是本县有名的干旱区。

农作物品种杂多,产量较低,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薯类,杂以高粱、棉花、花生等;果树主要有柿子、黑枣、核桃、红枣等。1988年,粮食总产91.66万公斤,其中谷子

29.88万公斤,玉米21.48万公斤,小麦9.63万公斤,薯类26.79万公斤;干鲜果总产18.56万公斤,其中柿子14.38万公斤。有水泥厂、大理石厂、修配厂等乡、村办企业16个。农村经济总收入224.6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9.9万元,工业收入129.1万元。人均收入114元,较1978年增39元。

现有中、小学8所,教师72名;有卫生院1所。邢左(权)公路横穿乡境。

十、会宁乡

乡政府驻地会宁位于县政府驻地北偏西7.8公里处。现辖18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有17649人。总面积54.28平方公里。有耕地47327亩。

本境地处太行山与冀南平原的连接过渡地带。白马河、金鱼河、仙源河三条季节性河流流经本乡。北部沙丘起伏,西南部岗坡凸起,其余地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下水丰富,有效灌溉面积25023亩,多为井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果树以苹果、桃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630.66万公斤,其中小麦302.57万公斤,玉米268.9万公斤;棉花总产28.35万公斤;花生总产

30.45万公斤。水果总产23.7万公斤,其中苹果14.7万公斤,桃5.75万公斤。

境内有省办红星汽车制造厂1个,县办企业4个(石灰一厂、石墨碳素厂、装具厂、棉油厂),乡、村办企业41个,有砖厂、汽车配件厂、面粉加工厂和石灰、石料厂等。农村经济总收入1221.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21万元,工业收入347.13万元。人均收入429元,较1978年增335元。

境内有县办中学1所,乡、村办中、小学17所,教师237名,有卫生院1所,医生11名,另有36名半农半医。京广铁路、京广公路沿乡境东部南北穿过,邢昔(阳)公路穿越本境,交通颇为方便。

十一、张尔庄乡

乡政府驻地张尔庄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偏北14.8公里处,现辖10个行政村,17649人。总面积34.04平方公里。耕地25581亩。

境内岗坡起伏,沟壑纵横。地下水埋藏较深,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是本县干旱乡之一。70年代,修通野沟门水库北干渠南支渠(本乡段)和两条斗渠,总长37公里,灌溉农田千余亩。部分耕地用机械耕作。

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棉花为主,果树以柿子为主。矿产资源主要有白云岩、石榴子石、石灰岩等。1988年,粮食总产为193.59万公斤,其中小麦15.39万公斤,玉米77.86万公斤,谷子55.25万公斤。现有彩印厂、石灰厂、玻璃原料厂等29个乡、村企业,农户多有经商习惯。农村经济总收入1221.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8.06万元,工业收入137.94万元,人均收入205元。

全乡有中、小学10所,教师105名;有卫生院1所,医生8名,另有半农半医27名。有乡间公路2条,交通比较方便。

境内有仙翁山,又名张果老山,近年开发为旅游区。

十二、张安北乡

乡政府驻地张安北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北偏北23.2公里处。现辖16个行政村,7966人。总面积56.49平方公里,耕地17491亩。

境内多山坡薄地,以井灌为主,渠灌为辅,有效灌溉面积5180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棉花为主;果树以柿子、红枣、黑枣为主;矿产资源主要有石墨、兰晶石,其品位分别居全国第三、第一位。1988年粮食总产128.24万公斤,其中小麦44.1万公斤,玉米38.3万公斤,谷子30.33万公斤。干鲜果总产49.33万公斤,其中柿子23.45万公斤,红枣产量居全县首位,达9.62万公斤。有石墨厂等乡村企业47个。农村经济总收入335.6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0.82万元,工业收入为149.1万元,人均收入171元。

现有中、小学12所,教师64人;有卫生院1所,医生9人,另有半农半医22名。邢昔(阳)公路穿境而过,大部村庄交通比较方便。

十三、谈话乡

乡政府驻地谈话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北20公里处。现辖18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8554人,总面积44.53平方公里,有耕地16281亩,林地14267亩,荒山27888亩。

该乡四面环山,中部较低,温暖河从中穿过,野沟门水库北干渠及其南、北支渠并行境内,有效灌溉面积6333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果树以黑枣、柿子、红枣为主;天然金钢沙矿藏丰富。1988年,粮食总产104.87万公斤,其中小麦56.13万公斤,玉米28.46万公斤;棉花15.54万公斤,花生18.16万公斤。干鲜果总产73.52万公斤,其中柿子50.85万公斤,黑枣产量居全县首位,达6.8万公斤。乡、村工业以矿砂开采为主,共有61个企业。农村经济总收入414.5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61.23万元,工业收入195.49万元,人均收入297元。

