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蹟

天津縣

泉州故城在府西北漢置縣屬漁陽郡後魏省舊通

志水經注淸河東北至泉州縣北入滹沱又沽河

東南逕泉州縣故城東王莽之泉調也水經注按通

志武淸縣又有泉州城在縣東南四十里元順帝

常幸此記曰帝幸泉州是也又按武淸縣志今縣

治爲元時所遷漢縣故城在縣東南四十里天寶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一光緖戊戌

初移雍奴縣治於武淸今城東十里舊城在焉據

此則有漢故城又有古武淸城有元時所遷城有

雍奴城及天津西北一城凡五城然據史魏併泉

州入雍奴唐改雍奴爲武淸則雍奴卽武淸矣其

所謂城東十里舊城者若以城爲武淸城城東十

里舊城爲雍奴城則雍奴武淸本無二城若謂一

爲泉州城一爲雍奴城則兩縣相去不應止於十

里以諸志斷之武淸只應有漢泉州一城雍奴一

城卽武淸城元所遷一城凡三城據漢書沽水至泉州

入海則泉州當在三岔河之北雍奴又當在泉州之北通志武淸縣之泉州則當是漢之雍奴府西

北之泉州則漢泉州耳存以備考可也前志

俞宗源按今武淸縣城爲元時所遷其東十里之故城乃漢之雍奴而唐改名武淸者也其東南四

十里之故城及漢之泉州武淸縣志本不誤所誤者僅移雍奴縣治於武淸一語然未嘗別言有雍

奴故城也且縣志明言今城爲元時所遷是元以前本無此城前志謂一爲泉州一爲雍奴兩縣相

去不應止於十里此乃自生疑障非縣志之咎也前志謂武淸縣之泉州是漢雍奴府西北之泉州

乃漢泉州更屬臆斷若武淸之泉州故城爲漢雍奴則唐所改名武淸者亦卽此城而今武淸縣城

東十里之故城將何屬乎凡言古地理者必有遺址可據方能知其爲古何地泉州遺址存否不可

知而武淸縣志則固尚有里數可考通志謂在府西北既無遺址又無里數安能決其在境内也

角飛城在府東舊通志淸河又東逕漂榆邑故城南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二光緖戊戌

俗謂之角飛城趙記石勒使王述煮鹽於角飛卽

城異名矣水經注按角飛城卽漂榆故城方輿紀要

漂榆津在鹽山縣東北百里其說與通志不同水

經淸河東北過漂榆邑酈道元曰漂榆故城趙記

石勒使王述煮鹽於角飛是矣魏氏土地記高城

東北一百里北盡漂榆東臨巨海民煮海水藉鹽

爲業卽此城也據史隋改漢高城爲鹽山據水經

注淸河由東光縣西又東北過南皮縣西又東北

逕浮陽縣西厯濊邑北鄉邑窮河邑南又東北至

泉州縣過漂榆邑入於海又據史浮陽城卽淸池故城今舊滄州故城也畿輔通志舊滄州城在今

滄州城東南四十里鹽山縣在今滄州東南九十

里則在舊城東南五十里水經注濊邑在章武城

即乾符城也方輿紀要在今滄州西北八十里由

此而下又厯鄉邑窮河乃至漂榆則漂榆去鹽山

不止百里矣且水經注所謂泉州縣卽漢書沽水

至泉州入海之泉州也所謂過濊邑北卽潭水篇

所謂章武縣西故濊邑也今直沽爲泉州沽水章

武沽水及衛河入海之地則漂榆津當在天津故

禹貢錐指亦謂漂榆故城在靜海縣畿輔通志天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三光緖戊戌

津府東之說是也方輿紀要屬之鹽山悮前志

軍糧城元海運時屯糧之所舊通志按城在縣東南

七十里通志載寶坻縣東南二百里有軍糧城五

代時劉仁恭所作亦曰軍糧城蓋卽此軍糧城也

今入天津界前志

黑堡城在府西二十里地名稍直口舊通志

海津鎭今縣治本名直沽元延祐三年改爲海津

鎭至正九年立鎭撫司明永樂初由此南下滄州

二年築城置戍三年調天津衛及天津左衛來治

四年又調天津右衛治此設兵備道轄之舊志本邊口關名在良鄉縣北百餘里自永樂改置三衛

天津之名遂移直沽矣大清一統志

乾符砦巷姑砦三女砦泥姑砦小南河砦宋志作河今訛

滄州淸池縣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五

砦政和二年改巷姑曰海淸三女曰三河泥姑曰

河平宋史地理志石晉以瀛莫歸契丹滄州之患益急

周世宗復關南列營戍守宋承其轍有滄州八砦

今見於志者此五砦方與紀要按宋史河渠志王亞以

海口三女砦天所以限契丹則三女砦在今直沽

海口泥姑砦則方輿紀要謂卽今之小直沽小南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四光緖戊戌

河砦在小直沽南十里海淸砦在興濟縣東北前志

陸公隄在府城西門外

三又沽鹽場元學士王鶚碑云燕京寶坻蘆臺越

支昔日之鹽場也三又沽無鹽一日鹽滴湧出或

經日自生時以爲瑞遂建場俱同上

浣俗亭在户部分司署內明正德閒户部郞中汪

必東建今廢前志

問津園在城東北錦衣衛橋魯菴張氏別業樹石

蔥蒨亭榭疏曠海內名流過津者無不假舘稱爲

小玉山云同上一畝園在城外東北隅亦張氏別業中有垂虹榭

綠宜亭紅墜樓遂間堂諸勝今與問津園俱廢縣志

中隱園在鹽分司東偏新通志按園址今歸海關道署

沽水草堂在城東南六里安氏别業中饒水竹臺

榭之勝復構邃宇數楹藏弆金石書畫甚富時人

擬之淸閟閣差不愧云今廢縣志

水西莊在城西三里芥園查氏別墅地周百畝水

木淸華爲津門園亭之冠中有攬翠軒枕谿廊數

帆臺藕香榭花影菴碧海浮螺亭泊月舫繡野簃

一犁春雨諸勝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五光緖戊戌

陳元龍水西莊記直沽在京師東南三百里而近滙衛白兩河及丁字沽合流入海凡畿内千里之

水皆趨赴焉汪洋瀰漫襟帶輦轂志謂卽古者九河入海之處近且設立府治列

於三輔拱衛神京譬析木之津號爲天漢泱泱乎稱天下之巨浸

矣又其地爲漕運孔道冠蓋之所往來商賈之所輻輳舟車絡繹百貨駢填鼓角管絃之聲不絕於

耳遠望滄溟蓬萊臺閣時時隱現於波濤杳靄閒若可攬而有也而自元置鎭以來獨未有爲園以

收其勝者天行查君夙負異才抱遠識少遊京都樂津門之雄且沃遂卜居者有年暇日留連水次

有會於心乃選材伐石闢地而搆園焉既成亭臺映發池沼縈抱竹木蔭芘於檐阿花卉繽紛於階

砌其高可以眺其卑可以憩也津門之勝於是乎得攪於几席矣遂名其園曰水西屬余記之查氏

之族最大遠近分居其居吾邑者州荆州聲山夏重德尹學䓐諸君皆厯通顯負重名聲山德引每

爲予言君乃查氏亢宗之子具不世才而未展其用予甲申假旋道出津門與君相見接其言論主宋握手傾服如平生歡今予己大耋乞歸君亦年將古稀矣片帆南下秋氣初澄可以停橈過訪一

攬斯園之盛則又予之幸也君喜交遊重然諾凡四方士大夫以及文人名士偶有經過周旋傾倒

無倦色以故賢豪長者多樂歸之而斯園亦因以得名昔鄭當時置驛以通賓客陳遵讌㑹賓朋投

轄使不得去孔北海座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古今以爲美談然諸公皆貴仕登朝人自趨之君身

