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後唐

趙德钧幽州人有勇力好權畧從劉守光為軍校守

光未之奇也歸莊宗乃大奇之賜姓名曰李紹斌初

莊宗遣大將周德威攻拔蘆臺軍進克燕城執守光

以歸同光中以德鈞鎮蘆臺遂因鹵地置鹽塲又舟

行别置新倉以貯之開渠運漕貨鹽灜莫間資其利

用是饒衍雄於一方明宗時以其子延壽尚公主尤

厚遇之在鎮十年常敗契丹兵執其將赫邈威名甚

按德鈞晚節不終殊無足取然當其鎮蘆臺時置

鹽塲立新倉實開萬世之利錄其功焉可也

于本江南金壇縣人寄居寶坻縣之俵口鄉今屬甯河

夙𡢃勇畧建文三年都督陳賢招募從軍哨蘆臺殺

退東軍在梁城招募新軍累功陞本所守禦千户仍

以百户守禦直沽海口哨採東軍聲息十二月征哨

滄州河南泥沾村擒德州衛賊軍王果住等五名四

年征哨草頭沽三月哨鴉鴻橋通州遇東軍燒白河

橋上城守禦四月在梁城殺退東軍哨草頭沽燒退

賊軍船隻五月征哨寶坻縣張家莊殺退賊軍至永

樂二年正月奉吉字號勘合陞指揮僉事仍於梁城

守禦千户所守禦海口尋節次征進迤北為老病告

替長子子昶遂授昶本所指揮僉事其後世代承襲

俱克無忝厥職本之貽謀遠矣

張諒先薊州豐潤縣人明建文三年十月都督陳賢

齎榜招募諒先奮身報効自願從軍四年三月進征

鴉鴻橋隨征石城韓城遇遼東都督楊文軍殺退之

越日鎮海衛夏百户領軍二百餘名擄掠梁城復力

却之時千户鄧士賢謀叛擊走其衆六月征哨石城

韓城值夏百户復領軍擄掠力戰久之殺死南軍二

十名敵始遁去永樂二年正月奉吉字號勘合陞授

梁城所百户宣德元年卒於官子甫榮承襲原職及

老無子以弟甫春之子彪承襲由彪而下相承不替

俱食諒先遺澤焉

鄭昂任梁城所守御千户按朝陽寺碑係百户果敢有膽力

當明季流宼猖狂常思奮身立功以職守不得擅離

無所試其材一日聞賊臨境慷慨越曰今吾得自効

矣策馬負弓矢持刀以岀從者不過數十騎居人控

馬諫曰公將何為賊不下數萬計而公以數十人與

之抗其不能敵也必矣公卽以死殉其如此方之民

何莫若闔門以待賊或以村落不措意徑過吾屬猶

可望生也昂重違衆意於是斂息立門左欲俟其至

以一戰效死未幾賊至城外徑去梁城民得無恙而

昂終以未死是役為憾民常鬰鬰不自得後移他汛

不知所終

袁黄字了凡嘉善籍吳江人登萬歴丙戌進士戊

子夏知寶坻縣事孜孜焉日以化民為急開導引掖

務使同歸於善而後已其勸農書水利説凡數千言

周詳委曲因地制宜尤有關於民生大計監是邑凡

六年民安其業士佩其訓當時令邑感戴建生祠於

城北四時咸致祭焉迄今甯邑雖分仰遡恩施實與

寶坻並受其賜以故鄉閭中談公遺事每津津樂道

之謂大有造於吾土者也凡諸政績見載寶坻志中

兹不備述為記其大畧云

高承埏字寓公嘉興人也崇禎己卯舉於鄉明年成

進士除遷安令十五年調知寶坻凡事之不便民者

皆力為罷之更能以其餘力修城垣浚濠塹練兵積