现有中、小学18所,教师79名,有卫生院1所。境内有乡级公路1条。

十四、龙泉寺乡

乡政府驻地龙泉寺位于县政府驻地之西29.7公里处。现辖22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4750人。总面积60.66平方公里,有耕地5623亩,荒山4700余亩,林地30000余亩。

本乡地处浅山区,朱庄水库(部分)座落本境,地上水资源丰富,有效灌溉面积1593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果树以柿子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75.73万公斤,其中小麦32.21万公斤,玉米23.65万公斤,谷子10.53万公斤;干鲜果总产50.93万公斤,其中柿子42.85万公斤。有榨油厂、果脯厂等乡、村办企业7个。矿产资源有石英石、铁矿等。农村经济总收入149.5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1.19万元,工业收入50.2万元。人均收入521元,较1978年增440元。

现有中、小学19所,教师50名;有卫生院1所,专职医生和半农半医共35名。邢左(权)公路横穿本乡,另有乡级公路1条。

十五、西上庄乡

乡政府驻地西上庄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南35.8公里处。现辖21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5428人。总面积65.89平方公里。耕地4395亩,林地71242亩。

境内山高沟深,地薄灾频。新中国成立后,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面貌大改观。东北部有朱庄水库,打机井15眼,有效灌溉面积2112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果树以柿子、板栗、核桃、黑枣为主;养殖业以饲养牛、驴、羊、蜂为主,养蜂849箱,名列本县第二。矿藏有石英石等。1988年粮食总产116.08万公斤,其中小麦47.4万公斤,玉米49万公斤;干鲜果总产15.87万公斤,其中柿子10.7万公斤,板栗2.19万公斤。有石英矿、原料厂等乡、村企业53个。农村经济总收入139.7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4.9万元,工业收入23.3万元,人均收入134元。

本乡现有中、小学20所,教师40名;卫生院1所,医生6名,另有半农半医28名分布乡间。1976年,乡政府驻地通公路,各村修了简易公路。

境内有奶奶顶、观音山,奇峰入云,林木葱郁,古宇斑澜,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十六、河下乡

乡政府驻地河下村位于县政府驻地西35.5公里处。现辖11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2833人。总面积38.6平方公里。有耕地1815亩,林地71242亩。

本境地处浅山区,多为山坡薄地,两条大河在境内汇入朱庄水库,有机井22眼,有效

灌溉面积1342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果树以柿子为主,杂以核桃、板栗、苹果等,林木多为刺槐,铁矿资源丰富。粮食总产42.55万公斤。干鲜果总产21.4万公斤,其中柿子10.7万公斤。有选矿厂、砖厂等乡、村企业5个。农村经济总收入139.7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2.7万元,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非农业收入64.85万元,人均收入172元。

本乡有中、小学12所,教师20名;有卫生院1所,医生4名,有乡级公路1条,1980

年通客车。部分村庄交通不畅。

十七、马河乡

乡政府驻地马河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偏北27.8公里处。现辖34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11342人。总面积90.47平方公里。耕地16092亩,林地88730亩。

本境地处浅山区,七里河上游五条分支在境内汇入东川口水库,野沟门水库北干渠横

穿北部,有效灌溉面积5881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果树以柿子为主,林木多为剌槐,矿产以铁矿、石英石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232.6万公斤。干鲜果总产98.45万公斤,其中柿子64.2万公斤。有面粉厂、醋厂等乡、村企业10个。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27.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4.9万元,交通运输收入17万元,工业收入7.9万元。人均收232元。

境内有县办中学1所,乡、村办中、小学23所,教师81名;有卫生院1所,医生10名,

另有42名半农半医分布民间。邢和(顺)公路与两条乡级公路贯穿本境,交通比较方便。

十八、北小庄乡

乡政府驻地北小庄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北35.1公里处。现辖30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10859人。总面积109.4平方公里。耕地7077亩,林地88730亩。

该乡地处白马河上游,境内山峦起伏,耕地多用镐刨锹翻。有效灌溉面积3799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薯类为主,林木以松、柏、槐、菜树为主,果树以柿子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122.1万公斤。干鲜果总产43.07万公斤,其中柿子22.08万公斤。有乡、村企业3个。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08.2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0.91万元,工业收入16.9万元,商业、服务业收入31.4万元,人均收入104元,较1978年增29元,是本县贫瘠之地。