在湖海無可憑藉而高情曠度使聞風者罔不愛慕且有園亭池館之勝良辰美景詩酒留連歌詠

太平傳爲韻事較之三子又孰多而孰少耶况君優游泉石養素怡神則將與羡門比壽王喬爭年

而斯園乃塵世之丹邱且令人可望而不可卽也是爲記雍正癸丑九月之朔時年八十有二蔡

啟盛案今又爲南運河神廟中尚有

高廟御筆碑旁地列肆蒔花皆寺僧所僦合之誠可百畝

棗香村在城南五里又名南莊童氏别業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六光緖戊戌

懷園在城東南四里王氏別業

南溪在城東南隅牛氏園也曲通濠水樹柳掩映

宛有江南村落風景舊爲康氏園

浣花村在水西莊對岸少東遵化州知州杜甲所

居里名

楊園在城西三里許與水西莊相近

郭園在城東南四里懷園對岸郭氏別業

問蓮浦在城西二里野水瀰漫周遭皆種芙蕖中

有水軒數楹以供遊覽今廢

老夫村在閘口下龍氏別業舊名甯園一七十二沽草堂在鍋店街後門臨大河梁氏别墅

直亭在西門外演武廳右月隄上康熙閒天津道

朱士傑建亭四周環植楊柳炎日絕無暑氣遊者

忘返今廢

帆齋在三岔河口笨山張氏讀書處又有琴海堂

雲厂閱耕堂茶圃欸乃書屋舊雨亭蝶巢豔雪龕

詩星閣卧松館諸勝大半圯廢

虛舟亭在城南一里許與海光寺相近宋氏别業

也平橋曲榭蘆葦紛披景極幽邃夏時荷開繞亭

望之爛如雲錦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七光緖戊戌

領南軒在城內西北隅名山金氏别業

篆水樓在城外東北隅樓臨三义河口俱同上

望海樓在東城外新通志

銅硯齋在縣境易州農夫耕田獲古錢盈釜石硯

一硯背飾以銅硯佳而製古鄭君宮調得之以贈

津門吳進士念湖遂以名其齋小峴山人集

青縣

參户故城在縣南漢元朔三年封河間獻王子免

爲侯國屬勃海郡後漢省水經注濊水東北逕參

戸亭應劭曰平舒縣西南五十里有參戸亭故縣也世謂之平虜城元和志參戸故城一曰木門城

在長蘆縣西北四十里寰宇記在縣城西北四十

六里輿地志云中有大樹因名木門舊志木門鎭

在今縣西南三十里蓋以故城得名大淸一統志

俞宗濂按元和郡縣志參戸故城一名木門城在長蘆縣西北四十里唐之長蘆縣卽今滄州城今

滄州西六里卽至靑縣界則參户故城在靑縣境無疑靑縣城在滄州西北七十里其東南三十里

有木門城今稱木門店里數與元和志合卽漢之參戸也滄州志亦載有參户故城云舊志作木門

城引方輿紀要云在滄州城西三里此隋之長蘆縣故城因舊唐書云漢置參戸後周改長蘆遂謂

之參戸故城又因元和志云參戸故城一名木門城遂亦謂之木門城其實滄城所有之鄉鎭村莊

並無以木門名者而城西三里適隋縣所在今稱長蘆鎭其誤可知前志謂卽熙甯所省縣則又誤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八光緖戊戌

隋之長蘆在河西唐移治河東熙甯所省實今之州治也

乾甯故城今靑縣治

蒲領城在縣界寰宇記水經注云魯城縣西北六

十里漳河西岸有北蒲領故城蓋漢末黃巾之亂

有蒲領人流寓於此遂立此城非漢縣也按今水

經注無此文其漢蒲頜縣詳見河閒府阜城縣

興濟故縣在縣東南三十里衛河東岸本范橋鎭

地金初置縣屬滄州大定六年改屬淸州元至元

二年併入㑹川縣後復置屬淸州明初仍屬滄州

國朝順治六年併入靑縣俱同上

㑹川廢縣河閒府志在靑縣境舊土城宋析永安

縣置乾甯縣卽此大觀元年八月乾甯軍河淸七

曰改淸州今廢諸司治所猶有存者方輿紀要今

靑縣治後周置永安縣宋曰乾甯熙甯六年省爲

鎭元符二年復舊崇甯三年再省政和五年又復

金人改曰㑹川元因之明初省按志言大觀元

年河淸七曰改㑹川爲淸州附郭據金地理志㑹

川本名乾甯貞元二年更名宋安得有㑹川特刪

之前志

空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相傳楊景屯兵處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九光緒戊戌

蘆臺故城河閒府志在靑縣境衛河之西南週迴

三十二里唐於此置蘆臺軍遺址尚存太平寰宇

記在靑縣南乾甯軍本古蘆臺軍地其蘆臺故城

在御河南七十步方輿紀要在靑縣東衛河西岸

九域志云在滄州西北九十里唐置蘆臺軍其城

周三里後廢爲馮橋鎭乾甯中復置蘆臺軍亦曰

乾甯軍光化三年幽州帥劉仁恭以滄州爲汴將

葛從周所圍將兵赴救營於乾甯軍從周留別將

守滄州砦自將精兵逆戰於老鴉隄大破之五代

梁開平二年劉守文以其弟守光篡逆舉滄德討

之軍於蘆臺爲守光所敗乾化三年晉將周德威

攻燕拔其蘆臺軍後唐同光以後以契丹屢入寇

蘆臺瓦橋皆增設重兵命將戍守天成二年蘆臺

戍軍亂尋擊平之石晉初没於契丹周顯德六年

親征契丹命大帥韓通將前軍自滄州治水道入

契丹境柵於乾甯軍南通奏補壞防開遊口三十

六遂通瀛鄭既而周王至乾甯契丹甯州刺史王

洪舉城降宋白曰軍城東臨御河接滄幽二州之

境周世宗由此復關南自是常爲戍守重地

鈞臺寨方輿紀要在靑縣北六里宋置砦於此設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十光緖戊戌

兵戍守又有獨流北獨流東二寨俱在縣境以濱

獨流河而名皆宋人所置金廢宋史地理志鈞臺

砦獨流北砦獨流東砦當城砦沙過砦百萬砦俱

隸淸州乾甯舊縣

堅固砦方輿紀要在靑縣南唐太和二年李同捷

據滄景叛易定節度使柳公濟討之奏拔其堅固

砦唐書時同捷築砦於滄州西抗拒官軍以堅固

爲名

范橋鎭金史地理志在㑹川縣

長蘆鎭新饒安鎭舊饒安鎭乾符鎭郭贍鎭一鎭金史地理志在滄州橫海軍淸池縣

永濟隄唐書地理志淸池縣西北五十里有永濟

隄二永徽二年築

永濟北隄唐書地理志在淸池縣三十里開元十

六年築

明溝河隄唐書地理志淸池縣西四十五里有明

溝河隄二永徽三年築

李彪淀東隄徒駭河西隄唐書地理志皆在淸池

縣西五十里永徽三年築

衡漳隄唐書地理志淸池縣西北六十里有衡漳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十一光緖戊戌

隄二顯慶元年築

衡漳東隄唐書地理志在淸池縣西北六十里開

元十年築

浮河隄陽通河隄唐書地理志皆在淸池縣南十

五里開元十六年築

老鵶隄方輿紀要在靑縣東南舊築隄於此防衛

河泛溢以形似名汴將葛從周敗劉仁恭處也俱同

神隄河閒府志在靑縣南衛河隄上有柳數百株

永樂閒知縣王彬以河決盡沒民居痛不能救投水而死屍漂入縣甬道官民憐之遂置祠隄上名

曰神隄前志蔡啟盛案縣志惟王彬作王宏毅以外一字不異應據彼正此說詳宦績門

貪隄周迴城北西南三面

龍窩在縣城外臨河明昭聖皇后誕毓處宏治中

敕建宮於梓里御製匾額曰龍窩俱同上

河倉一在淸州㑹川縣一在滄州淸池縣一在滄

州南皮縣金史地理志

豐臺在興濟廢縣東有高臺名豐臺或以爲望歲

而作遺址猶存今縣治東四十里有豐臺堡縣志

峭帆亭在青縣蘆臺城中舊通志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十二光緖戊戌

潄江亭在杈河之西縣志

際槎軒在東河岸久廢同上

靜海縣

窩子口今縣治金史地理志明昌四年以淸州窩

子口置靖海縣舊志有古城在縣南二十里大淸一

統志

當城方輿紀要在楊柳靑北十里小直沽南三十

里宋志之當城砦也成平中議者以北河可涉宜

有城守以備北邊詔築城其地謂之當城郭謐曰

決黄河御河之水下注當城是也前志鳳凰臺在靜海縣西五里舊通志

閱臺在靜海縣衛河西四十里同上

釣臺在靜海縣南相傳爲太公望釣魚處宋時置

砦於此名勝志按畿輔通志有釣魚臺在南皮縣四

十里相傳呂尚囚棘津時釣此又謂釣臺在靑縣

北六里以今地與考之當在靑縣靜海界上前志

滄州

滄州故城在州東南漢置浮陽縣以在浮水之陽

爲名後漢建武十五年封劉植兄歆爲侯國屬勃

海郡後魏太和十一年攺置浮陽郡屬瀛州景明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十三光緖戊戌

初罷并章武熙平二年復置郡屬滄州後移郡置

饒安以浮陽屬之隋開皇十八年攺名淸池因仵

淸池爲名唐武德元年移滄州來治其年州移饒

安四年以縣屬景州五年屬東鹽州貞觀元年復

自胡蘇移滄州來治宋金元皆以淸池爲州治明

初始省入州又徙州治長蘆明一統志滄州故城

在今州東南四十里舊志一名卧牛城亦名獅子

城大淸一統志

長蘆故城今州治本漢參戸縣地後周大象二年

置長蘆縣以水爲名隋初於縣西北三里置漳河郡以縣屬之郡尋廢十六年置景州大業三年廢

屬河閒郡唐武德四年又置景州五年置總管府

貞觀元年州廢屬滄州舊治永濟河西開元十四

年大雨漂没十六年移治河東一里宋乾德二年

廢入淸池後復置熙甯四年又省爲鎭入淸池明

永樂初移州治於此

浮水故城在州東隋開皇十六年分高城縣置大

業初仍省入唐武德五年又置屬東鹽州貞觀元

年省十二年移饒安縣治此屬滄州宋熙甯四年

省爲鎭入淸池金史地理志淸池縣有新饒安鎭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三古蹟十四光緒戊戌