粟為守禦計而城亦卒藉以全方是時流㓂披猖所

在蜂擁大盗蘇鳴秋等盤踞於甯之埋珠莊鄉愚又

從而附之勢張甚當事者議率兵勦捕承埏獨鎮以

静計禽之兵未至而賊已就獲因力白主者誅首謀

脅從者得獲免焉埋珠數百户賴以更生至今猶歌

頌之云

于君鼎以指揮掌梁城所事當明末流兵四起攻城

擄掠薊州寶坻等處俱失惟本所西城規模尚在因

率合城千百户吏目等官築城濬池多方守禦誓死

不去流賊直抵城下時河水大潮一日三次兵不能

進又感關帝救護遂引去自是百里外多逃難於

此賴以得全者不下數萬計又月河莊妖道頓興謀

不軌搶奪官軍馬匹時調兵平之妖道豫知遠遁兵

到止獲一僧問之僧曰已往梁城所矣主將卽移兵

城下勢將屠城合所震懼君鼎挺身岀城盛冠服以

迎左右執之主將曰爾何人敢擅至此君鼎日梁城

所地方官特來迎接主將曰聞汝地方反矣得毋來

探虚實耶答曰地方無人反故來迎接使有反者自

當擒以報効其色甚温其辭甚壯主將因率兵入城

覘其動静見四境帖然遂屯兵於西城上未幾忽有

大船二從上流至南河内中有壯丁三十六人家屬

俱在聲稱逃難主將以為逆黨縛至中軍又將所中

于篤培王漢臣等四人縛至與賊對質反情及訊明

遂將船上三十六人俱斬於教塲班師而回梁城兩

難士民幾為韲粉卒使無恙皆君鼎從中調護維持

謀斷之力至今談者猶美其功焉

國朝

伍澤榮字蔭遠祁陽人雍正丁未進士歳辛亥知寶

坻縣事素以濟人利物為己任臨政必行其志事之

有益生民者無不殫力以奏效其詳載寶坻志可考

也而甯邑受其利者則於濬新河之役為最大公尤

加意人材凡邑中治舉子業者雖鄉僻離縣治百里

必使人索其文隹者奬美再三有未完善必删改付

之俾知肯綮每月率以為常如師之課其弟子焉後

以亢直罷歸都人士相送於道者無不欷歔泣下至

今猶歌思之

以上俱在未分縣前

楊奇昌四川廣安州人領乙酉鄉薦雍正九年知縣

事本邑之首涖政者也時當縣治初分召募書役皆

鄉氓不解任事公親為教督粗識規模曰此已足矣

吏胥不必求才能凡舞文枉法蒙上凌下皆若輩為

之也一切治民之政務尚寛厚每念首事者開其端

後來將踵而甚之故凡所施行慎之又慎而意尤在

黜浮囂崇儉樸積今四十餘年民猶傳其風教焉

沈濬號巨川貴州黄平州人登康熙庚子賢書雍

正十一年知縣事性質樸政簡刑淸邑自九年分設

初任楊奇昌甫逾歳以憂去時方草創諸務待理濬

適繼之力董其事凡文武官署及監倉等工役度地

程材必參相得而學宫之建尤所加意相擇善地

卜吉鳩工不少緩又復振興士氣立會課文親加甲

乙士爭自濯磨由是文風日盛甯固澤國沿河一帶

水利可興乃令挑溝叠堰引水灌園民享其利至今

稱沉公溝焉以鹽案被謫去舉邑惶惶如失怙恃士

民相送者莫不遮道攀轅嗚咽涕下自城中至月河

二十餘里絡繹不絶

洪肇楙字時懋江南歙縣人癸卯進士乾隆四年署

寶坻事越明年題署甯河又明年仍調寶坻計治甯

者僅八月此八月中興廢舉墜愛民恤士一以治實

者治甯甯之北門為四達孔道舊有橋梁日久傾圯