该乡现有中、小学27所,教师101人;有卫生院1所,医生8人,另有40名半农半医

分布各村。邢昔(阳)公路与平(山)涉(县)公路在境内相交。

境内有灵霄山,据传古代张角起义时在此安营扎寨,今为国营林场。

十九、路罗乡

乡政府驻地路罗位于县政府驻地西51公里处。现辖25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7809人。总面积79.06平方公里。有耕地3869亩,林地9.24万亩。

该乡地处中山区,境内河沿滩地较多,地上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作物以

小麦、玉米、薯类为主,林木以刺槐为主,果树以柿子、板栗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161.02万公斤,平均亩产283公斤;干鲜果总产76.44万公斤,其中柿子53.55万公斤,板栗12.2万公斤。有综合加工厂、草粉饲料厂等15个乡、村企业。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70.3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182.74万元,工业收入28万元,商业、服务业收入71.8万元,人均收入290元,较1978年增216元。

境内有县办中学1所,乡、村办中、小学23所,教师150名,有县办医院1所,医护人员26名,50张床位,另有27名半农半医散居各村。平涉(县)公路、邢左(权)公路在境内交叉,乡级公路与部分村庄相通,大部分村庄交通方便。

二十、城计头乡

乡政府驻地城计头位于县政府驻地西41.6公里处。现辖24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6698人。总面积64.53平方公里。有耕地3644亩,林地9.24万亩。

本乡地处中山地带,大部分是山岗坡地。地上水资源丰富,有效灌溉面积为2738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果树以柿子、板栗为主,林木多为橡、槐。1988年粮食总产99.93万公斤,平均亩产452公斤;线麻总产1.74万公斤,名列本县前矛。干鲜果品总产为33.46万公斤,其中柿子20.59万公斤,板栗2.42万公斤。有石英加工厂等乡村企业4个。农村经济总收入117.26万元,人均收入112元。

境内有乡、村办中、小学12所,教师20名;有卫生院1所,医生4名。邢左(权)公路横穿乡境,另有两条乡级公路,一条通西上庄,一条至坡底与邢左公路相交。

二十一、白岸乡

乡政府驻地白岸位于县政府驻地西60.7公里。现辖22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9143人。总面积118.91平方公里。耕地4989亩,林地4.37万亩。

该乡地处县境最西部,属中山地带,气温偏低,农作物一年两熟,热量不足,毗连山西省的几个村,只能一年一熟。地上水资源较丰富,有效灌溉面积1585亩。

农作物以谷子、玉米、小麦为主,果树以柿子、板栗为主,林木多为松树、菜树,野生药材资源丰富。1988年,粮食总产为231.18万公斤,平均亩产515公斤;干鲜果总产54.6万公斤,其中柿子30.65万公斤,板栗14.17万公斤。有罐头厂、地毯厂、农机管理站等乡、村企业11个。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18.9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42.92万元,工业收入为81.82万元;人均收入355元,较1978年增263元。

现有中、小学35所,教师75名,有卫生院1所,医生11名,另有半农半医37名分布各村。境内有3条乡级简易公路,邢左公路由此通过。

二十二、杨庄乡

乡政府驻地杨庄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偏北59公里处。现辖10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6757人。总面积67.84平方公里。有耕地3642亩,林地85000亩。

该乡地处中山地带,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11.9℃,无霜期172天,有部分村庄农作物一年两熟热量不足,有效灌溉面积1585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薯类为主,果树以柿子、板栗、核桃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231.18万公斤,平均亩产为456公斤,干鲜果总产72.74万公斤,其中柿子50.6万公斤,板栗5.02万公斤。全乡有化工厂(产品为工业用硫酸钡)等乡、村企业5个。农村经济总收入434.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7万元,工业收入81.82万元,商业、服务业收入129.5万元,人均收入286元。

现有中、小学13所,教师64名,有卫生院1所,医生7人,另有14名半农半医分布民间。一条乡级公路通乡政府驻地。

境内有贺坪峡,人称“一线天”,长300米,宽5米,巉岩对峙,乃天然奇观。还有黄巢岩,据传黄巢起义军曾屯兵于此。

二十三、白虎庄乡

乡政府驻地白虎庄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偏北40公里处。现辖14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3124人。总面积48.14平方公里。有耕地1898亩,林地40610亩。