卽此府志浮水故城在州東五十里案此城自貞

觀中爲饒安縣元和志寰宇記皆以饒安爲在州

南九十里然考浮水東北流未嘗南出當從府志

在州東爲是其在州南者則是干童城也

乾符故城在州東北漢置曰章武縣文帝後七年

封竇后弟廣國爲侯國屬勃海郡魏志嘉平元年

杜恕徙章武郡蓋魏初置郡也晉移郡治東平舒

以縣屬之後魏太和十一年攺屬浮陽郡高齊省

隋開皇十六年攺置魯城縣屬河閒郡唐武德四

年屬景州貞觀元年攺屬滄州元和志縣南至州一百里寰宇記隋置魯城縣取長蘆縣北平虜城

爲名仍攺虜爲魯唐乾符元年縣東北有野稻水

穀連接二千餘頃燕魏飢民悉來掃拾俗稱聖米

二年敕攺爲乾符縣周顯德二年併入淸池九域

志淸池縣有乾符寨金史地理志淸池縣有乾符

鎭舊志故城在州東北八十里名勝志魯城在州

東北七十里又三十里爲乾符城案寰宇記以乾

符爲後魏所置之西章武而以漢章武爲在其州

東南鹽山縣西北近志又以漢章武在大城縣參

考道里蓋此爲漢章武在大城者乃西章武也按鹽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古蹟十五光緖戊戌

山縣志云此城距鹽山迤北一百二十里

章鄉廢縣在州東南漢置元始五年封謝殷爲侯

國屬渤海郡後漢省寰宇記十三州志云饒安縣

東南二十里有童鄉亭卽故縣童與章字相類也

鹽山縣志定縣章鄉故城考舊志漢時定縣在今境乃舆地紀要定縣屬渤海郡武帝封齊孝王子

越爲侯邑河閒府志謂後漢省入高城其說郡國志無明文水經注引應劭曰饒安縣東南三十里

有定鄉城故縣也屯氏別河北瀆自重合城南東逕定縣南考今山東樂陵南有重合鄉饒安卽舊

縣其東南皆樂陵地矣前志刪之甚是紀要以定縣入滄州亦誤通志章鄉廢縣在滄州東南漢置

渤海郡後漢省寰宇記十三州志饒安縣東南二十里有童鄉亭卽章鄉也應在今樂陵地舊志載

入鹽山境蓋因誤以卯兮城爲饒安耳應刪之中邑廢縣在州界漢高后四年封朱通爲侯國屬

於渤海郡寰宇記後漢省併浮陽今長蘆縣地

燕留城在州東北史記燕莊公二十七年山戎來

侵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燕君送桓公出

境桓公因割燕君所至地與燕括地志燕留故城

在長蘆縣東北十七里卽齊桓公所與燕君地因

築城名曰燕留

麻姑城在州北魏書地形志章武縣有大家姑祠

俗云海神或云麻姑神寰宇記廢乾符縣界有麻

姑城郡國志云漢武東巡至此祀麻姑故名俱同上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十六光緖戊戌

定縣故城方輿紀要在舊饒安東南三十里漢屬

渤海郡武帝封齊孝王子越爲侯邑後漢時省入

饒安縣前志原註河閒府志作定城

重合故城河閒府志在滄州治東至樂陵縣五十

里本漢縣名屬渤海郡北齊省同上

竈兒坡在定縣城東北百里居民於此煮鹽爲業

因名建文二年盛庸等遣將分兵屯滄州燕王曰

滄州土城潰圯日久修之不易當乘其未備急攻

之遂由通州至直沽謂諸將曰彼所備者惟靑縣

長蘆今博垜兒竈兒坡數程無水彼不爲備趨此可徑至滄州城下乃一日夜兼行三百里掩至滄

州遂克之又有馬落坡在州東北二十五里元嘗

置巡司於此方輿紀要

金隄滄州志卽今衛河金人築元初復廣之前志

合口方輿紀要在滄州西水經注衡漳水過渤海

建成縣又東左㑹滹沱別河故瀆又東北入淸河

謂之合口晉太元十三年後燕慕容楷等將兵㑹

慕容隆於合口擊叛將張申於高城平之隆安二

年魏拓跋珪得河北置行營於中山命拓跋遵鎭

渤海之合口卽此

重修天津府志卷三十二古蹟十七光緖戊戌

馬落坡滄州志在城東北昔有巡檢司世傳小秦

王逐鹿落馬處

望海市臺畿輔通志在滄州東四十里滄州志周

穆王乘八駿東遊海上築之以望海市故名俱同上

望海臺在州東北一名漢武臺水經注淸河枝津

東逕漢武帝故臺北魏氏土地記曰章武縣東一

百里有武帝臺南北有二臺相去六十里臺高六

十丈俗云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築唐實錄貞觀十

九年太宗自高麗班師次漢武臺顧問侍臣對曰

是燕齊之土爲漢武求仙處舊志望海市臺在州東四十里又有武辛臺在鹽山縣東北七十里水

經注浮水所經蓋南臺也大清一統志

東文昌祠臺州志在滄州治東周世宗築此以爲邊

堠方輿紀要

狼煙臺周世宗築在長蘆縣內卽今州治州志

歇馬臺周世宗立遺址在舊城內同上

掠馬臺在滄州同居鎭長蘆鹽法志

仙人臺在惠民場西北舊有仙人對局棋盤今無

州志

盟亭在州南寰宇記廢長蘆縣有盟亭古燕齊之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十八光緖戊戌

界二國嘗盟於此故名大淸一統志

望瀛樓在滄州西門外舊志一州之觀久廢河閒府志

淸風樓在滄州晉泰康中建元薩天錫錄囚駐節

於此有淸風樓詩舊通志

南川樓在南關昊天觀後今廢州志

朗吟樓在南關衛河之滸每至夏日郡人多遊息

宴樂於此

將相鄉在舊滄州東南有程家林以唐程日華父

子相繼居此故名俱同上

仵淸池在舊淸池縣東南十八里方輿紀要八角井在仵淸池北天旱禱雨甚應州志

浮陽縣大蓮淀北魏延興初淀水溢注破仵淸村

因瀦爲池今名大梁五龍堂其流西踰東光東至

海齊乘以爲古之胡蘇河也輿地志按滄州志稱在

舊州東南十五里魏延興初大蓮淀水溢注破仵

淸村爲池又故老謂仵龍注雨淋漓八日夜陷淸

池縣因建仵龍堂砌八角琉璃井昔有白魚浮沈

作龍狀每大旱禱雨輒應前志

白兔村在城東周世宗出獵見白兔逐之未獲明

永樂十六年鄉人龐喜得之以獻州志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十九光緖戊戌

甘井在舊城唐書地理志在淸池縣舍令毛某母

老苦水鹹無以養縣舍穿地泉湧而甘民謂毛公

井同上

南堂在舊滄州東北一百三十餘步有古碑仆地

金大定十年建立字多缺落今攷殘文及詢故老

以爲前代草木叢茂虎狼害人有一僧騎白騾云

自西方來去虎狼之害後不知所終居人因立南

堂奉祀又立中堂北堂以分祈禱多應河閒府志

南堂窪在滄州北去中堂窪四十五里有碑云興

唐大定十年敬德修嘉靖二十三年重修前志蘆池在滄州分司公署前有池一方蘆葦甚茂中

架木橋以通來往長蘆之名昉於此相傳宋包孝

肅公爲轉運使時池中羣蛙喧沸公示禁之至今

蛙出池則鳴入池則默其威懾之遠如此長蘆監法志

南皮縣

南皮故城在縣東北秦置縣漢元年項羽聞陳餘

在南皮環封之以三縣號成安君文帝後七年封

竇彭祖爲侯國屬渤海郡後漢爲郡治建安中曹

操擒袁譚於此魏文帝爲五官中郎將射雉南皮

亦此地也闞駰曰章武有北皮亭故此曰南皮水經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三古蹟二十光緖戊戌

注衡漳左㑹滹沱別河故瀆東北入淸河謂之合口又逕南皮縣之北皮亭是也晉魏皆

爲郡治魏書地形志南皮縣有渤海城東魏移郡治東光又移縣

於今治括地志故城在今縣北四里寰宇記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繕修皮革因築焉續通典南皮