東門外有東窩渡亦甯邑要津適亦破壞公至之日

卽與士民謀新之咸踴躍鼓舞樂襄其成遂鳩工庀

材歴數月而告竣公嘗自為之記載寶坻志中今見藝文

未幾移他邑其所設施未盡然民已頌聲不絶矣

屠祖賚湖北孝感人乾隆己未進士歳辛未來蒞兹

士一以培養人材興利除害為先務甯地卑窪瀕海

水漲輒淹田禾為居民病前令沉濬開渠蓄水民食

其利祖賫復踵之極盡勤勞以奏成效初學官締

造未盡偉觀爰因舊址整理一新朔望集諸生教以

孝弟禮讓并於讀書作文之方不憚諄切指示間遇

蝗孽則親赴村莊督令各莊户自行撲打絶不添役

協助以為民擾嘗岀所得俸廉鳩工濬河於丁男一

無徵發民甚便之方初蒞任時邑遭水患前令未報

祖賫下車後訪民間疾苦見所食者俱草根木皮喟

然歎息遂懷民所食者赴省謁制軍求賑以報災

踰期不允所請因岀所懷以呈備述苦狀制府深

嘉之准借運遵化倉糧以濟民困溝瘠賴以存活食

其德者至今歌誦不絶於口後調長垣陞别駕

李淸彦冀州棗强人乾隆二十五年以廪貢司鐸甯

邑初到任卽於學校三致意焉由是培植人才振興

文教每月命題分課諸生復會文於學署一切飲饌

自為供具奬勵誘掖委曲備至視塾師之誨其弟子

不啻過之二十六年甯邑大水奉委查辦户口凡分

管村莊實力稽查不使稍有遺漏親散賑票絶不假

手胥役用度俱計值發價毋許從中科斂至貧士尤

加軫恤於按數給賑外其有饑寒特甚者復岀貲助

之闔學感戴不忘後捐陞知縣公送精明渾厚匾以

頌之臨别贈詩泛舟恭餞契慕之情依依不忍舍分

縣以來言師範者固當以淸彦稱首焉

關廷牧字叢桂號西園廣東南海縣人乾隆癸未進

士乾隆三十九年知縣事時甯邑新設縣志闕如公

商諸邑紳設局纂修越己亥告成城内無書院卽文

昌祠後殿捐俸修葺講堂書舍齋厨俱備時大興吳

公肇元領薊六鹽課勸其嵗捐二百金以充延師經

費自是文教蒸蒸英才蔚起其他興革諸善政難以

縷述蒞任最久有造於斯邑者大矣

李成集江西鄱陽縣人乾隆癸卯科舉人嘉慶庚午

蒞斯邑勵精圖治百廢具舉截石成梁列樹表道為

民興利除害立學校課農桑教養之道切切講求服

疇食德者至今稱頌弗衰

王朝𤦲江西萬年縣人乾隆己亥舉人嘉慶甲戌來

蒞斯土性樸厚以培植人才振興文教為先務甫下

車卽行月課時書院久廢以朝陽寺北閣為文塲每

課期公以一日之所需及士子之飲饌先運寺内隨

入寺點名畢將北閣之槅扇封其三留其一為士子

岀入之所卽公坐守之區也士子交卷後公始回署

文佳者重奬賞未完善者必删改尤必擬作一篇俾

多士有所矜式及發卷時提撕誘掖不啻塾師之誨

弟子文風由是蒸蒸日上鄉試掄元奪魁者接踵缷

篆時士子遮道攀轅掩泣而送者數十里絡繹不絶

著有艾學閒談需次燕語十三經拾遺唐石經考等

書傳世

陳稼生字興軒江蘇寶興縣人道光壬午科舉人道

光十七年蒞甯邑忠信明決吏民畏服去後民思所

在有政聲

王蘭桂陝西中部縣人嘉慶癸酉科拔貢道光十九

年來宰是邑興廢舉墜愛民恤士縣考時公以事關

