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按郡縣剏始於秦志郡縣沿革宜自秦始天津七

州縣南皮最古史記項羽紀以陳餘在南皮卽以

南皮旁三縣封之是也然秦分天下爲郡郡地分

界多不能詳光緖通志沿革表獨始於漢以有地

理志可據得史體矣今仿其例爲表坿說於後而

冠以

國朝分置府縣始末於前不列表內

天津府屬直隸天津河間兵備道領州一滄

縣六天津附郭青靜海南皮鹽山慶雲

天津縣

國初仍明爲衛雍正三年改衛爲州撥武清靜海滄

州三州縣內二百六十七村莊入之以青縣靜海

縣來屬九年升州爲府并設附郭一縣亦名天津

青縣

國初屬河間府順治六年省興濟縣入之雍正三年

天津衛改爲州以縣屬之九年天津州升爲府

靜海縣

國初屬河間府雍正三年天津衛攺爲州以縣屬之

九年天津州升爲府

滄州國初屬河閒府雍正三年升爲直隸州領縣四曰南

皮鹽山慶雲東光九年天津州升爲府還爲州併

南皮鹽山慶雲三縣屬天津府東光還屬河閒府

南皮縣

國初屬河閒府滄州雍正三年滄州升直隸州專以

屬之九年天津州升爲府滄州還爲州改屬天津府

鹽山縣

國初屬河閒府滄州雍正三年滄州升直隸州專以

屬之九年天津州升爲府滄州還爲州攺屬天津

府十三年併滄州舊縣鎭卽千童所改之饒安入之

慶雲縣

國初屬河閒府滄州雍正三年滄州升直隸州專以

屬之九年天津州升爲府滄州還爲州攺屬天津府天津縣

按雍正三年天津置州原撥順天府武清

縣河閒府静海縣滄州等村莊一百五十

六成之九年州升爲府並置附郭一縣因而不改

攷縣境沿革明代以上不出三州縣境閒亦有與

青縣故境參錯者當分撥村莊時據其時所隸言

之故僅以三州縣稱今表一府沿革諸以史志爲

定而以光緖通志及前志並州縣諸志爲輔其天

津青靜海滄四州縣分敘各別互參始明巳見前

者後不復贅輿地一事今古名實紛然百變必一

一求其至確雖通材未易任此若入主出奴徒滋

支蔓之辯

固未安巳

漢書地理志漁陽郡縣十二其一泉州注有鹽官

勃海郡縣二十六其一章武注有鹽官按漁陽縣

注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

按卽今武清縣

入海行七百

五十里水經注沽水從塞外來東過漁陽狐奴縣

北西南與濕餘水合爲沽河又東南至雍奴縣西

笥溝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情河

接卽衛河今南運河

東入於

海縣志據此以爲衛河與沽水俱從直沽入海則

直沽卽泉州章武分界今縣北至武清南至靜海

兩界各三十餘里則爲泉州之南境章武之北境

可知光緖通志沿革表於漢注章武泉州二縣地

後漢書郡國志漁陽郡九城其一泉州注有鐵渤

海郡八城其一章武

三國疆域志

國朝洪亮吉補

燕國漢置後國除作廣陽

郡魏因之太和六年復改作國下邳王宇徙封此

領縣十其一泉州章武郡魏分河閒渤海置注晉

地理志魏武置郡十二其一章武及章武國領縣

四其一章武

晉書地理志燕國統縣十其一泉州注侯相章武

國統縣四其一章武

魏書地形志幽州領郡三其一漁陽郡注眞君七

年併北海郡屬領縣六其一雍奴注真君七年併

泉州屬有泉州城雍奴城滄州注熙平二年分瀛

冀二州置治饒安城領郡三其一浮陽郡注太和

十一年分渤海章武置屬瀛州景明初併章武熙

本二年復領縣四其一章武注有浮水入海

隋書地理志涿郡舊置幽州統縣九其一雍奴河

閒郡注舊置瀛州統縣十三其一魯城注開皇六

年置渤海郡注開皇六年置棣州大業二年爲滄

州統縣十其一饒安注舊置滄州浮陽郡開皇初

郡廢大業初州廢其一淸池注舊曰浮陽開皇十