縣西去景州六十里縣北有迎河河北有故皮城卽漢晉渤海郡治舊河閒府志在縣東北八里大

清一統志

五壘城寰宇記在淸池縣西南二里輿地志云漢

宣帝封河閒獻王子雍爲景城侯五子分居城中

俗呼爲五壘城案南皮縣志縣東北五十里有壘城村蓋卽此

高樂故城在縣東南漢置屬渤海郡武帝封齊孝

王子爲侯國後漢省水經注無棣溝經樂亭北又

東逕新鄉城北卽地理志高樂故城也寰宇記故

城在南皮縣東南三十里今謂之思鄉城亦曰西

鄉城縣志卽今董村鎭

北皮城在縣東北水經注淸河又北逕皮城東地

理風俗記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

平城河閒府志河閒獻王子禮封國在今南皮縣

臨津故城河閒府志在南皮縣南五十里今名臨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二十一光緖戊戌

津店縣志云今爲村宋熙甯六年省臨津縣入南皮方輿

紀要臨津城在縣西南六十里本東光縣地東魏

置胡蘇縣於此爲渤海郡高齊廢一云高齊置後

周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胡蘇縣屬德州劉煦曰

縣置於胡蘇亭因名唐武德四年屬觀州六年攺

屬滄州又移滄州治焉貞觀初滄州移治淸池胡

蘇縣還屬觀州十七年州廢仍屬滄州天寶初攺

爲臨津縣貞元二年攺屬景州州尋廢還滄州天

祐五年仍屬景州五代時又攺屬滄州宋初因之

熙甯六年省入南皮縣爲臨津鎭今臨津店俱同上舊縣鎭方輿紀要在南皮縣東南三十里或云卽

晉新樂舊治前志

馬明鎭金史地理志在滄州南皮縣同上

曹公固畿輔通志在南皮縣東南二里曹操因京

兆雋不疑冢爲固以攻袁氏因名舊通志在縣東南

二里舊志云漢靑州刺史雋不疑冢也高五丈有

奇曹操攻袁譚因冢爲固故名方輿紀要

醼友臺在南皮縣北半里舊通志魏文帝與吳質等

重遊南皮築此臺燕友故名又名射雉臺太平寰宇記

石苞臺在南皮縣南十三里舊通志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𧷤二十二光緖戊戌

觀臺在南皮縣東四里舊通志袁譚所築魏武擒譚

於此太平寰宇記又名袁侯臺舊志誤以射臺當之立

石其前更爲取京觀意大謬縣志

封臺在縣東五十里張二橋東古封鉅所居同上

五龍鄉在南皮縣南五十里相傳有五龍見於此

日有雲氣覆於上禱雨輒應河閒府志

寒冰井在西南百步傳爲黃帝時穿之云伯益所

修卽魏文帝沈李浮瓜處縣志

古盆井在五龍岡下時見雲霧爲傅說所穿亦名

覆盆井同上石崇宅在南皮縣城内舊通志

王早居在壘城村東今仍呼早王家縣志

范丹居在古皮城西蓋當年避黨錮之禍因投棲

於此同上

刁公樓在縣東南七十里一名尚書樓晉尚書刁

協故居舊通志

高適故里在南皮縣東南六十里今改夜珠高家

同上

遇士亭在縣西北三里相傳暴勝之遇雋不疑處

大清一統志

重修天津府志入卷二十二古蹟𧷤二十三光緖戊戌

魏家莊畿輔通志在南皮縣西六里元至正年董

摶霄守長蘆屯兵於此方輿紀要元至正十八年

董摶霄守長蘆屯兵魏家莊爲山東羣盜毛貴所

襲戰死處也前志

鹽山縣

高城故城在縣東南漢縣寰宇記鹽山縣在滄州

東六十里本春秋無棣邑漢置高城縣故城在今

縣南四十里按水經注浮水首受淸河於浮陽縣界東北經高城縣之苑鄉城北又東

經章武縣之故城北又東經篋山北魏土地記曰高城東北五十里有篋山長七里高齊天

保七年移於今地隋開皇十八年攺爲鹽山縣以東南鹽山爲名縣志舊城鎭在縣東北三十里明

洪武九年移治香魚館卽今治大清一統志今治東南

二十里形勢基址今猶完整漢書巴肅傳注高城

故城在今滄州鹽山縣城南方輿紀要謂縣南六

里疑有脫字漢縣治此劉煦曰舊縣在縣南是也晉書

慕容儁載記趙故章武太守賈堅率郡兵邀慕容

評戰於高城評擒之於陣斬首三千餘又慕容儁

以賈堅爲樂陵太守治高城苻不載記以高城侯

苻紹爲鎭東將軍督冀州諸軍事進爵郡公紹先

以高城降慕容垂聞丕稱尊號遣使謝罪皆卽此

重修天津府志卷十三古蹟二十四光緖戊戌

城縣志縣志原注近有謂此城卽舊饒安而新饒安爲丱兮城者丱兮之誤誤於千童字義相

近前論之詳矣若高城卽舊饒安之說尤屬無稽攷漢書渤海郡屬有高城千童後漢改千童曰饒

安與高城無干晉魏周隋皆兩縣並立高齊移高城於大留里隋改縣名曰鹽山其時饒安自在唐

遷饒安治所宋廢爲鎭與舊饒安鎭並入淸池史有明文淸池今之滄州其時鹽山亦自在何得謂

高城故城卽舊饒安乎謬甚

干童故城今舊縣鎭本秦縣前漢屬渤海郡後漢

改曰饒安輿地志因高城縣東北境書有丱兮城

指爲干童故縣方輿紀要及府縣志從其說遂併

丱兮饒安干童爲一城謬甚蓋干童縣城在今治

西南五十里與東北丱兮城遠隔一百二十里何容相混同上按水經注無棣溝枝瀆上承無棣溝

南經樂陵郡西又東南經干童縣故城東史記建

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一作干鍾漢武

帝元朔四年封河閒獻王子劉陰爲侯國應邵曰

漢靈帝改曰饒安也滄州治再案魏書地形志滄

州浮陽郡饒安縣注云二漢屬渤海前漢曰千童

靈帝改饒安有無棣溝西鄉茅蕉冢據此則後魏

之滄州治在饒安卽漢千童縣也新通志

饒安故城一舊縣鎭距今治五十里卽干童故城

戰國時屬齊史記趙龐煖攻齊取饒安漢爲千童縣一統志云在滄州東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二十五光緖戊戌

南漢元朔四年封河閒獻王子擔爲侯國屬渤海郡東漢靈帝時改置饒安

縣大淸一統志晉仍屬渤海郡北魏屬浮陽郡熙平二年置滄

州治焉一統志云後又爲浮陽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仍屬渤海郡唐初

移縣治故千童城州治亦從徙貞觀中又移縣治

故浮水城一統志云此城遂廢一新縣鎭卽浮水城距今治

三十里隋析高城地置浮水縣後省入鹽山卽高城

唐武德元年復析鹽山地置之後又省入鹽山貞

觀十三年移饒安縣治於此宋熙甯中因避河患

又移治於張爲村縣旋廢爲鎭併入淸池今滄州金

史淸池縣有新饒安舊饒安鎭也周隋以前之饒安千童故城卽舊縣與高城本屬兩縣自唐貞觀以後饒

安移治浮水今新縣鎭宋熙甯時省入淸池

國朝雍正初以舊縣鎭二十七村莊撥歸鹽山鹽山

始兼千童改置之饒安矣縣志

章武城在縣西北漢縣屬渤海郡東漢省晉爲章

武國後魏置章武郡隋開皇初郡廢河閒府志

按縣志漢爲定縣柳縣爲高城爲千童爲章武據

畿輔通志縣本漢高城又有柳縣故城縣志又有

此兮城卽千童則以爲高城柳縣千童縣可也若縣

之章武城本舊志說方輿紀要非之謂章武城在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二十六光緖戊戌

大城縣蓋卽元魏章武郡城及西章武縣城也若

浮陽郡之章武縣城卽滄州之乾符故城俱不在

鹽山前志案縣志有章武考駁此亦自有據因文繁不具錄

柳縣故城在縣東漢元朔四年封齊孝王子陽已

爲侯國屬渤海郡後漢省水經注浮水東北逕柳

縣故城南地理風俗記曰高城縣東北五十里有

柳亭又名柳邱故縣也世謂之辟亭非也寰宇記故柳

城在鹽山縣東七十里縣志在縣東五十里

大清一

統志

丱兮城在今治東北七十里輿地志高城東北有丱兮城秦始皇遣徐福發童男女千人至海求蓬

萊因築此城僑寓男女號曰丱兮漢因置干童縣

後漢改曰饒安府縣志皆從其說考水經注無棣

溝又東逕新鄉城北地理志之高樂故城也卽今之南

皮董村镇清分爲二無棣溝幹瀆又東逕樂陵郡北又東

黧而北出又東轉逕宛鄉故城南又東南逕高城

縣故城時縣城尚未遷徙故字疑衍南與枝瀆合枝瀆上承無

棣溝南逕樂陵郡西又東南逕千童縣故城東史

記王子侯表故重也一作干鍾靈帝攺曰饒安也

滄州治又南東屈東北注無棣溝幹瀆又東北逕功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三古蹟二十七光緖戊戌