國體嚴搜夾帶細加披閲招覆至九次正案錄取十二

名謂諸童日甯河學額十一名撥府一名共十二名

今所取適符其數待院考後汝等當信余老眼不花

也及院考取進所取者無一遺漏其秉正持公精詳

慎重士人至今頌之

朱以升字次雲浙江仁和縣人道光庚子進士三攝

邑篆周知民間疾苦愛民恤士甯邑為神京左衛

逼近海隅縣治以水為城僅於四門建立岑樓以壯

觀瞻日久傾圯公至日卽與士民謀新之咸踴躍鼓

舞樂襄其成公首捐亷銀並諭各紳商量力捐助共

合東錢萬四千餘串鳩工興築不日落成未幾調任

去措施惜未盡展然頌聲满道矣

喬邦哲字溥泉山西徐溝縣人道光二十四年來宰

甯邑為政識大體先猛後寛法立恩明百姓畏而愛

之因甯地窪下頻患水公慨然曰水能為害亦能為

利遂勸民種稻造水車式法於民惜未竟其用而去

然甯邑稻田自公始至今猶嘖嘖稱遺愛焉

過錦雲字虞卿貴州貴筑縣人咸豐壬子科舉人咸

豐四年攝邑篆亷明慈惠戴月披星周知疾苦尊師

儒省徭役捐亷以甦民困民弛負擔咸歌舞之是年

蝗不入境亦德化之一徵也

張昭字曉崖貴州綏陽縣人咸豐癸丑進士己卯

來蒞斯士在任四年政績卓著凡遇蝗災自備供給

親赴村莊令莊户撲打不添役以擾民春間預買紅

糧岀示曉諭能掘蝻孽者以糧易之嘗捐亷修理龍

王觀音將軍諸廟振興士氣立會課文去今二十餘

年猶頌聲不絶焉

毛慶麟字芷卿浙江遂安縣人道光己酉拔貢咸豐

己未宰甯邑剛斷有識凡事之不便民者皆九除之

是時囘民流寓蘆臺興蓋禮拜寺公聞之恐為民害

隨率民壯並本鎮鹽勇盡為拆毁不準復修蘆臺數

萬户賴以安全又鹽梟數百人肆掠於甯車沽等莊

公率勇擒其首惡十五人斬於西郊餘悉散去至今

猶歌其功德焉

吳夢曾號傅巖安徽涇縣人道光庚子科舉人同治

二年宰是邑為政得大體時書院廢弛公捐亷倡首

並勸捐多金添卓凳增膏火每課閲卷詳加評定甲

乙悉當人皆服其藻鑑之公

彭瑞騏號春圃福建崇安縣人國學生同治八年署

邑篆興廢舉墜惠愛羣黎時書院缺經費向無成規

前令李存有捐項公商諸紳董禀上憲卽以前存捐

銀發商生息歸入書院為山長修金並生童膏火之

費自此書院始有起色成規亦定後之被其澤者當

毋忘所自云

吳欽號文俊江蘇陽湖縣人國學生光緒二年攝

邑篆公性明決勤於政事初下車謁文廟見殿宇傾

頽墻垣坍塌心惻然動亟商於學師曁諸紳董謀新

之首捐百金為之倡令衆紳勸捐數交間共捐銀三

千兩有奇規模粗具適缷任去又嘗捐廉修龍王廟

城隍廟去之日猶以應修各工為囑措施未竟人咸

惜之

論曰循吏難矣考史記孫叔敖而下五人漢書黄霸

而下六人而唐而宋其間或十數人或數十人苟非

實有功德於民者無由濫入求其所居而化所去而

思蓋其難哉後世入冒榮名其所紀載類多溢辭不

足考信識者病焉然鄉閭父老樹底輟耕牆根曝背

於有司政治之美每樂為子若孫津津道之知三代

之直道常存也兹悉屏私評博採輿論得若而人焉

其未分縣前則間存寶坻之舊示不忘本也蒞斯士

者當亦聞風而起矣