八年攺按縣志據禹貢錐指以爲章武爲舊城

按卽唐攺乾符縣

又據宋地理志清池縣有乾符巷姑三女

泥姑小南河五砦其三女砦政和故曰三河在大

河北流海口是爲今直沽泥姑砦政和故曰河平定

爲今小直沽皆漢河水至章武入海之地足證

魯城之爲章武又按光緖通志沿革表於隋注渤

海郡地前志同均不注明何縣蓋在饒安清池之

閒參北魏浮陽郡可見

唐書地理志幽州范陽郡本涿郡天寶元年更名

縣九其一武清注上本雍奴天寶元年更名滄州

景城郡上本渤海郡縣七其一乾符注上本魯城

乾符元年生野稻水穀二千餘頃燕魏飢民就食

之因更名按方輿紀要唐置蘆臺軍後廢乾符中

攺置蘆臺軍亦曰乾甯軍前志引曹能始名勝志

蘆臺軍爲後唐同光中置而證以金劉晞顏寶坻

縣記劉守光置蘆臺於海口鎭以備滄州後周德

威復收蘆臺軍

云云

攷寶坻遼初置爲新倉鎭卽

唐武清縣地

宋史地理志燕山府唐幽州范陽郡石晉賂契丹

建爲南京又改號燕京金滅契丹以燕京六州二

十四縣來歸宣和四年攺爲燕山府領十二縣其

一武清金人復取之滄州上景城郡橫海軍節度

縣六其一清池注望熙甯四年省饒安縣爲鎭入

清池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五砦政和二

年改巷姑曰海清三女曰三河泥姑曰河平

金史地理志大興府上晉幽州遼升爲南京貞元

更今名縣十其一武清注晉縣滄州上橫海軍節

度宋景城郡貞元二年來屬縣五其一清池清州

中宋乾甯郡軍國初因置軍縣三其一靖海注明

昌四年以清州窩子口置

元史地理志漷州下遼金爲漷陰縣元初爲大興

府屬邑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興府之武清香

河二邑來屬領二縣其一武清滄州中領五縣其

一清池清州下領縣三其一靖海

明史地理志通州洪武初以州治潞縣省入領縣

四其一武清注州南元屬漷州洪武十二年來屬

有三角淀在縣南卽古之雍奴周二百餘里諸水

所聚有直沽在縣東南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

此入海有巡檢司河閒府注元河閒路直隸中書

省洪武元年十月爲府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

屬領州二其一滄州洪武初以清池縣省入縣十

六其一靜海注府東北元曰靖海屬清州洪武初

更名八年四月攺屬北平府十年五月來屬縣北

有小直沽衛河自西來與白河合入於海又有丁

字沽鹹水沽又北有天津衛永樂二年十一月置

按明一統志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俱在靜

海縣小直沽永樂二年築城三年調天津衛天津

左衛四年復調天津右衛縣志舊志天津本近口

關名在良鄉北自永樂置衛天津之名遂移直沽

據畿輔通志天津關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

據方輿紀要關在良鄉縣北百餘里至易州出大

龍門凡十五關口中閒若大者曰天門關或云天

津口未知孰是

青縣

漢書地理志勃海郡縣二十六其一參户注侯國

按舊唐書地理志漢參户縣屬渤海郡後周改長

蘆元和郡縣志長蘆縣本漢參户縣地周大象二

年於此置長蘆縣屬章武郡水經云長蘆水名也

水旁多蘆葦因以爲名參户故城一名木門在長

蘆縣西北四十里今攷縣南三十里有木門鎭滄

州南四十里有木門城前志據此謂鎭卽是城縣

東南當爲漢參户地又按勃海郡泉州縣詳上天

津前志據此謂縣西北當爲漢泉州地