城北又東北徑鹽山入海約二溝大勢皆由西南

而東北幹瀆自樂陵北厯逕高城南枝瀆逕樂陵

西又東南逕千童縣東辨其形方枝瀆在南幹瀆

在北千童實在高城西南輿地志謂千童在高城

東北因以丱兮城當之或將無棣溝之幹瀆枝瀆

作一水讀則言逕千童城在高城後且干童與丱

兮義近致有此誤而曰重曰鍾則又何說况高城

東北爲丱兮南爲樂陵人皆知之水經明云樂陵

郡西又東南徑千童如指丱兮爲千童是樂陵應

在高城西北方向不合舊唐書武德元年移饒安治於平童卽千童故城貞觀十二年復移治於浮水

故城故有舊饒安新饒安之稱宋俱廢爲鎭併入

淸池今史淸池縣有舊饒安鎭新饒安鎭是千童

爲饒安縣卽今舊縣鎭其說明甚與丱兮城毫無

干涉又何得以丱兮城當千童而統指之爲饒安

縣耶惟丱兮城之名傳之已久如境中宛鄉城合

騎城雖非古時縣邑而因事立城或自有說在也

縣志

平津故邑在縣南漢書恩澤侯表平津侯公孫宏

元朔三年封在高城括地志平津鄉在鹽山縣南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三古蹟二十八光緖戊戌

四十二里大清一統志

合騎城在縣北漢書功臣表合騎侯公孫敖元朔

五年封在高城舊志在縣北七十五里今訛爲鄠

隄城同上

宛鄉城今無考案水經注浮水自浮陽東北逕高

城縣之宛鄉城北又東經章武縣之故城北又無

棣溝逕樂陵郡北又東屈而北出又東轉逕宛鄉

故城南考此城與漢章武縣城約其方隅均在鹽

山西北境而章武名最著宛鄉侯封故祇稱城固

不同章武故城之可名故縣也縣志伏猗城長蘆鹽法志在鹽山縣韓村北相傳猗盧

甚盛特築此城以防之志語未甚明晰考元魏之

先有猗盧者居定襄之盛樂地與鹽山隔遠晉懷愍時日

盛而忠於帝室曾遣兵助戍晉陽勿庸設戍防之

也此城之築載鹽法志或葦蘆盛時藉以防梟徒

歟俟考

功城水經注在無棣溝東北經故城北世謂之功

城也又東北逕鹽山入海

甘羅城在望樹鎭西南故址尚存旁有讀書臺相

傳秦甘羅曾寓此臺讀書俱同上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二十九光緖戊戌

傳家營方輿紀要在鹽山縣南五十里又南接山

束海豐縣境舊置戍於此前志

雞籠鎭河閒府志在鹽山縣南

海豐鎭海潤鎮利豐鎭幞頭鎭金史地理志在鹽

山河閒府志海豐鎭在鹽山縣北九十里瓦礫成

嶺綿亙里許

大留里河閒府志鹽山舊縣治此俱同上

武帝臺在縣東北七十里韓村鎭東三十里此南

臺也舊通志

香魚館河閒府志洪武二年吳文靖自大留里移鹽山縣居於此按卽今書院猶沿其名明陶安微

時嘗夜行至香魚館詩以記事時在元末縣尚未

移治也府志謂卽舊城誤矣縣志

拱辰臺在城北高出城垣今圯明辥廷熙拱辰臺記鹽山志載縣城

圍九里高三丈有奇郭門三上有重樓角樓四敵臺二十有四巡鋪各一池深濶各丈五尺護城隄

高廣各丈餘周環其外蓋鉅邑也歲久城駸就圮傾天津兵憲隴西曹公按部於鹽以城守爲亟務

下檄鹽部應州王君允葺之時王君方視篆則偕邑主江右謝相賜巳力効勞繕雉堞浚濠塹越三

月城復巍然元背加先美焉城北舊有小墩臺爲

邏卒瞭望之所君病其陋拓而崇之址廣三十尋

而餘高出城垣五尺許作亭其上勢甚雄壯落成

舉燕散子廷興登焉極目浩滯顧瞻徘徊恍然有

古人江湖廊廟之想乃命其臺曰拱辰云曩薛子

讀天文書惟極辰居太乙帝座之中其外爲列坦

重修天津府志國卷二十二

古蹟

光緖戊戌

又其外爲九垠八柱精耀相屬動若轉轂故孔子

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以象君道立臣極也國家

定鼎西北六合之內大都小邑星羅碁布卽遐陬

僻壤咸興拱極之思矧鹽爲畿甸近輔尺五神京

耶是故登斯臺焉仰瞻魏闕體九重宵旰之心兢

兢焉奉將德意以奠蒼赤收敉甯則長城保障若

增而高庶幾哉不負斯臺之義矣於是王君拜謝

曰韙哉先生言允不敏敢不三復斯義遂痛而揭

之薛子閩人濫竽鹽校於官爲古外史

得記其事時隆慶二年冬十月望日也

王忠肅公居第忠肅公居第三十餘年不改於舊

英宗特命有司起第於縣西有司承媚於外多列

屋若干公曰此非詔旨也悉拆去

俱同

慶雲縣

無棣故城在縣東相傳卽管仲所謂賜履北至於無棣者隋開皇六年分陽信饒安二縣地置屬渤

海郡唐屬滄州宋治平元年移治保順軍而故城

廢元初又分其西界於故城置縣仍屬滄州齊乘

譖馔縣恢永樂初始改今名舊志故城在今

縣第蘸南五里鬲津河東南元末毀於兵明洪武

六年知縣楊思義移治鬲津河北岸卽今治案元

和志無棣縣西北至滄州一百二十里今慶雲縣

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然唐時滄州治清池在今

州東南三十餘里則去無棣正一百二十里也未

志周置保順軍於無棣縣南二十里治平元年徙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三古蹟三十一光緖戊戌

無棣縣於此今海豐縣在慶雲縣東南四十里縣

志有故城在其縣西北二十里去慶雲正二十里

則卽周爲保順軍宋爲無棣者也縣志以隋無棣

在慶雲宋無棣在海豐其說甚覈從之大清一統志

荻苴城在縣東接海豐界與無棣城相對覆鬴河

界其中相傳爲龍且所據俗名龍且城舊縣志云

在縣東城下舊有荻苴河直抵海豐縣漢武帝封

朝鮮降將韓陶爲荻苴侯疑邑於此方輿紀要按前漢

書功臣表荻苴侯韓陶以朝鮮相將兵漢圍之降

侯五百四十戸據此可知俗傳之誤或又云龍且城言當時龍且所據考漢書韓信已定臨淄東追

齊王項王使龍且將兵救齊進與韓信夾濰水而

陣一統志曰濰水在安邱諸城界韓信與龍且夾

濰水而陣卽在此與今地杳不相及也前志

韓信壘在慶雲縣南二十里與荻苴城相對相傳

韓信自趙下齊道經於此俗呼掛甲口舊通志

板達營方輿紀要慶雲縣南二十里志云宣宗征

高煦時駐蹕於此前志

治劍營縣志在閻家務河壖鐵滓纍纍如邱山相

傳歐冶子鑄劍處河閒府志同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古蹟三十二光緖戊戌

鐵匠營河閒府志鹽山縣鐵匠營在閻家務河壖

鐵滓纍纍相傳元海運時冶鐵處按二說相似

又並在閻家務而冶鐵之代不同此似有傅會處

姑依志並存之案閻家務今屬慶雲非鹽山

分水鎭金史地理志在滄州無棣縣

長城隄方輿紀要慶雲縣南四十里勢如岡陵舊

志以爲齊之長城或云禹所築九河隄俱同上

漢王臺晉時漢劉恢爲渤海所建長蘆鹽法志

延陵臺在慶雲縣西南七里舊通志

文星臺在慶雲縣東南隅舊志高可遠眺淸曉見日出海烱然奇觀也同上

景星臺在慶雲縣城北河閒府志

觀瀾亭在鬲津南縣志

秀野亭在慶雲縣城東河閒府志

慶雲館在慶雲縣治同上

眞味堂宋李之純故宅在縣境新通志宋李之純詩問渠眞味若

爲傳不著鹽梅也自全黿鼎大夫徒染指麴車公子漫流涎胸中巳有五千卷徽外更聽三兩絃此

老淸饞何所嗜宦途嚼蠟幾多年

鬲岸古樹在慶雲縣西里許皮色如鐵枝曲折如虬龍狀陰可數畝蒼古離奇直出雲表中微有痕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三十三光緖戊戌