该乡地处中山地带,多为山坡薄地。建国后通过治理,打机井25眼,垒河坝15道,使2500余亩旱地变成水浇地,全乡有效灌溉面积达1238亩,荒山绿化率达48.5%。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果树以枣、柿子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55.06万公斤,平均亩产209公斤;干鲜果总产18.3万公斤,其中柿子11.36万公斤。有矿砂厂等乡、村企业7个。农村经济总收入92.63万元;人均收入170元。

本乡有中、小学14所,教师27人;有卫生院1所。1980年乡政府驻地至孟家嘴的乡

级公路建成,并与平涉公路接通。

二十四、宋家庄乡

乡政府驻地宋家庄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偏北42公里处。现辖22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10525人。总面积91.8平方公里。有耕地6376亩,林地5.26万亩,荒山31000亩。

该乡地处中山地带,境内河川面积较大,宋家庄川上游的两条支流在本境汇合,机井

156眼,水利条件优越,全乡有效灌溉面积4097亩。

农作物以谷子、玉米、小麦、土豆为主,果树以核桃、柿子、黑枣、苹果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157.48万公斤,平均亩产334公斤。干鲜果总产18.3万公斤,其中柿子11.36万公斤,核桃2万公斤。有造纸厂、纸箱厂、梳毛厂等乡村企业10个。农村经济总收入236.1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53.05万元,工业收入27.55万元。人均收入140元,较1978年增66元。

境内现有中、小学22所,教师87人,有卫生院1所,医生10名,另有50名半农半医分布各村。邢和、邢昔、平涉等三条公路在本乡相交,交通方便。

二十五、西枣园乡

乡政府驻地西枣园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偏北47.5公里处。现辖28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8026人,总面积68.85平方公里。有耕地4903亩,林地10.57万亩。该乡地处中山地带,以河灌为主,有效灌溉面积25657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林木以刺槐为主,果树以柿子、板栗、核桃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152万公斤,平均亩产343公斤,干鲜果总产31.76万公斤,其中柿子20万公斤。有水刷石矿、农机修配厂、鞋厂等乡村企业7个。农村经济总收入384.4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7.6万元,工业收入31.3万元,建筑业收入29.8万元。人均收入300元,较1978年增238元。

该乡现有中、小学28所,教师87人,有放映队、广播站和4个业余剧团;有卫生院1所,医生8名,另有30名半农半医分布各村。一条公路穿经本乡,每天有班车往返两次。

境内有白云山,为河北省新开发的旅游区。

境内菱镁矿资源丰富。县办企业——大河菱镁矿位于本境,产品畅销全国,为本县支柱企业之一。

二十六、冀家村乡

乡政府驻地冀家村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偏北55.4公里处。现辖18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共10627人。总面积77.32平方公里。有耕地6399亩,林地11万亩。该乡地处将军墓川上游,山上林木葱郁,沟滩土地肥沃,河川水源丰富,有效灌溉面积3644亩。夏末秋初,多有冰雹、暴雨。西部数村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庄稼一年两熟热量不足。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果树以柿子、核桃、板栗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155.67万公斤,平均亩产289公斤;干鲜果总产166.32万公斤,其中板栗11.18万公斤,柿子、核桃产量居全县首位,分别为125.95万和7.55万公斤。有水磨石厂、印刷厂等乡村企业12个。农村经济总收入461.4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业收入37.53万元,人均收312

该乡现有中、小学18所,教师89人;有10个业余剧团,除活跃当地文化生活外,每年到外地演出多次。有卫生院1所,医生12人;有从乡政府驻地通往邢和公路的乡级公路一条,1970年通客车。

二十七、崇水峪乡

乡政府驻地崇水峪位于县政府驻地西北48公里处。现辖20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7035人。总面积76.57平方公里。有耕地3773亩,林地8.08万亩。

该乡地处中山地带,三面群峰耸立,西北部十字吃梁海拔1822米,系本县最高的山峰。境内多为山坡、滩地,有效灌溉面积2461亩。气候近似山西省,靠近大陵地带,气温偏低,无霜期170天,庄稼一年两熟热量不足。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林木以菜树、槐树为主,果树以柿子、核桃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72.68万公斤,平均亩产218公斤,干鲜果总产19.26万公斤,其中柿子12.2万公斤,核桃4.3万公斤,有修配厂等乡村企业26个。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5.0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5.16万元,工业收入4万元,交通运输业收入4.35万元,人均收入107元,较1978年增55元。

该乡现有中、小学20所,教师63名,有卫生院1所。邢昔公路由境内通过,大部分村庄交通不便。境内有马岭关,为明代长城之重要关隘,古有吊桥,今有隧洞,为“一夫当关,万夫难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