後漢書郡國志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

所并省也按地理志勃海郡下參户侯國今不載

是參户爲光武所省明矣雍正通志謂後漢省參

户入章武不注所出何書

五代時前志以爲石晉以山前後十六州賂契丹

武清縣巳入異域方輿紀要謂契丹改乾甯軍爲

甯州縣南長蘆等境尚屬中國周世宗顯德三年

平三關後復故置永安縣爲軍治

宋史地理志河北東路清州下本乾甯軍幽州蘆

臺軍之地晉陷契丹周平三關置永安縣屬滄州

太平興國七年置軍改縣曰乾甯隸焉大觀二年

升爲州政和三年賜郡名曰乾甯縣一乾甯注熙

甯六年省爲鎭元符二年復崇甯三年再省政和

五年又復砦六注釣臺獨流北獨流東當城沙過

百萬按前志據地理志說置軍設縣升縣爲州改

州爲郡則改郡以後不復置州金史地理志亦謂

清州本乾甯郡而志列爲清州不言郡誤也又前

志附興濟縣爲乾甯縣之獨流砦及清池縣巷姑

砦地大觀初置屬滄州宋地理志淸滄二州下亦

不載未詳所據何書但注云方輿紀要興濟縣有

獨流巷姑二砦金史地理志清州中宋置乾甯郡

軍國初因置軍

縣三其一㑹川注本名乾甯貞元元年更名其一

興濟注本隸滄州大定六年來屬

元史地理志清州下五代置乾甯軍爲乾甯郡大

觀閒以河淸改淸州金爲乾甯軍元太宗二年改

清甯府七年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興濟兩

縣及本州司候司併爲㑹川縣後改置清州領縣

三其一㑹川中其一興濟下按前志金元州治均

在㑹川元志言金爲乾甯郡蓋誤據兩史宋置郡

金未置郡也

明史地理志河閒府條下領縣十六其一青注府

東北元清州洪武初以州治㑹川縣省入八年四

月降爲縣尋改清爲青其一興濟注元屬清州洪

武初省十三年復置屬府按前志云明一統志洪

武七年改清州爲青縣與志小異

靜海縣

按宋以前縣境前志沿革表注云同青縣光緖通

志沿革表於漢注章武東平舒二縣地於三國魏

注章武東平舒二縣地於宋注清州窩口寨以上

均略章武縣地與青縣同東平舒地不詳所據何

書其引漢書地理志勃海郡下東平舒州定爲今

順天府大城縣地而順天大城縣沿革表於漢亦

注云東平舒地攷今縣境西至大城縣界二十八

里西南至大城縣界四十里壤地固亦相接然天

津一表前後兩注互異疑莫能明窩子口寨本金

史地理志靖海縣注是也

金史地理志清州條下靖海注明昌四年以清州

窩子口置按此爲清州所統三縣之一

元仍金舊爲靖海縣屬清州

明史地理志河閒府條下領縣十六其一靜海注

元曰靖海屬清州洪武初更名八年四月改屬北

平府十年五月來屬府

滄州

漢書地理志勃海郡注髙帝置師古曰在勃海之

濱因以爲名縣二十六其一浮陽高帝五年置其

一千童其一章武其一中邑按光緖通志沿革表

於勃海郡注前漢治浮陽後漢治南皮於浮陽縣

注前漢郡治後漢省然郡國治八城載有浮陽侯

國則改縣爲國不爲省巳又按所引一統志中邑

廢縣在州界漢高后四年封宋適爲侯國屬渤海

郡寰宇記後漢省併浮陽今長蘆縣地

後漢書郡國志渤海郡條下八城其一浮陽侯國

其一章武按地理志千童下注應劭曰靈帝攺爲

饒安郡國志旣不載千童亦不載饒安疑莫能明

三國疆域志渤海郡領縣十其一浮陽其一饒安

注元和郡縣志漢靈帝時於千童縣置饒安水經

注云後攺千童縣爲饒安縣今考千童縣中興後

省靈帝復於故處立縣攺名饒安也章武郡魏分

河閒渤海置領縣四其一章武注漢屬渤海按光

緖通志沿革表於饒安縣注文帝紀饒安縣言白

雉見於章武縣注置章武郡治此不注所出何書

晉書地理志渤海郡注漢置統縣十其一浮陽其

一饒安章武國注泰始元年置統縣四其一章武

按滄州志云三國志魏杜恕傳嘉平元年徙章武

郡是章武郡乃魏所立水經注浮水逕章武故城