相傳唐宋時挽纜跡也河閒府志

附錄前志

九河故道禹貢兖州九河既道北過洚水至於大

陸又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於海爾雅九河徒

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鉤盤鬲津郭璞注簡潔爲二河

朱子孟子集註同孔安國書傳河水分爲九河在兖州界

平原以北是孔穎達禹貢疏計禹九河云復其故

道則名應先有不宜徒駭太史因禹立名或九河

雖舊有名至禹治水更別立名鄭元云周時齊桓

公塞之同爲一河今河閒弓高以東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遺處春秋緯寶乾圖云移河爲界在齊

呂塡閼八流以自廣鄭元蓋據此文爲齊桓公塞

之也言閼八流拓境則塞其東流八枝併使歸於

徒駭也漢書溝洫志許商云古記九河之名有徒

駭胡蘇鬲津今現在成平東光南界自鬲津以北

至徒駭其閒相去二百餘里又王橫云往者天嘗

陰雨東北風海水西南溢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

巳爲海所漸矣邢昺爾雅疏九河之次從北而南

既知三河之處則其餘六者太史馬頰覆釜在東

光之北成平之南簡潔鉤盤在東光之南鬲縣之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三十四光緖戊戌

北也蔡氏書傳九河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馬

頰四曰覆釡五曰胡蘇六曰簡潔七曰鉤盤八曰

鬲津其一則河之經流也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漢氏近古止得其三唐遂得其六歐

陽忞輿地記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

河而互爲兩說要之皆似是而非又云九河已湮

漢唐以來諸儒就所見之斷港絕潢指爲某河某

河是非不可知然河自大陸以北順勢下趨禹時

九河自當在德州以上河閒數百里之地余氏闕

云自周定王時河始南徙而禹之故道失矣西京時河入千乘而無棣之閒又播爲八漢人指以爲

太史馬頰者偶合於禹跡故訖東都至唐河不爲

害者千數百年名山藏徒駭等河故道皆在河閒

滄州南皮東光慶雲獻縣山東平原海豐甯津吳

橋諸處直達東海通典九河四在景成二在平原

太史簡潔未詳畿輔通志漢世近古諸儒考據

精博緯圖中候非盡無徵至許商以奉命行視圖

方略韓牧亦以能治河徵而或止得其三或僅求

其四五則其餘之湮滅可知也唐宋以後去古寖

遠舊迹日湮而杜佑通典李吉甫元和郡國志歐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三古蹟三十五光緖戊戌