晉泰始中立章武郡治此不知晉因魏舊也據此

則晉攺郡爲國均卽章武縣城

魏書地形志滄州浮陽郡條下縣四其一饒安其

一浮陽注郡志西接漳水衡水入焉今謂之合口

有浮水其一章武注章武城有漢章武臺漳水入

海沾水大家姑祠俗云海神或云麻姑神按太平

寰宇記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取滄海爲

名領浮陽樂淸安德三郡理饒安卽今饒安縣東

千童故城是也其浮陽郡理卽今浮陽縣光緖通

志據此定爲今滄州舊城也又章武注晉屬章武

後屬志又云章武郡晉置國後攺領縣五其一西

章武注正光中分滄州章武置光緖通志據此定

章武爲沿兩漢晉舊縣也後周時置長蘆縣詳上

青縣

隋書地理志渤海郡條下滄州統縣十其一饒安

其一淸池注晉書浮陽開皇十八年河閒注統縣

十三其一長蘆按前志謂隋地理志明列渤海郡

而無攺郡之說史之漏也方輿紀要云明年又攺

渤海郡足補之

唐書地理志滄州景城郡上本渤海郡治清池武

德元年徙治饒安六年徙治胡蘇貞觀元年復治

清池縣七注西南有橫海軍開元十四年置天寶

後廢大厯元年復置其一清池注緊其一長蘆注

上其一饒安注武德四年析置鬲津縣貞觀元年

省入樂陵其一乾符按地理志於滄州景城郡及

七縣廢置前後悉置不言前志議爲太略引舊唐

書地理志補足資考證今注下方

舊唐書武德四

年平竇建德分

饒安置鬲津縣五年以清池屬東鹽州六年以觀

州胡蘇縣來屬仍徙治之又省棣州以滴河厭次

陽信樂陵來屬貞觀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廢景州

之長蘆南皮魯城三縣廢東鹽州之鹽山清池二

縣並來屬又以滴河厭次二縣屬德州以胡蘇屬

觀州仍移治淸池又省鬲津入樂陵省無棣入陽

信八年復置無棣十七年以廢觀州之弓高東光

胡蘇來屬割陽信屬棣州天寶元年改爲景城郡

乾元元年

復爲滄州

方輿紀要梁乾化五年滄州屬梁改順化軍明年

滄州歸晉仍號橫海軍光緖通志沿革表於清池

縣注周廢唐乾符縣入焉

宋書地理志滄州上景城郡橫海軍節度縣五其

一清池注望熙甯四年省饒安縣入情池按光緖

通志沿革表於清池縣注乾德二年廢長蘆縣入

焉蓋本之寰宇記州治沿革表又云熙甯五年省

饒安乾符二縣俱入清池不詳所出何書據金史

地理志滄州清池條下云鎭五注長蘆新饒安舊

饒安乾符郭疃省縣爲鎭據此可信特未詳何代

年月爾

金史地理志滄州上橫海軍節度宋景城郡貞元

二年來屬領縣五其一清池注置河倉有浮陽水

徒駭河據元史地理志稱金升滄州爲臨海軍今

志仍作橫海軍又按元史地理志益都路膠州下

唐初爲膠西縣宋置臨海軍金仍改爲膠西縣亦

不言廢軍疑莫能考

元史地理志滄州中唐改景城郡後仍爲滄州金

升臨海軍元復爲滄州領縣五其一淸池按清池

而外爲樂陵南皮無棣鹽山四縣而世祖紀至元

二十五年十二月以滄州軍營城爲滄溟縣則是

滄州所領凡六縣矣地理志不載何也又仁宗紀

延祐元年五月丁丑徙滄州治於長蘆鎭蓋卽宋

廢長蘆縣也

明史地理志京師河閒府條下州二其一滄州洪

武初以州清池縣省入注舊治在東南洪武二年

五月徙於長蘆卽今治也東濱河西有衛河南有

浮河北有長蘆巡檢司領縣三南皮鹽山慶雲按

元史紀巳載徙州長蘆鎭而明史志又載徙長蘆

俱有年月可據疑莫能明州治以爲元順帝至正

十八年毛貴陷據滄州官吏自皆復還清池舊治

兩史互證可決然近臆斷存以俟考

南皮縣漢書地理志渤海郡條下縣二十六其一

南皮注

莽曰迎河亭師古曰闞駰云章武有北皮亭故此

云南皮其一高樂

大清一統志高樂故城在縣東南漢置後漢省水經

注無棣溝經樂亭北又東經新鄉城北卽地理志

高樂故城寰宇記故城在南皮縣東南三十里今

謂之思鄉城亦曰西鄉城縣志卽今董鎭村

後漢書郡國志渤海郡八城其一南皮

三國疆域志渤海郡領縣十其一南皮

晉書地理志渤海郡統縣十其一南皮

魏書地形志渤海郡領縣四其一南皮按

大清一統志後漢爲郡治晉魏皆爲郡治

隋書地理志渤海郡統縣十其一南皮

唐書地理志景州上貞元三年析滄州之弓高東

光臨津置長慶元年州廢縣還滄州二年復以弓

高東光臨津景城置太和四年州又廢縣還滄州

景福元年復置縣四其一南皮注上古毛河自臨

津經縣入清池開元十年開有唐昌軍貞元二十

一年置按光緖通志沿革表於唐注初屬觀州州

廢屬滄州新書志既不載觀州廢置而舊書志云

南皮漢縣屬海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屬景州貞觀

元年改屬滄州亦不載觀州廢置未知通志所據

何書存以俟考

五代時云周屬滄州見明一統志光緖通志據以

入表

宋書地理志滄州領縣五其一南皮注中熙甯六

年省臨津縣入焉按前志附臨津縣謂漢爲渤海

郡之東光縣地晉及後魏因之東魏分置胡蘇縣

高齊廢一云高齊置後周廢隋復置胡蘇縣與東

光並隸平原郡唐初因之後省入南皮縣爲臨津

金史地理志滄州縣五其一南皮注置河倉有浮

陽水徒駭河

元史地理志滄州條下領縣五其一南皮注下

明史地理志河閒府條下領州二其一滄州領縣

三其一南皮注州西南衛河在縣西

鹽山縣

漢書地理志渤海郡條下縣二十六其一千童注

應劭曰靈帝改曰饒安按縣志今舊縣鎭也前漢

屬渤海後漢改爲饒安北魏屬浮陽郡置滄州治

焉唐初移縣治千童故城貞觀中又移故浮水城

今新縣鎭也隋析高城置浮水縣後省入鹽山卽

高城唐武德元年復析置之後又省入鹽山貞觀

三年移饒安縣治此宋熙甯中移治張爲村旋廢

爲鎭入清池縣蓋隋以前之饒安千童與高城本

屬兩縣自唐貞觀移治浮水宋熙甯省入清池至

國朝雍正撥舊縣鎭二十七村莊入鹽山始兼有千

童改置饒安之地其一章武按縣志章武辨云漢

時章武在今縣境府志據紀要駮云章武城在大

城縣卽章武郡治及西章武縣城若浮陽郡章武

縣城卽滄州乾符故城均不在鹽山亦云辯矣惟

攷水經注浮水於浮陽縣界東北逕高城縣之宛

鄉城又東逕章武縣故城又東逕篋山北又東北

逕柳縣故城南柳城在鹽山縣直東距宋治七十

里如乾符距鹽山地北一百二十里果爲漢章武

縣城浮水旣逕其城不能東北逕柳城南也寰宇

記廢乾符縣在州舊治北一百里本章武縣地不

言城又稱章武故城在乾符東南鹽山西北一統

志謂鹽山西北有章武故城所指方隅皆合是滄

州城正東與鹽山接界處應有漢章武縣城今鹽

山治北四十里舊城西北有村曰故縣村北地尚

名城壑故老謂往昔曾經有城附近十里井五里

鋪似計距城而言其方隅實與寰宇記一統志說

相符當卽漢縣無疑約而論之曹魏時始置章武

郡漢時縣仍存屬之晉泰始元年置章武國又有

西章武縣在今青縣大城境均不與漢時縣城混

也魏氏土地記章武縣東有漢武帝南北二臺相

去六十里通志曰臺在鹽山東北七十里韓村鎭

東三十里此南臺也是今鹽山有章武郡之確證

何得謂章武不在鹽山耶漢時廢於何時史無明

文攷北魏地形志載滄州浮陽郡章武縣又瀛州

章武郡西章武縣是漢縣晉魏時固在也隋地理

志開皇初罷章武郡置平舒雨章武縣史不再見

十六年置魯城又置浮水竊意是時漢章武縣半

入高城高城北併地較廣故析其西南地置浮水

耳其一柳注侯國按

大清一統志故城在縣東漢元朔四年封齊孝王子

陽已爲侯國屬渤海郡後漢省水經注浮水東北

逕柳縣故城南地理風俗記曰高城縣東北五十

里有柳亭又名柳邱故縣也世謂之辟亭非也寰

宇記故柳城在鹽山縣東七十里縣志在縣東五

十里其一高城注都尉治按寰宇記鹽山縣在滄