陽忞輿地廣記樂史太平寰宇記於徒駭胡蘇鬲

津之外又得馬頰鉤盤覆釜簡潔四河惟太史

詳所在干年以前求之而不得干年以後竟一一

犁然有其處所此可信乎抑不可信乎蔡沈曰或

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地而互爲兩說皆似是而

非無所依據斯言誠是然據許商所云三河既實

有其地而孔穎達亦云九河之次自北而南旣知

三河之處則其餘六者當亦在成平東光鬲縣之

南北今考河閒府交河縣東有成平故城東光縣

東有東光故城山東德州北有鬲縣故城皆漢縣也川原平衍沮洳盈望九河舊迹要亦不離此域

然或爲平疇或存枯瀆無論禹時故道不可復問

卽漢世所謂三河者亦在有無斷續之閒矣禹貢

錐指林氏曰王介甫謂逆河者逆設之河並時分

流也其意以同爲逆河句釋上文播爲九河之義

如此則逆河卽是九河矣羅泌曰聖人於冀兖閒

逆設爲河以防暴至之患未至則不妨民耕既至

則不墮民舍程珌曰禹因地之形而逆設爲九河

凡河之道則不見都邑不爲聚落不耕不收故謂

之逆河董鼎曰格言云逆河是開渠通海以洩河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三十六光緖戊戌

之溢秋冬則涸春夏則泄此皆踵介甫之謬以九

河爲逆河而緣飾其辭也陳師道曰逆河者爲潮

水所逆行千餘里邊海又有潮河自西山來經塘

泊按潮河一名界河在今靜海縣西北受滹沱易

巨馬三水巨馬卽淶水合御河東至獨流口入海此河

在直沽口西亦不得指爲逆河明邱文莊濬又言

當於直沽入海之後依禹貢逆河法截斷河橫開

長河一帶收其流而分其水以逆河爲橫絕之河

承西漢之誤以上諸說總由不知渤海卽逆河而

求逆河於渤海之外遂愈求愈遠耳河閒府志南皮縣九河故道渠岸尚存

徒駭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按今滄州之西交河之東北六十里

有徒駭卽漢滹池孔穎達禹貢疏徒駭是河之本

道東出分爲八枝李巡曰禹疏九河以徒衆起故

曰徒駭郭璞爾雅註徒駭在今成平方輿紀要以徒駭歸獻縣

蓋本此邢昺爾雅疏九河之次自北而南唐書地理

志在淸池縣西五十里孫炎曰禹疏九河徒眾惕

不成故曰徒駭孔氏云在滄州景成元豐九域志

在故滄州西北二十里元和郡國志在山東齊河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三十七光緖戊戌

縣景城齊乘河昔北流衡漳注之河旣東徙漳自

入海焉知北流之漳非古徒駭畿輔通志今漳滹

沱之經行於瀛滄界者卽徒駭故道禹貢錐指今

漳水自鉅鹿又北厯南宮新河冀州束鹿深州衡

水武邑武强阜城獻縣交河靑縣靜海大城寶坻

至天津鎭注於渤海卽古徒駭河之故道今德平

樂陵齊河濟陽慶雲海豐界有土河志以爲徒駭

妄也徒駭最北豈反出鬲津南哉河閒府志徒駭

故道在南皮縣北滄州志在廢淸池縣西南三十

里按九河故道數千年聚訟紛紛卽徒駭一河已人各異辭矣但據水經注淇水篇云淇水至東光

縣西南會大河故瀆東北逕泉周縣入滹池又東

逕漂榆邑入海漳水篇云衡水東逕建城縣故城

南衡漳又東左㑹滹池别瀆又東北入淸河謂之

合口則衛河自東光以下行大河故瀆會滹池入

海而漳水自合口以下又與衛河並行大河故瀆

與漢地理志滹池卽徒駭之說可相參而得之漢

志滹沱至平舒入海蓋東平舒卽今大城縣未嘗

瀕海則所謂至平舒入海者蓋由平舒至章武入

海今子牙河爲滹沱下流逕大城縣三角淀與水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三十八光緖戊戌

經注合則漢志及錐指說信而有徵矣若所謂成

平滹池成平今獻縣畿輔通志滹池入獻縣完固

口分爲二支則漢志特據河水所經處言之非只

謂滹沱第在成平也夫滹沱卽由三角淀入海則

自三角淀入縣界至直沽其爲徒駭故道可知特

贅此以備一說

太史禹貢疏禹大使徒眾通其水道故曰太史

璞爾雅注太史今所在未詳通典及蔡氏書傳說同元史地

理志太史在滄州南皮縣治北明李賢一統志說同齊乘淸

滄二州之閒有古河隄岸數重太史等河當在其地方輿紀要在徒駭之東河閒府志太史在古皮

城南畿輔通志太史河自漢以上未知所在而忽

得之于欽李賢自不足據禹貢錐指齊乘淸滄之

說庶幾得之

馬頰郭璞爾雅註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山東濟南平原縣北有篤馬河東北

經陵縣德平商河樂陵諸縣界其流或斷或續相

傳卽馬頰河元和郡國志在德州安德平昌二縣

東皇輿表安德今陵縣通典在平原縣界太平寰宇記篤馬

河卽古馬頰河在棣州商河縣北輿地記卽篤馬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三十九光緖戊戌

河明一統志在東光縣界河閒府志在南皮城南

慶雲縣志在縣東南自樂陵西十五里經縣分水

鎭至城東南隅入鬲畿輔通志九河之次自北而

南以地計之當在東光境內李賢之說似爲得之

其篤馬在九河之南許商有明言何不一考也樂

史蓋誤認唐之馬頰爲古之馬頰耳元和郡國志

馬頰河久視二年開決亦名新河卽上所引在安德平原者蓋

此水卽漢之篤馬河水經所云東北經安德縣故

城又東北逕平昌縣故城北者故瀆久湮唐復開

名爲馬頰所謂新河而被以舊名者也樂史不解元和郡國志新河二字之義而指爲九河之一其

謬甚矣禹貢錐指德州治安德所領有修縣太平

寰宇記云馬頰河逕蓚縣是也而又云篤馬河卽

古馬頰河人皆斥其謬然唐自有馬頰河出澶州

新豐縣界東北流至平昌縣合篤馬河二水合流

並得通稱以篤馬爲馬頰不可謂謬謬在一古字

指爲九河之第三耳近志平原商河陽信界中並

有馬頰河皆唐之馬頰也

覆鬴郭璞爾雅註水中可居住而有狀如覆釜李

巡曰水中多渚往而虛形如覆釜方輿紀要鬴亦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四十光緖戊戌

作釜通典馬頰覆釜在平原縣界又云安德縣有

覆釜河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濟南府德州有覆釜河東北至海豐

縣入海滄州志覆釜河在慶雲縣南二十里河閒

府志覆釜在南皮縣東南畿輔通志安德故城在

今山東陵縣德平界與甯津相近意覆釜自陵縣

厯甯津南皮而達慶雲平

胡蘇李巡曰其水下流故曰胡蘇胡下也蘇流也

孫炎曰水流多散胡蘇然漢書地理志渤海郡東

光縣有胡蘇亭郭璞爾雅註作東莞縣冊昺疏莞當作光元和郡國志胡蘇河在饒安縣西五十里太平寰宇記胡蘇河

一名赤河其水赤渾色自臨津治逕饒安無棣入

海齊乘滄州南有大漣澱西踰東光東至海非胡

蘇河歟元史河渠志胡蘇河在慶雲縣西南河間

府志胡蘇在南皮西城下滄州志胡蘇河在慶雲

縣西南十二里慶雲縣志經縣分水鎭東北十二

里㑹鬲河入海明工部郞中楊旦請開東光慶雲

胡蘇河通海以洩衞河漲水疏下中止畿輔通志

今滄州卽唐饒安慶雲卽唐宋無棣甯津卽漢東

光宋爲臨津縣今其縣西有胡蘇亭正班固所云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四十一光緖戊戌

在東光者太平寰宇記之言近之矣

簡郭璞爾雅註水多簡易李巡云簡大也其水深

而大也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河閒府南皮縣城外有簡河史記正

義簡在人州厯亭縣齊乘滄州大漣澱南至西無

棣縣有大河名曰沙河皆濒古隄茲非簡潔等河

歟元史河渠志在南皮城外十餘步輿地廣記在

臨津方輿紀要簡在渤海河閒府志在南皮城西

慶雲縣志在縣南三十里舊河閒府志在滄州臨

津縣按慶雲新志以南皮篤馬河爲簡河亦非臨津今

甯津北與南皮接界謂簡潔在此理或有之

潔郭璞爾雅註水多約潔李巡曰河水多山石治

之苦潔潔苦也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河閒府南皮城外有簡河潔河二河

相去甚近金史地理志南皮縣有潔河元史河渠

志簡潔在南皮城外方輿紀要在渤海與簡相近

河閒府志在南皮縣城西

按何喬遠名山藏河漕記云簡潔一水先儒誤分

爲二此蓋指孟子集註言也據書經彙纂云孔㯋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四十二光緖戊戌

達九河疏據郭璞爾雅註以簡潔爲二河朱子孟

子集註因之曰簡曰潔分舉犂然蔡傳則據曾旼

之說合簡潔爲一河林之奇嘗辨之以爲九河勢

均安得以一爲經八爲支派當從孟子集註爲正

又畿輔通志云簡潔二河爾雅明列爲九晉唐宋

諸儒紀載相仍蔡傳獨宗歐陽忞之說合之爲一

未免穿鑿合從孟子集註爲二河

鉤盤郭璞爾雅註水曲如鉤流盤桓也李巡曰鉤

盤言河水曲如鉤屈折如盤也太平寰宇記在樂

陵東南皇輿表樂陵今武定州樂陵縣屬濟南府從德州平昌來輿地記通典說同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樂陵鉤盤河自平原德平二縣界流

入至海豐縣東南入海漢書地理志平原郡有般

縣師古注九河之鉤般後漢書公孫瓚傳瓚出軍屯盤河將

以報紹註卽九河鉤盤之河其枯河在今滄州樂陵縣水經注篤馬河故

渠川派東入般縣爲盤河蓋亦九河之一也元和

郡國志在陽信縣北四十里金史地理志樂陵有

鉤盤河元史河渠志在獻縣東南八十里禹貢錐

指般縣故城在今德平縣東北河在縣南二十里

近志陵縣德平樂陵商河武定海豐陽信霑化界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四十三光緖戊戌

中並有鉤盤八枝自鬲津而外此河亦有可據齊

乘曰東無棣縣北有陷河闊數里疑卽鉤盤河按

此河自樂陵分爲南北二派海豐舊志云南派在

縣南名鉤盤河東經霑化縣北又東至久山鎭入

海新志云北派在縣西北二十里自慶雲流入又

東北徑馬峪山前抵土河口入海今縣北盤河村

當以此爲名蓋北派卽齊乘所謂陷河也或曰陷

河卽篤馬河之別名許商云在九河齊乘指此以

爲古鉤盤恐非然許商亦就上流言之耳安知篤

馬下流非卽鉤盤之故道乎河閒府志鉤盤在南皮縣西北慶雲縣志在縣西南自德平西北樂陵

東南經縣南由海豐霑化至九山人海

鬲津郭璞爾雅注水多屺狹可隔以爲津而橫波

李巡曰河水狹小可隔以爲津邢昺曰自鬲津以

北至徒駭相去三百餘里漢書地理志平原郡鬲

縣平原當以爲鬲津畿輔通志鬲津故城在今陵縣西陵縣唐安德也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德州西南有鬲津河東經吳橋甯津

德平樂陵慶雲諸縣界至海豐大沽口入海元和

郡國志鬲津枯河在縣南七十里河閒府志古鬲

津河在吳橋南亦名吳川又東逕甯津縣南又東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四十四光緖戊戌

逕南皮南與山東樂陵分水太平寰宇記樂陵縣

鬲津枯河在縣西三里南皮縣志河在縣東南四

十五里又東逕慶雲縣南金史地理志無棣有鬲

津河又東北逕鹽山縣東南鹽山縣志河自慶雲

北入鹽山界崔家口又東逕海豐入海滄州志在

城南一百二十里俗呼老黄河方輿紀要鬲津在

鉤盤之北通典在獻縣之廢饒安縣與地記在無

棣元史河渠志在慶雲縣又在樂陵縣西三十里

按古今陵谷變遷所在多有河又善徙禹迹茫茫

雖日履大陸以下求所謂禹河者而志之恐疑信不免相參羣言淆亂固其宜耳况九河之名始於

爾雅爾雅之作或以爲周公或云仲尼所增子夏

所足叔孫通所益梁文所補今按其文如五方四

極諸說既荒邈如山海經九州之名又與禹貢周

禮不符且霍山以爲南岳又漢武帝事則先秦以

下雜凑之文不少矣豈九河之名遂可信爲禹之

舊乎又九河之名螯崛險僻與緯書曜魄寶靈威

仰等名相似是皆三代後矜炫奇衺之作與禹貢

體制迥不相類秦漢人好立名色其習如此若以

爲禹之所名斷不敢信也郭璞李巡就其名曲爲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四十五光緖戊戌

之解穿鑿牽紐不可爲訓孟子云不如無書信哉

竊按孟子謂禹行所無事則當時治水之要不過

因諸水現在注浥之方爲之疏而道之若必鑿孔

穿渠如漢書鑿龍門辟伊闕柝底柱破碣石諸說

此數者所謂人功所造墮斷天地之性也何足爲

行所無事嘗論六合之內本有天造地設境界如

水源多發於西北東南注海有何人工可言又如

江出岷山厯巴蜀之險與河之積石龍門大約相

似而峽江以上未聞有鑿石開道者胡獨於河而

或以爲鑿或以爲破至於九河胡獨不然禹貢之言九河也第謂之道孟子之言九河也第謂之疏

則不過因勢疏濬非强鑿九河以激之行且按水

經地道如桑乾漳衛白潞巨馬沙治諸水俱世所

謂巨浸視灉沮潍淄有過之無弗及而禹貢一書

第載衡漳之名他水曾未之及豈桑乾諸水禹時

尚微無待於治耶抑治之而經有闕文耶竊謂禹

斷無平地鑿九河之理桑乾諸水斷無不治自安

之理所謂九河者當卽從桑乾諸水中就其近河

者而分河水以寄之則言九河而諸水胥舉矣衡

漳入河在九河未播之先故特言之今衡漳二水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四十六光緖戊戌

猶並行禹河故道則九河可知矣水經注不言滹

沱者蓋因漢書徒駭卽源沱故僅於河水篇序河

之原委而已足也知徒駭之卽爲滹沱則太史

下又可知矣不但此也周禮大司徒川有衡澤有

虔溝逆地阞各詳其法九河大川必無閼塞及定

王河徙至漢不過二百餘年豈有九河故道遂至

湮没卽不可復攷惜漢人舍桑乾諸水以別求其

所謂九河故求之終不得其處後世愈求愈疑致

眾說紛錯如此耳幸地理傳徒駭卽瀘沱一語後

之好古者猶得意㑹言之特存其說以待好古者決擇焉

碣石慶雲縣志碣石又名馬峪山古屬無棣今折

海豐爲九河人海處

按志說畿輔通志常辨之謂大河一由東光縣厯

南皮滄州靑縣靜海而達於天津此西漢時大河

入海之道亦卽北宋時合永濟渠入海之道一由

甯津縣經南皮東厯鹽山慶雲而達海豐是爲北

宋時東流之道近有指東流爲禹河故道以海豐

馬峪山爲碣石語多不經甚至謂善長南產不知

北地高下按善長居范陽魏書有明文豈未之見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四十七光緖戊戌

耶此蓋爲縣志言之耳要之稽古者恃經與史觀

水者有源與流禹貢大陸碣石在冀州九河在大

陸之北河自龍門積石至大陸播爲九河同爲逆

河入於海此源流之見於經者也漢書河水至章

武入海宋志河合永濟渠注乾甯軍爲北流自魏

恩至德滄入海爲東流此源流之見於史者也乾

甯軍爲今靑縣地滄州所隸雖廣而史以德州並

言則其所謂滄州者蓋指鹽山慶雲言之蓋海豐

在大陸之東故謂之東乾甯軍在大陸之北故謂

之北若禹河至海豐入海則當曰東不當曰北播爲九河又使碣石在兖則禹貢夾右碣石之文當

在兖州不當在冀州且縣志第見漢書鬲津在鬲

爲今山東境不知漢志明言徒駭卽滹沱由平舒

入海豈亦得以海豐概之况據禹貢碣石之上有

逆河逆河之上乃有九河今縣志不問逆河所在

第謂九河在齊地則碣石亦當在齊不亦妄耶又

况所引秦皇刻碣石門則彼碣石以秦皇刻碣得

名與禹貢何與善長南產之說之謬又不必言矣

按碣石之說不一天津縣志辨之甚詳其說曰漢

書注臣瓚云禹河入海乃在碣石漢魏隋唐地志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三古蹟四十八光緖戊戌

言碣石者多以爲絫驪城據禹貢導岍及岐至於

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岳砥柱析城至於

王屋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此所謂碣石也

然曰逾於河則不可以爲導河故孔安國傳第以

百川言之至於導河則不言碣石惟冀州曰夾右

碣石入於河則碣石明在禹河海口之右故臣瓚

有河由碣石入海之說宋黃文叔因謂導河不言

碣石爲省文也然諸家之說本論碣石有不足爲

禹貢之碣石證者據漢地理志右北平郡驪城縣

有大碣石山遼西郡絫縣有碣石水元和郡國志謂在遼西郡臨渝縣又或謂在驪城隋地理志及

通典文獻通考俱謂在盧龍唐地理志又謂在石

城明一統志謂在昌黎孔穎達疏亦謂在驪城水

經注同其說曰今枕海有石如埇宋本作甬道數十里

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往往而見立於巨海中世謂

之天橋柱又方輿紀要載郭造卿謂昌黎縣有仙

人臺世謂之天橋柱地理今釋又謂今昌黎撫甯

杳無踪跡今有人自永平來者又多見天橋柱在

海中人謂之碣石其說錯出如此至通釋謂有三

碣石杜佑金仁山謂有左右兩碣石則又紛出不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四十九光緖戊戌

一矣其傳㑹爲禹貢之碣石者大抵不離漢書說

據文穎云漢省絫縣入臨渝唐地理志謂石城本

臨渝又謂盧龍軍有昌黎戍畿輔通志謂漢驪城

唐爲石城又謂晉省臨渝爲肥如唐志又謂盧龍

本肥如畿輔通志謂絫縣爲今昌黎驪城爲今樂

亭則諸說俱本漢絫縣驪城言之但據畿輔通志

樂亭昌黎東西相距只三十里烏得便有兩碣石

據明一統志碣石山在昌黎西南五十里據畿輔

通志昌黎西南六十里至樂亭縣界則碣石去樂

亭只十里水經注又云碣石如甬道數十里則焉知不綿亙於兩縣境中就昌黎言則以爲在昌黎

就樂亭言則以爲在樂亭其實只一碣石耳又秦

本紀始皇遊碣石刻碣石門武帝紀元封元年登

碣石望海水經注漢武帝登碣石望海刻石地理

志莽曰碣石據漢書圓碣方碑蓋以石刻言則焉

知莽不因秦漢石刻而名之况名始於莽烏足混

爲禹貢之碣石且據漢志兩碣石下無河水入海

之文其言河水也第云至章武入海不及兩碣石

又謂絫縣官水南入海碣石水南入官使河由此

碣石入海則碣石之水何以不入河而入官若據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五十光緖戊戌

山海經碣石觀水東流入河則碣石又在大河海

口之西與諸家說光不相符則禹河不由此碣石

入海明白甚矣或謂此當以水經注海中之說爲

是卽如漢地理志絫縣驪城明明有兩碣石元和

郡國志以爲在臨渝或又以爲在驪城註兩存其

說而不能決明一統志明謂碣石在昌黎今釋又

謂昌黎杳無踪跡蓋惟山在海中故指之莫定其

方求之莫得其處耳其說似矣然水經注之說亦

有可疑者如云今枕海有石似酈時此石現在海

岸人共見之且常見之矣繼又曰往往而見則仍與三神縹緲等耳末且曰漢世苞淪洪波則所謂

枕海有石又何所指况所載三齊略記秦皇見海

神管子齊桓公見俞兒事其說近怪蓋善長習氣

如此不可據爲典要也或又謂河水既由章武入

海則碣石當在章武漢書言章武不言碣石者此

王橫所謂爲海所漸蓋漢世巳無遺迹故不言也

且碣石之在章武古亦有可據者據戰國策蘇秦

云燕東有朝鮮遼東南有碣石雁門之饒桑在燕

東與朝鮮遼東等不得謂之南據漢書言河閒在

燕南是章武誠燕南也况魚鹽之饒古稱長蘆絫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五十一光緖戊戌

雖瀕海不及萬分之一自不應舍此以言饒鄭元

謂此別一碣石在九門縣孔穎達謂驗九門並無

此山則焉知不卽在章武海中况據史漢武帝登

碣石望海地形志謂章武城有漢武帝臺水經注

以爲漢武望海處今滄州臺基尚存則碣石又當

在滄州海中其說亦是但茫茫海若無迹可求傳

㑹言之與絫驪諸說何異若以理論禹貢明言碣

石苟海岸實有此山則百家爭鳴當有實指所見

以正之者何至千百年聚訟而莫之決且據戰國

燕南有碣石漢志燕南不言碣石則淪海之說事或有之王橫昌言於朝班固筆之於史當非無據

而云然要之自禹貢言則碣石不過在逆河海口

之右其以禹河至碣石入海特臣瓚說原非確有

所據也今姑無論碣石之所在但禹河旣由章武

入海則碣石去章武當自不遠也

橫海軍河閒府志唐以滄景德棣爲橫海軍開元

十三年滄州治西南置橫海軍使貞元三年復置

橫海軍節度使領滄景二州治滄州永貞十三年

以德滄棣州隸橫海節度使長慶二年橫海節度

使復領景州太和二年橫海節度使増領齊州三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五十二光緖戊戌

年罷橫海節度使尋復置更號齊滄德節度使

保順軍金史地理志周置軍於滄州無棣縣南二

十里開寶三年又以滄棣二州界保順吳橋二鎭

之地益焉又云治平中徙無棣縣洎保順軍卽縣

治置軍使

鬲縣城河閒府志舊墟在鬲津河壖慶雲縣志鬲

津廢址漢析無棣置鬲津縣在鬲津河壖

廢山縣河閒府志索隱云在渤海

臨樂廢縣河閒府志入滄州

滄溟廢縣河閒府志元爲滄溟縣范橋縣河閒府志宋爲范橋鎭本名范橋渡今俱

廢大觀時陞爲興濟縣

廢淸州河閒府志元太宗二年攺淸州爲淸甯府

甯州河閒府志五代時陷契丹置甯州周克復之

置永安縣

東鹽州河閒府志唐武德中置按上條皆見舊

志據隋分陽信置無棣漢陽信屬渤海鬲縣隸河

閒無分置之說詳地輿志舊唐書武德四年竇建德分

饒安置鬲津亦非無棣又鬲縣在山東故城廢址

安得在此又據畿輔通志臨樂卽臨津旣載臨津

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二古蹟五十三光绪戊戌

不必復載臨樂渤海山縣不知所指又元史地理

志滄州領淸池樂陵南皮無棣鹽山五縣無滄溟

之名則安有滄溟廢縣又宋史地理志以范橋鎭

爲興濟縣而不名范橋縣又明攺淸州爲靑縣未

聞靑縣治外又有廢淸州又契丹攺乾甯軍爲甯

州周平三關置永安縣宋復置乾甯軍則乾甯軍

與甯州永安及今靑縣一耳未聞又有廢甯州又

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州尋廢仍爲鹽山則州

卽縣治非於縣外別建州也姑依舊志存之以上俱照

錄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