州東六十里漢置高城縣故城今縣南四十里

後漢書郡國志渤海郡八城其一髙城侯國其一

章武按饒安爲千童改名郡國志不載說詳前

三國疆域志渤海郡條下領縣十其一饒安其一

高城章武國領縣四其一章武

魏書地形志滄州浮陽郡條下領縣四其一饒安

其一高城其一章武

隋書地理志渤海郡條下滄州統縣十其一鹽山

注舊曰高城開皇十六年又置浮水縣十八年攺

高城曰鹽山大業初省浮水入焉有鹽山峽山其

一饒安

唐書地理志滄州景城郡條下縣七其一鹽山注

緊武德四年置東鹽州五年以景州之清池并析

鹽山置浮水縣以屬之貞觀元年州廢省浮水以

清池鹽山來屬有鹽其一饒安

宋史地理志滄州上景城郡條下縣五其一鹽山

注緊其一清池按饒安自唐移置浮水宋省入清

池金史地理志滄州條下縣五其一清池其一鹽山

注有鹽山浮水鎮四注海豐海潤後增利豐擋頭

二鎭

元史地理志滄州條下領縣五其一清池注中其

一鹽山注下

明史地理志河閒府條下領州二其一滄州洪武

初以州清池縣省入領縣三其一鹽山注州東南

東濱海產鹽東南有鹽山

慶雲縣

漢書地理志渤海郡條下縣二十六其一陽信按

光緖通志沿革表注太平寰宇記滄州無棣東南

三十里陽信故城尚存高齊天保七年自此移於

陽信據此則漢陽信縣當在今慶雲縣界元和郡

縣志於無棣縣亦云在漢爲陽信縣也

後漢書郡國志渤海郡條下八城其一陽信

三國疆域志渤海郡章武郡不載陽信光緖通志

沿革表於魏注陽信縣地不詳所出何書今從之

晉書地理志樂陵國漢置統縣五其一陽信

魏書地形志樂陵郡注晉爲國後改領縣四其一

陽信注二漢屬渤海晉屬治陽信城有鹽山神祠

隋書地理志渤海郡條下統縣十其一陽信注帶

郡其一無棣注開皇六年置漢元和郡縣志於無

棣縣云隋開皇六年割陽信饒安置無棣縣以南

臨無棣溝因以爲名屬滄

唐書地理志滄州景城郡條下縣七其一無棣注

上貞觀元年省入陽信八年復置太和二年隸棣

州尋來屬有無棣溝通海隋末廢永徽元年刺史

薛大鼎開

宋史地理志滄州條下領縣五其一無棣注望治

平中徙無棣縣治保順軍卽縣治置軍使隸州又

保順軍注周置軍於無棣縣南三十里開寶三年

又以滄棣二州界保順吳橋二鎭之地益焉仍隸

滄州

金史地理志滄州條下縣五其一無棣注有老烏

山鬲津河

元史地理志滄州條下領五縣其一無棣注下至

元二年併入樂陵縣以縣治入濟南之棣州尋復

置濟南路棣州上唐置宋金因之元初濱棣自爲

一道至元二年與濱州俱隸濟南路領四縣其一

無棣注下宋金屬滄州元初割無棣之半屬滄州

半以來屬按前志據唐宋志陽信隸棣州無棣隸

滄州據元志割滄州無棣縣之半置縣亦曰無棣

與陽信俱屬棣州則元之陽信當仍是唐宋舊城

其滄州之無棣則今之慶雲棣州之無棣則今之

海豐也

大清一統志元初分兩界於故城置縣仍屬滄州齊

乘謂之西無棣

明史地理志河閒府條下滄州領縣三其一慶雲

注州東南洪武六年六月析山東樂陵州北地置

來屬按明史稿永樂元年避御諱改滄州之無棣

縣曰慶雲慶雲舊志無棣舊有慶雲鄉明初因以

名縣永樂避諱之說後人附㑹今以明史正之蓋

明史故以置縣屬洪武六年不言初名無棣也

蔡啟盛案慶雲成化閒碑記亦言洪武中改爾時

相去未遠應得其實可證地理志注與縣志之是

凡新通志沿明史稿之誤及前志沿舊通志而以

縣志之不誤爲誤者皆見矣惟記文仍言攺爲蓋

樂陵之北地先係無棣縣併入則洪武六年析出

復置本宜仍名因其不祥而改在太祖卽可有是

事時分封未久也又案以上表說多取新通志

視前志閒有出入但稱引諸書大同且難盡爲複

載故僅附舊表於後庶異同尚可

考見而於初稿則一字不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